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四个要领”

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四个要领”

一、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论文文献综述)

孙亦馨[1](2021)在《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后文简称《正处》)的讲话中,毛泽东首次明确地、系统性地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各种复杂矛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根据形势的发展对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用加快经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改进思想教育、提高网络治理能力等方式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累了丰富经验。十八大以来,社会环境、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外部条件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及其处理方法也具有了新的特点。通过分析反映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关联性和聚合性增强、经济利益矛盾依然突出、民生矛盾呈上升趋势、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的矛盾凸显、网上网下相互作用使矛盾处理难度加大、新闻传媒对矛盾的影响扩大等特点。究其原因,除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总根源外,还有国家治理存在短板的客观原因和社会心理冲突的主观原因。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根源,还要从国家治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发力,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激化而出现恶性事件的频率,凝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降低人民内部矛盾带来的消极影响,党和政府要积极探索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化解矛盾根源,畅通民意表达机制缓和对立情绪,构建事前防控机制遏制矛盾萌芽,落实思想教育机制摸清思想动态,优化矛盾应对机制防止矛盾激化。

马跃[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陈文[3](2020)在《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活动是主体化育人的新途径、隐性化育人的新方式、实践化育人的新载体,是大学生最为喜欢、真心接受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投身于面向某一群体或整个社会所开展的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实现助人与自助、他利与自利相统一的一种综合品质。然而,大量文献和现实案例表明,在社会思潮、不良风气等多要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公益心缺失、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错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亟待加强。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及其培育现状不甚理想,阻碍大学生公益精神成长和培育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特征,解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调研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现状并实证分析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主要因素,系统总结和梳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实践路径。本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中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高校公益教育实效性不足和大学生公益教育水平亟待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的选题。基于问题导向,理论分析结合实证调研系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其次,用文献研究法从古代公益思想的滥觞和发展,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西方现代公益精神的理论中吸取养分和借鉴经验,梳理马克思主义公益理论的发展,总结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脉络,这是本研究的历史逻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进行定义,归纳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四个特征,基于心理学和德育教育品德结构“知、情、意、行”四要素理论,从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和公益行为四个方面解析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部构成要素,建构起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在结构,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以及培育的时代价值进行理论界定,这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结合理论研究以社会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内部原因、个体因素和外部影响,系统提出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四性”原则,完善健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组织体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三制”,从制度建设层面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动力问题;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材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理论研究体系的“三融”,从学校教育层面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教育问题;拓展微感恩、微公益、微创业的“三微”,从个人行为体验层面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问题;协同家庭教育的协同力、学校文化的涵养力、“三社联动”的带动力的“三力”,从环境育人层面优化大学生公益培育氛围,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合力问题,从而建构起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路径,这是本研究的实践逻辑。西方国家对公益精神的研究对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和本质不同。本研究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实践路径。

陈文龙[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农村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人数众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随着物质养老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既是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途径又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推动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多。既要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努力满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论文突破以往研究背景较为单一的局限,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背景下深入研究,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为主题,指出了其发展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所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内容形式、主要成就、重要作用和问题不足,强化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升了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文选取了分别来自中国东、中和西部三个地区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个个案,在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加强了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从机制与体制、文化与心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产生问题与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研以致用”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如从营造社会氛围、夯实物质养老基础、突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为老服务功能、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寻找突破口和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以期推进新时代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在文章结尾部分,论文指出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应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此外,本部分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徐梦琦[5](2019)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其成效也有目共睹,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到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仅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显然不能达到“真脱贫”的要求,农村贫困地区要想真正实现脱贫,就必须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针对贫困村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支撑。目前我国贫困地区针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基本上是具备的,但仍有部分贫困地区意识形态的发展脚步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整体思想政治素养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阶段,存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同时在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大多局限于理论、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教育机制不完善等也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引导和针对性的举措。

冯正强[6](2018)在《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绕“何谓友善”这一根本问题,本项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深入细致探讨,以逐步廓清“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思想内涵和丰富践行路径,进一步拓宽人们理解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视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反思,主要从概念反思、理论溯源、传统底蕴及其当代彰显等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本项研究不仅从日常层面、美德层面、至善层面、制度层面等维度对友善概念进行了反思,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体系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友善价值观与其他核心价值观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本项研究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友善价值观蕴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也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友善价值观的“核心”之路做好了铺垫。再次,本项研究还从中西方传统哲学、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对友善价值观的中西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本项研究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重点论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彰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问题,我们认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维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展开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探讨,力图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构建起一条立体路径,密织起一道友善之网。特别是在经济层面、生态层面,本文主要从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维度出发,探讨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在人们的经济生活、生态保护方面的多元抓手,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培育践行友善价值观也应成为一种伦理自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唯有依靠良知与理性,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友善价值观才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的精神灯塔,引领我们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晖[7](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郭开虎[8](2017)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部分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膨胀。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以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为论题,运用理论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特点和原因,探讨化解新自由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对策。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基本属性、本质、危害及其在我国泛起的原因、兴衰轨迹和基本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具有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这股思潮的核心观点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来看,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分别具有市场原教旨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属性,其多重属性对照下的本质是重建资本积累条件并恢复经济精英权利的理论工具,是披着经济理论外衣的政治思潮,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武器,是一种实施全球资本主义化的意识形态理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其发展经历了 80年代发端、90年代高涨和21世纪势头减弱三个阶段。该思潮在中国的基本主张是:经济上鼓吹以私有化为目的的“产权改革”;政治上要求建立西方式宪政民主制度;思想文化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对外关系上主张无条件融入全球化体系,其实质是要求中国全面资本主义化。第三部分,主要考察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及特点。调查表明有将近半数的大学生知晓新自由主义思潮,有1/4的大学生认同该思潮,有7.5%的大学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该思潮的知晓度、认同度、受影响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助长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扭曲了大学生的自由观和平等观。该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途径多样化、策略合流性、方式渗透性、内容非系统性等特点,第四部分,从国际背景、国内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原因。一是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输出与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增强了其影响力。二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多元化为该思潮传播影响提供了合适氛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为其扩大影响提供了现实土壤。三是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助长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削弱了对该思潮的引领力。四是大学生自身在心理和思想上的一些弱点使他们易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第五部分,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化解该思潮影响的对策。第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筑牢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思想防线;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立“主导——多元”的文化发展格局,营造有利于消除该思潮影响的思想文化环境;切实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铲除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影响的现实土壤。第三,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纠正教育中的唯市场化价值取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引领思潮的主渠道作用。第五,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进行预防控制;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受影响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

迟慧[9](2014)在《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强调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保证、保障并改善人民的生活,当然这一切的核心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中国现存的弱势群体的权利问题,十八大报告中无处不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制度关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和谐校园的建设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弱势学生群体有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的特困学生、有在心理方面有障碍的学生、有在生理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有就业难学生以及综合能力弱势学生。由于在特定方面存在缺陷而导致弱势,极易造成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或不稳定,某种程度上来说,关乎整个校园的和谐、稳定,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开展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出发点,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落脚点,本文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学校图书馆等渠道,并搜集和阅读相关书籍、文献等资料。在研究分析论文中,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分析方法,来界定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内涵及类型,同时借鉴国内外对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成果,以探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状,缺失及缘由分析。逐步探索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内容和方法。望该课题对加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帮助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共享教育资源、力求教育公平,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银红玉[10](2013)在《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实现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思想意识日趋多元,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应当在引导中国社会变革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适应了这一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必须通过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激发公众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人的教育引领,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基层创新为重点和着力点,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社区作为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组织细胞,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所在,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夯实基层基础,探索和创新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机制和载体方法,以提升其实效性和价值性。本研究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背景和时代主题,立足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基本领域,面向基层群众,突出“以人为本”,从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背景、关系、任务和要求入手,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体系构建、方法拓展和实践探讨,论述了社会管理创新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探索与实践。在关系论证中,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具有内在统一、从属、正向促进、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等逻辑关系;在目标任务中,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任务,提出建设人性化社区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机制建设上,按照社会管理网格化的思路,探索“网梯化”组织体系,构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格化和梯队化机制;在方法拓展上,按照社会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社会组织育人法、邻里关系育人法、源头治理育人法、群众工作育人法、社区矫正育人法和新媒体育人法等教育方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方法体系;在重点对象的教育上,围绕管理科学化和教育人性化在社区建设的统一,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探讨社会管理创新中社区特殊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实践。

二、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相关学术成果概况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党和国家领导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国初期毛泽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事求是,正确区分两类矛盾
        (二)有的放矢,恰当方法解决矛盾
        (三)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
    二、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一)邓小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二)江泽民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三)胡锦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三、新时代习近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一)树立人民中心意识,抓好基层矛盾化解
        (二)铁腕反腐持续发力,解决党群干群矛盾
        (三)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第二部分 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释及突出表现
    一、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释
        (一)“新时代”的界定及时代背景
        (二)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一)基于劳资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
        (二)基于干群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
        (三)基于司法公正的人民内部矛盾
        (四)基于医患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
        (五)基于网络舆情的人民内部矛盾
        (六)基于环境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部分 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
    一、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
        (一)人民内部矛盾关联性、聚合性增强
        (二)经济利益矛盾依然突出
        (三)民生矛盾呈上升趋势
        (四)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
        (五)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增加矛盾处理难度
        (六)新闻传媒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影响扩大
    二、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二)国家治理存在短板
        (三)社会心理问题凸显
第四部分 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性与着力点
    一、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性
        (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二)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三)推动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着力点
        (一)贯彻落实重大战略举措
        (二)改善国家治理
        (三)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第五部分 建立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化解矛盾根源
        (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二)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二、畅通民意表达机制,缓和对立情绪
        (一)规范信访工作机制
        (二)巩固诉求表达机制
    三、筑牢事前防控机制,遏制矛盾萌芽
        (一)改进矛盾排查预警机制
        (二)构建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四、落实思想教育机制,摸清思想动态
        (一)实施思想动态分析机制
        (二)贯彻思想教育引导机制
    五、优化矛盾应对机制,谨防矛盾激化
        (一)整合矛盾纠纷联动调解机制
        (二)严格责任落实与追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2.2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
    2.3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
    2.4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调查研究设计
    3.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分析
    3.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调查研究结论
4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历史、现状及问题探析
    4.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
    4.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现状审视
    4.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问题反思
5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5.1 坚持“四性”,遵循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原则
    5.2 完善“三制”,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制度
    5.3 推进“三融”,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教育
    5.4 拓展“三微”,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锻炼
    5.5 协同“三力”,优化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环境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年人
        2.1.2 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
        2.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2.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2.2.2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2.4 习近平关于养老问题的相关重要论述
        2.2.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
        2.2.6 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
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
    3.1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1.1 新中国的成立为其创造了历史前提
        3.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期奠定了制度根基
    3.2 改革开放为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
        3.2.1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3.2.2 改革开放给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主要成就和重要作用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
        4.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4.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4.2.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4.2.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趋厚实
        4.2.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平台载体日趋坚固
        4.2.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开始有了法制保障
        4.2.5 农村老年人参加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强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4.3.1 促进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
        4.3.2 维护农村老年人家庭幸福
        4.3.3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3.4 推动国家向前进步
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5.1.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文化建设
        5.1.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自身呈现明显不均衡现象
        5.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5.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基础薄动力弱
        5.1.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尚未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5.2.1 体制机制:国家层面
        5.2.2 文化与心理:社会层面
        5.2.3 家庭层面
        5.2.4 个人层面
6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6.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探索实践中的三个个案
        6.1.1 案例选择的相关说明
        6.1.2 三个个案
    6.2 三地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6.2.1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6.2.2 将农民养老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6.2.3 县(区)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6.2.4 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6.2.5 文化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7 新时代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7.1 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7.1.1 加大舆论宣传动员的工作力度
        7.1.2 大力培育孝老敬亲的村风民俗
        7.1.3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
    7.2 大力夯实物质养老基础
        7.2.1 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保障水平
        7.2.2 大力发展产业兴村
        7.2.3 积极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7.2.4 大力实施“以养促建”行动计划
    7.3 加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突出其为老服务功能
        7.3.1 加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7.3.2 充分考虑照顾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权益
        7.3.3 充分凸显农村文化建设为老服务功能
        7.3.4 加大农村老年人文化民生建设
    7.4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
        7.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7.4.2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7.5 寻找有效突破口
        7.5.1 借助健康乡村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5.2 借助农村老年教育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6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7.6.1 领导与管理机制
        7.6.2 分工与协作机制
        7.6.3 保障机制
        7.6.4 援助机制
        7.6.5 学习推广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5)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分析
        1.3.4 难点分析
    1.4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脱贫攻坚与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1 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依据
        2.1.1 教育学理论
        2.1.2 哲学依据
        2.1.3 政治学依据
        2.1.4 心理学依据
        2.1.5 法学依据
        2.1.6 伦理学依据
        2.1.7 社会学依据
    2.2 课题相关概念
        2.2.1 “脱贫攻坚”概念
        2.2.2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2.2.3 “贫困村农民”与“农民”的比较
        2.2.4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
        2.2.5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比较
    2.3 加强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意义
        2.3.1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3.2 增强贫困村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
        2.3.3 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第三章 当前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过程
    3.2 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3.2.1 对国情和国家政策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3.2.2 参与政治的意识有所增强
        3.2.3 对文化教育日渐重视
        3.2.4 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3.2.5 针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3.2.6 贫困村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热情和认可度不高
        3.2.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于形式化理论化,教育成效不明显
        3.2.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3.2.9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 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4.1 贫困地区整体现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4.2 农村贫困地区长期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思想教育
    4.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式单一
    4.4 缺少专职思政工作者,基层干部缺乏号召力
    4.5 弱势群体接受能力较差,贫困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重共性轻个性
    4.6 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完善
第五章 脱贫攻坚进程中加强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5.1 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5.1.1 保障贫困村农民生存的权利
        5.1.2 保障贫困村农民多方向发展的权利
    5.2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2.1 繁荣乡村文化,优化贫困村农民精神家园
        5.2.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农村社会建设
    5.3 加强贫困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5.3.1 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5.3.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
        5.3.3 要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
    5.4 丰富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
        5.4.1 提高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5.4.2 宣传典型事例,利用现有资源
    5.5 提高贫困村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5.5.1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5.5.2 抓好继续教育,加强贫困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5.5.3 加强贫困村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5.6 完善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5.6.1 考核奖惩机制
        5.6.2 群众反馈机制
        5.6.3 经费管理机制
    5.7 重视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
        5.7.1 提高大学生村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5.7.2 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作用
    5.8 尊重贫困村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其受教育意愿
        5.8.1 尊重贫困村农民主体地位
        5.8.2 以网络为载体加强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5.8.3 服务于贫困村农民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徽省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6)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概念审视
    2.1 “友善”概念分析
        2.1.1 友善的日常层面语义
        2.1.2 作为美德范畴的友善概念反思
        2.1.3 作为客观存在之善的友善概念反思
        2.1.4 作为制度层面的友善概念简析
        2.1.5 友善的近义词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中的友善价值观
        2.2.1 富强与文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厚实地基
        2.2.2 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2.2.3 平等与公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准则
        2.2.4 自由与和谐: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向往
        2.2.5 爱国、敬业与诚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第3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溯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论友善价值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批判
        3.1.2 马克思恩格斯对友善价值观的直接阐述
        3.1.3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涵
        3.1.4 团结合作:通向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3.1.5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归宿
    3.2 列宁论友善价值观
        3.2.1 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中的友善蕴涵
        3.2.2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的友善蕴涵
        3.2.3 列宁友善思想的其他表达
    3.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的友善价值观
        3.3.1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3.2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3.3 江泽民、胡锦涛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第4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继承借鉴
    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价值观继承
        4.1.1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仁爱本质
        4.1.2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良心本体
        4.1.3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涵养途径
    4.2 西方思想视野中的友善价值观批判借鉴
        4.2.1 善的追求:西方传统友善观的德性本质
        4.2.2 爱与友爱:西方传统友善观的直接表达
        4.2.3 “无家可归”:现代性视域下的非友善症候
        4.2.4 路在何方:通达友善之途的哲学解释学维度
第5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彰显
    5.1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困境
        5.1.1 看待友善价值观的辩证视野
        5.1.2 友善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5.1.3 友善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二: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涵
        5.2.1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5.2.2 党性修养论述中的友善蕴涵
        5.2.3 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友善情怀
        5.2.4 生态建设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彰显
        5.2.5 合作共赢外交战略中的友善价值观彰显
    5.3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5.3.1 筑牢友善价值观的制度“堤坝”
        5.3.2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增强敬畏感
        5.3.3 全面依法治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第6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
    6.1 政治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2 经济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3 社会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4 文化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5 生态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结语:让友善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自由与自由主义
        (二) 新自由主义
        (三) 新自由主义思潮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1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概说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三重属性及其表现
        (一) 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属性及其表现
        (二)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保守主义属性及其表现
        (三) 新自由主义的文化帝国主义属性及其表现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泛起及其基本主张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泛起的原因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衰轨迹
        (三)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基本主张
    四、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
第2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一、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内容
        (二)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三) 访谈情况
    二、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知情况
        (一)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知的总体情况
        (二)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三、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同情况
        (一)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四、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情况
        (一) 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总体情况
        (二) 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三) 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表现
    五、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 影响途径多样化
        (二) 影响策略合流性
        (三) 影响方式渗透性
        (四) 影响内容非系统性
第3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与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
        (一)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扰乱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
        (二) 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扩大了其影响力
    二、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矛盾的多重性
        (一) 思想文化多元化为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影响提供了合适氛围
        (二) 社会矛盾多重为新自由主义思潮扩大影响提供了现实土壤
    三、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价值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不足
        (一) 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助长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削弱了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引领力
    四、大学生自身弱点使其易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 向往独立自由,但易走向极端
        (二) 崇尚公平正义,但易被社会不公困惑
        (三) 追求新异,但富有叛逆性格
        (四) 心智日趋成熟,但辨析能力有限
第4章 化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一) 主流意识形态是有效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防线
        (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二、切实解决现实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 有效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铲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现实土壤
    三、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纠正教育中的唯市场化价值取向
        (一) 彻底清除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二) 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 改革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引导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传统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引领思潮的主渠道作用
        (一) 创建“三全”育人新局面,形成引领合力
        (二)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引领力
    五、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预防控制
        (一)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预防控制
        (二) 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受影响的差异采取相应举措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述要
    第一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一、弱势群体的含义、类型和特征
        (一) 弱势群体概念的含义
        (二) 弱势学生群体类型
        (三) 弱势学生群体的特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
    第二节 构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构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基础
        二、构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原则
        (一) 整体优化的原则
        (二) 科学管理原则
        (三) 职责分明的原则
    第三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构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机制是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教育机制是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当前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矛盾
        一、人才生源多元化与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二、单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复杂化的社会心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滞后
        (一) 协调机制形式化
        (二) 激励机制无效果
        (三) 责任机制无实效
        二、过程机制脱节
        (一) 教育过程与市场机制脱轨
        (二) 主体教育原则没有体现
        (三) 缺乏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保障机制乏力
        (一) 投入不足,缺乏有机整合
        (二) 环境复杂,应对能力相对薄弱
        (三) 制度模糊不清,信息反馈失真
    第三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测与督导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的构建
    第四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环境保障机制
        二、理念保障机制
        三、经费保障机制
        四、法规保障机制
    第五节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综述
        1.2.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1.2.3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综述
        1.2.4 简要评论及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2.1.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2.1.3 社会管理创新
        2.1.4 三者在“社区人”中的统一
    2.2 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思想
    2.3 考察借鉴
        2.3.1 中国古代德育人性化思想
        2.3.2 西方德育人性化思想
        2.3.3 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3 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新要求
    3.1 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3.1.1 主体多元化
        3.1.2 方式民主化
        3.1.3 参与大众化
        3.1.4 过程协作化
    3.2 人性化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3.2.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
        3.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2.3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3.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逻辑关系
        3.3.1 内在统一关系
        3.3.2 从属关系
        3.3.3 正向促进关系
        3.3.4 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的关系
4 建设人性化社区——当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1 人性化社区的目标理念
        4.1.1 在突破传统中树立人性化理念
        4.1.2 人性化社区的时代内涵
    4.2 人的自然性与建设生态社区
        4.2.1 生态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4.2.2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生态社区
    4.3 人的社会性与建设文明社区
        4.3.1 文明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4.3.2 发挥社区工作的人性化作用,建设文明社区
        4.3.3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文明社区
    4.4 人的精神性与建设幸福社区
        4.4.1 幸福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4.4.2 幸福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情感与社区精神
        4.4.3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幸福社区
    4.5 人性化社区建设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现实目标
5 构建“网梯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组织体系
    5.1 “网格+梯队”模式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5.1.1 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5.1.2 梯队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5.1.3 “网格+梯队”模式创新社区管理途径
    5.2 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网格+梯队”模式
        5.2.1 网格化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探索
        5.2.2 梯队化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探索
        5.2.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格+梯队”模式
    5.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网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
        5.3.1 细分教育网格
        5.3.2 构建教育梯队
6 拓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方法
    6.1 社会组织育人法
        6.1.1 社会组织育人的人性基础
        6.1.2 社会组织的作用
        6.1.3 社会组织育人法的实践
    6.2 邻里关系育人法
        6.2.1 邻里关系育人法的人性基础
        6.2.2 邻里关系育人法机理
        6.2.3 邻里关系育人法的实践
    6.3 源头治理育人法
        6.3.1 源头治理的内涵及意义
        6.3.2 源头治理法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重要方法
        6.3.3 源头治理育人法的原则及要求
    6.4 群众工作育人法
        6.4.1 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6.4.2 群众工作育人法的当代价值
        6.4.3 群众工作育人法的实践与创新
    6.5 社区矫正育人法
        6.5.1 社区矫正凸显人性化教育理念
        6.5.2 加强新时期社区矫正育人法的实践探索
    6.6 新媒体育人法
        6.6.1 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6.6.2 强化新媒体育人法的实践
7 强化社区内特殊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7.1 失地农民群体
        7.1.1 失地农民概况及思想特点
        7.1.2 失地农民思想教育现状及问题
        7.1.3 加强社区失地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7.2 进城务工人员群体
        7.2.1 进城务工人员概况
        7.2.2 进城务工人员现状及主要问题
        7.2.3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7.3 留守儿童群体
        7.3.1 城市留守儿童群体概况
        7.3.2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7.3.3 加强社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
    7.4 空巢老人群体
        7.4.1 空巢老人群体概况
        7.4.2 加强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与教育
    7.5 残疾人、低保户等其他弱势群体
        7.5.1 城市弱势群体概况
        7.5.2 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7.5.3 以人为本,增强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附录1: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问题研究[D]. 孙亦馨.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3]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 陈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8)
  • [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D]. 陈文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徐梦琦.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D]. 冯正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 郭开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研究[D]. 迟慧. 齐齐哈尔大学, 2014(02)
  • [10]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D]. 银红玉. 中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四个要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