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及对策

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及对策

一、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晶[1](2019)在《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认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基。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万千家庭,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与人生前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面向社会广泛扩招学生,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题再度升温。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大多数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城市,但呼和浩特地处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及一线城市、沿海地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为了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呼和浩特,以四所驻呼高职院校为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找出就业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未来高职毕业生达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就业打下基础,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全文一共包括了六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具体针对开展研究的目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性、研究条件、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第一章论述了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别介绍了呼和浩特高职园区院校的基本概况以及各界在推动就业方面的举措;第二章论述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结果,从高考生源结构、学生在校时的情况、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毕业生求职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就业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影响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别从社会、用人单位、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展开介绍;第四章指出有效解决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对策:社会层面,要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大政策宣传,提高政策利用度;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等。院校层面,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深入开展实习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合理设置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学生个人要客观定位自我,革新就业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最后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王彦卓[2](2019)在《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人群体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以来,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残疾人群体通过就业融入社会生活中,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成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阻碍。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对残疾人群体的思维固化,许多单位都将他们拒之门外,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相较于健全人来说残疾人群体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一直以来,我国有劳动能力的或者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主要是通过在政府支持的福利企业中实现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以及灵活就业等几种有限的形式实现就业,它们在某一时期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了很多残疾人的就业。但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新时期,这些形式的就业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地为残疾人群体本身考虑,各种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导致大量残疾人群体面临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企业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社会性要优先于经济性。它既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也是一种企业模式的创新。它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法律体系以及学术研究成果都较为完善。随着社会企业这一创新形式传入我国,不仅很多学者都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学习社会企业的热潮。它不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某一部分,而是拥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它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本文首先分析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势,得出社会企业兼具社会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同时还拥有优秀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并通过分析残疾人就业同样兼具社会性和经济性,和社会企业性质不谋而合,以此来阐述运用社会企业这一新型组织形式来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必要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尚未成熟,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所以,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社会企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先进经验,来探讨未来我国社会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来促进残疾人群体的就业。

高俊文[3](2019)在《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大庆市邮政管理局数据计算,大庆市共有124个加盟快递网点,主要隶属于四家公司,即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及韵达速递(也称为“三通一达”),其中圆通32个,申通21个,中通37个,韵达34个。2017年,快递企业业务完成量877.48万件,市场份额为76.45%;实现营业收入7778.35万元,市场份额为91.63%。2018年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17.97%,人均快件使用量为3.22个。在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中,快递员近八成是1980年后出生的农村户籍人员——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以计件工资的方式获得工资收入,没有与快递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没有商业保险,2018年6月,大庆市快递业联合工会成立,但是会员吸纳量有限,共同导致了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经验,提出保障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对策,促进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发现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保险覆盖面低、工作时间超长、劳动保护措施不足和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德国、英国、日本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经验,借鉴四川省总工会积极推进农民工入会广州市多措并举维护“来穗人员”劳动权益的做法,提出完善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对策,主要包括:政府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以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保障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快递企业完善管理,严格执行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范本;以大庆市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为载体,加强工会作用;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文化技能素质和营造公平社会环境。

房晓飞[4](2018)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标志着他的劳动价值论创作的完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区别了劳动的概念与劳动力的概念,从而彻底地拆穿了资本主义生产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为其剩余价值学说打下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难以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对于我们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比如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等。在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体现的价值思想进行坚持,就要致力于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劳动机会,使他们能够顺利投入到劳动岗位去创造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彰显劳动价值,积极为最广大劳动者探索顺利实现劳动就业的路径,并切实让最广大劳动者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当前我国基本上每年都处于“最难就业季”,研究生的就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而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源,在根本上并不是数量上的问题,而是质量上的问题,即结构性失业,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个人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劳动价值论可以为我国劳动者就业提供诸多启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对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实现研究生的充分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出发,通过阅读和学习劳动价值论中所体现的价值思想,得出一些对于劳动者就业的启示,并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几个层面来为研究生就业提出一些建议。

吴桐[5](2018)在《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引起就业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大军中形势不容乐观,而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我国大学生整体队伍当中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自身女性角度出发,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促进女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对内蒙古高校的应届女大学生进行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实地调研。从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态度、就业竞争力以及学校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并且加入男女性别对比以及女大学生的蒙汉民族对比,以更好地凸显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卷统计数据、访谈内容、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以及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就业观念过于保守。研究其产生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其中尤以女大学生增长明显,而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劳动力需求不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相对不足;高校女大学生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定位不够合理;以及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的录用条件苛刻。本研究以凯恩斯就业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其核心内容—有效需求理论,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一是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其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共同努力,致力于平衡女大学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于如何平衡女大学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本研究又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即政府应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女大学生多渠道就业;高校应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培养人才;企业应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积极聘用女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王利国[6](2018)在《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就业问题严峻,人才流失严重,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振兴东北战略部署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此困境,东北地区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但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东北,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减少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确保东北振兴具有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些都对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等提出新的要求。而相关数据表明,作为人力资源中的高素质劳动力部分,东北地区的大学生近年来出现就业难、流失多的现象。因此,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而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前提。在研究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为借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为具体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为基础,吸收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等西方就业理论,以及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回顾了不同阶段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认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利用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现实进一步分析后,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研究,结合对东北地区11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卷调查,认为目前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就业率下滑、毕业外流加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带来的就业市场萎缩、制度支持和创新不足导致的就业创业环境差、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等经济学原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私营企业状况、就业工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能够明显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此外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东北地区就业。针对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认为在促进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选择上,应结合东北地区自身区域特点,参考美国的就业政策调整策略和反应速度,在细节上学习与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更契合的日本政府的相关做法,同时借鉴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和职业培训政策等。通过以上分析、实证和借鉴,本文得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采取措施,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这五个主体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内涵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政府应积极履行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职责、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社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舆论环境、大力发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服务质量、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来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可推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来助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需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公平的大学生选聘机制、营造良好的单位用人环境来吸引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强化求职技巧来应对就业。

李钰[7](2018)在《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2016年高校数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过程中,内在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最终的就业去向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只需要政府的政策改革与高校的教育体制调整,同时需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端正的择业观、合适的就业意向。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性别因素的存在降低了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结果、起薪和初次工作搜寻时间等方面都与男生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从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出发,以2016年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了解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特征、分析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家庭社会资本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三个维度的具体特征为:第一,在就业意向的单位类型选择上偏好国有单位,第二,在就业意向的地域选择上,具体从去西部就业的意向和去农村就业的意向来看,超过3分之2的女性高校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就业。超过半数的女性高校毕业生表示愿意去农村地区就业。在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中:学历、学习成绩、对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因素对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单位类型选择有显着地影响。学历、学生干部任职情况、母亲最高学历、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因素会对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意向有显着地影响。学科类别、学历、母亲最高学历、以及对学校知名度和所学专业的认知等因素会影响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就业的意向。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就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四个方面的意见。政府层面:政府决策纳入性别理念、完善就业相关立法、解决人力资本需求侧存在的问题;社会层面:用人单位转变观念、社会营造平等就业环境;高校层面:劳动力供给的调整、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套;个人层面:女性高校毕业生改变就业认知、女大学注重提升就业能力。

林超[8](2017)在《95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研究 ——基于福建省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几乎占据了大学毕业生的一半。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深入了解福建省高职院校95后已毕业高职生的就业状况,发现其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具体措施。研究发现,目前福建省已毕业95后高职生的收入在2001元到40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就业地区趋势是由沿海到内地,中部到偏远四周,南部到北部,由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到不发达的地区;就业单位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营企业,自主创业的比例非常小。因为在单位缺少发展空间,压力过大,工作不开心,待遇也不高,因此绝大部分95后已就业高职生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有较强烈的离职意愿。通过分析,发现福建省95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以下问题:就业区域性差异明显、就业稳定性不高;很多高职生的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没有关系;高职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期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政府、高职院校和高职生本身都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希望政府能为高职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生;希望高职院校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辅导课程,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从高职生自身方面看,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培养吃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

王英群[9](2017)在《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形势对我国就业格局施加了较大深远的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加快,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加,就业领域总量压力急剧上升。大龄失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因其年龄、学历、技能等自身劣势,市场竞争力较弱,难以通过自身力量在愈演愈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位置。随着“大众创业”战略的全面部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就业矛盾将更加凸显并引起社会焦点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为研究对象,以失业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综合运用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基本现状进行整体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结合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泉州市政府如何进一步援助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提升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效果,应从提高政策执行力、加强再就业组织建设、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加大宣传力度等六个方面着手。

徐平国[10](2011)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我国劳动就业领域,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结构不适应需要与就业质量不高的矛盾同时存在,二者相互作用,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本文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研究提升中小企业的就业质量。论文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和中小企业对就业发展贡献的研究进行综述,还专门就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阐述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做了基本界定,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作了探讨;同时,对就业与就业结构进行了定义,对就业结构所涉及的相关就业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四章系统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我国就业状况进行了现实的考察。第五章对中小企业就业增长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增加就业为目标,从产业和行业层面探讨了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的发展方向。第六章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优劣程度,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及其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第七章论文总结,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的量化分析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绝对数量和从业人数总量近年来都是递增的,但是所占企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却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足,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的速度较慢;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至于如何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增长,本文从产业和行业层面给出了回答。通过就业弹性和新增就业贡献率分析,本文认为: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工业企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是既具有很强的就业快速增长潜力,又具有巨大的就业增长规模空间的行业。这些行业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的优势行业,是我国“以就业为中心”的中小企业行业发展方向。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社会保障(五险一金)、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工会组织、劳动合同以及职工培训是反映或体现从业人员就业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主要指标在我国中小企业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不高。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工作场所或组织层面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劳动者的就业形式、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企业资产总额、劳动者的职位类别和企业成立时间。其中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和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对就业质量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并在发展中小企业过程中更加注重中小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建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具有就业优势和就业潜力大的产业、行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就业的微观组织环境,提高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

二、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院校
        2.高职院校毕业生
        3.就业
    (二)理论依据
        1.结构就业理论
        2.市场供求理论
二、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呼和浩特高职园区院校的基本概况
        1.办学规模、院系及专业设置情况
        2.毕业生人数及生源分布情况
        3.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4.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
    (二)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各界推动就业的举措
        2.就业调查结果分析
    (三)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时被动盲目
        2.区域性就业差距明显,就业率不均衡
        3.就业率虚高,专业对口率低
        4.就业缺乏稳定性,工资待遇低
三、影响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滞后
        2.政府政策未落地,宣传不到位
        3.用人单位门槛限制
        4.陈旧就业观念难以改变
    (二)院校方面因素
        1.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2.缺乏专业、有效的就业指导
        3.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4.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
    (三)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定位不清,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2.综合素质不强、就业竞争力弱
        3.缺乏合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解决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2.加大政策宣传,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3.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4.规范中介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二)院校层面
        1.建设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2.大力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
        3.深入开展实习实训、加强校企合作
        4.合理设置专业,对接社会岗位需求
    (三)学生个人层面
        1.客观定位自我、革新就业观念
        2.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及重点与难点
        1.3.1 创新之处
        1.3.2 重点与难点
    1.4 概念界定
        1.4.1 社会企业、福利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慈善组织
        1.4.2 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
    1.5 理论基础
        1.5.1 劳动整合型社会企业(WISE)理论
        1.5.2 需求层次理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2.1.1 国外关于社会企业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2.2.1 我国关于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研究
        2.2.2 我国关于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研究
        2.2.3 我国关于政府引导不同组织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研究
第3章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必要性
    3.1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势
        3.1.1 社会企业的性质优势
        3.1.2 社会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优势
    3.2 残疾人就业需要社会企业的支持
        3.2.1 残疾人就业需要社会企业的社会性支持
        3.2.2 残疾人就业需要社会企业的经济性支持
第4章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现状、主要困境及原因
    4.1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4.2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4.2.1 信任困境
        4.2.2 定位困境
        4.2.3 资金困境
        4.2.4 能力困境
    4.3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4.3.1 公众认识的不足
        4.3.2 国家法律的滞后及政策的缺失
        4.3.3 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完善
        4.3.4 优秀社会企业家的缺乏
第5章 日本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经验借鉴
    5.1 日本社会企业Grandeur和 Silent voice简介
    5.2 日本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5.2.1 思想上的先进性
        5.2.2 自身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
        5.2.3 孵化社会企业配套措施完善
第6章 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路径
    6.1 外部力量推动
        6.1.1 宣传社会企业文化及增加公众认知度
        6.1.2 推动国家对社会企业的法律及政策完善
        6.1.3 整合多方资源及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6.2 内部使命驱使
        6.2.1 树立“多样性”观念
        6.2.2 发挥优秀社会企业家精神
        6.2.3 坚持自身独立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基础理论
    2.1 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相关概念
        2.1.1 加盟快递企业的概念
        2.1.2 非正规就业的概念
        2.1.3 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概念
    2.2 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理论依据
        2.2.1 非标准劳动关系理论
        2.2.2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2.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3.1 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3.1.1 年龄结构年轻化
        3.1.2 受教育程度低
        3.1.3 职业技术水平有限
        3.1.4 职业技能培训缺失
    3.2 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现状
        3.2.1 就业准入门槛限制少
        3.2.2 计件工资保证多劳多得
        3.2.3 自愿选择休息休假时间
        3.2.4 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标准不一
    3.3 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3.3.1 社会保险覆盖面低
        3.3.2 工作时间超长
        3.3.3 劳动保护措施不足
        3.3.4 职业发展空间不足
    3.4 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政府监管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
        3.4.2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限
        3.4.3 工会维权作用有待加强
        3.4.4 新生代农民工参保意愿弱
        3.4.5 社会环境限制农民工城市融入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经验和启示
    4.1 国外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经验
        4.1.1 德国以劳资自治为基础的规范化工会制度
        4.1.2 英国以促进就业为宗旨的就业援助模式
        4.1.3 日本以修订法律补充保障非正规就业者权益
    4.2 国内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经验
        4.2.1 四川省总工会积极推进农民工入会
        4.2.2 广州市多措并举维护“来穗人员”劳动权益
    4.3 国内外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启示
        4.3.1 赋予工会更大的权利并定位政府角色
        4.3.2 政府保护和市场导向的平衡
        4.3.3 建立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立法
    4.4 本章小结
5 提高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水平对策
    5.1 政府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5.1.1 依托社保归税契机扩面
        5.1.2 以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减低费率
        5.1.3 以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保障非正规就业者劳动权益
    5.2 快递企业完善管理
        5.2.1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健康管理保障
        5.2.2 执行加盟快递企业劳动合同范本
        5.2.3 高流动性使补充商业保险成为必要
        5.2.4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3 加强工会作用
        5.3.1 自下而上的自发建立地区性网上工会组织
        5.3.2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工会组织平台
    5.4 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
        5.4.1 动态市场要求参与者转变观念
        5.4.2 增强文化技能素质
        5.4.3 提高维权意识
    5.5 营造公平社会环境
        5.5.1 对快递员保持充分理解和尊重
        5.5.2 新闻媒介进行客观宣传和报道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劳动价值论研究综述
        1.3.2 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就业
        1.4.2 就业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与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2.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的社会背景
        2.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
    2.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2.1 商品的二重性
        2.2.2 劳动的二重性
        2.2.3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2.2.4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
    2.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实质
        2.3.1 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2.3.2 增强了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力量
第三章 劳动价值论对新时代劳动者就业的启示
    3.1 突显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3.1.1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3.1.2 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3.2 突出解放与发展劳动和劳动者在解放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的作用
        3.2.1 拓展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
        3.2.2 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
    3.3 强化劳动者择业过程中的市场意识和奉献意识
        3.3.1 强化择业过程中的市场意识
        3.3.2 强化择业过程中的奉献意识
第四章 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1 劳动者就业环境的问题
        4.1.1 国家的经济形势
        4.1.2 用人单位需求的改变
        4.1.3 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受损
    4.2 培养单位的问题
        4.2.1 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4.2.2 就业教育重视程度有待增强
        4.2.3 就业供需偏差有待纠正
    4.3 劳动者自身的问题
        4.3.1 劳动素质有待提升
        4.3.2 就业观念有待纠正
        4.3.3 职业规划有待明确
        4.3.4 创业阻力有待消除
第五章 劳动价值论对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启示
    5.1 政府层面
        5.1.1 调结构转方式,创新驱动发展
        5.1.2 加强社会保障,强化企业责任
        5.1.3 提高创业意识,优化创业服务
        5.1.4 引导基层就业,落实保障政策
    5.2 高校层面
        5.2.1 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
        5.2.2 引导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5.2.3 推广双导师制,促进知行合一
    5.3 用人单位层面
        5.3.1 树立正确观念,科学选录人才
        5.3.2 主动承担责任,加强校企合作
        5.3.3 保证信息可靠,实现供需交流
    5.4 个人层面
        5.4.1 树立正确观念,客观理性择业
        5.4.2 强化市场意识,注重实践积累
        5.4.3 做好职业规划,实现自我推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5)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凯恩斯就业理论研究
        2.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3.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三)理论基础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就业
        2.女大学生就业
    (五)研究设计和过程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过程
二、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
    (一)调研数据分析
        1.就业去向的选择
        2.就业单位的选择
        3.薪酬期望值的选择
        4.就业地域的选择
        5.择业因素的思考
        6.就业前景的态度
        7.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
        8.就业形势的认知
        9.“就业难”的认知
        10.暂时未就业的态度
        11.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
        12.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结果
    (二)调研分析结论
三、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3.就业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4.就业观念过于保守
    (二)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1.当前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相对不足
        2.高校女大学生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3.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对自我发展定位不够合理
        4.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条件较为苛刻
四、促进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二)政府应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女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三)高校应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培养人才
    (四)企业应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积极聘用女大学生
    (五)女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6)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文章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人的本质与就业的出发点
        2.1.1 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
        2.1.2 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
        2.1.3 大学生就业的出发点
    2.2 价值取向与就业目标
        2.2.1 就业的价值取向
        2.2.2 就业的基本目标
        2.2.3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目标
    2.3 劳动力配置与就业方式
        2.3.1 劳动力的计划配置
        2.3.2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2.3.3 大学生的就业方式
    2.4 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
        2.4.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2.4.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3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4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5 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
    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5.1 两大部类与就业结构
        2.5.2 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
        2.5.3 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
    2.6 工资决定与就业吸引
        2.6.1 工资的本质
        2.6.2 工资的决定
        2.6.3 工资与大学生就业
    2.7 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
        2.7.1 社会保障的本质
        2.7.2 社会保障的功能
        2.7.3 社会保障与大学生就业
    2.8 教育培训与就业能力
        2.8.1 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
        2.8.2 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2.8.3 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
    2.9 理论分析框架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特征的历史演变
    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3.1.1 统包统分
        3.1.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3.2.1 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过渡
        3.2.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阶段
        3.3.1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
        3.3.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经济学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4.1.1 东北地区各省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
        4.1.2 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4.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2.1 就业率呈下滑趋势
        4.2.2 毕业外流程度加重
        4.2.3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4.2.4 企业存在就业歧视
        4.2.5 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4.3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3.1 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决定了就业需求萎缩
        4.3.2 制度支持创新不足导致就业创业环境差
        4.3.3 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4.3.4 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消费
        4.3.5 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
        5.1.2 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分析
        5.1.3 民营企业状况的影响分析
        5.1.4 就业工资状况的影响分析
    5.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动态影响的模型构建
        5.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构建
        5.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估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2 平滑转移特征及其结论分析
    5.4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5.4.1 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以提升就业需求
        5.4.2 促进区域的产业优化以激活第三产业发展
        5.4.3 正确看待和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5.4.4 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日本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1.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1.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 英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2.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 美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3.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4 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6.4.1 推进相关法案制定,构建公平就业体系
        6.4.2 强化职业指导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6.4.3 实行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社会就业需求
        6.4.4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1.1 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
        7.1.2 完善促进和保障就业的法律法规
        7.1.3 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域就业提升
        7.1.4 建立就业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
        7.1.5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7.2 社会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2.1 营造良好就业舆论环境
        7.2.2 大力发展社会职业培训
        7.2.3 提升就业中介服务质量
        7.2.4 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7.3 高校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3.1 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
        7.3.2 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7.3.3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7.3.4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7.4 用人单位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4.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7.4.2 开展深度的校企协作
        7.4.3 建立公平的聘用机制
        7.4.4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7.5 大学生自身层面促进就业的对策
        7.5.1 努力培养正确就业观念
        7.5.2 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7.5.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5.4 注重强化求职能力技巧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2016年高校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意向
        2.就业意向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家庭社会资本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1.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2.国外关于就业意向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1.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
        2.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4.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三)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1.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心理结构研究
        2.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现状及特点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4.性别对就业意向影响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1.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视角不够多元
        2.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研究针对性不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访谈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工具与指标选取
    (五)样本基本情况说明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选择意向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就业的意向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意向
    (二)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类型选择的差异分析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4.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各维度的具体差异情形
    (三)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单位类型选择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地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4.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具体解释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特点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结果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二)关于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高校层面
        4.个人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95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研究 ——基于福建省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95后高职生
        二、劳动力供给—需求理论
        三、结构就业理论
        四、增长就业理论
    第五节 研究的技术线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技术线路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95后高职生的特点及面临的就业挑战
    第一节 高职生的特点
        一、生源复杂,文化素质较差
        二、思想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三、自卑心较重,受挫能力差
    第二节 95后高职生的特点
        一、95后高职生的优点
        二、95后高职生的缺点
    第三节 95后高职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力需求减少
        二、就业水平下移
        三、就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快
第二章 95后高职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一、调研问卷的内容
        二、调研问卷的信度检验
        三、调研问卷的效度检验
    第三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调研结果
        一、已毕业95后高职生就业率及择业难度
        二、工资收入及毕业生的满意度
        三、就业地区与城市
        四、就业单位
        五、就业满意度与离职意愿、换工作的频率
第三章 95后已毕业高职生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95后已毕业高职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的区域性差异
        二、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三、高职生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不符
        四、就业状况与就业期望差距比较大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方面
        二、政府方面
        三、高职院校方面
        四、就业单位方面
        五、高职生方面
第四章 解决95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方面
        一、为高职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二、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生
    第二节 高职院校方面
        一、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
        二、高校应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用人单位方面
        一、校企无缝对接,拓宽录用渠道
        二、用人单位要科学招聘
    第四节 高职生自身方面
        一、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培养吃苦的精神
        三、克服不良就业心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 95后高职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9)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龄失业人员
        2.1.2 政府援助
    2.2 大龄失业人员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2.2.1 大龄失业人员形成的原因
        2.2.2 大龄失业人员存在的社会影响
    2.3 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特点与政府援助的方式
        2.3.1 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特点
        2.3.2 大龄失业人员就业的政府援助方式
第3章 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中的政府援助现状分析
    3.1 泉州市大龄人员就失业情况分析
        3.1.1 从基础数据进行分析
        3.1.2 从《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情况进行分析
        3.1.3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
        3.1.4 从千家企业用工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3.1.5 从企业薪酬调查工作数据进行分析
        3.1.6 个案访谈
    3.2 泉州市援助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相关措施及成效
        3.2.1 给予资金支持
        3.2.2 提供岗位信息
        3.2.3 开展职业培训
        3.2.4 精准服务“4050”人员
        3.2.5 制定一揽子就业创业政策
第4章 泉州市政府援助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泉州市援助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再就业政策观念宣传不足
        4.1.2 资金促进再就业功能不完善
        4.1.3 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4.1.4 部分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
    4.2 泉州市援助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4.2.1 互动工作机制未形成
        4.2.2 机构编制设置不合理
        4.2.3 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第5章 国内外大龄失业人员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5.1 国外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1.1 德国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1.2 比利时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1.3 日本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2 国内大龄失业人员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2.1 上海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2.2 大连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2.3 北京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2.4 广州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2.5 香港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政府援助的成功实践
    5.3 借鉴与启示
第6章 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政府援助的优化建议
    6.1 提高政策执行力
        6.1.1 科学合理化制定政策
        6.1.2 完善政策反馈机制
    6.2 加强再就业组织建设
        6.2.1 建立政府统一协调部门
        6.2.2 培育民间、社工机构参与
        6.2.3 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6.2.4 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监管
    6.3 扩大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渠道
        6.3.1 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
        6.3.2 鼓励小微企业吸纳人员
        6.3.3 发展社区就业
    6.4 增强大龄人员就业能力
        6.4.1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6.4.2 突出市场导向
        6.4.3 精准化实施培训
        6.4.4 鼓励参加创业培训
    6.5 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
        6.5.1 扩大失业保险支出范围
        6.5.2 完善失业保险申领制度
    6.6 加大宣传力度
        6.6.1 促进公众政策知晓面
        6.6.2 引导转变再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的动因和意义
        1.1.1 选题的动因
        1.1.2 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其他说明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研究
    2.2 就业问题相关研究
        2.2.1 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2.2.2 发展服务业与带动就业关系研究
        2.2.3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2.3 中小企业对就业发展贡献的研究
    2.4 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
3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中小企业发展基本理论
        3.1.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3.1.2 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理论基础
        3.1.3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理论分析
    3.2 就业基本理论
        3.2.1 就业与就业者
        3.2.2 就业结构
        3.2.3 就业基本理论
        3.2.4 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4 我国中小企业与就业问题的现实考察
    4.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考察
        4.1.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4.1.2 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4.1.3 我国中小企业的劣势和面临的困境
    4.2 我国就业问题的现实考察
        4.2.1 我国就业问题的基本现状
        4.2.2 我国就业结构和状况
        4.2.3 我国就业质量的现实考察
5 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的量化分析
    5.1 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的总量分析
    5.2 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的行业分析
        5.2.1 我国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5.2.2 我国中小企业就业的行业结构
    5.3 结果分析
6 我国中小企业就业质量实证研究
    6.1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就业质量的现状调查
        6.1.1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就业质量问卷调查
        6.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就业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6.2.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
        6.2.2 主成分分析基本步骤
    6.3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就业质量主要指标的发展特点
    6.4 中小企业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1 组织层面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6.4.2 组织层面因素与就业质量各主要成分的相关分析
        6.4.3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6.5 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中小企业就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7.2.2 建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7.2.3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小企业就业质量
    7.3 创新点、不足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张晶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2]我国社会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研究[D]. 王彦卓. 吉林大学, 2019(10)
  • [3]大庆市加盟快递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D]. 高俊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4]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 房晓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5]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D]. 吴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6]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利国. 吉林大学, 2018(07)
  • [7]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2016年高校数据为例[D]. 李钰.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2)
  • [8]95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研究 ——基于福建省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D]. 林超.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9]泉州市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援助研究[D]. 王英群. 华侨大学, 2017(01)
  • [1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 徐平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