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靳岳霖的言外之辨思想

论靳岳霖的言外之辨思想

一、论金岳霖区别蕴涵与推论的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陈波[1](2021)在《罗素和金岳霖论真理:一个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岳霖在逻辑和哲学上都深受罗素的影响,在真理观上也是一样。他的真理观接近于罗素在逻辑原子论时期的真理观。他们探讨了有关真的一些类似论题,持有近似的哲学立场,如形而上学上的实在论倾向,认识论上的经验论,真理观上的符合论。但金岳霖的真理观不是罗素真理观的简单模仿、重述甚至抄袭,而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和创新。例如,金岳霖强调真的如下一般特性:真是一种关系质,真没有程度之分,真不相对于时空,真不相对于知识类等,由此凸显真命题的客观性、可靠性和超越性;他论证了符合论在常识中有坚实基础,扞卫常识在哲学和科学中的地位,认为常识不可完全推翻,否定常识要依靠另一部分常识;他对质疑符合论的"主客内外"鸿沟说做出回应,提出一种认知主义事实观:事实是接受和安排了的所与,是基于所与之上的一种认知建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金岳霖是一位有深厚中西学养、独立思考、有原创性的现代中国哲学家。

姜丰[2](2021)在《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牟宗三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作为前辈的梁漱溟、熊十力相比,牟宗三的西方哲学功底更加深厚。而他的西学功底不仅在于对西方哲学流派的了解,更是建立在深厚的逻辑造诣基础上的。但遗憾的是,自20世纪末以来,在对牟宗三思想的研究已渐成显学情况下,关于牟宗三逻辑思想的专题研究仍可谓凤毛麟角。为了填补相应的学术空白,本文从逻辑哲学、形式逻辑、辩证法和名理之学等方面,对牟宗三的逻辑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和解析。本文发现,牟宗三的逻辑思想中存在着由两条线索构成的独特结构。一条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逻辑哲学追问,确立理性主义的逻辑观。另一条则是基于这一逻辑观,自上而下地对逻辑学科及其各种分支、路向、学说做出界定和评价。基于这一发现,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释了作为牟宗三逻辑学说核心和起点的先验理性主义逻辑观的构建过程;第二章介绍了牟宗三从这一逻辑观出发,在广义逻辑概念下,对形式逻辑和归纳法的区分,以及对狭义的形式逻辑发展历程的独特阐发。第三章主要揭示了牟宗三在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之后,通过“层层剥蕉”式的反省,追问辩证法区别于形式逻辑和归纳法的本质的过程。第四章则通过梳理牟宗三关于中国“名理之学”的阐释,解析他在会通中西方哲学的立场下,对中国逻辑心灵和理智精神发展的看法。本文认为,尽管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但牟宗三在逻辑研究上仍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逻辑思想有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独特性。无论是在其自身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上,还是在整个现代新儒家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乃至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史上,牟宗三的逻辑思想都有被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王路[3](2020)在《《论“所以”》与《关于〈论“所以”〉》》文中认为1960年代初,《哲学研究》先后发表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论"所以"》和周礼全先生的批评文章。这件事情在学界影响很大。本文认为,两位先生的讨论受到时代影响,涉及蕴涵和"所以"的区别与关系,还涉及句法和语义的区别,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其讨论显示出如何基于逻辑理论来说明日常表达中与逻辑相关的推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澄清和阐述这些问题来揭示两位前辈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刘新文[4](2020)在《逻辑基础问题——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文中研究指明王浩在评价金岳霖学术生涯时,曾经设想过一个研究计划但是没有实行,该计划实以"逻辑基础问题"为主线。金岳霖把自己庞大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归结为逻辑,但是在为逻辑建立基础的时候,遇到了"逻辑中心困境"。在晚年的哲学工作中,他接续自己早期关于逻辑基础问题的研究,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的逻辑来说太大,从而集中讨论了推论的基础问题,把推论建基在"思维的可能"和"历史的事实"之中。如果推论是逻辑的核心,那么,他的这个论题可以视为对逻辑基础问题的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这个回答走出了他早期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既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分别,也体现出"以哲学作为一项思想上的武器,为当前国家的需要直接服务"和"以哲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直接间接为中国在国际哲学领域内争取较高的地位"的结合。

苏日娜[5](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研究说明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秦洁[6](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杨帆[7](2020)在《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金岳霖是我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知识论》是他的着作之一。他在该书中系统地探讨了真,真是其《知识论》的核心概念。金岳霖的真思想有深刻的理论来源,一方面受真之符合论的影响,他在批判继承真之符合论的基础上,重新发展了真之符合论。另一方面受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区分的影响,他从事实真理的角度讨论了真。另外,“以常识立论”和“非唯主的出发方式”这两个先决条件为其求真提供了理论前提。金岳霖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其《知识论》之真思想。所谓《知识论》之真思想,是指金岳霖在《知识论》中关于真的思想,也即金岳霖的真理论。金岳霖在区分真与真理的基础上,指出其《知识论》中的真是客观的、独立的、普遍的。基于真的特点,金岳霖以命题和事实的符合作为真的定义,所谓真就是命题与事实之间有一一相应的符合关系。为了检测命题与事实是否符合,金岳霖提出了真的标准,即融洽、有效和一致。同时,金岳霖认为归纳是获得真命题的唯一途径,只有“归纳原则永真”,才能保证真命题的客观性,他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归纳原则永真”。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对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金岳霖回答了真之符合论存在的历史难题,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真之符合论。金岳霖提出了“归纳原则永真”,严密而系统地论证了“归纳原则永真”,这为解决归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金岳霖对真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金岳霖的真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洪[8](2019)在《逻辑能解法律论证之困吗?》文中研究指明法律论证其本质是基于法律证立判决,其关键问题是基于规范推导问题与价值选择问题。法律论证之困实际上就是规范推理难题以及价值选择难题。其中约根森难题是规范推理难题,而涵摄与例推难题、德沃金惟一正解难题与明希豪森困境是价值选择难题,也是法律论证之真正难题。逻辑是对有效推理规则的研究。它承担着回答约根森难题的重要任务与使命,必须提供规范推理一致性或有效性标准,应当建构出新的逻辑操作技术,使司法裁决真正受到法教义学和逻辑的双重检验。但它不能解答价值冲突的选择与平衡标准问题,因而不能消解涵摄与例推难题、德沃金惟一正解难题与明希豪森困境。

帅国文[9](2018)在《金岳霖归纳原则理论的逻辑维度解读》文中研究指明休谟问题,无论从哲学还是逻辑学角度看,都是极复杂而难解的问题。金岳霖为解决休谟问题而提出归纳原则理论,并对这一理论从"休谟问题与归纳原则""归纳原则及其表述""归纳原则的永真性及其证明""归纳原则与归纳推论、完全归纳法的区别"等方面加以分析与论证。其分析与论证或有可商榷之处,然而从总体上看,金岳霖对归纳原则所进行的独到深刻的分析、精细严密的论证,为解决归纳问题而提供的灵活多变的思路,给人们试图解决休谟问题以有益的启示。

袁永飞[10](2018)在《《老子指归》的哲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是严遵其人与《指归》其书,重在其思想认知基础的建构。先讲其人,通过历史记载与古今评述,概说其生活事迹、社会功德与精神诉求;事迹在经世的隐逸超拔,功德在仁义礼法的孝忠顺导,诉求在《老子》上下经的自然宗旨。再论其书,以现当代考证成果说解其传承的大致情形,以此书《经目》《总序》阐释其篇章布局与思想要领;此书是真伪掺杂的一残本,总体上按阴阳数布局,原则上遵循自然的道德理念。本章大体揭示原创者的生活背景、精神风范,与其思想文本的承续、要素、结构、主旨。第二章是《指归》的“形”哲学方法论,关键在确立“无形”的生命理则、现实初始的“有形”造型与人类经验识别的“可形”。先论“无形”变化、体验、规制,以生命事物的自然演化、实际验证、可能规范,推得其无常形、有真体与度制,思想要领在自然、无限、融通。再论“有形”浑融、生成、流衍,其形由自然的“根”“行”、道德的“性”“心”与万物的“刑”“型”,推测其实存方式与发展样态,指示其道德的内涵规定、自然的过程说明、万物的成果兑现。最后论“可形”比对、内蕴与表征,从“形”的比较、本真、呈现方式,认知其可能表征与应当内蕴;表征是“殊形”的象、容、色、声、影、名等,内蕴是此形的性、质、神、体等。本章主要探讨《指归》哲学方法认知的原理、原型与可能。第三章是《指归》哲学方法的理路推引:形→象→名→分,重点在其“象”的推导、“名”的推理、“分”的推断,为意象思维、形名逻辑、分理度量的认知完型构造。先由“象”推导“人文”的“法式”,得无象之象→天地法象→万物自象→人文饰象;无象揭示“向”“响”“想”“相”“像”五个意涵,法象为道德原则,自象为可验实体,饰象为规范形式。再由“名”推证“形物”的“正实”,得正法→正名→正实,正法是设定的自然原则,正名是演绎的道德内涵,正实是归纳的经验表征。再由“分”推理“名实”的“度数”,得分理→分度→分类→分数→分职;分理为自然推引的生命原则,分度为人规划的日月刻度与礼节尺度,分类为总体判别的规整方法,分数为确切计量的精细做法,分职为人具体事务的责任担当。这三种认知进路,统合成总的理路,可证目测的物形、化心思的意象、作求实的名符、为观念的分判,是其方法认知的内涵、形式、标准与全程的系统审视。第四章是《指归》的“自然”哲学本体论,着重考察其自然本体证立的主要理据的因果融贯,其理据是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先讲“自然”是宇宙生命的本因,总论自然意涵,推论其虚实体、内外用、因应和,证得生命我的理解即道我、德我、本我、自我、然我,此在因上顺遂道德、神明、太和的自然拓展。再论“道德”的原因、内涵与理路;它归因于自然,涵摄虚无的大全,并由道德本我证得其自然理路。然后,讨论“神明”的原因、内核与本能,其原因是自然范导的道德,其内核是自然神,其本能为宇宙生命的灵动反应。最后,论“太和”的原因、实质与本状,其原因是道德生养的神明,其实质是大化流行的气,其本状是自然物。在宇宙生命的总体归因上,推得自然本因、道德本性、神明本能、太和本质的整全融通与无限统合,这是其本体之本的证解。第五章是《指归》哲学本体的形物世界生成:天、物、人,重在其自然本体的优先落实。先论天地的产生、意涵与能限;它是自然的天道与天生、道德的天性与天命、神明的天心与天意、太和的天理与天统所完全开显,简括为自然之天、道德之天、神明之天与太和之天,是宇宙生命局限的能动存在与实有的大全发展。再论物的生成、蕴涵与分合,它生于天地,内含自然生命的基因、基元、基质,外推自觉生活的实际、实体、实用,其命分是天之道分、人之名分与知之理分的本据。而后,论人的始源、认知与本智,其生于物类,在生命典型塑造上分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五种,自觉推阐经世的人生、本真的人性、圣贤的人格,以本心标示其知故与智识。本章关键在天、物、人一体、一贯,为大、中、小,这是宇宙生命的实际素材。第六章是《指归》哲学本体的人文世界觉解:意、言、器,关键在自然本体在人类生活实践的过程验证与终极期许。先讲意欲之术用,其用在人心;此说明“意”“欲”“意欲”的道德性命涵摄,推证人心觉悟其本智、知故识别其用意,可得意欲的本义是人理解的自然。再讲言教之术用,其用在人文;此言教的识别在意欲,进而由其言与教的内涵及关系,得其本文的要旨是人表达的自然。而后讲器事之术用,其用在人世;此阐明器事的有效解释在言系统,探讨其器与事的含义及关联,考察其本职的事业是人归依的自然。本章重点在,阐明人类生命的意欲、言教、器事的实际内容与表现,终归自然。以上六章,从《指归》的现有哲学阐释,到本研究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的融贯构建可能性与可行性的系统说明,主要讲其作者、文本、综述、形、象、名、分、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万物、人类、意欲、言教、器事等的内涵及其关联与整体把握。由此系统建构的“形”哲学方法论与“自然”哲学本体论,其在宇宙生命的超越理解上无限融通,在人类生活的经验认知上特定权宜。这不仅表现在它理论内部的要素分析上,是哲学方法与本体的圆融互化,在其前后思想观念的认识衔接上,也是生命现实与历史的兼容通达。

二、论金岳霖区别蕴涵与推论的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金岳霖区别蕴涵与推论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罗素和金岳霖论真理:一个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素的真理论
    (一)对一元论真理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的批评
        1.对一元论的真理论(包括融贯论)的批评
        2.对实用主义真理论的批评
    (二)判断或信念作为真值承担者:二元关系
        (1)它们是单称命题(singular proposition)。
        (2)它们是结构化命题(structured proposition)。
        (3)判断有真假。
    (三)判断或信念作为真值承担者:多元关系
    (四)作为句子涵义的命题作为真值承担者:语言与世界的同构
二、金岳霖的真理论
    (一)对几种真理论的批评
    (二)真值承担者与真假的一般特性
        (1)金岳霖区分了“真理”与“真命题”。
        (2)真假是一种关系特性。
        (3)真假没有程度之分。
        (4)真假不相对于特殊的时空。
        (5)真假不相对于知识类。
    (三)真的定义:符合
        (1)符合说在常识中有坚实的基础。
        (2)即使放弃符合说的人,最后也要依据符合说。
        (3)认为命题和事实或实在之间存在鸿沟的说法不成立。
    (四)真的标准:融贯、有效、一致
三、比较与评论
    (一)关于金岳霖与罗素的观点同异
    (二)关于实用主义真理论的评价
    (三)关于“事实”概念设定的必要性
    (四)关于命题或判断统一体的问题

(2)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系统梳理和“翻译”牟宗三的逻辑思想
        (二)补齐牟宗三学术思想研究的“短板”
        (三)为进一步探讨牟宗三逻辑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做准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牟宗三理论文本的介绍和传播
        第二阶段:对牟宗三学术思想的整体定位
        第三阶段:研究视野的拓展与主题的分类细化
        第四阶段:对牟宗三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三、研究思路、框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先验理则——牟宗三对逻辑本质的超越追问
    第一节 逻辑、逻辑学与逻辑哲学的区分
    第二节 逻辑与非逻辑:思之理与有之理
        一、逻辑与形而上学:从本体界的存有论中解放逻辑
        二、逻辑与科学:逻辑不是现象界实然者之理
        三、逻辑与认识论:思维之理不等于思维对象之理
    第三节 逻辑的体与用:纯逻辑与方法学
        一、方法标准与法成标准——“思之理”两重内涵的澄清
        二、认识心的自持与外用——逻辑体用之分的先验基础
        三、逻辑之体的反显——纯逻辑与方法学的区别
    第四节 逻辑的表达与本质:系统的多与理则的一
        一、批判逻辑“学说化”:表达上的多不妨碍本质上的一
        二、逻辑系统形式的解析:“摄多归一”的大系统演进
        三、逻辑系统意指的解析:唯显推理自身而已
        四、逻辑系统超越的解析:先验理则的自我展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纯理的展现历程——牟宗三对形式逻辑的澄清
    第一节 传统逻辑:“方法”追求背后的纯理基础
        一、传统逻辑中多种成分相混并存
        二、主谓句法只承载逻辑的“方法标准”追求
        三、质量推演系统展现作为纯理的“法成标准”
    第二节 符号逻辑:逻辑纯理特性的充分展现
        一、逻辑代数对传统逻辑的形式化扩充
        二、真值蕴涵系统对逻辑代数“反身的转化”
        三、严格蕴涵系统对逻辑意义的进一步澄清
    第三节 归纳法:纯理起用展现的认知程序
        一、设准:认识心假立范畴以指导归纳
        二、归纳:设准要求被证实以成普遍陈述
        三、演绎:按归纳所得通例进行推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牟宗三对辩证逻辑的反省
    第一节 对唯物辩证法的评判
        一、缘起:参与关于形式逻辑的论战
        二、深入:探索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三、延展:反对将辩证法赋予具体事实
    第二节 对认识论上辩证作用的澄清
        一、认识论的辩证被溯源为“纯理自见之自用”
        二、辩证作用的第一次表现——经验知识的发展
        三、辩证作用的第二次表现——理型结构的发现
    第三节 对形而上学中辩证法的阐释
        一、辩证法只能在超知性层面上表现
        二、就“精神表现底发展过程”言辩证
        三、就“形而上的绝对真实”言辩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逻辑心灵的发展与转进——牟宗三对中国名理之学的解读
    第一节 先秦名家开启对名实问题的名理分析
        一、名家因抽象化的名理之辩获得独立性
        二、“合同异”:惠施对“名”的相对性的阐发
        三、“离坚白”:公孙龙的逻辑、认识论、存有论洞见
    第二节 《墨辩》对名家话题的发展与争鸣
        一、宗教的抽象感与常识的具体感构成了墨学的精神气质
        二、《墨辩》对公孙龙“定彼此、正名实”名实观的发展
        三、《墨辩》在“积类”问题上对公孙龙《通变论》的完善
        四、《墨辩》与公孙龙“离坚白”思想的对立
    第三节 荀子《正名篇》展现先秦“逻辑心灵”
        一、荀学凸显了知性层面的“认识心”、“逻辑心”
        二、《正名篇》中名实的讨论触及逻辑学开端
    第四节 魏晋名理中逻辑心灵的超越转进
        一、审美与智悟——魏晋名理的人学与形上学内涵
        二、外延真理与内容真理——先秦名家之学与魏晋名理的对列
        三、狭义名理与广义名理——认识心的超越转进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牟宗三从理性主义逻辑观出发重构逻辑学分类
    二、逻辑哲学追问在牟宗三思想体系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牟宗三在中西会通视域下审视逻辑所代表的理智精神
    四、牟宗三逻辑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五、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论文类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论“所以”》与《关于〈论“所以”〉》(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问题的模糊之处
三、问题的澄清
四、关于批评

(4)逻辑基础问题——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逻辑中心困境
三、《论“所以”》简论
四、逻辑后承问题
五、历史的事实和思维的可能
六、结 语

(5)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2.2 第一阶段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2.3 第二阶段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2.4 第三阶段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3.1 张申府生平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3.5 小结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4.1.2 《现代逻辑》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4.2.1 金岳霖生平
        4.2.2 《逻辑》及其影响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5.3.1 理论研究成果
        5.3.2 应用研究成果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一、虞氏易例概述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一、生平与易着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二、六艺与易教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前提
    1.1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理论来源
        1.1.1 真之符合论的发展
        1.1.2 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区分
    1.2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理论前提
        1.2.1 “以常识立论”
        1.2.2 “非唯主的出发方式”
第二章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真的特点
    2.2 真的定义
        2.2.1 “真之承载者”:命题
        2.2.2 “真之制造者”:事实
        2.2.3 命题与事实的符合
    2.3 真的标准
        2.3.1 融洽
        2.3.2 有效
        2.3.3 一致
        2.3.4 标准的超时空化
    2.4 真的保证
        2.4.1 “归纳原则永真”
        2.4.2 “归纳原则永真”的证明
第三章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评价
    3.1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价值
        3.1.1 对真之符合论的超越
        3.1.2 对归纳问题的贡献
        3.1.3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3.2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逻辑能解法律论证之困吗?(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约根森难题对逻辑提出的挑战
二、逻辑难解涵摄与例推难题
三、逻辑不能解德沃金惟一正解难题
四、逻辑难解法律论证终极之困
结语

(9)金岳霖归纳原则理论的逻辑维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休谟问题与归纳原则
二、归纳原则及其表述
三、归纳原则的永真性及其证明
    (一) 纯粹逻辑的理由不能证明归纳原则的永真性
    (二) 将来不会推翻归纳原则
    (三) 归纳原则的永真性可从部分与全体的角度加以证明
    (四) atn+1—btn+1与atn+1btn+1问题
        1. 如果tn+1成为tn时新的例证是atn+1—btn+1, 那么上述[二]式成为:
        2. 可是, 假如tn+1时新的例证是atn+1btn+1, 情形如何呢?如此则[二]式成为:
四、归纳原则与归纳推论、完全归纳法的区别
    (一) 归纳推论与归纳原则的区别
    (二) 归纳推论与完全归纳的区别
五、金岳霖归纳原则理论简评
    (一) 对“休谟问题与归纳原则”的评析
    (二) 对“归纳原则及其表述”的评析
    (三) 对“归纳原则的永真性及其证明”的评析
    (四) 对“归纳原则与归纳推论、完全归纳法的区别”的评析

(10)《老子指归》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的缘由、对象与方法
    二、本论文研究的直接认知成果综述
    三、本论文研究的支点、思路与框架
    四、本论文研究的创新处、难点与意义
第一章 严遵其人与《指归》其书
    第一节 严遵其人
        一、严遵的生平与事迹
        二、扬雄等人评述的严遵
    第二节 《指归》其书
        一、《指归》非伪书辨正
        二、《指归》的书目序跋与编排注引
        三、《指归》的总体架构与上经要领
第二章 《指归》的“形”哲学方法论
    第一节 论“无形”变化、体验、规制
        一、变于无形,化于无朕
        二、生不生之生,体无形之形
        三、制以无形,系以无极
    第二节 论“有形”浑融、生成、流衍
        一、浑同为体,万物以形
        二、生之形之,设而成之
        三、品物流形,禀受性命
    第三节 论“可形”比对、内蕴与表征
        一、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形”
        二、按本真的方式认识“形”
        三、以呈现的样态认识“形”
第三章 《指归》哲学方法的理路推引:形→象→名→分
    第一节 由“象”推证“人文”的“法式”
        一、示以无象之象,立其法式
        二、天地法象,万物自象,人文饰象
    第二节 由“名”推理“形物”的“正实”
        一、正法以正名
        二、正名以覆实
        三、审实以督名
    第三节 由“分”推断“名实”的“度数”
        一、分理
        二、分度
        三、分类
        四、分数
        五、分职
第四章 《指归》的“自然”哲学本体论
    第一节 “自然”是宇宙生命的本因
        一、自然的总论
        二、自然的虚实体
        三、自然的内外用
        四、自然的因应和
        五、自然的五个我
    第二节 论“道德”的原因、内涵与理路
        一、“道德因于自然”的生命自觉
        二、道与德及其道德之义涵辨析
        三、道德本我的理路建设
    第三节 论“神明”的原因、内核与本能
        一、“神明因于道德”的自然本系与自觉开示
        二、神明之神的核要阐释与纵贯推绎
    第四节 论“太和”的原因、实质与本状
        一、“和因于神明”的生命关联
        二、“气因于和”的合当理解
        三、“气化”“太和”本状的根源探索及其生命我之反思
第五章 《指归》哲学本体的形物世界生成:天、物、人
    第一节 论天地的生成、意涵与能限
        一、“天地生于太和”之原由与历程
        二、天之意涵分析
        三、天地之能与限
    第二节 论物的生成、蕴涵与分合
        一、万物生于天地之可能与全程
        二、物之内蕴、能动与关联
        三、物类之命分与整合
    第三节 论人的始源、认知与本智
        一、人物生于物类之判别与统合
        二、人生、人性与人格之探讨
        三、人类之知与智
第六章 《指归》哲学本体的人文世界觉解:意、言、器
    第一节 意欲之术用
        一、意与欲的基本界定
        二、意欲的识解在人心
        三、意欲的本义是人理解的自然
    第二节 言教之术用
        一、言教的识解在意欲
        二、言与教的根本性澄明
        三、言教的本文是人表达的自然
    第三节 器事之术用
        一、器事的识解在言教
        二、器与事的主旨范导
        三、器事的本职是人承载的自然
结语《指归》哲学的要领统摄、认识定位与思想融贯
    一、《指归》哲学的要点归纳及得失检讨
    二、《指归》哲学的理论贡献与价值定位
    三、《指归》哲学融贯前后思想学说要素
参考文献
个人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论金岳霖区别蕴涵与推论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罗素和金岳霖论真理:一个比较研究[J]. 陈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D]. 姜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论“所以”》与《关于〈论“所以”〉》[J]. 王路. 哲学研究, 2020(12)
  • [4]逻辑基础问题——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J]. 刘新文. 文史哲, 2020(06)
  • [5]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7]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研究[D]. 杨帆. 河北大学, 2020(08)
  • [8]逻辑能解法律论证之困吗?[J]. 王洪. 政法论坛, 2019(05)
  • [9]金岳霖归纳原则理论的逻辑维度解读[J]. 帅国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10]《老子指归》的哲学研究[D]. 袁永飞. 武汉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论靳岳霖的言外之辨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