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脉散异病同治临床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姚国召,黄莺,张宁[1](2021)在《一贯煎加减治疗甲状腺疾病验案举隅》文中研究说明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清代医家魏玉璜所创,具有滋阴疏肝功效,临床运用较为广泛,选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并可获得较好疗效,但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文献报道较少。依据辨证论治、异病同治之法,对甲状腺疾病以肝郁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者以本方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减用药治疗,其中以本方合生脉散加清热祛湿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证属肝郁阴虚、脾虚湿热者,本方加清热解毒、散结祛瘀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证属肝郁阴虚、热毒瘀滞者,本方加清肝滋肾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证属肝郁化火、肝肾阴虚者,本方合生脉散加味治疗甲状腺癌术后证属肝郁阴虚、气阴不足者,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甲功及相关指标好转或恢复正常,临床疗效确切。
李树森,施卿卿,刘惠颖[2](2021)在《长桑君脉法脉息术辨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概念、脉诊范畴、脉息比值辨析、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评述,目的是推动脉诊的客观化、标准化发展。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源自《黄帝内经》,是指脉搏与呼吸频率的比值。脉息比值<4为少气,建议用小建中类方;脉息比值>5为脉躁,建议用大柴胡类方;脉息比值4~5为平人,建议用小建中汤与大柴胡汤合方。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测量方法简单,标准明确,可重复性强,可以作为一项脉诊定量定性指标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杨秉翰[3](2021)在《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根据王彦主任临床治疗室性室性早搏的中药处方,将处方数据录入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尽可能直观的呈现出导师对室性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经验方的拟定,可为后期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依据,结合导师临床辩治思路,分析导师对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通过使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王彦主任医师门诊,治疗以中药汤剂治疗手段为主的室性早搏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共115人,收录其临床处方。使用数据挖掘对纳入处方进行数据分析,统计高频药物,分析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三方面的组方经验和用药特色,讨论总结此病的诊疗思路。通过使用“SPSS Statistic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和病房内,符合室性室性早搏的气阴两虚证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片,一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方300ml,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对于患者治疗前后中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和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研究一: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患者中以女性居多,患者年龄大多集中于24—60岁期间,发病高峰期时间从7月开始上升至12月为最多到1月逐渐回落,二十四节气里首诊人数以大雪、小雪、冬至、寒露节气为多。高频药物:前20位由高到低依此为川芎、丹参、茯苓、龙骨、牡蛎、赤芍、茯神、柏子仁、红花、首乌藤、天麻、酸枣仁、黄柏、黄芩、砂仁、珍珠母、白术、党参、黄芪。药物分类中常用以安神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导师治疗室性早搏善用寒、温、平性药物,药物中以苦、甘、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归经中以肝、胃、心、脾、肾经尤为常见。常用药物配伍:瓜蒌—薤白;天麻—钩藤;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黄柏—知母;砂仁—沉香;白芷—细辛;半夏—陈皮;茯神—酸枣仁;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聚类新处方为:处方1:龙骨、牡蛎、珍珠母、紫石英、柏子仁、莲子心;处方2:党参、白术、茯神、黄芪、当归、首乌藤、合欢皮、酸枣仁、远志;处方3:玄参、太子参、五味子、甘草;处方4:瓜蒌、薤白、小通草、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全蝎、浮小麦;处方5:天麻、钩藤、牛膝、黄柏,半夏、茯苓、陈皮、薏苡仁;处方6:砂仁、沉香、香附、白芍、黄连、延胡索、柴胡。研究二:一般患者资料中,性别、年龄均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证候比较:(1)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两组患者治疗后对于胸闷、气短、头晕的证候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头晕、口干渴(p>0.05),对于上述证候治疗效果不显着;治疗组对于头晕(p<0.05)、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p>0.05),差异显着,表明经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治疗组对于除头晕以外的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2)中医证候总积分和疗效中,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3.51,总有效率为46.7%;治疗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12.37,总有效率为80.0%。治疗后总积分(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比较(1)室性早搏总次数比较中,两组均对室性早搏总次数有着改善(p<0.05),对比室性早搏减少次数值,对照组为871.19次,治疗组为1648.81次,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室性早搏次数疗效比较中,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为86.7%,说明治疗组对于室性早搏次数的减少更具疗效。研究结论:1.导师对于女性患者多以疏肝养血为主;60岁前多以补脾,此后多以补益肝肾为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证加减,体现导师因时治宜的诊疗思路,多以温阳,化饮,散寒,润燥之品,兼顾运化痰浊、活血化瘀之效。2.常用安神药为龙骨、茯神,清热药为黄芩、赤芍;补虚药为党参、白术,活血化瘀药为川芎、丹参,平肝熄风药为牡蛎、天麻,行气药为陈皮,利水渗湿药为茯苓。寒性、温性、平性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五味中以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以肝经、胃经、心经、脾经、肾经为常见药物归经。归纳出新处方的功效为:处方1为镇心安神,清降心火之功;处方2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功;处方3为养阴生津之功;处方4为通阳化浊,活血化瘀之功;处方5为运脾化湿,平抑肝阳之功;处方6为疏肝理气,理气和中之功。2.临床观察中,通过对于自拟方的运用,治疗后中医证候中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均有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明显减少室性早搏的次数,具有改善疾病的证候和减少早搏次数的疗效,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特色: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以五脏论治;清热解毒;祛瘀化痰同治。
林梦婷,林平,高远,黄小燕[4](2021)在《“异病同治”用方思维》文中研究说明小儿脏腑娇嫩,或正气不足,或感受他因,或施治不当,均可使正不胜邪,邪气传变入里,或产生他变,且传变过程非常迅速而深重。为了正确及时施治,临床用药最重要的是辨别病机,注意各疾病、证型的个体差异和联系,从而抓住病情关键,及时诊治。临床上常常不同疾病选用相同方剂或治法,这不仅限于成人,在小儿中也可发现。通过对《中医儿科学》主证主方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异病同治在中医儿科学的运用,分析小儿异病同治的用方思维。
蓝嘉欣,韩云,赖芳[5](2021)在《基于脏腑气机理论分析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从中医整体观入手,运用脏腑气机理论探讨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机制和中医治疗策略。脓毒症ARDS以肺气壅滞、气机逆乱为核心病机,病不离肺而不拘于肺,其发病机制常与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肝郁不舒、肾失固摄、腑气不通、心阳不振等多个脏腑气机失调相关。基于升降相因学说,脓毒症ARDS的中医治疗策略包括顾护中土、调补肺肾、肝肺同调、肺肠同治、温通心阳等治法,为探寻中西医结合救治脓毒症ARDS提供新思路。
甘斌[6](2021)在《加味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锦晨[7](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朱红梅[8](2021)在《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情绪低落、胸闷、胁肋胀满或疼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易复发性、难治愈性成为医学界的难题。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传统医学治疗郁证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研究中医医家临床治疗郁证用方用药等经验至关重要。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的郁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从狭义郁证的现代医案入手,探讨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的证治规律,并对现代郁证医案的用方用药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辨治思路和用方用药借鉴。方法: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郁证的文献研究,一共分为两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郁证的源流,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论探源。第二,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发现现代医家治疗临床常见的抑郁症,多采用中医治疗郁证的方法进行治疗。二、郁证现代医案研究方面,通过CNKI、VIP、CBM等数据库相关期刊,按照如下条件进行文献检索:1.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2.篇名=(医案or验案or治验or案or举例or举隅)and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检索年限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集治疗数据库中中医疾病诊断明确为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不寐等相关医案。并根据纳入排除规范进行逐步筛选,有关联的文献共187篇,最终确定纳入的病例225例,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le建立数据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近30年来,关于郁证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郁证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以18到65岁年龄阶段为主,以青、中年女性为多。郁证病因多为情志因素导致,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舒、忧郁、悲、怒。郁证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多。郁证的常见证型有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胆热痰扰、气滞血瘀、心肝失调、气郁化火、肝郁气滞,痰气互结、肝气郁结,心肝血虚、肝肾两虚、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证。郁证的常见症状:失眠、胸闷、善太息、纳差、心烦、咽喉异物感、多梦、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郁证的舌象以舌红苔黄为多;脉象方面,常见单脉为弦脉;复合脉以弦细为主。现代医家在治疗郁证中,常用治法有疏肝、理气、化痰、安神;常用的高频方剂依次为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方剂。治疗郁证最高频的药物有: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结论:1.郁证发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中青年女性最多。2.郁证的舌苔以舌红苔黄为主,脉象以弦细为主。3.郁证常见证型为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三种。4.郁证常用治疗方剂有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最常用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5.现代郁证的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记载的相关郁证的辨治规律基本上一致,只是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用法用药更加广泛灵活,这是现代医家对仲景辨治疾病思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张丽榕[9](2021)在《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配至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予三仁汤,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治疗过程中当患者体温大于38.5℃时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西药组:当患者体温大于38.5℃时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退热处理;中药组:予三仁汤,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三组治疗疗程均为7天。自治疗第一天开始记录受试者每日体温,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KPS评分、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三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客观分析三仁汤治疗湿热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结果:本课题最终完成实验并计入统计的有11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9例、西药组42例、中药组37例,试验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1.基线分析: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及发热程度等方面均衡性较好(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体温、证候、KP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三组间退热疗效结果显示:三仁汤联合双氯芬酸钠栓组痊愈14例,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05%;双氯芬酸钠栓组痊愈9例,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4.76%;三仁汤组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3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疗效有差异,且三仁汤组和联合组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2)三组间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例数为32例,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49%;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35.71%;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9例,总有效率为78.38%。三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提示使用中药在改善患者的湿热证候方面有更好的效果。结论:1.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发热时的峰值,且退热时间更快,降温更持久。2.三仁汤加减可以改善KPS、中医证候评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3.三仁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安全可靠。
苗艳敏[10](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二、生脉散异病同治临床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脉散异病同治临床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一贯煎加减治疗甲状腺疾病验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2 亚急性甲状腺炎 |
3 桥本氏甲状腺炎 |
4 甲状腺癌术后 |
5 讨论 |
(2)长桑君脉法脉息术辨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概念 |
1.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概念 |
2.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测量方法 |
3.长桑君脉法脉息术 |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脉诊范畴 |
1.长桑君脉法脉息术属于《黄帝内经》“脉躁、少气、平人”范畴 |
2.长桑君脉法脉息术属于《难经》《伤寒论》“损之脉”“至之脉”范畴 |
3.长桑君脉法脉息术属于《濒湖脉学》“数脉”“迟脉”“缓脉”范畴 |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脉息比值辨析 |
1.数脉、迟脉、缓脉不等同于脉躁、少气、平人 |
2.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标准值的界定 |
3.“少气”代表胃气不足,“脉躁”代表气盛于上 |
4.脉息比值观察的是患者而非医生的呼吸频率 |
5.测定运动后的脉息比值有助于治未病 |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临床运用 |
1.脉躁、少气、平人的临床意义 |
1.1少气 |
1.2脉躁 |
1.3平人 |
1.4脉息比值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病程、疗程有关 |
2.临床运用 |
2.1少气者以小建中汤加减化裁 |
2.2脉躁者建议以大柴胡汤加减化裁 |
2.3平人者如有病症可用小建中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化裁 |
2.4少气、脉躁可用于指导临床针刺取穴 |
验案举隅 |
1.少气之胸痹 |
2.脉躁之鼻渊 |
小结 |
(3)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王彦主任对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数据库录入与建立 |
2.1 患者基本信息采集 |
2.2 中医处方资料录入 |
2.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录入 |
2.4 数据标准化 |
3 数据研究方法 |
3.1 频数统计 |
3.2 关联规则 |
3.3 聚类分析 |
4 结果 |
小结 |
研究二 自拟方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试验用药 |
2.3 治疗方法 |
2.4 评价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1 临床基本信息分析 |
2 用药规律分析 |
3 常用药分析 |
4 常用药对分析 |
5 新聚类药组分析 |
6 何为室性早搏 |
7 益气滋阴为补虚之本,活血化瘀为标实之基 |
8 自拟方浅析 |
9 单味中药分析 |
10 导师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中医学论治室性早搏的认识和研究概况 |
1 心悸病名溯源 |
2 心悸病因病机认识 |
3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 |
4 国医大师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
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异病同治”用方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 异病同治方在《中医儿科学》使用情况 |
2 异病同治方剂分析 |
2.1 肺易受邪 |
2.1.1 银翘散 |
2.1.2 麻杏甘石汤 |
2.1.3 人参五味子汤 |
2.1.4 清瘟败毒饮 |
2.2 脾胃为本 |
2.2.1 生脉散 |
2.2.2 沙参麦冬汤 |
2.2.3 归脾汤 |
2.2.4 保和丸 |
2.3 心肝肾系 |
2.3.1 导赤散 |
2.3.2 羚角钩藤汤 |
2.3.3 知柏地黄丸 |
3 对异病同治的思考 |
3.1 肺为矫脏 正邪相争 |
3.2 脾常不足 发育未臻 |
3.3 肾气未充 禀赋不足 |
4 小结 |
(5)基于脏腑气机理论分析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脓毒症ARDS的中医认识 |
2 脏腑气机理论与脓毒症ARDS的发病机制 |
2.1 肺失宣肃,气机壅滞 |
2.2 脾失健运,痰湿停聚 |
2.3 肝郁不舒,气血失和 |
2.4 肾失固摄,虚气上逆 |
2.5 腑气不通,浊邪内郁 |
2.6 心阳不振,痰瘀交阻 |
3 脏腑气机理论在脓毒症ARDS治疗中的运用 |
3.1 顾护脾胃,斡旋中焦气机 |
3.2 调补肺肾,固本纳气定喘 |
3.3 肝肺同调,共司气运血行 |
3.4 调肠通腑,通泄肺腑郁热 |
3.5温通心阳,化痰祛瘀通络 |
4 验案举隅 |
5 结语 |
(7)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
2.1 邓铁涛 |
2.2 路志正 |
2.3 颜德馨 |
2.4 颜正华 |
2.5 方和谦 |
2.6 李振华 |
2.7 刘志明 |
2.8 段富津 |
2.9 张学文 |
2.10 李士懋 |
2.11 熊继柏 |
2.12 王乐匋 |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
1.1 汪机 |
1.2 孙一奎 |
1.3 余淙 |
1.4 叶桂 |
1.5 汪文绮 |
1.6 程国彭 |
1.7 程文囿 |
1.8 方肇权 |
1.9 程有功 |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
2.1 病因病机方面 |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
2.3 辨证治疗方面 |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录入 |
1.4 数据规范化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药频次、频率 |
3.2 中药类别 |
3.3 中药性味归经 |
3.4 证素频次、频率 |
3.5 中药关联规则 |
3.6 中药复杂网络 |
3.7 中药系统聚类 |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
2.3 症状因子分析 |
2.4 中药聚类分析 |
2.5 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
1.8 PPI网络聚类 |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
1.10 分子对接 |
2 结果 |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9 分子对接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1 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
1.1 郁证的概念 |
1.2 郁证的源流 |
2 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
小结 |
第二部分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的来源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2.3 资料整理规范 |
2.4 医案纳入 |
2.5 数据分析 |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
3.1 郁证研究文献发表趋势 |
3.2 情志病因统计分析 |
3.3 证型分析 |
3.4 郁证病位的分布 |
3.5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
3.6 症状统计分析 |
3.7 治法统计分析 |
3.8 运用方剂统计分析 |
3.9 高频次药物、归经、性、味统计分析 |
3.10 性别统计分析 |
3.11 患者年龄阶段统计分析 |
4 讨论 |
4.1 《金匮要略》郁证的证治特点 |
4.1.1 病因特点 |
4.1.2 病机特点 |
4.1.3 辨证论治特点 |
4.2 现代郁证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 |
结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郁证的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结论 |
(9)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湿热型癌性发热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历史沿革 |
1.2 中医对湿热型癌性发热病因的认识 |
1.3 中医对癌性发热病机及辨治的认识 |
1.4 湿热是癌性发热的重要病机 |
1.5 三仁汤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中医机制 |
1.6 湿热型癌性发热辨治要点 |
1.7 湿热型癌性发热治疗禁忌 |
2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中止试验的条件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退热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4.3 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标准 |
5 数据的管理及统计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 |
6.2 基线比较 |
6.3 疗效比较 |
6.4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法立方依据 |
2 三仁汤在肿瘤治疗中广泛运用 |
3 三仁汤组方分析 |
4 三仁汤部分药物的药理研究 |
5 本课题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析 |
5.2 综合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癌性发热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内伤虚损致痿 |
2.2.2 肝肾亏虚致痿 |
2.2.3 脾胃虚弱致痿 |
2.2.4 肺热叶焦致痿 |
2.2.5 湿热浸淫致痿 |
2.2.6 内生热邪致痿 |
2.2.7 经络失调致痿 |
2.2.8 气血失调致痿 |
2.2.9 气机不畅致痿 |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
2.3.1 补虚益损 |
2.3.2 补益肝肾 |
2.3.3 通补兼施 |
2.3.4 治从阳明 |
2.3.5 清肺热 |
2.3.6 除湿热 |
2.3.7 清内热 |
2.3.8 治从气血 |
2.3.9 分经论治 |
2.3.10 益气消痞 |
2.3.11 调畅情志 |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
2.4.1 痿证可治愈性 |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
2.4.4 痿证是否兼痛 |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
2.6.1 练功法 |
2.6.2 针灸疗法 |
2.6.3 简便廉验方 |
2.6.4 治痿成药 |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
3.1.1 陈金声 |
3.1.2 陈典周 |
3.1.3 李藻云 |
3.1.4 邓铁涛 |
3.1.5 沈炎南 |
3.1.6 关国华 |
3.1.7 杨文辉 |
3.1.8 李任先 |
3.1.9 何世东 |
3.1.10 卓权 |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案例举隅 |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生脉散异病同治临床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贯煎加减治疗甲状腺疾病验案举隅[J]. 姚国召,黄莺,张宁. 环球中医药, 2021(10)
- [2]长桑君脉法脉息术辨析及应用[J]. 李树森,施卿卿,刘惠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10)
- [3]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杨秉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异病同治”用方思维[J]. 林梦婷,林平,高远,黄小燕.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 [5]基于脏腑气机理论分析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 蓝嘉欣,韩云,赖芳. 中医药导报, 2021(07)
- [6]加味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甘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D]. 朱红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9]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D]. 张丽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