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腺癌的非切除性综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周雨,孔瑶,陈汝福[1](2022)在《胰腺癌精准术前评估的现状及挑战》文中提出胰腺癌是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历经百余年的发展,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技术虽然取得了显着进步, 但对患者的生存改善仍差强人意。随着肿瘤治疗理念的发展、精准医学的兴起, 以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逐步成为主流, 做好胰腺癌的术前精准评估成为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的突破口。本文着重从精准评估的角度, 对胰腺癌的术前诊断与分期、可切除性的综合评估、新辅助治疗策略的选择, 以及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并探讨其中的不足与挑战, 以期使胰腺癌的术前评估更加精准、全面, 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江曼,张京刚,陈杰,邢伟[2](2021)在《CT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分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血管侵犯是决定胰腺癌能否手术切除的重要因素。CT成像是胰腺癌病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常规CT扫描、CT血管成像(CTA)和双能CT扫描等,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优化肿瘤与血管关系的评估。基于CT影像中肿瘤-血管环向接触程度、肿瘤-血管接触长度以及血管轮廓变化等,可制定多种血管侵犯分级系统来判断血管有无受侵,但标准尚未统一,且对新辅助治疗后血管侵犯的评估存在困难。就CT在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中的应用以及对血管侵犯的影像学分级予以综述。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3](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认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杨尹默,田孝东[4](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指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胰腺癌新发病例男性居第10位,女性居第9位,占恶性肿瘤相关病死率的第4位[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病死率的第6位[2]。作为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胰腺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等临床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5](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邵浦[6](2021)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胰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通常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手术切除时机,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回顾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以明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7月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是否侵犯重要血管等不同情况分组统计患者的生存期。其中,160例患者肿瘤TNM分期分别为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95例,Ⅳ期37例。84例患者就诊时出现黄疸症状,均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行减黄治疗,有55例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21例,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8例。160例患者术前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首要治疗手段,粒子植入前未行其他抗肿瘤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均行2个疗程以上的以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化疗。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1、2、4个月来院复查,行胸部CT、腹部CT和/或腹部超声及CA19-9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明确患者是否有局部肿瘤进展、复发、转移等情况,之后的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果:全部患者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手术,Ⅰ期-Ⅱ期、Ⅱ期-Ⅲ期、Ⅲ期-Ⅳ期间生存期比较P值分别为0.0022、0.8230、0.0026;T4-any N-M0分型生存期与Ⅰ期、Ⅱ期比较P值分别为0.0115、0.6561;ⅠA期与No.4组之间比较,P=0.6921;ⅠB期与No.7组之间比较,P=0.1442;ⅡA期与No.10组之间比较,P=0.1151;ⅡB期与No.5,No.8,No.11三组合并数据之间比较,P=0.1138。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肿瘤最大径≤2cm者(D1组:ⅠA,No.1,No.4,No.5,No.6)平均生存期为35.23±19.67(月);肿瘤最大径>2cm,≤4cm者(D2组:ⅠB,ⅡB-T2N1M0,No.2,No.7,No.8,No.9)平均生存期为13.60±7.94(月);肿瘤最大径>4cm者(D3组:ⅡA,ⅡB-T3N1M0,No.3,No.10,No.11,No.12)平均生存期为10.02±4.79(月)。D1组与D2组比较,D2组与D3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1,0.0054。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无淋巴结转移者(N0组:ⅠA,ⅠB,ⅡA,No.4,No.7,No.10)平均生存期为17.24±12.82(月);区域淋巴结转移1~3个(N1组:ⅡB,No.5,No.8,No.11)平均生存期为9.63±3.79(月);区域淋巴结转移≥4个(N2组:No.1,No.2,No.3,No.6,No.9,No.12)平均生存期为7.41±2.50(月)。N0组与N1组比较,N1组与N2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21,0.0179。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病例术后平均生存期(月)分别为24.80、12.89、13.51、7.49,Ⅱ期与Ⅲ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关系密切,与肿瘤是否侵犯血管无关。结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无法手术切除及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相比于常规手术方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均显着提高,尤其是对Ⅲ期无法切除胰腺癌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彭峰辉[7](2021)在《胰腺癌根治术后吉西他滨单药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胰腺癌根治术后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或吉西他滨单药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胰腺癌化疗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行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吉西他滨(G)方案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AG)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共43例,其中AG方案共23人、G方案20人。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CA199、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肿瘤部位、术后病理、有无神经、脉管浸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手术日期、化疗开始及结束日期、化疗完成疗程等基本信息,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随访数据收集患者复发及转移情况及时间、总随访时间、化疗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腹泻、疲劳、发热、外周感觉神经障碍)和等级,以无病生存时间(DFS)评价两种化疗方案疗效,并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以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等级评价其安全性。将安全性指标及疗效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AG方案辅助化疗组:随访至2021年1月30日时中位随访时间为17.3个月。中位DFS(m DFS)为14.9个月[95%置信区间(CI):12.2-17.6个月]。期间共死亡5(22%)例,由于随访时间不足,无法计算中位OS(m OS)。G辅助化疗组:截止到2021年1月30日最后一次随访,随访时间位于7.1-2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4个月。mDFS为12.0个月[95%CI:11.1-12.9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死亡4(20%)例。经统计学分析AG方案较G方案m DFS长且有统计学意义(14.9个月VS12.0个月,P=0.048)。辅助化疗期间无相关死亡病例,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在1-3级间。AG方案化疗组18例(78.3%)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发生68次,其中5(21.7%)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共12个。G方案化疗组17例(85.0%)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42个,其中3(15.0%)例患者共严重不良反应3个。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AG组vs G组)周围感觉神经障碍(47.8%vs15.0%)、白细胞降低(43.3%vs35.0%)、贫血(43.5%vs35.0%)、中性粒细胞降低(39.1%vs30.0%)、疲劳(30.4%vs25.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周围感觉神经障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G方案组较G方案组发生率较高(47.8%vs15.0%,P=0.022),但3级及以上发生率较低仅有2(8.7%)例。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AG方案均较G方案略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胰腺癌切除术后患者中行AG方案辅助化疗较G单药方案比可延长其DFS,虽然会增加周围感觉神经障碍的发生率,但其余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化疗总体不良反应安全可控,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且目前随访时间未能计算m OS,但AG方案仍然是胰腺癌患者一种潜在可行的辅助化疗方案。
叶乃宽[8](2021)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为LAPC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等提供部分研究资料及证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43例及单纯化疗组患者24例。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手术转化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等临床数据,结合文献评估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将新辅助化疗组患者分为未行手术切除(35例)和手术切除(8例)两个亚组,并分别与单纯化疗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辅助化疗方案和单纯化疗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新辅助化疗组中采用不同化疗方案患者的手术转化率、手术并发生发生率、1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等临床数据,为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研究资料及证据支持。结果:1 LAPC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 4.6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 65.2%,疼痛缓解率为 74.4%,体重增加的患者比例为34.9%,手术转化率18.6%,R0手术转化率11.6%,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为25%,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5.36±0.89个月。2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亚组与未行手术亚组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新辅助化疗组中未行手术切除亚组在半年生存率及1年生存率(97.1%,71.4%)上优于单纯化疗组(83.3%,37.5%),但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597);新辅助化疗组中行手术切除亚组在1年生存率(87.5%)上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37.5%),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127)。3采用吉西他滨+替吉奥(GS)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2例,3例接受手术,其中2例R0切除,1例R1切除,手术转化率25%;采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G)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6例,3例接受手术,3例均为R0切除,手术转化率18.75%;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吉奥(AS)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3例,1例接受手术,R2切除手术,转化率7.7%;采用FORFIRINOX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2例,1例接受手术,R1切除,手术转化率50%。GS方案、AG方案在手术转化率、DCR、1年生存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均优于AS方案;在总生存时间方面,AG方案优于AS方案(P=0.027),GS方案优于AS方案(P=0.045),AG方案与GS方案无统计学差异(P=0.724)。FORFIRINOX方案例数过少,未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对于身体情况可耐受化疗的LAPC患者,推荐按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根据情况选用AG、GS等化疗方案,手术转化率可观,且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的患者;对于新辅助化疗后未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疼痛缓解情况、化疗副反应发生率和总生存时间与单纯化疗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因此,针对LAPC的新辅助化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曹凡[9](2021)在《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胰腺解剖,胰腺癌发生、进展、转移的观念更新及胰腺癌手术方式演变及面临的争议问题的学习、总结,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建立以肿瘤切除原则加细则的胰头导管腺癌 R0+根治性切除(R0+radical pancreatodudenectomy,R0+-RPD)的手术策略及手术流程。2.通过 R0+-RPD 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tandard pancreatodudenectomy,SPD)在围术期及预后相关指标的比较,对R0+-RP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做出评价。[方法]1.对当前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热点和争议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本研究团队的临床实践结合,对R0+-RPD手术的策略和步骤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2.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四病区付必莽医师团队在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9例患者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组),35例患者于2017年7月-2019年5月行R0+根治性切除术(R0+-RPD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手术方式作出评价,要观察的病史资料包括:①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A199。②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是否联合血管切除。③术后观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胰瘘、胆瘘、出血、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腹腔感染]、围术期死亡率。④病理情况:R0切除率、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阳性率(lymph nodes ratio,LNR)、肿瘤大小、TNM分期。⑤预后指标:是否术后化疗、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上述病史资料,以评价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结 果]1.R0+-RPD组和SPD组在年龄、性别、BMI、CA199这些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9、0.149、0.115、0.094)。2.对于术中观察指标,R0+-RPD组由于要切除原发病灶、包括区域淋巴结、神经、血管、系膜等软组织,对手术范围的广度、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导致R0+-RPD组更多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7、0.035)。术中输血量和是否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病例数所占比例的差异在本研究的两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136,P=0.589)。3.包括术后住院时间、胰瘘、胆瘘、术后出血、DGE、腹腔感染、总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在内的术后观察指标在R0+-RPD和SPD两组病例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值分别为 0.430、0.885、0.577、0.783、0.558、0.778、0.931、0.905、0.312、0.414、0.729、1.000)。4.术后病理检查指标的比较中R0+-RPD组清扫淋巴结数量为21.31±6.539枚、SPD组为14.69±8.26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两组在标本切缘R0状态、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上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1.000、0.518、0.857、0.334、0.575、0.786)。5.R0+-RPD组和SP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0.0%和44.8%,有统计学差异(P=0.033)。R0+-RPD组和SPD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0个月,15.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5.5%;2年生存率分别为20.0%,13.8%。两组病例在术后是否接受化疗的人数比例和生存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61和 0.052)。[结 论]1.R0+-RPD手术策略在胰头导管腺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是可实现的并且是安全的,但由于涉及除原发病灶之外的区域淋巴结清扫、神经和系膜切除、动脉鞘的剥离,因此R0+-RPD手术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因此建议在积累一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量的基础上由专科团队或中心开展。2.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R0+-RPD手术策略要求更高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利于针对阳性淋巴结和潜在阳性淋巴结,高复发风险区域的神经、血管、系膜组织的切除。3.R0+-RPD手术策略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无异,且R0+-RPD手术策略的局部复发转移率低。因此,R0+-RPD手术策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短期疗效满意。
毛飞宇[10](2021)在《COL17Al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腺癌以其晚期诊断、侵袭性生长和对当前治疗策略的不良临床疗效而着称,多种原癌基因的异常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异常失活与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因此,寻找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探讨胰腺癌的潜在分子机制,对于促进该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COL17A1(ⅩⅦ型胶原蛋白α1链)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被上调且具有预测患者预后作用,并有助于促进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但是,关于COL17A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少。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从TCGA、GEO和GTEx数据库中初步验证COL17A1在胰腺癌中异常表达的情况。然后,再通过综合分析TCGA肿瘤数据库中178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随访资料及RNA-Seq数据,深入地分析了胰腺癌患者中具有异常表达的COL17A1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确立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接着,通过苏北人民医院收集到的病人临床标本及病理资料、随访信息进一步验证COL17A1的临床价值。接下来,通过构建瞬时转染COL17A1 siRNA的胰腺癌细胞系进行细胞表型试验: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细胞凋亡,验证COL17A1基因被敲降之后,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是否有显着减弱,相反COL17A1基因被过表达之后,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是否显着增强。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推测COL17A1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1、从GEO四个微阵列数据GSE62452,GSE28735,GSE15471 和GSE62165,TCGA,和GTEx数据库进行分析,计算出COL17A1的表达在人PDAC组织中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COL17A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的COL17A1蛋白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呈增高趋势(p<0.0001)。2、我们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了 169例石蜡包埋的胰腺癌和6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OL17A1蛋白的表达情况。其中62.7%(106/169)的PDAC样品显示了COL17A1的高表达,而其他37.3%(63/169)的样品显示了低表达。χ2检验显示PDAC与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表达。COL17A1蛋白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COL17A1的上调与淋巴结转移(N0 vs.N1-2;p<0.0001),TNM临床阶段(I或Ⅱ vs.Ⅲ或Ⅳ;p<0.0001)与病理分化(高或中vs.低或否;p<0.01)显着相关。但是,在COL17A1的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例如T分期,远处转移,性别,年龄,血管侵犯和神经侵犯)之间未发现相关性。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对数秩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在TCGA数据库中的178例和本实验研究中的169名PDAC患者中,COL17A1高表达的病人的OS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01,对数秩检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OL17A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转移,肿瘤神经浸润和COL17A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年龄,转移,肿瘤神经浸润和COL17A1的表达是独立的预后指标(分别为p<0.05,p<0.05,p<0.01和p<0.01)。4、为了测试COL17A1是否促进PDAC细胞增殖和侵袭,我们用siRNA-COL17A1敲低了 AsPC-1和HPAF-Ⅱ细胞中COL 17A1的表达,并在PANC-1和S W1990细胞中过表达了CoL17A1。RT-qPCR和Western blot证实了转染效率;伤口愈合实验,CCK-8分析和transwell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OL17A1的敲降显着抑制了AsPC-1和HPAF-Ⅱ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在PANC-1和SW1990细胞中,COL17A1过表达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OL17A1的敲低显着增加了AsPC-1和HPAF-Ⅱ细胞的凋亡水平。此外,COL17A1过表达细胞的凋亡明显低于阴性对照PANC-1 和 SW1990细胞。6、为了进一步阐明COL17A1在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通路蛋白p65,p-p65,p65(细胞质),p65(核),IκB-α,和p-IκB-α的表达。我们发现,磷酸化p65和磷酸化-IκB-α在被过度表达COL17A1细胞明显增强,但在si-COL17A1细胞中表达减少。在过表达COL17A1的细胞中,细胞核中的p65显着增加,但在si-COL 17A1细胞中则降低。结论:1.胰腺癌中COL17A1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显着上调2.COL17A1与PDA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病理分化显着相关3.上调的COL17A1提示PDAC患者的不良的预后4.COL17A1促进PDAC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表型5.COL17A1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PDAC进展6.COL17A1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PDAC进展
二、胰腺癌的非切除性综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的非切除性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CT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分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T检查方法 |
1.1 常规CT检查 |
1.2 CT后处理技术 |
1.3 双能CT检查 |
2 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影像学分级 |
2.1 基于肿瘤-血管环向接触程度的分级 |
2.1.1 定性分级 |
2.1.2 定量分级 |
2.2 基于管径变化的分级 |
2.3 基于多因素的分级系统 |
3 新辅助治疗后血管侵犯的评估 |
4 不足与展望 |
(4)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胰腺癌的诊断 |
1.1 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 |
1.2 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 |
1.3 影像学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
1.4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胰腺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 |
1.5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
2 胰腺癌分期与可切除性评估 |
3 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3.1 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 |
3.2 新辅助治疗在交界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 |
3.3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价 |
3.4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学评估 |
4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
4.1 胰腺癌病人术前营养评估与营养支持 |
4.2 术前胆道引流 |
4.3 术前腹腔镜探查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
4.4 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
4.5 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在胰体尾癌治疗中的应用 |
4.6 胰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
4.6.1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4.6.2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4.6.3 胰体尾癌切除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4.6.4 胰体尾癌切除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4.7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腺癌根治术 |
4.8 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姑息性外科治疗 |
5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策略 |
6 胰腺癌合并寡转移的治疗策略 |
7 胰腺癌病人术后管理的若干热点问题 |
7.1 胰腺癌术中营养管路放置及术后营养支持策略 |
7.2 胰腺癌术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
7.3 胰腺癌术后腹腔引流管的管理 |
8 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 |
9 胰腺癌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 |
1 0 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
1 1 基因学检测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
1 2 胰腺癌术后病人随访 |
(6)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胰腺癌的诊疗及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势与不足 |
2.1 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及诊疗 |
2.2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
2.2.1 胰腺癌的手术方式 |
2.2.2 胰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
2.2.3 胰腺癌的放射治疗 |
2.2.4 胰腺癌其他治疗方式 |
2.3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点 |
2.4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不足 |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放射性粒子植入操作 |
3.2.1 术前准备工作 |
3.2.2 术中操作 |
3.2.3 术后管理 |
3.3 治疗后随访 |
3.4 后续治疗 |
第4章 结果 |
4.1 肿瘤最大径与生存期的关系 |
4.2 淋巴转移与生存期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7)胰腺癌根治术后吉西他滨单药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格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胰腺癌的手术治疗 |
2.1.1 可切除性评估 |
2.1.2 手术方式选择 |
2.1.3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2.2 辅助治疗 |
2.2.1 辅助化疗 |
2.2.2 辅助放化疗 |
2.3 新辅助治疗 |
2.3.1 新辅助治疗在BRPC患者中的应用及进展 |
2.3.2 新辅助治疗在RPC患者中的应用及进展 |
2.4 靶向治疗 |
2.5 小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 数据收集流程 |
3.4 观察指标 |
3.4.1 一般指标 |
3.4.2 随访指标 |
3.5 治疗过程 |
3.6 疗效评估指标 |
3.7 安全性评估指标 |
3.8 随访 |
3.9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 |
4.2 疗效评估 |
4.3 安全性评估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专业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胰腺癌的手术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概述 |
一、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原则 |
二、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细则 |
三、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手术策略的建立 |
第二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应用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可切除性评价标准的胰腺癌新辅助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COL17Al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患者和组织标本 |
3. 免疫组织化学 |
4. 细胞系及其转染 |
5. 实时定量PCR |
6. 蛋白质印迹分析 |
7. Transwell和CCK-8分析 |
8. 检测细胞凋亡 |
9.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胰腺癌中COL17A1表达上调 |
2. COL17A1与PDA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临床分期和病理学分化显着相关 |
3. 上调的COL17A1预测PDAC患者的预后不良 |
4. COL17A1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 |
5. COL17A1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PDAC进展 |
6. COL17A1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PDAC进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胰腺癌的非切除性综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癌精准术前评估的现状及挑战[J]. 周雨,孔瑶,陈汝福. 中华外科杂志, 2022(01)
- [2]CT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分级的研究进展[J]. 江曼,张京刚,陈杰,邢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1(06)
- [3]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7)
- [4]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杨尹默,田孝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7)
- [5]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7)
- [6]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D]. 邵浦. 吉林大学, 2021(01)
- [7]胰腺癌根治术后吉西他滨单药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D]. 彭峰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8]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的影响[D]. 叶乃宽. 山东大学, 2021(09)
- [9]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D]. 曹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COL17Al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毛飞宇. 扬州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