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6例颅脑损伤后智力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吴清,李裕淑[2](2021)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早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早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该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发生早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伤残鉴定与评定,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早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措施间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精神障碍的总发生率为48.94%。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智商(IQ)、使用精神类药物、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程度、颅内感染及评定时限为发生精神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预防性使用精神类药物、损伤部位、损伤程度、颅内感染及评定时限为影响急性颅脑患者是否发生精神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脑颅损伤患者发生早期精神障碍率较高,护理人员需针对患者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作出针对性的护理手段,加强自身颅内感染防护意识及抗精神类药物的使用规范,同时分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耿景殿[3](2021)在《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社会功能损害与精神伤残等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都市化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坠落、暴力等导致颅脑损伤事故频发。颅脑外伤患者往往存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问题,严重影响伤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因此,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伤残等级的鉴定案件不断增多。由于此类案件涉及经济赔偿,不同精神伤残等级之间赔偿数目相差较大,在对被鉴定人精神伤残等级客观、正确的评定尤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维护受害人的利益。故而对被鉴定人精神伤残等级的正确评定就成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的客观指标与精神伤残等级的关系,为提高鉴定精神伤残等级意见的准确性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依据。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9年-2020年精神伤残等级鉴定案例201例进行分析。按照鉴定等级分组,比较不同精神伤残等级案例的人口学特点及损伤特征;综合被鉴定人临床影像学CT或MRI结果统计颅脑损伤部位,探讨损伤部位数目之和与伤残等级关系;综合运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成人智残评定量表(Adul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ating scale,IDRS)等日常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量表,评估被鉴定人伤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损伤程度,探讨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损伤程度与精神伤残等级相关性,并评定量表评分在精神伤残等级间的界限值,以图找出两者间的数理关系。结果1、在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201例鉴定案例中,男性161例(80.1%),女性40例(19.9%);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43.02±16.86)岁;未婚55(27.2%)例,已婚或离异146(72.3%)例;职业:工人74(57.4%)例,农民14(10.9%)例,学生及知识分子15(11.6%)例,个体商户19(14.7%)例,自由职业4(3.1%)例,退休3(2.3%)例;损伤原因:车祸187(93.0%)例,坠落5(2.5%)例,暴力7(3.5%)例,其他2(1.0%)例。轻、中、重度颅脑损伤在性别(χ2=2.751,P>0.05)、年龄(χ2=8.945,P>0.05)、婚姻(χ2=2.904,P>0.05)、职业(χ2=7.458,P>0.05)、颅脑损伤与伤残等级评定时间间隔(χ2=2.430,P>0.05)、颅脑损伤方式(χ2=7.264,P>0.05)、颅脑损伤程度情况(χ2=6.343,P>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中轻度精神伤残132例,占65.7%;中度精神伤残51例,占25.4%;重度精神伤残18例,占9.0%。在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断中,前三位分别为器质性人格改变(190例,占94.5%),器质性遗忘症(140例,占69.7%),器质性智能障碍(111例,占55.2%);第4~10位分别为神经症样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群,情感障碍,失语,抑郁状态,意识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将颅脑损伤部位分为蛛网膜下腔、左右额颞顶枕硬膜外、左右额颞顶枕硬膜下等39个区域,将年龄分为16-44岁(青年组)、45-60岁(中年组)、≥61岁(老年组)三组。按照年龄分组进行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间比较。结果显示,中年组的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青年组(χ2=4.683,P>0.05)与老年组(χ2=4.614,P>0.05)的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精神伤残等级间量表评定显示,成人智残评定量表(IDRS)适用于一级--七级伤残等级的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重度精神伤残(一级--三级)、中度精神伤残(四级、五级除外)有良好的区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平均分对伤残等级的区分度不明显。依据ROC曲线初步得出,IDRS得分划定界限区间:0~9分为轻度精神伤残,10~14分为中度精神伤残,15~20分为重度精神伤残;MBI得分划定界限区间:0~45分为重度精神伤残,46~85分为中度精神伤残,85~100分为轻度精神伤残;SDSS得分划定界限区间:0~14分为轻度精神伤残,15~18分为中度精神伤残,19~20分为重度精神伤残。结论1.颅脑损伤人群主要以男性、已婚、青壮年为主;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损伤程度多为轻度脑损伤;损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伤。2.被鉴定人在性别、年龄、婚姻、职业、颅脑损伤与伤残等级评定时间间隔、颅脑损伤方式、颅脑损伤程度等方面与伤残等级无相关性。3.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综合征中,器质性人格改变占第一位,其次为器质性遗忘症,第三为器质性智能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伤残等级中,轻度精神伤残(七级--十级)最多。4.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关系研究显示,在45岁-60岁年龄组,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存在明显相关性。5.成人智残评定量表(IDR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的评分与精神伤残等级评定存在一定的数理关系,IDRS评分最能体现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关系,可作为鉴定实践中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可靠工具。
赵喜明[4](2019)在《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年龄、性别、GCS评分、颅脑外伤严重程度、颅脑损伤类型、颅骨修补术及修补材料等因素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的相关性,探讨颅脑外伤后继发晚期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颅脑外伤患者432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并结合随访情况将每位患者各自相关信息填入相应Excel表格,根据颅脑外伤后是否出现晚期癫痫分为癫痫组及非癫痫组,根据患者的性别分男、女2组,并根据患者颅脑外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根据颅脑损伤是否存在脑挫裂伤、凹陷性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进行分组;根据是否行颅骨修补术以及修补材料为自体骨还是钛网进行分组。对所有颅脑外伤后满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别从性别、年龄、GCS评分、颅脑损伤类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颅骨修补术及修补材料等方面分析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的相关性,以及对于颅脑外伤后继发晚期癫痫的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对各组以及各亚组进行癫痫发生率的差异性比较,对各因素与颅脑外伤后继发晚期癫痫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颅脑外伤患者432例,行颅骨修补术者90例,其中46例均在术后发生癫痫,另1例在脑外伤1周后颅骨修补术前出现癫痫,并且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程度出现加重及次数明显增加,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癫痫或癫痫加重者总计47例,占同期行颅骨修补术患者的52.22%;以自体骨为修补材料者60例其中继发晚期癫痫者32例,占行自体骨修补术患者的53.33%,以钛网为修补材料者30例其中继发晚期癫痫15例,占行钛网修补术患者的50%。所有脑外伤患者中52例继发晚期癫痫,占同期颅脑外伤患者的12.04%。其中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18岁者45例,年龄>18岁者7例;脑挫裂伤38例,颅内血肿48例,颅骨骨折29例;按照GCS评分:13~15分者11例,9~12分12例,3~8分29例;按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轻度颅脑外伤2例,中度13例,重度37例;部分性癫痫发作17例,部分性癫痫发作继发全面性癫痫发作13例,全面性癫痫发作2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GCS评分、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外伤严重程度、颅骨修补术、修补材料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颅骨骨折、预防用药等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的发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骨修补术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颅骨修补材料与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GCS评分、颅脑外伤严重程度、颅内血肿、颅骨修补术是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以上危险因素给予适度的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张卫华,陈兴阳,汪晓静,余文杰[5](2018)在《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析颅脑器质性疾病中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以后的诊断、防治提供参考借鉴基础。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共48例,本研究通过应用信息调查问卷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确定损伤位置及损伤范围,对颅脑创伤后是否出现精神障碍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精神障碍者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48例患者中,31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设为A组;17例患者无精神障碍,设为B组。A组精神障碍患者中,12例抑郁,9例焦虑,6例记忆或智能障碍,4例狂躁表现。在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方面,结果发现A组患者家庭满意度中不满意者、损伤颞叶、额叶者、颅脑创伤大或等于3cm者、重度及特重度,颅脑创伤者、伴发其他障碍者均明显多于B组患者(P<0.05);对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满意度、损伤颞叶或额叶、颅脑创伤范围大于或等于3cm、重度或特重度颅脑创伤以及伴发其他障碍均是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通过了解掌握颅脑创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及干预措施,以对精神障碍者做到早期预防、发现治疗的目的、最大程度地降低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孙亮[6](2018)在《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颅脑损伤引发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两年来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患者204例进行研究。利用软件spss19.0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方法: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值<0.05位显着性界限。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的204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以交通事故造成损伤所致的患者人数最多;伤情以重伤为主;伤残程度主要为轻度,对患者伤残等级的评定时限均大于6个月。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分布主要为中青年男性,且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其中多以农民为主,又以汉族为主。204例患者中,伤情鉴定99例(48.2%),伤残74例(36.6%),精神病鉴定31例(15.1%)。研究结论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伤情鉴定、伤残评定应考虑相关因素,即颅脑损伤程度、精神障碍症状、类型、人格改变、智力损伤以及评定时限等相关因素,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王飞[7](2017)在《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颅脑外伤是仅次于四肢伤的常见损伤,大多由于交通事故所致,此外坠落、跌倒、暴力外伤等所致也并不少见。尽管多年以来,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和诊治技术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颅脑损伤而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高居身体损伤之首。颅脑外伤后进展损伤的主要因素有出血、缺血、脑水肿,其中出血损伤可使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见到入院后高GCS分值患者病情进展变化,给初次病情评估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对于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性损伤的研究不少,但仍有如下缺憾,1)对于有些因素大家的研究结果仍有争议或是并未涉及;2)缺乏进展出血损伤的量化预测体系。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性分析,查找颅脑外伤进展的流行病学因素,并尝试建立一个评估体系,可以通过简单评估,对就诊颅脑外伤有初步评价,为病情分级及相应监护、抢救带来一定指导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颅脑外伤后出现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查找危险因素;尝试建立颅脑外伤分级体系,并检验分级体系对颅脑外伤进展、预后的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13.01-16.06期间的颅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按照1)颅脑外伤患者2)影像学至少具备以下表现之一:(1)颅骨骨折(2)脑挫伤(3)脑内血肿(4)中线移位(5)脑肿胀(6)点灶出血点(7)弥散轴索损伤(8)蛛网膜下腔出血(9)颅底骨折(10)颅内积气3)影像学阴性,但难以用其他系统疾病解释的昏迷、精神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功能缺失4)首次头颅CT检查均为急诊或入院时完成5)均行至少一次头颅CT复查;排除标准按照1)入院时需急诊外科干预2)3月内抗凝治疗史3)小于15岁4)入院时明确的慢阻肺、肝病、血友病、恶性肿瘤等可能影响凝血系统功能疾病5)合并其他系统较为严重多发伤。共386例颅脑外伤病人符合标准纳入研究范围,将病人分为颅脑外伤进展组及对照组,其中颅脑外伤进展组的定义为:复查CT较初次CT显示新出现脑挫裂伤及新发颅内血肿,或原有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体积增加,且超过首次CT影像25%以上。收集两组病人入院时年龄、血压、GCS评分、凝血功能、止血药物、CT影像等基本信息,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综合危险因素指标,根据CT影像学表现,尝试建立外伤分级体系。386名患者根据分级体系得分高低依次编入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统计低、中、高危险组中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损伤发生率、各个分组中入院24小时时GCS下降值(如患者病情进展,需在24小时内手术治疗,则取手术前GCS评分为最后计分)及出院时患者GOS分级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在颅脑外伤进展因素分析中,年龄、首次CT距离受伤的时间、多发颅骨骨折、血肿大小、中线移位大小、入院GCS评分、伤后GCS下降值、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为影响因素;而性别、受伤机制、入院血压、血糖、凝血功能、止血药物使用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D-二聚体≥4mg/L、GCS下降值(伤后4-6h)≥2为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通过我们建立的分级体系,发现211例低危险分组中有16例患者出现进展损伤,106例中危险分组中18例患者出现进展损伤,69例高危险分组中29例出现进展损伤,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GCS分值下降2.16±1.32,中危组分值下降1.68±1.45,低危险组分值下降1.31±1.06,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中GOS计分为2.09±1.05,中危组计分为3.55±1.03,低危组计分为4.07±2.02,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65岁、D-二聚体≥4mg/L、GCS下降值(伤后4-6h)≥2为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颅脑外伤分级体系可以对颅脑外伤进展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刘青青[8](2017)在《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量表在精神伤残评定应用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颅脑外伤对人体危害较大,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丧失程度是颅脑外伤后进行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主要依据。本研究初步探讨并细化伤残评定标准中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受损的评定标准,既可为司法鉴定中精神伤残等级评定提供依据,也可为精神伤残等级条款制定分级细则提供参考。[方法]①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和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2014-2016年进行精神伤残评定的案例198例,根据被鉴定人入院临床诊断颅脑损伤类型和鉴定时提供的CT片,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精神检查,定性被鉴定人颅脑外伤后所致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②综合运用法医精神病鉴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ATCO),社会功能受损评估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精神伤残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颅脑损伤所致精神伤残者,精神伤残严重程度与SDSS量表、FAQ量表、MBI量表、ATCO量表评分结果的严重程度、颅脑损伤恢复情况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评定的社会功能受损和以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TCO)评定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与精神伤残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③与精神伤残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的自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的社会功能受损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为精神伤残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④不同精神伤残程度间SDSS量表、FAQ量表、MBI量表、ATCO量表平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SDSS量表、FAQ量表、MBI量表、ATCO量表均对精神伤残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区分;⑤不同精神伤残等级间量表评定比较得出SDSS量表适合于十级、九级、八级、七级伤残之间的评定,FAQ量表适合于十级、九级、八级、七级伤残等级之间的评定,MBI量表适用于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伤残等级之间的评定,ATCO量表适用于六级、七级、八级伤残等级之间的评定。[结论]①精神伤残等级评定时,先采用标准化评定量表对精神伤残严重程度进行分度,然后再分级,更有利于精神伤残等级的区分;②SDSS量表、FAQ量表、MBI量表、ATCO量表适用的精神伤残等级的范围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交叉;③建议在进行伤残等级评定时,十级伤残和九级伤残可以采用SDSS量表和FAQ量表进行区分,八级伤残和七级伤残可以综合采用MBI量表、ATCO量表、SDSS量表和FAQ量表进行区分,而六级以上精神伤残不适合采用量表区分。
周晓晔[9](2014)在《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救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336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智商、记忆商测试以及SCID-1/P、PDQC、SCICP对患者精神障碍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患者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颅脑损伤性质、颅脑损伤程度、单纯额叶损伤、单纯颞叶损伤、额叶及颞叶损伤等是影响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因素(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单纯额叶损伤、单纯颞叶损伤、额叶及颞叶损伤是影响患者精神障碍的因素(P<0.01)。结论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单纯额叶损伤、单纯颞叶损伤、额叶及颞叶损伤是影响患者精神障碍的因素。
徐其岭,闫莉[10](2014)在《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癫痫(PTE)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对PTE危险因素的认识,为临床早期干预、进行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5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损伤部位、脑损伤类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损伤性质等各方面分析这些因素与PTE发生的关系,并对各观测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脑皮层挫裂伤、凹陷性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颅内血肿均与颅脑外伤后癫痫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损伤严重程度,凹陷性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三个因素为PTE的危险因素。结论:年轻、病情重、脑皮层挫裂伤、硬膜破裂、凹陷性颅骨骨折及颅内血肿是PTE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颅脑损伤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手段,降低PTE的发生率。
二、386例颅脑损伤后智力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6例颅脑损伤后智力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社会功能损害与精神伤残等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颅脑损伤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颅脑损伤者精神障碍诊断与等级评定结果 |
3.3 颅脑损伤特征比较 |
3.4 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比较 |
3.5 精神伤残等级与社会功能量表评分关系 |
3.6 不同精神伤残等级的IDRS、MBI、SDSS量表评分比较 |
3.7 三组量表界限值判定 |
3.8 三组量表评定与鉴定意见一致性分析 |
3.9 精神伤残等级的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颅脑损伤被鉴定人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
4.2 颅脑损伤者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等级评定 |
4.3 颅脑损伤原因、程度与精神伤残等级的关系 |
4.4 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关系 |
4.5 不同精神伤残等级与IDRS、MBI、SDSS评分差异 |
4.6 IDRS、MBI和 SDSS评分与精神伤残等级区分度关系 |
4.7 量表界值判定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和不足、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颅脑损伤致精神伤残的等级司法评定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论文 |
附录3 致残程度分级划分依据 |
附录4 智残评定量表 |
附录5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
附录6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
附录7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选择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2.颅脑外伤性癫痫的分类 |
3.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研究对象分组 |
4.辅助检查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年龄、性别与外伤后晚期癫痫发生率的关系 |
2 GCS评分与晚期癫痫的关系 |
3 颅脑外伤严重程度与晚期癫痫的关系 |
4 颅脑损伤类型与晚期癫痫发生率的关系 |
5 颅骨修补术与晚期癫痫发生率的关系 |
6 颅骨修补材料与晚期癫痫发生率的关系 |
7 癫痫的预防用药与晚期癫痫发生率的关系 |
8 多因素分析 |
9 晚期癫痫发作类型 |
10 晚期癫痫脑电特点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情鉴定 |
1.2.2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残评定 |
1.2.3 智能损伤的鉴定 |
1.2.4 评定时限 |
1.2.5 伤残评定的其他影响因素 |
1.2.6 研究前景展望 |
2. 研究目的 |
2.1 了解颅脑损伤引起精神障碍分布 |
2.2 识别颅脑损伤引起精神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
2.3 探讨颅脑损伤引起精神障碍分布的原因并提出意见建议 |
3. 资料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及损伤特征 |
3.2.1 一般情况 |
3.2.2 损伤特征 |
3.3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情鉴定 |
3.3.1 损伤特征 |
3.3.2 损伤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残评定 |
3.4.1 损伤特征 |
3.4.2 伤残相关因素分析 |
3.5 其他因素的分析 |
3.6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和损伤特征 |
4.1.1 一般情况 |
4.1.2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损伤特征 |
4.2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残鉴定 |
4.2.1 损伤特征 |
4.2.2 损伤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
4.3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残评定 |
4.3.1 损伤特征 |
4.3.2 伤残相关因素分析 |
4.4 其他因素的分析 |
4.4.1 智商(IQ)分布情况 |
4.4.2 后期医疗费用评估分布情况 |
5. 讨论 |
5.1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和损伤特征 |
5.2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情鉴定分析 |
5.2.1 损伤特征分析 |
5.2.2 损伤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
5.3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伤残评定分析 |
5.3.1 损伤特征 |
5.3.2 伤残相关因素分析 |
5.4 其他因素的分析 |
6. 结论 |
6.1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病例以男性、农民和年轻人为主 |
6.2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病例多为交通事故损伤和脑实质损伤 |
6.3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伤情鉴定以重伤和复合伤为主 |
6.4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伤残等级偏高且多为智能损伤 |
6.5 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评估应分期分次评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颅脑外伤进展性因素分析 |
1.1 临床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进展颅脑外伤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5.1 进展性出血颅脑外伤发现及定义演变 |
1.5.2 迟发进展性脑损伤的好发部位和血肿类型 |
1.5.3 PHI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P |
1.5.4 其他因素与进展颅内出血损伤 |
1.5.5 进展性颅脑出血性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建立进展颅脑外伤分级体系并评估 |
2.1 临床资料 |
2.2 建立颅脑外伤分级体系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5.1 颅脑外伤概论 |
2.5.2 颅脑损伤类型 |
2.5.3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2.5.4 辅助检查 |
2.5.5 颅脑进展损伤的治疗 |
2.5.6 颅脑外伤分级评分及预后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量表在精神伤残评定应用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3 颅脑损伤程度分级及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精神障碍发生情况 |
2.2 影响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单因素分析 |
2.3 患者精神障碍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10)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外伤性癫痫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 |
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四、386例颅脑损伤后智力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早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J]. 吴清,李裕淑.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09)
- [3]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社会功能损害与精神伤残等级的相关性研究[D]. 耿景殿. 汕头大学, 2021(02)
- [4]颅脑外伤后晚期癫痫危险因素分析[D]. 赵喜明. 青岛大学, 2019(01)
- [5]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J]. 张卫华,陈兴阳,汪晓静,余文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18(03)
- [6]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孙亮. 山东大学, 2018(02)
- [7]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D]. 王飞. 青岛大学, 2017(11)
- [8]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量表在精神伤残评定应用中的初步研究[D]. 刘青青.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9]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因素分析[J]. 周晓晔.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8)
- [10]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 徐其岭,闫莉.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3)
标签:颅脑损伤论文; 伤残等级论文; 十级伤残论文; 伤残等级评定标准论文; gcs评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