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论文文献综述)
卢晓茵[1](2020)在《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情况,评价本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探寻更加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本病的有效防治、改善该病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望为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颈性眩晕患者,共纳入62例。采取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31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1例,至治疗结束,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主穴取头临泣(双)、风池(双)、双侧头临泣至风池间足少阳循经排刺、四神聪、百会、完骨(双)、天柱(双)等,对照组参照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十二五”教材《针灸学》中眩晕的治疗选穴。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于治疗前、两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记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了解各项指标情况。最后采用SPSS26.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显着性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ESCV、DHI、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ESCV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ESCV评分均比自身治疗前积分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ESCV评分增长率大于对照组,随访时治疗组ESCV评分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在治疗后与随访时的情况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DHI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DHI评分均比自身治疗前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DHI评分下降率大于对照组,且随访时治疗组DHI评分也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程度在治疗后与随访时的情况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评分均比自身治疗前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访时治疗组评分也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表现在治疗后与随访时的情况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本课题通过参阅大量有关文献和导师的临床经验指导,最终搜集颈性眩晕患者61例。采用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对比常规针刺法,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针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ESCV、DHI、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的评分,但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治疗效果比常规针刺更优,且在短期随访时能确保一定疗效,效果也优于常规针刺。2.治疗后,两种针刺组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常规针刺。3.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具有治疗方便、费用低廉、创伤性小、副作用少的优势;再者,排刺法,针感强,提高了治疗效果;另外,与其他针法相比,本法所用主穴直接作用于头部及颈部,使治疗更具针对性,辅穴远端配穴,亦有助缓解患者恶心、手麻等症,主穴与辅穴相互配合,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既能治疗颈部的原发病变,又可疏经通络、清窍定眩,疗效好、不易复发。
唐英超[2](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GRP和ET-1影响,为本病的防治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方法病例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辨证血虚肝亢型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以及非劣效检验科研设计方法,将受试者照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天三次)和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一次,睡前服(65岁以下每晚服用10mg,65岁以上者每晚服用5mg)),总疗程4周,治疗前后监测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CGRP和ET-1含量变化差异;12周末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以了解其远期疗效。结果1疗效(1)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在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9%,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4%,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偏头痛疗效前后减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4%,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2%,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肽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与治疗前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两组间经治疗前后呼吸、心率、体温、血压、血常规、肝肾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1)两组治疗前(0周)与随访(12周末)比较:两组在随访(12周末)后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治疗前(0周)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比较: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在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性偏头痛在眩晕治疗前CGRP及ET-1水平升高,经治疗后发作间隙期下降,符合偏头痛的特征,提示前庭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一个亚型。(2)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且减少远期复发。(3)养血清脑颗粒能够调节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GRP及ET-1在血液中的动态平衡。(4)养血清颗粒对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不差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养血清脑颗粒安全性较好。
刘永秀[3](2019)在《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刀与针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的影响,探究针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患者提供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6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针刀组)和对照组(针刺组)各30例。在两组患者全部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后,纳入患者即停止其他影响脑血管舒缩功能的中西药物48 h以上。治疗组给予:(1)在患者项部,在C2-6棘突旁开2.5cm-3cm对称选取10个治疗点治疗。(2)在枕骨大孔边缘正中和颈后一侧乳突之间平均分为3等分,两侧共选取5个治疗点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第1天治疗后、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1个月后做欧洲眩晕评定量表评分(EEV)、眩晕等级评定量表的评分(DARS)、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分析;并于疗程结束后进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综合疗效评估。结果:1)经第1天治疗后,针刀治疗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针刺治疗,经统计学检查P<0.01,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改善、提高血流速度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即时效应。2)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有效降低EEV评分和DARS评分,改善TCD检测结果,两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内比较均P<0.05,说明针刀和针刺治疗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状态,提高血流速度,且针刀治疗优于针刺治疗。3)2个疗程结束后与治疗1个月以后进行EEV、DARS评分和TCD检测指标分析,两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远期效果稳定,无反复。4)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痊愈率2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痊愈率1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Z=-2.055,P=0.04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疗效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刀治疗对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方面有非常显着的即时疗效。2)针刀和针刺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血流速度;且针刀治疗明显优于针刺治疗。
宋晓琳[4](2018)在《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属于中医“耳眩晕”范畴,临床报道针灸治疗耳眩晕疗效确切,但由于耳眩晕包含的范围广,发病机理、表现症状各有不同,针对前庭神经炎导致的眩晕的研究较少,尚无共识性的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前庭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耳眩晕”提供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分组本研究以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经空军总医院眩晕中心门诊确诊的66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结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每组33例。2.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前列地尔、桂哌齐特(马来酸)、肌肉注射甲钴胺,均1次/日,口服倍他司汀片,3次/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以百会、神庭、头维、风池、内关、翳风、耳门、中渚为主穴,并随证配穴,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观察指标:以自发性眼震角度、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率、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的感觉统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分值和前庭感觉(Vestibular Sensation,VEST)比值及 VSI 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评分和自拟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评价前庭功能;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治疗前后心理状态;主要观察指标:SOT值、VEST比值;次要观察指标:自发性眼震角度、CP值、VSI评分、自拟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评分、DHI量表、SAS量表、SDS量表;观察时点:两组患者在入组当天、治疗2周后进行2次观察。4.随访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每月随访1次,共3次。随访指标包括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VSI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结果共纳入66例,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剔除3例,对照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59例完成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1.一般资料情况: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患病侧别、病毒感染史等流行病学资料,病程、本次发作病程、中医证型分布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两组患者的前庭神经炎眩晕症状评价量表中总分及各项评分,冷热试验中CP值,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VEST比值、SOT分值,VSI量表中总分及各项症状评分,DHI量表中总分及各项分值、SAS量表、SDS量表等基线期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治疗期(1)主要观察指标两组都能明显增加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VEST比值和SOT分值(均P<0.01),两组治疗后SOT值、两组治疗前后VEST和SOT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VEST比值、SOT分值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治疗后SOT分值和观察组VEST比值、SOT分值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次要观察指标前庭功能指标①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9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Z=4.957,P=0.026<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两组都能明显减少患者视频眼震电图中眼震角度和CP比值(P<0.01,P<0.01,P<0.0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两组都能明显降低患者《前庭神经炎眩晕症状评价量表》总分,观察组总分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减少发作程度、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各项得分(均P<0.01),对照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P<0.05),观察组在缩短发作时间和减轻平衡障碍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两组都能明显减少患者VSI总分(均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明显缓解平衡障碍、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均P<0.01),观察组可以明显减轻视觉敏感症状(P<0.01),两组在降低VSI各症状上无明显差异(均P>0.05)。(2)心理状态指标①两组都能明显降低SAS、SDS分值(均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都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和DHI各项分值(均P<0.01),两组DHI总分治疗后和前后差值、DHI-P治疗前后差值、DHI-E治疗后和前后差值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P<0.05,P<0.01,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DHI总分及各项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DHI总分、DHI-E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DHI总分、DHI-P、DHI-E分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随访期(1)DHI评分两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前均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各项评分(均P<0.01)。观察组在随访第1个月相比治疗后,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DHI-F、DHI-E评分(均P<0.01),第2、3个月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各子项目评分(均P<0.01,除随访2月DHI-P中P<0.05),在第3个月DHI-F相比第1个月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DHI-F、DHI-E评分(均P<0.01)。对两组在随访期组别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期DHI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并随时间明显下降(均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第1个月DHI总分、DHI-E显着降低(P<0.01,P<0.05),治疗后第2个月DHI总分及各项评分显着降低(均P<0.05),治疗后第3个月DHI总分及各项评分显着降低(P<0.01,P<0.05,P<0.05,P<0.05)。(2)VSI评分两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前均能明显降低VSI总分及平衡障碍、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均P<0.01),观察组能明显改善视觉敏感症状评分(P<0.01),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期各个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对两组在随访期组别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期VSI总分和眩晕症状显着优于对照组(均P<0.05),VSI总分及各项评分除恶心呕吐症状外均随时间明显下降(均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VSI总分和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均P<0.05);治疗后2个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3个月VSI总分明显减轻(P<0.05)。结论1.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改善恶心呕吐、头晕、视觉敏感、平衡障碍等伴随症状,有利于恢复前庭功能、提高中枢代偿。2.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在缓解眩晕症状的同时可以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缓解情绪因素对眩晕障碍的影响。3.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持续改善眩晕功能障碍、调节不良情绪因素,具有明显的后续效应,有利于前庭神经炎患者的愈后。
刘强[5](2018)在《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梅尼埃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多伴剧烈恶心、呕吐、行走困难等症状,容易导致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国内外暂无统一治疗方案,西药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利尿、镇静等对症药物治疗为主,疗效欠佳。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指标,期望为老年梅尼埃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药组合,同时为中医进一步研究和治疗老年梅尼埃病患者奠定临床基础。方法:1.本课题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运用奇偶随机法将72例老年梅尼埃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泽泻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天。2.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用中医证候评分表、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分,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93%、80.64%,组间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DH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DH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眩晕、耳闷VAS评分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听力下降VAS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疗效显着,其改善眩晕、耳闷等症状效果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梅尼埃病提供一种新的辨治思路和方药选择。
杨昌礼[6](2008)在《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观察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我院诊治的眩晕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山莨菪碱片10mg口服,3次/d,连用5d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0.8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5d为l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25例中显效1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8.0%,无效3例,无效率12.0%;对照组25例中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64.0%,无效9例,无效率36.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静脉给药,能透过血脑屏障,临床作用广泛,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作用确切,对防止血栓形成、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解除微循环痉挛均有积极作用,两药联合治疗眩晕症临床效果显着,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陆圣雄[7](2004)在《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文中研究表明
二、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临床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7 受试者权益保护 |
8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探讨 |
2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3 本课题立法依据 |
4 量表选择分析 |
5 疗效分析 |
6 安全性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非劣效性检验置信区间算法 |
2.3 病例资料 |
3.受试者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中止实验标准 |
3.5 受试者脱落、剔除标准 |
3.6 相关量表评分 |
3.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4.研究方法 |
4.1 实验方法及分组 |
4.2 实验用药 |
4.3 实验疗程 |
4.4 观察指标 |
4.5 安全性指标 |
4.6 观察时间节点 |
4.7 随访情况 |
4.8 .统计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随访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1.1 前庭性偏头痛病名渊源 |
1.2 前庭性偏头痛病因病机 |
1.3 血虚肝亢型为前庭性偏头痛眩晕症状发病的关键症候之一 |
1.4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诊疗 |
2.现代西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2.1 前庭性偏头痛流行病学 |
2.2 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 |
2.3 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防治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2.4 前庭性偏头痛治疗 |
2.5 前庭性偏头痛与CGRP、ET-1 关系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3.1 养血清脑颗粒组方法则 |
3.2 养血清脑颗粒配伍特点 |
4.养血清脑颗粒在头痛头晕(眩晕)中的作用 |
4.1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痛 |
4.2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晕和眩晕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眩晕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附件2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
附件3 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附件4 偏头痛疗效评分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定义 |
2.国内外研究的概况和进展 |
2.1.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文献研究 |
2.2.祖国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 |
2.3.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病历来源 |
1.2.诊断标准 |
1.3.病例排除标准 |
1.4.脱落与剔除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对象分组 |
2.2.注意事项 |
2.3.观察指标 |
2.4.记录方法 |
2.5.统计方法 |
3.资料分析 |
3.1.一般资料 |
3.2.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3.3.疗效指标 |
3.4.两组总疗效比较 |
3.5.治疗期间不良记录 |
第三章 分析讨论 |
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原因的再认识 |
2.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作用机制的认识 |
3.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理变化过程的思考 |
4.针刀的疗效结果分析 |
5.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前庭神经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调查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检查方法与诊断 |
5 治疗与预后 |
6 前庭神经炎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耳眩晕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疗效评价 |
4 不良事件的评估、记录及处理 |
5 统计学方法 |
6 患者知情同意 |
7 质量控制 |
8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基线分析 |
2.1 两组患者前庭功能指标基线分析 |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指标基线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后前庭功能指标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指标比较 |
4 随访数据 |
4.1 随访期DHI评分比较 |
4.2 随访期VSI评分比较 |
5 其他相关性分析 |
5.1 年龄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5.2 中医证型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针刺治疗选经取穴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2 选经依据 |
2.3 选穴依据 |
3 疗效分析 |
3.1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的影响 |
3.2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心理功能的影响 |
3.3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随访期观察指标的影响 |
4 中医“调神”理论在针刺治疗耳眩晕中的应用 |
4.1 耳眩晕与神的关系 |
4.2 耳眩晕与脑神 |
4.3 耳眩晕与心神 |
4.4 针刺调整心神、脑神治疗耳眩晕 |
4.5 小结 |
5 针刺与常规西药治疗之间的交互作用 |
5.1 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分析 |
5.2 针刺对常规西药治疗的交互作用分析 |
6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与说明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分组方法 |
4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8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中医对梅尼埃病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梅尼埃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情况 |
1.2 临床特征 |
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四、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卢晓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唐英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刘永秀.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9(09)
- [4]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宋晓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临床观察[D]. 刘强.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6]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 杨昌礼. 中国现代医生, 2008(17)
- [7]利多卡因、东莨菪碱、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老年性眩晕28例[J]. 陆圣雄. 中国乡村医药,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