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平学校的理想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远[1](2014)在《社会企业吹来的商业清风》文中研究表明如果只帮助一个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策略;若要帮助100人,就需要良好的装备和计划;而要帮助1万人或更多,则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和管理体系,将每一个实施环节落实到位——彼得德鲁克。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ngo、npo等公益组织站在"逐利而起"的商业企业的对立面,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查漏补缺,是对"经济人假设"竖起的一根根中指。似乎在这里,一般企业
刘豪[2](2013)在《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扶贫新模式的探讨》文中提出我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这种模式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瞄准偏差与资源渗漏、贫困人口主体地位缺失等局限性。在扶贫实践方面暴露出问题的同时,理论界从公民社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第三方管理等理论着眼,认为政府并非扶贫开发的唯一主体,第三部门也应该承担起扶贫的责任。社会企业就是第三部门的一支新兴力量。各方对社会企业的概念还远没有达成一致,基本的共识认为社会企业是同时具有企业性与社会性的组织,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仍然众说纷纭。既有的关于社会企业扶贫的研究都将社会企业看作是外在于贫困人口的组织,而忽视了贫困人口的能动性。尤努斯提出了社会企业的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模式就是所有权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就是这种模式的注脚,而我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则是这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本土化创新。这种社会企业的新模式所有权属于贫困人口,内部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治理结构。这种新的扶贫模式部分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社会企业与贫困人口二元分割的关系。它能有效地实现贫困人口的组织化,保障贫困人口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益贫性方面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开展一些扶贫项目帮助贫困人口缓解贫困,一方面通过利润分红帮助贫困人口减贫甚至脱贫。本文通过评估这种新型社会企业的政策空间、市场、投资者、组织形式,论证了尤努斯提倡的所有权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新模式在我国贫困地区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是可以进行复制推广的,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发展壮大这一种新的社会企业扶贫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以产业扶贫开发为契机,培育社会企业;二是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育,鼓励非政府力量向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转变;三是加强制度供给;四是在理论、实践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李琳鋆[3](2012)在《善淘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社会福利体系遭遇瓶颈,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企业逐渐崛起。社会企业是指以社会利益为目标,不追求分红和利润,能够营利并自我维持的企业。社会企业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具备造血能力,可自我维持,有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它也不同于追逐私利的企业,而是以社会利益为终极目标。我国有关社会企业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较少。本文介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访谈及二手资料研究具体分析了我国社会企业善淘网,剖析其使命、团队、商业模式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并通过查尔斯?里德比特的模型,分析善淘网的成功之处及存在问题,从而解读善淘网如何利用商业的方法,既自我维持,又能帮助各方获益。通过研究,揭示了善淘网的一系列成功要素:具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有吸引力的客户价值主张,有效的盈利模式,丰富的商业经验,赋有魅力的领导人,创新的组织文化,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等;发现了善淘网面临的一些困境:人才难留,理念亟需普及,社会影响较难评估,政策法律的缺位,业务收入不足,资本循环不畅等;提出了对善淘网未来发展的建议,包括现阶段要更多依靠商业经验、创新思维、协调能力去整合内外资源,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先实现盈亏平衡,自我维持,再图进一步发展。同时,整个社会和国家如何转变社会公益思路,为善淘网这样的社会企业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高盼望[4](2012)在《他山之石,可以攻“育” ——美国私人基金会在中国教育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的众多基金会不但对其国内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还跨过大洋资助中国的教育事业。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建设的参与和福特基金会对中国西部贫困大学生能力提高项目的主导是美国基金会在华行动的代表。他们诸如此类的努力引发了我国教育研究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剖析美国两大基金会在中国资助高等教育的情况,总结其经验,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筹集、引入外界合作以及寻找新的生长点等工作有所启发,也期待能为我国基金会实现其自身的公益使命和担负教育责任提供些许助益。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选题缘由、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对基金会参与教育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详细介绍美国基金会对教育的资助情况。首先阐述其在对本国基础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教育培训等都给予关注的基础上,尤其在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保持着极大的热情。然后转而介绍美国基金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支持和资助。第三部分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在中国的教育项目为例进行重点剖析。洛克菲勒基金会尤为关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设并进行了深度参与,他们移植美国当时最先进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办学经验,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为其办学宗旨,形成一整套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方法。福特基金会在高等教育、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方面也大有作为。他们资助教育时强调捐出去的钱要用的恰当,集中精力于培养受资助者的能力,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做事,在保持稳妥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又不失作为社会精英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样也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改造”中国。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基金会资助中国教育的原因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美国基督教伦理的引导与济世情怀的影响;美国进步主义以及社会改良思想的推动;美国基金会研究中国及促进理解的努力;中国教育的现实不足与巨大需求的诱发。第五部分对基金会资助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并予以反思。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加强对基金会的认识与理解,重视基金会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了解基金会运作方式与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地借助基金会的力量发展教育,为此,学校方面应主动寻求外来合作,政府方面则当积极立法加以引导。文章最后落脚于中国“社团”努力践行对教育的担当。一方面,中国的基金会等社团通过教育事业不断践行教育理想,为实现心目中的公民社会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基金会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应该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构筑起沟通的桥梁。
黄珊珊[5](2012)在《北京市民办NGO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提升社工职业认同水平,稳定社工人才队伍提出合理建议,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22家民办NGO中随机抽取出的87名社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对6名在民办NGO中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职业认同感的社工进行深度访谈。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我们有以下发现:目前北京市民办NGO社工职业认同的水平较高;提高社工职业认同有助于增强职业忠诚度,减少社工离职倾向;除年龄外,不同的性别、户口性质、学历及专业背景等人口学统计量,工龄、是否获得资格证等个人从业情况对社工职业认同均无影响作用;专业认同、性格觉知、择业动机和工资满意度等个人心理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机构文化氛围等社会因素对社工职业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社工职业认同呈现个人因素为主、社会因素为辅的影响模式。根据这些发现,我们从政府、高校、NGO及社会工作者本身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促进社工职业认同、稳定社工队伍的建议。
欧阳李晶[6](2011)在《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企业是一类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的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开始面临挑战,高额的福利费用支出以及官方福利机构的臃肿低效,促使高福利国家政府思考并探索福利制度改革。社会企业成为发达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创新尝试,同时间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企业也崭露头角。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探索在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文中首先介绍了现代意义的社会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作者介绍社会企业的历史起源以及其在各地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社会企业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企业的价值所在,以及其发展的可行性;进一步以本土社会企业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并就企业经营给出建议;最后就全文得出相应结论。在写作中采用了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获得客观真实的结论。该论文的分析和结论将在作者的实际工作中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同时以期为该领域的参与者以参考和启发。
孙夏[7](2011)在《发展民营小额贷款公司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经历了30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震荡之后,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我国又面临着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工业化、现代化水平,以及全面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任务,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这一过程中,“三农”的整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得到着重关注和解决。我国农村在我国30年的高速发展中,由于现实条件和种种制度安排等不利条件,发展滞后,矛盾重重,想要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农村金融支撑缺失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过低成为问题之重。我国农村发展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而由于产能过剩、投资环境不利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中却存量大量的闲散资金和组织架构以及管理经验等各类富余生产要素,如果能够因势利导,依托现代金融和生产组织,将城市中过剩的生产要素和农村市场进行衔接,形成农业产业和金融发展的新形式,其形成的巨大产能与效益将不可估量。小额贷款公司和社会企业是国内外在扶助和解决农民生存,农村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良好经验组织。文章第一部分,在重申我国“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之后,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制度性瓶颈所在,即农村金融支撑和有效农业生产组织的缺失;第二部分,介绍和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针对农村发展而形成的各类金融及社会企业形式,以期得到经验和启示;并总结当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育发展情况,为下一步鼓励和引导其大力发展进行现实和理论的铺垫;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得出我国“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农业产业和农村金融共同发展、相互支撑的路子;第四部分,提出现实发展建议,即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并鼓励其持续关注国计民生的发展,将自我盈利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将来进一步向民间金融发展,为激活我国农村、以及城市投融资渠道作出贡献,为开创我国金融业及经济结构新局面提供支撑。
杨涵舒[8](2009)在《茅于轼:经济学家的“富平”之路》文中认为获奖理由★作为学者,他坚定地宣讲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作为实践者,他积极推行农村小额贷款等实验,为进城农村青年创办家政培训学校;作为社会良心,他关注民生,针砭经适房腐败、18亿亩红线告急等时弊。当下中国,经济学家因他而产生全新定义。
马朝阳[9](2006)在《茅于轼和湍水头镇》文中认为北京去往太原的列车上。 联合国某基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坐在对面的茅于轼问道:“茅先生,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显然,他对于面前这位刚刚认识的老人了解不多。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他刚刚购买的一份全国性的大报头版,有一篇大文章中茅?
雷有光[10](2005)在《农民工家政人员培训与城市文化适应研究 ——以北京市富平学校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持续、大规模的转移,城市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表明,在当前城市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社会适应是核心问题,他们在交往、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大都由不适应引起。如何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培训是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以从事家政服务的女性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她们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了了解培训对城市文化适应的影响,笔者分别调查了经培训农民工家政人员和未培训农民工家政人员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笔者还以北京市富平学校为个案,对农民工家政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 经过调查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农民工家政人员的城市文化适应水平不高,“边缘人”心态和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是她们明显的心理特征。 2.工作技能、思想观念和与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是农民工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歧视和社会支持来源的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农民工家政人员对饮食、气候、衣着、普通话、卫生习惯、消费习惯、交通等城市文化表层因素的适应水平较高。 3.培训对农民工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的影响主要是人际交往和心态方面。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家政人员对城市居民更倾向于积极和正面评价、与城市居民交往的主动性更高、意愿更强烈,她们更少想家,也更愿意向同事寻求社会支持,但她们也更容易感到被歧视。 4.培训能够对农民工家政人员的城市文化适应产生积极影响,但这还有待于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富平学校的理想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平学校的理想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2)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扶贫新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回顾 |
1. 有关社会企业的界定 |
2. 社会企业的相关讨论 |
3. 文献评述 |
(三) 问题的提出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述结构 |
二、社会企业参与扶贫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
(一) 社会企业参与扶贫的理论基础 |
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
2. 公民社会理论 |
3. 第三方管理理论 |
(二) 我国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的不足 |
1. 扶贫资源供给需求缺口非常大 |
2. 瞄不准现象与扶贫资源的渗漏 |
3. 基层扶贫政策的灵活性不足 |
4. 贫困人口主体地位的缺失 |
(三) 我国扶贫力量多元化演进历程 |
(四) 社会企业扶贫的方式 |
(五) 社会企业参与扶贫的优势 |
(六) 我国(大陆地区)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 |
1. 我国(大陆地区)社会企业的发展概况 |
2. 反贫困领域的实践 |
3. 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特点 |
三、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 |
(一) 尤努斯和他的社会企业 |
1. 尤努斯的社会企业理念 |
2. 格莱珉事业群 |
(二) 贫困村互助资金——格莱珉模式的本土化创新 |
1. 四川省仪陇县三清村扶贫互助社简介 |
2. 扶贫互助社的社会企业属性分析 |
3. 穷人集体所有——扶贫互助社与一般形式社会企业的区别 |
(三) 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的特殊性 |
1. 内部治理结构 |
2. 与外部组织的关系 |
(四) 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在扶贫领域的优势 |
1. 准确的识别贫困人口 |
2. 实现贫困人口的主体性 |
3. 实现贫困人口组织化的有效途径 |
4. 贫困人口的获利方式 |
(五) 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
1. 缺少有效的经营人才与经营方式 |
2. 创立初期需要依赖外部资源的输入 |
3. 经营效益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认同,失败风险高 |
4. 贫困人口可能因自身的能力原因被边缘化 |
四、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
(一) 新的国家政策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
(二) 贫困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与市场前景 |
(三) 潜在的投资者 |
(四) 已有的探索实践提供了经验 |
五、贫困地区发展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的路径 |
(一) 以产业扶贫开发为契机,培育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 |
(二) 促进非政府组织向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转化 |
(三) 加强制度供给,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
(四) 加强社会企业理论与实践的国际交流合作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善淘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社会企业介绍 |
2.1 社会企业定义 |
2.2 社会企业的特点 |
2.3 社会企业的起源及各国(地区)发展情况 |
2.4 社会企业的意义 |
第3章 善淘网的现状 |
3.1 概况 |
3.2 组织结构 |
3.3 团队成员 |
3.4 财务分析 |
3.5 善淘网的商业模式 |
3.5.1 客户价值主张 |
3.5.2 盈利模式 |
3.5.3 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 |
3.6 善淘网的创新之处 |
3.6.1 中国第一家慈善商店 |
3.6.2 随手公益 |
第4章 善淘网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4.1 社会企业家 |
4.2 组织性质 |
4.3 组织与环境的互动 |
4.4 资本的循环 |
4.5 生命周期 |
第5章 善淘网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
5.1 善淘网的机遇 |
5.1.1 机遇一:政策与法律层面 |
5.1.2 机遇二:社会层面 |
5.2 善淘网的挑战 |
5.2.1 挑战一:政策、法律的缺位和滞后 |
5.2.2 挑战二:善淘网商业模式的局限 |
5.2.3 挑战三:缺乏社会影响力评价体系 |
5.2.4 挑战四:人才难留 |
5.2.5 挑战五:资金的可持续性 |
5.2.6 挑战六:理念的普及 |
5.3 善淘网的对策 |
5.3.1 对策一:政策与法律亟待制定 |
5.3.2 对策二:加强与企业合作 |
5.3.3 对策三:建立科学的社会影响力评价体系 |
5.3.4 对策四:用事业、情感、待遇留人 |
5.3.5 对策五:拓展融资渠道 |
5.3.6 对策六:用社会媒体传播理念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善淘网CEO周贤访谈节选 |
附录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访谈节选 |
附录三 社会企业助力中心阿哈咨询顾远访谈节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他山之石,可以攻“育” ——美国私人基金会在中国教育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美国基金会教育实践的概述 |
第二章 美国私人基金会在中国的教育实践 |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协和医学院项目 |
(一) 协和医学院项目实施过程梳理 |
(二) 协和医学院项目实施内容分析 |
二、福特基金会在中国的教育实践 |
(一) IFP 与 PHE 简介 |
(二) 资助理念与实践 |
第三章 美国私人基金会资助中国教育的原因分析 |
一、美国基督教伦理教化与济世情怀的影响 |
二、美国进步主义以及社会改良思想的推动 |
三、美国政府研究中国以及加深理解的引导 |
四、中国教育的现实不足与巨大需求的促发 |
第四章 美国私人基金会资助中国教育的审视 |
一、加强对基金会的认识与理解 |
(一) 认清基金会对教育发展的价值 |
(二) 理清基金会的运作与资助机制 |
二、借助基金会的力量发展教育 |
(一) 学校主动寻求外来资助 |
(二) 政府加以积极引导 |
三、唤起中国“社团”的教育担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 |
(5)北京市民办NGO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二章 社工职业认同的现状及作用 |
一、 社工职业认同的现状 |
(一) 社工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
(二) 社工职业认同的背景 |
二、 社工职业认同的作用 |
第三章 社工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个人因素 |
(一) 不同性别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二) 不同年龄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三) 不同户口性质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四) 不同学历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五) 不同专业背景社工的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
(六) 不同工龄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七) 是否具有社工资格证的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八) 不同专业认同对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九) 不同性格觉知对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十) 不同择业动机对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十一)不同工资满意度社工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二、 社会因素 |
(一) 社会支持在社工职业认同上的差异分析 |
(二) 机构文化氛围在社工职业认同上的差异分析 |
三、 发现与讨论 |
(一) 大部分人口学统计量对社工职业认同无影响作用 |
(二) 个人从业情况对社工职业认同无影响作用 |
(三) 个人心理因素对社工职业认同存在较强的影响作用 |
(四) 社会因素对社工职业认同存在较强的影响作用 |
(五) 个人因素为主、社会因素为辅是社工职业认同的影响模式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局限 |
二、 促进北京市民办 NGO 社工职业认同的建议 |
(一) 政府方面 |
(二) 高校方面 |
(三) 机构方面 |
(四) 社工自身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北京市民办 NGO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调查问卷 |
附录 2 访谈提纲 |
后记 |
(6)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政府指导下的研究 |
2.1.2 企业和商学院方面的研究 |
2.1.3 学术界对社会企业课题的研究 |
2.1.4 相关的出版物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参与研究的国内研究机构 |
2.2.2 参与研究的学者 |
2.2.3 相关的书籍和出版物 |
3 社会企业的起源及现状 |
3.1 社会企业的历史发端 |
3.2 现代社会企业在各地的萌芽、发展 |
3.3 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初现 |
3.4 社会企业的相关定义 |
3.4.1 不同主体对社会企业有各自的定义 |
3.4.2 一些容易与社会企业混淆的概念 |
3.4.3 社会企业家 |
3.5 社会企业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3.5.1 英国的社会企业发展现状 |
3.5.2 其他国家的概况 |
3.5.3 国外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小结 |
3.6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现状 |
3.6.1 社会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概况 |
3.6.2 社会企业在香港的发展概况 |
3.6.3 社会企业在台湾的发展概况 |
3.6.4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小结 |
3.6.5 中国大陆社会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
4 发展社会企业的必要性 |
4.1 社会企业出现的必然性 |
4.1.1 政府转型过程中,公共事务管理的转移 |
4.1.2 经济发展的产物 |
4.1.3 全球化进程中,交流增进的产物 |
4.1.4 网络科技进步的产物 |
4.1.5 NGO解决资金之渠道 |
4.1.6 缓和社会矛盾 |
4.1.7 某一类人群的创业选择 |
4.1.8 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 |
4.1.9 改革的尝试 |
4.2 社会企业的价值 |
4.3 社会企业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4.3.1 相关理论的出现及传播 |
4.3.2 各界的关注和推动 |
4.3.3 准社会企业的数量基础 |
4.3.4 公民意识的萌芽有助于社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
4.3.5 第三部门的发展促成社会企业的出现 |
4.4 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
4.4.1 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何种外部条件 |
4.4.2 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何种内部条件 |
5 实证研究 |
5.1 昆明XX健康生活馆整体概况 |
5.1.1 成立经过 |
5.1.2 经营特色 |
5.1.3 经营现状 |
5.2 企业现状SWOT分析 |
5.3 可持续发展建议 |
5.3.1 财务工作 |
5.3.2 客户关系管理 |
5.3.3 内部制度管理 |
5.3.4 风险管理意识 |
5.3.5 善用主题营销 |
5.3.6 志愿者管理 |
5.3.7 员工成长 |
5.3.8 投资人激励 |
5.3.9 社会企业形象建设 |
6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发展民营小额贷款公司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深化认识"三农"问题 |
二、继续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
三、"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制度瓶颈 |
第一章 目前我国农村中的融投资现状 |
第一节 尤努斯"格莱珉"银行的经验 |
第二节 目前我国农村融投资现状和农村金融力量的培育 |
一、目前我国农村融投资现状 |
二、农村金融力量的培育 |
第三节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经验小结及制约因素 |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经验总体介绍 |
二、小额贷款公司典型运作介绍——以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
第二章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制度创新的思考 |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
第二节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
一、目前我国的两种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农户经营的两种选择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共同利益构成多方主体合作的基础 |
第三章 推动新的经济组织发展,完善新农村建设中融投资渠道 |
第一节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三农"市场 |
一、组建民营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导向 |
二、组建民营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所在 |
第二节 民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
第三节 推进发展民营小额贷款公司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农民工家政人员培训与城市文化适应研究 ——以北京市富平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背景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价值 |
五、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六、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八、调查的开展与实施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一、城市家政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
二、家政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城市家政人员培训现状 |
四、富平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
第二章 对农民工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 |
一、概述 |
二、对农民工家政人员工作环境适应状况的调查 |
(一) 卫生习惯 |
(二) 交际语言 |
(三) 饮食习惯 |
(四) 消费方式 |
(五) 与客户的交往 |
(六) 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时间 |
三、对农民工家政人员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 |
(一) 生活节奏 |
(二) 闲暇时间 |
(三) 社会偏见与歧视 |
(四) 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及影响因素 |
(五) 社会支持 |
四、对农民工家政人员心理适应状况的调查 |
(一) 生活满意度 |
(二) 负面情绪 |
(三) 归属感 |
五、结论 |
第三章 对富平学校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性培训的田野调查 |
一、进入田野 |
二、对培训课程的调查 |
三、对城市文化培训内容的调查 |
四、对培训教材的调查 |
五、对培训方式的调查 |
六、对学员的调查 |
七、对校园文化的调查 |
第四章 思考与探讨 |
一、对农民工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的探讨 |
二、对影响农民工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因素的探讨 |
三、对培训与农民工家政人员城市文化适应关系的探讨 |
四、富平模式 |
五、结语:未尽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 |
附录二 城市文化适应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富平学校城市家政人员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城市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附录五 富平学校平面示意图 |
附录六 富平家政服务中心组织结构图 |
附录七 富平学校第47期学员课程表 |
附录八 部分学员背景情况 |
附录九 与富平学校邢文毅校长通信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四、富平学校的理想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企业吹来的商业清风[J]. 张远. 企业观察家, 2014(08)
- [2]属于穷人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扶贫新模式的探讨[D]. 刘豪.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3]善淘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李琳鋆.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5)
- [4]他山之石,可以攻“育” ——美国私人基金会在中国教育实践的研究[D]. 高盼望. 山东师范大学, 2012(12)
- [5]北京市民办NGO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珊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02)
- [6]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D]. 欧阳李晶. 云南大学, 2011(08)
- [7]发展民营小额贷款公司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D]. 孙夏. 复旦大学, 2011(01)
- [8]茅于轼:经济学家的“富平”之路[J]. 杨涵舒. 中国新闻周刊, 2009(48)
- [9]茅于轼和湍水头镇[N]. 马朝阳. 中国证券报, 2006
- [10]农民工家政人员培训与城市文化适应研究 ——以北京市富平学校为个案[D]. 雷有光.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