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核磁共振、诱发电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锐彬[1](2020)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AQP4、MOG抗体阳性患者视神经损害影像学以及电生理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抗原抗体介导的、具有复发性的炎症性脱髓鞘疾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是NMO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研究尚未发现2者的共存现象。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两类患者进行影像学和电生理对比分析,为AQP4和MOG抗体阳性的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7月到2017年6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NMOSD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通过抗体检测对患者进行分组,共三组分别为AQP4抗体阳性组、MOG抗体阳性组和双阴性组;3.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分析三组患者在12钟位的NRFL厚度,用于研究视网膜损伤特点;4.功能障碍状况量表分析患者的功能系统病变程度;5.核磁共振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测三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NMOSD患者100例,用于研究分析;2.依据抗体检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AQP4抗体阳性组(72人)、MOG抗体阳性组(19人)以及双阴性组(9人);3.三组患者的NRFL厚度,在不同的点位,抗体阳性组角膜厚度均低于双阴性组,且AQP4抗体阳性组患者的视网膜厚度低于MOG抗体阳性患者组;4.MRI结果无法区分AQP4抗体阳性组、MOG抗体阳性组以及双阴性组。MOG抗体阳性组VEP单侧视神经损害以及VEP潜伏期延长较高,与AQP4抗体阳性组患者具有明显的区别。结论1.AQP4抗体阳性组患者与MOG抗体阳性组患者在一般临床特征上无显着差异;2.视网膜结构与NMOSD患者的AQP4抗体和MOG抗体的产生相关,抗体的产生导致视网膜结构受损,厚度变薄,APQ4抗体阳性组患者的视网膜受损度要强于MOG抗体阳性组;3.MOG抗体阳性组VEP单侧视神经损害以及VEP潜伏期延长较高,此明显区别于AQP4抗体组,可以作为NMOSD患者产2种抗体的鉴定与区别手段。
贾春颖[2](2019)在《儿童多发性硬化病例分析及口服激素疗程与复发时间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儿童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特点、激素治疗及复发情况,分析口服激素疗程与复发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住院并诊断为MS的3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病情变化,对复发病例进行相关研究。结果:1.儿童MS临床表现多样,头晕/头痛、运动障碍为主,视觉障碍、惊厥、小脑症状也多见,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少见。2.MS的MRI显示病变多为同时2-3区域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脑萎缩。病变对激素治疗敏感。儿童CSF的OB阳性率低。3.儿童MS发病后第1年复发率高,目前激素仍然是儿童MS治疗主要手段,口服激素时间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复发患儿激素疗程大于24月与小于3月之间有差异。结论:1.儿童MS临床表现多样,非特异性表现以头晕/头痛为主,特异性表现以运动障碍为主。2.MRI显示病灶对激素治疗敏感,儿童CSF的OB阳性率低,头颅MRI、CSF及血清OB、诱发电位均为重要的辅助检查。3.MS延长激素治疗疗程,可一定程度延缓复发。最佳激素疗程尚需更大样本统计分析及前瞻性研究。
张展[3](2019)在《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特征分析与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8例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随访资料。使用EDSS评分及ARR描述其疾病状态和预后,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血清补体与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8例患儿中男1例,女7例,发病年龄4岁11月至10岁10月。病前有感染史者3例。2例观察期内为单相病程,6例有复发。所有病例首发症状都有视神经炎,4例伴有单眼或双眼失明或近失明;6例伴有脑病表现,未见脊髓炎表现者。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2例,脑脊液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1例,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血清AQP4和MOG抗体双阳性。未发现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MRI检查异常者7例,其中,头部MRI检查异常者7例,额叶及顶叶受累者7例,单侧或双侧半卵圆中心受累者4例,2例类似播散性脑脊髓炎改变。脊髓MRI异常者1例,为颈髓受累。6例患儿有病初免疫功能检测资料,有4例血清补体C4水平降低,其血清补体C4水平及急性期EDSS评分间呈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7例患儿急性期给于甲强龙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其中5例症状改善,2例缓解不明显;维持期4例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有不同程度改善,均未再复发。另1例仅接受IVIG冲击治疗,4个月后复发,仍然只接受IVIG冲击治疗,出院后失访。7例患儿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年(7个月6年6个月),截至观察终点时患儿扩展型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03分,中位数2分。8例患儿总复发率为75%;年平均复发率(ARR)为03.4次,中位数0.65次/年。结论儿童NMOSD以视神经炎和脑部病变等为主要表现,半数有失明或近失明;抗AQP4和MOG抗体对确诊有重要意义,首次发现AQP4和MOG抗体双阳性儿童病例;急性期甲泼尼龙联合IVIG冲击治疗有效,但复发率亦高,加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和减少复发。
樊茉丽[4](2018)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水通道蛋白4阳性和阴性之间脑和脊髓核磁共振特点对比》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NMO),又叫做Devic病或者Devic综合征,起初认为它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者相继受累的急性或者亚急性脱髓鞘性病变,没有其他部位受累的一个单相病程的综合征。早期视神经脊髓炎是作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的一个特殊类型被认识的。自2004年随着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被发现,人们重新认识到视神经脊髓炎是在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和脑脊液等方面的检查)、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觉诱发电位等可以发现亚临床症状体征的检查项目等)、影像学表现(主要是头颅及脊髓的核磁共振检查)、病程预后(致残率、复发率等)以及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缓解其预防复发等方面的治疗)等方面均与MS不同的,独立于MS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众所周知,尤其是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像表现认识越来越深刻,影像技术尤其是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已成为我们诊断NMO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经过不断的、深入的影像研究,我们发现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病灶不单纯局限于脊髓和视神经,颅内也出现多发病灶,而且病灶特点有别于MS患者。但是很少有人对抗体不同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进行影像学的比较,甚至与MS患者影像学进行比较。研究目的:为了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和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头颅及脊髓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并将两组之间影像特点进行比较,而且与MS患者进行对比,以更进一步深入了解NMO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我们招募了 55名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其中30名血清学抗体为AQP4 阳性(AQP4(+)-NMO),25 名血清学抗体为 AQP4 阴性(AQP4(-)-NMO),另外纳入25名多发性硬化(MS)患者和25名正常健康成人(HC)。我们采集每位受试者的头颅和脊髓核磁共振(MRI),采用不同的核磁共振(MRI)序列获得数据。并且计算每位受试者的颅内病灶数量、体积,计算脊髓病灶数量、长度,计算全脑体积、灰质体积及全脑体积,计算深部灰质核团体积,记录反映他们白质传导束完整性的参数,并在以上数据在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同时,我们检测了 AQP4阴性组NMO患者的MOG抗体,其中4名阳性患者,我们将MO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将阳性和阴性患者以上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AQP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组的颅内病灶的发生率低于AQP4抗体阴性组及MS患者组(p<0.05);而且AQP4抗体阳性患者组的幕下病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MS患者组(p<0.05);相反,AQP4抗体阳性患者组脊髓病灶长度明显高于MS患者组(p<0.05);MS组全脑体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缩小(p<0.05),而AQP4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MS组白质体积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同时,MS组白质体积也比AQP4抗体阳性组为小(p<0.05);AQP4抗体阴性患者组和MS患者组的丘脑和海马体积低于正常健康组(p<0.05);关于反映白质纤维完整性的指标,MS组的MD值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各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MOG抗体阳性和阴性组之间颅内病灶的发生率,幕下病灶的发生率,脊髓病灶的数量,脊髓病灶的长度,全脑体积,灰质体积,白质体积,深部灰质核团体积等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AQP4抗体阳性患者相比,AQP4抗体阴性患者颅内病灶更多见,幕下病灶更多见,而脊髓病灶长度没有差异,并且发现深部灰质萎缩,而AQP4抗体阴性患者与MS患者多数指标没有差异,这些证明了 AQP4抗体阴性NMO,是介于AQP4抗体阳性NMO与MS之间的一个疾病类型。关于MOG抗体对NMO患者病灶的影响尚需要更多、更大样本的研究以明确。
王春琛[5](2018)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其一,探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患者分布特点,包括 NMOSD的发病率、社会人口学特点、诊断分型、合并疾病、家族史、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前驱病史、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资料记录,为进一步阐明该疾病的西医病因病机提供依据;其二,收集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四诊资料,探讨中医证素特征,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的特点,为阐明该疾病的中医诊断分型和证候类型间关系提供客观依据。临床研究部分: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缓解期NMO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研究,评价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EDSS(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疲劳量表评分、疾病年复发率、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通过院内病例回顾和招募患者收集缓解期NMOSD患者54例,研究对象严格按入选排除标准予以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和病例摘抄相结合方式收集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NMOSD的一般情况、发病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合并疾病、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灶部位、处理结果、合并症、中医四诊信息等。所得数据以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于收集的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根据《证素辨证学》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诊断标准,对四诊资料证素单元予以整理分类统计,明确缓解期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分析其分布特征。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缓解期NMOSD患者45例,剔除5例,失访1例,完成3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按1:1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以夹脊穴配合手足十二针并随症加减取穴,联合硫唑嘌呤2mg/(Kg.d)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进针约25mm,再行得气,留针30分钟,入组后每日针刺一次,每次2组穴位交替,每周治疗5天,连续2周,每月治疗2周休息2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单用硫唑嘌呤2mg/(Kg·d)口服3个月治疗。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周围血清AQP4抗体水平、视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和血凝、心电图;随访6个月、12个月时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分布特征部分:1、社会人口学:本研究统计显示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汉族占比重最大,为90.7%;专业技术人员发病率最高占22.2%;文化程度分布方面最多为大专及本科占37%;地域分布方面最多自北方地区占83.3%,自于南方占16.7%。2、诊断学资料:AQP4-IgG阳性患者为49例(占90.7%);曾检测出合并自身免疫疾抗体阳性的患者19例(占35.2%),明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占20.4%,1例患者合并肿瘤;家族史分布情况除内科病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3、病程: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发病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发作次数为24次,平均发作次数为5.91±4.56次;神经系统受损部位,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明确伴有前驱病史患者32例(59.3%),以感染类疾病、疲劳休息差、情绪应激所占比例较高。4、检查:血AQP4-IgG检测阳性的或曾经阳性的患者49例;MOG抗体检测患者5例,阳性1例;神经影像检查视神经受累12例,颈胸髓受累23例,颅内可见病灶16例;神经电生理检查视诱发电位异常的18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8例,以不能引出波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潜伏期及波幅降低合并存在。证素分析部分:1、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脾>肝>肾>三焦>胃。2、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性分析中,常见实证分布依次为:湿>痰>血瘀>气滞>寒,其中以湿、痰、血瘀较多;常见虚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其中以气虚、阴虚多见。3、缓解期NMOSD常见的主要证候分型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及肾气不足为主,兼证以痰湿、血瘀、气滞、寒、风等多见。临床研究部分:缓解期NMOSD患者经针刺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EDSS评分(P<0.01)及FS评分(P<0.05)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效果持续至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12个月时的年复发率下降(P<0.01),周围血清AQP4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视诱发电位检查P100比潜伏期均降低(P<0.05)、波幅升高(P<0.05),体感诱发电位中波幅引出率增加,N13、N13-N20间期、N18、N18-P40间期潜伏期下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均为一过性。结论:1、本研究对缓解期NMOSD患者分布特征分析显示: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汉族所占比重大,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可溯源到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多数伴有前驱病史,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影像检查以视神经、颈胸髓、颅内病灶为多见,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以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二者皆有,重者不能引出波形。2、本研究对NMOSD缓解期的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前三位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前三位为湿、痰、瘀;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3、针刺组方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缓解期NMOS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年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且效果持续。可降低视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提高P100波幅,增加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减低体感诱发N13、N18、N13-N20、N8-P40的潜伏期,短期内并不改善周围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客观证实针刺治疗NMOSD的有效性。且针刺安全,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胡赛静[6](2018)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high-defini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HD-OCT)检测视神经脊髓炎疾病伴视神经炎发作的患者(neuromyelitis opticaspectrum NMO)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L)和视网膜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并与正常人眼比较,同时检测视野。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和评估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协助诊断和预测预后。方法横断面研究我们对30例伴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N)发作的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的患眼及健眼(共60眼)进行视功能包括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扫描检查,根据有无视神经炎发作,分为视神经炎发作组(NMO-ON)30眼,视神经炎未发作组(NMO-ON对照组)10眼。同时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30眼)进行相同的视功能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项目的检查。我们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仪扫描视盘区和黄斑区的视网膜区域,获取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包括平均值,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象限的数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测量包括平均值,最小值,上方,下方,颞上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6个象限的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测量包括中心子区平均值,容积,平均容积,内环上下鼻颞,外环上下鼻颞8个象限的值。所有数据均由系统自动产生。我们比较NMO-ON组,NMO-ON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测量值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各值与视野缺失参数有无相关性。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视野参数平均缺损(MD)和丢失方差均方根(SLV)进行相关分析。结果NMO-ON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平均60.00±11.70um,最小51.23±14.32um,上方61.67±13.58um,鼻上方58.77±16.09um,鼻下方57.43±13.97um,下方58.27±13.18um,颞下方60.30±13.19um,颞上方62.63±12.34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32.63±28.03um,容积9.10±0.58mm2,平均容积厚度255.43±16.15um,N1 282.83±21.82um,N2 284.80±20.35um,N3 278.57±17.01um,N4277.37±18.10um,W1 252.23±46.29um,W2 260.37±17.77um,W3 246.23±21.31um,W4247.57±18.48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75.67±20.00um,上方95.20±31.36um,鼻侧58.53±8.96um,下方89.07±29.78um,颞侧55.53±20.41um;视野平均缺损平均值7.55±5.28um,丢失方差均方根平均值为3.88±1.70um。NMO-ON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平均值为70.90±8.90um,最小61.20±15.06um,上方76.70±11.43um,鼻上方76.40±12.83um,鼻下方71.60±11.96um,下方68.20±15.58um,颞下方68.30±18.14um,颞上方76.40±6.29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28.60±18.06um,容积9.62±0.62mm2,平均容积厚度267.30±16.61um,N1 307.40±17.66um,N2 300.30±29.91um,N3 290.90±30.66um,N4293.30±10.76um,W1 276.20±21.33um,W2 285.40±23.25um,W3 258.80±20.31um,W4258.50±19.59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84.10±14.81um,上方104.20±24.20um,鼻侧57.10±9.29um,下方113.80±22.18um,颞侧61.50±21.20um;视野平均缺损平均值为2.60±2.25,丢失方差均方根平均值2.51±0.53。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为平均85.07±3.81um,最小81.00±5.88um,上方87.70±4.88um,鼻上方89.10±7.72um,鼻下方85.10±6.21um,下方81.30±5.34um,颞下方84.53±4.43um,颞上方84.57±4.23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34.23±17.73um,容积10.06±0.38mm2,平均容积厚度279.70±10.25um,N1 318.70±16.80um,N2 317.00±16.53um,N3 312.30±15.41um,N4303.00±15.09um,W1 286.70±10.46um,W2 303.50±20.31um,W3 261.20±48.55um,W4266.47±14.06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为平均115.63±12.03um,上方131.53±17.45um,鼻侧69.90±13.23um,下方129.10±15.84um,颞侧87.40±18.43um。NMO-ON组黄斑区GCIPL各象限厚度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偏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除中心子区,W3区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余各象限值均有明显变薄,pRNFL值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偏薄,P值均<0.01。NMO-ON对照组黄斑区GCIPL各象限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偏薄,P值均<0.01。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容积,平均容积厚度,N2,N3,W1,W2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偏薄,P值均<0.05。pRNFL厚度值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偏薄,其中平均pRNFL厚度和上方,颞侧pRNFL厚度,P<0.01。NMO-ON组和NMO-ON对照组黄斑区平均,最小,上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的GCIPL层厚度相比有差异,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的容积,N1,N4,W2两组比较有差异,下方pRNFL层厚度两组比较有差异,P值均<0.05。OCT值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NMO-ON组中MD与pRNFL上方象限厚度,MD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心子区厚度,SLV与pRNFL上方象限厚度,SLV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心子区厚度。NMO-ON对照组中MD与下方神经纤维,MD与鼻下方pRNFL,MD与最小GCIPL厚度分别相关。结论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视神经炎发作眼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到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各象限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几项值均明显变薄,与健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视野的平均缺损值和丢失方差均方根分别与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最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局部项有相关性。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可以灵敏地反映视神经脊髓炎伴发视神经炎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有协助作用,并可以进行预后评估。
郭会月[7](2017)在《多发性硬化2016年核磁共振诊断标准的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诊断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2016年欧洲磁共振成像多中心协作研究组(the Europea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 that studies MRI in multiple sclerosis,MAGNIMS)提出了MS的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标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40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脱髓鞘疾病患者的病历来评估2016年MAGNIMS协作组关于MS的MRI诊断标准的实用性。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NS脱髓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留取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整细胞(cell-based assay,CBA)法检测血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应用等电聚焦电泳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OCB)。分别由2位神经科医师依据MS的2010年诊断标准及2016年MRI诊断标准对140例患者进行诊断评估2016年MAGNIMS协作组关于MS的MRI诊断标准的实用性。结果(1)2016年MAGNIMS协作组关于MS的核磁共振诊断标准的评估:1、140例患者中74例转化为确诊的MS(definite MS,DMS),符合2010年诊断标准的有70例(50.00%),符合2016年诊断标准的有73例(5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转化为DMS的74例患者,符合2010年诊断标准MRI空间多发性的有70例,符合2016年诊断标准MRI空间多发性的有7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者未转化为MS,其中符合2010年诊断标准MRI空间多发性的有15例,符合2016年诊断标准MRI空间多发性的有2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患者可以诊断DMS时病程的中位数是18.5(6,51)月,应用2016年诊断标准患者可以诊断DMS时病程的中位数是12(4,33)月,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患者可以诊断DMS时临床发作次数的中位数是2(2,3)次,应用2016年诊断标准患者可以诊断DMS时临床发作次数的中位数是2(2,2)次,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4例DMS患者中,病程12个月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DMS诊断阳性率是42.86%,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有54.79%符合DMS诊断,P>0.05;病程24个月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DMS诊断阳性率是55.71%,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是73.97%,P=0.022;病程36个月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诊断阳性率是64.29%,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是79.45%,P=0.043;病程72个月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DMS诊断阳性率是84.29%,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是91.78%,P>0.05。当有1次临床发作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DMS的诊断阳性率是11.43%,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12.33%符合DMS诊断,P>0.05;当有2次临床发作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的DMS的诊断阳性率是70.00%,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是86.30%,P=0.0 18;当有3次临床发作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的DMS的诊断阳性率是85.71%,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是98.63%,P=0.004;当有4次及5次临床发作时,应用2010年诊断标准时的诊断阳性率均是95.71%,应用2016年MRI诊断标准时是100.00%,P>0.05。(2)MS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1、MS患者脑室旁(92.96%)较幕下(66.20%)更易受累(P=0.001),幕下(66.20%)较近皮层(29.58%)更易受累(P=0.001),颈髓(49.12%)较胸髓(7.02%)更易受累(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视神经是MS最常累及的部位,整个病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肢体无力(75.68%)、感觉异常(74.32%)和视力障碍(40.54%),首发症状中最常见的是感觉异常(58.11%),其次是肢体无力(47.30%)及视力障碍(25.68%),无论整个病程中还是首发症状,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41%和2.70%。3、MS患者首发急性期EDSS评分≥4分组与<4分组的脑脊液蛋白数(P=0.785),脑脊液白细胞数(P=0.810),年复发率(P=0.4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MS患者OCB阳性组(15例)与阴性组(21例)相比,两组在首发急性期EDSS评分、年复发率、脑脊液蛋白数、白细胞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2010年修订的McDonald诊断标准相比,应用2016年MAGNIMS协作组关于MS的MRI诊断标准诊断的阳性率并未提高,但其可以在疾病发展的更早期阶段做出诊断。2、MS患者头部受累最多的部位是脑室旁,其次是幕下,最后是近皮层;脊髓病灶中颈髓较胸髓更易受累。3、MS患者临床表现上以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及视力障碍最常见。4、MS患者首发急性期EDSS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数及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异。5、MS患者寡克隆区带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首发急性期EDSS评分、年复发率、脑脊液蛋白数、白细胞数之间无明显差异。
李天然,肖慧,李胜军,黄楚恒,卢光明[8](2016)在《中国北方人群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MRI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北方人群MS的临床特点与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MS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视神经脊髓组(OSMS)42例和经典多发性硬化组(CMS)7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MRI表现和EDSS评分。结果OSMS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显着高于CSM患者(P<0.05)。MRI显示2组脊髓病灶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显示CMS脊髓病灶为沿着脊髓长轴分布,且脊髓肿胀。OSMS脊髓呈萎缩状态。5年EDSS评分显示OSMS显着高于CMS(P<0.05)。15年OSMS复发率明显高于CMS患者。结论 OSMS发病率高于西方患者。
陈国超[9](2016)在《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多发性硬化本虚标实之特点,肾虚是病机之根源,湿热是病机演变之产物,此特点贯穿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的始终,是多发性硬化的基本病机。选取督脉为主的穴位,治疗组用清利湿热之行水膏加减贴敷于大椎等所在、补肾温阳之扶阳益火膏加减贴敷于命门等所在;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穴位贴敷,比较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治疗效果,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思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随机序列,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予基础治疗方案+药物穴位贴敷,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方案+安慰剂穴位贴敷。药物穴位贴敷的清利湿热用行水膏加减,补肾温阳用扶阳益火膏加减;行水膏及安慰剂用米醋调和,贴敷于督脉的大椎等穴位;扶阳益火膏及安慰剂用姜汁调和,贴敷于督脉的命门等穴位,每日一次,每次4-6小时,疗程28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EDSS总分变化情况,以及在锥体功能、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大脑(精神)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视觉功能单项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21例,其中治疗组11例,脱落1例(因家住外地不能如期随访而脱落);对照组10例,最终20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经t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扩展残疾状态量表中的锥体系统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视觉功能、大脑(精神)功能的各项评分、Barthel指数、EDSS总分、中医临床症状总分等基线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大脑(精神)功能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锥体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视觉功能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在锥体功能方面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EDSS总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EDSS评分。在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总分(8.60±1.89)与对照组总分(8.3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采用行水膏与扶阳益火膏的督脉贴敷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研究结论:在辨证论治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针对多发性硬化的病机,加入外治法穴位贴敷督脉的方药,能有效地缓解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拓展了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治疗手段,有助于形成病机与证候并重的内外治法合用的系统治疗。
汤可娜[10](2016)在《颗粒蛋白前体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临床、血液、脑脊液特点,主要探讨MS脑脊液中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的表达水平,分析PGRN与MS疾病活动性的关系,PGRN与血脑屏障破坏的相关性,以及PGRN与MS各项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以此探讨PGRN可否反应MS的活动性以及MS可能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纳入从2013年至2015年在长海医院就诊的MS患者,患者均符合2010版MS McDonald诊断标准。收集患者血液、脑脊液标本及其临床、生化、影像学资料。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PGRN含量,分析MS患者脑脊液PGRN水平与其他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和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差异,并比较MS急性期和缓解期PGRN的含量。最后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MS患者脑脊液PGRN水平与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EDSS评分、血常规、脑脊液生化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PGRN与血脑屏障破坏(Blood-brain barrier,BBB)和炎症免疫反应的关系,以此探讨MS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多发性硬化患者共33例,其他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15例作为阳性对照组,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12例作为阴性对照组。MS病人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48.12±16.38岁,平均发病年龄46.61±15.59岁,病程10天-11年不等,中位数4个月,四分位数间距16.5个月,三组脑脊液PGRN含量分别为1.68±0.86 ng/ml、6.63±3.29ng/ml、0.98±0.18ng/ml,三组间PGR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硬化患者33例,又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两组,其中急性期20例,缓解期13例,人数百分比分别为60.61%(20/33)与39.39%(13/33),急性期与缓解期PGRN水平分别为4.22±1.20ng/ml、1.27±0.27ng/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值=9.62,P<0.01),且PGRN与多发性硬化活动性呈正相关(r=0.633,P<0.01)。最后,脑脊液PGRN水平与MS患者的EDSS评分、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蛋白、QALB、脑脊液IgG以及24小时鞘内合成率均明显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MS患者脑脊液中PGRN含量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急性期含量亦较缓解期升高,故PGRN可能可以作为MS疾病活动性的生物标记物,用以监测病情。PGRN与MS患者的EDSS评分、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蛋白、QALB、脑脊液IgG以及24小时鞘内合成率呈正相关,提示PGRN很有可能参与MS的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PGRN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打开治疗MS的另一条道路。未来,仍需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及动物实验来探讨验证这些机制。
二、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核磁共振、诱发电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核磁共振、诱发电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AQP4、MOG抗体阳性患者视神经损害影像学以及电生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项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年龄 |
2.2 研究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三组患者首发临床症状对比 |
3.3 三组光学断层扫描下视网膜损伤特点 |
3.4 三组患者MRI表现分析 |
3.5 三组患者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NMOSD患者的临床信息 |
4.2 三组NMOSD患者的视网膜损伤特点分析 |
4.3 三组NMOSD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儿童多发性硬化病例分析及口服激素疗程与复发时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及评定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年龄特征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口服激素疗程与复发时间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特征分析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和定义与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及可能诱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辅助检查 |
四、EDSS 评分 |
五、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 |
六、随访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水通道蛋白4阳性和阴性之间脑和脊髓核磁共振特点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入排标准 |
1.1.1.1 入组标准 |
1.1.1.2 2006年Wingerchuk NMO诊断标准 |
1.1.1.3 排除标准 |
1.1.2 多发性硬化患者入排标准 |
1.1.2.1 入组标准 |
1.1.2.2 2005年McDonld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 |
1.1.2.3 排除标准 |
1.1.3 正常健康对照入排标准 |
1.1.3.1 入组标准 |
1.1.3.2 排除标准 |
1.1.4 伦理委员会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数据采集 |
1.2.2 EDSS评分 |
1.2.3 血液指标检测 |
1.2.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2.3.2 实验的准备工作 |
1.2.3.3 AQP4抗体检测 |
1.2.3.4 MOG抗体检测 |
1.2.4 影像指标的采集 |
1.2.4.1 检查设备 |
1.2.4.2 检查方法 |
1.2.5 影像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5.1 颅内病灶体积测量 |
1.2.5.2 脊髓病灶数据统计 |
1.2.5.3 脑部体积计算 |
1.2.5.4 白质完整性参数计算 |
1.2.6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颅内病灶结果 |
2.3 脊髓病灶结果 |
2.4 脑部体积结果 |
2.5 白质纤维完整性结果 |
三.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疼痛及其影像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现状 |
一、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简介 |
二、流行病学 |
三、病理生理基础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性评价 |
六、诊断标准 |
七、鉴别诊断 |
八、前驱与感染的关系 |
九、急性期治疗 |
十、预防发作的治疗 |
十一、新兴疗法 |
十二、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
一、关于视神经脊髓炎的中医病名 |
二、历代医家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 |
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中医病机及辩证治则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证素证候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3. 数据管理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与统计 |
6. 分析与讨论 |
研究二 针刺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与统计 |
6. 分析与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件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斑区GCIPL,神经上皮层和pRNFL的测量分析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斑区GCIPL,神经上皮层和pRNFL与视野的相关分析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多发性硬化2016年核磁共振诊断标准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北方人群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MRI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MS临床分型 |
1.3 临床体征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
1.4 脑和脊髓MRI检查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MS分型和临床表现 |
2.2 脑脊液检查结果 |
2.3 MRI检查结果 |
2.4 诱发电位检查结果 |
2.5 失能程度EDSS评估 |
2.6 复发次数 |
3 讨论 |
(9)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
1. 病症名称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
1. MS流行病学资料 |
2. MS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 |
3. MS病因 |
4. MS发病机制 |
5. 辅助检查 |
6. 治疗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随机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观察时点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指标 |
2.7 数据管理 |
2.8 统计分析 |
2.9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治疗MS的理论探讨 |
4.3 行水膏与扶阳益火膏治疗MS的方药分析 |
4.4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
附录二 Kurtzke扩展的功能障碍状况量表(EDSS) |
附录三 扩充致残量表(EDSS) |
附录四 Barthel指数量表 |
附录五 中医临床症状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颗粒蛋白前体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PGRN表达水平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多发性硬化患者PGRN水平与活动性的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PGRN与血脑屏障的相关性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多发性硬化患者PGRN与其他各项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小结和讨论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文献 多发硬性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核磁共振、诱发电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AQP4、MOG抗体阳性患者视神经损害影像学以及电生理特点分析[D]. 吴锐彬. 汕头大学, 2020(02)
- [2]儿童多发性硬化病例分析及口服激素疗程与复发时间相关性研究[D]. 贾春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特征分析与随访研究[D]. 张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水通道蛋白4阳性和阴性之间脑和脊髓核磁共振特点对比[D]. 樊茉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2)
- [5]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D]. 王春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胡赛静. 苏州大学, 2018(12)
- [7]多发性硬化2016年核磁共振诊断标准的评估[D]. 郭会月.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8]中国北方人群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MRI特点研究[J]. 李天然,肖慧,李胜军,黄楚恒,卢光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1)
- [9]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D]. 陈国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颗粒蛋白前体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汤可娜.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