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细节——访日大阪府

难忘的细节——访日大阪府

一、难忘的细节——访日本大阪府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提出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陈勐[2](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范鑫[3](2017)在《日本动漫发展回溯及其对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启示》文中指出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本文主要分为5个部分,引言部分即本文的研究缘起,主要描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对象和内容。第一部分简单梳理了日本动漫创作的历史过程,日本动漫能称霸世界,建立起庞大的“动漫帝国”并非一日之功,离不开手冢治虫、宫崎骏等动漫大师的贡献。第二部分从叙事手法、人物设置和对外来文化吸收三个方面分析日本动漫的风格特点。日本动漫创作者注重动漫的故事性,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打动读者。与欧美动漫注重英雄不同,日本动漫中的人物更具“平民性”,让读者倍感亲切。日本动漫还注意吸收和利用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在他国基础上进行自身的改编和扩展,重新编排变成具有自身创新性的作品。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日本动漫如何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休闲时观看动漫是日本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减压方式,动漫不但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和净化心灵,还可以给受到挫折的人们以鼓励,激发继续奋斗的勇气。此外,一些动漫衍生品通过精巧的设计,让人在使用时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同样有摆脱烦恼的功效。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日本动漫产业化之路和衍生品开发。简单梳理了日本动漫产业化的发展历史过程,对日本经典动漫周边产品案例进行分析。衍生品的开发让动漫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得到了加强、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向前发展。第五部分主要对内蒙古动漫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提出日本动漫对内蒙古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有:依托草原文化、培育高端动漫人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动漫衍生产品开发。

周俊基[4](2016)在《张謇与南通博物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发展,一般认为是19世纪中叶由外国人在华设立的博物馆所带动。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博物馆,是实业教育家张謇(1853-1926年)於1905年创立的南通博物苑。张氏的博物苑,无论对中国近代整体的博物馆发展,抑或是中国社会步向现代化的进程,均有重要的历史意涵和实质意义。本论文旨在透过分析张謇设立南通博物苑的背景、动因、过程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謇独特的博物馆理论,并进一步謇视这所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博物苑,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冲撃,这些冲击是源於中国的国力每况愈下,导致外国势力肆无忌惮地分裂中国版图之余,更从中获取巨大利益。此外,中国的内部矛盾加剧,求变的声音不断,令社会更趋不稳。以上的困局,对国人生活及精神等方面影响尤甚,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进行改革。从正面来看,这些改变直接间接地推动社会进前,同时为国人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南通博物苑由创立时起至张謇辞世,经历了晚清与民国时期,其成立的宗旨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要把知识普及化,以达致“开民智,明公理”的效果。张謇作为“实业教育”的第一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上有限的资源去完善他所昭示的“新世界”,正是本论文希望深入探讨的。另外,通过分析南通博物苑的建苑细节,将有助究明张謇及其思想在南通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1903年的东游对张謇影响最为直接,也促成他《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藉以表达筹办博物馆的迫切性。清政府最终没有接纳张謇的请求,却加速了他设苑的决心。南通博物苑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建立起来,而张謇的博物馆理论亦於此时成型。诚然,南通博物苑的最大特色,在於标志着南通正式走向现代化。南通现代化不仅是经济上的迅速发展,而是配合教育、慈善及文化等项目,成功编织出一幅完整的蓝图。因此,早於20世纪初年,南通已经获得“模范城”的美誉。为了能够更加透彻理解南通博物苑与社会现代化的多种关系,本论文也会讨论地方自治与村落主义的相互关系,以期了解张謇规划南通市的理念及落实有关文化方面的构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南通博物苑的功能及角色,在民国初年更为清晰。可是,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导致张謇旗下的大生集团出现经营上的困难,博物苑也受到牵连,渐走下坡。之後在日本侵华的时候,博物苑近乎完全停顿。新中国成立後,博物苑的工作才得以恢复,重上昔日的轨道。总的来说,张謇与其南通博物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徵。通过认识张謇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热忱,以及他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使我们对他一手建立的博物苑在传达历史文化讯息和南通现代化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虽然是西方引进的文化设施,但张謇以自身的识见,揉合他对中西文化的见解,成功建立一所真正属於中国人的博物苑,不仅成为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滥觞,更影响着中国博物馆事业日後发展。

张真[5](2015)在《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着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着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

朱湘铭[6](2014)在《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明清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文本”为依托,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插图形态、与小说文本所描述故事情节之间关系的梳理,从而归纳出文—图表现的基本形态和互文现象的内在规律。文章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现有研究文献做系统梳理,内容包括本研究的由来、介绍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部分的文献梳理主要涉及国内外学者对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视角、内容梗概和存在的不足或尚待深入发掘之点等等,这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力图从《三国志演义》与相关史传,如《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等相关史籍中,钩稽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小说创作思路。同时,对历代三国故事在民间传说及文人创作中的流传、演绎历程做梳理。另外,本章还将对三国故事的相关图像(历代关于三国的绘画作品)及各类体裁的文本做整体梳理,以探求《三国志演义》产生的源流。第二章主要梳理和论述插图本《三国志演义》文图配置的特色及流变。由于明清通俗小说插图的绘制与刊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建阳叶逢春本插图具有明显的闽中地域特征:风格古拙质朴,图形较小,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带有民间版画的较多特色,而双峰堂本在沿袭叶逢春本部分插图的同时,还对叶逢春本中不符合文本的插图进行了纠正。故此本章从建阳、金陵和苏杭三地的版画风格特色来研究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图像特色。建阳诸本主要介绍余象斗本、熊清波本、吴观明本及其他诸本,金陵诸本则介绍周曰校本和郑以祯宝善堂本,苏杭刻本主要介绍夷白堂本、吴郡宝翰楼本和绿荫堂本。另外,还有清代各地诸刻本的介绍。这些刻本的图像均具有典型性,代表了当时当地版刻的风格。现存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形式主要有文图一体式和文图分立式。前者包括嵌像式插图、偏像式插图及合像式插图,这些形式的插图大多插图位于文字上方,故又称上图下文式;后者则包括绣像图、卷首/回首图。同时,也注意总结出明清刻本文图形式的传承与演变规律。其中,卷首/回首插图是指在小说开篇(卷首有的在回首)初配一至数张甚至一系列的插图上去,这种方式最早来源于佛经,如晚唐咸通九年刊刻的《金刚经》,就是卷首插图式图文配置方式的最早来源。周曰校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于每卷卷首配有插图两幅。“上图下文式”则是指每一页都配有插图,基本上每页下面三分之二部分抄写或刻印文字,而上面三分之一部分为图像,而且图的左右有对联式的“榜题”。这种图文配置方式在《三国志演义》中较为常见。第三章论述《三国志演义》小说文本与图像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各自特色。在人物塑造方面,语言文字所塑造的人物虽有模糊性,但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绘画所塑造的人物则具体直观,但它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绘画者对文本的解读。因而,这两种人物塑造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这必然会给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带来较大影响。本章既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总体特征,又注重结合个案的具体分析,即针对诸本对同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刻画与性格塑造)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关系。在记述一个情节时,语言可依时间顺序线性地顺次叙述或呈多线条式的复合叙述,而图像则只能以定格的方式呈现某个场景。在《三国志演义》诸本中,这种差异性普遍存在。如双峰堂《三国评林》对“周瑜喝斩曹公来使”一事,图像与文本叙述出现脱节,即文本叙述该事件是在大帐中进行的,而图像刻画的故事却发生在船上。再如汤宾尹本《新刻汤学士校正按鉴演义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孔明子敬拜探周瑜”一事,图像却将三人相见的场景改成孔明、子敬二人在周瑜府前等候通报的情景。余论部分主要是梳理和总结各章节的论述,而且将尚未涉及的诸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问题作简单的梳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和梳理《三国志演义》中文本与插图的互文现象;二是分析和论述《三国志演义》中文本与插图的修辞现象。

江春晓[7](2010)在《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对人性关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宽容性也越来越强,对行动不便者也越来越关注,并且努力创造各个群体都可以公平参与的社会环境,无障碍设计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平等、安定、和谐的环境而发展的。在园林景观中运用无障碍设计,是为了让行动不便者也能公平、舒适、方便地使用园林环境,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总结出无障碍设计方法,希望对具体园林无障碍项目的营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考察调研法和指导实践法,得出了在园林景观中进行无障碍设计的具体方法和细节要求。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4)应用研究(5)总结展望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对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方法的探析上,阐述时摒弃简单罗列一系列无障碍设施的规格、尺寸和要求,而是根据不同行动不便者的户外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把他们在园林中的游憩需求作为契入点,从总体规划、景观营造和细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方法的探析,以望设计出真正符合需求的无障碍环境。设计时不应把行动不便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看待,而是作为普通的一份子,设计出每个人都可受惠于其中的无障碍环境。

王红军[8](2010)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新闻撰述生涯及生平史实之考辨与补正附:《黄远生年谱》》文中研究说明黄远生是清末民初一位着名的新闻记者,是通讯文体的奠基人。对于黄远生及其思想,学者们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果。然而,上述研究所依赖的材料主要是《远生遗着》,要重建基本史实,还有待发掘黄远生在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论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笔者搜集的散见于清末民初报刊杂志上的材料,包括黄远生发表的通信在内,辅以其他材料,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黄远生在清末民初三次学生风潮中的不同态度及原因、与马相伯和李盛铎的交往以及新闻撰述活动进行梳理,尤其关注其新闻撰述生涯,考察他“不偏不倚”思想的产生及实践。重新发掘的新的史料,主要通过笔者重新编写的“黄远生年谱”加以呈现。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总结前人对黄远生研究的成就,指出有待挖掘的材料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讨论黄远生在清末民初浔溪公学第二次学生风潮、留日学生取缔风潮和京师大学堂预科生风潮发生时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变化的原因,从中展示蔡元培、杜亚泉、马相伯和李盛铎与黄远生之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第三章,探讨他何时加入《时报》,在该报发表的通信和反响以及离开《时报》的情况。第四章,探讨他在何种情况下担任《申报》的驻京通信员,在该报发表的通信和反响、通信员业务的中止以及结束的情况。第五章,主要讨论他参与创办《少年中国》周刊的情况、在该刊发表的文章和反响。第六章,主要分析他担任《庸言》报撰述后却很少为该刊撰稿的原因,也涉及他接任主编后对该刊的革新、在该刊发表的文章以及停刊原因。第七章主要探讨他与《亚细亚日报》的关系,起初只是该报的读者和投稿人,后来担任其“评论撰述”,并曾担任该报辩护人的情况。而该报也非常关注他的言论和活动。最终因在变更国体问题上存在分歧,黄远生终止与其合作。第八章,综述黄远生的经历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分析清末民初政治力量结构对其新闻撰述职业及命运的制约。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清末民初,政治势力的结构是多元的,清政府、袁世凯群体、东南立宪群体、梁启超群体、孙黄革命群体、包括租界在内的外国在华势力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国内政治力量版图。不能说这一情况绝对有利于新闻撰述,但它的确提供了可资借助的条件,这是出现报刊史上繁荣时期的政治背景,也是黄远生从事新闻撰述并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到了1915年,国内形成了复辟帝制和反对复辟帝制“两大阵营”,黄远生“不偏不倚”的思想和实践走入困境。

王珍富[9](2003)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运动 ——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中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考察北洋政府时期国人关税自主意识的兴起和概述关税自主运动从开端到高潮的发展历程是本文的基本线索。本文第一章系以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的言论和活动为例,简要叙述了北洋政府时期国人关税自主意识的兴起及其对关税自主运动的作用与影响。本文第二章主要叙述了中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中为争取关税自主所作的努力及缺陷,同时说明关税会议的由来(或条约依据)。本章还重建了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界忽视的部分史实,其中包括关税研究会中体现出的北洋政府内部突破华盛顿条约之限制的趋势和北洋政府为绕开金法郎案而召集关税会议所作的努力。关税会议的议事范围在华盛顿条约中有明晰的规定,但由于在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中凸显的国人关税自主意识的全面觉醒,使扩充其范围成为全国一致的要求。然由于北洋政府本身无法实现对关税会议议事范围的突破,故笔者在第三章中考察了使关税会议范围突破华会条约之限制的外在力量,即从北洋政府时期关税自主运动的角度探讨了“五卅”运动对突破华盛顿条约对关税会议范围之限制的作用。同时,本章叙述了临时执政府在“请柬”发出后对关税会议的准备工作,藉以从中洞悉其在争取恢复关税自主权过程中的能动性。 A 北洋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运动——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中心的研究 Wlg-Zf 2 作为本文的核心,本文第四章对中国代表在关税会议中为恢复关税自主权所作的奋争进行了考察,并对中国代表努力奋争的结果——“关税自主案”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对中国代表的奋争及其结果“关税自主案”的评价,不应当以它与后来的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成绩”相比少获得了什么,而要看它与前此各届政府为恢复关税自主权所做的努力及结果相比多获得了什么。即使中国实行关税自主是以裁撤厘金为条件,也不能因此而认为它就不是中国代表在关税会议中所取得的一项成绩,而应当给予部分的肯定。 本文最后一章概述了社会各界的言论与活动及其对关税会议的影响。本文认为社会各界的言动对关税会议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关税会议进行过程中,促成了北洋政府时期关税自主运动的高潮,而在“关税自主案”通过后,又造成了关税会议的名存实停。

李文[10](2001)在《难忘的细节——访日本大阪府见闻》文中指出 深秋,枫叶正红。上海市——大阪府友城缔结20周年庆典活动于2000年11月21日下午在日本大阪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伦贤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了这一隆重的庆典活动。期间,我荣幸地成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团成员,在许祖雄秘书长带领下还拜会了大阪府知事、大阪府议会议长,参观游览了位于神户的世界上最长的吊桥——明石海峡大桥和大阪市的圆顶棒球体育场、海游馆等。有些见闻微不足道,但给人印象深

二、难忘的细节——访日本大阪府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忘的细节——访日本大阪府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3)日本动漫发展回溯及其对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来源
    (二)国内对日本动漫研究和内蒙古动漫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日本动漫创作历史过程
    (一)萌芽时期
    (二)草创时期
    (三)成熟和发展时期
    (四)黄金发展时期
二、日本动漫的风格特点
    (一)动漫的叙事手法
    (二)写实化的人物角色设置
    (三)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
三、日本动漫与受众的需求
    (一)娱乐消遣的需要
    (二)生活中的情感激励
    (三)回归自然的人文关怀
    (四)动漫衍生产品的情感性与趣味性
四、日本动漫产业化之路
    (一)动漫产业化过程
    (二)动漫产业链
    (三)动漫衍生产品
    (四)动漫周边经典产品案例
五、日本动漫对内蒙古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内蒙古动漫产业现状
    (二)日本动漫对内蒙古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4)张謇与南通博物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中西方博物馆观念的沿革
    一、西方博物馆的缘起及发展略述
    二、中国博物馆概念的脉络
    三、晚清国人对博物馆的认识
        1. 有关外国博物馆的着述
        2.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博物馆的贡献
    四、外国人在华开办博物馆的情况
        1. 外国人在华开办的博物馆对中国的影响
        2.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 张謇其人及其“新世界”中的博物苑
    一、清末新政中的地方自治
        1. 清末新政的推行背景
        2. 地方自治的兴衰
    二、张謇的生平
    三、张謇的主要事业
    四、“新世界”的再认识
        1. 村落主义与地方自治
        2. 国外人士眼中的张謇与新世界
    五、南通博物苑与新世界的关系
第三章 张謇癸卯东游对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启发
    一、张謇东游的动因及其考察重点
        1. 张謇东游的各种因素
        2. 考察重点及与日本人交流的经过
    二、大阪博览会与张謇的见闻
        1. 日本博览会的时代背景、规模与情况
        2. 有关博览会的文字记录
    三、东游见闻给予张謇的启示
        1. 日本博物馆对张謇的影响
        2. 与同期游日人士记载的对照
第四章 南通博物苑的创立与早期营运
    一、张謇对博物馆的认识
        1. 中西方思想的碰撞
        2. 博物馆思想建立的进程
    二、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的理念
        1. 南通博物苑早期的博物馆概念
        2. 建苑的经过及苑内建设
    三、南通博物苑的人事聘用
        1. 人员的特殊性
        2. 对本地及国外人才的重视
第五章 南通博物苑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民国初年的南通博物苑
    二、南通博物苑的中兴
    三、南通博物苑的中衰
    四、南通博物苑的复兴
第六章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与展示
    一、南通博物苑的藏品
        1. 张謇的历史及藏品观
        2. 南通博物苑的早期藏品分析
    二、早期南通博物苑展览的类型及展示手法
        1. 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特质
        2. 南通博物苑的早期陈列方式
    三、南通博物苑与东京帝室博物馆的比较
第七章 南通博物苑的意涵
    一、博物馆理论的建立
        1. 晚清时期的博物馆理论
        2. 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理论
        3. 张謇博物馆理论的特点
    二、公私两用的南通博物苑
        1. 展览以外的功能
        2. 南通博物苑的象徵意义
结语
    一、张謇与南通博物苑给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启示
    二、张謇的博物馆精神与南通博物苑的延续
参考文献
附录: 南通博物苑历史年表(1905-2013年)
在校期间曾参与学术研讨会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汉学传统与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西学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汉学的复兴与近代学术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
    第一节 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文学科
    第二节 森槐南: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之鼻祖
    第三节 森槐南的追步者
第三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
    第一节 赤门文士:东京学派之先声
    第二节 盐谷温:东京学派之主帅
    第三节 节门弟子:东京学派之干将
第四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
    第一节 京都大学与京都学派
    第二节 狩野直喜:京都学派中国俗文学研究之先驱
    第三节 京都学派的“三尊”
第五章 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久保天随及台北帝国大学东洋文学讲座
    第二节 宫原民平:拓殖大学“支那学”开山之祖
    第三节 奥野信太郎与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六章 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小说中的中国故事研究:以《太平记》为例
    第二节 南戏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敦煌俗文学
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之互动
    第三节 从“贾氏系图”看近代东亚三国的《红楼梦》研究之关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
    附录二: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三:《太平记》所引诸葛孔明故事来源考
参考文献
后记

(6)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三国故事的演绎与传承及相关图像述略
    第一节 三国故事的演绎与历史传承
        一、三国故事的传承与积淀
        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三国故事
    第二节 三国人物及故事之图像概述
        一、历代关于“图”“文”关系的梳理
        二、三国人物的画像
        三、三国故事题材的绘画
        四、其他形式的三国图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与插图形式及演变
    第一节 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版本梳理
        一、明代建阳刻本
        二、明代金陵刻本
        三、明代苏杭刻本
        四、清代各地刻本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的结合形式
        一、文—图一体式
        二、文—图分立式
    第三节 明清诸本插图与文本结合形式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中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文本的人物塑造
        一、《三国志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二、《三国志演义》中的君主形象
        三、《三国志演义》中的武将群像
        四、《三国志演义》中的文臣群像
        五、《三国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
        六、《三国志演义》中的隐士形象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人物刻绘
    第三节 明清插图本《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演变
        一、蜀汉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二、曹魏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三、孙吴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四、三国人物形象演变规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及功能
    第一节 古代典籍的插图及图像叙事传统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一、明代《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二、清代《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功能
        一、《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意会性
        二、《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情理性
    本章小结
余论
    一、《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的互文现象
    二、《三国志演义》插图的隐喻现象
    三、《三国志演义》插图所寓含的立场和倾向性
附录一: 明清商业出版与《三国志演义》传播
附录二: 图版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7)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释题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资料
2 国内外无障碍建设理论及实践概述
    2.1 国外无障碍环境建设
        2.1.1 美国无障碍建设
        2.1.2 日本无障碍建设
    2.2 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
        2.2.1 法律规范制订
        2.2.2 城市环境方面的无障碍建设
        2.2.3 园林景观方面的无障碍建设
        2.2.4 我国园林无障碍建设的不足之处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资料
3 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依据概述
    3.1 基本概念分析——障碍的产生
    3.2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理论依据
        3.2.1 人本主义设计理论
        3.2.2 人体工程学理论
        3.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3.2.4 专为残疾人设计理论
        3.2.5 通用设计理论
    3.3 园林景观相关领域无障碍设计
        3.3.1 建筑及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3.3.2 城市规划的无障碍设计
        3.3.3 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3.4 行动不便者在园林中的游憩需求
        3.4.1 行动不便者的基本特点
        3.4.2 行动不便者所使用的辅具
        3.4.3 行动不便者的尺度及所需活动空间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资料
4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4.1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4.1.1 安全性
        4.1.2 系统性
        4.1.3 可及性
        4.1.4 可交往性
        4.1.5 与园林环境的协调性
        4.1.6 经济性
    4.2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方法
        4.2.1 根据残疾人的游憩需求探析设计方法
        4.2.2 根据老年人的游憩需求探析设计方法
        4.2.3 根据儿童的游憩需求探析设计方法
        4.2.4 根据外国人的游憩需求探析设计方法
        4.2.5 根据行动不便者共同游憩需求探析设计方法
    4.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资料
5 实例分析与改造建议
    5.1 无障碍建设现状调研及分析
        5.1.1 总体规划和景观营造方面
        5.1.2 细节设置方面
        5.1.3 盲人植物园
    5.2 无障碍设计改造建议
        5.2.1 根据残疾人的需求进行改造的建议
        5.2.2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改造的建议
        5.2.3 根据儿童的需求进行改造的建议
        5.2.4 加强园林的管理
    5.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资料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8)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新闻撰述生涯及生平史实之考辨与补正附:《黄远生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以往研究的得失
    四、继续研究的空间、材料及预期思路
第二章 师友与同道
    第一节 在清末民初三次学生风潮中的成长
        一、浔溪公学风潮:积极参与的弄潮儿
        二、留日学生取缔风潮:内心的远离
        三、京师大学堂预科生风潮:旁观者
    第二节 与马相伯的几次谋面
        一、震旦学院的"师生"
        二、宪政活动中的同道
    第三节 与李盛铎的交往
        一、开始交往的时间
        二、加入远东通信社
        三、从事宪政活动
        四、黄远生身后
第三章 驻京通信员(一)
    一、《时报》的创办实际是康梁的"一步棋"
    二、进入《时报》
    三、在《时报》上发表的文章及其反响
    四、离开《时报》
第四章 驻京通信员(二)
    一、加入《申报》
    二、在《申报》上发表的通信及其反响
    三、通信员业务的中止
    四、通信余响
第五章 "总统府之都察院"——《少年中国》周刊
    一、创办背景、原因和动机
    二、创办人、经费来源、创刊前的设计和发行方式
    三、在《少年中国》周刊上发表的文章
    四、出版后的反响
    五、停刊
第六章 《庸言》报的撰述与主编
    一、挂名的撰述人
    二、新主编
    三、停刊
第七章 与《亚细亚日报》的恩怨
    一、从读者到撰述人
    二、辩护者
    三、《亚细亚日报》对其言行的回应
    四、分道扬镳
    五、遇刺后的报道
第八章 结语
    一、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二、政治力量结构制约着新闻撰述
    三、"中间人"——一个幻象
附录一:《黄远生年谱》
    例言
    谱前
    1885年 (光绪十一年乙酉) 1岁
    1886年 (光绪十二年丙戌) 2岁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6岁
    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7岁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8岁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9岁
    1904年 (光绪三十年甲辰) 20岁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21岁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22岁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23岁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24岁
    1909年 (宣统元年己酉) 25岁
    1910年 (宣统二年庚戌) 26岁
    1911年 (宣统三年辛亥) 27岁
    1912年 (民国元年壬子) 28岁
    1913年 (民国二年癸丑) 29岁
    1914年 (民国三年甲寅) 30岁
    1915年 (民国四年乙卯) 31岁
    谱后
附录二:《远生遗着》未收篇目
参考文献
后记

(9)北洋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运动 ——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民初关税自主意识的兴起
    第一节 民初关税自主意识的兴起
    第二节 关税自主运动的开端
第二章 关税特别会议的由来与召集的波折
    第一节 华盛顿会议与关税会议的由来
    第二节 北洋政府对关税会议的筹备与召集的波折
第三章 关税会议的范围问题与执政府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关税特别会议的议事范围及其突破
    第二节 临时执政府对关税会议的准备工作
第四章 关税特别会议--关税自主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会内人”为恢复关权而奋争及结果
        一、 关税会议的开幕:“自主提案”、列国态度
        二、 接触:关税自主委员会会议
        三、 交锋:过渡办法委员会第一、二次会议
        四、 焦点之争:过委会第三次会和小委员会会议
    第二节 对“关税自主案”的分析
第五章 “会外人”的言动与关税会议的停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难忘的细节——访日本大阪府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2]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3]日本动漫发展回溯及其对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启示[D]. 范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4]张謇与南通博物苑[D]. 周俊基.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5]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 张真. 南京大学, 2015(01)
  • [6]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D]. 朱湘铭. 南京大学, 2014(04)
  • [7]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D]. 江春晓.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8]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新闻撰述生涯及生平史实之考辨与补正附:《黄远生年谱》[D]. 王红军. 复旦大学, 2010(12)
  • [9]北洋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运动 ——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中心的研究[D]. 王珍富. 四川师范大学, 2003(04)
  • [10]难忘的细节——访日本大阪府见闻[J]. 李文. 上海人大月刊, 2001(01)

标签:;  ;  ;  ;  ;  

难忘的细节——访日大阪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