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

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

一、以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宁[1](2021)在《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对燕麦的诱变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燕麦(Avena sativa L.)是优良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目前存在种质资源相对单一、专用品种类型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等问题。创制不同类型种质、培育不同用途燕麦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爱沃、陇燕4号和贝勒2代3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为化学诱变剂,在4个浓度(0%、0.20%、0.25%、0.30%)、3个处理时间(8 h、11 h、14 h)下研究其对燕麦的诱变效果,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致死率、幼苗根长、芽长等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相对发芽率50.00%为标准,筛选出各品种的最佳半致死处理,再以此为条件对各品种进行诱变处理。将幼苗移栽至田间,成熟后单株收获,翌年连同对照一起播于田间,M2代进行变异株的筛选及其光合性能的测定,探究MNU对燕麦的诱变效应,为燕麦的化学诱变育种提供基础材料。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MNU处理显着影响了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诱变剂浓度的效应远远大于处理时间和品种的效应。随着诱变剂浓度的增加,燕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呈下降趋势,相对致死率显着上升。当浓度增至0.30%时,发芽率由原来的92.67%~98.67%下降至20.00%~54.75%。诱变剂对燕麦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燕麦品种对诱变剂的反应不尽相同,高浓度(0.30%)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爱沃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降幅分别为59.09%和55.79%,陇燕4号分别为59.23%和58.07%,贝勒2代分别为78.80%和81.33%。3个品种的最佳半致死处理组合分别为0.30%/8 h、0.25%/11h和0.20%/11 h。(2)MNU处理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变异株。M2代变异株中以叶部变异最多,包括叶缘黄化、螺旋叶、叶片开裂等性状,占总变异株数的46.01%;其次是株高变异株,有28株的株高明显增高、6株的显着降低,株高变异株占总变异株数的15.96%。有19株较野生型早抽穗8~10 d,有12株晚抽穗10~12 d,共占总变异株数的14.55%;穗部变异包括穗子变长或缩短、穗型由周散变为侧散、小穗数明显增多或减少等,占总变异株数的11.74%。(3)燕麦品种对MNU处理的M2代反应有显着差异。爱沃叶部变异株占总叶部变异株数的87.76%,株高变异株数占67.65%,穗部变异株数占比64.00%,诱变效应最佳;陇燕4号的效应最低,各类型的变异株数均少于3株。(4)对变异株数大于3的变异类型在灌浆期进行光合特性分析,发现MNU处理对M2代变异株的光合性能有显着影响。除叶缘黄化株外,其余变异株的SPAD值均高于野生型,贝勒2代穗侧散型株的SPAD值增幅为8.38%,爱沃小穗数增多株的SPAD值增幅为9.60%(P<0.05)。贝勒2代和爱沃高秆株的Pn较野生型分别增加了35.81%和52.54%。另外,不同变异株的Fv/Fo、Yield和ETR均高于野生型,Fv/Fm和q P在野生型和不同变异类型之间无明显变化,但变异株的q N较野生型显着下降,贝勒2代的降幅在10.00%以上,爱沃的降幅为6.67%~28.89%。总而言之,除叶开裂株和叶缘黄化株外,其余变异类型的植株较野生型光合性能有所提高。

欧阳昊婷[2](2020)在《江西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指纹图谱构建》文中提出利用分子标记在室内对作物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进行鉴定,具有鉴定周期短、不受季节和气候条件限制、省工省地等特点,在新品种审定、种质资源保护、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辅助水稻田间种植鉴定的有效技术手段。DNA提取材料的优化是品种真实性分子标记鉴定体系中的关键步骤。鉴于叶片组织较幼嫩、易破碎等优势,传统的DNA提取一般以叶片为材料,但要获取叶片须将种子经催芽到进一步生长成可供取样的幼苗,所需时间较长。本论文研究了以种子为材料用试剂盒法提取DNA的可行性,以期利用种子提取DNA应用于快速、高效鉴定品种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农业部行业标准(NY/1433-2007)中推荐的24对SSR引物,对江西省近年来审定的77个水稻品种真实性指纹图谱进行构建,旨在为今后江西省种子管理和农业行政执法提供快速鉴定水稻种子品种的途径和依据,利用图谱中品种分子差异特性辅助DUS测试加强对品种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以种子为材料利用试剂盒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的可行性,比较分析了种子、糙米和叶片材料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结果显示三种材料提取的DNA总体浓度与纯度均较高,虽有少量RNA残留,但碳水化合物、多肽等污染物较少。选用2对SSR引物RM267和RM274对三种材料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种子和叶片材料扩增结果带型显色清晰明亮,但糙米材料的扩增结果部分缺失。实验研究发现利用种子为材料采用试剂盒法能提取到较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满足品种真实性鉴定中PCR扩增的要求。2.使用24对SSR引物构建了77个江西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的指纹图谱。24对引物共检出103个等位基因,每个引物平均检出4.29个等位基因,最高检出7个等位基因;共扩增出了155种条带类型,其中17个品种在标记引物上表现出了特异带型。结果显示实验使用的24对SSR引物在77个水稻品种上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但部分水稻品种也表现出异质程度不高的情况,反映出现阶段地区品种可能存在同质化问题。3.对7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ntsys聚类分析,结果遗传相似系数在0.62-1.00之间,大部分水稻品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较近,其中甬优6715和甬优6763为籼粳交三系杂交稻,金优207为籼型三系杂交稻与其他两系水稻品种在聚类树图上能明显区分开。部分品种要明确鉴定可以使用《NY/T 1433-2014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中的48对引物提高鉴别效果或参考田间性状表现加以区分。

徐舶[3](2020)在《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同源四倍体苜蓿花药(花粉)组培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与苜蓿二倍体野生种质杂交可以把野生种质携带的许多优异性状基因导入四倍体栽培苜蓿品种中,对拓宽苜蓿的遗传基础、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jiang Daye’)利用花药组培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进行加倍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并在二倍体水平下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通过SRAP标记法探究亲本间遗传距离及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杂种生长当年的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表现,明确不同倍性的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效应的差异,为筛选新种质及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后的苜蓿花药组培的再生体系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87.5%)和苜蓿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的获得率(23.7%)。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组培扦插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2%蔗糖+0.7%琼脂,炼苗移栽时采用无菌营养土成活率最高。以苜蓿花药组培二倍体植株的叶片为外植体,于0.2%秋水仙素+1.5%DMSO条件下,液体悬浮振荡培养24h,可获得再生植株中2.86%~8.6%的双单倍体植株。(2)在二倍体水平下配制14个正反交组合,其结荚率、单荚种子数、相对结实率在不同的杂交时期差异显着,多数杂交组合在初花期和终花期结实性较好。(3)以14对SRAP引物对12个亲本材料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并鉴定了20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种真实性,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为75~100%。真杂交种主要表现为双亲互补带型,而12.5%~66.67%的真杂交种中出现了亲本条带缺失和新带型,这可能也是其杂种优势的一种表现。(4)在生长表现强优势的组合中,有2/3组合为遗传距离较大的亲本组合,如苜蓿单倍体植株与扁蓿豆(M.ruthenica)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在产量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5)亲本倍性差异和亲本间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形成均有显着影响,二倍体水平间杂交组合与四倍体水平间组合产量表现具有一定的等效性,且杂种优势强于四倍体组合。

潘香逾[4](2019)在《紫花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苜蓿(Medicago L.)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产草量高,营养价值好,是优质蛋白饲料来源。苜蓿的产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GWAS分析是数量性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品种群体为试验材料,对紫花苜蓿13个主要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测定,利用53028个SNP分子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相关性状分析对119份紫花苜蓿的13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表型分析,变异系数范围为10.57%(E1,PH)-45.09%(E3,SDW);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0%(E3,SDW)-2.10%(E1,NMSB)。13个性状的相关性表明,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都与株高、根茎分枝数显着正相关。叶片数与主茎枝条数、茎粗、茎干重、叶干重、茎叶比显着正相关。2.紫花苜蓿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均匀分布的234个SNP标记,通过Structure软件将119个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2个亚群。利用53028个SNP标记构建系统进化树,将119份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利用13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119份材料分为三个类群。3.GWAS分析利用53028个SNP标记对紫花苜蓿的13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在P≤0.0001水平上共检测到1268个SNP位点,解释表型变异(R2)范围15.11-88.80%,R2值最高的位点为SNP146564-c1-g3-i1(SDW-E3),最低为SNP139985-c0-g4-i1(LW-E3)。其中,检测到株高15个SNP位点,主茎枝条数134个SNP位点,根茎分枝数11个SNP位点,鲜草产量81个SNP位点,干草产量38个SNP位点,叶片数28个SNP位点。检测到185个稳定关联位点,R2范围为15.11-70.71%,其中,检测到主茎枝条数19个稳定关联位点,根茎分枝数1个稳定关联位点,鲜草产量1个稳定关联位点,干草产量2个稳定关联位点,叶片数1个稳定关联位点。检测到32个多效性SNP,R2范围为17.68-65.66%,均值为30.95%。SNP143687-c15-g19-i2与5个性状(NMSB、DFR、FY、LL、LW)显着关联,9个多效性SNP与4个性状显着关联,21个多效性SNP与3个性状显着关联。

时颖,杨学东,龙显静,王元素,方亮,张忠贵,熊文康,秦信富[5](2018)在《优质速生抗虫紫花苜蓿多元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苜蓿品种甘农3号、甘农5号、游客及其杂交后代19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结果:6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7条带,其中31条带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平均值为83.78%,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17条带。用POPEGENE 32软件分析有效等位基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484 2、0.287 5、0.432 3,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9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 486 5~0.945 9;通过UPGMA分子系统聚类法构建分子树状图,可把19份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第1类包括速生1#、速生11#、速生12#共3份种质材料;第2类包括速生5#、大叶2#、速生26#、直立、甘农5号、速生15#、速生17#、速生20#、速生19#共9份种质材料;第3类包括速生4#、白花1#、白花2#、白花3#、甘农3号共5份种质材料;速生2#、游客分别单独聚为一类。

张婷婷[6](2018)在《小麦HMW-GS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分布最广、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谷物。随着功能性食品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小麦育种的重点逐步由产量育种转向品质育种。HMW-GS是麦谷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小麦的加工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小麦品质育种中,无论是在地方品种还是育成品种中,各种优质HMW-GS的变异类型和各自的占比有所提高,但小麦的品质的提升总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的育种材料。本研究改良了传统小麦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进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的分子检测技术,并对相关小麦材料的HMW-GS进行了分析、检测与比较。研究结果为小麦的品质育种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⑴以10份小麦种子为材料,在传统CTAB法的基础上,结合磁珠方法,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小麦HMW-GS检测的高通量DNA提取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AS-PCR等方法验证了DNA的产率和质量。该方法所提取的小麦基因组DNA的质量和产率稳定,能够满足小麦HMW-GS分子检测的要求。⑵分别应用SDS-PAGE方法和AS-PCR方法检测了40个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并将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检测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的分子检测方法。⑶将SDS-PAGE技术与分子检测技术相结合,对113份CIMMYT小麦材料进行了亚基组成分析。(1)共检测到13种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有3种,其优势亚基是2*,所占比例为49.56%;在Glu-B1位点有7种,其优势亚基是7+8和7+9,所占比例均为29.20%;在Glu-D1位点有3种,其优势亚基是5+10,所占比例为55.75%。(2)Glu-A1位点检测到1和2*两种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为84.96%;Glu-B1位点检测到7+8、17+18、13+16、14+15四种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为59.29%;Glu-D1位点检测到5+10一种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为55.75%。(3)共检测到亚基组合32种,其得分大于等于8分的材料共85份,占比为75.22%。

尹淑英[7](2018)在《紫花苜蓿的种子功能性状及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异花授粉、四倍体双子叶豆科牧草,有“牧草之王”和“牧草皇后”之称,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其生存和发展进化的前提,对研究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多样性保护有重要的意义。种子功能性状多样性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通过研究来自7个国家的46份紫花苜蓿种质的种子功能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种子的大小、休眠和荧光等。另外,选用10份种质开展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广泛和深入了解紫花苜蓿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46份紫花苜蓿种质种子的大小及形态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各性状种质间和种质内的变异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种质间变异大于种质内变异;种子大小与长、宽、弧长、弧宽、周长呈正相关,与宽长比呈负相关;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UPOV)的指导性文件TGP/7可将种子大小分为5级。2.对46份紫花苜蓿种质的种子休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种子硬实的均值范围为38.7%-0.7%,变异系数为0.0%-173.2%,在种质间和种质内具有显着性差异,且种质间变异(111.0%)大于种质内变异(0.4%),说明紫花苜蓿种质硬实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SPSS软件对种子硬实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46份种质分为4类。3.对46份紫花苜蓿种质的种子荧光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供试种子24h吸水后的荧光率均值为58.6%,范围在29.2%-88.0%之间,种质间和种质内的变异均差异显着,且种质间的变异(35.0%)大于种质内的变异(0.2%)。利用Hem I软件对荧光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46份种质分为3类。Saranac AR、新疆大叶、草原2号苜蓿吸水24 h后的荧光率均高达80.0%以上,这在种子真实性鉴定方面具有节省时间和人力的特点。4.对10份国外的紫花苜蓿种质(400份基因型)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发现,扩增共得到337个等位基因,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934和0.932,Shannon’s指数为0.130。STRUCTURE软件可将400份基因型分为4类,与Neighbor-joining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紫花苜蓿SSR分子标记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与上述种子功能性状的多样性不同,表现为品种内变异(95%)大于品种间变异(5%)。表明400份紫花苜蓿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马金星[8](2017)在《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它产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极大的生产利用潜力和研究价值。新疆是我国苜蓿种类分布较多的地区,对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不仅能挖掘我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从中筛选优异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为我国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研究基础,还能指导我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本文采用表型、抗逆性和DNA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来自中国新疆的2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主要形态学特征、主要农艺性状、抗寒性(秋眠性、越冬率)、主要营养成分、耐盐性、抗旱性、以及ISSR、RAPD、SSR 3种DNA分子标记的鉴定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来自中国新疆南、北疆地区的苜蓿种质资源,秋眠性差异较大,来自北疆地区的苜蓿种质资源均被鉴定为秋眠类型种质,大部分种质的秋眠性为1级(3级的只有1份种质),未发现半秋眠类型的种质;但来自南疆的苜蓿材料中,既有秋眠类型种质(1级为主,也有2级和3级的种质),又有半秋眠类型种质(4级和5级种质)。2.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在不同居群之间变异较大。其中,叶面积变异幅度较大,变化范围在0.83-3.10 cm2,种质ChangJi叶面积最大。自然高度的变异位居第二,变异范围在36.20-110.3cm。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中,种子产量变异最大,来自阿尔泰的种质AerTai2种子产量最高,达2221.11kg/hm2。种质KuerL总干草产量最高,达38459.22kg/hm2。种质HaBHe的越冬率最高,达98.53%。种质HaBHe、ChangJi、TaChen、XinY2、FuHai、KuerL、HeT、MinF1 植株高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刈割后再生快,越冬率高,综合农艺性状好、生产性能优良,可在苜蓿育种或生产中优先利用。3.综合各种质一茬草的粗蛋白、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来看,来自哈巴河的种质HaBHe,同时具有粗蛋白(21.28%)和氨基酸(17.15%)含量高、粗纤维(26.32%)含量低的优良特性,可在苜蓿品质育种中优先利用。4.在PEG或盐胁迫浓度与相对发芽率的回归分析中,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20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之间耐盐性、抗旱性差异显着,其氯化钠盐胁迫半致死浓度变异范围在0.129%-1.114%之间;PEG胁迫半致死浓度变异范围在4.751bar-13.704bar之间。种质AerTai1抗旱性最强,种质KuerL耐盐性最强。5.SSR、RAPD、ISSR 3种DNA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均表明,来自新疆的紫花苜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分化。但是,不同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出的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不同,而且3种DNA分子标记揭示出的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关性不显着。6.综合比较分析形态特征、农艺性状、营养价值、抗寒性、抗旱性、耐盐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筛选出优异种质HaBHe。该种质植株较高,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刈割后再生速度快,越冬率高,生产性能优良。其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种子萌发期抗旱、耐盐性强,在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水平上鉴定出的遗传多样性在供试材料中居中等水平,该种质材料在RAPD分子标记水平上表现出的遗传多样性低,反映出其综合性状的整齐一致性,是一份育种和生产利用价值较高的优异紫花苜蓿种质材料,可作为杂交亲本或直接进行紫花苜蓿新品种培育利用。

张茜[9](2016)在《江淮大豆种质资源耐储藏特性遗传变异与QTL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种子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自然储藏和种质库保存条件下易丧失种子活力。筛选大豆耐储藏种质、研究耐性遗传是选育耐储藏品种的基础,但较其他作物而言,大豆种子耐储藏性相关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分别利用江淮大豆优异育种资源群体375份材料与2个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临河粉青豆×蒙8206、正阳黄豆×蒙8206,分别含有104、126个家系)进行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试验。自然老化处理利用在活动种质库储藏32-44个月的种子(2011、2012年收获),人工老化试验则利用新收获(2014年)的种子。进一步通过发芽相关性状揭示江淮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种子耐储藏性的遗传变异,筛选耐性材料;同时利用已有分子标记数据和遗传图谱,分别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连锁定位研究大豆耐储藏性的遗传特点,发掘重要QTL位点,为进一步研究与育种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预实验确定最佳的人工老化条件为45±1℃和95±1%RH处理5天,确定了发芽率(GR)、正常苗率(NSR)、豆苗全长(WSL)、豆苗茎长(SL)、豆苗根长(RL)、豆苗鲜重(FW)、豆苗干重(DW)为储藏性鉴定指标。375份种质储藏了44个月、32个月后种子的平均发芽率分别为40.77%和88.60%,变幅分别为0.00%-100.00%、30.77%-100.00%,遗传率分别为 87.62%、71.48%。人工老化后的相对发芽率为25.08%,变幅分别为0.00%-95.56%,遗传率为94.22%,表明供试材料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条件下耐储藏性都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从中筛选出31份和25份分别在自然和人工老化处理下表现耐储藏的优良材料,其中L070-3、L079-3、L172-2、L177-5等在两种处理下都表现耐性。2.经PLINK V1.07筛选出均匀分布于20条染色体的SNP标记,运用ADMIXTURE V1.23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将375和328份材料构成的育种种质群体都分为3个亚群。运用TASSEL 5.0软件基于61788个和62279个SNP标记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前两个主成分可将该群体分为3个亚群。通过混合线性模型MLMPCA+K对发茅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log10P≥3显着性水平下,自然老化下7个发芽相关性状关联到100和148个标记,检测到40个和46个QTL位点(区段),其中2011年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和正常苗率检测5和4个QTL,2012年的发芽率和正常苗率检测12和11个QTL。人工老化下关联到431个标记,共检测到101个QTL位点,其中相对发芽率13个QTL,相对正常苗率15个QTL。两种老化方法共同检测到的QTL位点有76个,分别分布在1、3、4、7、8、9、10、11、13、15、16、18、20号染色体上,其中9号、11号、13号、17号、18号和20号染色体检测到位点和标记较多。3.LM6和ZM6两个重组自交家系储藏32个月后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79.60%和79.87%。变幅分别为38.78%-100.00%和43.04%-100.00%,发芽率的遗传率分别为53.27%和56.76%。人工老化后LM6和ZM6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为25.62%和14.37%。变幅分别为0.00%-76.20%和0.00%-90.70%,遗传率为89.13%和83.80%。人工老化处理的种子活力总体比江淮育种种质群体差。利用LM6、ZM6重组自交家系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应用Win QTLCartographerVER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自然和人工老化下7个发芽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LM6自然老化下共定位到33个位点,其中发芽率检测到4个QTL,qGR-5-2的LOD值最大,为5.07,表型贡献率为15.05%,是控制该性状的主效QTL;人工老化相对发芽相关性状定位到23个位点,相对发茅率检测到5个QTL,qrGR-17-2的LOD值最大为8.65,比较稳定,贡献率为22.64%,可以认为是控制该性状的主效QTL。ZM6自然老化下共定位到17个位点,发芽率检测到3个QTL,qGR-5-1的LOD值最大,为6.64,贡献率为16.76%;人工老化的相对发芽性状定位到21个位点,相对发茅率检测到3个QTL,qrGR-18-1的LOD值最大为6.61,贡献率为16.03%。两种老化方法下有16个QTL位点共同检测到,主要分布在5、17和18号染色体上。结合关联定位结果,还发现在3、4、10、13、14、15、17、20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些共同位点,例如在17号染色体的9645326 bp-11356351 bp区段共同检测到4个QTL,分别2014年人工老化的qrRL-17-2、LM6人工老化下qGR-17-1、qSL-17-2、qWSL-17-2,其中qrRL-1 7-2位点区段检测到较多标记,qWSL-17-2的LOD较高为4.4,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5.08%。综上,大豆耐储藏性受许多QTL控制,需进一步研究基于全基因组QTL信息的分子育种方法;少数效应相对较大、稳定表现的QTL可用于深入研究。

郑兴卫[10](2015)在《新疆野生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生苜蓿在长期对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遗传变异,具有许多栽培型苜蓿不具备的优良性状,如抗寒、抗旱、耐瘠薄等,是苜蓿育种和品质改良过程中重要的遗传资源。新疆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多样,具有丰富的苜蓿种质资源。本研究以新疆南北疆36个居群的野生苜蓿为材料,从表型、染色体和DNA水平上进行苜蓿种质资源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在不同来源的野生苜蓿居群间,各形态性状均存在着丰富的变异,不同的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幅度不同,裂荚情况的变异范围最大,变异系数为48.79%,变异幅度最小的是茎节数,变异系数为10.42%。主成分分析表明,36份参试野生苜蓿材料表型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主茎长、侧根数、裂荚情况、茎色、千粒重和种子数/荚的影响,试验中野生苜蓿不同居群之间表型性状间的主要变异来源于这六个因子。依据19个形态学性状指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苜蓿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7大类,聚类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表型与地理生态环境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19个表型性状并不能有效地区分开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杂花苜蓿,三个种(亚种)交织存在于各大类群中。⑵本研究中30个苜蓿居群分为二倍体2n=2x=16和四倍体2n=2x=32两种倍性水平,其中二倍体只出现在3个黄花苜蓿居群中,紫花苜蓿、杂花苜蓿和大部分的黄花苜蓿居群均为四倍体,未发现非整倍体变异的存在。按染色体着丝点的位置,30个居群中共有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和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三种染色体类型。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在所有居群中都存在,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仅在一个紫花苜蓿居群和一个杂花苜蓿居群中发现。随体数量为24个,均位于染色体短臂上。在黄花苜蓿居群MZS-H中发现了具有B染色体的单株,B染色体数目为3-4个。核型类型集中在1A、2A、1B和2B四种,其中较为对称的1A和2A占三分之二以上。三个种(亚种)按照核型进化程度的高低依次为黄花苜蓿>紫花苜蓿>杂花苜蓿。⑶筛选出的10对SSR引物对30个野生苜蓿居群的分析结果显示,新疆苜蓿野生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IC=0.725),新疆黄花苜蓿和杂花苜蓿种内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紫花苜蓿的遗传变异;AMOVA分析显示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杂花苜蓿多和黄花苜蓿聚为一类,并显示出居群的地理聚类趋势。

二、以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对燕麦的诱变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化学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1.1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特点及其诱变机理
        1.1.1.1 甲基磺酸乙酯(EMS)
        1.1.1.2 叠氮化钠(NaN_3)
        1.1.1.3 N-甲基-N-亚硝基脲(MNU)
        1.1.2 化学诱变剂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1.3 突变体筛选
        1.1.4 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1.2 化学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2.1 化学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
        1.2.2 化学诱变育种展望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MNU处理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MNU对燕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MNU诱变对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3.1 MNU处理对燕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3.2 MNU处理对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MNU诱导的M2 代燕麦突变体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供试药剂
        3.1.4 试验设计
        3.1.5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NU诱导M2 代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NU诱导的M2 代突变体光合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NU诱导M2 代不同类型变异株SPAD值的变化
        4.2.2 MNU诱导的M2 代不同类型变异株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4.2.3 MNU诱导的M2 代不同类型变异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4.3 讨论
        4.3.1 MNU诱变处理对M2 代变异株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3.2 MNU诱变处理对M2 代变异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MNU处理对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1.2 MNU诱导的燕麦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光合特性分析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江西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指纹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1 江西省水稻种植概况
        1.1.2 近年江西省水稻品种审定概况
        1.1.3 近年江西省水稻种子质量监管概况
        1.1.4 水稻品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1.5 SSR标记分析中的DNA提取
        1.1.6 国内外SSR指纹图谱的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以种子为材料用试剂盒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的可行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和引物
        2.2.1 试验材料及取样
        2.2.2 试剂及试剂盒
        2.2.3 实验仪器
        2.2.4 试验引物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水稻种子、糙米和叶片基因组DNA
        2.3.2 DNA提取质量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材料提取的DNA浓度与纯度比较
        2.4.2 PCR扩增效果比较
第三章 江西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指纹图谱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引物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仪器
        3.2.3 实验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取样
        3.3.2 DNA提取与PCR扩增
        3.3.3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77个水稻品种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
        3.4.2 77个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指纹图谱的构建
        3.4.3 77个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讨论
        4.2.1 以种子为材料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应用于DNA指纹图谱构建的可行性
        4.2.2 SSR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在品种真实性与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4.2.3 SSR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在品种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单倍体诱导及应用
    1.2 单倍体的鉴定
        1.2.1 染色体计数法与流式细胞术鉴定法
        1.2.2 形态学鉴定法与气孔数鉴定法
        1.2.3 分子标记法与遗传标记法
        1.2.4 放射线辐射法与其他方法
    1.3 单倍体的加倍方法
        1.3.1 秋水仙素的加倍原理
        1.3.2 秋水仙素加倍技术在双单倍体植株诱导中的应用
    1.4 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4.1 国外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4.2 国内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5 真假杂交种的鉴定方法
        1.5.1 形态学鉴定法
        1.5.2 细胞学鉴定法
        1.5.3 物理化学鉴定法
        1.5.4 生化标记鉴定法
        1.5.5 分子标记鉴定法
        1.5.6 SRAP技术原理与方法
        1.5.7 SRAP技术在杂交种鉴定中的应用
    1.6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分析
        1.6.1 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6.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1.6.3 育性与杂种优势
        1.6.4 不同倍性材料的杂交利用
    1.7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杂种优势预测
        1.7.1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预测
        1.7.2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主要研究内容
    1.10 研究技术路线
2 苜蓿单倍体培养及育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药品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组培再生体系的优化
        2.2.2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2.2.3 单倍体植株扩繁
        2.2.4 炼苗移栽
        2.2.5 花粉育性鉴定
        2.2.6 自交结实率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2.4.2 流式细胞术鉴定法的优化
        2.4.3 根尖染色体鉴定法的优化
        2.4.4 不同倍性苜蓿组培茎段扦插生根率
        2.4.5 不同倍性苜蓿材料炼苗移栽成活率
        2.4.6 不同倍性新疆大叶苜蓿部分器官形态差异
        2.4.7 不同倍性苜蓿自交结荚情况与种子活力
    2.5 讨论
        2.5.1 外源激素对苜蓿花药分化培养的影响
        2.5.2 流式细胞术对植物倍性鉴定的影响因素
        2.5.3 根尖染色体鉴定的影响因素
        2.5.4 不同倍性苜蓿的自交不亲和性
    2.6 小结
3 苜蓿双单倍体植株的诱导
    3.1 试验材料与药品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药品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固体和液体秋水仙素培养基
        3.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2.3 分化与生根培养
        3.2.4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秋水仙素处理对出愈率的影响
        3.4.2 愈伤组织继代改良培养
        3.4.3 秋水仙素处理对茎段生根率的影响
        3.4.4 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3.4.5 双单倍体植株的再分化
    3.5 讨论
        3.5.1 不同培养方式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2 不同外植体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因素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4 愈伤组织的继代改良
    3.6 小结
4 不同倍性和育性材料间杂交结实率的比较
    4.1 试验材料与杂交组合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物候期观测
        4.2.2 人工杂交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物候期
        4.4.2 不同育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4.4.3 不同倍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4.4.4 二倍体苜蓿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4.4.5 二倍体苜蓿与扁蓿豆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4.4.6 杂交时期对杂交结荚率的影响
        4.4.7 各因素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育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2 倍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3 种间杂交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4 杂交时期与杂交结实率
    4.6 小结
5 杂交亲本遗传距离分析及杂交种真实性鉴定
    5.1 试验材料与药品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药品
    5.2 试验方法
        5.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5.2.2 SRAP引物
        5.2.3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5.2.4 PCR产物检测
    5.3 数据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12个杂交亲本SRAP标记图谱分析
        5.4.2 12个苜蓿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5.4.3 杂交种真实性的鉴定
        5.4.4 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
        5.4.5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主要因素
    5.5 讨论
        5.5.1 苜蓿亲本材料种质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距离分析
        5.5.2 苜蓿杂交种分子标记特异带与纯度鉴定
        5.5.3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因素
    5.6 小结
6 不同倍性的杂种产量性状优势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数据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苜蓿亲本材料的单株地上生物量比较
        6.4.2 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表现
        6.4.3 育性和倍性对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的影响
        6.4.4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6.4.5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6.4.6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6.4.7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表现
        6.4.8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6.4.9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优势与遗传距离相关性
        6.4.10 亲本倍性与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
    6.5 讨论
        6.5.1 产量性状对杂种优势形成的影响
        6.5.2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6.5.3 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6.5.4 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影响
        6.5.5 遗传距离和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6.6 小结
7 全文讨论
    7.1 苜蓿单倍体与双单倍体获得的影响因素
    7.2 苜蓿SRAP分子标记特异带与杂种优势相关性
    7.3 苜蓿种内与种间杂交结实性的差异
8 结论
9 本研究创新
10 下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紫花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紫花苜蓿产量相关性状
        1.1.1 苜蓿的产量构成分析
        1.1.2 紫花苜蓿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
    1.2 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2.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2 紫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
    1.3 紫花苜蓿分子标记
        1.3.1 植物分子标记的类型
        1.3.2 紫花苜蓿分子标记
        1.3.3 紫花苜蓿遗传图谱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概念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苜蓿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概括
        2.2.2 技术路线
        2.2.3 田间试验设计
    2.3 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测定
        2.3.1 测定性状
        2.3.2 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产量相关性状统计分析
        2.4.2 群体结构分析
        2.4.3 GWAS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花苜蓿品种群体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3.1.1 紫花苜蓿品种群体产量相关性状变化特征
        3.1.2 不同地理来源紫花苜蓿差异性分析
        3.1.3 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
        3.1.4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的紫花苜蓿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基于SNP数据的紫花苜蓿群体结构分析
    3.3 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
        3.3.1 产量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及稳定位点
        3.3.2 产量相关性状的多效性SNP
4 讨论
    4.1 紫花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4.2 紫花苜蓿群体结构分析
    4.3 紫花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及专利

(5)优质速生抗虫紫花苜蓿多元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DNA检测
    1.4 引物合成与筛选
    1.5 ISSR扩增与检测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的检测结果
    2.2 PCR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
    2.3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2.4 ISSR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小麦HMW-GS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概况
        1.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组成
        1.1.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命名与结构
        1.1.3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定位与等位变异
        1.1.4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性特点
        1.1.5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1.2.1 液相色谱仪法(liquidphasechromatographic,LPC)
        1.2.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A-PAGE)
        1.2.3 免疫化学技术
        1.2.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
        1.2.5 分子标记技术
    1.3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小麦HMW-GS分子检测中DNA提取方法的改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DNA提取方法
        2.1.5 DNA质量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产率
        2.2.2 DNA质量
        2.2.3 HMW-GS分子检测
    2.3 讨论
        2.3.1 改良CTAB法的优点
        2.3.2 改良CTAB法所提取的DNA的产率
        2.3.3 改良CTAB法所提取的DNA的A260/280和A260/230值均在理想范围内
3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应用SDS-PAGE技术检测小麦HMW-GS组成
        3.1.4 应用AS-PCR技术检测小麦HMW-GS组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DS-PAGE方法分析40个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
        3.2.2 引物筛选结果
        3.2.3 AS-PCR方法分析40个小麦品种HMW-GS组成
        3.2.4 构建鉴定小麦HMW-GS中优质亚基的分子检测体系
    3.3 讨论
4 小麦HMW-GS分子检测体系的应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应用AS-PCR技术对优质亚基进行检测
        4.1.3 应用SDS-PAGE技术对其余亚基进行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等位变异及频率
        4.2.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和得分分析
    4.3 讨论
5 结论
    5.1 所建立的DNA提取方法用于小麦HMW-GS的分子检测简单、高效
    5.2 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小麦HMW-GS中优质亚基检测的分子技术体系
    5.3 113份CIMMYT小麦材料可以作为山西省小麦品质育种的基础材料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紫花苜蓿的种子功能性状及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种子功能性状与多样性
        2.1.1 种子大小和形状及其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1.2 种子休眠及其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1.3 种子荧光及其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2.1 遗传多样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2.2.1.1 形态学标记
        2.2.1.2 细胞学标记
        2.2.1.3 生化标记
        2.2.1.4 分子标记
        2.2.2 分子标记在牧草中的研究进展
        2.2.3 SSR分子标记在植物上的应用与现状
    2.3 紫花苜蓿概述
第三章 紫花苜蓿种子大小及形态特征的多样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测定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
        3.5.1 46份紫花苜蓿种子功能性状的方差分析
        3.5.2 紫花苜蓿种子大小及形态特征分析
        3.5.3 变异系数
        3.5.4 紫花苜蓿种子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5.5 紫花苜蓿种子大小的分级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种子休眠与荧光特性的多样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
        4.5.1 紫花苜蓿种质硬实的遗传多样性
        4.5.2 紫花苜蓿种质荧光的遗传多样性
    4.6 讨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
        5.2.2 SSR分子标记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SSR多态性分析
        5.4.2 群体结构分析
        5.4.3 主成分分析及N-J聚类
        5.4.4 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变异分析
    5.5 讨论
        5.5.1 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5.5.2 群体结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资助项目
致谢

(8)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的重要价值
    1.2 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世界苜蓿的起源中心说
        1.2.2 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生态类型划分
        1.2.3 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苜蓿种质资源抗病虫性研究
        1.2.5 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
        1.2.6 苜蓿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研究
        1.2.7 苜蓿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特征多样性
        2.2.2 形态特征聚类分析
        2.2.3 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2.2.4 形态特征相关分析
        2.2.5 农艺性状多样性
        2.2.6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2.7 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2.8 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2.2.9 秋眠性分析
    2.3 小结
3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
    3.1 营养成分分析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粗蛋白含量
        3.2.2 粗纤维含量
        3.2.3 氨基酸含量
    3.3 小结
4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耐盐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
        4.2.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耐盐性鉴定
    4.3 小结
5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SSR遗传多样性鉴定
    5.1 SSR研究材料与方法
        5.1.1 SSR试验材料
        5.1.2 SSR试验方法
    5.2 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SSR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5.2.2 SSR标记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分析
        5.2.3 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5.2.4 SSR标记聚类分析
    5.3 小结
6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RAPD遗传多样性鉴定
    6.1 RAPD研究材料与方法
        6.1.1 RAPD研究试验材料
        6.1.2 RAPD研究试验方法
    6.2 RAPD研究结果与分析
        6.2.1 RAPD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6.2.2 RAPD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6.2.3 RAPD标记的遗传距离
        6.2.4 RAPD标记聚类分析
    6.3 小结
7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遗传多样性ISSR鉴定
    7.1 ISSR分析材料与方法
        7.1.1 ISSR试验材料
        7.1.2 ISSR试验方法
    7.2 I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7.2.1 ISSR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7.2.2 ISSR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7.2.3 I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7.2.4 ISSR标记聚类分析
    7.3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表型水平的可选择性
        8.1.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营养价值分析
        8.1.3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抗旱、耐盐性评价
        8.1.4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特性和环境的关系分析
        8.1.5 不同分子标记鉴定出的亲缘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8.1.6 SSR分子标记鉴定的二维和三维主成分分析
    8.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江淮大豆种质资源耐储藏特性遗传变异与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种子储藏特性及其鉴定
        1.1.1 种子活力与耐储藏性
        1.1.2 影响种子耐储藏性的因素
        1.1.3 种子耐储藏性鉴定技术
        1.1.4 耐储藏鉴定指标
    1.2 储藏过程中作物种子变化特点
        1.2.1 脂质过氧化
        1.2.2 酶活性
        1.2.3 呼吸作用和ATP含量变化
        1.2.4 贮藏物质
        1.2.5 有毒物质的积累和内源激素变化
        1.2.6 种子遗传物质变化
    1.3 主要农作物种子耐储藏性种质鉴定与QTL定位研究进展
        1.3.1 大豆
        1.3.2 禾谷类
        1.3.3 油料作物
    1.4 QTL定位主要方法
        1.4.1 连锁分析
        1.4.2 关联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
        2.2.1 大豆种子老化方法
        2.2.2 种子发芽实验与调查的性状及指标
    2.3 分子标记开发与遗传图谱构建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群体结构分析
        2.4.2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2.4.3 QTL定位方法
第三章 老化处理下YHSBLP群体种子活力表现与耐储藏种质筛选
    3.1 种子人工老化处理方法的确定
    3.2 种子发芽相关性状间相关分析
    3.3 自然老化下YHSBLP群体种子发芽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3.4 人工老化下YHSBLP群体种子发芽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3.5 自然和人工老化处理下鉴定指标的相关分析
    3.6 江淮夏播大豆育种种质群体耐储藏种质筛选
        3.6.1 种子耐储藏性的分级
        3.6.2 耐储藏材料发掘与特性分析
    3.7 讨论
第四章 YHSBLP群体耐储藏性QTL关联定位
    4.1 YHSBLP群体自然老化下种子发芽相关性状关联定位
        4.1.1 群体结构分析
        4.1.2 YHSBLP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
        4.1.3 与目标性状显着关联的SNP位点与染色体区段
    4.2 人工老化下种子发芽相关性状关联定位
        4.2.1 群体结构分析
        4.2.2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
        4.2.3 显着关联的SNP位点与染色体区段
    4.3 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处理下共同检测到的QTL位点
    4.4 讨论
第五章 2个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耐储藏特性鉴定与QTL定位
    5.1 自然和人工老化处理下种子发芽相关性状遗传变异
    5.2 自然老化种子发芽相关性状连锁定位结果
    5.3 人工老化种子发芽相关性状连锁定位
    5.4 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处理下同时检测到的位点
    5.5 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的比较分析
    5.6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疆野生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苜蓿概述
        1.1.1 苜蓿属的地位与作用
        1.1.2 苜蓿的起源、分布与分类
    1.2 苜蓿属种质资源
        1.2.1 苜蓿属种质资源现状
        1.2.2 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新疆苜蓿种质资源的优势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形态学变异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方法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36个野生苜蓿材料之间的形态学性状变异分析
        2.4.2 野生苜蓿种质形态学性状主成分分析
        2.4.3 不同来源的36份野生苜蓿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2.4.4 野生苜蓿居群不同性状的相关分析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居群野生苜蓿的核型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制片的影响
        3.2.2 苜蓿属植物30个居群染色体数目
        3.2.3 苜蓿居群的核型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SSR的新疆野生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材料及引物来源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扩增用DNA的制备
        4.2.2 PCR扩增体系优化
        4.2.3 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2.4 引物筛选
        4.2.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提取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3.2 苜蓿SSR扩增体系优化结果
        4.3.3 引物筛选的结果
        4.3.4 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以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对燕麦的诱变效应研究[D]. 李娟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江西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指纹图谱构建[D]. 欧阳昊婷.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D]. 徐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紫花苜蓿产量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D]. 潘香逾. 山东农业大学, 2019(12)
  • [5]优质速生抗虫紫花苜蓿多元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J]. 时颖,杨学东,龙显静,王元素,方亮,张忠贵,熊文康,秦信富. 贵州畜牧兽医, 2018(05)
  • [6]小麦HMW-GS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张婷婷. 山西大学, 2018(04)
  • [7]紫花苜蓿的种子功能性状及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D]. 尹淑英. 兰州大学, 2018(10)
  • [8]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D]. 马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江淮大豆种质资源耐储藏特性遗传变异与QTL定位研究[D]. 张茜.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10]新疆野生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郑兴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3)

标签:;  ;  ;  ;  ;  

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辅助筛选苜蓿育种亲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