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艾科热木·阿力普[1](2021)在《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文中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其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凝聚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其自古流传至今,至少走过了 50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木卡姆艺术留存于新疆各个不同的地区,主要的木卡姆艺术形式主要有: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这其中十二木卡姆最具有代表性。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木卡姆艺术从濒临灭失的困境中,逐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更是我国新疆各民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思维与感情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保护基础薄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不足、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木卡姆艺术合理利用不足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并遵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倡导政府主导,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因此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需要从立法完善、有效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提升对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有效完善教育传承、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与实务资料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以期将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轨道。本文主要是一篇研究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学术论文,以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莎车县为田野点,对十二木卡姆的生存生态环境、民俗状况、传承与保护情况、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政府扶持力度、传承与保护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完整、客观的了解与描述,并就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发展,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主要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并对木卡姆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就木卡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节日与民俗,相互交融的现象进行说明。为本文后面章节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多样性、文化权利理论,以及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马克思民族平等理论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新疆木卡姆艺术为主线,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近年来我国加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公约以及创设的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维护多元一体、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文化共同繁荣等原则依次进行详细说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莎车县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多种传承模式,所做的具体保护措施等,依据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描述。第四章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保护基础滞后、传承人面临困境、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充分、文化生态遭破坏、合理利用不足问题,都一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细致、全面的分析。第五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通过域外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葡萄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对我国木卡姆艺术保护有利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完善建议,主要从完善相关立法、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完善教育传承、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的保护、加强木卡姆文化的传播、加强木卡姆实物资料的保护等视角,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提出完善意见。
周荣庭,李爽[2](2020)在《世界文化遗产科普的融合路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包含从科学角度出发对世界遗产的评价。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值得深入挖掘与传播。在对国际相关文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成分进行了界定,并选择我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了世界文化遗产当前的科普现状,进一步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各项价值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世界文化遗产科学价值与其他价值深度融合的科普路径。
彭亮[3](2020)在《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也于2014年申遗成功。这是多年来我国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承担起缔约国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也说明在文物保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有效性。本文从我国如何从遗产大国变为遗产强国的角度出发,以脱胎于文物保护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主体,研究如何将国际组织的遗产保护要素融入我国的体系中来。为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服务。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了相关标准问题,认为我国需要在保护的法律依据、价值内涵、监测评估方式三方面对国际组织的标准进行研究。《世界遗产公约》作为国际公约,是我国开展遗产保护工作的最高法理依据,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文物保护法》又是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文物保护的方式来实现的。文物的价值描述更偏重历史,遗产的价值描述则偏重文化,文物价值的论述已经无法涵盖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线路。从评估的角度来说,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监测评估的方式,把握着遗产保护评估的最终裁决权。在我国保护评估标准与其评估标准不完全一致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强对国际组织评估标准与方式的研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除了具有自身无以伦比的突出普遍价值外,其价值也具有总体的整体性与局部重要度的均一性,这决定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在于“补弱”。本文的第五章及第六章,对丝绸之路22个遗产点进行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找出以国际组织的标准,究竟哪些遗产是薄弱环节。分析的标准包括五个:建设工程类、资源与环境类、实体与使用类、气候生态与地质类、人类行为与管理类等因素。通过对相关遗产进行调研、资料收集,以相关敏感因素是否存在给予相关的计权,并计算加和,最终找到总体敏感度值、分类敏感度值较高的遗产。总结各个类别影响因素敏感度所反应出来的诸如遗产区与缓冲区相关建设的问题;土地资源利用与人口调控问题;土遗址本体保护与遗产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对于洪水、滑坡等进行预防性保护的问题;加强改善寻呼手段及合理利用资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最终实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补弱,综合提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程晋宽,曹凤娇[4](2020)在《世界遗产教育:为了全球共同利益》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遗产教育无论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以世界遗产教育照亮青少年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全球素养"的养成,都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世界遗产教育是一项为了"全球共同利益"的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国际理解教育的"5C战略",为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教育搭建"可持续发展"新平台,把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世界遗产教育是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欣赏和尊重、保护与传播,强调超越时空限制,以及"以教育促发展"的理念。开展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必须在"教学相长"与"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下,以"课程、教学、旅行、参观、考察"的方式,培养年轻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意识以及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感。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唐薇[6](2020)在《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渐由普通产品向文化产品转化,文化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比重也有明显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曾发布一份报告,报告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便已经发展成世界文化产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商务部服贸司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925.3亿美元,较2008年文化产品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增长近5倍。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中国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以中东欧17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至2018年间的文化产品出口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中国对中东欧17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总体及行业状况,在实证方面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潜力。结果表明:在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的出口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GDP对其存在正向的影响,二者的人口对其有反向的影响,二者的地理距离对其影响则不明显;区域一体化、营商自由、产权保护会增加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非效率,劳工自由能够降低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非效率,投资自由度对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显着。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包括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章则是就中国对中东欧文化产品的出口现状进行总额、国别和结构等分析,并根据中东欧各国的不同表现划分为三个梯队。第四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模型设定、变量解释、样本选取、实证结果分析和出口效率与出口潜力的测算。第五章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前文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2008年至2018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的出口总额波动幅度较大,出口的情况在各个国家之间分布极不均衡,出口效率参差不齐,对第一梯队国家的出口效率较高,对第三梯队国家的出口效率则不理想。据此提出相应建议:精准定位,有的放矢;增强与出口地文化交流;关注文化产品出口结构;提升文化产品质量。
黄霄[7](2020)在《历史教学与高中生世界意识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世界意识是指个体突破本国地域、文化等的局限,在寰球视角下观察各国家、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发现中外文明的差异,认识本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并能用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不同文化,关注人类共同命运,进而能够对人类社会整体世界的演变规律有所认识的一种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世界意识的教学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教师对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存在误区。具体到学生,则存在全球视野欠缺、对世界不同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等问题。但不管是新时代全球化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还是高中生成长的过程,都一再表明对高中生进行世界意识教育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学校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发挥着独特优势。要改变世界意识培养的现状,就要从多角度入手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明确世界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能在中国史教学中将中外文化知识进行合理的联系和贯通。同时改革世界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情境教学、问题探究、比较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世界意识培养的教学评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分工具等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一些世界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一是处理好世界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关系,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培养世界意识等;二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反思;三是注意世界史意识与世界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刘洋[8](2020)在《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伴随着旅游开发和商业化进程,大研、白沙、束河各自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延续问题。本文以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的遗产区为研究对象,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探析大研、白沙和束河现状存在的问题。论文从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把握学术界对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方向。第二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思想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之后对丽江古城申遗文本进行解读,最后整理总结了丽江古城的保护发展历程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2013-2030)》的主要内容,从中总结、提取评价所需的要素和准则,构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的基础。第三部分,基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的基础,结合现有研究中保护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本次保护规划实施评价分为历史环境保护评价、历史文脉延续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支撑体系建设评价等四个方面,确定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和指标释义。第四部分,是对大研、白沙和束河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具体评价。其中,大研古城评价加权得分最高,白沙与束河的评价加权得分相近。大研原住民流失问题较为严峻,商业开发程度较高。白沙民居建筑群维持了较高的原住民保有率,这与白沙现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有关,但相对于大研古城和束河来说,白沙经济效益较弱。束河社会结构延续现状较差,但经济效益较好。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归纳了大研、白沙和束河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现状问题进行解析。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具体评价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和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结合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基于现状问题解析,进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从规划编制、保护与发展价值观、加强管理和建立联动发展体系等四个方面,为大研、白沙和束河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陈艳[9](2020)在《世界遗产宣教:发展历程、现状及方向浅析——兼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文中研究表明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发起旨在鼓励公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世界遗产教育计划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宣教工作在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及教育界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存在上层设计严谨性不足,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基层部门浅尝辄止、文化旅游各说各话等问题。要使世界遗产宣教工作形成强大合力,须在上层设计和操作层面进行严谨的设计,强化文旅融合,完善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制度,并在国民教育体系框架内强化包括世界遗产教育在内的乡土教育。
黄歆[10](2019)在《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更新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世界遗产总量第一的“遗产大国”,在遗产保护方面离成为“遗产强国”还有一段距离。遗产保护观念尚未普及使得文化景观遗产区内村落的保护得不到重视。随着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申遗成功,遗产区内村落旅游热潮持续高涨,日益增长的旅游功能需求同村落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活、传统风貌异化严重、特色文化日渐衰微、公共设施建设落后的村落现状产生矛盾。为了解决遗产区内村落困境,需要对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和更新进行研究。本文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访谈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相关的国际公约、宪章、宣言以及国内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进行梳理,分析国外村落遗产保护模式的利弊,以及国内现有村落保护体系的异同。其次,对日本白川乡合掌村、韩国河回村和良洞村、安徽黟县宏村、元阳哈尼梯田菁口村、杭州西湖景中村、开平碉楼与村落六个国内外世界文化遗产村落进行案例研究,对其遗产概要、遗产价值及遗产保护与更新手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值得借鉴的地方。接着,在遗产价值标准、要素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与遗产价值相关性较大的地形地貌、农业生产要素、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及建造技艺、公共空间与景观、文化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六个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对村民及游客的使用需求分析,找出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遗产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前文的理论、案例、价值要素的研究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村落的核心价值,以及真实性与完整性、文化性与地域性、适宜性与可持续性、集约性与共享性四项原则,并以广西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区更新实践为案例,提出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包括遗产价值评估与分级保护、遗产区村落整体格局保护与重构、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遗产区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遗产区村落色彩特征的统一、遗产区村落及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遗产区村落的社区保护和社区参与。希望村落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和策略能够指导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未来的保护和开发,并为其他文化景观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 |
第一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后木卡姆的搜集、整理与记录 |
二、改革开放后的整理、挖掘阶段 |
三、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保护 |
第二节 木卡姆价值分析 |
一、历史价值 |
二、艺术价值 |
三、社会价值 |
四、经济价值 |
第三节 木卡姆艺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领域 |
一、木卡姆艺术与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交叉 |
二、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舞蹈和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交融 |
三、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节日和民俗的相融 |
第二章 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理论 |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
二、文化多样性的的影响 |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四、文化多样性保护 |
第二节 文化权利理论 |
一、文化权利形成与发展 |
二、文化权利基本内涵 |
三、文化权利的要素 |
第三节 民族平等理论 |
一、罗尔斯的平等理论 |
二、罗伯特·诺齐克的平等理论 |
三、德沃金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 |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 |
第三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一节 木卡姆文化遗产起源与生存环境 |
一、新疆木卡姆文化遗产的起源 |
二、十二木卡姆简述 |
三、绿洲农业文明 |
四、各民族融合状况 |
五、民俗状况 |
第二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立法现状 |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二、《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
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 |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第三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性保护原则 |
二、真实性保护原则 |
三、维护多元一体原则 |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 |
五、文化共同繁荣原则 |
第四节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模式 |
一、莎车县地理环境介绍 |
二、父子传承模式 |
三、师徒传承模式 |
四、传统社区传承模式 |
五、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
第五节 莎车县木卡姆艺术的具体保护措施 |
一、代表性传承人 |
二、木卡姆进校园和进社区情况 |
三、充分利用文化博物馆与文化中心 |
四、传统节日与木卡姆文化节的展演展示 |
五、扶持措施 |
第四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保护基础方面的问题 |
一、木卡姆传承保护方面的资金短缺 |
二、木卡姆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管理模式滞后 |
三、木卡姆相关的原始歌词、乐谱流失严重 |
四、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
第二节 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
一、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人数较少 |
二、代表性传承人种类单一 |
三、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 |
四、传承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滞后 |
五、木卡姆艺术乐器作坊与制作艺人未得到足够重视 |
六、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够完善 |
第三节 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 |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 |
二、公益性宣传 |
三、原始资料及有关实物收集与整理方面 |
四、数字化记录 |
五、交流与展演展示 |
第四节 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
一、民众的参与度不足 |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
三、相关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力 |
第五节 合理利用不足 |
一、木卡姆艺术的不当创新 |
二、产业发展不足 |
三、完整性保护不足 |
四、传承培训尚未制度化 |
第五章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 |
一、“马洛亚”的定义及历史溯源 |
二、支持马洛亚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机构 |
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机构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培训机构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机构 |
第二节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 |
一、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屋 |
二、舞蹈屋的参与者 |
三、保护措施 |
四、舞蹈屋模式的档案管理 |
五、促进区域、分区域和国际合作 |
第三节 葡萄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 |
一、法多基本情况与分类 |
二、法多的伴奏乐器 |
三、法多的管理模式 |
四、法多的保护模式 |
五、法多的宣传模式 |
第四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启示 |
一、建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 |
二、建立新疆木卡姆艺术文献资料机构 |
三、积极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教育培训 |
四、积极推进新疆木卡姆艺术的档案建立 |
五、加强地区、区域与国内外推广合作 |
六、创新宣传手段 |
第六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相关立法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修改建议 |
二、《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修订建议 |
三、制定有关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地方性法规 |
第二节 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
一、鼓励带徒授艺 |
二、提高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 |
三、积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 |
四、完善奖励措施 |
第三节 完善教育传承 |
一、举办木卡姆艺术进校园活动 |
二、充分发挥社区民众在木卡姆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
三、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传承质量与研究 |
第四节 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 |
一、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整理与记录 |
二、挖掘民间传统乐器传承人 |
三、加强对乐器制作原材料的保护 |
第五节 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 |
一、强化政府部门主导,学界并行 |
二、重视商界与新闻媒体共同辅助功能 |
三、加强木卡姆艺术展演展示与国内外交流 |
四、不同地区木卡姆艺术的交流合作 |
第六节 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基础 |
一、调查、记录与建档 |
二、加强对木卡姆艺术的研究 |
三、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传承方式 |
四、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实物和资料 |
五、对木卡姆艺术博物馆进行全面完善 |
六、鼓励资深艺人建立私人博物馆 |
七、借助多方优势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藏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世界文化遗产科普的融合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文化遗产系列标准中的科学价值取向 |
2 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构成 |
2.1 科学价值的基础:科学方法或技术手段 |
2.2 科学价值的延伸: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
2.3 科学价值的延续: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 |
3 当前世界文化遗产科普的现状及问题 |
3.1 科普场馆与产品:世界遗产特色缺失 |
3.2 科普旅游与活动:从业人员专业性匮乏 |
3.3 科学教育与传媒:渠道与方式偏传统 |
4 探索世界文化遗产科普的融合路径 |
4.1 科普的产业化路径:科普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 |
4.2 科普的历史化路径:科技史、考古学研究与数字化文物保护 |
4.3 科普的艺术化路径:科普策展与数字媒体 |
5 结论 |
(3)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
1.6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际组织与我国在遗产保护管理形式上的关系 |
2.1 脱胎于文物保护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式 |
2.1.1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职能 |
2.1.2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式 |
2.1.3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方式的总结 |
2.2 国际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方式 |
2.2.1 国际组织遗产保护的组织职能 |
2.2.2 国际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式 |
2.2.3 国际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 |
2.3 我国与国际组织在遗产保护法理依据上的差异 |
2.3.1 《世界遗产公约》作为指导性法律的定位 |
2.3.2 《文物保护法》作为实施性法律的瑕疵 |
2.4 《文物保护法》与《世界遗产公约》的整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组织价值语境下的丝路遗产价值整合 |
3.1 文物价值的内涵与演进 |
3.2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内涵与演进 |
3.2.1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内涵 |
3.2.2 文化遗产内涵的逐渐补充 |
3.2.3 文化线路概念的发展 |
3.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与分析 |
3.3.1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
3.3.2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整体的关联性 |
3.4 丝绸之路遗产价值与文物价值保护的差异 |
3.4.1 对于遗产与文物价值的认识和厘定 |
3.4.2 遗产类型与文物类型的区别 |
3.4.3 遗产与文物地理覆盖的差别 |
3.4.4 保护依据的作用原则差别 |
3.4.5 遗产与文物退出机制的区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组织监测标准下的丝路遗产监测的特征 |
4.1 基于文物保护评估的我国遗产监测评估 |
4.2 国际组织监测评估的实施与标准 |
4.2.1 国际组织监测评估的实施方式 |
4.2.2 国际组织监测评估的依据标准 |
4.3 国内外评估标准与评估方式的差异 |
4.3.1 评估标准差异 |
4.3.2 评估方式差异 |
4.4 我国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的案例与共性特征 |
4.4.1 武当山玉真宫顶升工程 |
4.4.2 曲阜孔庙孔府遗产缓冲区内古泮池环境整治工程 |
4.4.3 我国的反应性监测的启示 |
4.5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监测的个性特征 |
4.5.1 塔尔加尔遗址监测的过程 |
4.5.2 塔尔加尔遗址监测的分析 |
4.5.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总体价值具有整体性 |
4.5.4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局部价值具有重要度的均一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
5.1 影响因素分类与敏感度的计算 |
5.2 影响因素敏感度的评价标准 |
5.3 影响因素敏感度的具体分析 |
5.3.1 影响因素的总体分布情况 |
5.3.2 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
5.3.3 建设工程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
5.3.4 资源环境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
5.3.5 实体保护与遗产使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
5.3.6 气候生态地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
5.3.7 人类行为及管理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敏感度分析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
6.1 丝绸之路建设工程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
6.1.1 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设施的建设的建议 |
6.1.2 缓冲区内的城镇发展建设的建议 |
6.2 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
6.2.1 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的建议 |
6.2.2 人口调控的建议 |
6.3 丝绸之路实体使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
6.3.1 土遗址保护的建议 |
6.3.2 对遗产区内旅游环境承载力控制的建议 |
6.4 丝绸之路气候生态地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
6.5 丝绸之路人类行为及管理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
6.5.1 更新巡查手段的建议 |
6.5.2 保护资金合理使用的建议 |
6.5.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跨省协调的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1 世界遗产影响因素详细分类 |
附录2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影响因素敏感度信息汇总 |
附录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图录 |
致谢 |
(4)世界遗产教育:为了全球共同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遗产教育的“全球共同利益”时代背景 |
(一)全球化时代着眼于国际理解教育的“5C战略” |
(二)互联网时代为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搭建“可持续发展”新平台 |
(三)知识社会的发展要求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
二、为了“全球共同利益”的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基本理念 |
(一)优势与欣赏 |
(二)人文与科学 |
(三)有效与人性 |
(四)合作与共享 |
(五)特色与创新 |
三、为了“全球共同利益”的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操作原则 |
(一)坚持优势彰显的教育原则 |
(二)坚持协同推进的教育原则 |
(三)坚持文化提升的教育原则 |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原则 |
(五)坚持改革创新的教育原则 |
(6)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1.4.1 本文研究对象最新 |
1.4.2 本文使用数据与研究方法较新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文献综述 |
2.1.2 国外文献综述 |
2.2 概念界定 |
2.2.1 文化产品及分类 |
2.2.2 出口潜力及出口效率 |
2.3 理论基础 |
2.3.1 传统引力模型 |
2.3.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3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
3.1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分析 |
3.2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国别分析 |
3.3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
4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1.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4.1.2 贸易非效率模型 |
4.2 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说明 |
4.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假设检验 |
4.4.2 估计结果 |
4.5 出口效率测算 |
4.6 出口潜力测算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精准定位,有的放矢 |
5.2.2 增强与出口地文化交流 |
5.2.3 关注文化产品出口结构 |
5.2.4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 |
参考文献 |
附件 |
(7)历史教学与高中生世界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世界意识概念辨析及培养的意义 |
一、世界意识概念辨析 |
(一)世界意识的概念 |
(二)世界意识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三)世界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培养的意义 |
(一)新时代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
(二)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
(三)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历史教学中高中生世界意识培养的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和准备工作 |
(二)调查过程 |
二、高中生世界意识现状分析 |
(一)世界文化知识的来源及对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历史知识的掌握 |
(二)学生对周边国家、国际时政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 |
(三)学生对待世界不同文化的态度 |
三、历史教学中高中生世界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
(一)教师对世界意识相关知识的认知 |
(二)教师进行世界意识培养的方法途径 |
(三)教师对世界意识培养现状的认识及建议 |
四、历史教学中高中生世界意识及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的全球视野比较欠缺 |
(二)学生对世界不同文化认知不够深入 |
(三)教师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存在误区 |
第三章 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策略 |
一、明确世界意识的教学目标 |
(一)全球视野下的教学目标 |
(二)尊重、理解、包容世界文化的教学目标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教学目标 |
二、挖掘历史教材资源——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
(一)教材中世界意识相关内容的挖掘 |
(二)古今丝绸之路教学分析 |
三、改革世界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 |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 |
(三)利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 |
四、优化世界意识培养的教学评价 |
(一)世界意识评价目标的设计 |
(二)世界意识评价任务与活动的设计 |
(三)世界意识评分工具和评价反馈的设计 |
第四章 世界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一、注意世界意识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一)处理好世界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关系 |
(二)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培养世界意识 |
(三)注意世界意识教学中其他核心素养的渗透 |
二、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反思 |
三、注意世界意识与世界史意识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辨析 |
1.5.1 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 |
1.5.2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和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
1.6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相关研究综述 |
1.6.1 对丽江古城不同空间类型上的研究 |
1.6.2 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上的研究 |
1.6.3 基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研究 |
1.6.4 对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研究 |
1.6.5 丽江古城与其他历史城镇的对比研究 |
1.6.6 对束河、白沙的研究 |
1.6.7 对相关研究的总结 |
1.7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
1.7.1 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
1.7.2 国内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
1.7.3 对相关研究的总结 |
1.8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的基础 |
2.1 历史城镇保护的发展历程及相关保护与发展思想 |
2.1.1 国外历史城镇保护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历史城镇保护的发展历程 |
2.1.3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思想和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
2.2 对丽江古城申遗文本的解读 |
2.2.1 对申遗文本的解读 |
2.2.2 申遗文本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的要素 |
2.3 对《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2013-2030)》的解读 |
2.3.1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历程 |
2.3.2 保护规划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的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对象、目的及内容 |
3.1.1 评价对象和范围 |
3.1.2 评价目的 |
3.1.3 评价内容 |
3.1.4 评价方法 |
3.2 保护规划实施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定 |
3.2.1 研究中析出的评价要素 |
3.2.2 现有研究中保护规划实施评价指标及评价因子 |
3.2.3 保护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建立 |
3.2.4 保护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3.3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及指标释义 |
3.3.1 历史环境保护评价指标释义及评价标准 |
3.3.2 历史文脉延续评价指标释义及评价标准 |
3.3.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释义及评价标准 |
3.3.4 支撑体系建设评价指标释义及评价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
4.1 大研古城遗产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
4.1.1 大研古城历史环境保护评价 |
4.1.2 大研古城历史文脉延续评价 |
4.1.3 大研古城经济效益评价 |
4.1.4 大研古城支撑体系建设评价 |
4.2 白沙民居建筑群遗产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
4.2.1 白沙民居建筑群历史环境保护评价 |
4.2.2 白沙民居建筑群历史文脉延续评价 |
4.2.3 白沙民居建筑群经济效益评价 |
4.2.4 白沙民居建筑群支撑体系建设评价 |
4.3 束河民居建筑群遗产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
4.3.1 束河民居建筑群历史环境保护评价 |
4.3.2 束河民居建筑群历史文脉延续评价 |
4.3.3 束河民居建筑群经济效益评价 |
4.3.4 束河民居建筑群支撑体系建设评价 |
4.4 基于评价结果的问题总结与解析 |
4.4.1 大研古城遗产区现状问题总结与解析 |
4.4.2 白沙民居建筑群遗产区现状问题总结与解析 |
4.4.3 束河民居建筑群遗产区现状问题总结与解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和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5.1 大研、白沙、束河保护规划实施评价对比分析 |
5.1.1 大研、白沙、束河历史环境保护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1.2 大研、白沙、束河历史文脉延续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1.3 大研、白沙、束河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1.4 大研、白沙、束河支撑体系建设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2 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5.2.1 加快保护规划修编、颁布 |
5.2.2 树立正确的保护与发展价值观 |
5.2.3 加强管理、明确管理主体职能 |
5.2.4 建立联动发展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文章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图片索引 |
附录C:因子评价层打分问卷 |
附录D:《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2013-2030)》用地规划图 |
附录E:保护规划编制时大研、白沙、束河用地性质分析图 |
(9)世界遗产宣教:发展历程、现状及方向浅析——兼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教育的推动——世界遗产教育计划及其发展历程 |
(一)背景、目标和工作机制 |
(二)路径:各种子项目及活动 |
1. 区域性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年轻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及配套教材的编写 |
2. 教师培训研讨班与传媒/交流训练营活动 |
3. 世界遗产青年论坛 |
4. 世界遗产志愿者项目 |
二、我国世界遗产教育:相关实践及研究 |
(一)世界遗产宣教工作的实践 |
1. 遗产教育的国际交流 |
2. 学校教育 |
3. 国际性研学交流活动相继开展并促进了专业机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成立 |
4. 遗产管理专业机构开展的遗产教育 |
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面临的瓶颈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
(一)总的问题 |
1. 上层设计严谨性不足,地方重视程度不够 |
2. 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未能形成合力 |
(二)文化旅游政府职能合并背景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发展方向及可能的路径 |
1. 从上层设计角度制订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和宣传计划及实施计划 |
2. 在具体的宣教执行层面,要注重标准化体系建设,态度要严肃,诠释方式则要接地气 |
3. 要在国民教育体系框架内强化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在内的乡土教育 |
4. 完善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的常态化 |
(10)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更新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
1.3.1 文化景观遗产 |
1.3.2 “村落”的概念界定 |
1.3.3 村落“保护”与“更新” |
1.3.4 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区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文化景观遗产相关综述 |
1.4.2 遗产旅游相关综述 |
1.4.3 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综述 |
1.4.4 花山岩画相关综述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
2.1 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背景 |
2.1.1 国际公约、宪章、宣言 |
2.1.2 国家级法律法规 |
2.1.3 地方性法规 |
2.2 国外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研究分析 |
2.2.1 法国“生态博物馆” |
2.2.2 德国村落更新运动 |
2.2.3 韩国“民俗文化村” |
2.3 国内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研究分析 |
2.3.1 历史文化名村 |
2.3.2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2.3.3 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案例研究 |
3.1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
3.1.1 日本白川乡合掌村——建筑保护,活态传承 |
3.1.2 韩国河回村和良洞村——合理发展,民俗保护 |
3.2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
3.2.1 安徽黟县宏村——古建保护,适度开发 |
3.2.2 元阳哈尼梯田菁口村——平衡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生活需求 |
3.2.3 杭州西湖景中村——文化景观塑造,一村一特色 |
3.2.4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的探索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遗产价值及要素研究 |
4.1 村落遗产价值标准与要素的相关性 |
4.2 村落遗产要素分析 |
4.2.1 地形地貌 |
4.2.2 农业生产要素 |
4.2.3 村落整体格局 |
4.2.4 建筑及建造技艺 |
4.2.5 公共空间与景观 |
4.2.6 文化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4.3 村落遗产使用者需求 |
4.3.1 村民使用需求 |
4.3.2 遗产旅游带来的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及实践 |
5.1 保护村落核心价值——文化为魂,生态为体 |
5.2 保护与更新原则 |
5.2.1 真实性与完整性 |
5.2.2 文化性与地域性 |
5.2.3 适宜性与可持续性 |
5.2.4 集约性与共享性 |
5.3 广西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更新实践 |
5.3.1 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更新项目基本概况 |
5.3.2 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存在的问题 |
5.4 广西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更新策略 |
5.4.1 遗产价值评估与分级保护 |
5.4.2 遗产区村落整体格局保护与重构 |
5.4.3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设计 |
5.4.4 遗产区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 |
5.4.4.1 文化传承——特色空间设计 |
5.4.4.2 空间活化——“微节点”设计 |
5.4.4.3 功能置换——闲置空间更新 |
5.4.4.4 共享空间——公共空间的多功能设计 |
5.4.4.5 地景设计——遗产展示教育空间设计 |
5.4.4.6 风貌再现——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
5.4.4.7 空间复兴——滨水空间更新设计 |
5.4.5 遗产区村落色彩特征的统一 |
5.4.6 遗产区村落及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 |
5.4.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5.4.8 遗产区村落的社区保护和社区参与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D]. 艾科热木·阿力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世界文化遗产科普的融合路径探究[J]. 周荣庭,李爽. 科普研究, 2020(06)
- [3]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彭亮.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世界遗产教育:为了全球共同利益[J]. 程晋宽,曹凤娇. 比较教育学报, 2020(04)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D]. 唐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0(08)
- [7]历史教学与高中生世界意识培养研究[D]. 黄霄.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 刘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世界遗产宣教:发展历程、现状及方向浅析——兼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J]. 陈艳. 中国文化遗产, 2020(01)
- [10]文化景观遗产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花山岩画遗产区村落更新实践为例[D]. 黄歆.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木卡姆论文; 世界遗产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