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型微机保护阻抗元件整定计算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豆[1](2021)在《核电站棒电源继电保护系统的分析优化及研究》文中指出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源系统的任务就是为控制棒驱动机构提供稳定和可靠的电源,虽然国内外对电气主设备的继电保护配置和计算有了一些技术规范,但是对于核电站棒电源继电保护系统的研究并不完善,没有对整个棒电源机组进行系统分析,导致棒电源系统两个机组之间的保护整定配合不恰当。当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时,有可能会误动作,造成整个棒电源机组跳闸,并最终导致反应堆落棒停堆。本文首先对棒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以100k W级的二代加和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控制棒驱动电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应的继电保护总体方案。本文重点对棒电源失磁故障进行研究,为了探究双机并列运行时一台发电机失磁的情况下,未失磁机组机端电流的变化情况,建立棒电源机组双机失磁故障电路模型和Matlab/Simulink棒电源机组仿真模型,最后提出了以导纳测量判据为主判据的棒电源系统失磁保护构成方式。本文还对棒电源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器之间配合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导纳平面的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器配合方案并进行了校验;对失磁保护与反时限过流保护配合进行重点研究,提出了失磁保护与反时限过流保护配合方案,并对失磁保护与反时限过流保护动作时间进行校验。最后搭建了国产自并励无刷励磁方式棒电源系统实验样机,对搭建的仿真模型进行校核,并对所提出的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器保护、失磁保护与反时限过流保护配合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能够满足配合原则,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
江小军[2](2020)在《温州配电自动化馈线保护配置与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馈线保护配置与整定是否合理对故障影响范围和停电时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面对用户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升和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传统的配电网馈线保护配置和整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温州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新型智能开关和智能终端设备开始大量应用于配电线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智能开关设备,建立一套适用于配电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的原则,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论文从配电网馈线保护面临的形势入手,介绍了配电线路开关保护原理和功能。传统配电线路开关设备由于技术和质量问题,上下级保护无法实现有效配合,用户供电可靠性往往得不到保证。针对传统的馈线开关设备,介绍了馈线出口保护的整定原则,分析了普通柱上真空开关保护、熔断器保护和智能开关保护的功能和特性,提出了智能开关保护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其次,论文分析了简单接线的架空配电线路和电缆配电线路保护的影响因素,简化了馈线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依据分支线的接入位置,将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分支线划分为四类和两类,并按照上下级保护逐级配合的原则,提出了各类分支线保护整定计算原则。以单辐射单电源接线的架空和电缆典型接线为例,演示了简单接线的配电线路保护配置和整定。最后,论文分析了复杂配电网馈线保护的影响因素,提出退出馈线出口过流I段和主干线、联络线路分段开关保护,简化了分布式电源、线路联络等因素对馈线保护的影响。在简单接线的配电线路保护配置和整定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了单联络架空与电缆混合线路和双环网电缆线路两种复杂配电网典型接线的馈线保护配置和整定计算。本文提出的馈线保护配置和整定原则,可以实现配电线路上下级保护有效配合动作,最大程度缩小故障影响范围和减少故障停电时间,研究成果对配电网馈线保护配置与整定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杨铁雷[3](2019)在《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文中研究表明高铁牵引变压器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电气设备,其安全运行关系到高速铁路运输秩序。由于动车组的频繁启动以及单相供电模式的采用,使得牵引变压器长期承受单相不平衡的牵引负荷。对牵引变压器保护的快速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随着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发展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新型牵引变压器保护装置的开发以及其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分析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基本原理及特点,牵引变电所主接线的基础上,综述了牵引变压器主保护方式及差动保护接线的特点,论述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中差动保护原则,保护装置中主保护的起动判据,给出了提升各测量值精度的相关处理算法。研究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性能和特点。采用AT89C55单片机和TMS320VC5416型DSP芯片为主的双CPU结构,构成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硬件装置,设计了保护和测量算法。划分了硬件功能模块,并设计了部分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宝兰客专某牵引变电所现场试验及调试结果证明,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标准和要求,为确保宝兰客专的全线安全正常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轩[4](2019)在《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核电机组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机组的运行与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围绕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研究,分析了田湾核电厂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功能的缺陷、保护技术及改进措施,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行性优化方案。为变压器微机保护的抗干扰问题的解决、继电保护的相关回路设计以及元件的选择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确保了机组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对于我国典型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具体分析了我国俄供田湾核电厂机组原有继电保护的运行缺陷及不足,然后针对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关键技术对其改进策略,制定了微机型保护通道的双重保护措施和并优化了运行维护装置。其次分析了500kV母线差动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的缺陷,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差动保护和失灵保护的优化措施。再次从变压器差动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保护双重化,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等方面,重建了田湾核电厂俄供发变组,详细分析其优化效果。最后针对原俄供励磁系统存在的问题,列举出田湾核电厂俄供励磁原系统出现过的主要故障,对优化后的励磁调节装置进行详细说明,综合比较原俄罗斯设备与国内外同类产品之间的优劣性。
邹文君[5](2014)在《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及整定计算》文中指出通过对具体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计算,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各个配置是如何起到保护系统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定值,在这个定值以内工作即可达到保护装置的系统运行要求,这就叫做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整定计算在继电保护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细的整定计算,系统中的每个保护装置才能在一起安全地进行工作。本文根据所要设计的110kV变电站的电力负荷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和规范,对110kV变电站进行继电保护的配置和整定计算,包括主接线设计和继电保护的配置,短路电流计算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等。设计中首先根据变电站的资料,通过进行技术比较和经济比较对变压器进行选型,进而确定110kV电气主接线图,其次分别在最大运行方式下和最小运行方式下进行了短路电流计算,对变压器和线路也分别进行继电保护配置设计。
马超[6](2011)在《矿区35KV电网网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各大产煤矿区普遍存在供电网网架复杂、运行方式多变、保护装置在电网正常运行时有效而故障时容易误跳闸等问题,对矿区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矿区的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矿区35kV电网过流保护进行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矿区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潮流分布、电能损耗等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可确定矿区35kV电网网架的优化方案;通过对矿区高压电网各种运行方式的分析,最终确定分列运行为矿区高压电网最优运行方式;在最优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山供电的要求,提出了矿山35kV变电所过流保护优化方案,该优化方案不仅能够满足正常优化运行方式下过流保护的要求,还考虑了在故障运行条件下发生短路故障的保护;对矿区35kV架空线过流保护的研究,本文提出四种保护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最终采用基于自适应特性的矿区高压电网过流速断保护方案;由于矿井6~1OkV电缆段数多,各段线路短路电流差别小的特点,本文提出逆向整定的新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计算验证了矿区过流保护优化方案的正确性,利用本文所编制的整定计算软件可以得到最优整定计算结果,有利于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选取。通过对矿区35kV电网过流保护优化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矿区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田玮[7](2009)在《基于FAM系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央属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一直重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自2003年起,在所属各发电企业中陆续推行FAM系统的应用。FAM系统及其各级子系统的推行将发电企业的设备运行、检修计划、物资储备、燃料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纳入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但是,由于基础班组的专业性较强、整理纳入工作量较大等原因,FAM系统仅在缺陷处理和物资管理方面予以了延伸,专业性较强等技术管理如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等整定计算未能纳入系统,本文试图就作为企业的基层班组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构建基于FAM系统的整定计算平台进行分析设计,以探求作为FAM系统基础的班组管理整定计算平台的建设支持。首先,本文讨论了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项目背景和开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对系统需求以流程图和用例图的形式来详细说明。第二部分,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系统架构设计。首先根据系统需求提出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然后分别对系统功能架构、系统的网络架构、系统的软件架构、系统的存储架构、系统的工作流引擎架构进行了设计。第三部分,进行了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详细设计。该部分主要对系统管理和文件的流转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类图的设计、顺序图的设计、工作流的设计、数据库实体关系图的设计,以及对实体关系图中的数据库表做了详细的描述。第四部分,在详细设计的基础上,首先对各个模块的实现进行了简单介绍,给出了系统的整体效果图和各个部分的实现。最后,本文对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系统的应用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并对系统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本文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描述了基于华电国际FAM系统为基准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目前,此系统己经在实际应用中运行,且应用情况良好。
杨增力[8](2008)在《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的电网结构和多变的运行方式给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其可靠动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协调动作的能力,对及时切除故障、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致力于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整定计算原则与方法研究、整定计算软件通用性及自动化技术研究、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以及广域继电保护算法研究等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家省、区域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有效提高了整定计算的效率及保护定值的准确性。为了更好的发挥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对输电线路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零序电流保护、接地距离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在切除接地故障时所处的地位和应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零序电流保护和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原则。该研究使得接地故障各后备保护的功能更加清晰和具有层次性。提出了新的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为了充分考虑零序互感对接地距离保护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简单实用的零序电流补偿系数计算方法;针对目前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系统的基于感受阻抗的整定计算方法。该方法具有更普遍的适应性,基于该方法的保护定值更加精确。同时,提出了基于运行约束条件的距离保护自适应整定计算方法。在整定计算的自动化和智能性方面,提出了基于灵敏度约束条件的线路保护整定计算自动调整方法。在引入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和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等灵敏度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两个调整阶段实现了线路保护整定计算的自动调整。基于该方法的整定计算软件可代替工作人员实现保护定值的自动调整。同时,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保护配合顺序优化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保护定值的稳定性。对继电保护离线整定模式和在线整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在线整定计算系统的整体结构及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以实际电力系统为例,对离线模式和在线模式下的保护定值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实现在线整定对提高继电保护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为了减小其对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开发和推广的影响,对整定计算软件的通用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内容涉及运行方式组合、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装置级定值整定计算和定值通知单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原则选择的运行方式组合通用性解决方案和基于原则自定义的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通用性解决方案,并对通用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实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一种评估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的方法。该方法结合线路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组成特点,从保护装置和保护定值两个方面分别建立了线路继电保护系统的误动概率模型,以负荷损失的形式反映继电保护误动对电力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并据此建立了线路继电保护系统的脆弱性指标。该脆弱性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电网继电保护的脆弱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多点故障方向信息来完成故障元件的判断,提出了一种基于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算法,并构建了基于变电站集中式结构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该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根据发电厂或变电站的主接线形式和方向元件位置,分别形成厂站内一次设备和厂站出线对应的一次设备/方向元件关联矩阵。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根据方向元件指示的故障方向信息和一次设备/方向元件关联矩阵形成一次设备/故障方向关联矩阵,并完成故障元件的识别。
高翔[9](2008)在《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前,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一般未装设完善的元件保护,而且专门用于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微机保护装置少之又少,由此而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中低压网络的元件保护,对于设备的安全、系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35KV水电厂电力系统的元件保护,即针对35KV水电厂的运行特点及相关规程提出完善的元件保护方案。首先,文章以简述微机继电保护概况及发展趋势开头,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阐述了电气系统设计及电器选择设计;其次,本文分别描述了各元件,即母线、电力变压器、发电机的主要故障类型及不正常运行状态,并针对各种故障及不正常运行状态配置了相应的保护;最后,重点论述了保护的选型、整定及评价。在保护选型方面,基于微机保护的种种优点,根据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微机保护装置,由相关整定原则给出了保护定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尽地分析了本网络所采用的保护,对该保护方案作出评价,提出了合理完善的保护方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
郑志遥[10](2008)在《高压电网通用型保护整定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微机保护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保护正在逐步由专用型向通用型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国外保护装置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通用型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国内企业承建的境外项目中,也广泛使用国外通用型保护装置。通用型保护开放性好,适应性强,实现的功能灵活,但整定计算相对复杂、困难,除了传统的系统级定值外,还涉及许多装置级定值,从而对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国外承建工程项目的应用要求,重点开展通用型继电保护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高压电网一般的保护配置、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工作原理、整定计算的实施原则和方法,具体包括纵联保护、距离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的保护原理、整定原则和方法,然后着重研究了国外承建项目中所用到的AREVA通用型保护装置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其与国内专用型保护在设计原理、保护配置、定值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型保护整定计算的方法和原则,对如何开展此类型保护整定计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论文在分析双回输电线的意义及由此带来保护特殊问题的基础上,还着重分析了在双回线条件下,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面临的特殊问题,包括零序补偿系数的选择、整定计算公式的确定等,归纳总结了双回线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的几种典型方法,分析了各自优缺点,并给出了国外承建项目220kV线路接地距离保护的一种实用的整定计算方法,实践证明保护性能较好。论文然后给出了国外承建项目220kV线路通用型纵联保护、距离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的整定过程,分析了其特点和功能,并成功地将前面研究工作中得出的通用型保护整定计算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论文最后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二、11型微机保护阻抗元件整定计算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型微机保护阻抗元件整定计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站棒电源继电保护系统的分析优化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棒电源系统及其继电保护研究 |
1.2.2 继电保护原理研究 |
1.2.3 当前棒电源系统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棒电源继电保护系统总体方案 |
2.1 棒电源系统工作原理 |
2.1.1 棒电源系统功能和特点 |
2.1.2 国产控制棒电源系统 |
2.2 棒电源系统保护配置研究 |
2.2.1 当前棒电源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情况 |
2.2.1.1 发电机保护配置 |
2.2.1.2 公共母线保护配置 |
2.2.1.3 二次测量设备保护配置 |
2.2.2 棒电源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及出口方式 |
2.2.3 棒电源系统继电保护保护配置图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棒电源机组发电机失磁故障研究 |
3.1 棒电源机组发电机励磁系统 |
3.1.1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作用 |
3.1.2 棒电源系统励磁方式 |
3.2 发电机失磁阻抗测量动作判据 |
3.2.1 失磁过程机端测量阻抗变化特性 |
3.2.2 阻抗测量动作判据 |
3.3 双机失磁故障电路模型 |
3.4 棒电源系统仿真模型 |
3.4.1 仿真模型参数 |
3.4.2 仿真模型建立 |
3.5 双机并列运行失磁故障动态响应仿真分析 |
3.5.1 空载一台机突然全部失磁 |
3.5.2 额定负载一台机突然全部失磁 |
3.5.3 最大负载一台机突然全部失磁 |
3.5.4 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棒电源系统失磁保护与过流保护研究 |
4.1 失磁保护导纳测量动作判据 |
4.1.1 发电机运行极限图 |
4.1.2 导纳测量原理 |
4.1.3 失磁保护导纳动作判据 |
4.1.4 失磁保护整定计算 |
4.1.5 失磁故障保护仿真 |
4.1.6 棒电源系统失磁保护构成方式 |
4.2 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器配合分析 |
4.2.1 低励限制原理 |
4.2.2 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配合分析 |
4.2.3 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配合校验 |
4.3 反时限过流保护研究 |
4.3.1 反时限过流保护原理 |
4.3.2 两相出口短路故障仿真 |
4.3.2.1 空载出口两相短路 |
4.3.2.2 额定负载出口两相短路 |
4.3.2.3 最大负载出口两相短路 |
4.3.2.4 结论 |
4.3.3 三相出口短路故障仿真 |
4.3.3.1 空载出口三相短路 |
4.3.3.2 额定负载出口三相短路 |
4.3.3.3 最大负载出口三相短路 |
4.3.3.4 结论 |
4.4 过流保护与失磁保护配合分析 |
4.4.1 反时限过流保护整定计算 |
4.4.2 反时限过流保护整定计算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棒电源系统实验样机设计及实验分析 |
5.1 棒电源系统实验样机设计 |
5.2 仿真模型校核 |
5.2.1 空载特性校核 |
5.2.2 空载一台机突然全部失磁故障波形对比 |
5.2.3 额定负载一台机突然全部失磁故障波形对比 |
5.2.4 模型校核结论 |
5.3 继电保护验证 |
5.3.1 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器保护配合实验 |
5.3.2 失磁保护与反时限过流保护配合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
(2)温州配电自动化馈线保护配置与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馈线保护基本知识 |
2.1 配电自动化馈线保护概述 |
2.2 变电站馈线出口保护 |
2.2.1 电流速断保护 |
2.2.2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
2.2.3 过电流保护 |
2.2.4 重合闸保护 |
2.3 普通柱上真空开关保护 |
2.3.1 普通柱上真空开关保护工作原理 |
2.3.2 普通柱上真空开关保护特性 |
2.4 熔断器保护 |
2.4.1 熔断器保护工作原理 |
2.4.2 熔断器保护特性 |
2.5 智能开关保护 |
2.5.1 智能开关保护功能 |
2.5.2 智能开关保护特性 |
2.6 配电线路保护基本要求与各类开关适用性分析 |
2.6.1 配电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基本要求 |
2.6.2 配电线路各类开关保护适用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简单架空配电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3.1 配电网架空分支线保护的影响因素 |
3.2 配电网架空分支线分类及整定简化原则 |
3.2.1 架空分支线的分类和定义 |
3.2.2 架空分支线保护配置与整定简化计算原则 |
3.3 配电网架空分支线保护配置与整定 |
3.3.1 架空一级分支线及其保护配置与整定 |
3.3.2 架空二级分支线及其保护配置与整定 |
3.3.3 架空三级分支线及其保护配置与整定 |
3.3.4 架空配变支线及其保护配置与整定 |
3.4 简单架空配电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简单配电网电缆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4.1 配电网电缆线路保护的影响因素 |
4.2 配电网电缆分支线分类及整定简化原则 |
4.2.1 电缆分支线的分类和定义 |
4.2.2 电缆分支线保护配置与整定简化计算原则 |
4.3 配电网电缆分支线保护配置与整定 |
4.3.1 电缆一级分支线及其保护配置与整定 |
4.3.2 电缆配变支线及其保护配置与整定 |
4.4 简单电缆配电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配电网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5.1 复杂配电网线路保护的影响因素 |
5.2 复杂配电网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简化原则 |
5.3 复杂配电网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5.3.1 单联络架空与电缆混合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5.3.2 双环网电缆线路保护配置与整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牵引变压器运行中的主要故障 |
1.1.2 牵引变压器常用保护措施 |
1.2 牵引变压器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牵引变压器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内外变压器主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牵引变压器主保护装置现状与发展 |
1.3.1 常见牵引变压器主保护装置分类及特点 |
1.3.2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特点及发展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2 高铁牵引变压器主保护原理及数据处理算法 |
2.1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典型技术特点 |
2.1.1 自耦变压器(AT)供电方式 |
2.1.2 宝兰客专牵引变电所主接线 |
2.1.3 牵引变压器保护配置要求 |
2.2 牵引变压器保护方式及特点 |
2.2.1 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及特点分析 |
2.2.2 保护装置中主保护的起动判据 |
2.3 微机保护装置的信号采样及处理算法 |
2.3.1 模拟量采样方法 |
2.3.2 基本电参量的处理算法 |
2.3.3 消除信号非同步采样误差的算法 |
2.3.4 短路故障的处理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
3.1 牵引变压器主保护完成的功能 |
3.1.1 装置基本功能 |
3.1.2 设计参数要求 |
3.2 保护装置硬件的总体方案选定 |
3.2.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
3.2.2 中央控制模块结构 |
3.2.3 89C55单片机模块 |
3.3 主要模块设计 |
3.3.1 电源系统 |
3.3.2 模拟量输入及调理电路 |
3.3.3 保护算法起动检测电路 |
3.3.4 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 |
3.3.5 看门狗复位电路 |
3.4 抗干扰措施 |
3.4.1 干扰和干扰源 |
3.4.2 接地与屏蔽 |
3.4.3 滤波、退耦与旁路 |
3.4.4 电源系统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保护装置的软件系统 |
4.1 保护装置软件的总体结构 |
4.2 部分模块子程序设计 |
4.2.1 A/D转换驱动程序设计 |
4.2.2 测量算法模块 |
4.2.3 保护判断子程序 |
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4 抗干扰能力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牵引变压器保护配置及现场试验 |
5.1 保护配置及整定 |
5.1.1 主变保护配置 |
5.1.2 主变后备保护配置 |
5.1.3 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结果 |
5.1.4 非电量保护 |
5.2 牵引变压器现场试验 |
5.3 保护装置的现场检验 |
5.3.1 通电前检验 |
5.3.2 通电检查 |
5.3.3 传动试验 |
5.3.4 绝缘性能检查 |
5.4 差动保护性能检验 |
5.4.1 差动速断保护 |
5.4.2 比率差动保护 |
5.5 运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发电机组继电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展望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保护装置通道双重化及保护运维的优化 |
2.1 保护装置通道双重化优化研究 |
2.1.1 线路保护单通道运行特性分析 |
2.1.2 线路保护通道优化技术 |
2.1.3 线路保护通道双重化的优化及对比 |
2.2 保护运维优化研究 |
2.2.1 保护运维特性分析 |
2.2.2 保护运维改进技术 |
2.2.3 保护运维优化及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的优化 |
3.1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缺陷 |
3.1.1 线路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缺陷 |
3.1.2 变压器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缺陷 |
3.1.3 母线差动保护缺陷 |
3.2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优化关键技术 |
3.3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优化及对比 |
3.3.1 线路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 |
3.3.2 变压器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 |
3.3.3 母线差动保护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变组保护的优化 |
4.1 俄供发变组保护缺陷 |
4.2 发变组保护优化技术 |
4.3 发变组保护优化及对比 |
4.3.1 保护双重化的优化 |
4.3.2 差动保护优化 |
4.3.3 失磁保护优化 |
4.3.4 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 |
4.3.5 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励磁系统的优化 |
5.1 原俄供励磁控制调节系统特性分析 |
5.2 原俄供励磁控制调节系统出现过的主要故障及原因分析 |
5.3 励磁系统技术及优化 |
5.3.1 励磁系统技术 |
5.3.2 励磁系统优化 |
5.3.3 励磁系统双冗余硬件配置及双通道无扰动切换控制策略 |
5.3.4 NES6131旋转整流元件监测及报警系统 |
5.3.5 励磁系统限制与发变组保护匹配 |
5.3.6 开放的PSS辅环控制模型 |
5.4 该项目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
5.5 推广转化前景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及整定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继电保护原理概述 |
2.1 变压器保护 |
2.1.1 瓦斯保护 |
2.1.2 差动保护 |
2.2 线路保护 |
2.2.1 定时限的过电流保护 |
2.2.2 电流速断保护 |
2.3 本章小结 |
3 设计电气主接线的方法 |
3.1 选择主变压器的方法 |
3.1.1 主变压器台数的选择 |
3.1.2 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
3.1.3 选择主变压器的方法 |
3.1.4 主变压器选择结果 |
3.2 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和程序 |
3.2.1 设计原则 |
3.2.2 设计程序 |
3.3 主接线初步方案的拟定及技术比较 |
3.3.1 110kV电压侧接线 |
3.3.2 10kV电压侧接线 |
3.4 方案经济比较 |
3.5 主接线最终方案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短路电流计算 |
4.1 短路故障产生的原因 |
4.2 短路故障的危害 |
4.3 对于短路电流进行计算的目的 |
4.4 一般规定关于短路电流计算 |
4.5 最大运行方式下短路电流计算 |
4.6 最小运行方式下短路电流计算 |
4.7 计算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5 变电站继电保护计算 |
5.1 变压器的保护配置和整定计算 |
5.1.1 瓦斯保护 |
5.1.2 纵联差动保护 |
5.1.3 过电流保护 |
5.1.4 零序电流、零序过电压保护 |
5.1.5 过负荷保护 |
5.1.6 装置选型 |
5.2 10kV线路整定计算 |
5.2.1 无时限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计算(Ⅰ段) |
5.2.2 定时限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计算(Ⅲ段) |
5.2.3 保护装置选型 |
5.3 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原则 |
5.3.1 自动记录故障装置 |
5.3.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矿区35KV电网网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的发展状况 |
1.4 矿区电网采用微机继电保护的必要性 |
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矿区高压电网过流故障理论分析 |
2.1 过流故障的概述 |
2.2 矿区高压电网短路故障分析 |
2.2.1 两相短路分析 |
2.2.2 三相短路分析 |
2.3 短路电流保护原理 |
2.3.1 电流速断保护 |
2.3.2 限时速断保护 |
2.3.3 定时限过流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3 矿区35kV高压电网最优网架的选取分析 |
3.1 矿区网架优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3.2 实例分析选取矿区优化网架 |
3.2.1 该矿区可用网架分析 |
3.2.2 计算该矿区高压电网元件参数 |
3.2.3 各网架的潮流计算 |
3.2.4 各网架的分析和最优网架的选取 |
3.3 该矿区高压电网潮流计算软件的编制 |
3.4 本章小节 |
4 矿区35kV高压电网过流保护优化研究 |
4.1 概述 |
4.2 矿山35kV变电所过流保护现状分析 |
4.2.1 矿山35kV变电所的基本特征 |
4.2.2 过流保护现状分析 |
4.3 矿山35kV变电所过流保护优化方案 |
4.3.1 运行方式的优化 |
4.3.2 矿山35kV变电所过流保护优化方案 |
4.4 整定方法及程序 |
4.4.1 过流保护系统整定方法 |
4.4.2 最优运行方式下矿山变电所整定计算举例 |
4.4.3 过流保护系统整定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5 矿区35kV架空线过流保护的研究 |
5.1 矿区35kV输电线路过流保护设置方案 |
5.1.1 基于自适应特性的矿区高压电网过流速断保护方案 |
5.1.2 基于小波变换和行波测距的矿区高压电网速断短路保护方案 |
5.1.3 传统的过流保护方案或距离保护方案 |
5.1.4 高压电网纵联保护 |
5.2 保护方案比较分析及确定 |
5.3 矿区35kV高压架空线过流保护整定计算实例 |
5.4 本章小节 |
6 矿区35kV高压电网过流保护方案的微机实现 |
6.1 微机保护的硬件系统 |
6.2 微机保护的软件系统 |
6.3 矿区35kV高压电网微机保护的选型 |
6.3.1 变电所过流保护的微机选型 |
6.3.2 35kV线路微机继电保护选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7)基于FAM系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概念 |
1.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局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设计原则 |
2.2 需求功能 |
2.3 业务模型 |
2.4 系统的业务流程 |
第3章 整体设计 |
3.1 面向对象的类层次结构 |
3.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基础原则设计 |
3.3 图形编辑模块的绘图元件类图 |
3.4 整定计算知识表示模块的电气类图 |
3.5 核心算法-补偿法的设计思想的提出 |
第4章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详细设计 |
4.1 基于产生式的系统组成 |
4.2 软件的核心算法的实现 |
4.3 工作流的实现 |
4.4 基于组件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的构架方案 |
4.5 基于组件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体系结构 |
4.6 逻辑功能组件的实现 |
4.7 以系统管理模块为例进行的详细设计 |
第5章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5.2 系统图等系统信息的输入实现 |
5.3 查询功能的实现 |
5.4 故障模拟功能实现 |
5.5 整定计算功能实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 开发背景资料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研究现状 |
1.3 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的研究现状 |
1.4 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功能定位分析及整定计算原则 |
2.1 引言 |
2.2 输电线路保护配置现状 |
2.3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问题分析 |
2.4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功能定位 |
2.5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原则 |
2.6 小结 |
3 输电线路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新方法 |
3.1 引言 |
3.2 现有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分析 |
3.3 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新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5 基于运行约束条件的距离保护自适应整定计算 |
3.6 小结 |
4 基于灵敏度约束条件的线路保护整定计算自动调整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灵敏度约束条件的自动调整方法 |
4.3 信息继承在整定计算中的应用 |
4.4 保护配合顺序优化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小结 |
5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系统结构及定值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离线整定计算模式与在线整定计算模式 |
5.3 在线整定计算系统结构及若干关键技术 |
5.4 在线整定和离线整定的定值性能比较 |
5.5 小结 |
6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通用性解决方案 |
6.1 引言 |
6.2 整定计算软件功能划分及通用性分析 |
6.3 整定计算的通用性解决方案 |
6.4 通用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软件模块的实现 |
6.5 小结 |
7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 |
7.1 引言 |
7.2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误动概率模型 |
7.3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 |
7.4 算例分析 |
7.5 小结 |
8 基于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 |
8.1 引言 |
8.2 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 |
8.3 基于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算法 |
8.4 算例分析 |
8.5 广域继电保护与IEC 61850的关系 |
8.6 小结 |
9 全文总结 |
9.1 总结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电科院22节点系统线路参数 |
(9)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微机继电保护概述 |
1.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过程 |
1.1.2 微机继电保护的基本构成 |
1.1.3 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 |
1.1.4 微机继电保护的作用 |
1.2 继电保护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 |
1.2.1 继电保护的设计原则 |
1.2.2 影响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因素 |
1.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1.3.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目的 |
1.3.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基本任务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35KV水电厂电气系统设计 |
2.1 35KV电力网络参数计算 |
2.2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2.3 网络等值阻抗图 |
2.4 短路电流计算 |
2.4.1 |
2.4.2 B母线发生短路时最小短路电流I_(Kl.min)~((2))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35KV水电厂电力系统电器选择设计 |
3.1 母线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1.1 6KV母线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1.2 35KV母线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2 变压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2.1 主变6KV角形接线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2.2 主变35KV星形接线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3 发电机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3.1 发电机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3.4.1 6KV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3.4.2 35KV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变压器的微机继电保护 |
4.1 电力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 |
4.2 35KV水电厂电力系统主变微机保护的配置与选型 |
4.2.1 电力变压器保护配置的一般原则 |
4.2.2 35KV水电厂主变压器微机保护的配置 |
4.2.3 水电厂主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选择 |
4.3 WBZ—500H型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 |
4.3.1 启动算法 |
4.3.2 差动保护 |
4.3.3 后备保护 |
4.3.4 非电量保护 |
4.4 35KV水电厂主变压器微机保护的整定计算 |
4.4.1 变压器各侧的额定电流(TA二次侧电流) |
4.4.2 启动门坎 |
4.4.3 差动保护 |
4.4.4 TV断线保护 |
4.5 变压器纵差保护性能分析 |
4.5.1 变压器外部短路分析 |
4.5.2 变压器内部短路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电机保护 |
5.1 发电机微机保护概述 |
5.2 发电机微机保护的配置与选型 |
5.2.1 发电机保护配置的一般原则 |
5.2.2 35KV水电厂发电机微机保护的配置 |
5.2.3 发电机微机保护装置的选择 |
5.3 DGT801系列发电机变压器组微机保护装置保护原理 |
5.3.1 发电机纵差保护 |
5.3.2 发电机基波零序电压式定子接地保护 |
5.3.3 发电机注入式转子一点接地保护 |
5.3.4 发电机失磁保护(逆功率原理) |
5.3.5 发电机过电压保护 |
5.3.6 发电机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
5.3.7 复合电压过流保护 |
5.4 发电机微机保护的整定计算 |
5.4.1 发电机差动保护的定值计算 |
5.4.2 发电机基波零序电压式(3U_0)定子接地保护的整定计算 |
5.4.3 发电机零序电流式(3I_0)定子接地保护 |
5.4.5 发电机注入式转子一点接地保护 |
5.4.6 发电机失磁保护(逆功率原理)的整定 |
5.4.7 水轮机过电压保护的整定计算 |
5.4.8 发电机过负荷(定时限)的整定计算 |
5.4.9 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的整定计算 |
5.5 发电机保护性能评价 |
5.5.1 纵差保护评价 |
5.5.2 发电机基波零序电压式定子接地保护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母线微机保护 |
6.1 母线故障及保护原则 |
6.2 母线保护功能配置与选型 |
6.2.1 母线接线及其保护方式 |
6.2.2 水电厂母线(35KV、6KV)保护功能配置 |
6.2.3 母线微机保护装置选型 |
6.3 SG B750系列数字式母线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 |
6.3.1 母线差动保护 |
6.3.2 电压闭锁 |
6.3.3 TA回路断线的判别和处理 |
6.4 6KV母线微机保护的整定计算 |
6.4.1 差动保护整定计算 |
6.4.2 TA断线 |
6.4.3 差动复合电压闭锁电压定值 |
6.5 35KV母线保护的整定计算 |
6.5.1 差动保护定值计算 |
6.5.2 TA断线 |
6.5.3 差动复合电压定值 |
6.6 母差保护评价 |
6.6.1 35KV母线差动保护性能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压电网通用型保护整定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线路保护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3 线路保护整定计算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高压电网通用型主保护整定计算研究 |
2.1 高压电网主保护的配置 |
2.2 纵联保护的工作原理 |
2.2.1 纵联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构成 |
2.2.2 纵联保护的基本分类和性能分析 |
2.2.3 纵联保护的特点 |
2.3 纵联保护的整定原则 |
2.3.1 高频相差保护 |
2.3.2 方向高频保护 |
2.3.3 导引线纵联保护 |
2.4 AREVA 主保护特点和整定计算方法 |
2.4.1 保护装置主保护概述 |
2.4.2 保护装置主保护特点 |
2.4.3 保护装置主保护整定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高压电网通用型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研究 |
3.1 高压电网后备保护的配置 |
3.2 距离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 |
3.2.1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
3.2.2 零序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 |
3.3 距离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的整定原则 |
3.3.1 零序电流保护 |
3.3.2 接地距离保护 |
3.3.3 相间距离保护 |
3.4 AREVA 后备保护特点和整定计算方法 |
3.4.1 保护装置后备保护概述 |
3.4.2 保护装置后备保护特点 |
3.4.3 保护装置后备保护整定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双回线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研究 |
4.1 双回输电线的意义和带来的保护问题 |
4.2 双回线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分析 |
4.2.1 零序补偿系数的选择 |
4.2.2 整定计算方法的分析 |
4.3 国外承建项目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承建项目 220kV 线路整定计算分析 |
5.1 项目概述 |
5.2 基本数据资料和技术路线 |
5.2.1 变电站(A 站)的主接线情况 |
5.2.2 变电站(A 站)的出线连接情况 |
5.2.3 变电站(A 站)的保护配置情况 |
5.2.4 技术路线 |
5.3 具体的整定方法、过程和特点 |
5.3.1 主保护 |
5.3.2 后备保护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从事的科研工作 |
四、11型微机保护阻抗元件整定计算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站棒电源继电保护系统的分析优化及研究[D]. 刘金豆.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21(01)
- [2]温州配电自动化馈线保护配置与整定研究[D]. 江小军.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D]. 杨铁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4]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张轩. 东南大学, 2019(01)
- [5]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及整定计算[D]. 邹文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矿区35KV电网网架优化研究[D]. 马超.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7]基于FAM系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 田玮. 山东大学, 2009(S1)
- [8]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研究[D]. 杨增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D]. 高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7)
- [10]高压电网通用型保护整定计算研究[D]. 郑志遥.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