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管损伤修复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腮腺管损伤修复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一、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杜传亮,马一文,万淑红,王淑琴[1](2011)在《外伤性腮腺导管断离吻合术失败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腮腺导管损伤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33例因外伤而造成腮腺导管断离的病例,在行清创缝合术中,游离减张导管断端并用塑料管做支架进行导管吻合手术。其中8例初次手术失败,导管断裂,形成导管瘘,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结果:8例失败病例,均经Ⅱ期导管端端吻合术后治愈。结论:在施行吻合术中,导管两断端是否充分显露,游离减张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术后适当加压包扎,使用促涎液分泌的药物,抗感染,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塑料管滑脱和过早拔除也是减少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

蒋蕾,李向新,张来健,郑义诚[2](2008)在《29例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腮腺导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腮腺导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腮腺导管损伤多为车祸所致的复杂损伤及利器损伤,易发部位为导管嚼肌段。运用曲面断层全景技术腮腺造影检查有利于临床诊断。腮腺导管损伤多采用端端吻合方法。结论腮腺导管损伤患者早期诊断、Ⅰ期手术最理想,采用曲面断层全景技术腮腺造影检查在临床有重要意义。

袁秀英[3](2003)在《腮腺导管损伤修复治疗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面颊部软组织损伤常伴有腮腺导管损伤,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面部涎瘘,使涎液外溢,特别是在进食时尤甚,影响生活和工作。现将我科近年来对面颊部损伤伴腮腺导管损伤8例的修复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资料来源于我科自1998年至2002年11月所诊治的8例面颊部软组织损伤伴腮腺导管损伤

卿安蓉,张伟雄[4](2002)在《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 ,探讨腮腺导管损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 13例腮腺导管损伤患者一般情况、致伤部位、致伤方式、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愈后等方面作分析。结果 腮腺导管损伤易发生于 2 0~ 2 9岁年龄组 ;易发部位为导管嚼肌段 ,多为金属、玻璃等利器损伤。B超检查无创伤、直接、数据精确、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腮腺导管损伤一般采取导管修复重建治疗 ,可采用端端吻合、自体静脉移植等方法。结论 经过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可恢复腮腺的正常功能

祝军,白荣,郑苍尚[5](2000)在《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文中认为

高璞[6](2004)在《应用蒂在前的血管神经蒂颊肌粘膜瓣行唇再造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理想的红唇重建应同时具有满意的外形及完善的功能。我们利用蒂在前的颊肌粘膜瓣行口轮匝肌及红唇的功能重建,以恢复红唇的感觉及重建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方法:以面动脉的前颊支及眶下神经为蒂设计颊肌粘膜瓣,并对粘膜的感觉和瓣内的肌肉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运用蒂在前的血管神经岛状颊肌粘膜瓣为9例大范围唇缺损的病人进行红唇及口轮匝肌的重建,其中7例病人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两例颊肌粘膜瓣的尖端粘膜表层坏死,但瓣内肌肉存活良好,表面粘膜化。术后当天再造的唇红粘膜触觉、温度觉既存在,术后肌电图和电子显微镜显示瓣内肌肉获得了神经支配。 结论:利用面动脉的前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为蒂的颊肌粘膜瓣修复大范围的红唇缺损和口轮匝肌的重建是非常可靠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获得神经支配,还可以改善生理功能。

薛娇[7](2018)在《核糖体蛋白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附20例临床病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L29(RPL29)在人牙龈鳞状细胞癌(G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牙龈癌50例,收集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牙龈组织,以及21例舌癌肿瘤组织,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RPL29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RPL29在牙龈癌的不同临床T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之间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RPL29在牙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9.05%,且在正常牙龈组织中不表达(阳性率0%),其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RPL29的阳性表达分别与牙龈癌的不同临床T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RPL29在T1、T2、T3+T4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82%(9/11)、86.67%(26/30)、66.67%(6/9),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高分化牙龈癌(36例)与较低分化牙龈癌(14例)中的RPL29阳性率分别为77.78%(28/36)、92.86%(13/14),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RPL29阳性率100%(15/15),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74.29%(26/35),RPL29的表达在牙龈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L29表达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有无吸烟、饮酒史等独立分组中无显着差异(P>0.05)。RPL29在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1.11%,且RPL29的表达在舌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表达情况与牙龈癌基本相似。结论:(1)RP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在正常牙龈组织中不表达,提示RPL29可能是牙龈鳞状细胞癌的促进因子,可以作为检测牙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2)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牙龈鳞状细胞癌中RPL29均阳性表达,RPL29表达阴性的牙龈鳞状细胞癌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RPL29与牙龈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3)RPL29的表达与牙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发生部位、临床T分期及病理分级等均无关。(4)RPL29在舌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相似,提示RPL29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何涛[8](2014)在《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术后粘膜愈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术后尿道粘膜愈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尿道狭窄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后尿道狭窄住院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术前均行顺行尿道造影和逆行尿道造影以确定尿道狭窄段长度,均行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术,术后1月采用导尿管周围造影、尿道镜观察尿道狭窄处愈合情况、测尿流率三种方法,评估尿管留置时间对尿道粘膜愈合情况的影响。结果25例(83.3%)导尿管留置时间在12周以上,4例(13.3%)导尿管留置时间在8周以内,1例(3.3%)失败行2次手术治疗,留置时间最短者4周,最长者20周。以尿流率≥15ml∕s为标准,1例于4周后尿流率≥15ml∕s;4例于8周后≥15ml∕s;24例于12周后≥15ml∕s;27例于16周后≥15ml∕s;29例于20周后≥15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24个月,排尿正常者20例(66.7%),尿流率均≥15ml∕s;排尿基本正常者9例(30%),需半年扩尿道一次;1例(3.3%)拔除导尿管后再次形成狭窄,2次行手术治疗后失访。结论1导尿管留置时间和尿道愈合、疗效呈正相关关系2在积极的控制感染和加强营养的情况下,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术后拔除导尿管的最佳时间为812周左右。而导尿管周围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尿流率的测定可为导尿管的拔除提供可靠依据。

陈陆泉[9](2009)在《雷火灸及眼周穴位按摩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雷火灸治疗泪液缺乏性干眼症的临床疗效。观察雷火灸及眼周穴位按摩在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寻找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1.按就诊日期的单双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成雷火灸及眼周穴位按摩组与人工泪液组。2.治疗组36例(72眼),对眼周穴位攒竹、鱼腰、瞳子醪、太阳、四白、睛明等给予雷火灸治疗,并配合眼周穴位按摩。对照组34例(68眼),采用局部点泪然滴眼液治疗。3.两组均每日治疗,20次为一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治疗结果。4.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患者以下6项指标评估:①主要症状的分值②视力③泪液分泌量④泪膜破裂时间⑤角膜荧光染色的变化⑥疗效的改善。结果:1.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主观症状、视力、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相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和整体症状上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在干燥感、异物感及整体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两组治疗前视力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泪液分泌试验中,治疗组治疗后泪液分泌值较治疗前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泪膜破裂时间试验中,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5.患者角膜荧光染色比较: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两组资料治疗前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均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0.0综合疗效指数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眼部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和整体症状的改善均有很好作用;在干燥感、异物感及整体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2.两组提高视力效果均不明显。3.治疗组对促进泪液分泌有明显作用,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均对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有改善作用,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种疗法对保护干眼患者的角膜均有治疗作用,且两组疗效相似。5.说明雷火灸在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与局部点泪然滴眼液相比,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改善作用明显。

陈胜华[10](2009)在《下肢血管的三维重建及相关组织瓣设计改进的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和现代化发展,各种交通事故和外伤导致的人体皮肤及其他组织缺损日趋增多;由于环境污染加剧,肿瘤患者增多,肿瘤切除后需要组织填充以恢复外形和覆盖创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对于创伤修复的美学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创伤,使用何种组织瓣进行修复,是临床医生和外科学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1984年徐达传等首先报道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罗力生等首先将该皮瓣应用于临床。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解剖标志清楚、血管蒂长、口径粗、面积大、解剖变异少以及切取容易和供区较隐蔽的等优点,是股部较为理想的皮瓣供区。该皮瓣在首次报道后的短期内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对其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术式探讨亦在不断深入,与之相应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的报道层出不穷,与其应用相关的手术方法或改进术式亦时有出现。2005年,刘会仁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认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其皮支所带股前外侧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皮瓣,而其肌支携带部分股外侧肌形成肌瓣,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态,利用不同的肌支间距调整肌瓣的位置与大小,以切取与创面相适应的分叶肌皮瓣,临床应用8例,获得满意效果。该术式设计新颖,操作简易,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但其解剖学基础尚少见报道。小腿下1/3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有骨、钢板或肌腱外露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虽然处理方法较多,但每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不足,特别是有些方法由于操作较复杂或失败率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2003年邓国三等报道了以腓骨短肌肌瓣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他认为因为腓骨短肌由腓动脉供血,一般软组织挫伤不容易损伤到腓骨短肌的营养血管,因此可在很多其他组织瓣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仍能应用;同时手术操作简便,时间短,成功率高,对于供区几乎没有功能及外形上的影响。然而,腓骨短肌肌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创伤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因其不带皮肤与筋膜,只起到填补缺损的作用,而不能一次性完成创面的皮肤覆盖,需要在肌瓣的表面进行中厚皮片的游离移植。1989年Hidalgo首次将游离腓骨瓣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获得较好的效果,此后,用游离腓骨骨(皮)瓣重建与修复下颌骨缺损逐渐成为经典术式。该术式提示腓骨骨瓣,腓骨肌瓣与肌皮瓣可以联合使用,可以根据受区的特点与需要而进行灵活的设计与切取,形成复合组织瓣或嵌合组织瓣。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与解剖学基础研究,腓骨瓣的血供基础与临床应用均已清楚与明晰。而对于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各自的血供特点,及与之相关的皮动脉的分布与吻合情况却少有相关资料,尤其是逆行腓骨长肌肌皮瓣与腓骨短肌肌皮瓣的血供来源,其是否适应于小腿中下部及足背部缺损的修复,及手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随着对人体形态学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人体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已经成为可能。在可视化模型上进行人体解剖结构的多方位展示,已在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体可视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可供手术和术前制定方案的虚拟环境,在外科手术教学和仿真训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和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与三维虚拟有关的人体解剖学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对人体标本进行血管灌注与放射造影,从三维角度对局部区域的血管进行研究,是近年发展起来并且日臻成熟的血管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血管造影,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然后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对该区域的血管进行三维显示,并能与同一区域的骨、肌、皮等进行组合显示,能使用透明等方式明确该区域的血管走行与分布,对于该区域组织瓣的设计改进提供直观,实用性强的解剖学基础。然而虚拟结构是否能完全代替实体,两者间是否有差异,两者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认识。本文采用30例标本,结合巨微解剖与三维重建技术,拟对:(1)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进行研究;(2)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血供来源、取瓣面积,旋转点位置及临床注意事项等;(3)将三维重建的虚拟的下肢血管,与实体结构进行对比,以探讨虚拟结构是否能完全代替实体,两者间是否有差异,两者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等等问题。方法:(1)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大腿部解剖观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特别是其本干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在小腿部解剖与观测腓动脉在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皮下组织中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特别是肌皮穿支血管的走行与分布情况。(2)另6侧新鲜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冷凝后行CT扫描,利用三维软件重建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观察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股外侧肌、股前外侧部皮肤、股骨等结构的位置关系。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直观的解剖学依据。观察小腿外侧部血管的走行与吻合情况及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直观的解剖学依据。(3)另用新鲜人体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各自的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以研究虚拟结构是否能完全代替实体,两者间是否有差异,两者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等等问题。结果: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平均外径3.7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距其起始处9.0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8.6mm。相邻分支间在肌内有明显的吻合。旋股外侧动脉外侧支的终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升支在股外侧肌内吻合,下行达膝关节附近,参加膝关节动脉网的形成。除1例外,25侧标本共出现皮支63支,外径0.8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26侧中有15侧肢体出现直径0.8mm的高位皮动脉19支。2、腓动脉起始外径3.7mm,沿途发出多条肌支,供给比目鱼肌、拇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起始处至第一滋养动脉干长52.1mm,起始处平均管径3.0mm。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最粗的1支外径平均为1.5mm,绕过腓骨至腓骨骨膜表面,而后沿腓骨下行,沿途发出2-4个肌支营养腓骨短肌。腓动脉发出皮支5.4支,从比目鱼肌与腓骨长肌间隙穿出,供血于小腿外侧皮肤,平均外径0.7mm,皮穿支常有1-2条伴行静脉。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cm。腓动脉末段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mm,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沿腓骨和外踝前缘下降并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形成外踝前动脉弓,外径1.3mm。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血管管径1.8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腓浅神经的营养血管平均每侧有5.4支,包括起始处的腓浅动脉、腓动脉穿支的升、降支及足背动脉的皮支。3、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重建图像显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一系列分支至股外侧肌,部分分支穿过股外侧肌至深浅筋膜和皮肤。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吻合,位于深浅筋膜中的皮动脉之间亦有明显的相互吻合,这些结果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肌瓣,皮瓣乃至于肌皮瓣提供了直观的解剖学基础。重建图像显示腓动脉有穿支和交通支分别与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相沟通,发现腓骨短肌肌支、皮穿支与周围主干血管之间有广泛而丰富的吻合。采集三维重建的股前外侧血管图形,利用Photoshop软件使之与标本照片复合,并进行一定的调整、定位与透明,可在同一张图片上观察到标本与三维重建的股前外侧血管的图形,使标本照片与三维图形有一个直观的对比。由复合图形可知,三维重建图形所能表达的信息量要多于标本照片,前者能同时显示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所有血管分支,而标本照片只能显示所解剖的单层面的信息,而对于被覆盖的部份则无法显示。但三维图形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重建的血管明显比实物更加粗大与粗糙,从三维软件中采集的平面图形,其立体感有所下降。而且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1、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利用肌支可以形成肌瓣,利用肌皮支可以形成皮瓣。根据创面的形态与位置,可以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使分叶肌皮瓣与所修复创面更加吻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2、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缺损。3、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主要创新点:1、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肌皮瓣设计提供了详实的解剖学基础,可指导临床手术,为临床修复巨大软组织缺损,感染性创面,或女性乳房再造等复杂创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和理想的选择。2、提出和开发设计了逆行腓骨肌皮瓣,并从解剖学角度详细地论证了该肌皮瓣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为小腿中下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靠并实用的组织瓣供区。3、首次对三维重建结构与实物标本进行比较,从血管解剖学角度研究了三维重建的血管与实物标本上血管的差异,为后期血管的三维重建及三维血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外伤性腮腺导管断离吻合术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腮腺导管损伤部位及治疗
    3.2 腮腺导管损伤手术成败的关键

(2)29例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诊断
        1) 临床表现:
        2) 造影检查:
        3) 合并症:
    1.3 治疗
    1.4 复查
    1.5 预后
2 讨论

(4)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造影检查
        2.3 B超检查
        2.4 合并症
    3. 治疗方法
    4. 术后复查
结 果
讨 论

(6)应用蒂在前的血管神经蒂颊肌粘膜瓣行唇再造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唇缺损的整复
    一、唇部的解剖
    二、唇缺损整复的历史
    三、唇缺损的整复
第二部分 颊肌粘膜瓣的解剖学研究
    一、颊肌的形态和比邻
    二、颊肌的功能
    三、颊肌粘膜瓣的血液供应
    四、颊肌的神经支配
第三部分 蒂在前的血管神经蒂颊肌粘膜瓣在唇缺损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一、手术技术
    二、临床资料与结果
    三、典型病例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核糖体蛋白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附20例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设备及耗材
        2.1 主要器材和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组织的收集和分组
        3.2 标本的处理
        3.3 HE染色及免疫组化
    4 染色结果判定
    5 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
    1 RPL29在牙龈癌、癌旁及正常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2 RPL29与牙龈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2.1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2.2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发生部位的关系
        2.3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临床T分期的关系
        2.4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病理分级的关系
        2.5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 RPL29在舌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讨论
    1 牙龈癌与基因治疗
    2 核糖体蛋白L
    3 RPL29与牙龈癌
        3.1 RPL29在牙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2 RPL29表达与牙龈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
        3.3 RPL29表达与牙龈癌发生部位
        3.4 RPL29表达与牙龈癌患者肿瘤T分期及病理分级
        3.5 RPL29表达与牙龈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
    4 RPL29与舌癌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术后粘膜愈合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雷火灸及眼周穴位按摩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干眼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诊断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3. 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外科治疗
        4. 小结
        5.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干眼症的概况
        1. 中医学对干眼症的认识
        2. 近10年来中医治疗干眼症的概况
        2.1 中药内服治疗干眼症
        2.2 针刺治疗治疗干眼症
        2.3 其他方法治疗干眼症
        2.4 中西医综合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4.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 雷火灸治疗眼病的临床应用
        1. 灸法来源
        2. 药物成分
        3. 作用原理
        4. 临床应用
        5. 小结
        6. 综述三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
        1.3 临床情况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取穴
        3.2 工具选择
        3.3 操作方法
        3.4 疗程
        4. 观察方法
        5. 疗效评定
        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观症状分值比较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比较
        2.3 治疗组和对照组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比较
        2.4 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
        3.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讨论
        1. 目前泪液缺乏型干眼症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
        2. 选择雷火灸及眼周穴位按摩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的优势
        3. 选穴依据
        4. 关于临床观察指标的分析
        5. 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下肢血管的三维重建及相关组织瓣设计改进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设计改进的解剖学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伤性腮腺导管断离吻合术失败原因分析[J]. 杜传亮,马一文,万淑红,王淑琴.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05)
  • [2]29例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分析[J]. 蒋蕾,李向新,张来健,郑义诚. 实用临床医学, 2008(11)
  • [3]腮腺导管损伤修复治疗的体会[J]. 袁秀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02)
  • [4]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 卿安蓉,张伟雄.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06)
  • [5]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J]. 祝军,白荣,郑苍尚. 口腔医学, 2000(04)
  • [6]应用蒂在前的血管神经蒂颊肌粘膜瓣行唇再造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高璞.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11)
  • [7]核糖体蛋白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附20例临床病例[D]. 薛娇. 青岛大学, 2018(01)
  • [8]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术后粘膜愈合影响因素分析[D]. 何涛. 郑州大学, 2014(02)
  • [9]雷火灸及眼周穴位按摩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的临床研究[D]. 陈陆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下肢血管的三维重建及相关组织瓣设计改进的解剖学研究[D]. 陈胜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腮腺管损伤修复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