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反应者重复接种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1](2021)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乙肝疫苗于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是目前预防乙肝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在人群中仍会出现无(弱应答现象,并且乙肝疫苗的效用时期并非永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章就目前关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探讨提高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策略和措施,进而发掘新的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以期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杨廷雯,孙丽娜,贺晓燕,姚新生[3](2021)在《HBV疫苗接种后高、低、无应答个体B细胞特征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导致急、慢性肝脏疾病以及多种并发症。接种HBV疫苗诱导机体B细胞分泌保护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是预防HBV感染最重要的措施。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对HBV疫苗应答的效应不一致,可分为超高/高、正常/中等、低/无应答,对其产生机制的研究可为高滴度HBsAb制备、HBV感染防治等提供参考。本文将对HBV疫苗接种后不同应答效应个体B细胞特征和机制的研究概况与进展进行综述。
中华预防医学会[4](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5](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VaccineandImmunizationBranch,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6](2019)在《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提出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响应消除子宫颈癌行动计划,本共识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立场文件(2017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HPV的病原学和所致相关疾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HPV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介绍,提高专业人员HPV相关疾病的防控水平;尤其在发挥HPV疫苗最佳预防作用及科学使用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循证依据。
袁千里[7](2018)在《闽赣甘三省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接种乙肝疫苗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院医务人员感染HBV和接种HepB现状,探索并分析影响医务人员HBV感染和HepB接种行为的因素,为推动制定中国医务人员HepB接种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福建、江西、甘肃3省分别抽取市级、县级和乡级医院120所,对所选医院中工作满6个月,年龄为25-59岁的在岗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描述性分析医务人员的自述HBsAg阳性率、HepB接种率及疫苗接种意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sAg阳性率和HepB接种率的因素。结果医务人员自述HBsAg阳性率为13.17%(491/3728)。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省份、医院级别、工作年限、职业暴露史和HepB接种史是影响医务人员HBsAg阳性率的因素。其中,江西省(OR=0.67,95%CI:0.52-0.86)和甘肃省(OR=0.72,95%CI:0.56-0.92)HBsAg 阳性率低于福建省;县级(OR=0.79,95%CI:0.63-0.99)和乡级医院(OR=0.65,95%CI:0.51-0.83)低于市级医院;工作 5-14 年(OR=1.40,95%CI:1.01-1.94)及 15 年以上(OR=1.75,95%CI:1.11-2.76)高于工作1-4 年者;有 HBV职业暴露史者(OR=1.25,95%CI:1.03-1.52)高于无暴露使者;而有HepB接种史者(OR=0.56,95%CI:0.44-0.71)低于无 HepB 接种史者。接种史明确且未感染HBV的医务人员≥1剂次HepB接种率为85.89%(2666/3104),全程接种率为59.70%(1853/3104)。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甘肃省医务人员≥1剂次HepB接种率高于福建省(OR=1.48,95%CI:1.05-2.07),江西和福建两省间接种率无差异;有免费HepB接种政策且有接种管理地区高于无免费HepB接种政策的地区(OR=2.18,95%CI:1.41-3.35),有免费接种政策但无接种管理地区和无HepB免费接种政策地区间HepB接种率无差异;护士 HepB接种率高于医生(OR=1.35,95%CI:1.01-1.83);参加乙肝防治培训者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者(OR=1.98,95%CI:1.58-2.49);≥40 岁者低于 25-29 岁者(OR=0.52,95%CI:0.32-0.85);工作 5-14年者低于工作1-4年者(OR=0.63,95%CI:0.43-0.91);高暴露风险科室低于低风险科室(OR=0.69,95%CI:0.56-0.86)。医务人员未接种HepB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中已经产生免疫力、无需接种”(40.41%)、“单位不组织接种”(39.50%)和“工作忙,没时间接种”(31.96%)。未接种HepB的医务人员中,仅29.91%(131/438)有HepB接种意愿。结论医务人员自我报告的HBsAg阳性率较高,医院级别高、工作年限长及发生职业暴露会增加HBV感染风险。医务人员≥1剂次HepB接种率较高,但全程接种率偏低。单位不组织接种及官方不推荐接种是影响接种意愿的重要因素。应尽快制定医务人员HepB免费接种政策并开展疫苗接种管理,加强医务人员乙肝相关知识培训,高年资、高风险科室及高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是重点培训对象。
唐玥[8](2018)在《军队20μg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中高流行区,依据卫生部2006年全国人口血清调查报告,HBsAg携带率高达7.18%,全国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约9300万人,其中转归为慢性乙肝者28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每年因乙肝导致的相关死亡病例高达33万。面对威胁,合理地预防接种仍然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军队作为一支肩负重要使命的特殊群体,其预防接种工作尤其重要。虽然我军自2006年起对新兵(学员)开展0-1-6程序的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但近10年军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数,在全军报告传染病的发病序位中,一直高居前3位,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其中占比最高的疾病成为严重威胁军队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计划接种范围的开展,新兵(新学员)普遍是国家计划免疫的受众者,大量新入伍人员在入伍前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否需要全程重复接种值得关注。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军的免疫规划工作,成为我军后勤卫生保障工作的关注要点。本研究从实际调查研究着手,以真实有效的实验数据为支撑,全面分析入伍新兵(学员)的在国家乙肝计划免疫下的免疫背景并做相关血清抗体的本底水平检测,以明确军队乙肝疫苗防控工作重点;在军中首次开展先筛检抗-HBs,再分类接种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从免疫学水平完善军队传染病的免疫策略;最后通过卫生经济学分析,为综合探索更优的乙肝免疫策略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进而达到有效控制军队传染病流行的目的。方法1.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基层部队及军校10个单位2013年新入伍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个案调查表》,获取新入伍人员的基本资料、既往接种史、传染病史、过敏史等信息。2.抽取新入伍人员体格复检血液标本,作为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免疫前血清乙肝抗-HBs本底水平调查对象;用ELISA初筛和CLIA复检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免疫前调查对象抗-HBs水平。3.按照免疫前抗-HBs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阳性、抗-HBs弱阳性、抗-HBs阴性三类人群;对免疫前抗-HBs弱阳性和阴性研究对象,按照0-1-6程序接种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并分别在3针接种后28天,抽取静脉血3ml,用ELISA初筛和CLIA复检相结合的方法,检测3针免疫后的乙肝表面抗体阳转情况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变化情况,并比较接种不同针次后的两者变化水平,阴性观察对象还需检测高应答反应情况。同时通过疫苗接种后的访视计划,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用TreeAge Pro V2011软件,建立全员接种方法和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决策树模型和乙肝病毒感染后转归概率树模型。再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分别计算两种免疫方法的净效益和效益-成本比;在筛检成本和接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将变量接种人数和年报告发病率取不同数值,做敏感性分析,比较其在两种接种方法下数值差异,并做远期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1.调查问卷分析:根据4974份有效《乙肝疫苗免疫情况个案调查表》的数据显示,新兵(学员)年龄分布在1625岁,平均为19.26岁,有明确乙肝接种史者2914人,占58.58%;无接种史者963人,占19.36%;接种情况不详者1097人,占22.06%。2.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前,用ELISA法血清学初筛和CLIA法复检血清标本抗-HBs水平,测得新兵(学员)乙肝抗体本底水平为:共有5761名抗-HBs阳性者,占总血清检测人数的57.03%;1090名抗-HBs弱阳性者,占总检测人数的10.79%;3251名抗-HBs阴性者,占32.18%。3.新兵(学员)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分析:免疫前弱阳性观察对象1090人,接受3针20μg乙肝疫苗免疫,并分别在乙肝疫苗1、2、3针免疫后采血,抗-HBs阳转率依次为90.24%、97.82%、99.52%,1、2针后测GMT为1575.92mIU/ml和2144.59mIU/ml;2针接种阳转率统计学上明显优于1针接种(=25.65,P<0.01),3针免疫后与2针免疫后阳转率无统计学差异(=4.66,P>0.01),2针免疫后GMT值与1针接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Z=-2.372,P<0.01)。免疫前抗-HBs阴性研究对象3251人次,接受3针20μg乙肝疫苗免疫,并分别在乙肝疫苗1、2、3针免疫后采血,抗-HBs阳转依次为78.18%、86.13%和98.72%,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118.50,P<0.01),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1针免疫后的阳转率(=158.09,P<0.01),1、2、3针高应答反应率分别36.96%、56.43%和87.53%,3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明显优于2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231.07,P<0.01),2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优于1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142.81,P<0.01)。乙肝疫苗13针免疫后的GMT值分别为101.35mIU/ml、155.81 m IU/ml和747.31 mIU/ml,统计分析显示:乙肝疫苗第3针免疫后GMT水平与第2针免疫后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23.042,P<0.01),第2针免疫后GMT水平与第1针免疫后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3.099,P<0.01),其中,第3针接种后GMT数据分布更集中于高值区间,表明其群体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第2针接种和第1针接种。本次试验期间,疫苗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95%CI:1.17%2.89%),未收到三级(含)及以上不良反应报告。4.通过建立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及乙肝病毒感染后转归概率模型,分别对全员接种方法和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假设每年招收新入伍人员20万人,全员接种方法的年成本为:312.00万元,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的成本为235.73万元。效益:查阅大量包括直接、间接、无形经济负担的文献,综合考虑乙肝相关疾病年经济负担数据,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重型肝炎的年经济负担分别为4.63万元、7.99万元、12.54万元、9.65万元、19.28万元和11.98万元。结合乙肝病毒感染后各种疾病转归概率计算两种免疫方法的年经济效益为547.85万元和641.04万元。成本效益分析:按照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上显示的概率计算,全员接种方法一年内预计减少发病人数106.75人,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减少发病人数124.91人。两种方法的净效益分别为228.98万元和393.51万元,效益-成本比分别为1.76和2.72。结论1.通过调查问卷和免疫前的抗-HBs检测,都能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新入伍人员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入伍后不需再重复接种乙肝疫苗。2.新兵(学员)有必要在免疫前先筛检血清抗-HBs水平,再进行分类科学接种,免疫前血清抗-HBs弱阳性对象选用0-1两针接种程序,血清抗-HBs阴性对象选用0-1-6三针接种程序。接种20μg剂型的HepB-SCY可激发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HBs,并可有效提高群体的阳转率和高应答反应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接种20μg剂型的乙型肝炎疫苗,部队官兵可以获得更加高效和持久的免疫保护。3.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比全员接种方法在卫生经济学上更具优势。因此,依据目标人群抗-HBs水平的筛检结果,分类实施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将显着提高军队卫生防疫经费的使用效益和乙型肝炎的精准防控水平。
袁千里,孙校金,崔富强[9](2016)在《中国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暴露于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机会多,面临着HBV感染的高风险,HBV感染率较普通人群高。接种乙肝疫苗(Hep B)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中国医务人员Hep B接种率低。本文综述了中国医务人员HBV感染及Hep B接种现状,为制定中国医务人员Hep B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单欢[10](2014)在《5~16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5~16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V Surface Antigen,抗-HBs)阳性率和滴度维持情况以及疫苗、乙肝流行区、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影响;2.了解加强免疫1、3剂次免后1月,3剂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和滴度变化的趋势,评价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加强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乙肝低、中、高流行区各选择两个县(市)中的2个乡镇作为研究现场,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随访调查。选择1年前接种3剂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并且完成加强免疫前、1剂免后1月、3剂免后1月的3次采血检测抗-HBs的51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血,检测抗-HBs,评价加强免疫后1年后短中期的免疫效果。结果: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免疫效果2419名5~16年的儿童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为91.90%。男、女性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85%,9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低、中、高流行区随访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14%,93.06%,9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后1年,随访儿童乙肝表面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92.83mIU/mL,不同性别、乙肝流行区随访儿童抗体GMT水平均不存在差异。13~16岁儿童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为86.39%,低于5~12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6岁儿童抗体GMT水平也低于其他年龄组。接种不同疫苗的儿童按照性别、年龄、乙肝流行区分层结果与未分层一致,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随访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其他3种疫苗(P﹤0.0083),GMT水平也高于其他3种疫苗。不同时限加强免疫效果比较随访儿童加强免疫1、3剂免后1月、3剂免后1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72%、99.75%和91.90%, GMT分别为498.54、987.87、92.83m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年龄、乙肝流行区或疫苗分层后,抗-HBs阳性率和GMT变化趋势与未分层基本一致。1、3剂免后1月、3剂免后1年,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随访儿童抗体阳性率均在95%以上,GMT也均高于其他3种疫苗;而13~16岁儿童抗-HBs滴度低于其他年龄组。随着抗-HBs免前滴度递增,免后抗-HBs和GMT呈现递增趋势(P﹤0.05)。免后3剂免后1月与1年抗-HBs滴度相关性较高。结论:1.免后1年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抗体滴度下降较快。2.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免疫效果优于其他3种疫苗。3.年龄对加强免疫效果有影响,在初免后10~13年内加强免疫能够取得较好的免疫。4.3剂加强免疫能够使低、无应答者产生在短期内足够保护性抗体,也更有利于抗体滴度维持在保护性水平之上,我们建议对于免前抗体滴度小于1mIU/mL人群接种3剂加强免疫。
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反应者重复接种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反应者重复接种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乙肝免疫效果无(低)应答原因 |
1.1 疫苗因素 |
1.2 接种过程因素 |
1.3 机体个体差异因素 |
1.3.1 遗传因素 |
1.3.2 年龄 |
1.3.3 性别 |
1.3.4 体重 |
1.3.5 不良习惯 |
1.3.6 其他疾病 |
1.4 其他因素 |
1.4.1 病毒变异 |
1.4.2 潜在低水平感染 |
1.4.3 药物影响 |
1.4.4 检测方法及试剂的影响 |
2 提高免疫的可行方法 |
2.1 严格执行接种程序 |
2.2 改变接种途径或改用其他疫苗 |
2.3 加强免疫或增加接种剂量 |
2.4 联合使用佐剂 |
2.5 其他方法 |
3 结束语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 则 |
1.1 预防接种知情 |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
1.2 预防接种告知 |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
1.3.1 框架概述 |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
1.5.1 告知时机 |
1.5.2 告知方式 |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
1.6.3 预防接种禁忌 |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
1.8.5 同效替代 |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
2 乙型肝炎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2.3 疫苗安全性 |
2.3 接种建议 |
2.3.1 免疫程序 |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2.3.3 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常见不良反应 |
2.4.2 罕见不良反应 |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2.5.2 特定事项 |
3 卡介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流行病学特征 |
3.1.3 临床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效果 |
3.2.2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4.1 常见不良反应 |
3.4.2 罕见不良反应 |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1.4 消灭脊灰进展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4.2.3 疫苗安全性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4.3.3 接种禁忌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4.5 注意事项 |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4.5.2 特定事项 |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表现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5.3.3 接种禁忌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4.1 常见不良反应 |
5.4.2 罕见不良反应 |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5.5 注意事项 |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5.5.2 特定事项 |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2.3 安全性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7 乙型脑炎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表现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7.2.3 疫苗安全性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7.3.3 接种禁忌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7.5 注意事项 |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事项 |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表现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8.2.3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注意事项 |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8.4.2 特定事项 |
9 甲型肝炎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9.2.3 疫苗安全性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9.3.3 接种禁忌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9.5 注意事项 |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9.5.2 特定事项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则 |
1.1 预防接种知情 |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
1.2 预防接种告知 |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
1.3.1 框架概述 |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
1.5.1 告知时机 |
(1)事先告知 |
(2)接种时告知 |
1.5.2 告知方式 |
(1)面对面告知 |
(2)信息化途径告知 |
(3)反复多次告知 |
(4)对特别重大利害关系条款的强调告知 |
(5)其他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
1.6.3 预防接种禁忌 |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
(1)确认受种者信息 |
(2)介绍预防接种相关政策 |
(3)告知标准的信息 |
(4)核实健康状况 |
(5)解答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相关问题 |
(6)确认知情同意 |
(7)存档知情同意书 |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
1.8.5 同效替代 |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
2 乙型肝炎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2.3 疫苗安全性 |
2.3 接种建议 |
2.3.1 免疫程序 |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2.3.3 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常见不良反应 |
2.4.2 罕见不良反应 |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2.5.2 特定事项 |
3 卡介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流行病学特征 |
3.1.3 临床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效果 |
3.2.2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4.1 常见不良反应 |
3.4.2 罕见不良反应 |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1.4 消灭脊灰进展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1)Sabin-IPV |
(2)Salk-IPV |
(3)bOPV |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IPV |
(2)bOPV |
4.2.3 疫苗安全性 |
(1)IPV |
(2)bOPV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IPV |
(2)bOPV |
4.3.3 接种禁忌 |
(1)IPV |
(2)OPV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5 注意事项 |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IPV |
(2)bOPV |
4.5.2 特定事项 |
(1)IPV |
(2)bOPV |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表现 |
(1)百日咳 |
(2)白喉 |
(3)破伤风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1)百日咳 |
(2)白喉 |
(3)破伤风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破伤风疫苗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3.3 接种禁忌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4.1 常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4.2 罕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IPV/Hib |
(3)DT |
(4)破伤风疫苗 |
5.5 注意事项 |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5.2 特定事项 |
(1)DTaP |
(2)DTaP-IPV/Hib |
(3)DT |
(4)破伤风疫苗 |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1)MMR |
(2) MR |
(3) MuV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2.3 安全性 |
(1)MMR |
(2)MR |
(3)MuV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7 乙型脑炎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表现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1)JE-L |
(2) JE-I |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 JE-L |
(2) JE-I |
7.2.3 疫苗安全性 |
(1) JE-L |
(2) JE-I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1)JE-L |
(2)JE-I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 JE-L |
(2) JE-I |
7.3.3 接种禁忌 |
(1) JE-L |
(2) JE-I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1) JE-L |
(2) JE-I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1) JE-L |
(2) JE-I |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JE-L |
(2)JE-I |
7.5 注意事项 |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事项 |
(1) JE-L |
(2) JE-I |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表现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8.2.3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1)MPV-A和MPV-AC |
(2)MPCV-AC |
(3)MPV-ACYW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注意事项 |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8.4.2 特定事项 |
9 甲型肝炎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 HepA-L |
(2) HepA-I |
9.2.3 疫苗安全性 |
(1)HepA-L |
(2)HepA-I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1)HepA-L |
(2)HepA-I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HepA-L |
(2)HepA-I |
9.3.3 接种禁忌 |
(1)HepA-L |
(2)HepA-I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5 注意事项 |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HepA-L |
(2)HepA-I |
9.5.2 特定事项 |
(1)HepA-L |
(2)HepA-I |
(7)闽赣甘三省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接种乙肝疫苗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及现场的确定 |
3.2 研究对象 |
3.3 样本量计算 |
3.4 抽样方法及研究对象选择 |
3.5 调查方法及内容 |
3.6 技术路线图 |
3.7 统计分析 |
3.8 质量控制 |
3.9 伦理审查 |
4 结果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医务人员HBsAg阳性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HBsAg阴性者HepB接种率分析 |
4.4 未接种原因 |
4.5 HepB接种意愿 |
4.6 无接种意愿者疫苗认识及接种态度 |
5 讨论 |
5.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致HBV感染风险高 |
5.2 医务人员自述HBV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 HepB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5.4 HepB未接种原因分析 |
5.5 HepB接种意愿分析 |
6 研究局限性 |
7 结论 |
8 建议 |
8.1 加强医务人员HBV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和培训 |
8.2 政府部门应实施医务人员HepB免费接种 |
8.3 优化医院内医务人员疫苗接种服务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军队20μg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乙型肝炎的主要危害 |
3. 国内外现状 |
3.1 乙型肝炎的流行概况 |
3.2 乙肝疫苗的免疫概况 |
3.3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概况 |
3.4 军队乙肝的流行概况 |
4. 立题依据 |
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6.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6.1 研究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6.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新兵(学员)乙肝血清抗体本底水平调查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和抽样设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1.3.1 新兵(新学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1.3.2 新兵(新学员)入伍前乙肝抗-HBs血清检测情况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新兵(学员)接种 20μg乙肝疫苗的效果观察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主要技术路线 |
2.3 结果 |
2.3.1 乙肝疫苗免疫后研究对象阳转率 |
2.3.2 乙肝疫苗免疫后研究对象抗-HBs滴度 |
2.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兵(学员)接种 20μg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资料来源 |
3.2.3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3.1 模型建立 |
3.3.2 成本分析 |
3.3.3 效益分析 |
3.3.4 成本(C)-效益(B)分析 |
3.3.5 敏感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发现 |
4.2 研究创新点 |
4.3 研究中的不足 |
4.4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个案调查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9)中国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 |
2 医务人员HBV感染现状 |
3 医务人员HBV感染影响因素 |
3.1 职业及科室 |
3.2 年龄与性别 |
3.3 Hep B接种史 |
3.4 其他因素 |
4 医务人员Hep B接种率 |
4.1 接种率影响因素 |
4.2 成本效益 |
5 医护人员HBV感染预防 |
6 问题及建议 |
(10)5~16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现场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材料及使用方法 |
1.3.1 加强免疫使用的 4 种乙肝疫苗 |
1.4 研究内容 |
1.4.1 随访对象确认调查 |
1.4.2 采血 |
1.5 技术路线 |
1.6 实验室检测 |
1.6.1 标本处理 |
1.6.2 仪器与试剂 |
1.7 数据整理及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1.9 伦理审查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2 研究对象加强免疫免后 1 年效果分析 |
2.2.1 免后 1 年不同性别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2 随访儿童不同年龄组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3 不同乙肝流行区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4 不同乙肝流行区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层分析 |
2.2.5 接种不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6 接种不同乙肝疫苗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层分析 |
2.3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研究对象免疫不同时限一般情况概述 |
2.4 加强免疫不同时限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比较 |
2.4.1 不同时限不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
2.4.2 不同性别、年龄、乙肝流行区儿童加强免疫不同时限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
2.5 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层后免后不同时限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比较 |
2.5.1 免前抗-HBs 滴度分层后不同时限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
2.5.2 接种不同乙肝疫苗对不同免前滴度免疫时限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GMT 影响 |
2.5.3 不同年龄对不同免前滴度免疫时限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影响 |
2.6 加强免疫免前、免后不同时限乙肝表面抗体滴度线性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加强免疫 1 年后保护性效果以及免疫效果可能影响因素 |
3.2 加强免疫不同时限免疫效果分析 |
3.3 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注意事项 |
附录 C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必要性和免疫策略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反应者重复接种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J].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 大众科技, 2021(08)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4)
- [3]HBV疫苗接种后高、低、无应答个体B细胞特征的研究进展[J]. 杨廷雯,孙丽娜,贺晓燕,姚新生.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1(02)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2)
- [6]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VaccineandImmunizationBranch,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 [7]闽赣甘三省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接种乙肝疫苗现状研究[D]. 袁千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8]军队20μg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和研究[D]. 唐玥. 军事科学院, 2018(01)
- [9]中国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状[J]. 袁千里,孙校金,崔富强.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6(06)
- [10]5~16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效果观察[D]. 单欢. 宁波大学, 2014(03)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免疫策略论文; 卡介苗接种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