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赵承磊[1](2012)在《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是战略性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城市是旅游业的核心、主体和结构性支撑条件。城市体育旅游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新领域、新业态、新热点。正为越来越多城市政府所关注和重视。研究拟从城市经营理念出发,从供给的视角,运用旅游学的理论,廓清城市体育旅游的资源、产品等基本理论,对主要的城市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系统梳理和旅游效应进行实证,旨在为一些城市政府有重点、分类别的选择和植入城市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城市旅游的产品体系,增强其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转型升级中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旅游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提供有益的视角。在旅游消费从观光向观光、康体、体验、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背景下,城市体育研究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竞争力提升,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诉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关键着力点,是回答城市体育旅游实践中所提问题的现实需要。其于城市旅游,将有助于其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于整个旅游学,则具有理论补缺的意义;于体育产业的理论体系,则具有充实、深化的价值。对指导城市功能转变,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使城市变得更加文明、健康、宜居,更好的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旅游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旅游本底趋势、调查、专家咨询、案例等方法,基于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城市经营、城市旅游、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区位等理论,从供给的视角,阐述了城市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对城市体育旅游产品进行了系列化梳理,着重考察了典型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效应。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正文共分七个部分。正文部分首先对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资源、产品等基础理论进行了廓清,然后对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四种目前主要产品的相关理论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的结论与建议如下:在旅游供给的视角,体育旅游是以各种体育活动或有关体育的实体景观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系列旅行、游览活动的总称。城市体育旅游是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辐射广大城郊在内的以各种体育活动或有关体育的实体景观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系列旅行、游览活动的总称。具有完善城市旅游产品种类结构、季节结构,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影响力,促进和激活城市旅游消费的功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是以城市为时空载体,能够被开发、利用形成体育吸引物的各种客观要素。依资源属性,可分为城市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城市体育旅游社会资源;具有区位性、开放性、聚散性特点。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广义上是指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相关的有形服务设施和无形服务的总和;中义上是指由城市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及相关的有形服务设施;狭义上是指城市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主要包括10个类型: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实体景观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会展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修学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保健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度假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主题公园旅游。案例实证表明,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4类主要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在丰富和完善城市旅游的产品结构、吸引游客对城市造访、活跃和促进城市旅游消费方面均有显着的作用。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在建设体育强国和旅游强国的背景下,城市体育旅游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加强合作,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评选中增列“中国最佳体育旅游城市”评选;建议城市政府在选择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产品时,应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符合、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城市旅游规划相协调、与城市体育发展相结合。力争“多元一品”;实施产业化运营;注重借助产品,塑造城市品牌;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生成新的景源点;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实施旅游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战略;积极打造城市体育旅游引擎区,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旅游功能区积极对接,争取相关的政策、技术、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林健[2](2009)在《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商品展示、交易和促进经济合作为一体的各种会议、展览便迅速发展起来,它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成为现代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国际会展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中心的亚洲转移,国际会议与展览举办地的中心也正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而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具有发展势头的大国,拥有广博的旅游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这些都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各大会展城市如何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协调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是继承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合肥会展业的发展历程有着辉煌的成就,并开创了中国会展业的数个“第一”。合肥的会展业近20年的发展,会展业项目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主题由单一到多样,类型由综合到专业,逐步成熟起来,成为城市国民经济中一个新亮点。但如今,合肥的会展市场也面临着很多竞争与威胁,合肥的会展业与上海、北京、广州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后起之秀,如昆明、宁波、成都等原来排在我们后面的城市与我市的距离却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赶超过我们。为此合肥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会展、旅游资源,协调会展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发展,基于此对合肥的会展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合肥会展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实证分析了合肥市会展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又对合肥市会展产业进行SWOT矩阵分析,总结出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的具体战略实施策略。
李国军[3](2007)在《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结构和效应机制:人与创业匹配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创业精神是人力资本的关键形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本研究采用创业研究的建构主义思想和过程观点理解创业,定义创业为创业者与环境交互作用以创新结果追求持续发展的行为过程。通过回顾创业精神的个性特质、行为特征、能力资源和个体差异4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表明创业精神存在多方面的研究证据,但是缺乏整合的结论,匹配于创业活动的创业精神结构及其效应机制是创业领域基础而紧要的研究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人与创业匹配的观点作为理论焦点,来克服创业研究中以创业者为中心的特质范式和以创业过程为中心的行为范式之间的分离,通过以中国企业家为样本的4个研究,从创业者与创业活动的匹配关系中捕捉创业精神的内容结构并考察其在创业过程中的效应机制。创业精神的内容结构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经典模式的综合设计策略,通过:(1)创业者个案访谈和企业家创业案例的理论编码;(2)企业家对编码的审计和反馈;(3)领域专家对编码的讨论;(4)扩展样本数据的编码验证;(5)与相关研究证据系统的理论比较:(6)扎根中国文化传承和时代背景的讨论以及中西研究证据的对比考察,得到创业精神内容结构的定性理解:创业精神是个体主动追求持续成功的行为状态,它包括进取导向、成长导向、责任导向和创新导向4个维度,其中责任导向和成长导向表征了中国文化传承和时代背景的优异基因。创业精神与创业过程的关系研究整合过程理论和变量理论的分析策略考察创业者与创业活动的个案,提出了由创业精神、组织创业、创业绩效、智力资本和创业环境5个核心变量来理解创业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创业活动中体现的创业精神发动着组织创业,以实现御业绩效;创业环境塑造组织创业的行动策略,创业行动也塑造着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和组织创业影响组织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开发,并发挥着核心资源的作用。创业精神的结构效度和差异特征研究证实了创业精神的成份观4维度结构。创业精神进取导向、成长导向、责任导向和创新导向的4维度模型得到好的拟合,维度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维度的平均抽取方差与维度间相关系数的比较表明了创业精神测量较好的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创业精神与创业胜任力在维度水平的相关分析支持创业精神的诺莫效度。创业精神对个体的生涯成功具有预测效度,维度水平的创新导向、进取导向和成长导向显着地影响生涯成功。比较不同个体和组织背景的受测者的创业精神表明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背景和成长特性方面。创业精神的效应机制研究表明:(1)创业精神对组织创业和创业绩效具有显着的效应。创业精神的4个维度都显着地影响组织创业,创新导向和责任导向显着地影响创业绩效。组织创业完全中介创业精神对创业绩效的效应。(2)创业环境及其社会支持和政策调控维度显着地影响创业绩效。组织创业充分中介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的效应。组织创业及其创新领先、事业拓展、组织革新维度显着地影响创业环境。(3)创业环境对组织的智力资本具有显着的影响,社会支持、政策调控和资源配置3个维度都显着地影响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完全中介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的效应。(4)智力资本对组织创业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的效应。(5)分别基于环境决定主义和战略选择观点的创业精神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都得到好的拟合,但是战略选择观点的模型拟合相对更优。研究证实了理解创业精神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表明: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激发组织创业,来塑造创业环境和提升智力资本,并通过智力资本实现创业绩效;创业环境显着地影响组织创业和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完全中介组织创业和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的效应。总体上,本研究紧扣创业领域的理论发展,围绕关键任务取得了2个主要进展:(1)匹配于创业活动的创业精神的成份结构模型:创业精神的进取导向、成长导向、创新导向、责任导向4维度的成份结构在个体层面对生涯成功、在组织层面对组织创业和创业绩效具有预测效度。(2)人与创业匹配的创业过程模型: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活动,创业活动塑造创业环境和提升智力资本,并通过智力资本实现创业绩效;创业环境影响组织的创业活动和智力资本,并受到智力资本的完全中介而影响创业绩效。整合本研究的主要进展得到以人为本的创业发展模型。模型凸现创业精神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智力资本为发展的核心资源;强调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显着影响,突出创业活动对创业环境的塑造作用。模型对于深化创业和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建设企业家队伍和促进创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王颖琦[4](2005)在《中国现代物流迎来大发展的曙光——第二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4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文中研究说明
李玉山[5](2004)在《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文中指出
二、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城市旅游的研究 |
1.2.2 体育旅游的研究 |
1.2.3 城市体育旅游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视角、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视角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城市体育旅游概述 |
2.1 城市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
2.1.1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
2.1.2 旅游产品理论 |
2.1.3 城市经营的理论 |
2.1.4 城市旅游理论 |
2.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1.6 旅游区位理论 |
2.2 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
2.2.1 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 |
2.2.2 城市体育旅游的发展特征 |
2.3 城市体育旅游的功能 |
2.3.1 促进和激活城市旅游消费 |
2.3.2 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
2.3.3 增强城市竞争力 |
2.3.4 美化城市生活环境 |
本章小结 |
3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 |
3.1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念 |
3.1.1 资源的概念 |
3.1.2 旅游资源的概念 |
3.1.3 城市旅游资源的概念 |
3.1.4 体育旅游资源及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
3.2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
3.2.1 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2 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3 城市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4 城市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5 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6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3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作用 |
3.3.1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 |
3.3.2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4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 |
4.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概念 |
4.1.1 国内外关于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基本认识 |
4.1.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界定 |
4.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
4.2.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生成路径 |
4.2.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生成条件 |
4.2.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
4.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
4.3.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内涵 |
4.3.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
4.3.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 |
本章小结 |
5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5.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概述 |
5.1.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概念 |
5.1.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性质 |
5.1.3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特点 |
5.1.4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分类 |
5.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5.2.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的形成机制 |
5.2.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5.3 城市观赏型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实证 |
5.3.1 研究方法:旅游本底趋势法 |
5.3.2 29 届奥运会对北京市的旅游效应 |
5.3.3 本节结论与讨论 |
5.4 城市参与型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实证 |
5.4.1 厦门国际马拉松简况 |
5.4.2 厦门国际马拉松的旅游效应 |
5.4.3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成功原因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6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6.1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概述 |
6.1.1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概念 |
6.1.2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特点 |
6.1.3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分类 |
6.1.4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6.2 国外典型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 |
6.2.1 美国迪斯尼主题乐园 |
6.2.2 法国地中海俱乐部 |
6.2.3 英国塔姆沃思(Tamworth)室内滑雪 |
6.2.4 荷兰鹿特丹的热带娱乐园 |
6.3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实证 |
6.3.1 城市陆地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哈尔滨与海口案例 |
6.3.2 城市海洋体育场地旅游产品:三亚案例 |
本章小结 |
7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7.1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概述 |
7.1.1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概念 |
7.1.2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特点 |
7.1.3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分类 |
7.1.4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的功能 |
7.2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实证 |
7.2.1 登封武术旅游概况 |
7.2.2 登封武术演艺旅游产品 |
7.2.3 成功原因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8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8.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概述 |
8.1.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概念 |
8.1.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分类 |
8.1.3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特征 |
8.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8.2.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积极效应 |
8.2.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消极效应 |
8.3 我国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实证 |
8.3.1 潍坊国际风筝节 |
8.3.2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
本章小结 |
9 研究总结 |
9.1 结论与建议 |
9.1.1 结论 |
9.1.2 建议 |
9.2 创新与不足 |
9.2.1 创新 |
9.2.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各地实地调研情况 |
附件二:各地座谈调研纪要 |
附件三:全国体育旅游专项调查问卷 |
附件四:主要学习经历 |
(2)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会展业与会展经济概述 |
1.1.1 会展活动、会展产业及会展经济的概念 |
1.1.2 会展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
1.1.3 会展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1.1.4 会展经济的一般概述 |
1.1.5 国内外会展产业发展概况简介 |
1.1.6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趋势 |
1.2 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研究进展 |
1.2.1 国外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1.3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 |
1.3.1 研究背景 |
1.3.2 问题的提出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会展经济的理论基础 |
2.1 现代区位理论 |
2.2 城市地理学 |
2.3 产业经济学 |
2.4 比较经济学 |
2.5 比较管理学 |
2.6 市场学 |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合肥市会展经济的现状 |
3.1 合肥市概况 |
3.1.1 合肥市自然环境 |
3.1.2 合肥的社会经济 |
3.2 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
3.2.1 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状况简介 |
3.2.2 合肥市会展经济总体特点 |
第四章 合肥市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 |
4.1 合肥市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Strength)分析 |
4.1.1 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
4.1.2 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
4.1.3 丰富的旅游资源 |
4.1.4 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
4.1.5 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优美的城市环境 |
4.1.6 空间上靠近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 |
4.2 合肥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劣势(Weakness)分析 |
4.2.1 缺乏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 |
4.2.2 从业人员素质不均,普遍较低,且人数不多 |
4.2.3 行政色彩太浓,市场化程度不够 |
4.2.4 缺乏相关行业间的协作 |
4.2.5 企业主体弱小,缺乏知名品牌 |
4.2.6 酒店建设滞后,接待能力不能满足现有的会展发展的需要 |
4.3 合肥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3.1 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 |
4.3.2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
4.3.3 客源市场广阔 |
4.3.4 即将在合肥召开的第四届中博会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 |
4.3.5 将在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给合肥会展产业带来了契机 |
4.4 合肥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威胁(Threat)分析 |
4.4.1 国外会展公司的强势竞争 |
4.4.2 国内城市会展竞争的压力 |
4.4.3 被"边缘化"的问题 |
4.4.4 替代品的威胁 |
4.5 SWOT分析总结 |
第五章 合肥市会展经济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
5.1 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
5.1.1 战略定位 |
5.1.2 战略目标 |
5.2 主要对策和措施 |
5.2.1 开展会展营销策略 |
5.2.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 |
5.2.3 会展与旅游互动发展与管理策略 |
5.2.4 发展合肥市的会展经济主题,改变服务方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情况 |
(3)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结构和效应机制:人与创业匹配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思路 |
1.3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研究 |
2.1 创业与创业精神 |
2.1.1 创业研究的演进:走向建构主义 |
2.1.2 创业精神在创业研究中:文献综述框架 |
2.2 个性特质的研究 |
2.3 行为特征的研究 |
2.3.1 创业管理 |
2.3.2 创业领导 |
2.3.3 创业导向 |
2.4 能力资源的研究 |
2.5 个体差异的研究 |
2.6 中国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
2.6.1 定义和性质 |
2.6.2 内容和结构 |
2.6.3 企业家能力 |
2.7 文献总结和待研问题 |
2.7.1 文献总结 |
2.7.2 待研问题 |
3 基于人与创业匹配观点的研究设计 |
3.1 关键问题和研究任务 |
3.2 理论焦点:人与创业匹配的观点 |
3.3 研究构思和技术路线 |
4 创业精神的内容结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扎根理论 |
4.2.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实施 |
4.3.1 创业者访谈 |
4.3.2 编码过程 |
4.3.3 审计与反馈 |
4.3.4 编码结果 |
4.3.5 领域专家讨论 |
4.3.6 扩展样本的验证编码 |
4.3.7 研究的可信性和效度 |
4.4 结果讨论 |
4.4.1 创业精神维度结构与国内相关研究证据的比较 |
4.4.2 创业精神维度结构与西方研究证据的比较 |
4.4.3 创业精神维度结构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特性 |
4.4.4 风险倾向与创业精神 |
4.4.5 创业精神维度结构的理论巩固和动力特征 |
4.5 研究小结 |
5 创业精神与创业过程的关系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案例研究方法 |
5.2.2 过程理论和变量理论 |
5.2.3 研究设计 |
5.3 创业过程的叙述分析 |
5.3.1 创业背景 |
5.3.2 创业者 |
5.3.3 创业过程 |
5.4 创业过程的变量分析 |
5.4.1 创业精神 |
5.4.2 组织创业 |
5.4.3 智力资本 |
5.4.4 创业环境 |
5.4.5 创业绩效 |
5.4.6 创业精神与创业过程关系的理论模型 |
5.5 结果讨论 |
5.6 研究小结 |
6 创业精神的结构效度和差异特征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创业精神测量的编制 |
6.3.2 样本 |
6.3.3 测量 |
6.4 数据分析 |
6.4.1 创业精神测量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6.4.2 创业精神测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6.4.3 创业精神与创业胜任力及生涯成功的关系 |
6.4.4 不同特征和背景的受测者的创业精神的比较 |
6.5 结果讨论 |
6.5.1 创业精神的结构效度 |
6.5.2 受测者创业精神的差异特征 |
6.6 研究小结 |
7 创业精神的效应机制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理论假设 |
7.2.1 创业精神与组织创业及创业绩效的关系 |
7.2.2 创业环境与创业过程的关系 |
7.2.3 智力资本与创业过程的关系 |
7.3 研究方法 |
7.3.1 样本 |
7.3.2 测量 |
7.4 数据分析 |
7.4.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 |
7.4.2 创业精神对创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7.4.3 创业精神对组织创业的回归分析 |
7.4.4 组织创业对创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7.4.5 组织创业对创业精神与创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 |
7.4.6 创业环境与创业过程的关系分析 |
7.4.7 智力资本与创业过程的关系分析 |
7.5 结果讨论 |
7.5.1 创业精神对组织创业和创业绩效的效应特征 |
7.5.2 创业精神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 |
7.6 研究小结 |
8 总论 |
8.1 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 |
8.1.1 理论结合实践确立关键问题 |
8.1.2 扎根理论编码创业精神的内容结构 |
8.1.3 案例研究考察创业精神与创业过程的关系 |
8.1.4 创业精神内容结构的定量验证 |
8.1.5 创业精神效应机制的定量验证 |
8.2 创新努力和主要进展 |
8.2.1 本研究的创新努力 |
8.2.2 进展之一:匹配于创业活动的创业精神的成份结构模型 |
8.2.3 进展之二:人与创业匹配的创业过程模型 |
8.2.4 主要进展的理论整合:以人为本的创业发展模型 |
8.3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8.3.1 研究进展的理论意义 |
8.3.2 研究进展的实践意义 |
8.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现代物流迎来大发展的曙光——第二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4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恰逢其时的盛会 |
政府的声音正在由弱变强 |
走高端路线的国有大型物流企业 |
历史成就的业绩 |
突破掣肘求发展 |
有所为有所不为, 志在专业 |
快速崛起的民营物流 |
IT技术与物流助力物流大发展 |
(5)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洞察力——物流企业家要独具慧眼 |
创造力——物流企业家要迎难而上 |
统帅力——物流企业家要决胜千里 |
四、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赵承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2]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林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3]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结构和效应机制:人与创业匹配的视角[D]. 李国军. 浙江大学, 2007(03)
- [4]中国现代物流迎来大发展的曙光——第二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4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J]. 王颖琦.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01)
- [5]中国物流企业的脊梁——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侧记[J]. 李玉山.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