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南京城市绿化的黄山野藤几个品种

适合南京城市绿化的黄山野藤几个品种

一、适宜南京城市绿化的几种黄山野生藤本花卉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吴刘帅[1](2020)在《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泾县马头祥为例》文中指出自然教育是一种以自然为师的体验型教育形式,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是确立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根本性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由于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教育资源,是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户外自然教室,是实施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最为理想的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自然教育行业的兴起与繁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载体平台,如何将儿童自然教育基地与乡村景观规划相融合,打造适宜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自然空间,重构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连接,有效解决儿童的“自然缺失症”现象,是目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论文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实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论文开篇以自然教育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了自然教育的概念源泉、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研究,研究发现自然教育理念在国外的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关于自然教育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备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2、文中归纳总结了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分析,通过对4个国内外在乡村中开展的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将自然教育活动划分为6种类型。研究发现,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场地在景观规划设计层面需满足以下要求:有可直接感知的自然元素、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营造趣味性的自然场地、满足儿童活动安全和尺度要求。为下文的乡村儿童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和课程活动策划提供基础理论依据。3、选取上海市前小桔创意农场、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区、台湾关渡自然公园等3个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利用农田、森林、湿地等自然教育资源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其特色之处,提炼出景观特色、课程设计、自然教育活动等规划设计策略。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活动策划、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体系。4、基于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策略,并结合泾县马头祥的自然教育资源状况,对泾县马头祥儿童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轴一环一湖”的总体规划布局,并结合九个功能分区详述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针对性设计了涵盖6种类型多种特色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并对交通、水系、植物以及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了专项设计。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论证理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帮助。

刘燕[2](2019)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园林文化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而在中国园林史学研究中,存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辽代园林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视。辽代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人文风情,辽阔草原上契丹族的艺术审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给契丹族带来的影响。辽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形态主动向先进文化形态去吸收学习的特征。无论辽代是如何选择吸收借鉴先进汉文化,汉文化对于契丹游牧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和学习辽人的思维方式,探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机理,对于全面认识辽代园林风格、演变规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辽代园林,不仅是对辽代园林、少数民族园林史的补充更是对中国园林史的补充。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首先通过梳理辽代园林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出辽代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极具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国家。游牧文化有极强的流动和瞬时性,游猎已经可以满足契丹人的娱乐、精神需求,而园林作为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趋于固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与契丹游牧文化具有相斥性。建国后,以契丹游牧文化为本位政策与中原汉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在辽代209年的统治中始终存在。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正是基于文化的交织,园林艺术在辽代才得以发展。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数个园林个案,发现辽代园林兼具奔放粗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唐宋园林文化特征,寺庙园林以风景化为主要特征,私家园林以生产要素、崇佛礼佛为造园主题,皇家园林在游猎习俗影响下多围绕湖泊生态环境而建。最后,本文总结了辽代园林从无到有,直至全盛的发展体系,提出捺钵文化下的皇家园林对后世金代、元代,乃至明清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地区皇家园林的序幕,辽代园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多民族文化内涵。

孙瑞琦[3](2019)在《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铁线莲花色丰富,花型多变,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大园艺爱好者喜爱,但在铁线莲育种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本实验在收集国内外不同铁线莲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测定8个铁线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对8个铁线莲品种进行耐热性的初步评价;并以部分耐热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性状,筛选出观赏价值较高的4个单株,同时对铁线莲遗传规律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杂交后代高温下败育、发芽时间长的问题,进行了铁线莲胚挽救及打破种子休眠的研究;此外,本研究还研究了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铁线莲的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1.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铁线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佛罗里达组品种高温胁迫下Fo呈上升趋势;早花大花组铁线莲整体下降,3个供试品种平均下降0.035;野生种‘吴兴铁线莲’与德克萨斯组铁线莲‘克里斯巴天使’F0比较稳定。所有品种高温胁迫下Fm下降,大部分品种高温胁迫结束后给予5 d的恢复,均可恢复至初始水平。高温胁迫使佛罗里达组、‘吴兴铁线莲’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显着降低,早花大花组全部升高,德克萨斯组‘克里斯巴天使’相对稳定,无大幅波动。佛罗里达组、‘吴兴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Fv/Fm)和实际光合效率(YII)全部下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小幅上升,实际光合效率大幅增加。Y(NPQ)、Y(NO)方面,高温胁迫下佛罗里达组品种Y(NPQ)上升,Y(NO)下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Y(NPQ)下降,Y(NO)无明显变化。通过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认为早花大花组铁线莲耐热性接近德克萨斯组铁线莲>吴兴铁线莲>佛罗里达组铁线莲。2.进行铁线莲杂交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杂交,筛选出4个观赏性状相对较好的杂交后代;发现铁线莲园艺种组内杂交结实率、发芽率高于跨组杂交;德克萨斯组与其他组铁线莲杂交可以起到改良花型的作用,铁线莲重瓣基因可能为显性,单瓣为隐性。铁线莲未来的育种方向为抗病性、开花性优秀的德克萨斯组和佛罗里达组杂交。3.德克萨斯组铁线莲胚挽救实验表明,将授粉后45 d的种子在0.1%升汞中消毒12 min后接入0.5 mg/L6-BA+0.05 mg/LNAA+10%椰乳的胚挽救培养基中,可以使发芽率、发育率均达到62%左右。种子打破休眠试验结果表明50 mg/LG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达到77%,30 mg/L 6-B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2%,且比对照组发芽时间缩短38 d。4.通过不同正交实验,筛选出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培养基。建立‘王梦’适合转基因的再生体系,最适诱导茎段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0.5 mg/LTDZ+0.3 mg/LNAA,诱导率达100%,且愈伤组织生长状态良好;最适茎段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1/2MS+2 mg/L6-BA+0.05 mg/LNAA,分化率为46.6%;改进生根方法,将芽苗移至带透气孔组培瓶+蛭石+1/2MS+0.1 mg/LNAA,在自然温度下,生根率提高到53.3%。5.进行铁线莲遗传转化研究。将‘王梦’无菌茎段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预培养2 d后,用携带pBI121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菌株GV3101(OD600=0.5)侵染15 min,在MS+0.5 mg/LTDZ+0.3mg/LNAA+100 mg/LAS的共培养培养基中共培养4 d后转入MS+0.5mg/LTDZ+0.3 mg/LNAA+300 mg/LCarb培养基中延迟筛选培养5 d,然后转入MS+0.5 mg/LTDZ+0.3 mg/LNAA+300 mg/LCarb+20mg/LKan的筛选培养基中选择培养,每15 d继代一次,继代两次后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GUS染色检测,阳性率达到63.3%。

郑欣仪[4](2019)在《野花组合在园林及自然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平天湖公园野花景观的营造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人们面对着更大的精神压力,这一点在大城市中尤为凸显,很多城市居民充斥着疲倦和懈怠感。急需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景观的需求越来越多。野花组合作为新型的花卉造景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有一定必然性与可行性,并且呈现一种很好发展态势。但野花组合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才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作为自然生态的新型造景方式、其应用方式比较单一,虽然当下的户外景观打造中,野花景观已是较为多见。不过其常常作为城市公园一角、道路一侧、或者私家花园的配景出现,却少有整体以野花组合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与花卉相关的造景方式的概念特点的界定,野花组合相关案例的分析,系统的的剖析了野花组合造景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完成实际案例池州平天湖湿地公园野花景观的营建,为野花组合这一花卉造景方式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文献查阅法,系统性的阐述了野花组合这一花卉造景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法,研究花海、花境、花坛的定义和特点,总结了野花组合的独特优势。(2)通过与野花组合应用相关的花卉色彩学理论,交互性景观理论,景观生态学,景观可持续理论和群落学理论,分析了野花组合的理论基础。(3)通过野花组合的案例分析,深入的研究了城市公园、道路景观、工矿废地、城市公共绿地、私家庭院等六个不同的应用案例,总结了人工营造野花组合景观的技术方法和常见配置。(4)通过实际案例,池州平天湖野花景观的人工营造。在设计、施工和后期的结果调查等方面总结归纳野花组合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工构建野花组合景观的可行性。

戚俊[5](2018)在《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复合型花卉混播是一种新兴的花卉应用形式,以宿根花卉与混播花种为主导材料营建的草本植物组合,具有种类丰富、景观相对持久、低养护、低成本等特点,符合生态型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求,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在国内的同类研究多局限于混播组合的概念、历史沿革等方面,对其建植规律与景观动态演变过程的研究缺失。本文从调研出发,结合混播组合试验与应用实践,试图筛选在长三角地区适用的抗性较强、花期相对较长且具备较好观赏性的混播种组合与建植,为同类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主要结果如下:一、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混播种花卉组合相关文献,从植物材料选择、组合设计等方面分析混播种花卉应用形式,并探讨其色彩构成、季相变化与环境影响因子。混播花卉组合的理念与实践在欧美已相对成熟,并创造了较多经典案例,值得国内学习。二、本着向大自然学习的态度,对内蒙古的原生野花草甸进行调研,并梳理分析草本群落的植物种类构成。对长三角地区及西南等现有草花应用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花海以及各类花园中的植物组合景观。分析认为,目前的花海形式存在景观效果同质化、品种选择单一化、最佳观赏期较短等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渐由单一的花海景观向复合型多年生植物景观即花园形态转变,而复合型混播花卉植物组合的营建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三、从草甸自然生境获得灵感,分别在屋顶与露地条件下进行混播建植组合试验,观察并筛选出生长状况良好,整体景观效果佳的混播组合,(效果较好的组合要说明具体组合方式)并将混播形式应用于草坪建植,进行低养护型缀花草毯的尝试与实践。四、将混播组合在浙江上虞―海上花田‖景区优化设计、邳州城北花海设计中进行实践运用。提出以长花期的宿根花卉与抗性强、具有野态美的混播花种的合理化混播组合方案,旨在增强景观的可持续性、构建草本植物群落、提高多年生植物应用频度,以实现丰富植物多样性、延长观赏期的效果,以期为草本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唐桂梅[6](2017)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理性的城市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催生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得到身心再生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中国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不良倾向,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引导未来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农业公园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目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广大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农业公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型平台,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端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单元,是艺术审美的对象,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按照功能和特性的不同将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分为植物、动物、山、石、建筑和水等资源类型;从资源特点、农业生产内容、功能特点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的开发建设类型;从规划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有害生物预警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实施的技术手段。(3)面对农村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导致的农村生态危机,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作指导,提出两种农业公园规划新模式,即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以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4)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实际,提出农业生产为本、形式丰富多样、农耕文化为魂、功能叠加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的农业公园规划策略。围绕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前期论证体系、项目策划体系、基础配套体系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农业公园的规划理论进行探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农业公园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建立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体系,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将农业公园分为地文风貌型、农业生产型、艺术人文型以及复合型四种类型,其目的是指导农业公园规划项目的方案提升和修编,确定农业公园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做到分步开发和有序实施,对已建成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评价分级,指导农业公园以及同类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需求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能够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的提出以及农业公园规划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期望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能成为农业公园规划技术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农业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刘雪[7](2017)在《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文中认为北京市水资源紧缺,推广和应用抗旱宿根花卉是北京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调研北京城市绿地宿根花卉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以广泛应用的4种抗旱试验材料(马蔺 Iris.lactea var.chinensis、山麦冬 Liriope spicata、’ 金娃娃’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Golden Doll’、地被石竹Dianthusplumarius)为对照,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抗旱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北京尚未推广的20种试验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和抗旱等级划分,同时评价已引种的16种试验材料的田间适应性。旨在筛选出抗旱性强、可在北京地区应用的宿根花卉,同时进行抗旱性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抗旱性评价体系,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全文结论如下:(1)北京城市绿地中有宿根花卉143种/品种,其中山麦冬、鸢尾、马蔺、玉簪和’金娃娃’萱草5种应用频度最高,大于60%,八宝景天、萱草、千屈菜和地被石竹4种应用频度次之,大于30%。地被、道路绿化、山石、草坪点缀等是其主要应用方式。84种/品种(占所有调查种类58.7%)仅在植物园和苗圃有栽培,并未推广。(2)4种对照材料中,马蔺、山麦冬和’金娃娃’萱草为高抗旱宿根花卉,地被石竹为中等抗旱。其余20种试验材料中,菊叶委陵菜和马蔺、山麦冬、’金娃娃’萱草属同一级别,抗性虽不及其他3种,但仅略低于’金娃娃’萱草;二裂委陵菜、叉分蓼、白屈菜、蓬子菜、溪荪、旱麦瓶草、蹄叶橐吾为中等抗旱宿根花卉,抗旱力与地被石竹相当,但依上述次序减弱;麻花头、华北蓝盆花、蓝花棘豆、展枝唐松草、紫花耧斗菜、黄芩、独活、路边青、’小兔子’狼尾草、地榆、草地风毛菊、龙芽草属弱抗旱宿根花卉,抗旱性低于4个对照材料,其抗旱性依上述次序减弱。(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对抗旱性影响大的指标为气孔密度、Pn和根长3个指标,影响较大的为株高、冠幅、抗旱系数、CE、Gs、Tr、WUEI、Fv/F0、Fv/Fm、Pro、LRWC、POD、PR和Chl(a+b)14个指标,影响较小的为WUEL,影响小的为凋萎系数、气孔长径、气孔短径、Rel和MDA5个指标。从生产方面来说,根长、株高、冠幅、抗旱系数、WUEL、凋萎系数等指标因为测定方法简单可靠,更具有实用意义。(4)宿根花卉的抗旱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应包括形态、生长、生理生化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影响大和较大的指标;评价方法则先利用主成分分析解决指标的重叠性,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结合隶属函数值法得到各试验材料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抗旱性排序和聚类。(5)结合抗旱性和田间适应性观察结果,高抗旱的马蔺、山麦冬、’金娃娃’萱草、菊叶委陵菜和中等抗旱的二裂委陵菜、叉分蓼、白屈菜、蓬子菜、溪荪、地被石竹、旱麦瓶草可在较干旱或水分管理不方便的绿地应用;弱抗旱的’小兔子’狼尾草、路边青、地榆、龙芽草、草地风毛菊、麻花头、紫花耧斗菜、黄芩、展枝唐松草、蓝花棘豆和华北蓝盆花可在少量灌溉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蹄叶橐吾和独活不建议引种和应用。

李文静,邹林海,高荣华,何天明,姜桂华,李奇凯,肖宜安,周兵[8](2015)在《江西省野生花卉资源及其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了江西省野生花卉资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野生花卉资源多样性丰富。其中在物种多样性方面,本次调查获得了江西省分布的野生花卉资源有77科,257种,占江西省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02%。其中兰科、木兰科、杜鹃花科分别有67种、14种和7种,是江西省野生花卉资源中的大科;而五加科、茜草科等科,只有12种,属于小型科。按观赏特性多样性,具有观花类、观叶类、观果类、观茎类和观姿态类花卉等。按园林用途多样性可分为花坛花卉、盆栽花卉、景观花卉等种类。本研究还列举了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花卉种类。

徐明[9](2014)在《杭州观果植物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义的观果植物是指果实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开花植物的应用最为广泛,观果植物的应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中通过对野生观果植物和园林中常见观果植物的调查分析,通过建立观果植物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合园林中应用的特色观果植物。通过对杭州园林中观果植物应用案例分析和以观果植物为主要材料的景观方案设计,为观果植物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文中得出以下结论:(1)杭州地区野生观果植物有114种,分属52个科87个属,种类最多的为蔷薇科有17种。果实颜色方面,红色果实占据多数,占66.67%,植株类型方面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果实类型以核果和浆果为主。在观赏季节方面,以果实成熟的秋季为主。同时对34种观果价值高的植物进行物候期观测,记录了不同常见观果植物的果实物候变化。(2)对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观果植物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分5个大区进行调查统计,分别为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和校内主干道,5个区使用的观果植物的种类分别为10种、15种、21种、10种和9种。校园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无患子,共有20次;其次是枸骨,共有18次;另外南天竹、黄山栾树和无刺枸骨也应用频率也较高,分别为13、12和11次。在分区统计中,运动区使用最多的是南天竹和无患子,分别是5次和3次;教学区使用最多的是枸骨和无患子,分别是8次和6次;生活区是枸骨和黄山栾树,分别是6次和5次;办公区是使用最多的是无刺枸骨的4次;校园主干道石楠使用频率最高,为3次。(3)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果实进行评价,建立目标层(A)、约束层(C)和指标层(P)的判断矩阵,约束层(C)分为果(C1),花(C2)和其他(C3)。指标层(P)共有11个,分别为果实颜色(P1),果实大小(P2),挂果量(P3),果实形状(P4),果实光泽度(P5),果实类型(P6),果实整体感观(P7),果期长短(P8),株型(P9),果用途(P10)和繁殖方式(P11)。各个因子权重排序为P1>P7=P8>P9>P4=P5=P2>P10>P3=P6>P11,果实颜色(P1)的权重值最大。最终将观果植物评价得分分为5个等级。(4)在通过对观果植物的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在杭州园林中观赏植物应用调查,对观果植物进行专类园设计,并提出3种设计方案。每种方案有4种组合模式,分别水、桥边的搭配,道路两边的搭配,建筑两边的搭配和草坪及其他区域搭配。不同模式下多种观果植物自身搭配以及与其他类型的植物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陈晓丽,吴斌,张启翔,王早生,梁永基,杨赉丽,苏雪痕,程金水,刘秀晨,王秉洛,俞善福,何济钦,尤传楷,陈秀中,马玉,包满珠,俞孔坚,何昉,包志毅,金荷仙,吴桂昌,蒋晔,邵权熙,彭少辉[10](2013)在《纪念陈俊愉院士》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6月8日,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先生于北京病逝,值此陈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花凝人生——纪念陈俊愉院士逝世一周年暨陈俊愉学术思想研讨会"日前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以此纪念陈俊愉先生爱国奉献、为园林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并号召全行业以陈俊愉先生为楷模,深入研究陈俊愉先生学术思想,共同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研讨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分会承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李雄主持,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分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园林企事业单位和园林学会代表连同陈先生家属、弟子及在校师生代表9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二、适宜南京城市绿化的几种黄山野生藤本花卉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宜南京城市绿化的几种黄山野生藤本花卉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泾县马头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自然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1.2 自然教育的兴起
        1.1.3 宏观政策的支持与考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然教育及其相关概念
        2.1.2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的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大自然教育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儿童设计学理论
        2.2.4 景观感知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2.3.1 自然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2.3.2 自然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2.3.3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特征与活动案例分析
    3.1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类型
    3.2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特点
        3.2.1 地域性
        3.2.2 季节性
        3.2.3 自发性
        3.2.4 可持续性
    3.3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3.3.1 生态性开发原则
        3.3.2 特色性开发原则
        3.3.3 文化性开发原则
    3.4 在乡村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分析
        3.4.1 乡村自然资源的独特性
        3.4.2 乡村景观类型的丰富性
    3.5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典型案例分析
        3.5.1 案例介绍
        3.5.2 儿童自然教育活动的特征分析
        3.5.3 儿童自然教育活动的教育内容
        3.5.4 活动场地的设计要求
    3.6 本章小结
4 自然教育实践案例研究
    4.1 上海市前小桔创意农场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规划设计
        4.1.3 小结
    4.2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特色
        4.2.3 小结
    4.3 台湾关渡自然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自然教育场地与设施
        4.3.3 自然教育活动
        4.3.4 运营管理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5.1 规划策略
        5.1.1 规划设计原则
        5.1.2 项目选址与定位
        5.1.3 布局模式
        5.1.4 景观要素设计
    5.2 自然教育课程活动设计
        5.2.1 以对象制定活动
        5.2.2 以条件制定活动
    5.3 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
        5.3.1 自然教育解说的形式
        5.3.2 自然教育解说的内容
        5.3.3 自然教育解说的设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践案例——以泾县马头祥儿童自然教育基地为例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上位规划解读
        6.1.3 区位分析
        6.1.4 自然条件
        6.1.5 现状分析
        6.1.6 基地SWOT分析
        6.1.7 市场分析
    6.2 规划目标
    6.3 规划依据
    6.4 规划设计理念
    6.5 总体规划
    6.6 规划设计分区
        6.6.1 入口服务区
        6.6.2 农事体验区
        6.6.3 户外拓展区
        6.6.4 湿地认知区
        6.6.5 苗木认知区
        6.6.6 森林拓展区
        6.6.7 森林观察区
        6.6.8 动物喂养区
        6.6.9 文创生活区
    6.7 专项规划
        6.7.1 交通规划
        6.7.2 水系规划
        6.7.3 植物规划
        6.7.4 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6.8 自然教育活动策划
    6.9 经济技术指标
    6.10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辽代园林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辽代园林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2.1 辽代政权兴亡与经济发展
        2.1.1 时局动荡与政权更迭
        2.1.2 原始经济到封建经济
    2.2 辽代的疆域与自然地理
        2.2.1 自北向南拓展疆域
        2.2.2 北方地理气候特征
    2.3 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3.1 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
        2.3.2 效仿中原建立定居城市
        2.3.3 “学唐比宋”方针下文化政策宽松
第三章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下的辽代园林发展机理
    3.1 契丹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3.1.1 游牧民族固有的空间观
        3.1.2 “逐水草而居”中形成的生态文化观
        3.1.3 游猎活动下骑马游观的审美方式
    3.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与文化交织
        3.2.1 辽代中原汉文化的重要构成
        3.2.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
        3.2.3 辽代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作用
    3.3 文化交织下园林萌芽
        3.3.1 佛教文化催生寺庙园林
        3.3.2 游牧定居文化结合下的私家园林
        3.3.3 捺钵与皇家园林
第四章 以山林为载体的寺庙园林
    4.1 辽代寺庙园林个案研究
        4.1.1 城市寺庙
        4.1.2 山林寺庙
    4.2 寺庙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4.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4.2.2 择园址、审地形
        4.2.3 园林文化内涵
第五章 以生产为载体的私家园林
    5.1 私家园林概况
        5.1.1 佛教化私园
        5.1.2 庄园园林
        5.1.3 别墅园林
    5.2 私家园林特征分析
        5.2.1 华丽粗犷的北方地域风格
        5.2.2 实用主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以湖泊为载体的皇家园林
    6.1 皇家园林概况
        6.1.1 大内苑囿
        6.1.2 行宫苑囿
        6.1.3 离宫苑囿
    6.2 皇家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
        6.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6.2.2 园林文化内涵
第七章 辽代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7.1 辽代园林发展演变历程
        7.1.1 混沌初开,审美发端
        7.1.2 借鉴吸收,多元发展
        7.1.3 佛风禅韵,寺庙独大
    7.2 辽代园林历史地位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辽帝游幸表
    附录 B 辽代园林营建年表
    附录 c 西辽园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及致谢
致谢

(3)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及育种方向
        1.1 铁线莲属植物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1.1 铁线莲属植全国分布概况
        1.1.2 铁线莲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1.2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方向
        1.2.1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史
        1.2.2 铁线莲属植物亲本选配依据
        1.2.3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育种现状
        1.2.5 铁线莲杂交育种方向及展望
    2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
        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殖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3.1 高温胁迫的影响机理
        2.3.2 高温对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2.3.3 高温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4 高温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 胚挽救和种子打破休眠技术研究进展
        3.1 胚挽救技术的研究进展
        3.1.1 植物胚败育的主要原因
        3.1.2 胚龄对胚挽救的影响
        3.1.3 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对胚挽救的影响
        3.1.4 激素对胚挽救的影响
        3.1.5 其他添加物对胚挽救的影响
        3.2 种子休眠的原因
        3.2.1 种皮障碍引起的种子休眠
        3.2.2 胚成熟度引起的种子休眠
        3.2.3 种子内部激素等引起的种子休眠
        3.2.4 温度引起的种子休眠
        3.2.5 水分引起的种子休眠
        3.3 植物种子打破休眠研究进展
    4 铁线莲离体培养进展
        4.1 铁线莲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4.2 影响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
        4.2.1 植物基因型
        4.2.2 植物的不同部位
        4.2.3 培养基激素配比
    5 花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5.1 铁线莲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意义
        5.2 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5.2.1 农杆菌种类
        5.2.2 外植体
        5.2.3 抗生素种类及浓度
        5.2.4 预培养时间
        5.2.5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
        5.2.6 共培养时间
        5.2.7 延迟筛选培养时间
    6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的影响
        2.2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F_V/_FM、实际光合效率Y(Ⅱ)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Y(NPQ)、Y(NO)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 铁线莲品种耐热性初步评价
        3.3 铁线莲耐热性对育种方向的启发
第三章 铁线莲杂交育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亲本选配
        1.3 杂交育种操作步骤
        1.3.1 花粉采集
        1.3.2 去雄授粉
        1.3.3 收获种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结实、发芽、开花情况
        2.3 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
    3 讨论
        3.1 亲本选配
        3.2 育种效率
        3.3 遗传规律
第四章 德克萨斯组线莲胚挽救与打破休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法
        1.1.1 种子百粒重、相对含水量和吸水率的测定
        1.1.2 胚胎挽救
        1.1.3 打破种子休眠
        1.1.4 数据分析
    2 结论与分析
        2.1 铁线莲‘王梦’种子百粒重、相对含水量、吸水率的测定
        2.2.1 不同消毒时间对铁线莲种子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组合对铁线莲种子胚胎发育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铁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再生体系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无菌系的建立
        1.3.2 无菌苗的壮苗
        1.3.3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1.3.4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1.3.5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
        1.3.6 诱导生根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苗的壮苗
        2.2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2.3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2.4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
        2.5 诱导生根
    3 讨论
        3.1 铁线莲再生体系的建立
        3.2 无菌扦插法
第六章 铁线莲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1.1.3 仪器与试剂
        1.1.4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农杆菌的活化
        1.2.2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1.2.3 转化基本流程
        1.2.4 影响转化效率因素的优化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2.2 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2.3 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检测
        2.4 诱导抗性愈伤组织分化
    3 讨论
        3.1 选择‘王梦’为遗传转化材料的原因
        3.2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7.1 小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野花组合在园林及自然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平天湖公园野花景观的营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花境
        1.1.2 花海
        1.1.3 花坛
        1.1.4 野花组合
    1.2 野花组合研究发展现状
        1.2.1 野花组合的发展演化
        1.2.2 野花组合国外研究现状
        1.2.3 野花组合国内研究现状及目前取得的进展
    1.3 野花组合设计理论基础
        1.3.1 花卉色彩学理论
        1.3.2 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4 景观可持续发展理论
        1.3.5 群落学理论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凸显景观特色
        2.2.2 提升山水景观的内涵
        2.2.3 带动传统花卉业的发展
        2.2.4 实现花卉景观的节约型构建
    2.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的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野花组合应用的案例分析
    3.1 公园案例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1.1 上海滨江公园野花组合应用
        3.1.2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应用
    3.2 道路案例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2.1 普通公路绿化
        3.2.2 高速公路绿化
    3.3 矿地修复中的应用
    3.4 城市公共绿地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5 高尔夫球场等草坪地应用
    3.6 私人花园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7 野花组合的案例总结
        3.7.1 野花组合的优势
        3.7.2 实际应用原则
        3.7.3 常见草花植物名录
第四章 平天湖湿地公园野花组合设计与营建
    4.1 项目解读
        4.1.1 池州市与周边城市区位
        4.1.2 平天湖景区在城市中区位
        4.1.3 周边旅游资源解读
        4.1.4 本规划路线的分析
    4.2 植物配置
        4.3.1 野花组合的分类
        4.3.2 本项目的配置组合
    4.3 总体规划
        4.3.1 项目定位
        4.3.2 设计要求
        4.3.3 设计原则
        4.3.4 设计依据
    4.4 详细规划
        4.4.1 规划节点说明
        4.4.2 规划地形说明
        4.4.3 主要节点平面设计图
        4.4.4 主要节点季节效果图
    4.5 项目施工及其注意事项
    4.6 项目结果调查
        4.6.1 秋冬调查
        4.6.2 春季调查
    4.7 调查结果
    4.8 调查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混播花卉组合的历史沿革
        2.1.2 国外研究内容
    2.2 国内文献研究
        2.2.1 概念研究
        2.2.2 植物材料
        2.2.3 配置技法
        2.2.4 小结
3 草本植物景观调研
    3.1 内蒙古赤峰自然草甸景观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地概况
        3.1.2 植物材料及园林价值分析
        3.1.3 景观应用与组合形式的探讨
        3.1.4 基于植物材料的群落尝试
    3.2 播种营建的花卉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地点与时间
        3.2.2 调查结果
        3.2.3 花海播种成景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3.2.3.1 种类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3.2.3.2 景观层次与结构单一化,生态性差
        3.2.3.3 观赏期集中换植成本高,延续感弱
        3.2.3.4 以草甸为灵感进行组合,追求野趣
        3.2.4 国内外混播应用形式比较与分析
        3.2.4.1 国内外积极探索草本植物景观与生态结合的可能性
        3.2.4.2 国外花卉混播的研究内容相对丰富,体系成熟
        3.2.4.3 国内对于组合式植物的生长习性与观赏特性的研究仍待加强
        3.2.4.4 国内应增加多年生花卉与野生资源的利用率
4 屋顶条件的混播组合试验(屋顶花毯)
    4.1 屋顶试验条件
        4.1.1 试验地块气候背景
    4.2 试验目的
    4.3 准备工作
        4.3.1 种植架
        4.3.1.1 详细设计
        4.3.1.2 运输与摆放
        4.3.2 种植层
        4.3.3 试验材料选择
        4.3.3.1 选种依据
        4.3.3.2 组合依据
        4.3.3.3 试验材料
    4.4 试验方法
        4.4.1 混播流程
        4.4.2 试验流程
        4.4.2.1 试验阶段
        4.4.2.2 试验记录与统计方法
        4.4.2.3 预期结果与效果
    4.5 结果分析
        4.5.1 组合成坪效果数据统计——覆盖率
        4.5.2 组合外貌变化数据统计——平均高度
        4.5.3 组合观赏性及适应性数据统计——抗性组合的筛选
    4.6 小结
5 露地混播组合试验(野花草甸)
    5.1 区位与环境阐述
        5.1.1 杭州湾“海上花田”试验地块
    5.2 试验目的
    5.3 准备工作
        5.3.1 播种前准备
        5.3.2 播种工具的准备
        5.3.3 播种方式
        5.3.4 试验材料选择
        5.3.4.1 选种依据
        5.3.4.2 组合依据
        5.3.4.3 试验材料
    5.4 试验方法
        5.4.1 混播流程
        5.4.2 混播方案
        5.4.3 试验记录与统计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组合成坪效果数据统计——平均覆盖率
        5.5.2 组合景观效果数据统计——花期持续性
        5.5.3 组合适应性与协调性数据统计——混播组合的建议
        5.5.3.1 单种播种推荐
        5.5.3.2 组合中相互抑制关系的探讨
        5.5.3.3 组合中受其他条件抑制的探讨
        5.5.3.4 优良组合推荐
    5.6 草坪混播花种试验(缀花草毯)
        5.6.1 试验背景
        5.6.2 研究内容
        5.6.3 研究方法
        5.6.3.1 材料选择
        5.6.3.2 试验方法
        5.6.3.3 试验流程
        5.6.4 结果分析
        5.6.5 应用原则
    5.7 小结
        5.7.1 播种方式进一步优化
        5.7.2 配比依据生态合理化
        5.7.3 组合外貌丰富多样化
6 混播组合设计手法之实践探索
    6.1 混播组合之营造复合型花海景观
        6.1.1 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6.1.2 复合型景观实践——江苏邳州城北花海设计
        6.1.2.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6.1.2.2 方案设计
        6.1.2.3 种植设计
    6.2 混播组合之创造自然式花园景观
        6.2.1 展示型向自然式转变
        6.2.2 自然式花园实践——浙江上虞“秘密花园”设计
        6.2.2.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6.2.2.2 野花园
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资源与环境危机突出
        1.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病”
        1.1.3 社会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转型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农业公园研究概述
        1.3.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1.3.2 农业公园研究进展
        1.3.3 我国农村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4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公园关联性分析
        1.3.5 其他规划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农业项目现状调研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2.2.1 园区的基本情况
        2.2.2 游客的基本情况
    2.3 调查样本典型特征分析
        2.3.1 景观风貌呈现
        2.3.2 乡土文化表达
        2.3.3 项目产业特色
        2.3.4 生态安全分析
        2.3.5 园区功能布局
        2.3.6 综合配套服务
第三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理论与方法
    3.1 农业公园的内涵和资源分类
        3.1.1 农业公园的概念和内涵
        3.1.2 农业、休闲农业、公园与农业公园
        3.1.3 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及开发建设分类
        3.1.4 农业公园规划及生产实施技术手段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发展战略
        3.2.1 农业生产为本:物质基础及产业环境
        3.2.2 形态丰富多样: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3.2.3 农耕文化为魂:记忆和乡愁的承载
        3.2.4 功能叠加拓展:农业与公园功能衍生
        3.2.5 产业融合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3.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创新规划模式
        3.3.1 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
        3.3.2 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
        3.3.3 案例分析——以金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为例
    3.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产业规划体系
        3.4.1 农业公园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调查与分析
        3.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项目策划体系
        3.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基础配套体系
        3.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沙市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
    4.1 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的特色与理念
        4.1.1 规划流程特色
        4.1.2 项目规划理念
    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前期论证体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4.2.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2.2 生态资源与现场调查
    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策划体系:景观多样与产业融合
        4.3.1 规划目标
        4.3.2 项目布局
        4.3.3 产业发展
        4.3.4 效益分析
    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产业配套体系: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
        4.4.1 农业生产规划
        4.4.2 旅游产业规划
        4.4.3 景观风貌控制
        4.4.4 植物景观规划
        4.4.5 场地竖向规划
        4.4.6 交通游线规划
        4.4.7 土地利用规划
        4.4.8 生态保护规划
        4.4.9 其他配套建设
    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后评价体系:复合生态系统优化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讨论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7)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北京水资源现状
    1.2 宿根花卉
        1.2.1 宿根花卉的特点
        1.2.2 宿根花卉应用现状
        1.2.3 宿根花卉的评价与筛选
    1.3 宿根花卉的抗旱性研究
        1.3.1 抗旱机理
        1.3.2 抗旱性鉴定指标
        1.3.2.1 生物学指标
        1.3.2.2 生理生化指标
        1.3.3 抗旱鉴定常用方法
        1.3.4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1.3.4.1 分级评价法
        1.3.4.2 隶属函数值法
        1.3.4.3 综合指数法
    1.4 抗旱宿根花卉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北京市宿根花卉应用情况调查
    2.1 研究地概况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北京城市绿地中宿根花卉应用现状
    2.4 小结与讨论
3 24种试验材料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试验设计
        3.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下24种试验材料的形态表现
        3.2.2 干旱胁迫对宿根花生长的影响
        3.2.3 24种试验材料的水分利用效率、凋萎系数和抗旱系数
        3.2.4 干旱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2.6 干旱胁迫对24种试验材料气孔特征的影响
        3.2.7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2.8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9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10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1 干旱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12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13 干旱胁迫对POD活性的影响
        3.2.14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植株形态、生长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3.3.2 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3.3.3 水分利用效率、凋萎系数、抗旱系数与抗旱性的关系
        3.3.4 气孔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
        3.3.5 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3.6 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3.3.7 质膜稳定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3.3.8 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3.3.9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的关系
        3.3.10 POD活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4 24种试验材料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4.1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2.2 权重的确定和隶属函数分析
        4.2.3 抗旱性的聚类分析
        4.2.4 抗旱指标选取
    4.3 讨论与小结
5 宿根花卉的田间适应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引种地与试验地概况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杭州观果植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观果植物的相关概念
        1.1.1 概念
        1.1.2 观果植物的价值
    1.2 观果植物的分类
        1.2.1 按植物学分类(按果皮的性质分类)
        1.2.2 按生长习性分类
    1.3 观果植物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观果植物物候期的研究
        1.3.3 观果植物繁殖的研究
        1.3.4 观果植物配置方式研究现状
        1.3.5 观果植物的意境及文化
        1.3.6 观果植物种类应用现状
    1.4 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1.4.1 观赏特性及评价指标
        1.4.2 观赏特性的评价方法
        1.4.2.1 百分制法
        1.4.2.2 模糊数学法
        1.4.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4.2.4 层次分析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杭州地区观果植物种类的调查与分析
    2.1 114 种野生观果植物的统计与分类
        2.1.1 野生观果植物科属系统统计分析
        2.1.2 野生观果植物的分类
    2.2 杭州常见观果植物的统计与分类
        2.2.1 常见观果植物科属种统计分析
        2.2.2 杭州常见观果植物的分类
    2.3 部分观果植物物候期的观测与分析
        2.3.1 观测地点
        2.3.2 试验植物材料
        2.3.3 观测方法
        2.3.4 观测时间
        2.3.5 观测的内容和标准
        2.3.6 结论与分析
        2.3.6.1 开花物候期与物候相观测与记录
        2.3.6.2 果实物候期与物候相观测与记录
        2.3.6.3 落叶观果植物叶片物候相观测与记录
    2.4 30 种观果植物物候期特色总结
    2.5 小结
3 观果植物应用案例调查
    3.1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观果植物应用调查
        3.1.1 调查地点
        3.1.2 调查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校园内功能分区观果植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3.1.3.2 校园观果植物应用现状
    3.2 杭州西湖景区观果植物景观案例调查
        3.2.1 调查方法
        3.2.2 西湖景区公园观果案例分析
        3.2.2.1 建筑边空间分析
        3.2.2.2 草坪空间分析
        3.2.2.3 道路边空间分析
        3.2.2.4 水体边空间分析
    3.3 小结
4 杭州地区观果植物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体系层次的确定
        4.2.3 各指标层权重的计算方法
        4.2.3.1 判断矩阵的确立
        4.2.3.2 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4.2.4 满意一致性检验
        4.2.5 其他层次间判断矩阵的确立
        4.2.6 观果植物观赏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层总排序
        4.2.7 各指标层赋值标准的确立
    4.3 评分等级的确定
    4.4 杭州地区 114 种野生观果植物的综合得分与排序
    4.5 杭州园林中 50 种常见观果植物的综合得分与排序
    4.6 结果与分析
5 观果植物专类区方案设计
    5.1 地点的选择
    5.2 区域现状
    5.3 建立观果植物种植区的必要性
        5.3.1 景观需求
        5.3.2 生态需求
        5.3.3 大众心理需求
    5.4 观果植物种植区植物应用模式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文中所涉观果植物的拉丁名
附图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适宜南京城市绿化的几种黄山野生藤本花卉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泾县马头祥为例[D]. 吴刘帅.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19(01)
  • [3]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D]. 孙瑞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4]野花组合在园林及自然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平天湖公园野花景观的营造为例[D]. 郑欣仪.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D]. 戚俊. 浙江大学, 2018(04)
  • [6]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D]. 唐桂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7]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D]. 刘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江西省野生花卉资源及其多样性[J]. 李文静,邹林海,高荣华,何天明,姜桂华,李奇凯,肖宜安,周兵.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9]杭州观果植物的应用研究[D]. 徐明.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10]纪念陈俊愉院士[J]. 陈晓丽,吴斌,张启翔,王早生,梁永基,杨赉丽,苏雪痕,程金水,刘秀晨,王秉洛,俞善福,何济钦,尤传楷,陈秀中,马玉,包满珠,俞孔坚,何昉,包志毅,金荷仙,吴桂昌,蒋晔,邵权熙,彭少辉. 风景园林, 2013(04)

标签:;  ;  ;  ;  ;  

适合南京城市绿化的黄山野藤几个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