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福州住宅消费需求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陈桦[1](2019)在《多因素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 ——基于福州房地产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档的生活。由此,购房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商品房价格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商品房价格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本文先根据房地产需求和供给理论从两个方面探讨和分析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因素,然后回顾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剖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挑选变量因素,搜集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本文在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福州市的房地产为例,通过回归分析法,对福州市2003~2017年的房地产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房地产价格的需求预测模型和供给预测模型,对福州市未来房地产价格进行了预测,并就预测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需求关系模型中,城镇化率与房价格呈正相关,居民年末储蓄余额房价呈负相关;在供给关系模型中,房屋施工面积与房价呈正相关,房屋竣工面积与房价呈负相关。同时,对过去的房地产政策进行回顾和解析,分析房地产政策对房价影响。本文最后,结合模型预测结果和房地产政策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改进建议。
于宁[2](2017)在《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市场和居民选择行为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大幅提升及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轨道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预计至2020年一线城市将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二线城市将逐步形成基础轨道交通网络,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高效率运行的基础交通设施,轨道交通的建成必然影响居民的通勤方式选择,对居民通勤时间产生相应影响,进而改变城市空间格局,对沿线住宅市场发生作用。在以往的预测研究中,往往直接假设轨道交通建成后的状态,而忽略路面交通的变化过程,直接对居民选择状态和住宅市场价格进行预测分析。但实际状态下,轨道交通的建成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变是渐进的,轨道交通建成后逐步影响路面交通及居民对其他通勤方式的选择,居民在对不同交通工具的衡量过程中,逐渐选出时间价值节省值最高的出行方式及居住效用最高的居住区位,使得交通系统和住宅市场最终达到均衡。本文结合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价格以及交通可达性建立居民消费剩余模型,通过建立居民居住地Logit选择模型来确定居民居住区位选择分布,从而探讨轨道交通的建成对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借助居民居住地与自驾出行联合选择模型,确定路面流量变化,进而获得轨道交通运营后因交通抗阻变化引起的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居住选择变化情况。此外,基于Alonso住宅区位理论,分析预测了轨道交通建成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并探讨了住宅价格变动后给居民的区位选择行为带来的二次影响。最后,本文以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例,对其沿线12个站点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建成后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其中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由于时间价值低,受轨道交通建成的影响较小,工资水平较高的居民由于自身时间价值较高,节省的时间价值对居住效用作用更大,在轨道建设后移动较为明显。且随着运营速度的提升,居民选择移入远离城市中心区位居住的比例增大。受轨道交通一号线建成影响,沿线房产有1559.38元/m2到2953.63元/m2的增值。在房价增值作用下,工资水平较高的居民更倾向于向城市中心移动。
李银宾[3](2017)在《基于Logit模型的福州市旅游地产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旅游地产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开来,引起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域位置,福州市旅游地产也在城市边缘地区发展迅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由于发展过热,福州市旅游地产的发展也逐渐面临着库存压力大和竞争日益剧烈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做好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就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地产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根据有关原理,将影响旅游地产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家庭特征因素与旅游地产特征因素两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编制了旅游地产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初步问卷。在完成问卷的预调查后开始大规模发放正式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确立旅游地产特征因素的各项指标。接着运用Logit模型对家庭特征因素与旅游地产特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家庭特征因素方面,男性较女性越倾向于购买旅游地产,随着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人口的增加,消费者购买旅游地产的可能性增加;在旅游地产特征因素方面,随着对环境因素、开发商因素、房屋因素、项目因素、开发建设因素的重视程度越高,消费者购买旅游地产的可能性越高。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口特征学对旅游地产特征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产特征因素在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居住人口、职业、购买动机等方面的差异。结合Logit模型的回归结论与均值比较分析结果,本文分别对旅游地产开发商就产品开发与营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如何促进旅游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陈真[4](2015)在《福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展加速推进,城镇人口逐年递增,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城市住宅价格不断上涨,且涨幅不均衡,城市住宅价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研究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对于揭示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引导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回顾了城市住宅价格的研究发展历程,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以福州市住宅价格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特征价格理论为基础,搜集整理2004年至2015年12年间福州市普通商品住宅均价,并对其进行修正;其次,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对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趋势进行研究;最后,应用特征价格模型对福州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得出福州市住宅价格特征公式,并且解析了各个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城市住宅价格相关研究成果,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了住宅价格定义和属性特征、空间结构理论以及特征价格模型理论。第三章: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福州市住宅市场现状,阐述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与修正过程。第四章:通过ArcGIS地统计技术以及空间插值分析,对住宅价格样点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得到福州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趋势图,研究其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规律以及其驱动力机制。第五章:通过特征价格模型对福州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福州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为四类: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建筑因素、时间因素,并具体划分为11个变量因子,对各个因子进行量化。选择最优模型形式,通过精度验证选定半对数特征价格模型,通过SPSS回归分析建立福州市住房价格特征模型。结合福州市实际情况从整体上进行相关影响因子的具体分析,分别解析了区位因素中环线因素、轨道交通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邻里因素中分析了教育因素、公共设施等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建筑因素中重点分析物业费、容积率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在福州市住宅价格空间插值图与福州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特征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概括本文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相关问题。
林秀珍(LIN Hsiu-cheng)[5](2015)在《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地区),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一特点在台湾和大陆表现得尤其突出。“居住”亦是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房地产价格的走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大都市地区房价屡创新高,房价问题高居十大民怨之首,不仅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一般受薪者更是苦不堪言,省吃俭用二三十年只为还房贷,也造成年轻人不敢结婚、台湾小孩出生率成为全球最低,这些都是对高房价的无力、与被剥削感日益强烈有很密切的关系。虽然台湾于2011年6月正式施行了《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藉以抑制不当的大量房地产投机,杜绝大财团、投机客的炒作与囤积,据台湾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台湾房地产成交量已下滑约10%。虽然短期内移转趋缓,已收打击投机、抑制炒作的显着成效及影响,却不见得是长久之计。其原因在于当前与不动产相关的地价税、土地增值税、房屋税等税制,都是按公告地价、现值或房屋核定价值做为课税标准,然而土地与房屋的公告价格,常常受到政治因素及特定利益团体的干扰,早已与市场价格严重脱节,偏低的公告价格,使得不动产租税负担过低、持有成本太轻,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漏洞,市场因此出现假性需求、投机现象,进而成为投资工具,助长了炒房的风气,也是房价飞涨的主要原因。因此台湾现行的不动产税制是“奖励投机”,而非“奖励投资”。长期以来,由于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显然有违经济公道与社会正义。近几年来,台湾大台北地区房价屡创新高,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广受民众诟病,虽然台湾积极推动了《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并已于2011年6月正式施行,抑制房地产短期内转手交易,打击投机客炒房行为。然而新北市三环三线大型建设陆续动工,以及大陆同胞自由行来台购置房产等题材的炒作,永庆房屋集团7月中公布的购屋趋势调查显示,民众认为房价未来一年看涨的比例反而较奢侈税开征前高,不仅指出仍有不少人看好房市前景,更暗示健全的房市不能只靠奢侈税。而房产价格的走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论征收奢侈税的成效如何,政府仍需针对房市当前面临的问题,研拟合宜的政策,以落实居住正义,并健全房市发展。
林锦涵[6](2014)在《家装市场发展趋势与家装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业的繁荣,现代家庭装修也迅速兴起,并带动家装市场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装修行业总产值达到16636.83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2000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家装业竞争多元化,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家装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很多家装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都已过时和陈旧。因此,如何促进家装企业的战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新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南沿海省会城市福州市的家装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相关理论,从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着手,阐述福州家装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市场竞争特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福州家装市场需求走向,借助企业战略理论对家装外部环境和竞争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家装企业实施用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的利弊分析,指出在家装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条件下,实施品牌战略是家装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根本之道。最后本文具体通过对AB家装公司竞争战略分析,对上述观点加以实证分析。
刘锋[7](2013)在《基于房价收入比的福州市住房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房价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房价调控也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国八条”、“限购令”等多项房价调控措施。目前,房价增长速度已超过GDP和CPI的增长速度,在各项国民经济增长指标中独占鳌头。关于房价调控问题,国务院及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实施了一揽子的房地产严控政策,如廉租房建设、二手房交易限购令、楼市限购令等措施,但是调控成效不佳,房价依然一路飙升。作为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大的单笔消费之一,高涨的房价已严重困扰着低收入阶层,使之望而却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作为二线城市的福州,平均房价水平已经达到一线梯队。如果住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凸显,势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福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入房价收入比模型,对各收入阶层所负担的房价收入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福州市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近年来的房价收入比持续攀升,已显着超出全国的合理范围。2011年,福州市城镇居民的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呈现明显的“倒阶梯”形分布:从横向看,房价收入比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而递减,中低收入家庭承担着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从纵向看,房价收入比随住房面积的增大而同向变化,70㎡住宅的房价收入比最低。2011年,福州市二手房市场的房价收入比相对于商品住宅而言,房价收入比总体上有了较显着的下降,仍呈“倒阶梯”形分布,二手房市场相对提升了居民的住房购房力;过高的房价使得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并不能在住房交易市场上得到满足,保障房的建设成为解决这类人群住房问题的重要保障。基于上述研究,可以从住房供应、住房需求调节、提升住房有效购买力以及完善相应的制度四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福州市更好地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夏朝旭[8](2012)在《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1673年建城至今已经历近350年的岁月。在此期间曾为清廷对峙沙俄的军政中心,日伪殖民掠夺的工业重镇,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吉林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城市用地的增长、城市社会功能的重组、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剧烈变动。吉林城市空间是在特定的山水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在创造历史中的主观作用和规划干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身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论文结合城市发展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将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看作一个开放系统的运行过程,将其放到一个纵横时空坐标当中分析,探讨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和外在动力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奠定基础。首先,论文界定吉林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演变为研究范围,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建构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对自组织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归纳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制;探析他组织机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与促进;最后提出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其次,在理论框架建构基础上,按照吉林城市系统发展的内在特征,将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划分成三个典型阶段:依江生成阶段、跨江多核阶段、沿江蔓延阶段,总结三阶段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特征,挖掘其内在自组织力推动、他组织干预力制约、市场机制激发等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第一阶段为自组织主导的城市形成。经历了城市空间的孕育、产生、形成的过程,城市结构从聚落开端到“城”产生以及“城”+“市”的生长,城市形态在空间上呈现出“跳跃式”,在时间上呈现出“两段式”的自组织性,表现为“简单系统”的单一空间,这一阶段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制主要体现在自然区位的内在驱动、民族文化的震荡发展、地缘政治的更迭影响。第二阶段为他组织干预的空间裂变。城市空间经历了转型、突变、停滞的发展期,城市空间在时间脉络上呈现出单核生长、双核分异、跨江双岸的演化轨迹;城市空间结构以多核分异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混乱到有序的空间骨架、简单到复杂的功能增殖、自然与人工的肌理分异;行政干预成为这一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的重要的他组织机制,以自组织机制的激发力、政府政策驱动力、城市规划干预力的外在形式,深刻的影响着吉林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第三阶段为市场机制下的空间扩展。城市空间经历了内聚和扩展的发展期,呈现出了外部空间扩张、内部空间演替、滨水空间开发的演化过程。由于市场机制的主导,吉林城市经济的增长促使城市功能的扩张;土地体制改革,加速了房地产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区域协同使得吉林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加速城市空间的发展。最后,基于对吉林城市空间演变及内在动力的剖析,探求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相契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多核协同的内部空间演替模式;提出跨越式的外部空间生长模式;并从区域角度探索其空间协同的趋势。通过本文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成果。第一,明确吉林城市空间自组织主导的形成观;第二,提出吉林城市空间他组织干预的裂变论及市场机制的主导论;第三,提出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赵明[9](2010)在《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解说是沟通游客、环境资源及资源管理机构间的桥梁与纽带。通过人员或非人员的解说方式能够增进游客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了解,提升游憩质量,启发游客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信念与行动,对景区发展及生态环境保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解说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研究游客与环境问题的重点和热点,而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的行为研究是一切关于环境解说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的特点,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使用行为的作用机理等问题都需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行为意向研究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与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了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意向的理论模型(Model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MBIEI),运用AMOS和SPSS两大计量软件的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740份有效问卷进行数理分析,探讨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构建的MBIEI模型与实证调查数据进行拟合,发现无论是整体拟合度还是模型内在结构评价都符合标准指标范围,拟合度良好,可做为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发生机制的解释及预测模型。同时,基于MBIEI模型提出的关于行为意向形成的相关理论假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验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用性认知、易用性认知、情感成分、次群体规范、自我效能及便利条件等行为信念是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意向形成的直接决定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形成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通过“效果系数”对MBIEI模型进行有效解释以揭示MBIEI模型构成要素对游客行为意向形成的影响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的总效果为最大、其次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总效果为最弱,这三个潜在自变量对行为意向的总效果皆为大效果;可观察变量中就总效果而言,次群体规范对行为意向总效果为最大,是决定行为意向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应用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分析方法对游客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等因素是否会对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意向相关变量存在着显着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除了有用性认知及次群体规范外,MBIEI模型中的其他构成变量都会受游客背景因素影响。基于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机制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解说系统构成三要素环境资源、解说对象及解说媒介出发,结合IFM和SMRM解说规划模式,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对构建环境解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和对策,指导实践工作。
黄磊[10](2009)在《人口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住房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所不可所缺的必需品,“住房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人人都应享有合适的住房设施”的观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心愿。当前,住房作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之一,所关注、所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在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当中,只有重视到人的需求,以人为本,以才能够解决房地产开发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我国住宅需求及其发展变化时,就选取人为切入点,从人的角度出发,探寻人口环境变化对于住宅需求的影响。目前,经过近30年的计划生育,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已由高水平向低水平转变,人口总量得以控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口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人口转变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使得中国的人口问题的焦点已经从规模性问题转变为结构性问题,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问题日益成为中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人口结构既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既是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的反映,又是决定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人口结构与房地产的关系而言,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城乡结构直接影响了住宅需求的总量,而人口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住宅需求的规模,因此选取人口问题的焦点人口结构,研究人口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对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西安市为研究目标,从对住宅需求有较大影响的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入手,探寻人口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总结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结构家庭的住宅需求特点,分析得出了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对住宅需求的促进;以统计年鉴等相关文献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最后结合以上两点分析结论,预测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进而针对西安市人口的老龄化、人口红利期的延续、人口家庭小型化、世代层次减少、人口城市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使得住宅开发更能满足人的需求,开发资源配置更合理,住宅供给与需求得以衔接。
二、2002年福州住宅消费需求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福州住宅消费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多因素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 ——基于福州房地产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房地产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房地产相关概念剖析 |
2.1 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 |
2.2 房地产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
2.3 影响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因素分析 |
第三章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引发的思考 |
3.1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考察 |
3.2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分析与问题探讨 |
3.3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福州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想 |
4.2 房地产需求关系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 房地产供给关系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五章 房地产调控策略分析 |
5.1 全国调控政策回顾 |
5.2 福州市调控政策回顾 |
5.3 调控政策解读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市场和居民选择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居民居住地选择研究现状 |
1.2.2.1 离散选择模型研究方法 |
1.2.2.2 其他研究方法 |
1.2.3 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增值分析研究现状 |
1.2.3.1 定性研究 |
1.2.3.2 定量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 |
1.3.1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轨道交通与土地市场的相互作用 |
2.1.1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市场的影响 |
2.1.2 地租理论与Alonso住宅区位理论 |
2.1.3 外部性理论 |
2.2 居住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
2.2.1 居住区位的相关概念 |
2.2.2 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 离散选择模型 |
第三章 轨道交通对住宅市场的作用 |
3.1 轨道交通与居住区位选择 |
3.1.1 居住区位选址分布 |
3.1.2 居住区位选址与出行方式联合选择 |
3.1.2.1 居住区位选择与出行方式联合选择模型 |
3.1.2.2 广义交通费用模型 |
3.2 住宅价格变化与居住区位选择 |
3.3 算法 |
第四章 模型实证分析与评估 |
4.1 基础数据处理 |
4.2 运算结果及分析 |
4.2.1 交通变化与居住区位选择 |
4.2.2 住宅增值效益预测 |
4.2.3 住宅价格变化与居住区位选择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3)基于Logit模型的福州市旅游地产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外旅游地产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内旅游地产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总结与评述 |
第四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五节 Logit模型的应用概述 |
第三章 旅游地产购买意愿影响因素问卷编制与预测 |
第一节 问卷设计思路 |
第二节 深度访谈 |
第三节 问卷指标编写 |
第四节 量表形式 |
第五节 量表预测 |
第四章 旅游地产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正式量表检测 |
第一节 正式量表发放与检测 |
第二节 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三节 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五章 福州市旅游地产购买意愿模型估计与均值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变量测度与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旅游地产购买意愿的Logit模型估计 |
第四节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人口特征学对旅游地产特征因素的均值比较分析 |
第六节 相关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福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1.1 住宅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
1.3.1.2 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2.1 住宅价格与住宅地价 |
1.3.2.2 空间分异 |
1.3.2.3 时空变换 |
1.3.2.4 影响因素研究 |
1.3.2.5 相关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0 住宅与住宅价格的相关概念 |
2.1 住宅的属性特性 |
2.1.1 住宅的稀缺性 |
2.1.2 住房大宗消费性 |
2.1.3 住房存量特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2.1. 农业区位论 |
2.2.2.2. 工业区位论 |
2.2.2.3 中心地理论 |
2.2.3 特征价格模型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福州市住宅样点数据资料采集以及修正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2 福州房地产现状 |
3.3 数据来源与修正 |
3.3.1 地图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3.3.2 房价样点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3.3.3 数据修正 |
第四章 福州市普通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4.1 探索性数据分析 |
4.1.1 福州市住宅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4.1.2 全局趋势面分析 |
4.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2.1 空间自相关测度-Moran's I指数分析 |
4.2.2 福州住宅价格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 空间插值分析 |
4.3.1 空间插值方法 |
4.3.2 福州市住宅数据插值过程 |
4.3.3 插值结果分析 |
4.3.4 板块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州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5.1 特征价格模型 |
5.2 特征因素--模型变量的选择 |
5.2.1 不同研究区模型变量的选取 |
5.2.2 福州市特征价格模型变量选取 |
5.2.2.1 变量选取 |
5.2.2.2 变量描述及分等级量化 |
5.2.2.3 缓冲区赋值及量化 |
5.2.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5.3 福州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分析 |
5.3.1 模型选取 |
5.3.2 模型检验 |
5.3.2.1 初步检验 |
5.3.3.2 方差分析 |
5.3.3.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3.4 拟合度检验 |
5.3.3.5 小结 |
5.3.3 模型弹性系数分析 |
5.4 模型解释--特征价格因素分析 |
5.4.1 区位因素 |
5.4.1.1 环线因素 |
5.4.1.2 轨道交通因素 |
5.4.2 邻里因素 |
5.4.2.1 教育设施 |
5.4.2.2 公共设施 |
5.4.3 建筑因素 |
5.4.3.1 物业费 |
5.4.3.2 容积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研究居住正义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居住公平和收入分配的论述 |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居住正义问题的理论阐述 |
三、马克思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 |
第二节 恩格斯关于住宅问题的相关论述 |
第三节 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二章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历史回顾 |
一、以“住宅作为避难空间”为特征的居住正义 |
二、以“住宅作为身份表征等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特征的居住正义 |
第二节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现状分析 |
一、台湾居住正义实践概况 |
二、目前台湾居住正义隐忧的表现 |
三、居住正义领域问题频出的消极影响 |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与居住正义 |
一、收入分配的范围与内涵 |
二、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三、收入分配与居住正义的关系 |
第三章 部分国家或地区促进居住正义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瑞士的政府介入干预式居住正义 |
第二节 德国的政府介入干预式居住正义 |
第三节 新加坡住宅政策与台湾住宅公平政策比较研究 |
一、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计划 |
二、新加坡住宅补贴理念及操作方式 |
三、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计划特色 |
第四节 美国政府的房屋政策 |
一、经济大恐慌以后的房屋政策 |
二、歧视性的房屋政策:红线政策 |
三、克林顿执政及其以后的房屋政策 |
第五节 台湾住宅补贴的理念及操作方式 |
第六节 部分国家或地区促进居住正义实践的启示 |
第四章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原则 |
一、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始终兼顾二者关系 |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三、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
第二节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建议 |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居住公平正义问题 |
二、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增加公民的财产性收入 |
三、推进住房实价登录,维持合理房价水平 |
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建设保障性住房 |
五、关注不动产投资的运作与动向 |
六、实行住宅登记,解决空屋过剩 |
七、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家装市场发展趋势与家装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基本架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福州家装市场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
2.1 州家装发展阶段划分 |
2.2 福州家装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
2.2.1 市场竞争趋于多元化,家装企业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
2.2.2 品牌培育力度不足,消费者对装修公司认知度不高 |
2.2.3 施工人员待遇低,施工队伍欠稳定 |
2.2.4 建材市场不规范,建材质量缺乏保障 |
2.3 福州家装市场供应链分析 |
2.3.1 家装市场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
2.3.2 福州家装市场供应链分析 |
第三章 福州家装市场发展趋势与需求预测 |
3.1 福州家装市场的发展趋势 |
3.1.1 公司品牌化 |
3.1.2 与房地产商的联盟—全装修住宅 |
3.1.3 垂直一体化—工业化生产 |
3.2 福州家装市场需求预测 |
3.2.1 家装市场需求影响因素 |
3.2.2 家装市场需求预测模型 |
3.2.3 福州家装市场需求预测 |
第四章 福州家装企业竞争环境与竞争特点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P) |
4.1.2 经济环境(E) |
4.1.3 社会文化环境(S) |
4.1.4 科技环境(T) |
4.2 产业结构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4.2.2 替代品威胁 |
4.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4 顾客的议价能力 |
4.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家装市场竞争特点 |
第五章 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家装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
5.1 市场竞争的基本策略 |
5.2 家装市场竞争战略选择的利弊分析 |
5.2.1 成本领先的利弊 |
5.2.2 差异化战略的利弊 |
5.2.3 目标聚集战略的利弊 |
5.2.4 家装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
5.3 品牌:家装企业战略的重要选择 |
第六章 福州AB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AB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简介 |
6.2 目标市场 |
6.3 战略具体实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房价收入比的福州市住房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房价收入比的基本理论 |
一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分析 |
(一) 对“房价”与“收入”范畴的具体界定 |
(二) 房价收入比的内涵解析 |
二 房价收入比类型划分 |
(一) 按收入阶层划分 |
(二) 按上市住房的新旧程度划分 |
(三) 按居民是否拥有自有住房划分 |
(四) 按不同的住房类型划分 |
三 房价收入比的主要功能特征 |
(一) 房价收入比具有区域性 |
(二) 房价收入比具有相对性 |
(三) 房价收入比不能用于直接衡量居民的购房意愿 |
四 房价收入比衡量住房购买力的意义 |
(一)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城市住宅需求的重要指标 |
(二) 房价收入比是判断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
(三) 房价收入比可为金融机构评定贷款人的信用水平提供依据 |
(四) 房价收入比可用于预估购房风险和投资风险 |
第三章 福州市住房市场概述 |
一 福州市住房市场发展历程 |
(一) 起步阶段(1984-1987 年) |
(二) 快速发展(1988-1992 年) |
(三) 低迷调整(1993-1998 年) |
(四) 繁荣发展(1999-2007 年) |
(五) 调控上升(2008-至今) |
二 福州市住房市场现状 |
(一) 调控政策有所松动,城镇化利好开始显现 |
(二) “以价换量”促进楼市回暖,改善型需求强势入市 |
(三) 金山板块、东区板块、闽侯板块等强势崛起,分庭抗礼 |
(四) 市区购买力外溢,土地出让规模再创新高 |
三 福州市住房市场的主要特点 |
(一) 福州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
(二) 福州市住房价格持续上升 |
(三) 福州市土地出让地块、面积不断下降 |
(四) 福州市房地产交易以改善型需求为主 |
第四章 福州市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 |
一 福州市居民支付能力研究 |
(一) 福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
(二) 福州居民家庭储蓄与信贷情况 |
(三) 福州市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
二 福州市住房市场分析 |
(一) 福州土地供求情况 |
(二) 福州市住房市场情况 |
三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 |
四 福州市住房购买力分析 |
(一) 2011 年福州市住房购买力 |
(二) 福州市住房购买力变化 |
五 本节小结 |
第五章 完善福州住房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增加有效住房供应 |
(一) 增加住房的供应种类 |
(二) 合理调配各类住房建设所需土地 |
二 调整住房需求结构,引导理性需求 |
三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有效消费水平 |
四 推进住房市场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研究范围及概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3 吉林城市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第2章 吉林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 |
2.1.1 自组织理论 |
2.1.2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制 |
2.1.3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轨迹 |
2.2 城市空间的他组织 |
2.2.1 自组织与他组织 |
2.2.2 城市空间的他组织层次 |
2.2.3 城市空间的他组织特征 |
2.3 城市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 |
2.3.1 尊重城市空间历时结构 |
2.3.2 激发城市空间突变升级 |
2.3.3 引导城市空间有度竞争 |
2.3.4 避免城市空间蔓延扩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组织主导的城市形成——依江生成 |
3.1 缓慢动荡的发展背景 |
3.1.1 城市空间孕育期 |
3.1.2 城市空间产生期 |
3.1.3 城市空间形成期 |
3.2 “城”到“市”的演化轨迹 |
3.2.1 聚落开端 |
3.2.2 “城”产生 |
3.2.3 “城”+“市”生长 |
3.3 混沌到有序的自组织特征 |
3.3.1 “跳跃式”的城址变迁 |
3.3.2 “两段式”的时空差异 |
3.3.3 “简单系统”的单一空间 |
3.4 震荡萌芽的自组织机制 |
3.4.1 自然区位的内在驱动 |
3.4.2 民族文化的震荡机制 |
3.4.3 地缘政治的更迭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他组织干预的空间裂变——跨江多核 |
4.1 转型突变的发展背景 |
4.1.1 城市空间转型期 |
4.1.2 城市空间突变期 |
4.1.3 城市空间停滞期 |
4.2 跨江发展的演化轨迹 |
4.2.1 单核生长 |
4.2.2 双核分异 |
4.2.3 跨江双岸 |
4.3 多核分异的结构特征 |
4.3.1 混乱到有序的空间骨架 |
4.3.2 简单到复杂的功能增殖 |
4.3.3 自然与人工的肌理分异 |
4.4 行政干预的他组织机制 |
4.4.1 自组织机制的激发力 |
4.4.2 政府政策的驱动力 |
4.4.3 城市规划的干预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机制下的空间扩展——沿江蔓延 |
5.1 内聚扩张的发展背景 |
5.1.1 城市空间内聚期 |
5.1.2 城市空间扩张期 |
5.2 沿江蔓延的演化轨迹 |
5.2.1 外部空间扩张 |
5.2.2 内部空间演替 |
5.2.3 滨水空间开发 |
5.3 市场主导的演化机制 |
5.3.1 经济增长的推动 |
5.3.2 土地开发的引导 |
5.3.3 区域协同的支持 |
5.3.4 行政干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生长、跨越与融合 |
6.1 空间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解析 |
6.1.1 自组织力的导向 |
6.1.2 政策干预的激发 |
6.1.3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契合 |
6.2 “多核协同”的内部空间演替模式 |
6.2.1 空间演替机制辨析 |
6.2.2 多核空间协同竞争 |
6.2.3 双岸空间衔接互动 |
6.2.4 社区空间有序重构 |
6.3 “跨越式”的外部空间生长模式 |
6.3.1 中部板块的更新模式 |
6.3.2 南部板块的拓展模式 |
6.3.3 西北部板块的跨越模式 |
6.4 区域协调的区域空间融合共生趋势 |
6.4.1 吉长孤立到协作的空间演变 |
6.4.2 吉长双城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研究视角及问题的提出 |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环境解说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节 解说相关概念之探讨 |
第二节 环境解说的目的及功能 |
第三节 环境解说分类与解说原则 |
第四节 环境解说效果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五节 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行为意向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
第三节 技术接受模型 |
第四节 TRA、TPB、TAM整合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意向理论模型构建及测量 |
第一节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模型构建及相关变量 |
第三节 相关变量的测量 |
第四节 研究假设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调查分析与数据获取 |
第一节 问卷设计流程 |
第二节 变量问项设置 |
第三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第四节 数据获取与质量检测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模型与假设检验 |
第一节 多重共线性问题诊断 |
第二节 TAM模型的验证 |
第三节 MBIEI模型的验证 |
第四节 MBIEI与个体因素相关的假设验证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行为意向构建环境解说系统研究 |
第一节 实证区域环境解说系统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环境解说系统构建模式研究 |
第三节 基于行为意向构建环境解说系统实证研究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三节 研究限制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1 |
附件2-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人口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理论概述 |
2.1 住宅需求概述 |
2.1.1 住宅和住宅需求 |
2.1.2 住宅需求的类型 |
2.1.3 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 |
2.2 人口结构研究概述 |
2.3 人口结构对住宅需求影响的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3 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3.1 人口年龄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
3.1.1 人口年龄结构与住宅需求的直接关系 |
3.1.2 人口年龄结构与住宅需求的间接关系 |
3.2 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3.3 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3.3.1 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西安市住宅需求的直接影响 |
3.3.2 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西安市住宅需求的间接影响 |
3.4 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地产发展建议 |
4 人口家庭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4.1 人口家庭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
4.1.1 家庭规模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
4.1.2 家庭类型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
4.1.3 家庭收入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
4.2 西安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 |
4.3 西安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4.3.1 西安市家庭结构现状对住宅的需求的影响 |
4.3.2 西安市家庭结构未来变化对住的宅需求的影响 |
4.4 适应人口家庭结构变化的房地产发展建议 |
5 人口城乡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5.1 人口城乡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
5.2 西安市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 |
5.3 西安市人口城乡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5.3.1 西安市新增城市人口对住宅的需求的影响 |
5.3.2 西安市未来新增城市人口对住宅的需求的影响 |
5.4 适应人口城乡结构变化的房地产发展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口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调研问卷 |
附录2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2002年福州住宅消费需求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因素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 ——基于福州房地产的实证分析[D]. 陈桦. 厦门大学, 2019(08)
- [2]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市场和居民选择行为影响研究[D]. 于宁. 福州大学, 2017(04)
- [3]基于Logit模型的福州市旅游地产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李银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1)
- [4]福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真. 福州大学, 2015(07)
- [5]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D]. 林秀珍(LIN Hsiu-cheng).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6]家装市场发展趋势与家装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以福州市为例[D]. 林锦涵. 福州大学, 2014(12)
- [7]基于房价收入比的福州市住房市场研究[D]. 刘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8]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D]. 夏朝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1)
- [9]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 赵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10]人口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以西安市为例[D]. 黄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