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石松,李丹丹[1](2021)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就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当下部分大学生存在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实践经验与综合职业素养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对人才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就业课程因为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流于形式等因素,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本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深化就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构建立体、长效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探索,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适应学生需求与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

林猤,祁燕苹[2](2021)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就业指导+"教学理念的实践,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即改革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切实提高课程实效性。

赵容,李建华[3](2021)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翻转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践的角度出发,总结国内现有实践应用的成效和不足,指出翻转课堂不仅要做到翻转的"形",更要做到翻转的"神"。由此提出翻转思维的概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翻转思维是翻转课堂教学创新理念的凝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回归就业本义。

陈海菊,侍朋宝,高欣,王岚,白婷,曹飞,李佩忠[4](2021)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就业类课程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高等教育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文以就业类课程思政教育为研究视角,阐述目前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三观"教育、创设思政校园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体制机制,打造优质师资团队、重视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岳春[5](2020)在《OBE理念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愈发重要。而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OBE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虽然常用于工程教育改革,但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文章按照"OBE教育理念是什么?""为什么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具体引入后该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徐嘉辉[6](2020)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目的为系统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导向,为帮助大学生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提供理论和经验指导。高校设置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择业、就业和个人综合实力提升。因此,分析、研究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形式与高校大学生需求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构建满足各学科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框架路径对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成效至关重要。

史沙沙[7](2020)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下提出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社会服务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支撑作用。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及案例分析法,以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为案例,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针对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包括导论在内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设计、创新之处几项内容。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这两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笔者首先对党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会议公报、领导讲话、政策文件、期刊等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全面把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和地方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现实选择来展开论述;并对国内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五大基本要求,为下文对策与建议的提出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三部分是对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这一部分以笔者就读的X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校园网搜集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相关文件资料,并对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一些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的农村居民进行访谈调查,较深入全面地把握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地方院校、地方政府和农村自身三个方面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从地方高校、政府和农民群众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就地方高校来说,应该找准定位,明确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使命,健全和完善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和发挥主体能动性,丰富和创新服务内容与途径;就政府来说,应该调整评估导向,引导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服务、完善激励政策制度,加大鼓励人才通向农村的力度和增加高校服务农村的经费投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乡村机制;就农村居民来说,应该提高农村居民、干部文化素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互动交流。

王英梅[8](2019)在《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的硕士生就业指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逐年递增,使得人才供求关系发生显着变化,硕士生就业问题成了学生、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大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硕士生的高质量就业。在此背景下,高校硕士生的就业指导突显出它的现实意义,关于硕士生就业指导研究的重要性跃然纸上。首先,本文以职业兴趣理论和生涯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高校硕士生就业指导应根据学生人格特质和不同专业领域特色有针对性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并注意个体发展的动态性特点,有计划的将就业指导贯穿硕士生学习生涯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其次,本文选取符合中国国情、文化和职业分类体系特点的霍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作为本次调研工具,通过spss.21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有较高的信度。为探究不同职业兴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笔者自编了高校硕士生就业指导需求问卷,经对试测和正式施测数据的分析,得出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最后,本文选取地方高校某省属重点大学硕士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职业兴趣量表的对等性原则选取对应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加深本课题的研究深度。收集整理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硕士生就业指导需求位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硕士生整体就业指导需求程度较高;第二,硕士生就业指导需求总分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领域上存在显着差异,即:女生就业指导需求高于男生,乡村学生高于城镇的学生,研三学生高于研一、研二学生,人文、社科、管理、艺术学生高于理工科学生;第三,硕士生职业兴趣与专业领域对等性占比高达85%;说明各专业领域与对应的职业兴趣具有较高匹配度;第四,硕士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即:在现实型、研究型、企业型职业兴趣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在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职业兴趣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第五,在生源地上,除了艺术型职业兴趣存在显着差异,其余职业兴趣无显着差异;第六,在年级上,硕士生在现实型、研究型、常规型职业兴趣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二和研三学生得分高于研一学生。第七,现实型、研究型职业兴趣与就业指导总分呈现显着正相关,艺术型职业兴趣与指导老师技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第八,现实型和社会型职业兴趣对就业指导需求具有强烈的预测作用,现实型职业兴趣显着正向预测就业指导需求,社会型职业兴趣显着负向预测就业指导需求。最后,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指出当前我国高校硕士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提升硕士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对策。

郭婷婷[9](2019)在《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T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目前不少本科毕业生在职业初期却迟迟无法适应新生活,职业适应问题突显。企业不仅在专业水平、工作胜任力等方面考验新员工的能力,对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员工能否良好地适应新环境,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职业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发展前景。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能力,成了目前迫在眉睫的新课题,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结合T公司新员工的访谈记录,笔者发现新员工的职业适应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适应困难、职业心理适应困难、职业技能适应困难、人际关系适应困难,概括分析了职业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文化价值冲突、工作期望值高、认同感过低、人职不匹配、角色转换不及时、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并根据原因分析对新员工进行需求评估,设置目标体系。笔者通过分析小组工作方法介入职业适应问题的必要性,探索小组工作对提高职业适应的作用。利用小组工作的优势,建立成长型小组,围绕需求和目标进行初见、探索与发现、新的你、朝夕相处的情绪、新的旅途、角色扮演等若干节小组工作,试图帮助新员工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周围的环境,在小组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更好地在人际交往、职业技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有所认知。通过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在互动中有所收获、进步和改变。

葛敏娜[10](2019)在《A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至大众化教育的层面,并且以高节奏的速度向前迈进,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然而,这种教育体制的转变在提供国民教育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需要社会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随之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再加上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负面影响,这些都造成了社会实际用工需求的大幅度降低。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矛盾,以往的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早已经不能适应上述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且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更高层次的需求,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从宏观角度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到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认可和参与热情,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种局面,亟待高校教育管理者转变思想,探索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管理模式。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熟知的A学院为例,从改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工作角度出发做出了本研究。本文对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体制的建构,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在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专着和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后,笔者将中外就业指导及相关管理的理论进行了论述,从而总结出我国在就业指导及管理工作整体上存在的不足。随后,笔者以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学科中的“绩效管理”、“人职匹配”、“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生涯规划”为理论基础,分析出A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就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主要从管理制度完善、机构建设及就业指导手段丰富等方面为契合点,旨在使A学院能够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就业管理服务体制,即“相互合作、准确定位、紧密衔接”的实施机构,“独立设置、双级管理、专家指导、师资优化”的管理机构,“职责制度明确、工作制度完整、人事制度保障、评估制度完备”的制度规范,希望借此能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改革起到试点性的作用,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的同时,更为企业输送合格就业人才,从而构筑起高校与社会人才输送的桥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理念下就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就业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一)在师资队伍上,结构单一、业务水平差异较大
    (二)在教学模式上,相对传统,未能与时俱进
    (三)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割裂,缺乏关联性
二、“三全育人”理念与就业课程设计的理论启发
三、北京工商大学“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就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一)“全员育人”—教学主体的探索与实践
        1.提升就业专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引导专业课教师成为就业教学的有生力量
        3.将校外导师、行业专家、成功校友请进课堂
    (二)“全程育人”—教学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1.职业生涯规划课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
        2.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
    (三)“全方位育人”—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1.体验式活动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2.课堂教学配套活动的开展与就业教育教学综合体系的确立
四、结语

(2)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缺失
    (二)教师就业指导教学理论与技能欠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就业指导+”教学理念的实践
    (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二)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
    (三)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改革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
    (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三)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1.体验式教学
        2.观摩式教学
        3.视频教学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翻转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一)翻转课堂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三)翻转课程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应用
    (四)翻转课堂的“形式化”
二、文献综述
    (一)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研究现状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用的研究
    (四)研究综述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翻转思维”
    (一)“翻转思维”的描述
    (二)“翻转思维”的具体体现
        1.按学定教,翻转教学设计
        2.按需定课,翻转课程内容
        3.按趣选学,翻转教学形式
    (三)“翻转思维”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回归就业本意
四、“翻转思维”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影响
五、结语

(4)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就业类课程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就业类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就业类课程与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二)就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足, 导致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欠佳
二、就业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三观”教育,创设思政校园环境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体制机制
    (三)打造优质师资团队,重视课程建设
        1.深化教学管理,深挖实习、实训思政元素
        2.精选优秀教师,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参与指导
        3.深挖思政资源,编写本土教材
        4.重视教学研究,打造精品课程

(5)OBE理念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OBE教育理念概述
2 OBE教育理念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意义
3 基于OBE教育理念优化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3.1 反向设计,反思教育教学的得与失,厘清学生培养的思路
    3.2 学生全覆盖,制定进阶式教学梯度,学生实现阶梯式成长
    3.3 拓宽思路,竭力转变课程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3.4 深化改革,综合校内外评价反馈,完善学习效果评价
    3.5 科学思维,改革教师综合考评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4 结语

(6)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
    (一)授课教师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差异
    (二)就业指导课偏重于理论指导
    (三)缺乏对专业就业前景的深入研究
    (四)欠缺个人规划性的发展
二、就业指导课效果提升路径
    (一)深入学生专业,提升专业就业精准指导
    (二)设置有针对性的就业实践
    (三)就业市场的动态把握
    (四)系统、整体性的就业指导
    (五)归纳总结分析年度学生就业情况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学院层次的就业指导
    (二)就业技巧的专项培养

(7)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六)创新之处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
        2.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1.科学定位,明确服务乡村振兴使命
        2.主动参与,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3.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扩展服务内容和途径
        4.促进校-村深度融合,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5.学校、政府和企业协同并进,多方联动
二、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1.X大学的概况
        2.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
        3.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
    (二)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1.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存在偏差
        2.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不完善
        3.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不丰富、途径有待创新
        4.服务乡村振兴的时效性低,校-村联系有待加强
        5.服务乡村振兴的联动力不足,校-政-企有待深度融合
    (三)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方高校自身的因素
        2.地方政府方面的因素
        3.农村方面的因素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高校要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
        1.找准定位,明确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使命
        2.建立和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3.发挥主体能动性,丰富和创新服务内容与途径
    (二)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发挥协调与保障作用
        1.调整评估导向,引导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服务
        2.完善激励政策制度,加大鼓励人才通向农村的力度
        3.增加高校服务农村的经费投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乡村机制
    (三)农村干部群众要把握机遇,主动投身乡村振兴
        1.借力地方院校提高农村居民、干部的文化素养
        2.加强与地方高校的互动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的硕士生就业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第二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研究
第二章 硕士生职业兴趣类型和就业指导需求调查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
    第三节 调查结果讨论
第三章 硕士生就业指导需求分析
    第一节 就业指导需求访谈设计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硕士生就业指导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高校因素
    第二节 导师因素
    第三节 硕士生因素
第五章 基于职业兴趣提升硕士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对策
    第一节 高校:从制度到具体方案,全方位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第二节 导师:落实导师责任制,学术与就业指导双管齐下
    第三节 硕士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积极提升就业竞争力
结语
附录1 硕士生就业指导需求问卷-试测
附录2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正式
附录3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T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价值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访谈法
        1.3.3 观察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员工职业适应的相关理论
        2.2.2 员工职业适应的测量
        2.2.3 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2.2.5 提升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对策研究
        2.2.6 社会工作介入职业适应的研究
        2.2.7 文献述评
3 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现状—以T公司为例
    3.1 T公司简介
    3.2 职业适应性问题研究
        3.2.1 企业文化适应困难
        3.2.2 职业心理适应困难
        3.2.3 职业技能适应困难
        3.2.4 人际关系适应困难
    3.3 职业适应性原因研究
        3.3.1 文化价值冲突
        3.3.2 工作期望值高
        3.3.3 认同感过低
        3.3.4 人职不匹配
        3.3.5 角色转换不及时
        3.3.6 人才结构不合理
4 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
    4.1 需求评估
        4.1.1 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的需求
        4.1.2 树立正确择业观念的需求
        4.1.3 加强自我调适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需求
        4.1.4 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4.1.5 加快角色转变的需求
    4.2 介入策略
        4.2.1 小组工作
        4.2.2 小组目标
        4.2.3 小组的准备工作
    4.3 介入过程
        4.3.1 建立关系,订立小组契约
        4.3.2 了解企业文化,树立正确择业观
        4.3.3 澄清价值观,进行自我调适
        4.3.4 加强情绪管理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4.3.5 提高工作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4.3.6 加快角色转变,学习人际交往
        4.3.7 总结小组活动,评估小组成效
    4.4 效果评估
5 总结与反思
    5.1 反思
    5.2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A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综述总结及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学毕业生
        2.1.2 就业
        2.1.3 就业指导
        2.1.4 大学生就业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绩效管理理论
        2.2.2 人职匹配理论
        2.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4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3 A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现状及分析
    3.1 A学院就业管理基本情况
        3.1.1 A学院概况
        3.1.2 A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3.1.3 A学院就业管理现状
        3.1.4 A学院就业管理措施
    3.2 A学院就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2 就业服务不到位
        3.2.3 就业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3.2.4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就业指导专业型人才短缺
        3.3.2 就业管理观念滞后
        3.3.3 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手段的重视
        3.3.4 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需求认知不足
4 国外及国内高校就业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外就业管理概况
        4.1.1 美国是现代就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
        4.1.2 日本开展全社会共同协作来保障就业
        4.1.3 德国将招生与就业紧密衔接
        4.1.4 英国将学校作为就业指导的高参
    4.2 国内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优秀案例
        4.2.1 湖南大学构建科学的就业管理运行体系和机制
        4.2.2 河北大学坚持“融通”社会需求和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
        4.2.3 北京大学大力建设双向多级的就业指导体系
    4.3 经验借鉴
        4.3.1 健全的就业机构设置
        4.3.2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配备
        4.3.3 就业管理制度化
        4.3.4 就业信息平台化
5 提升A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的对策
    5.1 创建高水平就业指导师资团队
        5.1.1 优化就业指导人员结构
        5.1.2 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与学习
    5.2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5.2.1 提升就业服务理念
        5.2.2 建立就业管理部门考评制度
    5.3 加强就业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
        5.3.1 充实就业管理信息网络内容
        5.3.2 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
    5.4 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及个性化
        5.4.1 就业指导全程化
        5.4.2 就业指导个性化
        5.4.3 强化创业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理念下就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J]. 石松,李丹丹.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16)
  • [2]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林猤,祁燕苹. 广西教育, 2021(31)
  •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翻转思维研究[J]. 赵容,李建华.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15)
  • [4]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就业类课程为视角[J]. 陈海菊,侍朋宝,高欣,王岚,白婷,曹飞,李佩忠. 教育观察, 2021(01)
  • [5]OBE理念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岳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3)
  • [6]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 徐嘉辉. 教育观察, 2020(18)
  • [7]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D]. 史沙沙. 渤海大学, 2020(10)
  • [8]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的硕士生就业指导研究[D]. 王英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9]本科毕业生职业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T公司为例[D]. 郭婷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10]A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D]. 葛敏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