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方治疗痛经46例(论文文献综述)
易莎[1](2021)在《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证型分布规律,及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分析,为临床诊治痛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科及生殖内分泌门诊的患者、或在读高校生共200例。调查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合并症;月经情况、痛经情况、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实后,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计算原发性痛经中各证候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得出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布规律及脏腑辨证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调查的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多在21-30岁(159人,占79.5%),平均年龄26岁,多为在读高校学生。2.本次研究的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六经辨证后分为20个证型,包括5个单经病变(95例,47.5%),10个两经合病证型(70例,35%),5个三经合病证型(35例,17.5%)。其中单经病变最常见的证型为少阳病(34例,占单经患者的35.8%,占全部患者的17%。),太阴病(24例,占单经患者的25.3%,占全部患者的12%):两经合病最常见的证型是少阳太阴合病(17例,占两经合病患者的24.3%,占全部患者的8.5%);三经合病最常见的证型是太阳少阳太阴合病(23例,占三经合病患者的65.7%,占全部患者11.5%)。3.六经辨证各证型分布与年龄、生育史、BMI、情志状况、饮食偏嗜、诱发因素、痛经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脏腑辨证分型以寒湿凝滞证最常见(59例、29.5%),其次分别为气滞血瘀证(52例、26%),气血虚弱证(37例、18.5%),湿热瘀阻证(29例、14.5%),肝肾亏损证(23例、11.5%)。5.原发性痛经脏腑辨证分型与BMI、情志状况、痛经疼痛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脏腑辨证各证型分布与年龄、生育史、饮食偏嗜、诱发因素、疼痛部位无相关性(p>0.05)。6.原发性痛经脏腑辨证中寒湿凝滞证以太阴病多见(35例,33.3%),气滞血瘀证以少阳病多见(34例,42.0%),湿热瘀阻证以少阳病多见(21例,38.9%),气血不足证以太阴病多见(17例,28.3%)。结论:1.原发性痛经六经辨证以单经病为主,其次为两经合病,三经合病较少见;其中单经病以少阳病、太阴病多见;两经合病以少阳太阴合病多见;三经合病以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较常见。2.六经辨证各证型分布与年龄、生育史、BMI、情志状况、饮食偏嗜、诱发因素、痛经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3.原发性痛经脏腑辨证以寒湿凝滞证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4.脏腑辨证分型与BMI、情志状况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5.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寒湿凝滞证、气血不足证主要以太阴病多见。
李彦楠[2](2020)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桂枝茯苓经方疗效系统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临床采集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2.选取妇科经典活血化瘀消症经方代表方剂桂枝茯苓丸,通过文献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为横断面研究,制定子宫腺肌病临床观察记录表,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四诊信息,联合运用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算法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2.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inomed、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关于桂枝茯苓经方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6进行Meta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部分,共回收合格临床观察记录表121份。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血瘀是子宫腺肌病广泛分布的基础性证候要素,肾虚、气滞、气虚、阳虚相对多见,痰湿相对少见;基于因子分析的系统聚类分析分析得到的4个公因子群可归纳为类血瘀气虚证、类脾阳虚证、类肾虚肝郁证、类痰湿兼瘀证4个类证;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的四诊信息关联规则挖掘所得子宫腺肌病核心四诊信息群,为阳虚、气滞、血瘀、肾虚、气虚5个证候要素特征的体现。2.系统评价部分,共纳入21项研究和2136例患者。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桂枝茯苓经方联合西药在缓解痛经程度、减少月经量、减小子宫体积、降低CA125水平、减小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具有更佳的效果,且不会增加头痛、恶心呕吐、月经紊乱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评估结果显示,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偏低。结论:1.子宫腺肌病核心病机由血瘀、阳虚、肾虚、气虚、气滞、痰湿共同构建,而血瘀、阳虚、肾虚、气虚、气滞在其中处于更重要的关键位置,应视为临床治疗的核心所在。相对应子宫腺肌病临床基本治疗策略方面,活血化瘀为治疗总则,温阳、补肾、调气(理气行滞、益气)相对重要,归纳为活血温阳,补肾调气。2.系统评价证据表明,桂枝茯苓经方联合西药疗法作为安全的治疗方案治疗子宫腺肌病有着更佳的治疗效果,论证了桂枝茯苓经方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
王彩青[3](2020)在《《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中傅山对痛经病因病机、治法的认识,傅山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对近30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类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索这些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及研究现状,发现其优势及不足,以期丰富《傅青主女科》的研究内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有关傅青主治疗痛经的相关书籍,探讨傅山治疗痛经的学术思想。搜集近30年(1990年2019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方剂临床运用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库。依据拟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Excel对文献的计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情况、方剂中药物使用规律及加减情况;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利用修改后Jadad量表对所纳文献评分,用RevMan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傅山治疗痛经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2.文献计量学结果:共下载文献366篇,通过细读全文,按排除标准对下载文献进行删除,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81篇,其中临证经验36篇,临床试验45篇。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篇,学位论文6篇。期刊论文来自50种期刊,其中有20种核心期刊,30种非核心期刊。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40篇文献发表于非核心期刊。文献发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作者单位涉及26个地区,发表文献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3.方剂使用情况:81篇共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82次,使用宣郁通经汤的文献有47篇,共运用宣郁通经汤58次;使用加味四物汤的文献2篇,运用2次;温脐化湿汤7篇,运用7次;顺经汤11篇,运用11次;调肝汤14篇,运用18次。宣郁通经汤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余方剂文献发表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所治疾病种类多样。证候要素与方剂药物功效较为一致。方剂使用方法主要为汤剂口服,部分使用外治法。4.各方剂药物使用情况及加减规律:宣郁通经汤在使用时,白芥子、黄芩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赤芍等;加味四物汤、调肝汤在使用时以原方药物为主,增损药物较少;温脐化湿汤在使用时,白果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菟丝子等;顺经汤在使用时与原方药物出入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且各类药物较为分散。5.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纳入文献中共有24篇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存在的问题有:缺乏预试验及样本量估计;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缺乏知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试验设计的理论条件不充分;随机化水平较低,缺乏盲法;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偏低;欠缺安全性考虑;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欠统一;随访较少。在疗效评价、组间均衡性比较、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完成较好。6.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献样本量不足,仅筛选出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宣郁通经汤治疗痛经的总体有效率要高于米非司酮、布洛芬等西药。结论傅山治疗痛经学术思想: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宣郁通经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治疗疾病类型多样;临床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时,主要以原方使用,但也有部分方剂药物成分变化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临床随机试验整体质量较低;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较少。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傅山治疗痛经方剂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及其他方面疾病上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傅青主女科》中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采用国际研究标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刘慧婷[4](2020)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该治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属瘀血内阻证,符合纳入标准并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53例试验组在治疗后三个月内服用中药继续治疗,中药使用二期疗法;46例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对所有患者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一月、治疗后三月痛经VAS评分、月经失血评分图、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三月痛经天数、子宫体积、CA125、CA199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和治疗后半月内磁共振病灶体积变化情况。结果:(1)止痛疗效:痛经VAS评分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01%,对照组为7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疗效评价时点的痛经VAS评分呈渐进性下降。治疗后1月两组间痛经VAS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两组间痛经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调经疗效:月经失血图评分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疗效评价时点的月经失血图评分呈渐进性下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月经失血图评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1.70%,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疗效评价时点的中医证候积分呈渐进性下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缩小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疗效:试验组子宫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子宫体积缩小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灶体积缩小有效率为50%,对照组为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病灶体积缩小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CA125、CA199水平: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血清CA12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A125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血清CA199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在降低痛经VAS评分及缩短疼痛时间、减少月经量、改善中医证候及等方面效果显着,降低血清CA125水平、缩小子宫体积亦明显有效;缩小病灶体积在短期内疗效并不理想,对血清CA199水平改善不明显。说明本治法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张金环[5](2019)在《内异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自拟方“内异止痛汤”和“散结镇痛胶囊”对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痛经症状的改善,采用痛经症状积分、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对患者痛经症状进行量化评分,采用妇科B超对异位囊肿的大小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对患者外周血糖链抗原125(CA125)进行测定。评价两种治疗方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痛经症状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EMs痛经症状提供更优的临床方法。方法:将9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EMs痛经患者,使用Doll’ s临床病例随机表(附表一)将92例患者按1:1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将患者序号、随机数字、分组结果即为一级盲底,再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编盲,此即为二级盲底,并随机编制每位患者的药物编码,以上步骤由课题组专人负责;编码形成后采用文件形式予以确定,密封后由统计人员保存。治疗组运用内异止痛汤对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运用散结镇痛胶囊治疗。连服20剂为1疗程,经期停用,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运用痛经症状积分、VAS法评价患者痛经症状,检查异位囊肿体积和CA125含量,并在第2疗程后对患者进行痛经症状积分、VAS法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第2、3疗程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异位囊肿体积均明显减小,CA125含量皆明显降低。并且,在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和异位囊肿体积减小三个方面,服用“内异止痛汤”的治疗组效果优于服用“散结镇痛胶囊”的对照组。两组在降低CA125的疗效方面未见区别。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够有效缓解EMs痛经症状,并能够减小异位囊肿体积,降低外周血液CA125的含量。此外,治疗组在缓解疼痛症状、减小异位囊肿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降低CA125含量方面未见明显差异。提升内异止痛汤在治疗EMs痛经症状方面较散结镇痛胶囊有优势。
孟雪飞[6](2019)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2.探讨PTMC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纳入2017年05月至2019年0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手术的PTMC患者117例,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填写《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医证型调查表》,收集临床基本资料、四诊信息及彩超、甲功、术后病理等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结果:1.本组117例PTMC患者主要症状包括:颈部肿块81例(69.2%),胸胁脘腹胀痛66例(56.4%),情绪抑郁56例(47.9%),叹息43例(36.8%),经前乳房胀痛38例(32.5%),乏力34例(29.1%),喉中异物感31例(26.5%),口唇舌紫30例(25.6%),舌下脉络曲张30例(25.6%),懒言29例(24.8%),颈部肿块疼痛27例(23.1%),痛经25例(21.4%),面部色素沉着24例(20.5%),脉弦48例(41.0%),脉涩31例(26.5%),脉滑22例(18.8%),舌淡46例(39.3%),舌紫23例(19.7%),苔白44例(37.6%),苔腻21例(17.9%)。2.对39项高频症状及部分频率较低但较为重要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得出7个公因子,分别为:因子(1):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数、脉细;因子(2):形体肥胖、颈部憋闷或阻塞感、头身困重、口中黏腻感、带下量多、胸胁脘腹胀痛、情绪抑郁、叹息、喉中异物感、舌淡、苔白、苔腻、脉滑;因子(3):颈部肿块疼痛、口唇舌紫、面部色素沉着、脉弦、眼圈色暗、痛经、舌下脉络曲张、舌紫、脉涩;因子(4):月经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因子(5):舌暗紫有斑点;因子(6):颈部肿块、肠鸣矢气;因子(7):大便溏而不爽、嗳气。3.依据前述结果,本组PTMC辨证分为三型:气滞血瘀证56例(48%);肝郁痰凝证43例(37%);气阴两虚证18例(15%)。4.PTMC三种证型与甲状腺彩超的回声类型、微钙化、结节形态、结节边界、纵横比及血流信号无相关性(P>0.05);三种证型与甲功FT3、FT4、TSH、Tg、Tg Ab、TPOAb、TRAb各指标绝对值及指标异常的阳性率无相关性(P>0.05);三种证型与肿瘤大小、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1.气滞血瘀证、肝郁痰凝证、气阴两虚证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三种主要证型。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结聚为标。临床辨证以实证居多。2.超声形态学及多普勒血流分级、甲状腺功能、术后病理等临床客观指标,对PTMC辨证分型意义不大,需要进一步探求其他的辨证客观化指标。
王惠兰[7](2019)在《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掀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其主旨在于观察揿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与西方医学常规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初步阐明掀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之机理,为掀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搜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妇科门诊66例符合寒凝、血瘀型PD诊断月经痛程度为轻、中度患者,患者自由抽取分组按照入组顺序决定编号,每组33例,进行疗效观察。揿针组于月经前7d施与揿针之法,直至月经来潮初天停止,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药物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0.3g,2次/d口服,出现月事痛症状时口服,3个经血代谢循环周期后根据评分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2组数据经过SPSS17.0分析得出结论,2组所用治疗方法都对PD之血瘀寒凝证有效,但揿针较另一组别所用口服药效果好。结论:经过临床观察患者相对更容易接受揿针治疗,不仅因为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情况及伴法随症状。更因为其操作简便,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也避免了因床位问题等而产生的等待时间,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成本,同时揿针治疗为外治法与口服西药对比,对胃肠功能和肝肾功能都没损伤,从而让更多的人选则此法治疗,且其与较传统针刺而言刺激强度大幅度降低,适用于对于传统针刺治疗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和晕针的患者,因此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毕罗文[8](2019)在《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观察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以少腹逐瘀汤作为对照,观察温里镇痛汤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温里镇痛汤组)、对照组(少腹逐瘀汤组),每组36例。(2)温里镇痛汤组给予温里镇痛汤颗粒剂口服,少腹逐瘀汤组给予少腹逐瘀汤颗粒剂口服,均于经前第3天开始服药,共服7剂,每日一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3)以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疼痛VAS评分、疾病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PGF2α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期48小时内血清PGF2α水平为机理指标,以证候疗效和疾病疗效为疗效判定指标。(4)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综合判定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症状评分、证候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血清PGF2α等资料具有可比性。(2)痛经疾病疗效:温里镇痛汤组的总有效率为97.20%;少腹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里镇痛汤及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温里镇痛汤组与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里镇痛汤优于少腹逐瘀汤。(3)痛经证候疗效:温里镇痛汤组总有效率为91.67%;少腹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86.11%;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里镇痛汤及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温里镇痛汤组与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里镇痛汤优于少腹逐瘀汤。(4)治疗疗效指标变化:在VAS疼痛评分、疼痛程度分级、症状评分、证候评分、血清PGF2α水平方面,温里镇痛汤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里镇痛汤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以上疗效指标,两组均有疗效,相比之下,温里镇痛汤的疗效优于少腹逐瘀汤。(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是安全的。结论温里镇痛汤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是安全有效,且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均高于少腹逐瘀汤。
郭志华(Kwok Chi Wa)[9](2019)在《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评估药灸联合耳穴对青少年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农本方中医诊所(奥海城诊所)就诊的痛经患者及马鞍山崇真中学的学生中持续出现六个月以上痛经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痛经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63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轻重分级、视觉模拟量表、痛经评分表等。将研究数据双人双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163人参与本次研究,完成研究用于分析的病例为146例。1.耳穴治疗组、药灸治疗组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组经过3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81%及96%。2.三个治疗组治疗前的年龄,初潮年龄,月经持续天数,月经期腹部疼痛天数,服用止痛药情况,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治疗组间有可比性(P>0.05)。3.三个治疗组在治疗1、2、3个月时,各方面指标(包括: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4.耳穴治疗组和药灸治疗组在治疗1、2、3个月时,各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包括: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耳穴治疗优于药灸治疗。5.治疗3个月与治疗后随访比较,疼痛程度均出现递增趋势,其中药灸联合耳穴治疗优于单纯耳穴治疗。6.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耳穴治疗和药灸治疗安全性较高。结论:1.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均能改善原发性痛经,其有效率分别为92%、81%及96%。2.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药灸治疗。3.耳穴治疗和药灸联合耳穴治疗的疗效无显着差异。4.治疗后的疗效持久性方面,药灸联合耳穴治疗或单纯耳穴治疗均优于单纯药灸治疗。
杨姣[10](2019)在《527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临床上采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归纳总结,致力获得易于转化为临床实践的研究结果,为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扩展研究原发性痛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研究方法】通过登陆门诊病例、病例系统等方式,搜集符合本研究纳排除标准的527例PD患者的信息,建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Epidate数据库。提取其年龄、初潮年龄、病程、证型、首次就诊的方药及外治法、治疗前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NRS评分、不良反应。采用SPSS 22.0将资料按需求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527例PD患者证型分布:气滞血瘀证占34.3%,寒凝血瘀证占29.4%,肝肾亏损证占14.0%,气血虚弱证占12.3%,湿热瘀阻证占9.9%。各辨证组治疗后对NRS评分均有降低的作用。未收集到不良反应记录。(2)调查出62种方剂,使用最多的是自拟方(占总人数的34.9%)。中药使用次数为6177次,涉及药物共209种。对频数在20次以上的66味中药聚类分析发现最强聚类药对三棱、莪术,三味药配伍炮姜、大黄、三七粉;对其因子分析提取出18个公因子。(3)外治法涉及15类。辨证分组组内比较:气滞血瘀组采用二联外治法最多,中药熨烫频率最高,其次穴位贴敷;寒凝血瘀组使用二联外治法最多,灸法频率最高,次者穴位贴敷;肝肾亏损组采用单联外治法最多,灸法、中药熨烫频率最高;气血虚弱组采用单联外治法最多,灸法频率最高;湿热瘀阻组采用单联外治法最多,穴位贴敷使用频率最高。组间比较:针刺法、灸法、耳穴疗法、穴位贴敷、中药熨烫、中药灌肠、直肠纳药、刺络放血疗法在各组上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聚类分析迭代关系归类得出最强二联外治法:灸法、穴位贴敷。【研究结论】(1)证型分布由高到底依次是: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肝肾亏损证、气血虚弱证、湿热瘀阻证。(2)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痛经,遣方选药种类丰富,多辨证自拟处方。原发性痛经不同证型可供参考的中医外治方案:气滞血瘀证中药熨烫联合穴位贴敷或灸法联合穴位贴敷;寒凝血瘀证灸法联合穴位贴敷;肝肾亏损证灸法或中药熨烫;气血虚弱证灸法;湿热瘀阻证穴位贴敷。
二、专方治疗痛经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方治疗痛经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研究状况 |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
2.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3.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
4.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与病机 |
5.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 |
6.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六经辨证论治的相关研究 |
1. 六经实质研究 |
2. 六经辨证来源及概况 |
3.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及优势 |
4. 六经辨证与中医妇科疾病 |
5. 现代医家应用经方治疗痛经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月经相关情况分析 |
2.3 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布规律分析 |
2.4 原发性痛经患者脏腑辨证分布规律分析 |
2.5 六经辨证证型与脏腑辨证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3.2 月经情况结果讨论 |
3.3 六经辨证结果讨论 |
3.4 脏腑辨证结果讨论 |
3.5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讨论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2)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桂枝茯苓经方疗效系统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临床信息采集方法 |
(二) 数据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因子分析 |
(三) 聚类分析 |
(四) 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研究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桂枝茯苓经方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一、纳入标准 |
(一) 研究类型 |
(二) 研究对象 |
(三) 干预措施 |
(四) 结局指标 |
二、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五、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
六、统计分析 |
七、结果 |
(一) 文献筛选结果 |
(二)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四) Meta分析结果 |
八、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学术思想探析 |
1.《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五方 |
1.1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 |
1.2 经前腹痛吐血 |
1.3 经水未来腹先痛 |
1.4 经行后少腹疼痛 |
1.5 经水将来脐下先痛 |
2.《傅青主女科》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
2.1 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 |
2.2 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 |
3.《傅青主女科》对痛经治法的认识及特点 |
3.1 治痛经之要,重在疏肝 |
3.2 治痛经之妙,贵在补肾 |
3.3 治痛经之方,兼顾扶脾 |
4.《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 |
4.1 用药以补助通 |
4.2 药物剂量悬殊 |
4.3 药品注重炮制 |
4.4 以四物汤化裁 |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1.6 建立数据库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3 讨论 |
3.1 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讨论 |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
3.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
3.4 傅山治疗痛经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 |
3.5 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脱落标准 |
1.6 病例的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
3.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病情状况 |
4.2 疗效性评价 |
4.2.1 疼痛的缓解情况 |
4.2.2 改善月经量的疗效 |
4.2.3 缩小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的疗效 |
4.2.4 CA125、CA199 的变化 |
4.2.5 中医证候疗效 |
4.3 HIFU治疗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
4.4 安全性评价 |
5.讨论 |
5.1 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5.2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状 |
5.3 西医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 |
5.4 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与优势 |
5.5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优势和特色 |
5.6 HIFU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优势 |
5.7 中药二期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方药分析 |
6.疗效分析 |
7.结论 |
8.主要工作与创新 |
8.1 主要工作 |
8.2 创新点 |
9.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5)内异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设盲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EMs痛经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EMs痛经的认识 |
2.1 炎症机制 |
2.2 激素 |
2.3 神经纤维 |
2.4 疼痛中枢敏感化 |
2.5 免疫因素 |
3 方药解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方药解析 |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痛经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分析 |
4.3 异位囊肿体积和血清CA125结果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思路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今后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制定中医证型调查表 |
2.2 病例的信息采集 |
2.3 数据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四诊信息 |
3.因子分析证型 |
3.1 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
3.2 碎石图分析 |
3.3 公因子的提取 |
3.4 各证型分布 |
4 PTMC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 |
4.1 证型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 |
4.2 证型与甲功各项的相关性 |
4.3 证型与肿瘤大小、数目、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讨论 |
1 PTMC的发病相关探讨 |
2 关于证及因子分析相关探讨 |
2.1 证的认识 |
2.2 因子分析 |
3 PTMC证型相关探讨 |
4 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探讨 |
4.1 超声 |
4.2 甲功 |
4.3 肿瘤大小数目及淋巴结转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国传统医学对PD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发展史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2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PD的研究进展 |
2.1 传统药物治疗 |
2.1.1 辩证分治 |
2.1.2 专方治疗 |
2.1.3 民族医药治疗 |
2.2 针灸治疗 |
2.2.1 火针疗法 |
2.2.2 电针疗法 |
2.2.3 针刺疗法 |
2.2.4 针刺手法运用 |
2.2.5 灸法 |
2.2.6 温针疗法 |
2.2.7 耳针疗法 |
2.3 多重疗法相合治PD |
2.4 其他疗法治疗PD |
3 现代西方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3.1 流行病学关于本病的研究 |
3.2 病因解析 |
3.3 PD 疼痛机理与产生因素 |
3.3.1 疼痛机理 |
3.3.2 致疼痛产生因素 |
4 现代医学治疗PD药物及原理 |
4.1 一般治疗 |
4.2 PG合成酶抑制剂 |
4.3 口服避孕药 |
4.4 β-受体激动剂 |
4.5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
4.6 维生素类 |
4.7 其他疗法 |
实验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分组方法 |
4 诊断标准 |
4.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4.2 中国传统医学诊断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痛经积分标准 |
8 痛经程度划分标准 |
9 疼痛积分标准 |
10 病例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11 实验终止标准 |
12 治疗方法 |
13 揿针治疗注意事项 |
14 痛经患者经期注意事项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16 实验数据分析 |
17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关于揿针 |
2.1 揿针起源与理论依据 |
2.2 揿针简介 |
2.3 揿针的临床应用情况 |
3 穴位选择理论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判断 |
5.质量控制方法 |
6.统计学处理 |
7.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病例信息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
第三节 西医学对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一、西医学对痛经的病因认识 |
二、西医学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样本量计算 |
四、随机分组 |
五、治疗方案 |
六、疗效评价 |
七、质量控制方法 |
八、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三节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情况比较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题方法及立论依据 |
第二节 选用穴位及依据 |
一、耳穴依据 |
二、药灸依据 |
第三节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527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资料纳入标准 |
2.4 病例资料排除标准 |
2.5 辨证分型的规范化 |
2.6 中药名称的规范化 |
2.7 对于疗效的判定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资料收集 |
3.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一般情况 |
4.1.1 辨证分型情况 |
4.1.2 年龄分布 |
4.1.3 初潮年龄情况 |
4.1.4 病程情况 |
4.1.5 疼痛数字评分情况 |
4.2 方剂统计结果 |
4.2.1 整体方剂频数分析结果 |
4.2.2 不同辨证分组方剂频数分析 |
4.3 中药统计结果 |
4.3.1 中药频数分析 |
4.3.2 中药聚类分析 |
4.3.3 中药因子分析 |
4.4 外治法统计结果 |
4.4.1 外治法频数分析 |
4.4.2 外治法聚类分析 |
讨论 |
1 关于选取首次方药及外治法统计分析的探讨 |
2 一般情况的讨论 |
3 对于方剂的讨论 |
3.1 自拟方最多的探讨 |
4 关于中药的分析 |
4.1 高频中药分析 |
4.2 中药聚类分析 |
5 对于外治法的讨论 |
5.1 对单个高频外治法的分析 |
5.1.1 灸法 |
5.1.2 中药熨烫 |
5.1.3 穴位贴敷 |
5.1.4 中药足浴 |
5.1.5 耳穴 |
5.1.6 针刺法 |
5.2 不同辨证分组外治法频数结果分析 |
5.3 外治法聚类分析 |
6 关于本研究无中成药治疗的探讨 |
7 关于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规范化方案的探讨 |
7.1 气滞血瘀证 |
7.2 寒凝血瘀证 |
7.3 肝肾亏损证 |
7.4 气血虚弱证 |
7.5 湿热瘀阻证 |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1 创新 |
2 不足 |
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原发性痛经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专方治疗痛经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D]. 易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桂枝茯苓经方疗效系统评价的研究[D]. 李彦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D]. 王彩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D]. 刘慧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内异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D]. 张金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 孟雪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D]. 王惠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毕罗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志华(Kwok Chi W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527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杨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