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阳菲,赵文华,谢美琦,刘雨芳[1](2020)在《捕食性昆虫生物活体农药对水稻害虫的防治应用与保护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捕食性昆虫是生物活体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稻田捕食性昆虫的多样性、重要种类、生物防治应用及其种群发生影响因素与保护策略。建议合理利用稻田捕食性昆虫这一生物活体农药资源,实现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与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活体农药的可持续发展。
何佳春[2](2014)在《浙江、湖南稻飞虱天敌调查及原色特征图片采集》文中研究说明稻田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我国水稻上最主要的害虫类群。近年来更是连续大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长期以来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控方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统的结构也使得害虫抗药性发展迅速。目前,利用天敌来控制稻田中飞虱的数量,从而降低飞虱的危害是安全有效和可持续的害虫控制策略。为了有效利用天敌来防控害虫,准确识别稻田中天敌种类并探明其发生动态情况十分重要。1、本研究于2012至2013年对浙江富阳地区与湖南望城地区单季稻的稻飞虱天敌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两地的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群发生规律十分相似。水稻大田生长季,采集到稻飞虱节肢动物天敌有60余种,优势种天敌有6种(总体优势度Dn≥0.1),丰盛种有2种(0.05≤Dn<0.1),常见种5种(0.01≤Dn<0.05),偶见种有25种(0.001≤Dn<0.01),其余为稀有种(Dn<0.001)。其中黑肩绿盲蝽、尖钩宽黾蝽,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八斑球腹蛛、食虫瘤胸蛛为优势种,稻虱缨小蜂、锥腹肖蛸为丰盛种天敌。前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度较高,中、后期捕食性天敌的优势度较高。如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分蘖期优势度较高,在富阳和望城最高达到0.157和0.203,而后期均下降至0.01以下;捕食性天敌如黑肩绿盲蝽则在分蘖期优势度较低,后期在富阳最高优势度达0.336,而望城最高可达到0.795。蜘蛛目主要天敌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的优势度波动相对较小,其中拟环纹狼蛛在两地的优势度均较高,在水稻生长的后期,富阳最高达到0.360,望城最高到0.147。与富阳地区不同的是望城的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及锥腹肖蛸优势度较高,最高时优势度达到0.203、0.160和0.145。2、2012至2013年通过在浙江、湖南、云南等南方稻飞虱常发地区进行实地采样和拍照,共获得了63种稻飞虱节肢动物天敌的标本,其中寄生性天敌6种,捕食性天敌52种,寄生兼捕食性天敌5种,分属于昆虫纲的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蜻蜓目、捻翅目和蛛形纲的蜘蛛目。同时拍摄了大量稻田节肢动物天敌的原色生态图片和分类特征图片,并从中筛选出240余幅图片进行修饰和调整并配上文字描述后,整理成原色特征图片集。这些图片方便了稻飞虱天敌的识别,对准确识别和掌握天敌在稻田中的发生情况,进而更好的利用天敌来控制稻飞虱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王丹丹[3](2012)在《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亚致死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蜘蛛是稻田系统中的优势捕食性天敌功能集团,在水稻害虫,特别是稻飞虱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水稻飞虱治理体系中,化学农药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作为一种典型的农药诱导再猖獗害虫,化学农药对褐飞虱天敌自然控害作用的破坏是其再猖獗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科学评价化学农药对以蜘蛛为代表的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系统影响是合理选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稻区蜘蛛的优势种拟水狼蛛作为研究对象,以稻田几种常用农药(吡虫啉、三唑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供试药剂,研究其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繁殖、解毒酶及免疫系统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及消化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供25头褐飞虱作为猎物条件下,几种供试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的捕食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以三坐磷的影响最为显着。亚致死剂量处理后拟水狼蛛捕食功能反应仍符合Holling Ⅱ模型,但各杀虫剂处理对模型参数的影响不显着。几种稻田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农药处理对拟水狼蛛消化酶影响随农药品种、时间而变。三畔磷对拟水狼蛛的蛋白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供试亚致死剂量下吡虫啉处理初期有促进酶活的作用,但其后促进作用消失,甚至呈抑制作用。吡蚜酮也呈现类似的先刺激后抑制的作用。氯虫苯甲酰胺影响不明显。田间推荐剂量处理下,吡蚜酮和吡虫啉对脂肪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不强烈;50mg/L三唑磷对拟水狼蛛的脂肪酶抑制作用明显。2、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和卵巢发生的影响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处理未带卵囊雌成蛛显着减少了拟水狼蛛产卵量,但处理带卵囊蜘蛛对其卵粒数无影响,两种处理对拟水狼蛛卵的孵化率均没有影响。拟水狼蛛卵巢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卵巢细胞中卵黄颗粒密集,排列紧凑,卵黄颗粒大;相比较吡蚜酮处理下卵黄颗粒以小型为主并且排列松散;三唑磷处理下卵黄颗粒排列松散,卵黄颗粒中等大小,分散有小型卵黄颗粒,吡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影响不明显。三唑磷处理使细胞核周围的线粒体及内质网的数量减少,线粒体内出现纵向嵴。毗蚜酮处理后其细胞核周围线粒体和内质网的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的结构不清晰;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处理对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没有明显影响。3、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2种解毒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拟水狼蛛谷胱甘肽转移酶,供试亚致死剂量杀虫剂中三唑磷处理的刺激作用最为显着,处理后4h-48h的5个测定点上,酶活分别有107.7%、26.7%、22.7%、73.3%和15.7%的提高。吡虫啉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甲酰胺和吡蚜酮影响不显着。对拟水狼蛛酯酶,三唑磷处理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其他药剂对该酶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处理后4h-12h,供试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导致拟水狼蛛血.细胞总数及浆血细胞、粒血细胞数显着升高,尤以吡虫啉最为明显。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和吡蚜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其后血细胞数逐渐减少,至48h转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三唑磷处理后拟水狼蛛的三类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与免疫有关的酚氧化酶活性在亚致死剂量农药处理下影响类似于血细胞,出现先刺激后抑制的效应。
李林杰[4](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尹娟娟[5](2010)在《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1、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东洞庭稻田生态系统中共有蜘蛛10科26属39种,其优势科为狼蛛科、皿蛛科、球蛛科和肖蛸科;优势种为锥腹肖蛸、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在两类防治田的早稻田中,蜘蛛优势种没有更替,主要为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晚稻田中,蜘蛛优势种存在更替现象。四种优势蜘蛛在早稻田中占蜘蛛总数的94%以上,在晚稻田中占蜘蛛总数的87%以上,化学农药对四大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影响较大,两类防治田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差异大多在40名—60%之间。2、蛛、虫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蜘蛛优势种(即锥腹肖蛸、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在早、晚稻发育各期大多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致;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与飞虱、叶蝉的密度大小密切相关,进一步表明蜘蛛对飞虱、叶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蜘蛛是飞虱、叶蝉的主要控制力。3、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随害虫生态位宽度值的增减而增减,进一步确认了蜘蛛和目标害虫飞虱、叶蝉具较强的相关性。晚稻田蛛虫生态位宽度值及蛛虫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早稻田蛛虫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及蜘蛛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大小均有更替现象,并对这种更替现象作出了初步解释。
孙广永,李宗义,郭小龙,牟晓丛,吉鹏飞[6](2009)在《人工杨树林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文中提出2007年秋季、冬季和2008年春季、夏季,分四个季节对山东曲阜人工种植杨树林内蜘蛛种类、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四个季节调查采集到蜘蛛个体2,229头,共41种,隶属于2亚目,12科,26属.其中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拟水狼蛛、沟瘤蛛、黑侏儒蛛.皿蛛科、狼蛛科、球蛛科为不同季节相同的优势种群.杨树林蜘蛛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存在显着差异(p<0.05),冬季蜘蛛种群丰富度与其他几个季节差异显着(p<0.05);在不同季节,杨树林蜘蛛优势种多为集群分布.
张巍[7](2009)在《Cry1Ab杀虫蛋白在“转Bt基因水稻—稻纵卷叶螟—拟水狼蛛”间的传递及对拟水狼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25℃,RH=60%),对转Bt基因水稻所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经食物链在害虫(稻纵卷叶螟)及其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体内的传递、降解、累积、浓缩以及对初级消费者稻纵卷叶螟和次级消费者拟水狼蛛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Cry1Ab蛋白可以通过“转Bt基因水稻-稻纵卷叶螟-拟水狼蛛”食物链转移到次级消费者拟水狼蛛体内。转移过程中Cry1Ab蛋白浓度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分别为转Bt基因水稻叶片(104655 ng/g)-稻纵卷叶螟幼虫(3618ng/g)-拟水狼蛛(1123ng/g);但存在累积效应,稻纵卷叶螟幼虫含量为84.2ng/头,拟水狼蛛含量为216.5ng/头。2、经取食进入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的Cry1Ab蛋白主要是随排泄物排出体外,而经捕食进入拟水狼蛛体内的Cry1Ab蛋白主要是被中肠酶降解,剩下的部分随排泄物排出体外。3、把取食转Bt基因水稻叶片36 h的稻纵卷叶螟幼虫转移至对照水稻上分别继续取食12、24、36h后,其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下降很快,分别为转移时的11.5%,1.5%,0.14%。4、取食转Bt基因水稻叶片12、24、36 h转移至对照水稻上继续取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成活率均在74%以上;取食48h转移的,成活率为16%;取食60h转移的,成活率仅为5%,此时幼虫几乎全被Cry1Ab蛋白杀死,而成活下来的幼虫在其羽化为成虫后,其体内几乎检测不到Cry1Ab蛋白。5、拟水狼蛛捕食以转Bt基因水稻叶片为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后,其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比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的含量要高,存在累积效应。当停止捕食后,Cry1Ab蛋白在拟水狼蛛体内的降解速度很快,10 d后含量仅为停止捕食时的3.3%。6、实验测定结果显示:稻纵卷叶螟幼虫中肠对Cry1Ab蛋白几乎没有降解作用,而拟水狼蛛中肠对Cry1Ab蛋白则有明显的降解作用;Cry1Ab蛋白对拟水狼蛛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及羧酸酯酶的活性无明显的影响。
李新文[8](2004)在《氟虫腈等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三种主要害虫的防效及对捕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将从2007年1月1日开始禁止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筛选新的适合于水稻使用杀虫剂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研究了氟虫脂、毒死蜱、阿维菌素、溴氰菊酯等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以及这些杀虫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宽黾蝽、瓢虫、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氟虫脂等杀虫剂在水稻苗期喷雾防治稻蓟马,5%氟虫腈30mL/667m2、48%的毒死蜱EC60mL/667m2、2%阿维菌素EC20mL/667m2及2.5%溴氰菊酯30mL/667m2的防效分别为92.8%、92%、92.9%及88.5%,均高于甲胺磷的防效(87.3%);保叶效果分别为71.3%、80.4%、70.4%和76.2%,与甲胺磷相当(79.6%)。但在水稻秧田期,5种供试药剂对捕食性天敌的杀伤作用有很大差异。施药后7d,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对蜘蛛的杀伤力分别为36.24%、48.42%、26.15%、91.63%(甲胺磷100mL/667m2为67.85%),对宽黾蝽的杀伤率分别为50%、83.1%、47.7%和92.6%(甲胺磷为93.8%)。 在大田期,用5%氟虫腈30mL/667m2、48%的毒死蜱EC60mL/667m2、2%阿维菌素EC20mL/667m2及2.5%溴氰菊酯30mL/667m2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为90.3%、89.4%、85%和82.1%(甲胺磷83.6%),药后15d保叶效果分别为77.0%、78.9%、76.6%及75.1%(甲胺磷72.7%);对二化螟的防效,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为98.5%、96.9%、96.9%和78.5%(甲胺磷72.3%),施药后21d,校正防效分别为100%、95.2%、100%和38.1%(甲胺磷56.2%),保苗效果分别为100%、100%、100%和53.8%(甲胺磷56.2%)。 大田期施用氟虫腈等杀虫剂后,对各种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不同。对稻田蜘蛛的影响,以阿维菌素、氟虫脂的影响较小,校正虫口减退率较低,而溴氰菊酯、毒死蜱的减退率较大。喷施5%氟虫腈30mL/667m2、48%的毒死蜱Ee6omL/667m2、20,01坷维lk’素EeZomL/667m2及2.50;0浪各t菊醋3omL/667m2后,施药后3d,稻川虹!l蛛的丰[I对减退率分别为21.3%、41.3%、6.0%和72.0%(l川j安磷81.2%),施药后21d,蜘蛛的相对减退率分别为17.8%、72.0%、3.4%和72.9%(甲胺磷73.9%)。 嗅氰菊醋、毒死帅对隐翅虫的杀伤作用最大,氟虫睛较小,阿维菌索从本!几没有影响。施药后3d,各处理隐翅虫的校爪虫!!减退率为15.4%、50.0%、O、70%及88.9%,施药后Zld,校正虫L]减退率为13.4%、51.8%、6.2%、55.0%不l]58.3%。 对黑肩绿盲蛤的影响,以阿维菌素及氟虫肪的影响较小,澳氰菊酷及,标死帅的影响较人,尤以浪氰菊醋的影响最人。施药后3d,各处理黑肩绿介蛤的的校正虫「!减退率分别为16.5%、49.9%、一5%及68.7%(lIJ月安磷84.5%),施药后Zld,校正虫「l减退率分别为2.4%、40.7%、一12.0%不11 59.7%(卜!{胺磷59.4%)。 稻lIJ施用阿维菌索后,对瓢虫没了J‘影响,甚至了J一刺激生长的作川,氟虫)J,lj:的影响较小,了以浪氰菊脂与毒死蜂的影响较人,与甲)Jy磷的影响相‘’飞。施药后3d,各处理瓢虫的校lI{虫日减退率分别为14.3%、42.9%、O及57.1%(甲胺磷75.0%)。药后Zld,虫Ll刁成退率分别为0、49.8%、30.1%不[]74.8%(甲胺磷74.8%)。 供试的四种杀虫剂对宽龟蜷以阿维菌素及氟虫睛的影响较小,;珍死蟀及浪氰菊酷的影响较大,‘J甲胺磷的杀伤率相当。施药后3d,各处理宽甩蛤的校正虫「]减退率分别为巧.8%、42.1%、4.4%和63.7%(甲胺磷75.0)。施药后21d,校lI{虫减退率分别为5.9%、50.7%、3.7%和69.0%(甲胺磷68.1%)。 不同剂量的氟虫JJh对稻川天敌的影响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加,每667m2施川{,奢超过40mL,对天敌的影响较人,但都显着低于对照药剂甲胺磷的彤响。关键词水稻氟虫睛阿维菌素浪氰菊酷毒死蟀二化螟稻纵卷叶蚁 稻蓟一马蜘蛛瓢虫黑肩绿肖蟒隐翅虫
胡良雄[9](2003)在《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大田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3月到11月在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靳江村设立35hm水稻试验基地,开展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研究,通过综防田与化防田的对照,结果表明:综防田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优化,天敌控虫功能明显优于化防田,化学农药用量减少50%以上。 1、春耕前后田埂捕食性天敌调查结果表明:稻田田埂蜘蛛群落以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数量最大。4月中旬以狼蛛属为主;5月初是蜘蛛和捕食性昆虫隐翅虫、瓢虫、步甲等数量快速上升时期,这为早稻大田捕食性天敌群落重建准备了大量种源。此时应适当保留田埂杂草。 2、水稻大田蜘蛛亚群落组成研究表明:早稻、中稻、晚稻以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为稻田优势种蜘蛛;分蘖期为蜘蛛亚群落重建阶段,其中以中稻田重建速度最快。 3、稻田主要种类蜘蛛的优势度分析表明:在早稻、中稻、晚稻,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优势度最大。早稻整个生育期,食虫沟瘤蛛的优势度大于拟水狼蛛;中稻食虫沟瘤蛛在八月上旬优势度最大,但其优势度低于拟水狼蛛;晚稻,食虫沟瘤蛛的优势度与拟水狼蛛的相互波动。早稻,八斑鞘腹蛛在5月底迁入稻田,灌浆期至黄熟初期优势度最大,其优势度大于锥腹肖蛸;中稻、晚稻,八斑鞘腹蛛在水稻分蘖前期迁入稻田;中稻,八斑鞘腹蛛的优势度与锥腹肖蛸相互波动;晚稻,八斑鞘腹蛛在水稻圆杆期数量最大,优势度大于锥腹肖蛸。中稻、晚稻,锥腹肖蛸在水稻分蘖期优势度大于八斑鞘腹蛛。晚稻,化防田优势种蜘蛛的优势度波动小于综防田。 4、蜘蛛群落的动态分析表明:早稻、晚稻,综防田丰富度、多样性高于化防田。施药对化防田蜘蛛的丰富度、多样性有降低作用,这在多次施药后更为明显。综防田蜘蛛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达到最大,黄熟期下降。水稻分蘖期,中稻和晚稻蜘蛛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上升速度均快于早稻。 5、捕食性昆虫调查结果表明:早稻、中稻、晚稻分别调查1200丛水稻(按水稻不同生育期调查),稻红瓢虫、隐翅虫、步甲、黑肩绿盲蝽、宽黾蝽这5种捕食性昆虫的数量总和在早稻化防田为595头,综防田为885头;中稻1号,2号分别为1 128头,1 1 72头;晚稻化防田为664头,综防田为924头。由此一可见,综防田这5种捕食性昆虫的数量明显多于化防田。化学农药对瓢虫和宽龟蜷幼虫杀伤作用较大。中稻、晚稻,稻红瓢虫、黑肩绿盲蜻早于隐翅虫和步甲迁入稻田。宽龟蜻若虫在水稻分孽期较多。6、寄生性天敌调查结果表明:早稻,白背飞虱被线虫寄生率最高的时期为6月底7月初,中稻、晚稻为8月和9月。早稻化防田线虫对白背飞虱的寄生率平均为2.4108%,综防田为4.5752%;晚稻化防田线虫对稻褐飞虱的寄生率为2.6234%,综防田为5.4054%;中稻田线虫对稻飞虱平均寄生率为12.3316%。寄生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率大小为: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岭绒茧蜂)螟岭悬茧蜂。综防田寄生蜂的寄生率高于化防田。7、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情况调查表明:早稻稻纵卷叶螟的盛蛾期在6月19日至22日:最高蛾量每666.67m2化防田为586只,综防田为506只;稻纵卷叶螟幼虫大发生期在6月8日左右,50丛水稻,化防田与综防田卷叶丛数分别为n丛、4.33丛,卷叶数分别为40个、10个。中稻川的盛蛾期在7月20日至22日:最高蛾量每666.67m,为4053只;稻纵卷叶螟幼虫大发生期在7月29日左右,50丛水稻,卷!!一1·从数为49丛,卷叶数为312.5个。晚稻稻纵卷叶螟的盛蛾期在9月1日左右:最高蛾量每666.67m2,化防田为3360只,综防田为2293只;稻纵卷叶螟幼虫大发生期在9月ro日左右,50丛水稻,化防田与综防田卷叶从数分别为50丛,50丛;卷叶数分别为460个,440个。2002年早稻、中稻、晚稻二化螟危害较轻。8、纹枯病调查表明:早、晚稻化防ll]纹枯病较严重,这与耕田时未打捞浪渣、清除越冬的纹枯病菌核有关:综防田都实施打捞浪渣,减少越冬菌核,纹枯病较轻。中稻纹枯病最严重在8月20日左右,此时晴天高温促进了纹枯病蔓延及发展。9、水稻施肥调查表明:该地区施肥分两次进行,每666.67m2施SOkg碳氨和35kg磷肥耕田时作底肥;水稻分萦前期施尿素7.skg和钾肥10kg作追肥。早稻化防田l号、综防田4号,晚稻综防田3号追肥过量,造成禾苗贪青,引发虫害。10、水稻施农药调查表明:早稻化防旧施药3次,除综防田5号施药 II 二 ·次外其它综防田未施药。晚稻化防田施药4次,综防田施药1次。.中稻综防丹1施药1一2次,化防田施药4次。这证明综合防治水稻害虫,化学农药的用量完全可以减少6‘农药的选用应考虑对天敌的影响。11、水稻除草情况调查表明:在除一草#lJ除草的同时结合人工除草,效果会更好。除草剂种类多,应因地制宜使用。12、稻谷产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早稻化防田农药费用为16.5元,化防田为1.5元;中稻化防田为19.5元,综防田为4.5元;晚稻化防川为19.5元,综防田为3.5元;J详稻化防田平均每666.67m2稻谷产量为375kg?
胡良雄,贺一原,杨海明,胡自强,王洪全[10](2002)在《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有9科20种,以微蛛科中的食虫沟瘤蛛所占比例最大,为第一优势种,其次是拟水狼蛛、锥腹肖蛸、八斑鞘蛛.八斑鞘蛛在早稻生长中后期发生量上升.综防田与化防田的优势种一致.施用化学农药对蜘蛛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有明显降低作用.稻田蜘蛛数量变动与白背飞虱及黑尾叶蝉的消长基本一致,稻田蜘蛛具有明显的控虫效应.综防田与化防田对照试验证明:现有化学农药用量减少是可行的.
二、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捕食性昆虫生物活体农药对水稻害虫的防治应用与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捕食性昆虫资源多样性及生态调控功能 |
1.1 资源多样性 |
1.2 生态调控功能 |
2 几种重要的稻田捕食性昆虫 |
2.1 青翅蚁形隐翅虫 |
2.2 黑肩绿盲蝽 |
2.3 稻红瓢虫 |
3 影响稻田捕食性天敌的因子研究 |
3.1 杀虫剂的影响 |
3.2 除草剂的影响 |
3.3 生境异质性的影响 |
4 展望 |
(2)浙江、湖南稻飞虱天敌调查及原色特征图片采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稻田飞虱种类及其危害 |
1.2 稻田天敌研究的意义 |
1.2.1 化防为主害虫防治策略带来的影响 |
1.2.2 生物防治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控制害虫策略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稻田中节肢动物天敌种类的研究进展 |
1.3.2 稻飞虱主要节肢动物天敌的研究进展 |
1.4 稻田节肢动物主要调查、取样及拍摄方法 |
1.4.1 主要调查、取样的方法 |
1.4.2 图片拍摄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稻田中飞虱节肢动物天敌种类及优势度的统计 |
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2.2 吸虫器法调查和取样 |
2.2.1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天敌的调查取样方法 |
2.2.2 田间试验设计 |
2.2.3 样点设置及取样时间 |
2.3 其他常用取样方法 |
2.3.1 盘拍法 |
2.3.2 灯诱法 |
2.3.3 捕网法 |
2.4 标本的鉴定和保存 |
2.4.1 标本鉴定 |
2.4.2 标本的保存 |
2.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6 稻区常见稻飞虱节肢动物天敌种类的统计结果 |
2.7 稻田中稻飞虱节肢动物天敌亚群落优势种统计 |
2.8 优势种天敌在水稻不同时期优势度变化动态 |
2.8.1 浙江富阳优势种天敌优势度变化 |
2.8.2 湖南望城优势种天敌优势度变化 |
第三章 稻飞虱主要节肢动物天敌的原色特征图 |
3.1 原色特征图片的采集 |
3.1.1 图片及标本采集地点 |
3.1.2 生态图片的拍摄 |
3.1.3 形态特征图片的拍摄 |
3.1.4 图片的保存于整理 |
3.2 稻飞虱节肢动物主要天敌的分类检索表及原色图片 |
3.2.1 节肢动物主要天敌目分类检索表 |
3.2.2 捻翅目(Strepsiptera) |
3.2.3 膜翅目(Hymenoptera) |
3.2.4 半翅目(Hemiptera) |
3.2.5 鞘翅目(Coleoptera) |
3.2.6 蜻蜓目(Odonata) |
3.2.7 蜘蛛目(Araneida)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稻田蜘蛛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稻田蜘蛛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稻田蜘蛛的研究现状 |
3 农药对稻田蜘蛛影响的研究 |
3.1 农药对稻田蜘蛛杀伤力的研究 |
3.2 农药对稻田蜘蛛控虫力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1 农药对稻田蜘蛛控虫力的影响 |
3.2.2 农药对稻田蜘蛛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农药对蜘蛛生长发育、繁殖及机制的影响 |
3.3.1 农药对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3.3.2 稻田蜘蛛的胚胎发育、卵巢发生及农药对其影响 |
3.4 农药对稻田蜘蛛抗性的研究 |
4 拟水狼蛛的研究现状 |
5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及消化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蜘蛛 |
1.2 供试药剂 |
1.3 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功能反应的影响 |
1.3.1 拟水狼蛛的处理 |
1.3.2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功能反应的测定 |
1.4 几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1.4.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酶液的制备 |
1.4.2 蛋白酶活性测定原理 |
1.4.3 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
1.5 几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1.5.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酶液的制备 |
1.5.2 脂肪酶活性测定 |
1.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几种稻田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捕食速率的影响 |
2.2 几种稻田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的影响 |
2.3 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消化酶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和卵巢发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蜘蛛及药剂 |
1.2 几种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的影响 |
1.2.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饲养 |
1.2.2 测定指标 |
1.3 几种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巢发生的影响 |
1.3.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饲养 |
1.3.2 卵巢的获取 |
1.3.3 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的影响 |
2.2 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蜕皮的影响 |
2.3 稻田常用杀虫剂处理对拟水狼蛛卵巢发,生的影响 |
2.3.1 不同稻田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巢形态变化的影响 |
2.3.2 不同稻田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巢内卵黄颗粒的影响 |
2.3.3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黄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解毒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与药剂 |
1.2 拟水狼蛛的处理 |
1.3 酶液制备与提取 |
1.4 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
1.5 酯酶活力的测定 |
1.6 血细胞数量的测定 |
1.7 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1.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拟水狼蛛解毒酶的影响 |
2.2 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血细胞及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
1.3.1 自然地理条件 |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
1.4.1 材料与方法 |
1.4.2 结果与分析 |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
1.5 小结 |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
2.6 小结 |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
3.3 小结 |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
1.5 小结 |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
2.2.1 研究概况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与结论 |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
2.4 小结 |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
3.5 小结 |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
4.3 小结 |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
5.3 小结 |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
2.1.2 肌醇市场培育 |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
2.3.2 投资估算 |
2.3.3 经济评价 |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
3.3 小结 |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
4.3.1 研究概况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3.4 讨论 |
4.4 小结 |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
3.2.1 《基文》的优长 |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
5 研究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群落结构调查 |
1.2 空间分布型调查 |
1.3 生态位调查 |
1.4 优势种蜘蛛和目标害虫的生态位参数测定 |
1.5 蜘蛛和害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田蜘蛛的群落结构 |
2.2 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图式关系 |
2.2.1 早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关系 |
2.2.2 晚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关系 |
2.3 稻田蜘蛛优势种和主要害虫的生态位 |
2.3.1 主要蛛、虫的时间生态位 |
2.3.2 不同发育时期主要蛛、虫的空间生态位 |
2.3.3 主要蛛、虫空间生态位的季节变化与蛛虫数量关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人工杨树林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杨树林蜘蛛群落组成 |
2.2 杨树林蜘蛛群落动态 |
2.2.1 杨树林蜘蛛群落种群数量及优势类群季节动态 |
2.2.2 杨树林蜘蛛群落结构多样性季节动态 |
2.2.3 杨树林优势度季节动态 |
2.3 杨树林蜘蛛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型 |
3 讨 论 |
3.1 蜘蛛群落组成分析 |
3.2 蜘蛛群落种群数量及优势类群动态分析 |
3.3 蜘蛛群落结构多样性动态分析 |
3.4 蜘蛛优势种分析 |
(7)Cry1Ab杀虫蛋白在“转Bt基因水稻—稻纵卷叶螟—拟水狼蛛”间的传递及对拟水狼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苏云金杆菌简介 |
1.3 转Bt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1.4 转Bt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评价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ry1Ab蛋白标准曲线 |
3.2 不同生育期Bt水稻叶片中Cry1Ab蛋白的含量 |
3.3 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Bt水稻叶片后体内及粪便中Cry1Ab蛋白的含量 |
3.4 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Bt水稻不同时间转移后的成活率 |
3.5 转移后成活的稻纵卷叶螟成虫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 |
3.6 稻纵卷叶螟幼虫中肠酶粗提物在离体条件下对Cry1Ab蛋白的降解作用 |
3.7 拟水狼蛛捕食以Bt水稻为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后体内及粪便中Cry1Ab蛋白的含量 |
3.8 拟水狼蛛捕食稻纵卷叶螟幼虫后饥饿十天体内Cry1Ab蛋白含量的变化 |
3.9 拟水狼蛛中肠酶粗提物对Cry1Ab蛋白的降解作用 |
3.10 Cry1Ab蛋白对拟水狼蛛后代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Cry1Ab蛋白对拟水狼蛛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及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 |
5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氟虫腈等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三种主要害虫的防效及对捕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稻田蜘蛛研究 |
1.1 稻田蜘蛛资源调查及区系研究 |
1.2 稻田蜘蛛生物学 |
1.3 蜘蛛的人工饲养 |
1.4 稻田蜘蛛的种群生态学 |
1.5 蜘蛛对稻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及评价 |
1.6 蜘蛛的保护利用研究 |
2 其它捕食性天敌 |
氟虫腈等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防效及对捕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
1.3 试验处理与设计 |
1.4 施药方法 |
1.5 试验条件 |
1.5.1 栽培条件 |
1.5.2 土壤条件 |
1.5.3 试验田病虫害发生情况 |
1.6 调查、记录及药效计算方法 |
1.6.1 调查方法 |
1.6.1.1 稻纵卷叶螟 |
1.6.1.2 二化螟 |
1.6.1.3 秧田稻蓟马 |
1.6.1.4 天敌数量调查 |
1.6.2 调查时间和次数 |
1.6.2.1 稻田害虫防效调查 |
1.6.2.2 天敌种类与数量调查 |
1.6.3 药效计算方法 |
1.6.3.1 二化螟 |
1.6.3.2 稻纵卷叶螟、稻蓟马 |
1.6.4 天敌增减率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氟虫腈等杀虫剂对稻田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 |
2.1.1 对秧田蓟马的防效 |
2.1.1.1 杀虫效果 |
2.1.1.2 保叶效果 |
2.1.2 对本田期二化螟的防效 |
2.1.3 对本田期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
2.2 氟虫腈等杀虫剂对稻田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
2.2.1 秧田期 |
2.2.1.1 对秧田期宽黾蝽的影响 |
2.2.1.2 对秧田期蜘蛛的影响 |
2.2.2 大田期 |
2.2.2.1 对大田期瓢虫的影响 |
2.2.2.2对大田期宽龟蜻的影响 |
2.2.2.3对大田期瓢虫的影响 |
2.2.2.4 对水稻大田期黑肩绿盲蝽的影响 |
2.2.2.5 对水稻大田期隐翅虫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大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试验基地概况及试验时间 |
2 研究材料与设备 |
2.1 系统观察田水稻栽培品种 |
2.2 农药品名及用量 |
2.3 除草剂对田埂蜘蛛影响试验用材料 |
2.4 仪器设备 |
3 研究内容 |
3.1 大田试验 |
3.2 除草剂对稻田田埂蜘蛛影响试验 |
4 研究方法 |
4.1 大田试验技术路线 |
4.2 大田调查取样与观察记录 |
4.3 调查记录 |
4.4 试验区水稻主要管理措施 |
4.5 数据统计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春耕前后田埂蜘蛛及捕食性天敌种库组成 |
5.1.1 春耕前后田埂蜘蛛亚群落 |
5.1.2 春耕前后田埂其它捕食性天敌亚群落 |
5.2 春耕前二化螟种群数量 |
5.3 水稻大田蜘蛛亚群落组成 |
5.3.1 早稻大田蜘蛛亚群落组成 |
5.3.2 中稻大田蜘蛛亚群落组成 |
5.3.3 晚稻大田蜘蛛亚群落组成 |
5.4 水稻大田蜘蛛亚群落中主要种类的动态特征 |
5.4.1 优势度及动态 |
5.4.2 丰富度及动态 |
5.4.3 多样性及动态 |
5.4.4 均匀性及动态 |
5.5 水稻大田蜘蛛混合种群与稻飞虱、稻叶蝉的数量动态 |
5.5.1 早稻大田蜘蛛混合种群与白背飞虱,黑尾叶蝉数量动态 |
5.5.2 中稻大田蜘蛛混合种群与飞虱,黑尾叶蝉数量动态 |
5.5.3 晚稻大田蜘蛛混合种群与褐飞虱,黑尾叶蝉数量动态 |
5.6 水稻大田捕食性昆虫亚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 |
5.6.1 早稻大田捕食性昆虫亚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 |
5.6.2 中稻大田捕食性昆虫亚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 |
5.6.3 晚稻大田捕食性昆虫亚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 |
5.7 水稻大田寄生性天敌亚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 |
5.7.1 早稻大田不同防治方式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状况 |
5.7.2 早稻大田不同防治方式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被寄生状况 |
5.7.3 中稻大田不同防治方式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状况 |
5.7.4 中稻大田不同防治方式飞虱若虫和成虫被寄生状况 |
5.7.5 晚稻大田不同防治方式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状况 |
5.7.6 晚稻大田不同防治方式褐飞虱若虫和成虫被寄生状况 |
5.8 水稻大田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发生与气候和防治方式的关系 |
5.8.1 2002年3月至10月份气温、降雨、相对湿度 |
5.8.2 早稻稻纵卷叶螟发生状况 |
5.8.3 中稻稻纵卷叶螟发生状况 |
5.8.4 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状况 |
5.8.5 水稻大田二化螟发生状况 |
5.9 水稻大田纹枯病发生与气候和防治方式的关系 |
5.9.1 早稻纹枯病 |
5.9.2 中稻纹枯病 |
5.9.3 晚稻纹枯病 |
5.10 水稻大田农事活动对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
5.10.1 施肥 |
5.10.2 施药 |
5.10.3 除草 |
5.11 除草剂对稻田田埂蜘蛛影响试验 |
5.12 不同防治方式下水稻的经济效益 |
6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田 |
1.2 稻田周围生境 |
1.3 化学农药使用配方 (0.066 7 hm2每次用量) |
1.4 取样方法 |
1.5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早稻蜘蛛群落的组成及优势种 |
2.2 蜘蛛群落的特征分析 |
2.2.1 蜘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
2.2.2 蜘蛛群落多样性与均匀性 |
2.3 蜘蛛与害虫白背飞虱、黑尾叶蝉的数量消长 |
3 结论与讨论 |
四、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捕食性昆虫生物活体农药对水稻害虫的防治应用与保护策略[J]. 阳菲,赵文华,谢美琦,刘雨芳. 华中昆虫研究, 2020(00)
- [2]浙江、湖南稻飞虱天敌调查及原色特征图片采集[D]. 何佳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3]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亚致死效应[D]. 王丹丹. 扬州大学, 2012(08)
- [4]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5]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D]. 尹娟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6]人工杨树林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J]. 孙广永,李宗义,郭小龙,牟晓丛,吉鹏飞.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7]Cry1Ab杀虫蛋白在“转Bt基因水稻—稻纵卷叶螟—拟水狼蛛”间的传递及对拟水狼蛛的影响[D]. 张巍.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1)
- [8]氟虫腈等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三种主要害虫的防效及对捕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D]. 李新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4(02)
- [9]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大田试验研究[D]. 胡良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03(04)
- [10]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J]. 胡良雄,贺一原,杨海明,胡自强,王洪全. 生命科学研究,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