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

一、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阳阳[1](2020)在《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共感染是指同一宿主机体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的现象。共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全球大约有10亿人口受到了共感染的威胁,据估计其流行程度甚至高于单独感染的疾病。目前对共感染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HIV、HBV和其他较为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上。日本血吸虫是我国境内广泛流行的寄生虫之一,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地区。吡喹酮作为针对病原体治疗的特效药,在防治血吸虫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耐药现象。在血吸虫疫苗未被研制出来之前,寻找新的特效药仍是迫在眉睫的科研任务。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一种胞内寄生的兼性厌氧菌,其遗传背景清晰,减毒株的研制也较为成熟,是疫苗研制过程中理想的载体。基于以上理论,本论文研究了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日本血吸虫共感染宿主后,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代谢的变化。本论文利用日本血吸虫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建立了共感染的动物实验模型,建模成功后,检测了一系列感染症状的表征,收集了日本血吸虫雄性成虫、雌性成虫、肝脏中虫卵和粪便中虫卵,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采集了代谢组数据,然后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深入分析了数据。此外本论文首次利用不同浓度的亚甲基丁二酸处理了日本血吸虫的虫卵。最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了宿主免疫极化的改变。本论文结果显示,亚甲基丁二酸可以显着地降低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在共感染之后,宿主的存活率有显着地提高,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数量显着地减少,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物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宿主的免疫极化状态也在共感染之后从Th2转变成了 Th1。相较于单独感染组,共感染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均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雄性成虫体内葡萄糖、甘氨酸、糖原的升高和脂质、丙酮酸、糖蛋白、琥珀酸的降低,粪便虫卵内糖原的升高和乳酸、丙酮酸、亮氨酸的降低,肝脏虫卵内葡萄糖、柠檬酸、肌醇的升高和乙酸、丙氨酸、脂质、亮氨酸、丙酮酸和琥珀酸的降低。我们还发现日本血吸虫雌虫的代谢在共感染后没有发生变化,显示日本血吸虫雌雄合抱对其雌虫起了保护作用。此外本研究还比较了肝脏虫卵和粪便虫卵代谢物的差异以及雄性成虫和雌性成虫代谢物的差异,结果显示,它们的代谢物均有显着性的变化。综上,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共感染过程中不同病原体之间、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徐倩,黄海[2](2016)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效果。方法选择2013—2014年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57例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为观察对象,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1次/d,每次60 mg,连续15 d,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肝实质损害和肝脾肿大情况,并以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结果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患者肝实质损害显着改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7.2±3.1)mm、(11.2±0.9)mm和(8.6±1.3)mm,脾静脉宽度分别为(10.1±1.7)mm、(6.9±1.5)mm和(4.7±2.1)mm,脾厚度分别为(48.8±4.7)mm、(37.3±6.5)mm和(33.4±3.1)mm,治疗后肝脾超声影像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分别为(402.2±31.7)ng/mL、(202.7±11.8)ng/mL和(117.3±10.6)ng/mL,层黏连蛋白(LN)含量分别为(507.8±59.9)ng/mL、(219.6±42.3)ng/mL和(127.6±20.0)ng/mL,Ⅳ型胶原纤维(C-Ⅳ)含量分别为(232.1±37.7)μg/mL、(135.2±9.5)μg/mL和(89.0±10.1)μg/mL,Ⅲ型前胶原肽(PⅢP)含量分别为(210.6±31.3)μg/mL、(112.4±21.5)μg/mL和(100.6±9.7)μg/mL,治疗后4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仅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局部皮肤瘙痒。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长期效果显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骆中华,吕飞[3](2016)在《小檗碱联合吡喹酮对大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组织MMP-13与TIMP-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檗碱联合吡喹酮对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4组(n=20)。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组在感染血吸虫尾蚴6周时给予吡喹酮500 mg·kg-1·d-1灌胃2 d;小檗碱组在感染血吸虫尾蚴6周时予小檗碱150 mg·kg-1·d-1灌胃6周;吡喹酮联合小檗碱组在感染血吸虫尾蚴6周时予吡喹酮500 mg·kg-1·d-1灌胃2 d后,继以小檗碱150 mg·kg-1·d-1灌胃6周。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6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吡喹酮组、小檗碱组中肝组织MDA含量、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GSH-Px活性、MMP-13表达及MMP-13/TIMP-1比值明显升高(P<0.05)。吡喹酮组和小檗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吡喹酮联合小檗碱组肝组织中MDA含量、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分别为(2.215±1.316)nmol·mg-1,0.642±0.052,0.273±0.102,0.203±0.104,与吡喹酮组、小檗碱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GSH-Px活性、MMP-13表达及MMP-13/TIMP-1比值分别为(21.89±1.54)n U·mg-1,0.588±0.027,0.726±0.138,与吡喹酮组、小檗碱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小檗碱可通过降低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减轻MMP-13/TIMP-1表达比值失衡而抑制血吸虫肝纤维化,可与吡喹酮联用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卢萍,尤璐,华海涌,汪伟[4](2015)在《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确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60mg/kg吡喹酮,每月1次。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静脉宽度,测定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蛋白(C-Ⅳ)和Ⅲ型前胶原肽(PⅢP)含量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评价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观察患者口服吡喹酮后24h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酶活性均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对照组治疗前后HA、LN、C-Ⅳ和PⅢ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05)。口服吡喹酮后,3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且症状均在2 d内消失。结论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扩大应用。

罗江龙[5](2015)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可以导致门静脉高压、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病理学和血清学诊断3种。影像学诊断在肝纤维化晚期,才能出现异常图象;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但存在肝穿刺的盲目性、肝脏病变的不均一性而导致取样误差;血清学诊断是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方法。

陈艳,肖政[6](2013)在《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防治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80只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鼠)6周后,随机均分为4组。A组小鼠灌胃吡喹酮500 mg/(kg·d)×2 d,B组小鼠灌胃白藜芦醇20 mg/(kg·d)×6周,C组小鼠灌胃吡喹酮500 mg/(kg·d)×2 d后以白藜芦醇20 mg/(kg·d)灌胃6周。D组感染小鼠不作任何治疗。另取20只小鼠为健康对照组(E组)。感染后第12周末处死各组小鼠,取肝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RT-PCR检测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相对含量,ELISA测定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A、B和C组小鼠经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小鼠肝组织中VEGF mRNA相对含量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A组(0.37±0.06、0.69±0.42)、B组(0.23±0.01、0.38±0.42)、C组(0.11±0.00、0.12±0.17)和E组(0.06±0.03、0.04±0.02)均低于D组(0.60±0.03、0.97±0.36)(P<0.01),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1或P<0.05),A组低于B组(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A组(13.56±2.56、7.62±2.30)与B组(14.28±1.56、6.63±2.3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C组(22.36±1.55)高于A组和B组(P<0.05),A、B和C组均高于D组(P<0.05或P<0.01)。MDA含量,C组(2.31±1.31)低于A组和B组(P<0.05),A、B和C组均低于D组(P<0.05或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血吸虫肝纤维化组织VEGF表达,与吡喹酮伍用可发挥增效作用。

刘萍,王密,陆小丹,唐望先[7](2012)在《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动态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的变化,为血吸虫肝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Balb/c小鼠通过腹部皮肤贴敷尾蚴的方法制备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分别在制模后第1、3、6、9周各处死模型鼠10只,第11周和正常对照组各处死6只。取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并称重,计算各个时期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肾脏指数;肝脏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损伤的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沉积。摘除眼球取全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结果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制备成功。随着时间的推进,模型鼠的肝脏组织在第6周逐渐出现嗜酸性肉芽肿结节、胶原纤维及虫卵的沉积;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在第6周逐渐升高,第6、9、11周时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脏指数无明显变化。ALT、AST在第6周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均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HA和PCⅢ分别在第6周和第3周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LN在第1、3、9周明显升高(均P<0.01);Ⅳ-C在第1周和第3周明显升高(均P<0.01),而后降至正常水平。ALT、AST水平与HA水平呈正相关(r=0.32、0.29,P<0.05)。结论随着时间的推进,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肝脏和脾脏是晚期血吸虫病主要的损伤器官,ALT和AST可基本反映肝脏的损伤情况,HA和PCⅢ可较敏感地反映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

张硕[8](2012)在《根皮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根皮苷是一种黄酮苷,在苹果树皮、根系等器官中含量非常高。它是苹果树体内的酚类物质。本文对根皮苷对CC1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进行研究表明,根皮苷对CCl4致小鼠肝纤维化的血清ALT、AST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降低;病检也证明各组小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根皮苷有抗CC14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继续建立了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在吡喹酮杀虫的基础上以根皮苷梯度浓度给以治疗,并以IFN-y作阳性对照药物,研究根皮苷各剂量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200只,适应性喂养1w后,余20只做正常组,其余以腹部贴片法以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1条,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室温正常饲养6w后随机分:①模型组(n=20):7w末开始给以生理盐水灌胃,共15w;②单纯吡喹酮杀虫组(n=20):以吡喹酮杀虫,剂量500mg/kg,分两天给药,杀虫1w后: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一次,共15w;③吡喹酮杀虫+IFN-γ(500iu/kg/d)组(n=20):7w末开始颈背部皮下注射用药,共15w;④吡喹酮杀虫+根皮苷低、中、高剂量组(10mg/kg/d、20mg/Kg/d、40mg/kg/d):每组20只,7w末开始灌胃用药,共15w。正常组(n=20):不以尾蚴感染及吡喹酮杀虫,自尾蚴感染后第7w开始给以生理盐水灌胃,共15w。各组小鼠于末次给药12小时后眼球取血,断颈处死,留取血清、肝脾组织分别行:(1)生化检测:测定小鼠血清的Hyp、HA、PⅢNT、LN含量及TGF-β1和PDGF-BB含量;(2)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HE染色观测虫卵结节大小、免疫组化法检测TGF-p1和PDGF-BB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检测胶原表达,反映根皮苷各剂量组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结果Hyp、HA、PⅢNT、LN含量及TGF-β1和PDGF-BB含量在用药第4w到第8w呈降低趋势,且高剂量根皮苷的各项指标最接近空白组,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明显。HE染色显示高剂量根皮苷组肝脏变性坏死减轻明显,小叶结构完整。天狼猩红染色显示胶原面积减少,高剂量根皮苷组TGF-β1和PDGF-BB含量与模型组、吡喹酮组、低剂量根皮苷组和中剂量根皮苷组都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IFN-γ组无显着性差异(P>0.04)。根皮苷各剂量组和IFN-γ组计分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根皮苷低、中量组与IFN-γ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皮苷各剂量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根皮苷剂量呈量效增强关系。结论①单纯吡喹酮杀虫后血吸虫肝纤维化仍能进展。②在杀虫的基础上,联合根皮苷治疗可降低促纤维化因子TGF-β1、PDGF-BB,减轻小鼠肝组织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减少胶原纤维表达,从而抑制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进程。③根皮苷三个剂量组呈量效增强关系,以根皮(40mg/kg/d)效果最好。

王瑜[9](2012)在《ICOS-ICOSL信号通路介导Th2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肝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致病的中心环节是肝脏虫卵肉芽肿反应和继发性肝纤维化的形成。研究表明,在血吸虫感染宿主的慢性致病过程中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antigen, SEA)诱导的Th2优势应答产生Th1/Th2免疫偏移在形成虫卵肉芽肿并导致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是应用ICOS转基因(ICOS transgenic, ICOS-Tg)及ICOSL敲基因(ICOSL knockout, ICOSL-KO)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模型,探讨ICOS–ICOSL信号通路对Th1/Th2免疫应答及免疫病理影响,分析ICOS–ICOSL信号通路介导的Th2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为有效控制虫卵肉芽肿病变及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探索新的途径。一、ICOS-Tg/ICOSL-KO小鼠血吸虫病病程中与Th1/Th2极化相关共刺激分子表达动态变化目的:为了探讨ICOS-Tg/ICOSL-KO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ICOS–ICOSL信号的上调或下调对与Th1/Th2极化密切相关的CD28–CD80/CD86、CD40–CD15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前(0周)和感染早期(感染4周后)、感染急性病变期(感染7周后)、感染慢性期(感染12周后)、纤维化早期(感染16周后)、纤维化晚期(感染20周后)的ICOS-Tg/ICOSL-KO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上CD28、ICOS、CD154和CD19+B淋巴细胞上CD80、CD86、ICOSL、CD40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同期ICOS-Tg/ICOSL-KO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炎性浸润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感染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上CD28和脾CD19+B淋巴细胞CD80、ICOSL表达水平从感染4周后升高,感染7周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感染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上ICOS、CD154和脾CD19+B淋巴细胞CD86、CD40表达水平从感染4周后升高,感染12周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感染20周后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炎性浸润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在感染7周后即处于较高水平,在感染12周后达到峰值,随后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ICOS-Tg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上CD28、ICOS、CD154表达水平和脾CD19+B淋巴细胞CD80、CD86、ICOSL、CD40表达水平与同期野生型FVB/NJ小鼠相比明显升高。ICOS-Tg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炎性浸润细胞上CD28、ICOS、CD154、CD80、CD86、ICOSL、CD40表达水平亦高于野生型FVB/NJ小鼠的水平。ICOSL-KO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上CD28、ICOS表达水平和脾CD19+B淋巴细胞上CD80表达水平与同期野生型C57BL/6J小鼠相比明显升高;而ICOSL-KO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上CD154表达水平和脾CD19+B淋巴细胞上CD86、CD40表达水平与同期野生型C57BL/6J小鼠相比,明显降低。ICOSL-KO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炎性浸润细胞上CD28、ICOS、CD80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而CD154、CD86、CD40的表达水平则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结论: ICOS–ICOSL信号通路对CD28–CD80/CD86、CD40–CD154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尤其对CD40–CD154信号通路的作用更为明显。二、ICOS–ICOSL信号通路在介导日本血吸虫感染ICOS-Tg/ICOSL-KO小鼠Th2极化中的作用目的:为了探讨ICOS–ICOSL信号的上调或下调对ICOS-Tg/ICOSL-KO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Th1/Th2极化的影响。方法:收集感染前(0周)和感染4周、7周、12周、16周、20周后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用SEA进行诱导培养72小时后,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h1(IFN-γ、IL-12)及Th2(IL-4、IL-10、IL-1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采集同期小鼠的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4周后Th1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表达升高,7周时达到峰值,病程由急性转为慢性时,Th1细胞因子表达下调;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IL-13)表达水平上调,12周时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调。血清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的表达水平随病程发生改变,尤其是IgG1表达水平在7周显着增高,12周达到峰值,随着病程延长,表达水平略有下调;同时Th2分化指数及IgG1/IgG2a的比值的变化亦具有相同规律。ICOS-Tg小鼠的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水平在7周后比野生型FVB/NJ小鼠显着升高,ICOS-Tg小鼠血清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的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FVB/NJ小鼠的水平;其Th2分化指数与IgG1/IgG2a的比值亦高于野生型FVB/NJ小鼠,在感染12、16周后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ICOSL-KO小鼠Th1细胞因子IFN-γ、IL-12表达高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而同时其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IL-13)表达水平却显着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ICOSL-KO小鼠血清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的水平显着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其Th2分化指数与IgG1/IgG2a的比值亦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特别是在感染7、12、16周后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宿主的Th2极化过程中,ICOS–ICOSL信号通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ICOS–ICOSL信号通路对ICOS-Tg/ICOSL-KO小鼠肝肉芽肿及纤维化的影响目的:为了探讨ICOS–ICOSL信号的上调或下调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肉芽肿及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感染前(0周)和感染4周、7周、12周、16周、20周后的ICOS-Tg/ICOSL-KO小鼠及其对照野生型小鼠血清,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小鼠血清中HA、HYP的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情况。应用HE染色法观察ICOS-Tg/ICOSL-KO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理改变的动态变化。应用Masson染色法观察ICOS-Tg/ICOSL-KO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变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感染小鼠不同病期肝脏中TGF-β1、α-SMA、Collagen-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织切片显示,在感染7周后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最大,随后逐渐缩小。在整个病程中,ICOS-Tg小鼠的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显着大于野生型FVB/NJ小鼠的体积;而ICOSL-KO小鼠的肝脏虫卵肉芽肿显着小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体积。血吸虫感染后随病程延长,小鼠血清中HA、HYP的水平逐渐升高,肝脏纤维化程度逐渐增高,肝脏中TGF-β1、α-SMA、Collagen-的表达水平亦逐渐增高。ICOS-Tg小鼠血清中HA、HYP的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FVB/NJ小鼠的水平,其肝脏纤维化程度显着高于野生型FVB/NJ小鼠的程度,其肝脏中TGF-β1、α-SMA、Collagen-的表达水平亦高于野生型FVB/NJ小鼠的水平。而ICOSL-KO小鼠血清中HA、HYP的水平则显着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其肝脏纤维化程度显着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程度,其肝脏中TGF-β1、α-SMA、Collagen-的表达水平亦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结论: ICOS–ICOSL信号通路与感染日本血吸虫导致的肝脏肉芽肿及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上所述,ICOS–ICOSL信号通路对血吸虫感染后宿主的Th2极化起到关键作用,并对血吸虫感染后导致的肝肉芽肿、纤维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项研究结果对寻找控制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防止晚期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邵伟姝[10](2011)在《AKF-PD治疗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观察AKF-PD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探索其有效治疗剂量。方法:雄性昆明小鼠336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①正常组(n=30):不予以尾蚴感染及吡喹酮杀虫,自尾蚴感染后第8周开始予以0.5%CMCNa6ml/kg灌胃,每天一次,共16周;②模型组(n=30):以腹部贴片法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2+2条,不予以杀虫,自尾蚴感染后第8周开始予以0.5%CMCNa6ml/kg灌胃,每天一次,共16周;③单纯吡喹酮杀虫组(n=30):以同样方法感染小鼠,感染6周后开始予以吡喹酮杀虫,吡喹酮剂量共1000mg/kg,分两天给药,杀虫1周后:予以0.5%CMCNa6ml/kg灌胃,每天一次,共16周;④杀虫+AKF-PD (62.5mg/Kg、125mg/Kg、250mg/Kg、500mg/Kg)组,每组30只,以同样方法感染小鼠及杀虫,杀虫1周后开始予以相应AKF-PD剂量及浓度灌胃,每天一一次,共16周;⑤杀虫+INF-a组(n=30):以同样方法感染小鼠及杀虫,杀虫1周后开始予以IFN-a10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一次,共16周。各组小鼠于末次给药12小时后麻醉下处死,留取血清、肝脾组织分别行:(1)生化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2)肝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检测肉芽肿结节大小、VG(纤维染色)检测胶原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结果:1.血清ALT:模型组比正常组显着增高(P<0.001),单纯吡喹酮杀虫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杀虫+AKF-PD(62.5mg/kg, 125mg/kg,250mg/kg)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杀虫+AKF-PD250mg/kg组显着低于单纯吡喹酮杀虫组(P<0.05),与杀虫+IFN-a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少卵肉芽肿结节大小:模型组最大,正常者最小,两者比较差异显着(P<0.001);单纯吡喹酮杀虫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杀虫+AKF-PD各剂量组比模型组显着缩小(P<0.05);杀虫+AKF-PD各剂量组比单纯吡喹酮杀虫组显着缩小(P<0.05);杀虫+AKF-PD各剂量组与杀虫+IFN-a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VG纤维表达量:模型组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单纯吡喹酮杀虫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杀虫+AKF-PD各剂量组比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杀虫+AKF-PD各剂量组比单纯吡喹酮杀虫组显着减少(P<0.01);杀虫+AKF-PD125mg/kg组比杀虫+IFN-α组显着减少(P<0.01)免疫组化Ⅰ、Ⅲ型胶原表达量:模型组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单纯吡喹酮杀虫组比模型组显着减少(P<0.001);杀虫+AKF-PD各剂量组比模型组显着减少(P<0.001);杀虫+AKF-PD (125mg/kg,250mg/kg)组比单纯吡喹酮杀虫组显着减少(P<0.001);杀虫+AKF-PD (125mg/kg,250mg/kg)组显着低于杀虫+干扰素组(P<0.001)结论:1.血吸虫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功。2.单纯吡喹酮杀虫后血吸虫肝纤维化仍能进展。3.在杀虫的基础上,联合AKF-PD250mg/kg治疗可降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血清ALT,减轻小鼠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联合AKF-PD治疗可缩小肉芽肿,减少胶原纤维表达,降低Ⅰ、Ⅲ型胶原在肝脏的沉积,以AKF-PD 125mg/kg组效果最佳,效果优于IFN-a。

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日本血吸虫
        1.1.1 日本血吸虫简介
        1.1.2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1.1.3 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特征
        1.1.4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1.1.5 血吸虫病的预防
        1.1.6 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治
    1.2 鼠伤寒沙门氏菌
        1.2.1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基本信息
        1.2.2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
        1.2.3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毒力机制
    1.3 共感染
    1.4 代谢组学简介
    1.5 亚甲基丁二酸
        1.5.1 亚甲基丁二酸研究概况
        1.5.2 亚甲基丁二酸的抑菌作用
        1.5.3 亚甲基丁二酸的抗炎作用
        1.5.4 亚甲基丁二酸的生物合成
        1.5.5 亚甲基丁二酸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代谢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BABL/c雄性小鼠的饲养
        2.3.2 雄性新西兰兔的饲养
        2.3.3 阳性钉螺的保存
        2.3.4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逸出和感染
        2.3.5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培养和感染
        2.3.6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鉴定
        2.3.7 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收集
        2.3.8 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
        2.3.9 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核磁样品的制备
        2.3.10 核磁样品的检测
        2.3.11 数据处理
        2.3.12 碑脏免疫因子的测定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亚甲基丁二酸对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3.1.2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实验动物效果的检测
        3.1.3 共感染对实验动物体重的影响
        3.1.4 共感染实验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3.1.5 共感染对兔体内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数量影响
        3.1.6 共感染对兔粪便中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3.1.7 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1H NMR谱图
        3.1.8 共感染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代谢的影响
        3.1.9 小鼠免疫极化的改变
    3.2 讨论
        3.2.1 共感染引起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糖代谢的改变
        3.2.2 共感染引起日本血吸虫和虫卵脂代谢的改变
        3.2.3 共感染引起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氨基酸代谢的改变
        3.2.4 日本血吸虫粪便虫卵和肝脏虫卵代谢的变化
        3.2.5 日本血吸虫雌虫代谢组的变化
        3.2.6 日本血吸虫雌虫和雄虫代谢物的差异
        3.2.7 免疫极化的改变对病原体的影响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效果评估
    1.4 不良反应观察统计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B超检查
    2.3 血清学指标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3)小檗碱联合吡喹酮对大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组织MMP-13与TIM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2药物与试剂
    1.3大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分组与给药方法
    1.4 MDA含量和GSH-Px活性测定
    1.5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MMP-13、TIMP-1表达
    1.6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
    1.7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肝组织中MDA含量、GSH-Px活性变化
    2.2大鼠肝组织MMP-13、TIMP-1表达变化
    2.3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5)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纤维化的基本概念
2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
3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特点
4 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4. 1透明质酸 ( HA)
    4. 2层粘连蛋白 ( LN)
    4. 3 III型前胶原 ( PC - III)
    4. 4 IV型胶原蛋白 ( IV - C)

(6)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感染与分组
        2.2 HE染色观察
        2.3 RT-PCR检测肝组织VEGF m RNA
        2.4 ELISA检测MDA含量和SOD活性
        2.5 免疫组化检测VEGF和Ⅰ、Ⅲ型胶原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肝组织病理变化
    2肝组织中VEGF m RNA的表达
    3 肝组织中VEGF表达变化
    4 肝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
    5 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讨论

(7)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
        1.2.3 Masson染色
        1.2.4 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镜下观察
        2.2.1 HE染色情况
        2.2.2 Masson染色情况
    2.3 肝功能检测结果
        2.3.1 肝损伤指标
        2.3.2 肝纤维化指标
        2.3.3 肝损伤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8)根皮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四种黄酮类物质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根皮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前言
    1.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肝脏的损伤
    2.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细胞激活
    3.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参与的细胞因子
    4.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ICOS-ICOSL信号通路介导Th2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肝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ICOS-Tg/ICOSL-KO 小鼠血吸虫病病程中与 Th1/Th2 极化相关共刺激分子表达动态变化
    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COS–ICOSL 信号通路在介导日本血吸虫感染 ICOS-Tg/ICOSL-KO 小鼠 Th2 极化中的作用
    1.
        1.1 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COS–ICOSL 信号通路对 ICOS-Tg/ICOSL-KO 小鼠肝肉芽肿及纤维化的影响
    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一、缩写词表
二、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基金资助
致谢

(10)AKF-PD治疗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用药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方法
        2.2.2 标本采集
        2.2.3 一般情况观察
        2.2.4 肝功能测定
        2.2.5 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2.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及存活情况
        3.1.1 小鼠ALT、AST结果
    3.2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结果
        3.2.1 肉眼观察结果
        3.2.2 肝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结果
        3.2.3 肝组织HE染色虫卵肉芽肿节大小结果
        3.2.4 肝组织VG染色病理形态结果
        3.2.5 肝组织VG染色纤维化程度结果
        3.2.6 小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形态学结果
        3.2.7 小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血吸虫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构建
    4.2 AKF-PD对血吸虫性小鼠肝纤维化炎症的影响
    4.3 AKF-PD对血吸虫性小鼠肝纤维化的比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变化[D]. 郭阳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20(02)
  • [2]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效果[J]. 徐倩,黄海. 中国热带医学, 2016(12)
  • [3]小檗碱联合吡喹酮对大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组织MMP-13与TIMP-1表达的影响[J]. 骆中华,吕飞. 医药导报, 2016(01)
  • [4]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果的临床研究[J]. 卢萍,尤璐,华海涌,汪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04)
  • [5]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J]. 罗江龙.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5(01)
  • [6]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J]. 陈艳,肖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05)
  • [7]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动态观察[J]. 刘萍,王密,陆小丹,唐望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6)
  • [8]根皮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硕.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9]ICOS-ICOSL信号通路介导Th2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肝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D]. 王瑜. 苏州大学, 2012(03)
  • [10]AKF-PD治疗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D]. 邵伟姝. 中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