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淘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淘汰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遭淘汰(论文文献综述)

王沙[1](2019)在《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旅游纪念品行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旅游行业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但旅游纪念品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尤为严重,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吻合,与可持续设计理念不匹配。随着当下社会越发认识到旅游纪念品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之后的旅游纪念品行业势必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对其发展中走的每一步都显得的尤其重要。我国在很多领域都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然而结果却始终收效甚微,旅游纪念品行业更是如此。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应该以更有责任感的态度去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设计出有利于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纪念品。本论文对我国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当下和未来旅游纪念品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论述了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导入可持续理念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英国、日本、美国的优秀旅游纪念品可持续设计特色进行了调研,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在理论上与三国之间的差距,并从多角度,多层次总结和探索出旅游纪念品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三大原则,分别是源头减量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取代原则。要求设计师树立“全生命周期”的思维方式,从材料、运输方式、生产制造、新技术等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并在方法论中创新性的从人与产品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粘性设计这一概念,阐述了如何让产品在与人产生联系的过程中传达出可持续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理念。最后指出设计师进行设计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个方法的运用,要树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观念,综合考虑各个维度的因素,比较择优。最后以都江堰景区的旅游纪念品为例,将都江堰的水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与景区调研及问卷调研分析结果相结合,进行了三个案例设计,分别是竹制玻璃茶杯、“都江印象”灯具、“清波”茶盘,最后通过对比优选出“清波”茶盘,从而验证了纪念品的可持续性设计方法及原则的可行性。

陈荣升[2](2016)在《新常态下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自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的冶炼类重工业生产制造业不再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其存在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此经济新常环境下,传统的冶炼类重工业生产制造业在生产、经营、环保等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仅要承受结构调整的“阵痛”,甚至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此类企业亟需客观、正确的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应在战略定位,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投入,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对企业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对象D公司正是一家以选矿和金属冶炼为主营业务的民营重工业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艰辛道路。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同时对D公司的组织架构、从事产业、行业地位、管理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而阐述公司当前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困难与问题。紧接着对公司所处的金属冶炼行业当前的形势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D公司内外部环境及特点进行SWOT分析,得出SO、WO、ST和WT战略模型。最后,从发展定位,从产业规模,技术进步、资本运营、人才强企、改革创新、文化兴企等方面,为D公司确定出下阶段发展的战略方向。

陈荣圻[3](2016)在《Oeko-Tex Standard 100于2016年大批量新增纺织化学品》文中指出Oeko-Tex Standard 100的2016修订版出现大动作,新增测试项目40余个(包括异构体)。涉及致癌染料、有机化合物、邻苯二甲酸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杀虫刺、氧化苯酸氯酸苯和氯化甲苯、阻燃剂、含氟化合物等。即是纺织化学品领域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又能推进科技进步。我国是纺织服装大国,历年来遵守Oeko-Tex Standard 100取得很大进步,同样对待Oeko-Tex Standa rd 100新增需测试项目和限量。

高士博[4](2014)在《潜流人工湿地去除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毒死蜱农药和以双酚A、4-壬基酚为原料的多种化工产品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进入自然环境,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等。目前,三种微污染物已严重污染自然水体,但是,目前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水处理技术尚不能有效去除污染物,已严重威胁水系统的质量。本文采用模拟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探究自然水体中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的检测方法,考察不同湿地植物对不同种类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人工湿地去除微污染物机理,为推广人工湿地应用于处理水体微污染物提供理论支持。1、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建立水体中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方法。2、搭建8套潜流人工湿地模拟装置,考察水生植物种类对微污染物净化的影响。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的植物种类为芦苇、宽叶香蒲、花叶香蒲和小香蒲。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3天时,四种植物的湿地模拟系统均能有效降解毒死蜱,其中,宽叶香蒲去除率最高达到89.24%,通过SPSS软件分析,四种植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壬基酚的去除率整体略低于毒死蜱的去除率,其中以宽叶香蒲最高(84.36%),小香蒲最低(76.80%),四组植物之间同样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宽叶香蒲对双酚A去除率(82.66%)显着高于其余三组植物(P<0.05),花叶香蒲(69.32%)和小香蒲(69.63%)去除率高于显着芦苇组(62.96%,P<0.1)。3、改装5个试验水箱构建人工湿地小试装置,记为M1-M5,M1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添加人工配制的污水,选择净化污染物效果最好的宽叶香蒲为湿地植物,通过添加氨苄青霉素抑制微生物,设置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等各部分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结果表明,在自然水体中,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降解速率显着低于人工湿地模拟系统;人工湿地基质填料陶粒和砾石对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均具有显着吸附作用;人工湿地种植宽叶香蒲可以明显提高三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且微生物对双酚A的降解作用显着高于氨苄青霉素对照组;无论有无湿地植物,微生物对毒死蜱和4-壬基酚的降解作用都不明显。4、在静态条件下,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在人工湿地小试装置内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降解方程分别为:c=124.63exp(-t/25.393)+3.7618,c=316.61exp(-t/34.955)+0.56475②,c=168.91exp(-t/17.061)+12.133③(c,剩余浓度,μgL-1;t,停留时间,h),半衰期分别为18h、21h、11h。

刘闯[5](2010)在《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思考与前瞻》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建筑设计形式的不断复制以及对结构技术的不断挑战,放眼国内大规模的建设浪潮,建筑的生成大多是处于一种流水性的作业阶段,而不是从社会、从人以及从建筑学的发展角度来提供一种为社会、为人的包括物质的实体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建筑行为,更别说是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国当代建筑的走向性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科院的权威资料已经表明,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中国整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着大量的工业厂房的闲置以及更新和换代。在面对地价的升值以及相关建筑法规的漏洞时,优秀的废旧工业厂房可能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同时由于它不同价值并存的特点,它可以为建筑的当代性走向提供一种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中国的当代建筑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很多建筑师在商业大潮的环境下也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在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建筑范畴内不能够平心静气研究中国当代建筑的走向性问题。相比新建筑而言,具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它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都呈现出一种建筑的当代性表征。本文通过对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当代建筑的走向。相比于先前时期旧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关注的是旧建筑再利用实际的工程性问题,而没有上升到建筑学的当代性走向领域。本文借鉴前人在这些领域内研究经验和结论,但不拘于实际的工程学研究。研究借助于废旧工业厂房这一实体,使其与建筑的当代性走向结合,将多种模式的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案例作为切入点。首先从概念上理清建筑的当代性思维,其次分析影响这种当代性的因素,接着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其当代性的思维,从而得出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在建筑学本体上的当代性思维以及当代性策略,并以一个概念性的方案来验证这种策略,使得研究的过程完善而饱满。通过对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一系列完整的探讨,使得其当代性的特征得到理论到实践上的论证,也使得废旧工业厂房的再利用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建筑改造的领域,由于废旧工业厂房本体的建筑特征和再利用后的新旧之间的多种转换关系,使其具有了建筑的当代性。

刘斐[6](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都江堰产业发展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线型经济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强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要求努力做到“低开发、高利用、少排放”,其特征是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是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协调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手段。对于处在岷江上游的都江堰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对循环经济进行规范认识,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原则与实践层次,并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国外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省市发展循环经济,为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定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和障碍,提出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措施,并指出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鼓励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做优做强“三大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联动发展,从而促使都江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严复雷[7](2009)在《FDI与我国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我国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632,348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09.47亿美元,数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积极引进和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建设资金不足,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大型工业项目,加快技术引进和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就业机会,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近今年个别跨国公司在我国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越来越多,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关注焦点。无可否认,FDI在促进我国GDP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外贸出口增长、扩大就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FDI却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FDI的引入及其产业转移,相当一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也转移至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到人体健康,污染防治成本昂贵,妨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正确认识FDI对我国环境的污染状况,分析FDI与我国环境污染的相关性,总结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正效应和负效应,阐释FDI投资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原因,处理好我国利用外资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证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非常重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我国利用外资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论述研究。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通过分析环保部公布的中国环境报告中的有关数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非常严峻,然后从理论角度和现实角度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FDI与我国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提出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特别是从外资投资项目、投资地域和是否造成环境污染等方面综合考察引资质量,科学、合理评估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指出我国不能以牺牲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吸引外资,也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源头上控制和减少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主要介绍了当今非常流行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被沦为“污染天堂”的假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个假说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其次,介绍了环境EKC曲线的由来及其内涵,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中国仍处于环境EKC曲线的左侧爬坡阶段,这个阶段更要关注工业化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上要特别关注环境因素。第三,介绍了环境“竞次学说”和“光晕学说”。”竞次学说”是一种典型的牺牲生态环境而获得短期国际竞争优势或国际竞争力的狭隘做法,在我国不可取;而“光晕学说”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严格的环境规制对于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积极作用,从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长远发展角度去讨论严格环境政策的积极作用。第四,介绍了环境规制对于引进FDI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指出环境规制与FDI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负相关关系,即严格的环境规制并不必然会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最后,介绍了目前比较前沿的战略性环境政策与FDI的关系。该理论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为了获得规模报酬或战略性利益,发达国家通过FDI方式向环境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以获得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或环境改善是与发达国家博弈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我国大规模吸收FDI对环境的影响分析。首先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和特点,提出我国利用外资的“二元结构”,即FDI的产业布局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一、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中以高污染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制造业比例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使用外资比例低;FDI的来源国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二元结构”导致污染密集型产业首先从发达国家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然后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点。其次,通过数学模型研究了FDI与我国环境污染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存在着“污染避难所”的证据,以及FDI的流入的确造成了我国SO2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最后,分析总结了FDI对我国环境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指出FDI对我国环境在技术溢出、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但在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负担加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和转基因产品方面有明显的负效应。第四部分是外商投资污染密集产业的原因分析。一是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没有考虑环境这个生产要素导致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环境成本获得巨额利润,所以愿意把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二是从国际投资理论出发,主要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学说、维农的产品寿命周期学说、源于赤松要“雁行理论”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蒙代尔的相互替代模型、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理论出发分析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FDI方式进入我国的理论根据。另外还从我国与资本输出国对于环境认识上的差异性、现行国际相关公约和法规存在的差异性、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公众环保意识差等方面来论述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我国利用外资与环境保护协调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第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FDI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上;修正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指标,树立正确的社会福利考核指标等四个方面来进行。第二要完善资源产品价格机制,促进FDI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摒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产品带代价,要理顺环境资源类产品价格市场定价机制。第三要尽快征收环境税,实现环境外在成本内部化。开征环境税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手段。第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吸引FDI向“三低一高”产业投资。第五要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外资规划,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第六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完善国际立法,推动有关国际公约的修改。第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第八要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吸引FDI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同时要加强环境执法能力。第九要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参与环境治理意识。第十要实行环境污染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总之,环境保护是一件任重而道远、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当然也不能为了环境保护而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我们要在充分考虑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吸收外资必须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做到以外资促环保,以环保促外资,纠正片面追求外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做法,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内容,促进FDI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郝陶群[8](2008)在《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仿生学、演化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研究经济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的演进规律,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本文就是针对现有问题,主要从仿生学的角度来解释技术创新,合技术创新系统本身的实际及其特点,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仿生化研究。首先,本文以仿生学理论、生态学理论、遗传进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为重要依据;运用仿生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比较分析,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依次对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主体、区域创新系统及其内部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仿生化研究。其次,从仿生视角出发,分析了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的物种构成和优势产业群落,并对吉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了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模式和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孙新章[9](2008)在《外贸及外资的总体环境效应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产品出口结构中污染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过高,随着大量标以"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 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的能源、矿产、森林等,并将环境污染留在国内。进口方面.近年来资源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但与此同时.洋垃圾进口和生物入侵现象也快速增长.并正在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受制于发达国家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许多具有较高环境成本的产业正在通过外资形式向中国加速转移.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对外贸,外资带来的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尽快推行 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外资由制造业向农业.高新技术、环保产业转移;通过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夏涛[10](2008)在《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经不起传统资源模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那西部区域经济就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更谈不到赶上发达地区,并将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这样,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了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模式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强调多环节、多组合、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也还存在着不少障碍:1、观念障碍。从政府到企业到公众,普遍“重经济,轻环境”,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2、机制障碍。现有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作用不强;发展循环经济会打破现有的利益平衡机制,会遭到企业和公众的抗拒;3、技术障碍。国家的技术支持不足,西部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弱,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程度低,不利于各层次循环的展开;4、组织管理障碍。政府环境管理的权力分散,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缺失,都不利于西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此外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再生资源的价格和成本障碍成为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桎梏。因此,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几个方面入手:1、在政府指导下合作共建循环经济社会;2、实施绿色GDP核算制度;3、加快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建设;4、建立和完善环境补偿机制;5、加强循环科技供给与投入;6、建设区域性中心生态城市;7、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示范园区。本论文共有五章,包括四部份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理论篇,包含第一章,分析西部地区在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论证篇,包含第二章到第四章,这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二章详细阐述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和现状,第三章从总体上,定量化地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各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者指出,西部地区经过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及后来国家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西藏和新疆两省的循环经济指标在全国来看处于中上等水平。但是其他省区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第四章对西部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综合评价和诊断。第四部分为对策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应该采取的对策。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遭淘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遭淘汰(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范畴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设计现状
    2.1 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基本情况
        2.1.1 市场前景
        2.1.2 主要类型
        2.1.3 设计发展趋势
        2.1.4 引发的环境问题
    2.2 国外旅游纪念品可持续设计特色
        2.2.1 大英博物馆
        2.2.2 熊本县
        2.2.3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2.3 国内外市场差距及原因分析
第3章 旅游纪念品可持续设计理念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国内可持续设计理念缺失
    3.2 国外可持续设计理念发展概述
    3.3 旅游纪念品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
    3.4 旅游纪念品设计导入可持续理念的意义
        3.4.1 改变对门票经济的片面依赖性
        3.4.2 建设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及发展环境
        3.4.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
        3.4.4 引领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环境保护观
        3.4.5 加强品牌宣传和文化传递
        3.4.6 引领设计新风尚
第4章 旅游纪念品可持续性设计方法探索
    4.1 可持续设计原则
        4.1.1 源头减量原则
        4.1.2 科学合理原则
        4.1.3 取代原则
    4.2 可持续设计方法
        4.2.1 材料选择
        4.2.2 运输方式设计
        4.2.3 新技术设计研发及应用
        4.2.4 生产制造设计
        4.2.5 包装设计
        4.2.6 回收设计
        4.2.7 废旧材料再利用
        4.2.8 粘性设计
    4.3 方法论在实际运用中的原则
    4.4 多方协作,共同努力
第5章 旅游纪念品可持续性设计方法的设计实践
    5.1 都江堰景区市场调研
        5.1.1 都江堰景区概述
        5.1.2 市内景区现有旅游纪念品调研
        5.1.3 针对该市景区旅游纪念品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5.1.4 都江堰纪念品设计的定位与构思
    5.2 关于都江堰景区的设计实践
        5.2.1 设计案例一:竹制玻璃茶杯
        5.2.2 设计案例二:“都江印象”灯具
        5.2.3 设计案例三:“清波”茶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新常态下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分析框架
2 D公司发展现状
    2.1 D公司概况及在同行业的地位
    2.2 D公司管理现状
    2.3 D公司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D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公司主营业务行业概况
    3.3 金属冶炼行业特性
    3.4 D公司SWOT分析
    3.5 D公司未被淘汰原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D公司战略实施与具体策略
    4.1 公司愿景与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4.2 公司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4.3 战略举措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潜流人工湿地去除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毒死蜱
        1.2.1 毒死蜱的理化特性
        1.2.2 毒死蜱的应用
        1.2.3 毒死蜱的毒性
        1.2.4 毒死蜱的水环境行为
        1.2.5 毒死蜱的污染现状
    1.3 双酚A
        1.3.1 双酚A的理化特性
        1.3.2 双酚A的应用
        1.3.3 双酚A的毒性
        1.3.4 双酚A在水环境中的行为
        1.3.5 双酚A的污染现状
    1.4 4-壬基酚
        1.4.1 4-壬基酚的理化特性
        1.4.2 4-壬基酚的毒性
        1.4.3 4-壬基酚的应用
        1.4.4 4-壬基酚的水环境行为
        1.4.5 4-壬基酚的污染现状
    1.5 人工湿地
        1.5.1 人工湿地概述
        1.5.2 人工湿地的分类
        1.5.3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体中污染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水样采集
    2.4 样品分析
        2.4.1 样品前处理
        2.4.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5 实验结果
        2.5.1 标准曲线
        2.5.2 回收率
    2.6 结论
第三章 不同湿地植物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研究
    3.1 材料
    3.2 样品采集
    3.3 试验设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生长状况和水质基本参数
        3.4.2 不同植物组潜流人工湿地对三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3.5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三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研究
    3.6 结论
第四章 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3.1 人工湿地各组成部分对毒死蜱的净化效果分析
        4.3.2 人工湿地各组成部分对双酚A的净化效果分析
        4.3.3 人工湿地各组成部分对4-壬基酚的净化效果分析
        4.3.4 潜流人工湿地中三种污染物降解曲线及半衰期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5)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思考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结构
2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现状
    2.1 国内外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主要实践
        2.1.1 北京798
        2.1.2 上海苏州河
        2.1.3 重庆坦克库和501 艺术基地
        2.1.4 杭州LOFT49
        2.1.5 美国部分
        2.1.6 欧洲部分
    2.2 国内外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形式和异同
        2.2.1 再利用的形式
        2.2.2 国内外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差别
        2.2.3 国内外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相同点
    2.3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价值分析
        2.3.1 实验性和先锋性价值
        2.3.2 实体利用价值
        2.3.3 城市记忆价值
        2.3.4 经济价值
        2.3.5 社会综合价值
    2.4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当代性特征
        2.4.1 从新建工业建筑看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
        2.4.2 从当代艺术和实验展看废旧工业厂房的再利用
        2.4.3 从形式特征看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
        2.4.4 从场所环境特征看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
        2.4.5 从“建构性”看废旧工业厂房的再利用
    2.5 小结
3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3.1 创意产业因素
        3.1.1 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分类
        3.1.2 创意产业影响废旧工业厂房的再利用
    3.2 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发展状况
        3.2.1 文化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城市发展状况影响
    3.3 艺术美学因素
        3.3.1 嘻哈、涂鸦
        3.3.2 前卫性
        3.3.3 抽象性
        3.3.4 极简性
    3.4 建筑学因素
        3.4.1 形式因素
        3.4.2 功能布局因素
        3.4.3 当代建筑思潮的因素
        3.4.4 相关建筑师新建建筑的因素
        3.4.5 结构技术因素影响下的前期和后期
    3.5 小结
4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形体和空间
    4.1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形体和空间策略概述
        4.1.1 概况
        4.1.2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形体和空间策略分类
    4.2 建造的真实性和逻辑性
    4.3 再利用的批判性
    4.4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形体策略
        4.4.1 形体的逻辑协调策略
        4.4.2 形体交接的对比冲突策略
        4.4.3 形体交接策略的“部分形体”
        4.4.4 形体交接的变异策略
    4.5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空间策略
        4.5.1 空间模式可行性分析
        4.5.2 LOFT—居住&工作模式
        4.5.3 展览模式
        4.5.4 办公或教学为主的模式
        4.5.5 餐饮休闲类模式
        4.5.6 综合模式
        4.5.7 小结
    4.6 形体和空间策略综合
    4.7 坦克库再利用概念方案分析
        4.7.1 项目相关
        4.7.2 周边环境调研及厂房资料测绘整理
        4.7.3 方案设计理念
        4.7.4 形体和空间
    4.8 小结
5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材料和构造
    5.1 材料在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中的作用
        5.1.1 概述
        5.1.2 对比突出的作用
        5.1.3 衔接协调的作用
    5.2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色彩
        5.2.1 色彩的“高调”
        5.2.2 色彩的“低调”
    5.3 材料在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中的表达及其表皮策略
        5.3.1 材料的表达
        5.3.2 表皮策略解读
        5.3.3 表皮策略——木材表皮
        5.3.4 表皮策略——玻璃表皮
        5.3.5 表皮策略——金属表皮
    5.4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中常见材料的构造策略
        5.4.1 清水混凝土构造策略
        5.4.2 清水砖构造策略
        5.4.3 钢结构构造策略
    5.5 材料的交接
    5.6 坦克库再利用概念方案分析
    5.7 小结
6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景观及其相关
    6.1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景观策略
        6.1.1 景观性策略的原因
        6.1.2 景观性策略
        6.1.3 小结
    6.2 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视觉艺术策略
        6.2.1 雕塑
        6.2.2 VI
        6.2.3 涂鸦
    6.3 坦克库再利用概念方案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6)基于循环经济的都江堰产业发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
        1.3.1 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
        1.3.2 中国循环经济的研究
    1.4 主要内容
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实践
    2.1 循环经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
    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及其特征
        2.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2.3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2.3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概况
        2.3.1 国外循环经济的工业实践
        2.3.2 国外对循环经济的推广宣传
        2.3.3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
    2.4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经验
        2.4.1 思想要转变
        2.4.2 法律要先行
        2.4.3 政府要主导
        2.4.4 企业为主体
        2.4.5 建立相关社会机构
        2.4.6 舆论支持、全民参与
    2.5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5.1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2.5.2 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需要
        2.5.3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5.4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2.6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7 本章小结
3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优势与障碍分析
    3.1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
        3.1.1 自然资源
        3.1.2 机遇优势
        3.1.3 法规优势
        3.1.4 需求优势
        3.1.5 经验优势
    3.2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3.2.1 观念障碍
        3.2.2 机制障碍
        3.2.3 技术障碍
        3.2.4 水资源危机
        3.2.5 再生资源的价格和成本障碍
    3.3 循环经济是都江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4.1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4.2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4.2.1 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原则
        4.2.2 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4.2.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4.2.4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4.2.5 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4.2.6 依靠科学科技创新的原则
    4.3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4.3.1 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4.3.2 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深化循环理念
        4.3.3 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
        4.3.4 推动资源节约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3.5 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健全信息交换平台
    4.4 本章小结
5 都江堰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
    5.1 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5.2 新型工业
    5.3 生态农业
    5.4 本章小结
6 都江堰循环经济产业实例
    6.1 拉法基模式的电力—水泥产业共生循环经济特征
        6.1.1 构建产业循环链
        6.1.2 实现资源—生态—社会三个循环的统一
        6.1.3 实现四个有机结合
    6.2 拉法基模式的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
        6.2.2 资源利用与环境效益
        6.2.3 社会效益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FDI与我国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2.1 本文主要内容
        1.2.2 本文的组织结构
        1.2.3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FDI 的环境效应与“倒U 型曲线”假说
    2.2 FDI 与“污染天堂”假说
    2.3 “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假说
    2.4 环境规制对FDI 的影响
    2.5 战略性环境政策对FDI 的影响
3. 我国大规模吸收FDI 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利用外资概述
    3.2 关于我国利用FDI 的“二元结构”模式
        3.2.1 FDI 行业分布主要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3.2.2 FDI 区域分布主要在东部地区少数省份
        3.2.3 我国吸收的FDI 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欧盟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3.3 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的因果关系检验
    3.4 FDI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分析
        3.4.1 FDI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效应
        3.4.2 FDI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
4. 外商投资污染密集产业的原因分析
    4.1 国际贸易理论中没有引入环境成本因素
    4.2 国际投资理论为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4.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4.2.2 产品寿命周期论
        4.2.3 梯度转移假说
        4.2.4 相互替代模型
        4.2.5 边际产业扩张论
    4.3 我国与资本输出国对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上的差异性
    4.4 现有国际法则存在的缺陷
        4.4.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多边投资协议(MAI)草案
        4.4.2 世界贸易组织
        4.4.3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4.4.4 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
    4.5 政府“失灵”
    4.6 市场“失灵”
    4.7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5. 我国利用外资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5.1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FDI 与环境协调发展
    5.2 完善资源产品价格机制,促进FDI 与环境协调发展
    5.3 尽快征收环境税,实现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5.4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吸引FDI 向“三低一高”产业投资
    5.5 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外资规划,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
    5.6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和完善国际环境立法谈判
    5.7 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
    5.8 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吸引 FDI 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同时要加强环境执法能力
    5.9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参与环境治理意识
    5.10 实行环境污染信息公开披露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经济仿生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经济学家的经济仿生观点
        1.4.2 国内经济学家的经济仿生观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仿生学理论
        2.1.1 仿生学的定义
        2.1.2 仿生学的学科特征
        2.1.3 仿生学的发展路径
    2.2 生态学理论
        2.2.1 生态学基本概念
        2.2.2 生物间关系理论
        2.2.3 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理论
    2.3 遗传学理论
        2.3.1 DNA 与遗传和变异
        2.3.2 生物进化理论
    2.4 演化经济学理论
        2.4.1 演化经济学的起源
        2.4.2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2.5 技术创新理论
        2.5.1 创新的概念
        2.5.2 技术创新的概念
        2.5.3 技术创新的分类
    2.6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6.1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
        2.6.2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
        2.6.3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2.6.4 区域创新网络
        2.6.5 区域创新环境
    2.7 区域经济理论
        2.7.1 区域经济的内涵
        2.7.2 区域经济结构
        2.7.3 区域产业结构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仿生学研究
    3.1 技术的仿生化描述
        3.1.1 技术与物种
        3.1.2 技术基因与生物基因
        3.1.3 技术种群与生物种群
        3.1.4 技术系统与生物群落
    3.2 技术创新的仿生化描述
        3.2.1 技术创新——基因的变异与重组
        3.2.2 技术创新生命周期
        3.2.3 技术创新扩散——物种迁移与入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创新动因的仿生学研究
    4.1 生物进化的动力
    4.2 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4.2.1 希克斯诱导创新模型——生物最低能耗理论
        4.2.2 罗森堡瓶颈诱导创新模型——生物链条上的协同进化
        4.2.3 技术推动模型——生物自组织机能
        4.2.4 需求拉动模型——生物适应环境机能
        4.2.5 双重推动模型——生物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
        4.2.6 技术创新动力多元论——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4.2.7 连环—回路模型——生态系统能量的封闭循环
    4.3 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4.3.1 熵的内涵
        4.3.2 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自组织性
    4.4 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4.4.1 技术种间生态位分析
        4.4.2 技术变异基因进化分析
        4.4.3 技术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主体的仿生学研究
    5.1 企业生命特征
        5.1.1 企业DNA 与创新能力
        5.1.2 企业成长与生命周期
    5.2 企业仿生系统
        5.2.1 企业神经系统
        5.2.2 企业血液循环系统
        5.2.3 企业消化系统
        5.2.4 企业泌尿系统
        5.2.5 企业免疫系统
        5.2.6 企业骨骼系统
    5.3 企业生态系统
        5.3.1 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5.3.2 企业生态系统演化条件和动因
        5.3.3 企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创新系统的仿生学研究
    6.1 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学内涵
        6.1.1 创新群落概念的提出
        6.1.2 创新群落与创新种群
        6.1.3 创新群落的生态特征
    6.2 区域创新群落形成机理
        6.2.1 创新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互异
        6.2.2 创新群落中的种内竞合
    6.3 区域创新群落的运行机制
        6.3.1 共生单元
        6.3.2 能量流动
        6.3.3 产业群落
        6.3.4 协同进化
    6.4 区域创新群落的生命过程
        6.4.1 形成阶段:物种扩散——优势种产生
        6.4.2 发展阶段:优势种强大——关联种群聚集
        6.4.3 成熟阶段:群落结构稳定——广泛分布
        6.4.4 衰落与更新阶段:优势种退化——群落死亡或重生
    6.5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
        6.5.1 经济系统
        6.5.2 区域经济系统
        6.5.3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
    7.1 吉林省区域创新生态群落系统种群现状
        7.1.1 企业种群
        7.1.2 高校及科研机构种群
        7.1.3 中介机构种群
        7.1.4 政府等行政机构种群
    7.2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优势产业群落分析
        7.2.1 汽车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7.2.2 石油化工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7.2.3 农产品加工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7.2.4 医药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7.2.5 光电子信息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7.3 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7.3.1 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
        7.3.2 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
        7.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7.3.4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评价过程
    7.4 吉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7.4.1 区域创新系统四大关键种群构建
        7.4.2 区域创新系统五大优势产业微观群落构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10)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循环经济理论的历史由来与发展概况
        (二) 国外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现状
        (三) 国内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现状
第一章 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的定义
        (一) 什么是循环经济
        (二) 循环经济概念的误用与泛化
    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一)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概况
        (二) 国外对循环经济的推广宣传
        (三)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
    三、循环经济是解决西部生态环境制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对的压力
        (二) 西部地区实现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和现状
    一、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一) 自然资源条件
        (二) 法律法规条件
        (三) 市场需求条件
    二、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 制定出台了一批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律制度
        (二) 积极开展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第三章 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 指标选取原则
        (二) 指标的基本框架
    二、循环经济预评估模型的构建
        (一) 循环经济预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三、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一) 数据收集
        (二) 主成分分析评价
        (三) 主成分计算
        (四)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五) 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状况分析
第四章 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问题
        (一) 地方政府的观念
        (二) 企业的观念
        (三) 公众的观念
    二、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问题
        (一) 政府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二) 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
    三、推行循环经济存在的制度问题
        (一) 法律制度障碍
        (二) 产权制度障碍
        (三) 经济核算制度上的障碍
        (四) 税收制度上的障碍
第五章 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
        (一) 政府主导大循环
        (二) 企业构建自身小循环
        (三) 建立乡村循环经济模式
        (四) 建立“家庭绿岛”式的微循环
    二、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二) 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三) 综合治理的原则
        (四) 开发利用、补偿付费的原则
        (五) 统筹兼顾的原则
        (六) 依靠科技创新的原则
    三、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 在政府指导下合作共建循环经济社会
        (二) 加快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建设
        (三) 实施绿色GDP 核算制度
        (四) 建立和完善环境补偿机制
        (五) 加强循环科技供给与投入
        (六) 建设区域性中心生态城市
        (七) 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示范园区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遭淘汰(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D]. 王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2]新常态下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荣升.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3)
  • [3]Oeko-Tex Standard 100于2016年大批量新增纺织化学品[A]. 陈荣圻. 第十四届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 2016
  • [4]潜流人工湿地去除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的研究[D]. 高士博. 浙江大学, 2014(07)
  • [5]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思考与前瞻[D]. 刘闯. 重庆大学, 2010(03)
  • [6]基于循环经济的都江堰产业发展研究与实践[D]. 刘斐. 重庆大学, 2008(06)
  • [7]FDI与我国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D]. 严复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8]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D]. 郝陶群. 吉林大学, 2008(07)
  • [9]外贸及外资的总体环境效应与对策[A]. 孙新章.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 2008(总第106期)
  • [10]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 夏涛. 中南民族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淘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