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我国肉食品行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诗谨[1](2020)在《我国食品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双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经营环境,促使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相较于单一经营,多元化战略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充分利用资源,分散一部分非系统风险,并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发挥协同效应的优势。食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目前宏观政策导向的重点行业,因此研究我国食品行业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极其重要。本文以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双汇发展集团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双汇多元化战略的发展历程、动因及其合理性,而后使用三种衡量方法以不同的视角来评价双汇的财务绩效,其中财务指标的关注点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特定方面的情况,托宾Q值的关注点在于企业整体的价值,而EVA值则侧重探究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本文重点结合了双汇多元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发生的大事件来研究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给双汇的财务绩效带来了提升。最后,根据双汇的案例结论,得到要围绕主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掌握好多元化节奏、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等启示,为我国食品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提供了一个借鉴思路。
王仕昊[2](2020)在《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产品的发展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升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加深,出口市场也随之扩大。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也进一步拉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渐减弱,我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提高中国农产品尤其中高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山东省是我国的沿海经济大省,也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大省,具有显着的农产品生产出口的区位优势,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在中国各省市农产品中长期保持领先。但是近年来山东省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如何提高农产品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并提高山东省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山东省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显得更有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产品的出口特点和规模进行分析,找到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测算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对于保持并提高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宁昊[3](2019)在《关税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基于细分行业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的相关因素中,国际经贸环境中关税壁垒的下降与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潜在联系。纵览当今全球制造业格局,美国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牢牢占据着全球制造业高端地位,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本土化趋势逐渐明显,我国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面临着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关税壁垒抬升、贸易冲突和摩擦的加剧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了不小的挑战。本文结合经典贸易引力模型引入关税因子,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别定性和定量考察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选取2002年至2017年间中国同84个主要贸易伙伴在八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三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贸易伙伴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提升关税会显着抑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实证结果表明,关税上升一个百分点可以使中国的出口额下滑0.02到0.19个百分点,并且行业对比结果显示关税对制造业的影响还存在显着的行业差异,关税对交通运输制品以及机械和电子制品的抑制效应远超过化学制品行业,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给中国相关行业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各界应高度重视国外的关税变化趋势,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探寻解决方案,努力降低关税壁垒给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仇景万[4](2018)在《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与粮食安全、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最基本消费品的功能。不仅如此,农业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补贴成为一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正是由于农业的重要地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即便是一直倡导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也为农业制定了特殊的支持和保护规则。农业问题自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起即被纳入多边贸易谈判的有效约束内,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已经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这也是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国际规则。但自《农业协定》签署以来,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程一直较为缓慢,成员国在农业议题上的分歧较大,这也成为阻碍多哈回合谈判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农业谈判在WTO的进展较慢,但是农业谈判却一直处于WTO谈判的中心位置。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的补贴方式多样,而选择既能维护粮食安全、又不造成贸易扭曲、同时维护农业基本收益及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仍有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规则的变化势必对我国农业的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和完善中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未来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对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在国内农业进口关税削减方面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方面的谈判策略,同时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具体国情及生产现状,提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策略上,由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在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上分歧严重,发展中国家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国内进口关税从而获得发达国家农业市场的目标很难实现。为了实证检验农业补贴的效果,本文使用WWZ增加值分解法,通过跨国投入产出表对43个国家(地区)的双边农业出口额进行分解,计算出一国参与全球农业生产的实际利得。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口补贴与农业增加值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增加了一国农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并促进了出口额和国内增加值占比的提升。农业补贴可以分为生产者支持、一般服务支持和消费者支持三个部分。在对三种补贴类型的实证检验后发现,生产者支持对一国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一般服务支持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者支持对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并不显着。而现实情况中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与这一实证结果较为接近。在考虑国家异质性的情况下,我们在回归中引入是否发达国家交互项,对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偏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可以看出,农业补贴对于提升一国在全球农业生产分工中的实际利得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农业补贴的改革政策上,我国属于粮食净进口国,取消出口补贴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影响不大,但对于少数粮食出口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续的谈判中,中国应积极参与,争取在公共粮食储备、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贸易安排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维护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开放发展本身是把双刃剑,必须有正确的开放战略和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在开放中趋利避害。一方面既要加快对农业的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又要坚决保证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公共储备良好发展;所以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既要坚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方向,又要坚持以粮食安全为目的公共储备的落实。既要坚持不降低现有农产品的补贴水平,又要坚持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降低巨额农业补贴的总量,减少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扭曲作用。
智建伟[5](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袁新华[6](2008)在《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虾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渔业产业,虾类产品的捕捞和养殖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虾类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水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高价值产品。近年来,世界虾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进出口贸易活跃,贸易量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虾类产品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水产品之一目前世界虾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虾类产品的消费则集中在发达国家。由于虾类生产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条件和日益发达的养殖技术进步,而世界虾类产品消费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世界各虾类主要生产国之间的竞争表现得非常激烈;在虾类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由于发达国家不断打着各种旗号对自由贸易进行限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反倾销诉讼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虾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虾产业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2002年,欧盟由于虾类产品质量问题对我国出口虾类产品进行了禁运;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产品销售提出了反倾销诉讼,我国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度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虾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问题也引起政府部门和业内专家的重视。本文旨在分析评价我国虾产业的生产和贸易现状,探讨我国虾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借鉴世界主要虾类生产国的发展经验,寻求扩大我国虾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虾产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我国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对于指导我国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水产养殖学原理,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虾产业的生产、贸易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除导言外,分七章,按逻辑顺序对我国虾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导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及评述了国内外农产品和水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研究进展,说明了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回顾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分析了世界虾产业的生产现状和贸易格局,分析了世界虾类生产的主要地区和世界重要的虾类进出口贸易国和地区。说明了世界虾产业的生产和贸易主要特征,阐明了中国在世界主要虾类生产和贸易中的地位。第三章分析了中国虾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及特征,指出了中国虾类产品生产的主要特征和在国际贸易的特征变化。第四章先对研究比较优势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然后对中国虾产业在区域比较优势和总体比较优势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在与亚洲主要虾类生产国的比较基础上,通过对地区专业化、显示性比较优势、可比净出口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对我国虾产业的区域和总体比较优势进行了评述,还对我国虾类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说明了我国虾类产品比较优势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虾产业不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其资源禀赋系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地区专业化程度均较低,但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东南亚虾类主要生产国相比,中国虾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是最高的,处于中间偏前的位置,且近年来,中国虾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中国虾产业的虽然比较优势不明显,但具有较强的潜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五章对影响我国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应用钻石模型,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和政府等因素进行了优势和劣势分析,指出了影响我国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六章介绍了国外虾类主产国的主要产业发展经验,分别对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的虾产业发展特点和主要产业扶持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虾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第七章在前面章节对我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虾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虾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陈昌洪[7](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张跃文[8](2006)在《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新五丰公司)是由湖南粮油进出口集团为主发起人,并联合香港五丰行有限公司、澳门南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组建的股份公司,于2004年6月9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以生猪产业经营及出口为主营业务,每年供港澳市场生猪稳定在35万头左右,占有港澳市场22.7%,稳居内地口岸前列,是湖南省最大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中存在的品种单一、质量及安全卫生不稳定、产品档次及附加值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大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我国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不仅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目前虽然湖南新五丰公司在行业中地位较为突出,也具备一定的管理、技术优势,但面临更多的挑战。通过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只有进行战略创新,才能引领湖南新五丰公司实现新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优劣势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产业和竞争现状以及将面临的机遇、挑战。其次,根据外部环境分析,以企业使命和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运用战略理论中的SWOT分析模型、五因素分析法及核心竞争力理论,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规划,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战略为:以安全优质猪和肉制品产业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投资为基础,以实业为依托,走商品经营与产业经营并举、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容的发展道路,在积极稳妥地发展现有产业的同时,努力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实现种猪、商品猪、饲料、冷鲜肉、西式低温肉制品及肉品营销物流网络的一体化经营。
王谊鹃[9](2006)在《中国肉类产业发展及其市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畜牧业已成了我国农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而肉类产品则一直是畜产品中的重中之重,肉食消费一直是我国“菜篮子”工程中的主要关注对象,其供给状况及价格变化直接关系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及农民的收入。肉类产业的发展对中国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中国肉类产业正面临市场转型的关键阶段,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多样化、高质化、卫生化的呼声日益提高,肉类产品的市场竞争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价格、服务和质量的多样竞争,因此这对我国目前的肉类生产企业和产业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加入WTO,来自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也越发激烈,传统的农业保护措施也将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肉类产业需要适时灵活的调整产业政策,才能经受住来自国内外的重重考验。本研究试图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力图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从市场运行的角度,分析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情况,探索中国肉类产业发展的动因及发展现状、产业运作模式、结构调整、区域化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国际市场整合关系,初步形成中国肉类产业的市场理论框架,为21世纪中国肉类市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指导。全文共分八章,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提出本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并对产业、肉类产业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中国肉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基本分析,主要包括:对中国肉类市场未来5年内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平衡预测,同时对产业上游及下游相关产业进行分析以及对肉类产业的发展能力给予评估。第五章从国内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肉类产品的区域平衡情况。对各省份的不同肉类品种历年来的调入调出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讨论了国内市场如何按照市场化标准打破地区贸易障碍,促进地区间流通的对策及给出相应建议。第六章、第七章从国际市场角度分析我国肉类产业贸易情况。第六章为中国肉类零售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整合研究,通过对肉类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两个品种——猪肉和牛肉的国内外市场整合程度的研究,分析加入WTO后中国肉类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并对改善我国肉类市场国内外关系以及在WTO框架下参与国际竞争给出对策。第七章先介绍了WTO框架下国际市场的肉类贸易政策以及市场准入情况,探讨了处于WTO后过渡期的中国肉类产业如何能顺利应对随之而来的更为严峻的压力。第八章为结论。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研究工作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
金赛美[10](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二、加入WTO对我国肉食品行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肉食品行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食品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双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及其分类 |
2.1.1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
2.1.2 多元化战略的分类 |
2.2 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分析理论 |
2.2.1 范围经济理论 |
2.2.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风险分散理论 |
2.3 多元化战略的正负效应 |
2.3.1 多元化战略的正效应 |
2.3.2 多元化战略的负效应 |
2.4 企业绩效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2.4.1 企业绩效的概念 |
2.4.2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
2.5 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 |
第3章 我国食品行业多元化战略实施现状 |
3.1 食品行业概况 |
3.2 食品行业多元化现状 |
3.3 食品行业绩效现状 |
3.4 食品行业经营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3.4.1 政治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4.3 社会环境 |
3.4.4 技术环境 |
3.4.5 小结 |
第4章 双汇多元化战略实施案例 |
4.1 公司概况 |
4.2 双汇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 |
4.2.1 双汇多元化战略的制定 |
4.2.2 双汇多元化进程划分 |
4.3 双汇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合理性分析 |
4.3.1 分散经营风险,顺应客观趋势 |
4.3.2 放大核心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
第5章 双汇多元化经营战略对其绩效的影响 |
5.1 基于财务指标的多元化经营绩效分析 |
5.1.1 财务状况分析 |
5.1.2 经营成果分析 |
5.1.3 现金流量分析 |
5.2 基于托宾Q值的多元化经营绩效分析 |
5.3 基于EVA指标的多元化经营绩效分析 |
5.3.1 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 |
5.3.2 计算调整后的资本总额 |
5.3.3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
5.3.4 计算EVA值,分析多元化经营绩效影响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案例结论、启示及未来展望 |
6.1 案例结论 |
6.2 启示 |
6.2.1 深耕主业,放大核心竞争力优势 |
6.2.2 围绕主业,拓展相关领域发挥协同效应 |
6.2.3 合理规划,掌控好多元化进程节奏 |
6.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2)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2章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特点分析 |
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分析 |
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
三、山东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地市分析及主要企业分析 |
(一)山东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地市分析 |
(二)山东省农产品主要出口企业分析 |
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第3章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分析 |
一、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一)国际竞争力 |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评价的相关理论 |
二、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分析 |
四、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 |
五、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
第4章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原则 |
二、变量整理与数据收集 |
(一)生产要素 |
(二)需求因素 |
(三)相关和支撑产业 |
(四)企业的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 |
(五)政府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及原理 |
(二)因子分析法的模型及原理 |
(三)因子分析 |
四、回归分析 |
第5章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 |
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问题分析 |
(一)国外进口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越来越高 |
(二)山东省出口企业自身规模不足,力量薄弱,竞争无序 |
(三)山东农产品出口市场分布过度集中 |
(四)山东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种类过于集中 |
(五)山东出口的农产品自身竞争力不足 |
二、提升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
(一)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引进先进农产品生产工具 |
(二)把握消费者偏好,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
(三)完善农产品生产营销产业链 |
(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
(五)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关税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基于细分行业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难点和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
2.1 关税壁垒影响制造业出口额的理论渊源 |
2.1.1 重商主义理论 |
2.1.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关税壁垒对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
2.2.2 关税对制造业出口影响的研究方法 |
2.2.3 关税壁垒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额的影响 |
第三章 关税壁垒与制造业出口现状 |
3.1 关税壁垒与贸易保护 |
3.1.1 关税壁垒现状 |
3.1.2 关税壁垒与贸易保护主义 |
3.1.3 贸易保护与制造业出口 |
3.2 贸易壁垒与中国制造业出口 |
第四章 关税壁垒阻碍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
4.1 结合贸易引力模型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
4.3 样本筛选 |
4.4 基准检验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关税壁垒阻碍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
5.1 化学品行业 |
5.2 塑料和橡胶业 |
5.3 机械和电子制品业 |
5.4 交通运输业 |
5.5 食品加工 |
5.6 能源制品行业 |
5.7 金属和非金属制品 |
5.8 制造业细分行业对比 |
5.9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主要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定性研究方法 |
1.6.2 定量研究方法 |
1.7 拟创新点 |
第2章 农业补贴的政治经济学及基本理论 |
2.1 农业补贴的内涵及历史由来 |
2.2 农业补贴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
2.2.1 幼稚工业保护论 |
2.2.2 相对成本理论 |
2.2.3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2.2.4 新国际贸易理论 |
2.2.5 农业的多功能理论 |
2.3 农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主要指标 |
2.3.1 OECD农业政策的划分 |
2.3.2 WTO农业政策的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程及典型国家农业补贴政策 |
3.1 多哈农业谈判进程 |
3.1.1 多哈回合概述 |
3.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程 |
3.2 美国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 |
3.2.1 基于WTO标准的美国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2.2 基于OECD标准的美国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2.3 美国在多哈回合的谈判立场 |
3.3 欧盟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谈判 |
3.3.1 基于WTO标准的欧盟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3.2 基于OECD标准的欧盟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3.3 欧盟农业补贴变化及现状 |
3.4 日本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谈判 |
3.4.1 基于WTO标准的日本农业支持政策现状 |
3.4.2 基于OECD标准的日本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4.3 日本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立场及要求 |
3.5 印度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谈判 |
3.5.1 基于WTO标准的印度农业支持政策的现状 |
3.5.2 基于OECD标准的印度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5.3 印度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立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WTO主要成员农业补贴的实证研究 |
4.1 农业补贴对农产品出口的实证检验 |
4.1.1 计量模型的建立 |
4.1.2 指标构建 |
4.1.3 统计性描述 |
4.1.4 基准回归结果 |
4.1.5 稳健性检验 |
4.1.6 工具变量回归 |
4.1.7 拓展分析I——基于农业补贴类型的研究 |
4.1.8 拓展分析II——基于国家类型的研究 |
4.2 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立场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 |
5.1 中国农业生产与出口竞争力 |
5.1.1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 |
5.1.2 中国农业出口与国际竞争力 |
5.2 中国农业补贴发展进程 |
5.2.1 农业支持工业化阶段 |
5.2.2 工农业平衡政策阶段 |
5.2.3 农业政策全面调整阶段 |
5.2.4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本文结论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 |
6.2.1 完善公共储备制度 |
6.2.2 加快城镇化建设 |
6.2.3 集约化土地经营 |
6.2.4 提高一般服务支持 |
6.2.5 合理控制生产者支持 |
6.2.6 提高补贴效率 |
6.2.7 提高基本作物规模化生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重点和难点 |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2 其他经济理论 |
2.2.1 古典经济理论 |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
2.3 现代经济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
5.2 经验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
6.3.5 虚拟合作模式 |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
6.4.1 纵向比较分析 |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
6.4.3 成本比较分析 |
6.4.4 效果比较分析 |
6.4.5 比较分析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
7.1 土地要素 |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
7.2 劳动力要素 |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
7.3 资金要素 |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
7.4 科技要素 |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
7.5 本章小结 |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
8.3.1 数据来源 |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
8.5 本章小结 |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
9.4.4 算例分析 |
9.4.5 实证分析结论 |
9.5 本章小结 |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目录 图形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五、 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四、 理论小结 第二章 世界虾产业生产和贸易格局 |
一、 世界虾产业生产现状 |
二、 世界虾产业贸易格局 |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虾产业生产和贸易特征 |
一、 中国虾产业生产特征 |
二、 中国虾产业贸易主要特征 |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
一、 虾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研究方法 |
二、 数据来源 |
三、 虾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
(一) 虾类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及国际比较 |
(二) 虾类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及国际比较 |
(三) 中国虾类主产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
四、 小结与评价 第五章 影响我国虾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一、 要素条件 |
二、 需求条件 |
三、 相关和支持产业 |
四、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
五、 政府 |
六、 小结 第六章 国外虾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一、 泰国 |
二、 印度尼西亚 |
三、 越南 |
四、 巴西 |
五、 评述与启示 第七章 我国虾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中国虾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
三、 中国虾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一)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扩大虾产业生产 |
(二) 完善四大支撑体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 |
(三) 实施品牌营销,提高营销能力 |
(四)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证 |
(五) 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处理能力和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主要科研工作 |
(7)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
2.1.1 生猪产业特点 |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
4.2 生产要素条件 |
4.2.1 基础要素 |
4.2.2 高级要素 |
4.3 需求条件 |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
4.5.1 生产主体状况 |
4.5.2 储运主体状况 |
4.5.3 经营主体状况 |
4.6 政府作用 |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
4.6.2 产业政策 |
4.6.3 国际贸易政策 |
4.7 机遇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1.2.2 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 WTO 与国内养猪业 |
2.1.2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
2.1.3 政策背景分析 |
2.2 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
2.2.1 我国养猪产业的发展 |
2.2.2 湖南养猪产业的发展 |
2.3 湖南新五丰公司的发展历程 |
2.3.1 公司简介 |
2.3.2 主营业务 |
2.3.3 技术情况 |
2.3.4 销售及贸易情况 |
2.4 湖南新五丰公司SWOT 分析 |
2.4.1 湖南新五丰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
2.4.2 湖南新五丰公司竞争劣势分析 |
2.4.3 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面临的机遇 |
2.4.4 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面临的威胁 |
2.4.5 SWOT 分析模型 |
2.4.6 行业竞争分析模型 |
第3章 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战略 |
3.1 企业使命及指导思想 |
3.1.1 企业使命 |
3.1.2 指导思想 |
3.1.3 经营目标 |
3.2 发展战略创新之必要性 |
3.3 湖南新五丰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3.3.1 战略演变趋势 |
3.3.2 发展战略设计 |
3.3.3 发展战略选择 |
3.4 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 |
3.4.1 实施策略符合产业化经营理论 |
3.4.2 实施策略之一:扞卫种猪生命线 |
3.4.3 实施策略之二:拓展安全优质商品猪饲养规模 |
3.4.4 实施策略之三:建设18 万吨/年安全饲料工程 |
3.4.5 实施策略之四:建设安全冷却肉加工项目 |
3.4.6 实施策略之五:建设安全西式低温肉制品加工项目 |
3.4.7 实施策略之六:建设肉产品营销和物流网络项目 |
3.4.8 实施策略之七:建设支撑业务拓展的人力资源系统工程 |
第4章 发展战略实施之风险与应对措施 |
4.1 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 |
4.1.1 巩固港澳市场 |
4.1.2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
4.1.3 瞄准国际市场并积极准备 |
4.2 政策风险及应对措施 |
4.2.1 食品安全风险与对策 |
4.2.2 税收政策影响 |
4.2.3 出口退税和出口贴息政策调整的风险 |
4.2.4 环保政策风险 |
4.3 经营转型风险及应对措施 |
4.4 管理跨度增大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4.5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
4.6 农业保护期后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中国肉类产业发展及其市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 国内研究动态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三) 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
一、当前中国肉类产品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现状的描述 |
(一) 中国肉类产品消费需求的现状特征 |
(二) 中国肉类产品的生产特征和供给现状 |
二、2006年——2010年肉类消费需求水平与供给能力预测 |
(一) 中国肉类消费需求——国内市场容量的预测 |
(二) 中国肉类供给能力的预测 |
三、与其他预测比较分析 |
四、对中国未来肉类产品平衡关系的思考:2006—2010年肉类消费量和生产量平衡比较 |
(一) 未来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
(二) 2006——2010年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平衡问题 |
(三) 未来五年内肉类产品平衡发展主要目标 |
(四) 对中国未来五年内肉类生产的建议对策 |
第三章 中国肉类生产原料市场能力分析 |
一、饲料生产对肉类产业的影响 |
(一) 饲料生产是肉类产业的支撑 |
(二) 肉类产品供给受饲料供求周期的影响较大 |
(三) 饲料品质和安全直接影响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
二、当前中国饲料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 |
(一) 饲料消费现状 |
(二) 饲料供给现状 |
三、2006年——2010年饲料消费需求水平与供给能力预测 |
(一) 中国饲料消费需求——国内市场容量的预测 |
(二) 中国饲料供给能力的预测 |
四、未来饲料供需状况以及由此产生对中国肉类产业影响 |
(一) 未来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
(二) 2006——2010年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平衡问题 |
(三) 未来五年内饲料粮供给状况对我国肉类产业的影响 |
(四) 对策及建议 |
第四章 中国肉类加工业发展分析 |
一、中国肉类食品工业现状分析 |
(一) 中国肉类食品加工业发展沿革和现状 |
(二) 中国肉类食品加工支持产业发展现状 |
(三) 中国肉类加工业政策环境发展现状 |
(四) 中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河南双汇集团为例 |
二、世界先进国家肉类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 世界肉类市场发展现状 |
(二) 世界先进国家肉类加工业现状 |
三、中国肉类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
(一) 中国肉类加工业存在的差距 |
(二) 肉类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
第五章 中国肉类市场区域平衡发展分析 |
一、中国肉类产业区域发展概况 |
(一) 中国肉类生产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 |
(二) 中国肉类产品消费的区域比较 |
二、中国肉类市场区域流通平衡现状分析 |
(一) 中国肉类产品流通特点 |
(二) 中国肉类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及形式 |
(三) 中国肉类市场国内地区间流通现状 |
三、各省份不同肉类产品流通平衡分析 |
(一) 对肉类产品在各省流通的说明 |
(二) 对各省区肉产品平衡的推算方法 |
(三) 各省份不同肉类产品平衡分析 |
四、对未来我国肉类产品区域流通的建议 |
(一) 对中国肉类产品区域平衡的小结 |
(二) 对未来我国肉类产品区域流通的建议 |
第六章 国内外肉类市场的整合问题 |
一、市场整合理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市场整合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 市场整合的主要模型方法 |
二、中国肉类市场与国际市场整合的实证分析 |
(一) 中国肉类市场贸易形势 |
(二) 国内国际肉类价格走势分析 |
(三) 国内肉类零售市场与国际市场整合程度实证分析 |
三、中国肉类市场与国外市场整合的结论分析 |
(一) 中国牛肉与猪肉零售市场与国外市场关系的判断 |
(二) 对改善肉类市场国内外关系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WTO框架下中国肉类市场的定位与对策分析 |
一、中国肉类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一) 中国肉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二) 中国肉类产品对外贸易品种结构 |
(三) 中国肉类产品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
(四) 中国肉类产品对外贸易价格特点 |
二、全球肉类贸易政策和肉类市场准入措施 |
(一)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 |
(二)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
(三)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 |
(四) 全球主要肉类进口国的贸易现状及市场准入情况——以俄罗斯和日本为例 |
三、WTO后过渡期中国肉类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
(一) 后过渡期及其特征 |
(二) 后过渡期中国农业外贸环境变化特征 |
(三) WTO后过渡期我国肉类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
第八章 结论性评述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
(10)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内研究动态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
(二) 论文结构 |
(三) 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
(一) “完备、发达” |
(二) “统一、开放” |
(三) “竞争、有序” |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
(一) 价格机制 |
(二) 信息机制 |
(三) 竞争机制 |
(四) 管理机制 |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
(一) 利益原理 |
(二) 交易费用原理 |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 战略思路选择 |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
四、加入WTO对我国肉食品行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食品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双汇为例[D]. 刘诗谨. 南昌大学, 2020(01)
- [2]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仕昊.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关税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基于细分行业的经验研究[D]. 宁昊. 东南大学, 2019(06)
- [4]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D]. 仇景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5]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6]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研究[D]. 袁新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7]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8]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跃文. 湖南大学, 2006(06)
- [9]中国肉类产业发展及其市场策略研究[D]. 王谊鹃.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7)
- [10]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