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温室蔬菜的几种气体(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菲[1](2021)在《棚室蔬菜气害产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文中指出在大棚、温室等设施蔬菜栽培中,蔬菜处于封闭状态下生长,若土、肥、气等管理不当,棚室内常产生多种有害气体,一些有害气体在设施内聚积,危害蔬菜生长。这是目前大棚、温室等设施蔬菜栽培中的主要障碍之一。一、有害气体来源1.氨气:氨气主要来源于未经充分腐熟的鸡粪、猪粪、饼肥等有机肥,在密闭的棚室内,这些有机肥经高温会产生大量氨气。
黄钰[2](2021)在《面向设施农业的氨气传感器设计与性能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感器是智慧农业的源头技术,智慧农业急需大规模发展传感器产业,但是我国农业传感器敏感材料与核心元器件90%以上长期依靠进口,亟需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本文聚焦设施农业温室环境,开展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敏感材料制备与器件研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中的挥发性有害气体氨气的浓度实时监测,为温室环境调控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重点突破敏感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设计传感器控制电路及数据采集系统,开展实验室、温室测试实验验证,解决温室环境氨气浓度快速感知的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纯相锡酸锌气敏材料,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表明该材料结晶度和纯度较高且具有均一的片状结构;进一步,对材料的气敏性能进行了在线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锡酸锌材料对氨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能,在最佳工作温度260℃下,对50ppm氨气灵敏度达到了3.211,并且具有快速的响应时间2s。2.设计了敏感材料控制电路,研制了传感器原理器件,利用配气系统对传感器原理器件进行了实验分析;搭建了数据采集系统,验证了传感器对氨气优异的检测性能,在测量0-50ppm氨气时,具有突出的信号响应;基于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算法对响应信号和氨气浓度进行数据拟合,建立了氨气浓度与电压响应的数学模型。3.开展了温室环境下氨气浓度测试实验,设计了实验方案,搭建了数据采集系统,结果表明:实验室实验和温室实验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所研制的传感器响应信号保持稳定,对温室环境调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周振泽[3](2021)在《基于高分子膜/光纤布拉格光栅的CO2气体传感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日俱增,这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随着全球变暖的情况恶化,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在全球变暖过程中,二氧化碳(CO2)起到的作用在诸多温室气体中占比最大,但是CO2检测技术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目前已有的传感器缺点较为明显,例如传感器制备过程繁琐、检测量程小、检测过程复杂等,因此能应对多种使用场景的低成本CO2传感器成为了研究热点。为了积极地响应“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环保政策,更好地在线实时监测CO2排放,本文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优势,研制了一种制备简单、造价低、操作便捷、易组网的气敏高分子膜/光纤布拉格光栅CO2气体传感器,其具有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短、选择性优异和工作寿命长的优点,而且在不同温度与湿度下都能进行稳定有效的在线监测。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轴向形变导致反射光波长偏移的原理,结合聚醚砜在CO2中体积膨胀的现象,本文设计了基于高分子膜/光纤布拉格光栅的CO2气体传感器,即通过气敏高分子膜在CO2中的体积膨胀使得光纤栅区发生轴向伸长从而改变光纤栅区的周期,最终使得布拉格反射光波长发生偏移,根据波长偏移量测算出测试环境中CO2的浓度,实现对CO2的在线监测。为了便捷且可复现地制备所研制的传感器,本文设计了“低温旋涂-高温固化”的热旋涂制备工艺,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热旋涂装置;通过低温旋涂-高温固化的热旋涂工艺实现了在光纤栅区表面涂覆均匀光滑的聚醚砜膜,极大地保证了不同批次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影响CO2气体传感器响应值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探究了旋涂工艺、高分子膜厚度、测试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经实验验证,虽然在传感器旋涂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光纤栅区的转数有极小差别,但是对响应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测试环境温度的升高,传感器最大响应值不断下降,其达到平衡状态所用时间也随之缩短,最终得出所研制的传感器在-5~55℃内可实现有效检测。还探究了湿度对传感器的影响,虽然所研制的气体传感器随着测试环境湿度的增加受影响愈发明显,但是在80%RH的高湿环境下仍能进行稳定可靠的检测。最后,本文对所研制的C02气体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详细检测,测试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最小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选择性、响应时间、恢复时间和耐久性,并将所测性能与已有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此外,为了使所研制的CO2传感器更有实际应用价值并顺应工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开发了浓度超限报警程序,实现了传感器所处测试环境的CO2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自动产生声光报警,使得传感器的优势更加突出。综上,本文设计了一种简单、易操作、低成本的光纤气体传感器制备工艺,并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测试了传感器性能,最终研制了一种制备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低成本的CO2气体传感器。
穆大伟[4](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吴迪[5](2016)在《基于恶臭气体分析的食品保鲜度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被新闻媒体的揭露曝光,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从温饱转向了新鲜健康。新鲜度是食品行业检验猪肉品质好坏的决定因素,猪肉的新鲜度等级直接影响人们的食品健康安全。目前检测猪肉新鲜度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存在操作复杂、检测设备昂贵、检测周期长、破坏样品等缺点,因此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精确、无损化的猪肉新鲜度检测方法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首先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在肉类、蔬果的新鲜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有关猪肉新鲜度检测的原理与方法。然后基于传感器阵列原理,开发完成一套由不同类型传感器组成的对猪肉腐败过程中挥发恶臭气体进行检测的系统。通过分析猪肉腐败过程中各组分的特征挥发物质,最终选取了针对H2S、NH3、乙醇气体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阵列组成检测系统。挥发气体检测系统由气室、传感器阵列、下位机及上位机四部分构成。下位机部分是以微控制器C8051F020为核心实现气体的采样、检测系统的时序控制、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同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上位机包含了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以及基于Matlab的数据分析和新鲜度判断界面。论文对检测系统中包含的下位机硬件开发、上位机程序编程等都做了细致的阐述。论文的实验部分对30℃、85%湿度环境中的猪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腐败过程中的挥发气体电压值进行测定,分析在各个新鲜度等级临界点时挥发性盐基氮值同挥发气体电压值大小的关系,划分新的以电压值为判断依据的新鲜度等级。最后对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稳定性、重复性进行了检验;分析了流量对传感器检测系统结果的影响,以及单一物质对各个传感器的响应关系。课题最后通过多组实验验证该检测系统准确率高达95%,表明通过对猪肉挥发气体的分析建立的检测方法满足猪肉新鲜度判别的快速精确、无损化的要求。论文最后也对实验工作存在的缺点和改进措施进行了叙述,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帆[6](2014)在《生活垃圾堆肥过程污染气体减排与管理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源头不分类,管理方式不清晰,造成末端处理处置难度大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从工厂和区域两个尺度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优化研究。工厂尺度上,研究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典型污染气体的减排技术,包括调节堆肥工艺参数、添加膨松剂、化学添加剂等,最大限度的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污染物输出。区域尺度上,以北京市东西城南部为目标区域,进行不同生活垃圾管理情景的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提出生活垃圾最优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C/N比(15、20、25)、含水率(60%、65%、70%)、通风率(0.2、0.4、0.6L·kg-1DM-min-1)的厨余垃圾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通风率与CH4的产生速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N20和NH3的产生量呈正相关关系;C/N比与CH4和NH3的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但并未发现C/N比对N20排放量有显着影响;含水率对CH4, N2O、NH3的排放无显着影响;厨余垃圾与玉米秸秆联合堆肥的最优方案为通风率0.4L·kgDM-1·min-1、C/N比25、含水率60%。(2)厨余垃圾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间歇通风处理CH4和NH3累积产生量比连续通风处理分别减排23.5%和21.5%(每吨干物质),但在N20的减排上连续通风比间歇通风有略微的优势,每吨干物质减排6.5%。(3)10%堆肥物料湿重的腐熟堆肥覆盖在堆体表面和与物料混匀,与对照处理相比,二者每吨干物质分别减少36.2%和44.8%的CH4排放;N20的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37.7%和73.6%,腐熟堆肥覆盖处理的NH3排放与对照处理并无明显差异,而腐熟堆肥混匀处理的NH3排放比对照处理明显降低22.2%(每吨干物质)。(4)5%初始干重磷石膏和过磷酸钙的添加使CH4累积排放量比对照处理分别降低了85.8%和80.5%,NH3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3.5%和18.9%,但N20累计排放量分别增加了3.2%和14.8%(每吨干物质)。(5)厨余垃圾堆肥中添加物料初始湿重15%的玉米秸秆、锯末和菌糠作为膨松剂,与对照处理相比,CH4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59.2%、55.0%和66.6%,N20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46.7%、73.1%和44.7%,NH3排放分别减少30.9%、40.5%和41.5%(每吨干物质);三者渗滤液减排量均为100%。CH4和NH3的累积排放量与菌糠添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但添加35%质量比的菌糠会明显增加N20排放;只有添加质量比为15%的菌糠能够同时减少CH4、N2O和NH3排放,减排量分别为60.6%、29.0%和14.8%。(6)不同生活垃圾管理情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源头大类粗分模式,可明显降低生活垃圾管理系统中的总环境影响潜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厨余垃圾堆肥典型污染气体减排技术措施,可进一步降低系统的温室效应潜势。
许彦林[7](2011)在《蔬菜气害危害症状及诊断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在保护地(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中,蔬菜处于封闭条件下生长,若土、肥、气等管理不当,一些有害气体在设施内聚积,危害蔬菜生长。这是目前棚室栽培蔬菜栽培的主要障碍之一。一、症状蔬菜气害的共同特征是:以中位叶受害最烈,其次是下位叶、上位叶,生长点附近的新叶通常不受害。气害中
贾海政[8](2009)在《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统的温室控制系统中,温室环境检测器与相应执行机构之间通过有线电缆进行通信。有线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差,限制了农业机器人等移动作业设施的使用以及温室设施的更新。蓝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用来替代数字设备间的有线电缆连接,本文将蓝牙技术和其它比较成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采用蓝牙技术设计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测控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无线方式取代温室环境参数检测器和相应执行机构之间的有线连接,避免了温室内大量电缆的铺设,以达到便捷地对温室环境参数自动监测,灵活地对温室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确保温室经济效益。在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以温度因子测控为例,研究了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由温度采集点、控制端以及蓝牙通信链路三部分组成。温度采集点处的温度传感器DS18B20负责采集温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端通过液晶显示器LCD-1602显示采集温度值,并将采集值与预先设置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超过范围蜂鸣器报警,同时控制继电器启停相应执行机构,温度采集点与控制端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蓝牙模块GC-05实现。系统的整体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温度采集点和控制端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运行稳定,性能达到温室自动控制的要求。系统通用性强,可用于果蔬储藏保鲜、畜舍、冷库、粮库、生产车间等环境控制领域。
李仕臣,曹立奇[9](2007)在《蔬菜气害危害症状及诊断防治》文中提出在保护地(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中,蔬菜处于封闭条件下生长,若土、肥、气等管理不当,一些有害气体在设施内聚积,危害蔬菜生长。这是目前棚室栽培蔬菜栽培的主要障碍之一。
彭宏丽[10](2007)在《温室环境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进入了主要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加速结构调整、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时期。温室技术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开发研制温室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低价位、实用型的温室环境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几种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并且根据温室内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即温度、湿度、光照和CO2环境的条件、控制特点和控制方法,提出了适合本系统的环境因子控制方案。本文以PHILIPS公司32位ARM微控制器LPC2132为核心,设计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传感器,传感器检测出来的信号传输给LPC2132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对环境因子的测量与控制。本文重点介绍了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硬件方面,介绍了各部分的设计思想、原理电路以及抗干扰方法,并且给出了系统总硬件原理图;另外,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价格低、功耗低的元器件,达到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软件方面,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移植到LPC2132,采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模式,设计了控制器的各个任务。μC/OS-Ⅱ的应用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便于程序的扩展。由于温室内温湿度环境很难建立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利用常规的控制算法得不到非常满意的控制效果,因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了对温室内温湿度的智能控制。本文根据所设计系统的功能,设计、安装并调试了实验装置,并根据485通迅组成了监控系统。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本系统的原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说明了本文的特点和意义,同时,指出了系统设计的不足和改进思路,为今后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危害温室蔬菜的几种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害温室蔬菜的几种气体(论文提纲范文)
(1)棚室蔬菜气害产生原因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害气体来源 |
1.氨气: |
2.亚硝酸气: |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
4.乙烯和氯气: |
二、气害症状 |
1.氨气害: |
2.亚硝酸气害: |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害: |
4.农膜等塑料中毒气的危害: |
三、症状诊断 |
1.外形诊断: |
2.检测棚室露滴的酸碱度: |
四、蔬菜气害防控措施 |
1.选择适宜的氮肥品种,控制氮肥用量: |
2.调节土壤pH值: |
3.其他方法: |
(2)面向设施农业的氨气传感器设计与性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业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氨气传感器与材料制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微纳氨气传感器材料类型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锡酸锌敏感材料的氨气传感器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 气敏性能的几个重要参数 |
2.3 气敏材料的制备 |
2.4 气敏材料的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5 传感器的制备及气敏测试 |
2.5.1 传感器的制备 |
2.5.2 锡酸锌气敏材料的温度特性研究 |
2.5.3 锡酸锌气敏材料的选择性研究 |
2.5.4 锡酸锌气敏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2.5.5 气敏机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锡酸锌材料的氨气传感器的采集电路设计 |
3.1 电路整体方案设计 |
3.2 单片机控制和供电电路 |
3.3 传感器工作电路 |
3.4 数据采集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氨气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实验研究 |
4.1 数据采集系统搭建 |
4.2 氨气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分析 |
4.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氨气传感器线性模型建立 |
4.4 基于神经网络的氨气传感器非线性模型建立 |
4.5 实验室氨气传感器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氨气传感器用于温室监测实验研究 |
5.1 温室环境 |
5.2 温室内标准浓度氨气采集实验 |
5.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温室氨气监测线性模型建立 |
5.4 基于神经网络的温室氨气监测非线性模型建立 |
5.5 温室氨气监测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比分析 |
5.6 氨气传感器温室监测实验 |
5.6.1 实验系统搭建与数据采集 |
5.6.2 不同植株密度下氨气监测实验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高分子膜/光纤布拉格光栅的CO2气体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光纤传感器与光纤光栅 |
1.2.1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 |
1.2.2 光纤光栅的发展历史和分类 |
1.3 气体传感器 |
1.3.1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
1.3.2 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 |
1.3.3 燃烧催化式气体传感器 |
1.3.4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
1.3.5 声表面波气体传感器 |
1.3.6 光学气体传感器 |
1.4 光纤气体传感器 |
1.4.1 传光型光纤气体传感器 |
1.4.2 传感型光纤气体传感器 |
1.5 二氧化碳气体的检测意义及检测技术 |
1.5.1 二氧化碳的危害 |
1.5.2 二氧化碳的价值 |
1.5.3 二氧化碳的检测技术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新型气体传感器的设计 |
2.1 前言 |
2.2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1 光纤非栅区处的结构及传输原理 |
2.2.2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新型气体传感器的工作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新型气体传感器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气敏高分子材料的表征 |
3.2.1 分子量 |
3.2.2 玻璃化转变温度 |
3.2.3 溶液粘度 |
3.2.4 弹性模量 |
3.3 新型气体传感器的制备 |
3.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3.2 高分子膜的旋涂成型 |
3.3.3 传感器的表面及断面形貌表征 |
3.3.4 高分子膜的厚度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前言 |
4.2 传感器测试系统及实验器材 |
4.2.1 传感器的测试系统 |
4.2.2 实验器材 |
4.3 旋涂工艺参数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 |
4.4 传感器的高分子膜厚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 |
4.5 温度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 |
4.6 湿度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 |
4.6.1 传感器在无响应气体变湿度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
4.6.2 传感器在不同湿度下纯CO_2环境中的性能表现 |
4.6.3 传感器在同一湿度下不同浓度的CO_2环境中的性能表现 |
4.6.4 传感器在相同CO_2浓度变湿度环境中的性能表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传感器的综合性能测试与应用拓展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最小检测限 |
5.4 传感器的气体选择性 |
5.5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与恢复时间 |
5.6 传感器的耐久性 |
5.7 所研制传感器与同类型传感器的性能对比 |
5.8 CO_2在线监测与浓度超限自动报警系统开发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恶臭气体分析的食品保鲜度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
1.2.1 肉类新鲜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2 蔬菜水果新鲜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恶臭气体分析的食品保鲜度检测原理 |
2.1 恶臭气体概述 |
2.1.1 恶臭气体定义 |
2.1.2 恶臭气体的来源与危害 |
2.2 食品腐败过程中标志物的研究 |
2.2.1 猪肉腐败过程中标志物研究 |
2.2.2 菠菜腐败过程中标志物研究 |
2.2.3 苹果腐败过程中标志物研究 |
2.3 肉类新鲜度检测原理 |
2.4 新鲜度与挥发气体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食品保鲜度检测系统 |
3.1 检测系统的构成 |
3.2 传感器阵列 |
3.2.1 气体传感器概述 |
3.2.2 气体传感器分类及特点 |
3.2.3 传感器阵列的构成 |
3.3 气体的采集与汇流 |
3.3.1 气室单元的设计 |
3.3.2 气路单元的部件构成 |
3.4 检测电路与信号采集 |
3.4.1 微处理器系统 |
3.4.2 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1 下位机软件功能 |
3.5.2 上位机LabVIEW数据观测 |
3.5.3 上位机Matlab新鲜度判断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保鲜度检测的实验研究 |
4.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测定 |
4.1.1 猪肉样品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 |
4.1.2 外部环境对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的影响 |
4.2 恶臭挥发气体挥发浓度电压值测定 |
4.2.1 恶臭挥发气体浓度电压值测定 |
4.2.2 恶臭挥发气体浓度电压值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关系 |
4.3 选取临界点和阈值,划分新鲜度等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5.1 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实验 |
5.2 恶臭气体与传感器阵列的响应关系 |
5.2.1 NH_3与各个传感器的响应关系 |
5.2.2 H_2S与各个传感器的响应关系 |
5.2.3 乙醇与各个传感器的响应关系 |
5.3 气体流速对精度的影响 |
5.4 检测结果误差分析及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生活垃圾堆肥过程污染气体减排与管理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
1.2.2 厨余垃圾的性质和处理方式现状 |
1.2.3 堆肥过程中典型污染气体产生机理及减排技术 |
1.2.4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1.2.5 生命周期评价应用于有机废弃物处理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工艺参数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1.4.2 不同堆肥工艺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1.4.3 不同化学添加剂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1.4.4 不同种类、不同添加比例的膨松剂对堆肥腐熟度和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1.4.5 典型区域不同生活垃圾管理生命周期评价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工艺参数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堆肥材料 |
2.2.2 试验设置和方法 |
2.2.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温度和氧气 |
2.3.2 堆肥化学性质和腐熟度指标 |
2.3.3 堆肥生物指标 |
2.3.4 甲烷 |
2.3.5 氧化亚氮 |
2.3.6 氨气 |
2.3.7 碳、氮平衡及温室效应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工艺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堆肥材料 |
3.2.2 试验设置和方法 |
3.2.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温度和氧气 |
3.3.2 堆肥化学性质和腐熟度指标 |
3.3.3 堆肥生物指标 |
3.3.4 甲烷 |
3.3.5 氧化亚氮 |
3.3.6 氨气 |
3.3.7 碳、氮平衡及温室气体效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添加剂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堆肥材料 |
4.2.2 试验设置和方法 |
4.2.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温度和氧气 |
4.3.2 堆肥化学性质和腐熟度指标 |
4.3.3 甲烷 |
4.3.4 氧化亚氮 |
4.3.5 氨气 |
4.3.6 碳、氮平衡及温室效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种类膨松剂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堆肥材料 |
5.2.2 试验设置和方法 |
5.2.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温度和氧气 |
5.3.2 堆肥腐熟度指标 |
5.3.3 甲烷 |
5.3.4 氧化亚氮 |
5.3.5 氨气 |
5.3.6 物料平衡,碳、氮平衡及温室效应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添加比例膨松剂对堆肥典型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堆肥材料 |
6.2.2 试验设置和方法 |
6.2.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温度和氧气 |
5.3.2 堆肥化学性质和腐熟度指标 |
6.3.3 甲烷 |
6.3.4 氧化亚氮 |
6.3.5 氨气 |
6.3.6 物料平衡,碳、氮平衡及温室效应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典型区域生活垃圾管理生命周期评价 |
7.1 引言 |
7.2 典型区域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7.2.1 目标区域基本情况 |
7.2.2 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理现状分析 |
7.2.3 现状存在问题 |
7.3 生命周期评价 |
7.3.1 目标与范围 |
7.3.2 功能单元与评价方法 |
7.3.3 情景及清单分析 |
7.3.4 不确定因素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
7.4.2 总环境影响潜势分析 |
7.4.3 不同情景模块主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
7.4.4 堆肥模块不同输入环节温室效应评价结果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数据通信系统的通信链路 |
1.3.1 有线通信的种类和特点 |
1.3.2 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选择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GC-05 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温室环境因子分析 |
2.1.1 温度因子 |
2.1.2 湿度因子 |
2.1.3 光照强度因子 |
2.1.4 CO_2 因子 |
2.2 温室环境各因子的控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湿度控制 |
2.2.3 光照控制 |
2.2.4 CO_2 控制 |
2.3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总体设计 |
2.4.2 硬件设计 |
2.4.3 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C-05 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的硬件实现 |
3.1 系统简介 |
3.2 系统主要构成器件介绍 |
3.2.1 温度传感器DS18B20 |
3.2.2 微控制器AT89S52 |
3.2.3 蓝牙模块 |
3.2.4 液晶显示模块LCD_1602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温度采集电路 |
3.3.3 蓝牙模块GC-05 外围电路 |
3.3.4 AT89S52最小系统 |
3.3.5 液晶显示电路 |
3.3.6 继电器输出电路 |
3.3.7 声光报警电路 |
3.4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1 去耦电路 |
3.4.2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C-05 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温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2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4.3 单片机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调试 |
5.1 硬件平台 |
5.2 模块电路调试 |
5.3 串口通信调试 |
5.4 系统实物以及GC-05 通信距离测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温度采集点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控制端电路原理图 |
附录3 温度信号采集程序清单 |
附录4 LCM 控制指令表 |
附录5 液晶显示器初始化清单 |
附录6 温度采集点串口通信程序清单 |
附录7 控制端串口通信程序清单 |
附录8 采集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效果图 |
附录9 采集温度超过温度上限效果图 |
附录10 采集温度低于温度下限效果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蔬菜气害危害症状及诊断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症状 |
1、氨害 |
2、亚硝酸气害 |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害 |
4、农膜等塑料中毒气的危害 |
二、易发条件 |
1、过量施用氮肥 |
2、土壤酸碱度 |
3、土壤质地 |
4、蔬菜的抗性 |
三、诊断 |
1、外形诊断 |
2、检测棚室内露滴酸碱度 |
四、防治 |
1、选用适宜的氮肥品种, 控制氮肥用量 |
2、调节土壤PH |
3、其它矫治方法 |
(10)温室环境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温室智能系统的市场现状 |
1.4 论文主要任务 |
1.5 论文所做工作 |
1.6 小结 |
第二章 温室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温室环境及其控制概述 |
2.1.1 温度控制 |
2.1.2 湿度控制 |
2.1.3 光照控制 |
2.1.4 CO2控制 |
2.2 传感器的选择 |
2.2.1 温度传感器选型 |
2.2.2 湿度传感器选型 |
2.2.3 光强传感器选型 |
2.2.4 CO2传感器选型 |
2.3 主控芯片的选型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总体模式设计 |
2.4.2 系统功能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设计概述 |
3.2 各部分硬件设计 |
3.2.1 电源电路 |
3.2.2 时钟电路 |
3.2.3 复位电路 |
3.2.4 温度测量电路 |
3.2.4.1 单总线技术简介 |
3.2.4.2 测量电路设计 |
3.2.5 湿度测量电路 |
3.2.5.1 湿度电容传感器测量原理 |
3.2.5.2 测量电路设计 |
3.2.6 光强测量电路 |
3.2.6.1 TSL2561测量原理 |
3.2.6.2 I~2C总线接口 |
3.2.6.3 光强测量电路设计 |
3.2.7 CO2测量电路 |
3.2.7.1 CO2浓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
3.2.7.2 A/D转换模块 |
3.2.7.3 CO2测量电路设计 |
3.2.8 实时时钟模块 |
3.2.8.1 RTC特性 |
3.2.8.2 RTC结构图 |
3.2.8.3 RTC中断 |
3.2.8.4 RTC寄存器描述 |
3.2.8.5 电路设计 |
3.2.9 RS-485通讯电路 |
3.2.10 液晶显示电路 |
3.2.11 键盘电路 |
3.2.12 继电器输出电路 |
3.2.13 声光报警电路 |
3.3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3.1 去耦电路 |
3.3.2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措施 |
3.4 小结 |
第四章 温室环境温湿度的模糊控制 |
4.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4.2 模糊控制器的系统结构及基本组成 |
4.3 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
4.3.1 温室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2 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
4.3.3 模糊规则的确定 |
4.3.4 模糊控制表的求取 |
4.3.5 输出的解模糊化及决策输出量 |
4.4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5.2 μC/OS-II内核总体结构的介绍 |
5.3 μC/OS-II在LPC2132上的移植 |
5.3.1 头文件includes.h的修改 |
5.3.2 OS_CPU.h的修改 |
5.3.3 OS_CPU_C.C的修改 |
5.4 软件总体设计 |
5.4.1 主程序设计 |
5.4.2 各任务设计 |
5.4.2.1 温度测量软件设计 |
5.4.2.2 湿度测量软件设计 |
5.4.2.3 光强测量软件设计 |
5.4.2.4 CO_2测量软件设计 |
5.4.2.5 RTC软件设计 |
5.4.2.6 LCD软件设计 |
5.4.2.7 键盘任务软件设计 |
5.4.2.8 模糊控制软件设计 |
5.4.2.9 串行通信软件设计 |
5.5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6 小结 |
第六章 实验设计 |
6.1 LPC2132实验的开发平台 |
6.1.1 LPC2132的FET开发方法 |
6.1.2 开发环境 |
6.2 原理验证实验装置设计 |
6.2.1 实验装置功能 |
6.2.2 实验装置设计方案 |
6.3 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 |
6.3.1 温度传感器测量实验 |
6.3.2 通讯实验 |
6.3.3 μC/OS-II操作系统的测试实验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危害温室蔬菜的几种气体(论文参考文献)
- [1]棚室蔬菜气害产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 赵亚菲. 农业知识, 2021(17)
- [2]面向设施农业的氨气传感器设计与性能测试研究[D]. 黄钰.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高分子膜/光纤布拉格光栅的CO2气体传感器的研制[D]. 周振泽. 山东大学, 2021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5]基于恶臭气体分析的食品保鲜度检测方法研究[D]. 吴迪.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6]生活垃圾堆肥过程污染气体减排与管理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杨帆.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7]蔬菜气害危害症状及诊断防治[J]. 许彦林. 农民致富之友, 2011(16)
- [8]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D]. 贾海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蔬菜气害危害症状及诊断防治[J]. 李仕臣,曹立奇. 农民致富之友, 2007(08)
- [10]温室环境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D]. 彭宏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