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些特殊矩阵幂运算的简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洋[1](2021)在《复杂噪声背景下的稀疏测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着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是渗透于从古至今所有哲学、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基础思想。稀疏表示理论以及后来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压缩感知理论正是该节省性原则在现代统计学、机器学习、信号处理领域的集中体现。阵列信号参数估计是雷达、声纳、通信等系统的原理性技术,其基本任务如测向、定位、跟踪与许多现存或即将到来的技术增长领域紧密联系,如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无人驾驶、3D打印等。随着测向系统的不断改进和突破,各种低成本、小型化的新型雷达不断涌现,同时目标隐身以及干扰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阵列信号处理系统所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子空间类测向方法在小快拍、低信噪比、空域临近信号以及复杂背景噪声环境等非理想场景愈发无法胜任测向任务。最近二十年引起学者广泛关注的稀疏表示理论为解决参数估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此类方法对一些非理想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本文从噪声抑制角度出发,着眼于稀疏重构与阵列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考虑网格的存在对阵列参数估计的影响,研究了高斯白噪声、高斯有色噪声、alpha白噪声和alpha色噪声背景下的稀疏测向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具体的研究工作可以概括如下:第一,针对贪婪算法处理测向问题时存在角度分辨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子空间信息的新算法(Noise Subspace Reprojection OMP,NSR OMP)。该算法在匹配追踪算法的架构下,有机融合了两个子空间的有效信息:使用信号子空间作为重构信号,减小了算法寻优的工作量的同时降低了噪声对支撑集选择的干扰;使用噪声子空间修正算法的支撑集选取规则,提高了算法的分辨力。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继承了匹配追踪类算法小快拍性能好且运算量小的优点,同时极大改进了原始算法角度分辨力差的问题。第二,利用阵列输出协方差矩阵的对称Toeplitz特性,可以经由两次矩阵变换过程将DOA估计问题从复数域的多测量矢量(Muitiple Measurement Vector,MMV)问题转化为实数域的单测量矢量(Single Measurement Vector,SMV)问题。该过程在保证测向性能的前提下将ULA阵列的DOA估计问题简化。又从去冗余的角度定义了一种线性变换对阵列输出四阶累积量协方差矩阵进行降维,使其满足实值化条件,从而将上述方法推广到四阶累积量。第三,针对现有的基追踪(Basis Pursuit,BP)类测向方法计算量较大的问题,基于第二点中提出的二阶统计域和高阶统计域的实值向量化测向模型,我们分别提出了适用于高斯白噪声和高斯有色噪声背景下的BP测向方法。由于算法只需要解决低变量数的SMV问题,比现有的BP测向方法计算效率更高。算法无需进行特征值分解,节省计算量的同时对信源数是否被准确估计不敏感。又将处理实值化SMV问题的ISL0算法引入测向问题,该算法对正则化参数的设置准确度要求不高,可以有效解决基于四阶累积量的凸优化算法设置正则化参数困难的问题。第四,针对现有的离格测向方法计算量较大的问题,建立了DOA估计的实值化离格模型。采用第三点中提出的算法对DOA与网格误差进行交替迭代求取,分别提出了适用于高斯白噪声和高斯有色噪声背景下的离格测向方法,后者填补了现存离格测向方法无法处理高斯有色噪声的空白。与现有的同类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运算时间,提高了离格类测向算法的实用性。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第五,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Fractional Lower Order Statistics,FLOS)的子空间方法需要较大的快拍数、较高信噪比门限才能处理alpha噪声背景下的测向问题。针对该问题,我们分析了相位分数低阶矩(Phase Fractional Lower Order Moment,PFLOM)协方差矩阵满足范德蒙德分解定理的条件,将PFLOM与协方差匹配准则相结合,提出了两种适用于alpha白噪声背景下的无网格测向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与现有的同类算法相比可以在较低信噪比、较少快拍数的不利条件下有效解决强冲击性alpha白噪声背景下的稳定测向问题。第六,针对现存适用于alpha噪声的测向方法只能处理alpha白噪声的问题,本文将一种全新的统计量—分数阶累积量(Fractional Order Cumulant,FOC)引入测向问题,并简要分析了该统计量对alpha色噪声的抑制机理。借助该统计量对alpha色噪声的抑制作用,结合本文前面章节的内容提出了适用于alpha色噪声环境下的离格、无格稀疏测向方法,填补了现存测向方法无法妥善处理alpha色噪声的空白,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沈中宇[2](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靳凌博[3](2021)在《基于点不可靠性k-目标一致最优问题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可靠性是网络性能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研究了k-目标图的点可靠性问题,即边和目标节点是完美的,每个非目标节点以相同的概率独立失效的最优和一致最优问题。所谓k-目标一致最优图指的是在一个图类Ω(n,m)中(其中n是节点数,m是边数),对于点的任意失效概率q∈(0,1),一个k-目标图的可靠性都大于或等于其他具有相同节点数和边数的同类图。本文证明了包含完全二部图K(k,n-k)为子图的图是k-目标一致最优图,并且在没有完全二部图K(k,n-k)作为子图的图类中,k-目标一致最优情形并不总是存在的。在图类Ω(n,n-1)中,如果目标节点数满足k≥2,则存在一个k-目标一致最优图,其基本连通集只包含一个非目标点。在图类Ω(n,n)中,当k>n-k或k<n-k且k>2时,基本连通集满足c=1的二部图是k-目标一致最优图,而k取其它情况下没有一致最优图。本文进一步将k:-目标图的点可靠性问题应用在云传感系统(SCS)网络中。云传感网络的可靠性通常指在给定时间段内执行所需功能的能力,即所有属于预先指定子集K的网络节点对之间的成功通信的概率。因为SCS网络的k-目标图的可靠性计算是NP困难的,故设计了蒙特卡罗算法,并实现了对较大规模云传感网络的可靠性计算,达到了理想的精度。
周雷[4](2021)在《量子系统李雅普诺夫控制全局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控制在量子计算、核磁共振、量子化学以及量子光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态转移控制是量子控制的核心内容。由于量子系统的不确定性,具有全局稳定性的量子态转移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可以用于实现具有全局稳定性的量子态反馈控制。本论文对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量子态控制以及单量子比特表示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重点研究了封闭量子系统的通用控制方法,随机量子系统的状态分解控制方法,以及单量子比特的规范实数对表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封闭量子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通用控制方法,可将系统由任意初始态驱动至任意目标态。此方法可应用于量子系统的自由哈密顿量非强正则,以及(或)量子系统的控制哈密顿量非全连接的情形。具体而言,利用隐李雅普诺夫理论,通过精心构造两种隐函数以及一种含有虚拟力学量的李雅普诺夫函数,同时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控制律:常值控制律,微扰控制律以及主控制律。常值控制律可解决量子系统哈密顿量与目标态不对易的问题,讨论了其存在性;微扰控制律可解决量子系统哈密顿量非全正则以及控制哈密顿量非全连接的问题,严格证明了微扰控制律的存在性以及量子系统在其作用下的非退化性;证明了主控制律可使量子系统在所有平衡态保持稳定。进一步分析了量子系统在控制律作用下的最大不变集,通过引入虚拟力学量,根据拉萨尔不变性原理,证明了系统的全局收敛性。最后,为了说明控制律的设计过程以及验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数值仿真实例。2.不同于量子纠缠态,如果量子态可以写成矩阵张量积的形式,那么此量子态被称为可分离的。针对随机量子系统,同样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随机系统的拉萨尔不变性原理,提出了可分离目标态的控制方法。此方法可使系统由任意初始量子态,几乎必然收敛至可分离的混合目标态,称之为量子系统分解控制。解决了三个与量子系统分解控制有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给出了随机量子系统状态分解的可控条件;第二个问题,给定具体可分离的目标态,给出了随机量子系统可分解控制的判定条件;最后一个问题,设计了随机量子系统的控制律,其中包含精心构造的虚拟力学量,利用伊藤随机微分理论,使得系统可分解目标态几乎必然具有全局稳定性。3.单量子比特是最简单的量子系统,是研究复杂量子系统的基础。提出可以用规范实数对这一数学模型来表示单量子比特。任意单量子比特都可以表示为规范实数对的形式。发现了泡利变换在规范实数对变换中的对应形式,并严格证明了后者满足若干代数性质。定义了规范实数对的代数运算,即加法、标量乘法和普通乘法。严格证明了规范实数对集合对这三种运算保持封闭,并满足交换、结合以及分配律。最后,进一步研究了规范实数对幂运算和指数运算,并证明了相关定理。在此基础上,构造了量子比特指数这一全新运算。本文解决了其它方法不能解决的退化的封闭量子系统的控制问题,可以任意设定初始态和目标态,系统始终具有全局渐近稳定性。状态分解控制是一种新的控制类型,同时研究了它的可控性条件、可分解判定条件以及控制律。而单量子比特的规范实数对表示是一种完全不依赖于模糊数学框架的新的数学对象,并且具有自己独立的性质,扩展了我们对量子信息的认识。
李诗雅[5](2020)在《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应急管理为例》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始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伴而生。在世界范围内,灾难性突发事件正呈现出单一类型灾害频发、多类型灾害并发、交织扩散以及影响渐趋复杂等特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四大类型的突发事件每年都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众所周知,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苏作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沿海省份,在应急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应对事故灾难方面压力巨大。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夯实全省应急管理的根基,建立起具有系统化、立体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特征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是江苏应急管理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更好地促进江苏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大数据资源的应用,亟需对影响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因素做系统研究,以期能对其实践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参考。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及ISM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国内外应急管理中大数据应用的研究现状,在对其发展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应急管理与大数据的作用关系,引出应急管理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紧接着,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从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大数据应用中识别与筛选出对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的20项影响因素;然后,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探讨20项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分布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并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影响因素之间的递阶层级;接下来,使用MICMAC分析构造出驱动力-依赖性矩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集群分析划分类别,以展示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并阐明各影响因素对应急管理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作用程度;最后,分析深层次开发与应用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应用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综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发展与应用、驱动江苏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层次变革的管理启示。
张伟娜[6](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函数学习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运算能力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高一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阶段。函数作为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之一,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在实习学校与实践导师的交流及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函数内容方面的掌握也有些薄弱。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函数为载体进行编制测试卷和问卷,并采取访谈的形式,了解高一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现状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测验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1)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并结合《高中数学考试大纲》及《新课标》中对函数内容及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四教材中的函数部分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和整理,编制一份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同时辅以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现状;(2)抽取开封市四所中学的480名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测试卷及问卷,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3)对数据进行回收、整理及分析。最终结合测试卷、问卷的数据结果分析、对测试卷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以及对教师、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对高一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做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并给出建议。通过对测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1)高一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表现一般,成绩呈近似正态分布,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学生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强一点,但是对运算对象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求解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3)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理科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显着高于文科生的数学运算能力;(4)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要明显高于男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从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1)高一学生在运算习惯方面表现一般,在知识学习和思想意识方面次之,在兴趣和态度方面较差,教师教学对文理科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影响不是很大;(2)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兴趣和态度、基础知识、学习习惯三个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兴趣和态度、知识学习和思想意识两个方面都存在显着性差异;(4)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教师教学方面达到显着性水平。通过对学生在测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以及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所调查的这四所学校中,高一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能力仍需提升;(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有待提高;(3)学生选择合适运算方法的能力稍有欠缺;(4)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不到位。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提升高一学生在函数方面的运算能力给出了相应的对策:(1)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基础教学;(2)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积累;(3)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数学运算兴趣、意志以及运算习惯方面的培养;(4)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教师教研交流学习。
李杰[7](2020)在《TLS加密流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得到广泛应用。TLS在端到端会话中的实体认证、流量机密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计算机网络中还有很多不同功能的网络中间设备,如入侵检测设备、家长过滤系统等,对于维护网络安全、实现网络功能和提高网络性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TLS加密网络流量对于保护用户流量安全至关重要,但如果直接部署,将使得很多应用层网络中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缓解TLS协议与目前网络中间设备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文研究如何设计能够兼容网络中间设备的TLS变种协议或流量处理机制,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基于硬件的网络中间设备中存在的资金开销大、管理难度高、开发周期长、容错率和灵活性低等缺陷,本文研究如何利用学术界近年提出的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将网络中间设备的功能以软件服务的形式,在通用服务器或云平台中实现。本文的研究工作聚焦在TLS加密流量处理问题上。本文提出了多种TLS加密流量处理机制,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使能网络中间设备处理TLS流量;同时,本文结合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研究如何设计实现能够处理TLS加密流量的虚拟化网络中间设备,以及如何部署和管理虚拟网络中间设备。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TLS加密流量处理的协议兼容机制针对TLS连接分割、服务器私钥内嵌、TLS变种协议等现有TLS加密流量处理方案中存在的安全性缺陷、TLS协议兼容性和通用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TLS加密流量处理的协议兼容机制Pass Box。在Pass Box机制中,网络中间设备通过被动监听连接握手报文,还原TLS会话密钥,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定制的根证书,不依赖带外安全信道传输会话密钥给网络中间设备。Pass Box机制可应用于TLS 1.2和1.3协议,具有良好的协议通用性。此外,应用Pass Box机制的终端能够与标准TLS终端进行正常交互,良好的协议兼容性使得Pass Box机制具有大规模部署使用的潜力。在处理性能方面,应用Pass Box机制不给终端引发额外的通信开销,给网络中间设备带来的计算开销亦可忽略不计。(2)提出了TLS加密流量处理的访问控制机制针对如何在保持TLS 1.3协议高效握手框架的前提下,终端用户在会话中以可认证的方式选择引入网络中间设备,并细粒度控制网络中间设备对流量的读写权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TLS加密流量处理访问控制机制ME-TLS。本文结合标识密码技术,设计和实现ME-TLS机制。ME-TLS机制中实现了隐式版本协商功能,应用该机制的终端能够发现对方终端是否支持ME-TLS机制,能够与标准TLS终端进行正常交互;此外,具备ME-TLS机制的终端,能够对会话中引入的多个网络中间设备构成的网络功能服务链进行验证,保证流量被按照预期的顺序处理。(3)提出了TLS加密流量处理的隐私保护机制针对如何在保护用户流量以及流量审查隐私的前提下,虚拟网络中间设备对TLS加密流量进行审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TLS加密流量处理的隐私保护机制Cloud DPI。在该机制中,客户端和服务器使用标准TLS协议进行交互,即该机制同样具有良好的协议兼容性,具备实际部署使用的潜力。Cloud DPI机制支持多种流量审查规则,包括带有多个判定条件、带有负载定位描述符和报文域描述符的规则、跨连接流量审查规则等。Cloud DPI机制的底层密码技术计算开销小,从而提高虚拟网络中间设备的流量审查效率。(4)提出了TLS加密流量处理中间设备的部署和管理方法针对本文提出的以上三种TLS加密流量审查机制,本文结合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对相关机制工作在虚拟网络中间设备中的设计实现、部署和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基于云服务平台的Dynamic NF框架和一种虚拟网络中间设备通用编程模型,设备厂商使用该编程模型实现的虚拟网络中间设备,可部署于Dynamic NF系统中,由Dynamic NF进行自动化的生命周期管理。Dynamic NF系统提供了网络中间设备配置协议,终端用户可使用该协议在访问网络时根据特定的应用场景,为不同会话配置所需的虚拟网络中间设备。
吴晓慧[8](2020)在《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烟台八所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种呈现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上的教学内容体现的,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随着高中数学2017年新课标和2019年人教A版新教材的出版,对于高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程度还有待检测。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一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新课标是否一致?本文对公认的“SEC”课堂教学调查模型进行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本土化改进,得到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调查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烟台市八所高一数学教师进行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调查研究。通过一致性公式计算出教学与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得到如下结论:(1)主题维度:教师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书的教学情况与标准的总体一致性水平较高且只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个主题的教学是低于新课标的要求,其他四个主题的教学都要高于新课标的要求。(2)三维目标:结果目标总体一致性指数>过程目标总体一致性指数>体验目标总体一致性指数。(3)认知水平:“掌握”一致性指数最差为0.35,“探索”一致性指数为0.52。教师在结果认知水平和过程认知水平中的教学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验认知水平上的教学要低于课程标准的认知要求。通过上述调查结论,建议教师:(1)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主题可以适当增加课时数,在其他四个主题上可以适当减少课时数。(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并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过程目标和体验目标在知识点上的讲解。(3)教师要熟记各知识点的认知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基于课程标准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这些建议可以给教师提供参考,促使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而促进课程标准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更加完善地推进教育改革。
谢婉莹[9](2020)在《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兴的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示决策信息的决策工具扩展形式,概率语言术语集,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出现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丰富不确定决策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如下创新性研究:(1)把层次分析法扩展到概率语言环境里,提升层次分析法处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首先重新定义了概率语言判断矩阵,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指标,然后提出了新的检验和增进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法。其次,集成单个的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为群判断矩阵,并确定群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再次,结合优先顺序和决策矩阵得到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雄安新区的绩效评估及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决策者选择的语言标度的不同,把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分为两类:加型偏好关系和乘型偏好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算法。其次,根据转换函数把得到的完全的偏好关系转换为统一的形式,以便实现信息的集成。再次,检查和增进统一形式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确定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表现的评估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和标准化的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定义了距离测度和相似度测量共识度。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共识过程: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和群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另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间相似度的共识过程。其次,基于提出的可能度确定选择过程。再次,提出两种不同的算法解决有关虚拟现实产业选择合作公司的群决策问题,并验证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给出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和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元素构成,分两方面修复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修复不确定乘型语言变量和修复对应的概率。然后,研究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其次,基于新提出的可能度公式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方式。(5)从认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首先,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研究目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计算综合权重向量。其次,提出了加权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作为选择人工智能项目的基准。再次,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贴近系数确定方案排序和比较分析。(6)提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首先,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比度。然后,给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概念。其次,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研究了群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再次,基于定义的可比度,提出了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展的An Acronym in Portuguese of Interactive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ODIM)法,扩展的Vlse 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最后,通过一个选择云企业合作伙伴的案例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刘畅[10](2020)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外来物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机场外来物(FOD)会给航空器的安全运行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随着民航业的迅速发展,航班量和客流量急剧增加,机场的FOD也随之增加。目前国内大多数机场对跑道,机坪的FOD防范主要靠人工巡视,尤其开展跑道巡查时,需要临时关闭跑道,这就降低了跑道使用时间,从而影响机场的运行效率。为了提升机场保障能力及安全管控能力,防止FOD造成航空器事故,有必要对机场进行外来物风险管理研究。本文针对目前南宁机场FOD管理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对南宁机场FOD管理开展研究。首先运用AHP方法将近年来南宁机场所收集的所有FOD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南宁机场FOD防范需关注的主要风险因素。然后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建立了影响外来物产生的递阶结构关系,使机场外来物风险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层次化的展现出来。最后根据已有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对南宁机场目前的FOD管理方案和制度提出细化及完善的建议。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可为其他机场机实施机坪外来物管理提供参考。
二、某些特殊矩阵幂运算的简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些特殊矩阵幂运算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噪声背景下的稀疏测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DOA估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早期非参数化方法 |
1.2.2 参数化阵列测向方法的研究 |
1.2.3 半参数化方法(稀疏测向)的研究 |
1.2.4 高斯色噪声背景下的测向方法研究 |
1.2.5 alpha噪声背景下的测向方法研究 |
1.2.6 基于实值化模型的测向方法 |
1.2.7 离网格(off-grid)稀疏测向方法 |
1.2.8 无网格(gridless)稀疏测向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以及预备知识 |
2.1 引言 |
2.2 稀疏表示的基本原理 |
2.3 稀疏测向的可行性分析 |
2.4 非高斯分布的基本模型 |
2.4.1 混合高斯分布 |
2.4.2 广义高斯分布 |
2.4.3 t分布 |
2.4.4 alpha稳定分布 |
2.5 alpha稳定分布的定义和性质 |
2.5.1 alpha稳定分布的定义 |
2.5.2 alpha稳定分布的性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部子空间信息的匹配追踪测向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均匀线形阵列(ULA)的DOA估计稀疏模型 |
3.3 MP类算法角度分辨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3.4 子空间信息 |
3.5 NSR OMP算法提出 |
3.5.1 最小范数法 |
3.5.2 NSR OMP算法实现和计算量分析 |
3.6 仿真实验 |
3.6.1 实验3.1--NSR OMP算法估计实验 |
3.6.2 实验3.2--偏移角实验 |
3.6.3 实验3.3--快拍数实验 |
3.6.4 实验3.4--信噪比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实值化模型的离格稀疏测向方法 |
4.1 引言 |
4.2 阵列的实值化测向模型 |
4.2.1 均匀线阵(ULA)的二阶统计量实值化测向模型 |
4.2.2 稀疏线阵(SLA)的二阶统计量实值化测向模型 |
4.2.3 ULA阵列的四阶累积量降维实值化测向模型 |
4.3 算法提出 |
4.3.1 RV L1-SSV DOA估计算法 |
4.3.2 基于平滑l_0范数的DOA估计算法 |
4.3.2.1 平滑函数设计 |
4.3.2.2 算法推导 |
4.3.2.3 RV ISL0-SSV算法流程 |
4.3.2.4 算法参数设置及其计算量分析 |
4.3.2.5 四阶累积量矢量实值化模型 |
4.3.3 在格方法的仿真实验与分析 |
4.3.3.1 实验4.1--可行性实验 |
4.3.3.2 实验4.2--偏移角实验 |
4.3.3.3 实验4.3--信噪比实验 |
4.4 实值化离格稀疏测向方法 |
4.4.1 RV L1-OGSSV测向方法 |
4.4.2 RV ISL0-OGSSV和RV ISL0-OGHOCV测向方法 |
4.4.3 离格测向方法的仿真实验与分析 |
4.4.3.1 实验4.4--收敛性分析 |
4.4.3.2 实验4.5--信噪比实验 |
4.4.3.3 实验4.6--运算时间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lpha白噪声背景下基于PFLOM的无网格稀疏测向方法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 |
5.2.1 范德蒙德分解定理 |
5.2.2 原子范数 |
5.2.3 连续压缩感知 |
5.2.4 协方差匹配 |
5.3 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无网格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5.4 基于PFLOM的无网格测向方法 |
5.4.1 基于PFLOM的 GLS方法 |
5.4.2 基于PFLOM的稀疏矩阵重构方法 |
5.4.3 参数b的设定 |
5.5 PFLOM-SMR和PFLOM-GLS算法与ANM方法的关联性 |
5.6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6.1 实验5.1--可行性实验 |
5.6.2 实验5.2--信噪比实验 |
5.6.3 实验5.3--快拍数实验 |
5.6.4 实验5.4--噪声冲击性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Alpha色噪声背景下基于FOC的稀疏测向方法 |
6.1 引言 |
6.2 分数阶累积量 |
6.3 算法提出 |
6.3.1 基于FOC的 MUSIC算法 |
6.3.2 基于FOC的离格稀疏测向方法 |
6.3.3 基于FOC的无网格稀疏测向方法 |
6.4 数值仿真实验分析 |
6.4.1 实验6.1--确定参数p的取值 |
6.4.2 实验6.2--可行性实验 |
6.4.3 实验6.3--信噪比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
2.1.3 文献小结 |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
2.2.3 文献小结 |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
2.3.3 文献小结 |
2.4 文献述评总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
3.2 研究对象 |
3.2.1 专家论证对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深度访谈对象 |
3.2.4 案例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论证手册 |
3.3.2 调查问卷 |
3.3.3 访谈提纲 |
3.3.4 观察方案 |
3.4 数据收集 |
3.4.1 专家论证 |
3.4.2 问卷调查 |
3.4.3 深度访谈 |
3.4.4 现场观察 |
3.5 数据分析 |
3.5.1 专家论证 |
3.5.2 问卷与访谈 |
3.5.3 现场观察 |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
4.1 文献分析 |
4.1.1 已有框架选取 |
4.1.2 相关成分析取 |
4.1.3 相关类别编码 |
4.2 框架构建 |
4.2.1 相关类别合并 |
4.2.2 相应成分生成 |
4.2.3 初步框架构建 |
4.3 框架论证 |
4.3.1 第一轮论证 |
4.3.2 第二轮论证 |
4.3.3 第三轮论证 |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5.1 学科内容知识 |
5.1.1 一般内容知识 |
5.1.2 专门内容知识 |
5.1.3 关联内容知识 |
5.2 教学内容知识 |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5.3.1 学科高等知识 |
5.3.2 学科结构知识 |
5.3.3 学科应用知识 |
5.4 数学哲学知识 |
5.4.1 本体论知识 |
5.4.2 认识论知识 |
5.4.3 方法论知识 |
5.5 总体分析 |
5.5.1 学科内容知识 |
5.5.2 教学内容知识 |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5.5.4 数学哲学知识 |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6.1 案例1 |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
6.2 案例2 |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
6.3 案例3 |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
6.4 案例4 |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
6.5 跨案例分析 |
6.5.1 学科内容知识 |
6.5.2 教学内容知识 |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6.5.4 数学哲学知识 |
6.5.5 案例总体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7.2 研究启示 |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
附录9 访谈提纲 |
附录10 观察方案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点不可靠性k-目标一致最优问题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难点 |
1.3 研究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网络可靠性的模型、算法及应用 |
2.1 网络可靠性的一些应用模型 |
2.2 大型网络中的蒙特卡罗方法 |
2.3 BDD分解模型 |
2.4 非仿真的系统可靠性方法 |
2.5 k终端网络的结构简化方法 |
第3章 基于点不可靠性的k-目标图的一致最优问题 |
3.1 基本概念和问题假设 |
3.2 k-目标图一致最优问题的主要结果 |
3.3 非完全图中的一致最优条件 |
第4章 点可靠性分析在云传感网络中的应用 |
4.1 云传感网络模型 |
4.2 蒙特卡罗算法 |
4.3 算法实例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总结 |
5.2 待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以及完成论文 |
(4)量子系统李雅普诺夫控制全局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量子控制概述 |
1.1.1 封闭量子系统控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2 随机量子系统控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 量子比特表示概述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创新点以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3.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量子力学基础 |
2.1.1 向量空间与算符 |
2.1.2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
2.2 系统稳定性理论 |
2.2.1 李雅普诺夫系统稳定性理论 |
2.2.2 拉萨尔不变性原理 |
2.3 随机微积分 |
2.3.1 随机微分方程 |
2.3.2 伊藤引理 |
第3章 封闭量子系统的李雅普诺夫通用控制方法 |
3.1 系统描述与主要结论 |
3.2 常值控制律的设计及其存在性 |
3.3 微扰控制律的设计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
3.3.1 微扰控制律的设计 |
3.3.2 系统非退化的证明 |
3.4 主控制律的设计 |
3.5 系统最大不变集的结构 |
3.6 虚拟力学量的设计 |
3.7 控制方法总结及数值仿真 |
3.7.1 通用控制方法设计流程 |
3.7.2 数值仿真 |
第4章 随机量子系统的状态分解控制 |
4.1 系统描述与平衡态 |
4.2 控制策略与无穷小生成元 |
4.3 系统最大不变集分析 |
4.4 核心定理及数值仿真 |
第5章 量子信息的规范实数对表示 |
5.1 规范实数对模型 |
5.2 规范实数对变换的性质 |
5.3 规范实数对的代数运算及其性质 |
5.4 量子比特指数与数值实例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应急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
1.3.2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
1.3.3 应急管理与大数据结合发展研究综述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1.4.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应急管理大数据发展概述 |
2.1.1 应急管理概述 |
2.1.2 大数据概述 |
2.1.3 应急管理大数据概念 |
2.1.4 应急管理大数据内涵 |
2.2 应急管理与大数据的关系 |
2.2.1 大数据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2.2.2 大数据促进应急管理变革 |
2.2.3 大数据对应急管理的反作用 |
2.3 应急管理大数据来源与分类 |
2.3.1 应急管理大数据来源 |
2.3.2 应急管理大数据分类 |
2.4 模型相关理论 |
2.4.1 ISM模型理论 |
2.4.2 MICMAC模型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不同阶段中的应用 |
3.1.1 应急管理的阶段性管理 |
3.1.2 减灾阶段 |
3.1.3 备灾阶段 |
3.1.4 响应阶段 |
3.1.5 恢复阶段 |
3.2 基于PEST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筛选 |
3.2.1 政策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社会因素 |
3.2.4 科技因素 |
3.3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影响因素整体识别 |
3.3.2 影响因素初步筛选 |
3.3.3 影响因素再次修正 |
3.3.4 影响因素统计与整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
4.1 ISM建模与MICMAC分析原理 |
4.1.1 ISM建模步骤与原理 |
4.1.2 MICMAC分析原理 |
4.2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ISM分析 |
4.2.1 建立影响因素的二元关系表 |
4.2.2 构建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 |
4.2.3 计算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 |
4.2.4 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分解 |
4.3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层次关系划分 |
4.3.1 建立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
4.3.2 影响因素层级分析 |
4.3.3 影响因素ISM分析结果 |
4.4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MICMAC分析 |
4.4.1 构造影响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矩阵 |
4.4.2 影响因素集群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评价及对策建议 |
5.1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必要性分析 |
5.1.1 适应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需要 |
5.1.2 有机整合全省应急管理资源 |
5.1.3 统筹协调行动实现协同应急 |
5.1.4 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
5.2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可行性分析 |
5.2.1 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良好 |
5.2.2 社会加强对政府应急的关注程度 |
5.2.3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保障 |
5.2.4 国内外案例提供相应借鉴 |
5.3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3.1 大数据平台建设力度不够 |
5.3.2 应急管理大数据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
5.3.3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层次较低 |
5.4 针对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基础层的建议 |
5.4.1 发挥应急管理主体的主导作用 |
5.4.2 聚焦应急管理大数据人才培养 |
5.4.3 建立高效应急信息管理机制 |
5.5 针对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过程层的建议 |
5.5.1 加强应急管理大数据统筹建设 |
5.5.2 建设全面的大数据标准体系 |
5.5.3 营造良好应急培训和教育环境 |
5.5.4 注重应急管理大数据安全 |
5.5.5 鼓励公众参与共享,使用新技术支持整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函数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数学运算能力欠缺影响高中课程学习 |
2.函数教学中的不足对学生运算能力有较大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1.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
3.综合评析 |
一、数学运算能力的理论分析 |
(一)数学运算能力的概念界定 |
(二)数学运算能力的成分划分 |
(三)理论基础 |
1.波利亚解题理论 |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三)研究工具 |
1.测试卷的编制 |
2.问卷的编制及工具的选择 |
三、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一)高一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 |
1.测试卷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2.问卷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二)高一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
1.不同班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 |
2.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 |
3.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兴趣和态度、基础知识、学习习惯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 |
4.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兴趣和态度、基础知识和思想意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 |
5.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教师教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 |
(三)小结 |
四、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问题分析 |
(一)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能力仍需提升 |
(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
(三)学生选择合适运算方法的能力稍有欠缺 |
(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不到位 |
五、影响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因素分析 |
(一)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数学运算的影响 |
(二)学生的内在因素对数学运算的影响 |
1.不良思维定势对数学运算的影响 |
2.非智力因素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 |
(三)教学环境等外在因素对数学运算的影响 |
六、提升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对策 |
(一)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基础教学 |
1.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 |
2.重视算法算理的教学 |
(二)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积累 |
(三)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1.培养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 |
2.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心理 |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四)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教师教研交流学习 |
1.改变教师教学观念,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
2.校际联合教研科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及答案 |
附录 B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C 关于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TLS加密流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TLS加密流量处理机制设计 |
1.2.2 虚拟网络中间设备中的安全问题 |
1.2.3 虚拟网络中间设备部署管理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2.1 网络中间设备处理TLS加密流量相关技术 |
2.1.1 基于TLS连接分割的相关技术 |
2.1.2 基于服务器私钥内嵌的相关技术 |
2.1.3 基于带外密钥传输的相关技术 |
2.1.4 基于修改定制TLS协议的相关技术 |
2.1.5 基于隐式会话密钥还原的相关技术 |
2.2 网络功能虚拟化中的隐私保护相关技术 |
2.2.1 网络功能虚拟化流量重定向技术 |
2.2.2 防火墙安全外包技术 |
2.2.3 深度报文检测安全外包技术 |
2.2.4 外包虚拟网络中间设备执行结果验证 |
2.3 网络中间设备部署管理相关技术 |
2.3.1 基于SDN的网络中间设备部署管理技术 |
2.3.2 云环境中网络功能服务链的部署管理技术 |
2.3.3 高性能网络中间设备部署平台 |
2.3.4 其他相关技术 |
第三章 TLS加密流量处理的协议兼容机制 |
3.1 问题描述 |
3.1.1 系统模型 |
3.1.2 安全模型 |
3.1.3 设计目标 |
3.2 机制设计 |
3.2.1 TLS1.3 握手协议概览 |
3.2.2 Pass Box机制概览 |
3.2.3 Pass Box机制细节 |
3.3 机制优化 |
3.3.1 支持服务器端网络中间设备 |
3.3.2 实现前向安全性 |
3.3.3 Pass Box机制的局限性 |
3.4 实验评估 |
3.4.1 连接建立时间 |
3.4.2 数据传输速率 |
3.4.3 HTTPS响应时间 |
3.4.4 原型系统内存消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LS加密流量处理的访问控制机制 |
4.1 密码协议基础 |
4.1.1 双线性映射 |
4.1.2 BF-IBE |
4.1.3 分布式标识密码 |
4.2 系统模型 |
4.2.1 系统结构 |
4.2.2 安全目标 |
4.2.3 威胁模型 |
4.3 机制设计 |
4.3.1 机制概览 |
4.3.2 握手协议 |
4.3.3 记录协议 |
4.3.4 安全性分析 |
4.4 理论分析 |
4.4.1 前向安全性和实体认证 |
4.4.2 会话恢复 |
4.4.3 握手阶段计算复杂性 |
4.4.4 方案功能对比 |
4.5 实验评估 |
4.5.1 连接建立时间 |
4.5.2 握手阶段通信开销 |
4.5.3 数据传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LS加密流量处理的隐私保护机制 |
5.1 预备知识 |
5.2 系统模型 |
5.2.1 系统结构 |
5.2.2 安全假设 |
5.2.3 设计目标 |
5.3 机制设计 |
5.3.1 机制概览 |
5.3.2 规则预处理 |
5.3.3 可逆概述实现 |
5.3.4 扩展AC算法实现 |
5.4 机制优化 |
5.4.1 处理带有负载定位和域描述符的规则 |
5.4.2 处理跨连接规则 |
5.5 实验评估 |
5.5.1 虚拟网络中间设备构建时间 |
5.5.2 虚拟网络中间设备传输开销 |
5.5.3 流量审查吞吐率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LS加密流量处理中间设备的部署和管理 |
6.1 系统结构 |
6.2 网络中间设备功能抽象 |
6.2.1 网络中间设备分类 |
6.2.2 网络中间设备编程模型 |
6.3 网络中间设备配置协议 |
6.4 原型系统实现 |
6.4.1 CPU核心管理 |
6.4.2 虚拟网络中间设备实现 |
6.4.3 虚拟网络中间设备管理和会话管理 |
6.4.4 技术讨论 |
6.5 实验评估 |
6.5.1 多语境TLS虚拟网络中间设备实现 |
6.5.2 性能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烟台八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课程标准 |
2.1.2 课堂教学 |
2.1.3 一致性 |
2.2 研究现状 |
2.3 “SEC”一致性模型简介 |
第3章 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设计 |
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内容的确定 |
3.1.1 内容主题的划分 |
3.1.2 认知水平的划分 |
3.1.3 一致性分析框架 |
3.2 课程标准编码原则 |
3.2.1 确定编码符号 |
3.2.2 确定编码依据 |
3.3 教师课堂教学调查表的改进 |
3.3.1 时间跨度的调整 |
3.3.2 主题内容和认知水平的调整 |
3.3.3 主题教学时间的调整 |
3.3.4 认知要求填写的调整 |
3.4 课堂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
3.4.1 研究的信度 |
3.4.2 研究的效度 |
3.5 教学内容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
第4章 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结果 |
4.1 主题维度一致性水平状况 |
4.1.1 主题维度的横向分析 |
4.1.2 主题维度的纵向分析 |
4.2 认知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状况 |
4.2.1 结果目标认知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状况 |
4.2.2 过程目标认知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状况 |
4.2.3 体验目标认知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状况 |
4.3 二级主题的一致性水平状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程标准编码表 |
附录B 教师课堂教学调查表 |
附录C 问卷数据表 |
作者简历 |
(9)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
1.2.2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
1.2.3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论文创新工作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基本测度的研究现状 |
2.2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偏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
2.4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群共识的研究现状 |
2.5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问题的应用 |
第三章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雄安新区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
3.1 基础知识 |
3.1.1 基本术语 |
3.1.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
3.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 |
3.2.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定义 |
3.2.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
3.3 基于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决策过程 |
3.3.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3.3.2 群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3.3.3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 |
3.4 算例分析 |
3.4.1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
3.4.2 比较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环境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分析 |
4.1 基础知识 |
4.2 不完全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
4.2.1 不完全加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
4.2.2 不完全乘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
4.3 确定方案的优先顺序 |
4.3.1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
4.3.2 一致性检查和增进方法 |
4.3.3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的基本过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计算过程 |
4.4.2 比较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共识性及其在虚拟现实产业上的应用 |
5.1 基础知识 |
5.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一些测度 |
5.2.1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距离测度 |
5.2.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
5.3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 |
5.3.1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 |
5.3.2 基于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 |
5.3.3 基于相似度的共识过程 |
5.3.4 基于可能度的选择过程 |
5.4 算例分析 |
5.4.1 计算过程 |
5.4.2 比较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和对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的评价 |
6.1 基础知识 |
6.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6.2.1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
6.2.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6.2.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6.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 |
6.3.1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具体修复过程 |
6.3.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 |
6.3.3 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过程 |
6.4 算例分析 |
6.4.1 计算过程 |
6.4.2 比较分析 |
6.5 结论 |
第七章 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及其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应用 |
7.1 基础知识 |
7.1.1 基本术语 |
7.1.2 距离测度 |
7.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
7.2.1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
7.2.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加权相关系数 |
7.3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 |
7.3.1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
7.3.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 |
7.3.3 确定权重 |
7.3.4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过程 |
7.4 算例分析 |
7.4.1 计算过程 |
7.4.2 贴进度系数比较分析 |
7.4.3 概率语言决策矩阵比较分析 |
7.5 结论 |
第八章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间可比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云企业的应用 |
8.1 基础知识 |
8.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8.2.1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8.2.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 |
8.3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8.3.1 确定准则的权重 |
8.3.2 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8.3.3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的多准则决策过程 |
8.4 算例分析 |
8.4.1 计算过程 |
8.4.2 与扩展的TODIM方法比较 |
8.4.3 与扩展的VIKOR方法比较 |
8.4.4 参数ξ的敏感度分析 |
8.5 结论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10)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外来物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4 独到或新颖之处 |
第二章 南宁机场机坪及外来物总体概况 |
2.1 南宁机场机坪及运行概况 |
2.1.1 南宁机场运营基本概况 |
2.1.2 南宁机场机坪基本概况 |
2.1.3 南宁机场机坪运行主要线路 |
2.2 南宁机场外来物类型及飞机轮胎受损情况 |
2.2.1 南宁机场外来物类型描述 |
2.2.2 南宁机场轮胎受损情况分析 |
2.3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机构 |
2.3.1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委员会 |
2.3.2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机坪监管室 |
第三章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风险因素识别和分析 |
3.1 外来物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
3.1.1 外来物管理的风险因素相关概念 |
3.1.2 外来物管理风险因素的MMEM分析方法 |
3.2 外来物管理的风险因素分析方法与构建原则 |
3.2.1 分析方法 |
3.2.2 构建原则 |
3.2.3 外来物管理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 |
3.3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及MMEM体系的构建 |
3.3.1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主要风险因素指标 |
3.3.2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风险主要因素AHP方法分析 |
第四章 外来物管理风险因素的关联性识别 |
4.1 外来物风险因素关联性识别及方法 |
4.1.1 因素关联性识别的意义和方法 |
4.1.2 ISM方法及关联性识别的过程 |
4.2 南宁机场外来物主要管理风险因素MMEM体系 |
4.2.1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 |
4.2.2 南宁机场外来物管理风险的主因素的MMEM体系 |
4.3 ISM用于管理风险主要因素的关联分析的原理及过程 |
4.3.1 ISM模型的原理 |
4.3.2 ISM用于管理风险主要因素的关联分析的过程 |
4.4 南宁机场主要管理风险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
4.4.1 生成邻接矩阵 |
4.4.2 建立可达矩阵 |
4.4.3 形成解释结构模型 |
4.5 解释结构模型的结果分析及相应防控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
4.5.1 解释结构模型的结果分析 |
4.5.2 南宁机场外来物防控系统设计思路 |
第五章 南宁机场外来物防控管理系统设计 |
5.1 以外来物管理机构为中心的管理系统 |
5.1.1 系统核心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
5.1.2 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反馈过程 |
5.2 机场外来物防控管理系统输入 |
5.2.1 机场对外来物的重视程度目标要求 |
5.2.2 其它外来物管理要求 |
5.2.3 天气影响要求 |
5.3 机场外来物防控管理系统输出 |
5.3.1 监控及考核标准 |
5.3.2 监控流程 |
5.4 机场外来物防控管理系统反馈 |
5.4.1 执行信息 |
5.4.2 调整 |
5.5 研究总结 |
5.5.1 研究归纳 |
5.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某些特殊矩阵幂运算的简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噪声背景下的稀疏测向方法研究[D]. 赵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点不可靠性k-目标一致最优问题及应用[D]. 靳凌博.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量子系统李雅普诺夫控制全局稳定性研究[D]. 周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5]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应急管理为例[D]. 李诗雅.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函数学习为例[D]. 张伟娜. 河南大学, 2020(02)
- [7]TLS加密流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杰.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8]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烟台八所学校为例[D]. 吴晓慧. 鲁东大学, 2020(02)
- [9]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谢婉莹. 东南大学, 2020
- [10]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外来物管理创新研究[D]. 刘畅.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