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限制输电线单相短路电流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韩一鸣[1](2021)在《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输电距离的增加,交流输电所需无功补偿将会大幅提升,而直流输电在长距离输电中所需无功补偿远小于交流,因此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是目前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的主要方式。但是当传输距离达到半个工频波长距离时,交流输电线路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与容性无功功率将相互抵消,交流输电线路将形成一个无需无功补偿的稳定状态。考虑到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需要大量极为昂贵的电力电子设备,且换流阀在高压网络中引起的大量谐波易成为主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隐患,因此无需无功补偿的交流半波长输电是超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的备选方案之一。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输电线路距离往往难以恰好达到50Hz条件下半个工频波长(3000km),因此需要引入调谐电路对不足3000km的输电线路进行电气距离补偿,以使其具备交流半波长输电运行优势。目前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尚无实际运行工程,依靠RTDS实时数字仿真试验平台搭建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系统模型,实现故障信号实际输出,依靠高频暂态电流采集装置实现保护逻辑判断,形成完整闭环回路,有助于验证保护算法的正确性。传统电流差动保护在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中存在死区不能直接应用,距离保护受限于半波长线路沿线电压分布规律无法判断故障发生于故障区内,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暂态能量方向的调谐半波长线路纵联主保护方案,保护算法可以在3ms之内实现故障辨识,实现保护信号快速出口。并通过分析切除故障相后沿线电压分布情况,得到健全相过电压必定超过1.7 p.u的结论,该过电压数值远超目前对特高压输电的安全要求,因此对于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任何故障都应采用跳三相的跳闸方式。根据现有特高压交流系统继电保护配置要求,输电线路应配置不同原理的主保护与后备保护方案,并且不同保护方案应存在合理的逻辑配合关系。对于线路后备保护,提出采用Park’s变换的保护启动算法实现全线可靠启动,基于阻抗差动原理实现纵联后备保护。同时由于含调谐半波长线路具有单出线的特点,可以将母线与调谐电路组合作为同一单元进行保护,提出基于测后模拟功率方向的母线及调谐电路保护方案,由于功率本身具有方向性,可再作为线路保护后备,在线路侧断路器拒动的情况下可以切除上一级母线侧断路器。在考虑三种保护方案情况下,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完整的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线路保护体系。基于波头到达时刻的单端行波测距与双端行波测距方法在含调谐半波长线路中分别存在波头标定不精确以及对时问题,极大影响了测距精度。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含调谐半波长线路故障后行波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将故障行波分解为正向行波与反向行波,沿线路依靠贝杰龙方程计算行波能量叠加点,根据能量叠加点位置与故障位置的唯一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沿线能量突变的故障定位方法。
黄阮明,庞爱莉,郭明星,张梦瑶,曹炜,卫皇莅[2](2020)在《规划电网零序参数取值方法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中作者仿真分析了零序参数对单相短路电流的灵敏度,介绍了零序参数的差异对短路电流校核的影响,总结出零序参数取值的工程方法,并结合实际电网进行验证。
吴赛[3](2020)在《基于VMD-GST-TEO的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承担着向井下负荷供电的重要任务,是维持煤矿正常运行的基础,针对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难度较高,手段落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VMD-GSTTEO的双端行波法用于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首先,本文分析了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行波的产生与传播,讨论了行波的折射与反射过程以及相模变换。研究EMD与VMD算法的原理、特性、优点,对于VMD算法中K值的选取进行了讨论,通过设置不同的K值,比较其各自的分解效果,选取最佳分解效果对应的K值,并将模拟故障行波信号分别经过EMD与VMD分解,对比两种方法的分解效果,最终选择VMD算法对故障行波进行处理。为了进一步处理VMD分解所得模态分量,本文采用GST,即广义S变换,研究广义S变换的原理及优势,从小波变换与傅里叶变换两方面来推导S变换,再根据S变换的不足,对S变换进行改进以获得广义S变换,证明广义S变换继承了小波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优点,同时弥补了S变换的缺点,对频率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具有灵活的调节特性,对于故障行波突变点的识别,采用Teager能量算子法,推导了Teager能量算子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对信号的解调过程。最后得出基于VMD-GST-TEO的煤矿井下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方法。本文利用PSCAD/EMTDC与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模型,分别模拟单相短路、两相短路、三相短路的故障情况,进行故障定位,研究不同过渡电阻对于本文所提故障定位方法的影响,并将本文所提方法的定位结果与其它方法进行对比,仿真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对于各种故障情况的定位精度较高,且不受过渡电阻的影响,相较于其它方法,本文所提方法的精度也有保证。该论文有图48幅,表3个,参考文献70篇。
董娜[4](2020)在《变电站倒闸操作系统设备故障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变电站在供电系统中作为电能转移的中间站,主要起到改变电压等级、电流大小,并将接收到的电能分配给用电侧的作用。特别是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在变电站中分别起到传输电能与改变电压等级的作用。但是由于变电站主接线方式不同,倒闸操作顺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当输电线路或电气设备需要检修或发生故障时,运维人员若不清楚倒闸顺序,在倒闸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误操作,对电网产生巨大的危害。本论文基于现有的变电站监控系统,应用相关算法、仿真软件,主要研究倒闸操作系统中倒闸的具体操作顺序和输电线路和变压器故障预测方法,当其预测到异常,提醒操作人员进行倒闸操作。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首先对变电站的桥形接线结构进行说明,指出内桥和外桥接线的优缺点。并根据接线方式和倒闸“五防”规则,对内桥和外桥的线路和变压器投切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基于规则推理对内桥接线方式下的7种运行模式下的操作规则函数进行研究。2.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输电线路和变压器进行故障预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之后建立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综合评价模型,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预测出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的异常部分,为运维人员的倒闸操作工作提供参考依据。3.采用小波包分解和支持向量机对输电线路进行短路故障分类。利用仿真软件PSCAD搭建110kV输电线路短路故障模型,仿真模拟出740组故障信号,利用小波包分解重构故障采样信号,提取故障信号的能量熵作为样本的特征向量,并将其作为故障分类模型训练样本,选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故障分类预测。本文对变电站倒闸操作进行研究,给出内桥式变电站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倒闸操作函数,使倒闸操作更具有规范性;本文提出的在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状态故障预测方法,可预测出输电线路和变压器是否处于异常状态;本文研究输电线路的故障分类算法,可及时分辨出变电站中发生短路故障类型,对运维人员提供参考。
李嘉伟[5](2020)在《超导故障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容量在持续不断的扩增,系统中不断攀升的短路故障电流会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威胁。超导故障限流器(Superconducting fault current limiter,SFCL)是当前最为理想的一种限流装置。它响应速度快,可以自动触发、自动复位以及可以多次动作。它集检测、转换和限流于一体,只有在系统故障情况下呈现高阻抗,在系统正常运行时阻抗很小几乎为零。但在限流过程中SFCL向系统投入阻抗会改变网络的结构参数,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另由于系统中短路电流超标节点在网络中随机分布,且超导故障限流器目前造价昂贵,故在电力系统中配置SFCL时还需考虑其经济性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利用PSD-BPA电力系统分析仿真软件来研究超导限流器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在单机无穷大系统中定性分析了不同类型SFCL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基于PSD-BPA平台搭建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分别在对称和不对称故障中进行仿真验证,得到了不同情况下SFCL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的规律。然后基于人工萤火虫群优化(Glowworm Swarm Optimization,GSO)算法和天牛须搜索(Beetle Antennae Search,BAS)算法提出一种GSO-BAS混合算法来解决SFCL在系统中的优化配置问题。最后在多机系统中结合GSO-BAS混合算法提供的最优配置方案进行仿真,并判断SFCL对多机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以上所有工作从理论和仿真研究两方面论证了超导故障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将基于GSO-BAS混合算法得到的优化配置方案应用到多机系统中,会对多机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王迪[6](2020)在《人工智能在电网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海波[7](2020)在《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电网故障识别新判据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电力系统交直流混联、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特征给电网交流电气量的故障特征带来了较大的变化,用于稳定控制的传统电网故障识别判据面临巨大挑战。重点研究了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直流换相失败识别新判据、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改进方案和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联络线跳闸后的非计划性孤岛识别新判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揭示了现代电力系统暂态特性对用于稳定控制的传统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直流系统、长距离输电和新能源并网对交流线路故障特性的影响,结合用于稳定控制的传统故障跳闸和无故障跳闸判据,获知故障相电流有效值升高不足、电压有效值下降不足及正负序阻抗不平衡是导致传统故障跳闸判据不正确动作的主要因素,双馈机组风电场撬棒保护动作会导致传统无故障跳闸判据误动作;进一步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2)提出了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分析了稳定控制对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时效需求,证明了可利用直流系统短路和新能源机组撬棒保护投入后的交流等值网络进行故障分析;进一步利用不同类型故障期间电流序分量和相间余弦电压的典型特征,提出了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RTDS试验证明了新判据在交直流混联、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针对半波长输电线路,用时差法确定故障点位置,再推算出故障点处电气量,进一步构建了适用于半波长线路的故障跳闸新判据。(3)提出了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的直流换相失败和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新判据。分析了直流换相失败时换流阀两侧电流绝对值的大小关系,结合换相失败对交流电网的功率冲击,构建了适用于稳定控制的直流换相失败和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新判据,通过了 RTDS硬件在环试验。所提新判据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避免了直流控保系统故障后稳控系统不能感知直流换相失败,进而导致一、二道防线同时失效的风险。(4)提出了工程实用的基于相位角补偿的失步解列跳闸判据改进对策。分析了串联补偿电容对失步振荡中心及沿线测量阻抗相位角轨迹的影响机理,获知当串联补偿电容在线路电气中心附近时,补偿电容两侧会同时出现振荡中心,采用母线侧电气量判断失步解列跳闸存在误判振荡中心方向的风险,但采用线路侧的电气量来判断则没有这个风险;串联补偿电容进一步减少了线路等值阻抗角,导致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判据存在失效的风险;利用振荡过程中电流最大时刻的相位角等于线路等值阻抗角的特点,提出了工程实用的基于相位角补偿的失步解列判据改进对策。动模试验证明改进后的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判据能适应高串补度线路失步振荡的判别。(5)提出了综合工频变化量阻抗和谐波变化率的光伏发电系统的非计划性孤岛识别新判据。研究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孤岛前后并网点的工频等值阻抗和谐波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利用工频变化量阻抗和谐波电压在孤岛前后的显着差异,构建了孤岛识别新判据。新判据不受系统短路和谐波扰动的影响,同时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影响电能质量;RTDS试验和实际发生的孤岛数据验证了新判据的正确性。
黄睿灵[8](2019)在《基于VMD样本熵和KELM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电力系统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刻苦专研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输电线路的建设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输电线路作为故障率最高的部分,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短路故障是输电线路故障中发生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故障,重则引起系统振荡,甚至系统崩溃。因此需要在发生故障时,快速、准确的识别故障类型,是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准确切除故障的重要前提。输电线路故障诊断主要分为故障特征的提取与故障类型的诊断两个环节,目前较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傅里叶分解、小波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等,然而,上述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傅里叶分解无法提取非线性型号的局部特征信息;小波变换需要人为确定分解尺度与基函数;经验模态分解可能出现模态混叠的现象会导致特征信息的缺失等。本文将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样本熵相结合用于输电线路故障特征提取,既能够很好地完成故障信号的分析,又具有良好的噪声鲁棒性,VMD有效克服了上述信号分析方法的缺点,能够较好实现故障信号的处理,并应用样本熵来完成故障特征的提取,得到较为精确的故障特征。在故障识别模型的构建方面,传统的故障识别多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实现。虽然取得过一些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弊端: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支持向量机构造多分类器较困难,对于实现多种类型的故障识别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核极端学习机(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具有更高的学习速率和测量精度,更好的泛化能力,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模型在进行多故障类型诊断时学习速率较慢、诊断精度不高等弊端。将VMD和样本熵结合提取的故障特征输入核极端学习机,能有效实现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短路故障诊断,而且收敛时间短、诊断精度高、泛化能力强。最后,以MATLAB软件构建了实验平台模拟新疆电网某段输电线路,设置了单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以及三相短路等几种故障类型并获取实验数据,应用提出的VMD和样本熵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利用VMD对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分解,计算分解后分量的样本熵值作为特征向量;然后将提取的特征分别应用到本文提出的核极端学习机诊断模型以及传统模型中进行实验验证、比较,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特征提取发方法和诊断模型对比传统方法和模型具有更快的诊断速率,更为理想的合理性、适应性和较高的诊断精度。该论文有图30幅,表14个,参考文献64篇
邢志杰[9](2019)在《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行波故障测距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十分迅速,铁路运输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10kV自闭/贯通线是铁路输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为了快速查找故障,减轻工作人员的巡线难度,降低停电时间,必须快速、准确的对故障点定位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威胁。自闭/贯通线当中存在大量电缆线和架空线混合使用的情况,其故障定位十分不易,本文将针对这一难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行波的产生机理及其波动过程首先,通过对电力系统暂态故障过程分析,从微秒级的角度揭示了行波产生的原理。行波在单一有损传输线及三相导线中波动过程表明对于给定的频率和线路参数行波波速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行波以固定波速在输电线路上传播。行波在波阻抗不连续处会发生折、反射,同时不同波阻抗下的波速一般不同,这些特征是行波的固有特征也是行波故障测距的理论基础;然后,研究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及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用来识别故障行波波头;最后,为了将单导线的波动理论应用到三相线路甚至多段线路中,需要利用相模变换理论实现解耦。(2)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故障测距算法首先,研究单端行波法在混合线路中的适用性问题,因为传统单端行波法存在故障点误判的缺点,本文根据线模、零模行波波速不同,到达同一测量端的时间有先后,提出模量波速时间差单端行波测距算法;然后,提出了分段时间差值法、广义波速归一化算法和虚拟故障点投影法三种混合线路行波测距算法并推导出了以故障初始行波到达线路两端时间差为自变量的含有任意多段混合线路的行波故障测距公式,统一了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测距算法。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提算法只需对故障初始行波波头进行识别,无需考虑故障行波在故障点及对端母线处的反射波影响;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实时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故障类型对行波波形的影响程度并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影响行波测距精度的因素分析了行波折、反射现象、输电线路热胀冷缩效应、以及双端时钟的同步精度等影响行波测距的一些因素,得出影响行波幅值大小的主要原因是行波的折射;而线路受热膨胀后长度会发生变化但是对行波测距精度影响不大;双端时钟每相差1ms,便会产生上百公里的测距误差,是影响行波测距精度最主要的原因。
王婧弘[10](2019)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暂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传输容量大、输电距离长且损耗较小的优势,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继电保护作为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于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特高压输电线路对保护的可靠性有更高要求。另外,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参数、结构不同于常规输电线路,其电磁暂态特性将发生改变,进而对保护的动作特性带来影响。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误动或拒动都将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带来严重后果。为此,本文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概述了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配置原则、配置方法及其性能提升需求,并通过对1000kV淮芜线保护配置实例介绍及动作事故分析,归纳了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面临的问题及性能优化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输电线路参数,对华中及华北500kV电网进行了等效,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特高压输电线路仿真模型,分析了其在正常运行、故障及故障切除场景下的电磁暂态特性,得出特高压输电线路存在电容电流大、故障电流直流分量衰减时间常数大的特性。考虑特高压输电线路对保护速动性的需求,并针对衰减时间长的直流分量易导致电流互感器饱和进而使电流差动保护误动的问题,提出了具备高可靠性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快速主保护新方案。所提保护方案能有效识别区内外故障,在区外故障互感器饱和情况下可靠闭锁,发生转换性故障时也能快速开放。本文的研究工作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一种限制输电线单相短路电流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限制输电线单相短路电流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研究现状 |
1.3 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研究现状 |
1.4 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
1.5 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研究思路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统继电保护对调谐半波长线路的适应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半波长线路调谐网络接入形式分析 |
2.3 基于RTDS的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系统模型搭建 |
2.4 三种不同调谐方式比较分析 |
2.4.1 “π”型调谐网络 |
2.4.2 “T”型调谐网络 |
2.4.3 “Γ”型调谐网络 |
2.5 调谐网络前后的电气特征 |
2.6 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线路现有保护适应性分析 |
2.6.1 电流差动保护适应性分析 |
2.6.2 距离保护适应性分析 |
2.6.3 行波保护适应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暂态能量方向的半波长线路纵联主保护 |
3.1 引言 |
3.2 暂态能量方向保护启动判据分析 |
3.3 暂态能量方向保护原理分析 |
3.3.1 暂态能量方向保护判据分析 |
3.3.2 暂态能量方向保护跳闸方案研究 |
3.4 仿真验证 |
3.5 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线路雷击干扰情况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阻抗差动的调谐半波长线路后备保护 |
4.1 引言 |
4.2 基于阻抗差动的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线路保护原理 |
4.2.1 阻抗差动保护启动元件 |
4.2.2 阻抗差动保护原理 |
4.3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测后模拟功率方向的母线保护 |
5.1 引言 |
5.2 启动元件 |
5.3 基于测后模拟功率方向的母线保护方法 |
5.4 仿真验证 |
5.5 含调谐半波长输电线路保护策略与配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行波能量突变的调谐半波长故障定位 |
6.1 引言 |
6.2 基于波头标定的测距方法分析 |
6.3 行波的折反射规律及方向行波的求取 |
6.3.1 行波的折反射规律 |
6.3.2 方向行波求取 |
6.4 行波突变点与位置、时间的映射关系 |
6.5 基于行波沿线突变的单端测距函数构造 |
6.6 仿真验证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规划电网零序参数取值方法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单相短路电流计算的影响因素 |
3 零序参数对短路计算结果的差异 |
3.1 500k V主变零序参数的取值分析 |
3.2 架空线路零序参数的取值分析 |
3.3 220k V变电站下级零序等值阻抗模拟 |
4 结论 |
(3)基于VMD-GST-TEO的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行波分析 |
2.1 输电线路故障类型及产生原因 |
2.2 故障行波的产生及传播 |
2.3 故障行波的折射与反射 |
2.4 故障行波的相模变换 |
2.5 本章小结 |
3 故障行波的模态分解方法 |
3.1 经验模态分解 |
3.2 变分模态分解 |
3.3 VMD与 EMD分解效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故障行波的波头识别方法 |
4.1 S变换的基本原理 |
4.2 故障行波的广义S变换分析 |
4.3 初始行波波头的识别 |
4.4 行波波速的确定 |
4.5 基于VMD—GST—TEO的双端行波测距法 |
4.6 本章小结 |
5 仿真分析 |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 不同故障类型的仿真 |
5.3 不同过渡电阻对测距的影响 |
5.4 方法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变电站倒闸操作系统设备故障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创新点 |
2 变电站倒闸操作概述 |
2.1 变电站主接线及运行方式 |
2.1.1 变电站桥形接线结构 |
2.1.2 两种桥形接线方式倒闸注意问题 |
2.2 变电站常见故障 |
2.3 倒闸操作 |
2.4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变电站倒闸策略的研究 |
3.1 变电站倒闸电气原则与顺序探讨 |
3.1.1 变电站倒闸电气原则 |
3.1.2 倒闸操作规则概述 |
3.1.3 故障状态下倒闸操作 |
3.2 倒闸操作票自动生成 |
3.2.1 间隔建模 |
3.2.2 基于规则推理的操作函数 |
3.3 本章小结 |
4 输电线路和变压器故障预测 |
4.1 输电线路故障预测方法研究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3 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的建立 |
4.2 变压器故障预测方法研究 |
4.2.1 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的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小波包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输电线路故障分类 |
5.1 输电线路短路故障分析 |
5.1.1 三相短路故障 |
5.1.2 两相短路故障 |
5.1.3 两相接地短路故障 |
5.1.4 单相短路故障 |
5.2 小波包变化 |
5.3 支持向量机 |
5.4仿真实验 |
5.4.1 基于小波包变化和能量熵的特征向量提取 |
5.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分类 |
5.5 本章小结 |
6 变电站倒闸操作系统组态设计 |
6.1 操作界面创建 |
6.2 组态王与MATLAB数据传输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超导故障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FCL研究现状 |
1.2.2 SFCL在系统中的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1.2.3 SFCL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二章 超导故障限流器 |
2.1 高温超导材料 |
2.2 超导故障限流器类型 |
2.3 超导故障限流器工作原理 |
2.3.1 基本电阻型超导故障限流器 |
2.3.2 桥路型超导故障限流器 |
2.3.3 磁屏蔽型超导故障限流器 |
2.3.4 饱和铁芯型超导故障限流器 |
2.3.5 改进桥路型超导故障限流器 |
2.4 超导故障限流器的安装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导故障限流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化配置 |
3.1 优化配置模型 |
3.1.1 初始成本 |
3.1.2 限流效果 |
3.1.3 归一化多目标优化函数 |
3.2 优化配置算法 |
3.2.1 萤火虫算法(GSO) |
3.2.2 天牛须算法(BAS) |
3.2.3 GSO-BAS混合算法原理 |
3.3 基于GSO-BAS混合算法的超导故障限流器优化配置 |
3.4 算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导故障限流器对单机无穷大系统暂态稳定影响 |
4.1 基本假设和简化模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简化模型 |
4.2 装有超导故障限流器的单机无穷大系统 |
4.2.1 系统模型和各阶段功角特性 |
4.2.2 系统暂态过程定性分析 |
4.2.3 发电机不同运行状态下功角特性曲线分析 |
4.3 不同类型超导故障限流器对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 |
4.3.1 电感型SFCL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 |
4.3.2 电阻型SFCL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 |
4.3.3 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4.4 不对称短路情况分析 |
4.4.1 系统模型 |
4.4.2 不对称短路定性分析 |
4.4.3 不同情况下功角特性曲线幅值 |
4.4.4 不对称短路故障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导故障限流器对多机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 |
5.1 IEEE3机9 节点系统 |
5.1.1 IEEE3机9 节点系统模型 |
5.1.2 SFCL在 IEEE9 节点系统优化配置 |
5.1.3 SFCL对 IEEE9 节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的仿真 |
5.2 IEEE30 节点系统 |
5.2.1 IEEE30 节点系统模型 |
5.2.2 SFCL对 IEEE30 节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的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6)人工智能在电网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输电线路故障分析与建模 |
2.1 常见故障分类 |
2.2 输电线路的数学模型 |
2.3 输电线路故障仿真模型搭建 |
2.4 故障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 |
3.1 人工神经网络 |
3.1.1 神经元 |
3.1.2 激活函数 |
3.1.3 BP神经网络 |
3.2 深度置信网络基本原理 |
3.2.1 波尔兹曼机 |
3.2.2 受限玻尔兹曼机 |
3.2.3 深度置信网络 |
3.3 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度置信网络的改进及故障诊断 |
4.1 深度置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中存在的不足 |
4.2 改进的深度置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4.3 改进的深度置信网络参数优化研究 |
4.4 改进的深度置信网络在不同工况下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电网故障识别新判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交直流混联的影响及判据现状 |
1.2.2 特高压长距离交流输电的影响及判据现状 |
1.2.3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影响及判据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现代电力系统暂态特性对交流线路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
2.1 引言 |
2.2 直流系统对近区交流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
2.2.1 换相失败对逆变站送出交流线路故障相电流有效值的影响 |
2.2.2 直流控制系统对逆变站送出交流线路故障特性的影响 |
2.2.3 传统故障跳闸判据不适应性的仿真验证 |
2.3 特高压长距离输电对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
2.3.1 近区强电源支撑对特高压交流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 |
2.3.2 半波长线路故障特性及对其对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 |
2.4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送出线路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
2.4.1 双馈风电机组的暂态特性及对跳闸判据的影响 |
2.4.2 逆变型电源的暂态特性及对跳闸判据的影响 |
2.4.3 传统线路跳闸判据不适应性的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 |
3.1 引言 |
3.2 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的构建 |
3.2.1 稳定控制对交流线路故障跳闸判据动作时间的要求 |
3.2.2 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 |
3.2.3 适用半波长线路稳定控制的故障跳闸新判据 |
3.3 新判据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试验验证 |
3.3.1 应用于逆变站送出交流线路 |
3.3.2 应用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 |
3.3.3 应用于新能源场站送出线路 |
3.3.4 应用于半波长输电线路 |
3.4 新判据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的换相失败识别新判据 |
4.1 引言 |
4.2 直流换相失败后的故障特征及换相失败识别原理 |
4.2.1 直流换相失败后的换流阀两侧故障电流关系 |
4.2.2 换相失败识别原理 |
4.3 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的换相失败识别新判据 |
4.3.1 换相失败判据启动逻辑 |
4.3.2 换相失败判据判断逻辑 |
4.4 新判据RTDS试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串补电容对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的影响和对策 |
5.1 引言 |
5.2 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简介 |
5.3 串联补偿电容对失步振荡中心点位置的影响及对策 |
5.4 串联补偿电容对相位角轨迹的影响及对策 |
5.4.1 串联补偿电容对相位角轨迹的影响 |
5.4.2 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的改进策略 |
5.4.3 动模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线跳闸后的孤岛识别新判据 |
6.1 引言 |
6.2 孤岛前后并网点电气量故障特性及新判据设计 |
6.2.1 工频变化量阻抗特征及判据设计 |
6.2.2 谐波电压特征及判据设计 |
6.2.3 综合工频变化量阻抗和谐波电压变化率的孤岛识别新判据 |
6.3 孤岛识别新判据的仿真验证 |
6.3.1 孤岛发生情况下新判据的验证 |
6.3.2 并网线路开断但未造成孤岛情况下的验证 |
6.3.3 短路故障时新判据的适应性 |
6.3.4 系统谐波波动时新判据的适应性仿真 |
6.4 新判据的RTDS实验验证和工程应用情况 |
6.4.1 RTDS数字仿真试验 |
6.4.2 工程应用情况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VMD样本熵和KELM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输电线路故障类型分析及模型建立 |
2.1 输电线路模型设计 |
2.2 输电线路故障类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输电线路故障诊断理论分析 |
3.1 变分模态分解 |
3.2 样本熵 |
3.3 核极端学习机 |
3.4 本章小结 |
4 输电线路故障特征提取 |
4.1 故障数据的采集 |
4.2 故障信号的VMD分解 |
4.3 故障信号的样本熵值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KELM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 |
5.1 基于KELM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 |
5.2 不同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方法分析 |
5.3 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方法结果分析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行波故障测距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行波法 |
1.2.2 现代行波法 |
1.2.3 时频域信息分析法 |
1.2.4 混合线路行波测距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行波故障测距理论基础 |
2.1 暂态行波特性分析 |
2.1.1 行波的产生 |
2.1.2 单一均匀有损传输线的波动过程 |
2.1.3 行波波速的确定 |
2.1.4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
2.2 三相导线的波动方程及相模变换理论 |
2.2.1 三相导线的波动方程 |
2.2.2 平衡线路的模变换矩阵 |
2.3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
2.3.1 小波变换定义 |
2.3.2 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10kV自闭/贯通线路结构特点 |
3.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建模 |
3.3 单相接地故障电磁暂态仿真分析 |
3.3.1 不同过渡电阻仿真 |
3.3.2 不同故障初相角仿真 |
3.3.3 不同故障距离仿真 |
3.3.4 故障点前不同分支数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研究及仿真分析 |
4.1 混合线路单端行波测距算法及仿真 |
4.1.1 传统单端行波测距法的不足之处 |
4.1.2 模量波速差值法单端行波故障测距 |
4.1.3 混合线路单端行波测距仿真分析 |
4.2 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测距算法及仿真 |
4.2.1 分段时间差值法行波测距算法 |
4.2.2 广义波速归一化行波测距法 |
4.2.3 虚拟故障点投影法行波故障测距法 |
4.2.4 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测距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行波故障测距的若干关键问题 |
5.1 误差分析 |
5.1.1 行波的衰减及损耗 |
5.1.2 输电线热胀冷缩效应造成的误差 |
5.1.3 双端时钟不同步误差分析 |
5.2 双端行波测距时钟同步方法 |
5.2.1 基于数据通道的时钟同步原理 |
5.2.2 基于GPS/BDS系统的时钟同步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特高压输电线路暂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3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基本原理 |
2.1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配置原则及方式 |
2.2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配置实例及事故分析 |
2.2.1 1000 kV淮芜线保护配置方案 |
2.2.2 特高压芜湖站1000kV淮芜I线保护动作事故分析 |
2.3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面临的问题及性能优化需求 |
2.3.1 保护动作速度提升需求 |
2.3.2 保护动作可靠性提升需求 |
2.3.3 保护动作的灵敏性提升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PSCAD/EMTDC仿真建模与电磁暂态特性分析 |
3.1 特高压输电线路仿真模型的搭建 |
3.2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暂态特性分析 |
3.2.1 线路电容电流特性 |
3.2.2 故障电流波形特征 |
3.2.3 故障电流直流衰减特性 |
3.2.4 故障切除后电流暂态特性 |
3.3 电流互感器饱和导致特高压输电线路差动保护误动的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备高可靠性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快速主保护新方案 |
4.1 引言 |
4.2 应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改进Hausdorff距离算法 |
4.2.1 Hausdorff算法简介 |
4.2.2 Hausdorff距离算法特征 |
4.2.3 应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改进Hausdorff距离算法 |
4.3 基于改进Hausdorff距离算法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新方案 |
4.3.1 判据的设计 |
4.3.2 保护门槛值整定方法 |
4.3.3 CT饱和识别方案 |
4.3.4 保护动作逻辑 |
4.4 保护动作性能对比分析 |
4.5 仿真分析 |
4.5.1 区内故障CT未发生饱和 |
4.5.2 区内故障CT饱和 |
4.5.3 区外故障伴随CT饱和 |
4.5.4 区外故障CT饱和情况下转至区内故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一种限制输电线单相短路电流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调谐交流半波长输电线路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韩一鸣.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规划电网零序参数取值方法探索与实践[J]. 黄阮明,庞爱莉,郭明星,张梦瑶,曹炜,卫皇莅. 变压器, 2020(10)
- [3]基于VMD-GST-TEO的煤矿井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D]. 吴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变电站倒闸操作系统设备故障预测方法研究[D]. 董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5]超导故障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D]. 李嘉伟. 山西大学, 2020(01)
- [6]人工智能在电网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电网故障识别新判据研究[D]. 徐海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基于VMD样本熵和KELM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D]. 黄睿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行波故障测距算法研究[D]. 邢志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10]特高压输电线路暂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分析[D]. 王婧弘.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输电线路论文; 特高压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交流输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