一、张志礼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经验(二)(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依,杜琴,汪光蓉,王强,王舒淇,张国元,刘剑平,王东生[1](2021)在《基于中西医特异临床指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Sm抗体蛋白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抗Sm抗体的特异性检出,提高中西医对疾病特异诊断,构建SmD1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方法:提取Hela细胞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将带酶切位点BamH I和Xho I的人SmD1蛋白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经酶切后插入pET41a质粒中,构建pET41a-GST-SmD1-6*His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进入感受态大肠埃希菌OverExpress C41(DE3)中,经过异丙基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利用C端的His标签(His-tag)进行Ni-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表达形式,Western blotting(WB)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ELISA法鉴定其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并使用构建好的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经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菌落PCR提示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经IPTG诱导后pET41a-GST-SmD1-6*His重组蛋白在感受态大肠埃希菌OverExpressC41(DE3)中高效表达,SDS-PAGE显示GST-SmD1-6*His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B示重组蛋白有足够的免疫原性,能与人血清中的抗Sm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与常见的自身抗体无交叉反应。且使用复方黄芪颗粒治疗后抗Sm抗体含量有所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中西医特异临床指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Sm抗体蛋白,该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可为后续该指标在中西医结合诊断运用中提供高质量的蛋白。
戚淑娟[2](2006)在《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1 观察青蒿琥酯片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 2 评价口服青蒿琥酯片治疗SLE活动期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 【意义】 1 探讨青蒿琥酯治疗SLE的可能的作用机制。 2 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探索治疗SLE的临床可行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 【方法】 1 动物实验研究采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100ug/只,诱导BALB/C小鼠多克隆B细胞活化致免疫机能紊乱的SLE样模型,采用细胞流式术、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青蒿琥酯片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的CD54分布情况。 2 临床研究根据SLEDAI评分将SLE活动期患者分青蒿琥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分析三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总有效率、SLEDAI评分的改善等情况,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毒副作用。 【结果】 1 动物实验发现模型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明的CD54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用药组,造模用药组淋巴细胞表面CD5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青蒿琥酯各组作用优于强的松组,其中以大剂量的青蒿琥酯组最为明显,但小剂量组与中剂量之间无明显差异。 2 临床研究发现,三组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实验室指标均改善,SLEDAI积分的减少,均治疗有效。但三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及总有效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对于免疫学指标的改善,各组均无明显的疗效。各组短期内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结论】 大剂量青蒿琥酯治疗SLE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单独应用于SLE的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淋巴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黏附,抑制了B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发挥了免疫的调节作用。
张芃,王萍[3](2003)在《张志礼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经验(二)》文中研究指明 2中医药的研究2.1补益方剂——狼疮合剂 张教授积数十年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抓住主要矛盾,分析探索,运筹帷幄。他指出,本病的临床征象虽然复杂,但“虚”是本病之本,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造成的机体机能与代谢失调,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是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治疗本病时,要切记“虚”是本病之本,补虚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要注重扶正重于祛邪的指导思想,用药多
二、张志礼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经验(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志礼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经验(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西医特异临床指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Sm抗体蛋白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细菌及血清标本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方法 |
1.5.1 PCR扩增 |
1.5.2 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1.5.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1.5.4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1.5.4.1 菌种的扩大培养及诱导表达 |
1.5.4.2 包涵体Ni树脂变性纯化高亲和性 |
1.5.5 重组蛋白免疫原性验证 |
1.5.6 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验证 |
1.5.7 重组蛋白特异性验证 |
1.5.8 中药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SDS-PAGE电泳对GST-SmD1-6*His融合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鉴定 |
2.2 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3 重组蛋白表达 |
2.4 重组蛋白纯化 |
2.5 重组蛋白免疫原性鉴定 |
2.6 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鉴定 |
2.7 特异性鉴定 |
2.8 复方黄芪颗粒治疗后抗Sm抗体含量变化 |
3 讨论 |
(2)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 概述 |
二 SLE西医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病因 |
2 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 |
3 西医治疗现状 |
三 SLE中医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证治源流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现状 |
四 青蒿琥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现状 |
1 青蒿琥酯的药理作用 |
2 青蒿琥酯的临床应用 |
动物实验 |
一 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造模因子 |
3 检测试剂 |
4 实验药物 |
二 实验方法 |
1 模型制备 |
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3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狼疮样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 造模组动物死亡率统计 |
3 各组狼疮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检测结果 |
4 狼疮样小鼠病理观察 |
四 讨论 |
1 SLE动物模型 |
2 CD54在SLE发病中的意义 |
3 青蒿琥酯治疗SLE的机制分析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对象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技术路线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7 观察项目及观察方法 |
8 疗效判定 |
9 统计分析 |
二 临床资料分析 |
1 三组患者入组时的一般资料分析 |
2 总体疗效及有效率的比较分析 |
3 三组治疗后SLEDAI积分及SLEDAI积分减少指数分析 |
4 三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比较 |
5 三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
6 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剂量资料改善情况 |
7 三组安全性对比分析 |
三 讨论 |
1 青蒿琥酯治疗SLE疗效分析 |
2 青蒿琥酯治疗SL的剂量及安全性讨论 |
3 温病理论指导治疗SLE的分析 |
结语 |
1 活用经典理论,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综合治疗SLE |
2 以经典理论指导,开拓中药应用范围 |
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张志礼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经验(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西医特异临床指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Sm抗体蛋白的研发[J]. 罗文依,杜琴,汪光蓉,王强,王舒淇,张国元,刘剑平,王东生.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1)
- [2]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 戚淑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1)
- [3]张志礼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经验(二)[J]. 张芃,王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