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引反应的观察

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引反应的观察

一、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邵慧婷[1](2020)在《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电针补充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循证依据,使针灸治疗该病的方法更加科学规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常规治疗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普通外科常规治疗;电针组则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电针干预,选穴: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和公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腹胀、腹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等,并总结其临床愈显率。结果:治疗后电针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均比常规治疗组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鸣音恢复情况电针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腹胀程度均较前明显减轻(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痛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比较上,电针组总有效率93.75%,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研究中电针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因针刺产生不适而终止治疗者。结论: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和公孙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安全有效,在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早期进食及改善术后腹胀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同时临床愈显率也优于常规治疗,在改善术后腹痛方面二者疗效无显着差异。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和公孙,可以有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卞吉雯[2](2020)在《脐灸对胆热脾寒型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脐灸对胆热脾寒型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胆热脾寒型胆囊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脐灸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电解质补液及抗感染治疗,辅助下床适当运动,脐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术后3h起,每隔2h监测患者肠鸣音,直至肠鸣音恢复正常(≥3次/min),记录恢复正常时间,记录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前24h和术后72小时分别填写中医证候评价表,比较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借此探索脐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结果:(1)60例胆热脾寒型胆囊炎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脐灸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脐灸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24.50±8.61小时,平均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2.77±9.57小时,平均首次排便时间41.83±10.19小时;常规治疗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35.93±6.62小时,平均肛门首次排气时间41.60±10.67小时,平均首次排便时间51.80±11.65小时,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脐灸组在促进术后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疗效评价:根据中医临床症候评分所计算出的的疗效指数,脐灸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0%。经比较,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脐灸能够有效改善胆热脾寒型胆囊炎腹腔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肠鸣音恢复,促进排气排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季双双[3](2020)在《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发生于腹部术后,表现为机械性、动力性共存的肠梗阻类型。该病发生率较高,诊断难度较大,极易误诊误治,强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多数学者主张该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因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胃肠下合穴及芒硝脐敷疗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探究针药结合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探索临床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新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4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护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肥皂水灌肠,酌情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胃肠下合穴(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联合芒硝脐敷,共治疗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肠功能恢复情况、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血钠、钾离子水平及临床有效率。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年龄分布、原发病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麻醉方式、影像学资料及入组时白蛋白分布水平进行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在均衡性,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症状缓解、肠功能恢复及血清CRP、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症状积分评价:治疗组在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总症状积分评价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肠功能评价: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1)血清CRP水平:两组患者第1天、治疗第3天、血清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B水平两组患者第1天、治疗第3天及第7天ALB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钠、血钾水平: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第1天、治疗第3天、第7天测定钠、钾离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效率: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胃肠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疗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针刺胃肠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够促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蠕动,调节肠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加快肠功能恢复时间,快速缓解肠梗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临床应用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兰益[4](2020)在《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将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载体,运用体针结合头部长留针的针刺方式进行干预,与盐酸格拉司琼对比,观察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检测干预前、后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差异,评价针刺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探究针刺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针灸防治术后恶心呕吐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2例),药物组(42例),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处理措施相同,手术后基础治疗相同。术后30min时,针刺组予以针刺干预(体针留针30分钟后取下,头针留针6小时后取下),药物组予以盐酸格拉司琼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抽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0min、术后24h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饥饿素、胃动素水平的改变。所有采集的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体重、BMI、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基线基本均衡一致,具有可比性。2、恶心呕吐疗效评定(1)针刺组与药物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24h内,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明显低于药物组;在术后0-2h及术后24-48h内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6-24h内针刺组恶心呕吐评分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明显低于药物组;在术后0-6h、24-48h内针刺组恶心呕吐评分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肠激素检测结果分别对针刺组及药物组术前、术后30min、术后24h三个时间点胃肠激素水平进行组内两两比较:(1)针刺组中,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术后30min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与同组术后30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组中,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术后30min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与同组术后30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的来说,针刺与盐酸格拉司琼在术后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上防治作用相当,但在术后2-24h内针刺防治恶心呕吐疗效优于盐酸格拉司琼。(2)体针结合头部长留针的针刺方式可以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与盐酸格拉司琼相当,且针刺的持续作用时间更长。(3)体针结合头部长留针的针刺方式可以改善术后胃肠激素水平,加速术后胃肠激素水平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张敬苑[5](2020)在《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症状及5-羟色胺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防治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分析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起效机制。方法:纳入8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各41例。两组均予相同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术后常规治疗。药物组术后30分钟给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针刺组术后30分钟给予针刺干预。评定术后0-2h、2-6h、6-12h、12-24h、24-48h五个时间段患者腹胀评分、恶心呕吐分级、肠鸣音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检测两组受试者术前、术后30分钟、术后24小时的血清5-羟色胺水平。将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类型、手术时间行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针刺组在术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三个时间段腹胀评分、恶心呕吐分级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术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24-48小时肠鸣音次数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早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羟色胺组内比较:针刺组术后30分钟与术前比较,5-羟色胺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30分钟比较,5-羟色胺浓度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术后30分钟与术前比较,5-羟色胺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30分钟比较,5-羟色胺浓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5-羟色胺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羟色胺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组间术后30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针刺组5-羟色胺浓度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无一例受试者出现安全问题。结论:(1)针刺可预防或改善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总体疗效优于盐酸格拉司琼,且无相关药物副作用。(2)针刺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加快恢复肠鸣音,缩短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排便时间。(3)5-羟色胺在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有利于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快速康复,但针刺对5-羟色胺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到不同受体的研究。

姜涛[6](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预防和减少结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90例,采用有效对比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线组、艾灸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切除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显着差异。三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在这基础上药线组采用壮医2号药线点灸壮医止吐穴、谷线穴(7穴)、脐环穴(4穴),每天1次;艾灸组取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进行温和灸,每天1次,每次20min。两组均连续治疗3天。常规组按照常规治疗及护理,不做点灸。通过观察记录三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胃肠道症状积分(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core,GIS)、灸疗操作时间,护理成本,灸疗后不良反应,以对比各组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情况。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坚持住院治疗3天,无脱落病例。2.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经多重比较显示,药线组与艾灸组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421),药线组与常规组组间、艾灸组与常规组组间差异均显着。4.三组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显示,药线组与艾灸组在胃肠道症状前后症状评分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产生有显着性的差异,分别为t=13.930,P<0.05,t=8.321,P<0.05,差异性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线组与艾灸组治疗后两组间也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8)。5.三组患者护理技术操作时间及护理成本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能促进结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效对比),而且减轻胃肠道症状效果较好;同时,大大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护理成本,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刘佳丽[7](2019)在《雷火灸联合大黄牡丹汤合剂保留灌肠促进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雷火灸联合大黄牡丹汤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观察其临床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旨在对雷火灸联合灌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作一综合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选择本院作为临床试验中心,统一纳入观察标准,住院符合标准的120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雷火灸组、雷火灸联合保留灌肠、灌肠组、空白组各30例,四组患者均于术后8h给予治疗,观察四组治疗后的患者实验室检查(WBC、NEU%、CRP)水平变化、胃肠功能恢复,包括腹痛、腹胀、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变化。结果:(1)四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时间及病理分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及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方差分析,四组组内治疗前、后WBC及NEU%变化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四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四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3)急性阑尾炎术后肠鸣音恢复四组肠鸣音恢复情况比较中,术后第一天雷火灸联合灌肠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术后组内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四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相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判定四组患者术后疗效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空白组与雷火灸组、雷火灸联合灌肠组、灌肠组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雷火灸组与雷火灸联合灌肠组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雷火灸联合灌肠组与灌肠组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雷火灸组与灌肠组相比,P>0.05,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雷火灸联合大黄牡丹汤合剂灌肠在急性阑尾炎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显着意义,优于单纯雷火灸或单纯大黄牡丹汤合剂保留灌肠。(2)临床常见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及C-反应蛋白(CRP)生化指标在急性阑尾炎术后缺乏特异性。

罗明[8](2019)在《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患者96例,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即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各24例,分别给予电针下合穴、电针原穴、电针非经非穴及等待治疗,3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对比四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1)总有效率:下合穴组为95.83%,原穴组为83.34%,非经非穴组为64.67%,等待治疗组为45.84%,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总有效率均高于等待治疗组(P<0.01);下合穴组和原穴组总有效率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高于原穴组(P<0.05)。(2)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与等待治疗组相比,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稍缩短(但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3)首次排气时间:与等待治疗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4)首次排便时间:与等待治疗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5)腹胀评分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前后腹胀评分稍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6)腹痛评分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等待治疗组前后腹痛评分稍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下合穴与原穴治疗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是有效的方法;(2)电针下合穴与原穴可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腹胀腹痛症状,且优于电针非经非穴;(3)等待治疗无显着疗效,体现了腧穴的特异性。

姜全敏[9](2019)在《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针刺预防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效果,探索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促进全麻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针刺组37例、药物组3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检查,术中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术后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针刺组术后30分钟予针刺干预,体针留针30分钟,头针留针6小时;药物组术后30分钟立即予以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观察术前、术后30分钟及术后24小时两组受试者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饥饿素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术后48小时内受试者腹胀评分、恶心呕吐评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果:(1)术前两组受试者从原发疾病种类、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后一般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术前及术后30分钟两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术后24小时的针刺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明显上升,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的血清胃泌素及饥饿素水平明显高于药物组,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小时内针刺组腹胀评分及恶心、呕吐评分较药物组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小时到术后24小时内的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比较,针刺组的评分小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较药物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术后应用针刺或者格拉司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血清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2)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预防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较盐酸格拉司琼疗效更好,且持续作用时间更长。(3)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肠鸣音快速恢复,缩短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高志宏,耿鑫,文永红,田小刚,闫引生[10](2017)在《穴位注射对EA下阑尾切除ERAS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足三里穴和阑尾穴注射小剂量利多卡因,达到减轻或消除硬膜外阻滞麻醉(EA)下行阑尾切除术时出现的牵拉反应,促进术后恢复(ERAS)。方法:采用随机法将EA下100例阑尾切除术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择在足三里和阑尾穴各注射2%利多卡因1ml。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发生牵拉反应时给予力月西、芬太尼、丙泊酚、托烷司琼等辅助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明显减轻牵拉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快了术后恢复。结论:穴位注射能达到减轻或彻底消除EA下阑尾切除术中的牵拉反应,避免了因使用辅助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降低了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快了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二、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1.2.5 观察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异常情况的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3.2.1 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恢复进食时间
        3.2.2 腹胀评分
        3.2.3 腹痛评分
        3.2.4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情况对比
        3.2.5 疗效评价
        3.2.6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 临床研究思路
    2 针刺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理论探讨
    3 针刺选穴组方的探讨
        3.1 经络选择依据
        3.2 选穴组方依据
    4 针刺治疗方式的探讨
        4.1 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4.2 电针的探讨
        4.2.1 电针治疗本病的机理探讨
        4.2.2 电极的连接
        4.2.3 波形及电针刺激参数的探讨
    5 针刺介入时间的探讨
    6 留针时间的探讨
    7 结果探讨
        7.1 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7.2 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
        7.3 术后首次进食时间
        7.4 腹胀情况
        7.5 腹痛情况
        7.6 肠鸣音恢复情况
        7.7 不良反应
    8 课题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近 20 年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脐灸对胆热脾寒型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方法
        1.5 脱落、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操作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统计
    3.结果统计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主要评价指标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估
讨论
    1.传统医学对胆热脾寒型胆囊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2.现代医学对于胆热脾寒型胆囊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方法
    3.脐疗
        3.1 穴位的选择及作用
        3.2 艾灸的治疗作用
        3.3 脐疗方的组成及分析
    4.实验结果与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文章

(3)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进展
        1. EPISBO的概念
        2. EPISBO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 EPISBO的发病机制
        4. EPISBO的临床特点
        5. EPISBO的治疗
        6. EPISBO的预防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籍文献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药对EPISBO的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安全性评价
        4. 随访
        5. 临床试验步骤
        6. 统计学处理
        7. 技术路线图
        8. 质量控制
    临床研究结果
        1. 基础资料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指标评价
        4.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5. 随访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本研究方案实施依据
        3. 本研究的优点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录2 CONSORT 2010对照检查清单
致谢
个人简介

(4)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研究材料与药物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用药物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观察指标
    3.3 伦理
    3.4 不良事件处理
    3.5 数据分析
    3.6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两组LC患者治疗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PONV的认识
        1.1 中医学理论对PONV的认识
        1.2 中医对PONV的治疗
    2 西医对PONV的研究
        2.1 PONV发生率高,影响其严重程度的原因较多
        2.2 现代常用西医止吐药物
    3 胃肠激素
        3.1 兴奋型胃肠激素
        3.2 抑制型胃肠激素
        3.3 小结
    4 本研究方案的设计
        4.1 阳性药物的选择
        4.2 针刺组方案的设定
    5 本研究结果分析
        5.1 基线分析
        5.2 恶心呕吐疗效分析
        5.3 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研究现状与评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症状及5-羟色胺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
    2.3 盲法
    2.4 对照
    2.5 临床操作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数据处理
    2.8 研究质量控制
    2.9 伦理学审查
    2.10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情况
    3.2 主要疗效指标
    3.3 次要疗效指标
4.讨论
    4.1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3 5-羟色胺信号系统
    4.4 本研究设计方案的确定
    4.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壮医药线点灸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医学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2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3 壮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2 中西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2.1 中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2.1.1 内治疗法
        2.1.2 外治疗法
        2.2 西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2.2.1 药物疗法
        2.2.2 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
    3 壮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4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计
        1.2 随机分组方法
        1.3 病例来源
        1.4 诊断标准
        1.4.1 结肠癌诊断
        1.4.2 中医辨证分型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脱落及终止标准
        1.8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2 干预方法
        2.1 三组共同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2.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2.2.1 药线的制备
        2.2.2 选穴
        2.2.3 施灸方法:药线点灸的操作方法
        2.3 对照组(艾灸组)
        2.3.1 选穴
        2.3.2 施灸方法
        2.4 常规组(空白组)
        3 评价指标
        3.1 评价方法
        3.1.1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的时间评价
        3.1.2 胃肠道症状积分
        3.1.3 护理技术操作时间评价
        3.1.4 护理成本评价
        3.1.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积分评价
        3.1.6 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完成研究病例数
        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1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析
        2.2 患者性别分布比较分析
        2.3 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分析
        3 三组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1 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比较
        3.1.1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均值比较
        3.1.2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段比较
        3.2 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3.2.1 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均值比较
        3.2.2 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段比较
        3.3 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比较
        3.3.1 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均值比较
        3.3.2 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段比较
        3.4 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
        3.4.1 三组胃肠道症状临床效果比较
        3.4.2 三组胃肠道症状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4 两组灸疗成本指标比较(常规组无灸疗)
        4.1 两组患者每次技术操作时间比较
        4.2 两组患者护理成本比较
        5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节 讨论
        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促进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降低患者术后胃肠道症状积分
        3 壮医药线点灸能降低灸疗成本
        3.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大大缩减灸疗操作时间
        3.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大大缩减护理成本
        4 壮医药线点灸使用安全
        5 不足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雷火灸联合大黄牡丹汤合剂保留灌肠促进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急性阑尾炎的认知
        1.1 阑尾解剖生理
        1.2 阑尾炎的发病机制
        1.3 阑尾炎的病理类型
        1.4 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1.5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6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
    2.中医对阑尾炎认识
        2.1 肠痈病因病机
        2.2 肠痈治疗
    3.现代医学对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3.1 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病因
        3.2 现代医学对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4.中医对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及治疗
        4.1 中医对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2 中医对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5.现代医学对雷火灸的认识及研究
    6.中医对雷火灸的认识及研究
    7.现代医学对大黄牡丹汤加减的认识及研究
    8.中医对大黄牡丹汤加减的认识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5 受试者权益保护
    2 分组方法
        2.1 分组
        2.2 随机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准备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疗效与判定标准
        5.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基线比较
        7.2 临床疗效比较
        7.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黄牡丹汤合剂的组成配伍分析
        1.1 大黄牡丹汤合剂各味药物的药性、功用
        1.2 大黄牡丹汤合剂现代药理研究
        1.3 大黄牡丹汤合剂组方分析
    2.雷火灸作用分析
    3.中药保留灌肠作用分析
    4 本研究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5 四组急性阑尾炎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6 四组患者急性阑尾炎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比较
    7 四组患者急性阑尾炎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8 四组急性阑尾炎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9 四组急性阑尾炎术后第三天腹胀程度的比较
    10 四组急性阑尾炎术后疗效的比较
    11 结论
    10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病例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临床实施
        2.2 异常情况处理
        2.3 电针注意事项
    3 疗效观察及评判
        3.1 疗效观察内容
        3.2 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评估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与统计分析
        5.1 所有病例治疗后总疗效的比较
        5.2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5.3 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5.4 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5.5 治疗前后腹胀评分比较
        5.6 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
    6 安全性监测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现状
    2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认识及治疗
        2.1 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2.2 西医对该病的治疗
    3 电针及选穴依据
        3.1 电针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3.2 选穴依据
    4 关于本试验的结果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基本信息
附录3:观察指标(只需观察治疗后第三天)
附录4 目视模拟评分
综述
    参考文献

(9)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研究内容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受试者剔除标准
        1.2.4 受试者脱落标准
        1.2.5 不良事件及处理
2.研究设计
    2.1 设计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用药及材料
        2.3.1 针刺材料
        2.3.2 药物组采用材料
        2.3.3 麻醉用药
    2.4 基础治疗方案
        2.4.1 术前、术后常规处理
        2.4.2 麻醉方式
    2.5 治疗方案
        2.5.1 针刺组
        2.5.1.1 取穴
        2.5.1.2 穴位定位
        2.5.1.3 操作方法
        2.5.2 药物组
    2.6 合并用药规定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
        2.7.1 观察指标
        2.7.2 疗效评价指标
        2.7.2.1 胃肠激素水平检测
        2.7.2.2 术后腹胀程度评分
        2.7.2.3 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评分
        2.7.2.4 肠鸣音
        2.7.2.5 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分析
    2.10 研究质量控制
    2.11 试验流程图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结果
        3.2.1 血清指标检测结果
        3.2.1.1 组内比较
        3.2.1.2 组间比较
        3.2.2 疗效评定
        3.2.3 安全分析
4.讨论
    4.1 传统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1.1 对病名的探究
        4.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对治疗的认识
        4.1.3.1 中医内治
        4.1.3.2 中医外治
    4.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研究
        4.2.1 定义
        4.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4.2.3 治疗
        4.2.3.1 非药物治疗
        4.2.3.2 药物治疗
    4.3 本研究设计方案的确定
        4.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3.2 选用头针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意义
        4.3.3 体针穴位选择
        4.3.4 药物组治疗方案选择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脱落剔除病例分析
        4.4.2 基线分析
        4.4.3 治疗结果分析
        4.4.3.1 血清指标分析
        4.4.3.2 疗效指标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病例报告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穴位注射对EA下阑尾切除ERAS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四、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邵慧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脐灸对胆热脾寒型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卞吉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D]. 季双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D]. 兰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症状及5-羟色胺水平影响的研究[D]. 张敬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壮医药线点灸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评价[D]. 姜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雷火灸联合大黄牡丹汤合剂保留灌肠促进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刘佳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8]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D]. 罗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D]. 姜全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穴位注射对EA下阑尾切除ERAS的临床研究[J]. 高志宏,耿鑫,文永红,田小刚,闫引生. 人人健康, 2017(18)

标签:;  ;  ;  ;  ;  

穴位注射预防阑尾牵引反应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