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口创汇大豆——青仁乌豆(论文文献综述)
祝贺[1](2014)在《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大豆产业研究》文中认为大豆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粮食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大豆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外资企业一度控制了我国76%的大豆加工产能,严重地威胁我国粮食安全。针对我国大豆产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从产业结构、产业行为和产业绩效等几个方面全方位的对我国大豆产业进行剖析,找出我国大豆产业问题所在。本文以产业组织的SCP范式为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概况,并阐述了我国大豆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别对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计算,并且对我国大豆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大豆产业还处于以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技术进步在产业进步体现的作用并不显着;最后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李淑艳[2](2009)在《萌发过程大豆蛋白质动态变化及营养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系豆科大豆属栽培种,栽培历史悠久,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是,蛋氨酸的缺乏影响着大豆蛋白的利用,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存在能够减少蛋白质的利用并降低大豆食品的营养效用。因此,降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平衡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对提高大豆蛋白质的利用率至关重要。研究证实,萌发可提高大豆营养价值,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因此,探索高利用率、高营养效用大豆蛋白的适宜萌发条件和萌发阶段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此为立足点,以中农056444品系大豆为材料,研究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规律、蛋白质代谢、胰蛋白酶抑制剂变化,通过建立以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的回归模型来探寻适宜的萌发条件,对优化条件处理的大豆种子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营养价值,找到营养价值最佳的萌发条件,结果如下:1)大豆种子萌发过程吸水阶段的转折点分别在吸胀12 h和吸水27 h;萌发适宜pH为7.5;适宜的萌发方式是半浸种方式;适宜萌发温度是20℃。2)萌发过程中大豆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风干种子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萌发12 h和72 h,增幅分别达到16%和20%;蛋白酶和肽酶活性在萌发0~39 h之间变化平稳,39~72 h之间急剧上升,72 h时蛋白酶活力较风干种子增加了65%,肽酶活力增加了78%,随后活性均下降;肽和氨态氮在整个萌发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萌发96 h时肽含量较风干种子增加了39%,氨态氮含量增加了152%。pH7.5、萌发24 h条件下萌发温度为20℃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最高值(30℃)比其增幅为8.3%。可溶性蛋白质峰值出现在pH 6.0和pH 8.5,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差异为5.1%。内肽酶最适pH值为pH 5.0~6.0,较最低值高出11.7%,外肽酶最适pH值为pH 9.0,较最低值高出39%;pH 7.0和9.0时肽含量最大,氨态氮pH 6.0时达最大值。3)萌发对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的影响大于对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的影响,萌发0~72 h之间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变化不大,萌发72 h时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降至风干种子的90%,比活力降至风干种子的68%;萌发至96 h时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下降至风干种子的69%,比活力下降至风干种子的53%。萌发温度和浸种液pH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没有萌发时间大,最大差异不超过10%。4)内肽酶活性在萌发9 h时较风干种子提高了24%,萌发9 h之后内肽酶活性变化不大,但整个萌发过程中均处于高水平状态;处理范围内最适萌发温度和最适浸种液pH条件下的内肽酶活性也比最不适的萌发温度和浸种液pH条件下的内肽酶活性提高不超过6%。5)回归模型所描述的可溶性蛋白质、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随萌发温度、时间和pH的变化规律是有效和显着的,能够可靠地表征可溶性蛋白质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对萌发温度、时间和pH的变化规律。6)萌发大豆较风干种子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最高增幅为5%,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的值最高增幅为15%,必需氨基酸模式更加符合FAO推荐模式,AAS、CS、EAAI值均不同程度增加增加,结合蛋白质功效比,经过综合比较,65 h,27℃、pH 7.5处理的营养价值最优,其次是20℃、12 h、pH 7.5条件处理。
蒋慕东[3](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陈学珍,谢皓,张硕,简萌,张岩,白宝良,于同泉,路苹[4](2005)在《高产优质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文中提出笔者对26个菜用大豆品种鲜荚采摘期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科丰14、96p11、东新1号、BN-1、9118和小萤壳-1是鲜荚、鲜粒产量最优的品种;BN-1、小萤壳-1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东新1号和诱处4号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以上6个菜用大豆品种适合于北京地区栽培种植。
温海军[5](2003)在《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文中认为 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是内蒙古开鲁县蔬菜良种繁育场1999年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介绍,直接从南韩株式会社引入我国的最新出口创汇保健黑大豆新品种,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该品种含有15种矿物元素,特别富含锌、硒、锰、钙、钾、磷等,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温海军[6](2002)在《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文中研究表明 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是内蒙古开鲁县蔬菜良种繁育场从韩国引入的出口创汇保健黑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含有15种矿物元素,特别富含锌、硒、锰、钙、钾、磷等,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2000年我场组织繁育近2000亩,所收获大豆全部以每千克5.60元销往韩国。
温海军[7](2002)在《黑大豆新品种——朝鲜一号》文中研究指明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是内蒙古开鲁县蔬菜良种繁育场1999年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介绍,直接从南韩株式会社引入我国的最新出口创汇保健黑大豆新品种。特征特性 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株高85~100厘米,分枝力强,长势旺盛,一般株分枝15~20个,呈扇形,杆精壮坚硬。春播生育期120天,夏播生育期105天,
温海军[8](2001)在《青仁乌豆珍品——朝鲜一号》文中提出 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是内蒙古开鲁县蔬菜良种繁育场1999年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介绍,直接从南韩株式会社引入我国的最新出口创汇保健黑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天然抗衰、明目、乌发、补肾腱脾、强心壮骨、祛皱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测试中心检验,该品种含有15种矿物元素,特别富含锌、硒、锰、钙、钾、
温海军[9](2001)在《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文中研究表明 朝鲜一号青仁乌豆是内蒙古开鲁县蔬菜良种繁育场1999年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介绍,直接从南韩株式会社引入我国的最新出口创汇保健黑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天然抗衰、明目、乌发、补肾腱脾、强心壮骨、祛皱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该品种含有15种矿物元素,特别富含锌、硒、锰、钙、钾、磷等,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农作物中仅有的,产
葛纪新[10](2001)在《出口创汇大豆——青仁乌豆》文中研究说明 青仁乌豆是最新从国外引进的珍贵大豆品种,它具有“豆中之王”的美称。1999年3月,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证明,该品种特别富含锌、硒、锰、钙、铜。是豆类家族中的珍贵精品。现已开发出的食品有:黑豆腐及其干制品,黑豆浆、黑豆排骨、黑八宝豆豉、黑甜面辣瓜、黑豆瓣酱、黑干毛豆等系列产品。
二、出口创汇大豆——青仁乌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口创汇大豆——青仁乌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大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豆制品 |
2.1.2 大豆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
3.1. 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 |
3.2.1 国内大豆需求强劲,进口量逐年上升 |
3.2.2 大豆产业在我国粮食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
3.2.3 大豆产业生产能力发展迅猛 |
3.3 我国大豆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业保护不足,大豆产业持续萎缩 |
3.3.2 大豆科研投入不足,缺乏产业链延伸能力 |
3.3.3 生产环节投入不足,单位产量低 |
3.3.4 土地资源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
3.3.5 大豆预期收益不确定打击农民种植积极性 |
3.3.6 大豆定价权丧失 |
3.3.7 外资抢占中国压榨市场 |
3.3.8 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
第四章 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市场结构的度量方法 |
4.2 我国大豆产业集中度分析 |
4.2.1 市场集中值分析 |
4.2.2 赫芬达尔指数分析 |
4.2.3 结论 |
4.3 我国大豆产业进出壁垒分析 |
4.3.1 我国大豆产业的进入壁垒 |
4.3.2 我国大豆产业退出壁垒 |
4.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大豆产业市场行为研究 |
5.1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价格行为 |
5.1.1 影响产业内价格行为的因素 |
5.1.2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价格行为 |
5.2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的非价格行为 |
5.2.1 广告行为 |
5.2.2 技术创新行为 |
5.2.3 兼并重组行为 |
5.3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绩效研究 |
6.1 市场绩效的评价标准及度量指标 |
6.2 我国大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
6.3 我国大豆产业成本与X非效率 |
6.4 关于我国大豆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的绩效研究 |
6.4.1 模型建立 |
6.4.2 我国大豆加工业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7.2.1 加快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政策建议 |
7.2.2 加快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市场行为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萌发过程大豆蛋白质动态变化及营养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大豆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
1.1.1 起源 |
1.1.2 大豆的传播 |
1.1.3 大豆的分布 |
1.2 大豆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
1.2.1 大豆的营养价值 |
1.2.2 大豆的药用价值 |
1.2.3 大豆食品的研究和开发 |
1.2.4 大豆蛋白质的组成 |
1.2.5 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 |
1.3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
1.3.1 种子萌发生理 |
1.3.2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
1.4 蛋白酶的生物学重要性 |
1.4.1 蛋白酶简介 |
1.4.2 蛋白酶分类 |
1.4.3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酶的变化 |
1.5 蛋白酶抑制剂 |
1.5.1 蛋白酶抑制剂简介 |
1.5.2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种类 |
1.5.3 含有蛋白酶抑制剂的植物 |
1.5.4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功效 |
1.5.5 萌动过程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变化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目的 |
1.6.2 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1.7.1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及其代谢的动态变化 |
1.7.2 萌发大豆蛋白质营养特性分析 |
1.7.2.1 生物活性测定 |
1.7.2.2 功能性和营养价值研究 |
第二章 大豆种子吸水规律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浸种方式的选择 |
2.2.2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吸水规律 |
2.2.3 萌发pH对大豆种子吸水和发芽的影响 |
2.2.4 萌发pH对大豆种子吸水规律的影响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浸种方式的选择 |
2.3.2 萌发过程中相对吸水量和吸水速率的变化 |
2.3.3 萌发过程吸水规律与大豆发芽率之间的关系 |
2.3.4 浸种液pH值对大豆发芽率和相对吸水量的影响 |
2.3.5 浸种液pH对大豆吸水规律及吸水速度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萌发过程中浸种方式的筛选 |
2.4.2 萌发过程中吸水转折点的确定 |
2.4.3 大豆种子吸水、萌发与pH值的关系 |
2.5 小结 |
第三章 萌发过程大豆蛋白质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大豆种子的处理 |
3.2.1.1 不同萌发时间的大豆种子处理 |
3.2.1.2 不同浸种液pH大豆种子的处理 |
3.2.2 脱脂方法 |
3.2.3 指标的测定方法 |
3.2.3.1 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2.3.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2.3.3 肽含量的测定 |
3.2.3.4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3.2.3.5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3.2.3.6 大豆蛋白质氮溶解指数的测定 |
3.2.3.7 蛋白质电泳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萌发过程中大豆蛋白质代谢的研究 |
3.3.1.1 不同萌发阶段大豆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研究 |
3.3.1.2 不同萌发时间对大豆NSI的影响 |
3.3.1.3 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和萌发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
3.3.1.4 不同萌发阶段对大豆可溶性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研究 |
3.3.1.5 萌发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的PAGE电泳分析 |
3.3.1.6 不同萌发阶段大豆蛋白酶、肽酶活性的研究 |
3.3.1.7 萌发过程中大豆肽含量和氨态氮含量的变化 |
3.3.2 浸种液pH值对大豆萌发期间蛋白质的影响的研究 |
3.3.2.1 pH值对大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2.2 不同浸种液pH值对大豆NSI影响的研究 |
3.3.2.3 浸种液pH值对大豆种子内肽酶和外肽酶活性的影响 |
3.3.3 萌发温度对大豆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萌发过程中大豆蛋白质代谢的研究 |
3.4.1.1 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3.4.1.2 萌发过程中蛋白酶的变化 |
3.4.1.3 萌发过程中肽与氨态氮的变化 |
3.4.2 pH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3.4.2.1 浸种液pH值对大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4.2.2 浸种液pH值对大豆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4.2.3 浸种液pH值对大豆肽和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3.4.3 萌发过程中大豆NSI的变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萌发过程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测定方法 |
4.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4.2.4 比活力测定 |
4.2.5 明胶-PAGE电泳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萌发过程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变化 |
4.3.1.1 萌发过程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比活力的变化 |
4.3.1.2 萌发过程中大豆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的变化 |
4.3.1.3 萌发过程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定性分析 |
4.3.2 浸种液pH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 |
4.3.2.1 浸种液pH对可溶性蛋白质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的影响 |
4.3.2.2 浸种液pH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 |
4.3.2.3 浸种液pH对胰蛋白酶抑制剂影响的定性分析 |
4.3.3 萌发温度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萌发过程中大豆内肽酶活性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所需试剂及配制 |
5.2 试验方法 |
5.2.1 样品提取和制备 |
5.2.2 内肽酶测定体系 |
5.2.3 数据测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浸种液pH值对大豆内肽酶活性的影响 |
5.3.2 萌发温度对大豆内肽酶活性的影响 |
5.3.3 萌发过程中大豆内肽酶活性的变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萌发过程中大豆可溶性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2.1 试验方案 |
6.2.2 种子材料的处理 |
6.2.3 胰蛋白抑制剂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
6.3.2 各项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
6.3.3 回归方程的回归模型拟合 |
6.3.3.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6.3.3.2 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 |
6.3.3.3 萌发参数的试验验证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萌发大豆蛋白质营养特性的研究 |
7.1 试验材料 |
7.2 试验方法 |
7.2.1 植物材料处理 |
7.2.2 指标测定项目 |
7.2.2.1 总氮含量 |
7.2.2.2 蛋白氮含量 |
7.2.2.3 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
7.2.2.4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
7.2.2.5 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 |
7.2.2.6 蛋白质功效比 |
7.2.2.7 氨基酸模式 |
7.2.2.8 营养价值评定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萌发大豆蛋白质、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
7.3.2 萌发大豆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
7.3.3 萌发大豆必需氨基酸的(EAA)模式的变化 |
7.3.4 萌发大豆的营养价值评定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3)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
一、历史沿革 |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
四、评说 |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
三、野生大豆研究 |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
一、单产变化 |
二、总产变化 |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
第二节 品种演变 |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
一、清末大豆施肥 |
二、民国大豆施肥 |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
一、发酵类豆制品 |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
三、蛋白类豆制品 |
四、豆乳粉 |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
一、大豆卵磷酯 |
二、大豆低聚糖 |
三、大豆异黄酮 |
四、大豆皂甙 |
五、大豆多肽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
一、积极因素 |
二、消极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高产优质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田间调查记载 |
1.4 品质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菜用大豆鲜荚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比较 |
2.1.1 菜用大豆鲜荚期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2.1.2 菜用大豆鲜荚期的生育期 |
2.2 筛选出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 |
2.3 菜用大豆鲜荚期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比较 |
2.3.1 菜用大豆鲜荚期的外观品质比较 |
2.3.2 菜用大豆鲜荚期营养品质的分析 |
2.4 筛选出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 |
3 讨论 |
3.1 菜用大豆的引种 |
3.2 菜用大豆的生育期 |
3.3 菜用大豆的鲜荚采摘期的确定 |
3.4 菜用大豆的经济效益分析 |
四、出口创汇大豆——青仁乌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大豆产业研究[D]. 祝贺.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8)
- [2]萌发过程大豆蛋白质动态变化及营养价值的研究[D]. 李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3]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4]高产优质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J]. 陈学珍,谢皓,张硕,简萌,张岩,白宝良,于同泉,路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04)
- [5]朝鲜一号青仁乌豆[J]. 温海军. 农家参谋, 2003(12)
- [6]朝鲜一号青仁乌豆[J]. 温海军. 中国农村科技, 2002(10)
- [7]黑大豆新品种——朝鲜一号[J]. 温海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09)
- [8]青仁乌豆珍品——朝鲜一号[J]. 温海军. 农技服务, 2001(05)
- [9]朝鲜一号青仁乌豆[J]. 温海军.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1(04)
- [10]出口创汇大豆——青仁乌豆[J]. 葛纪新. 农技服务,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