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期间昆明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硕果累累(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婷[1](2020)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离乱纷杂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水准、自由的学术风气及坚毅的民族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誉其“物质上得不了,精神上了不得”。作为民国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继承和发扬了此前就颇具名望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等学府的兴学传统,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储存了抗战建国的力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成为民国高级人才培育的典范,也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参考。因此,本文以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形成基础、管理体系及培养过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究其特色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回溯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通过对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在合校前各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溯源,以对联大建校时研究生教育的背景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第二,梳理西南联大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组织结构、招考选拔、奖励资助体系、科研经费和留学交流等方面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情况作出系统的阐释,力求明晰研究生的组织管理情形。第三,剖析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上,联大构成了联合一体下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型”为培养导向的学、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与教学上,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和前沿理论开设了数量不多但内容精深的课程,并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学术演讲及专题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兼顾中、西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的研究训练上,文、理、工、法、商各科结合着学科发展、国家需要和地域资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方向;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与研究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学生热心真切的指导与关照。第四,阐述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教育局限。从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看,学生大都进入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着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质。虽然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但战争的环境、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以及西南联大以本科为人才培养重心的教育取向,也使得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对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教育颇具成效的原因,以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叶彬[2](2020)在《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学科是组成大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且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自从西方大学组织和学科制度被引入到中国之后,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一时之常态,各个学科门类也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发展特点。工科是较早被引入、并取得独立地位的学科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培养工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西南联大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其工科发展即是当时高等工程教育的缩影,据此作为考察对象,将有助于认识工科学科发展史、把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为现今的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西南联大工科发展为研究对象,简单追溯了近代学制变革中工科取得独立学科地位的过程,并对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抗战爆发前各自的工科发展状况进行概述。根据学科知识形态、组织形态、学科规训等基本内涵,具体分析西南联大工科学科组织的扩充与完善、学科知识传播与学科规训,以及学科知识创新与科研训练。从发展成因来看,不仅包括实业救国潮流、现实发展需求、社会风气导向等外部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科内部前沿知识的积累、学术组织对学科结构的形塑、学科规训权力的发挥等重要条件。从历史影响来看,联大工科学人在学科承继与学科探索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启示着当下新工科建设乃至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视基础科学以及跨学科培养人才,树立通才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国际前沿、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外改革成果,最终构建工科本土学术体系。
刘颖[3](2020)在《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研究 ——以四川省H市竹产业发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招商引资活动的不断开展,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与政府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当地的招商引资成效也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发挥密切相关。H市地方政府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有效的推动了当地竹产业发展。2019年上半年期间,H市竹产业加工类就同比增长了13.1%。与此同时,在推动竹产业招商引资过程中,H市地方政府在市场化条件的指引下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也暴露出政府经济职能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行政服务效能低、引导竹产业布局欠缺合理性、对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未能平衡竹产业项目用地、政府部门间恶性竞争。本文以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以四川省H市竹产业发展为例,梳理其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现状,归纳分析出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出现的问题,并分析总结出其原因。政府行政审批繁琐、政府竹产业监管机制缺乏、竹产业准入机制缺失、政府投资不足、土地要素保障制度缺失、竹产业任务考核制度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竹产业经济发展受限,给竹产业招商效能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对策与建议。从革新招商理念“以人为本”、“放管服”;从竹产业招商政策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健全竹产业任务考核制度、土地要素保障制度方面;从加大政府投资与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方面;从构建竹产业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方面;从竹产业监督机制、搭建统一竹产业监管工作平台、依法行政方面展开。旨在为H市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提供相关参考。并希望更好地促使竹产业招商引资活动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进而促进当地竹产业经济健康且快速地发展。
吴戈[4](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文中研究说明云南戏剧剧种多、生态杂、民族特色鲜明,在全国戏剧文化格局中特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滇剧、话剧、京剧、花灯剧和少数民族剧种白剧、彝剧、傣剧、云南壮剧的艺术生产水准总体提高很快,成就斐然,戏剧理论与批评获得了奠基性发展,戏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和多重,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出现了"庭院戏剧运动"动向,这对城市文化秩序和艺术生产资源都具有重组和拓展的深刻意义。总体说来,昆明的戏剧文化市场慢热回暖,观众稳步增多,戏剧院团发展条件仍需努力提供。
平伟[5](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闫宇[6](2019)在《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最能代表山西全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其中,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是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典型,两景区发展能够充分地体现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式。同时,它们的周边环境发生了重大演变,总结它们的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可促进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景区周边环境利用问题尤为突出,“处处是景”的发展要求强调景区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学者大多是对包括周边环境在内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地的研究,或是对景区的整体性研究,专门针对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不多见,且对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研究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急需发现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不足,总结适合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本文选取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的典型——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为案例,运用文献查阅法和深度访谈法梳理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和触媒元素,采用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法,对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利用比较法,归纳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借鉴其他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进而得出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模式。研究发现:(1)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经历了初步利用、个性利用、高效利用到优质利用四个阶段,物质触媒元素和非物质触媒元素两大类,具体有: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皇城村能人、“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5A级景区标准、资金、媒介宣传、全域旅游理念、城际交通影响,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变化的动因有:祁县民俗博物馆、影视剧效应、5A级景区标准、旅游服务配套、体制改革。(2)景观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认知情感四个维度可以有效地对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进行评价。两景区的景观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景观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景观环境与认知情感之间、土地利用与认知情感之间、产业发展与认知情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属于中度相关,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属于高度相关。(3)两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建议:严格控制噪音,引入声景景观;适时开辟森林旅游路线;创新地利用气候不利因素;停车场智能化技术升级;完善北留高速路口到景区入口“最后一公里”交通;增加夜游项目;慎重发展特色民宿。乔家大院景区应该在新规划的指导下,发挥各地块功能,增强旅游演艺、住宿业、旅游美食及其他新业态发展。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休憩设施和购物场所,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乔家大院·千亩商旅文化精品,创新沉浸式体验产品;多样化的方式展示三雕艺术,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建晋中手工工场。(4)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为内生式利用模式,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为外源性利用模式。内源式利用模式与外源性利用模式不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模式,二者各有优劣。充分利用外源性因素,培养内生式发展能力。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模式:“全景覆盖、全民参与、全产融合”模式。通过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郭蕊[7](2019)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 ——以宜良Z中为例》文中认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良好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他们逆反心理最强,最要面子,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个关键时期,“立德树人”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教育普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较为丰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为低下,导致在学校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不容易忽视又难教育的群体——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客观事实面前,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建国君民,教学优先”,我们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教育的智慧,以其引领教育,培养追求优秀和卓越的学生,激发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成就他们美好的人生。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选取宜良Z中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传承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应的促进策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首先对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和校园文化等概念进行界定,其次解释了本研究运用的理论基础,分别是文化传承理论、组织文化理论、文化认同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理论。第三部分是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第一介绍了学校的概况,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各项活动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第四部分是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先是从学校和家长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提出了促进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第一、树立学校价值观,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二、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三、在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第五、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孔令超[8](2019)在《沙式武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术作为中华儿女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近年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发展迅速,随着一些赛事的举办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在国际竞技赛场,还是在大众健身舞台上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武术门派不仅是区分不同武术风格特点的关键,而且是武术体系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武术发展进程中边缘化比较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武术的如何传承与发展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诸多的思考,对武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应该是被关注及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在“博大精深”的武术流派中,研究其每个武术流派源流、变迁、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众多文化因素是解决武术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出发点;传承和保护是新时代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沙式武术是我国着名武术大师沙国政先生在继承中华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博取众家武术之所长,研其适应当今竞技表演武术之规则和现代社会发展及全民健身,武术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等需求所创,被称为“云南特产”的武术流派。在保护、传承、发展进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己技术体系和理论基础,形成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沙式武术,在云南这“崇文尚武”的沃土上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云南最有代表性、国内外也有较大影响的武术流派之一。本研究对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沙式武术,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沙式武术进行溯本寻源,挖掘其文化价值,以及对沙式武术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其意义在于为沙式武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云南其他武术流派乃至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丰富武术流派传承理论方面的不足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沙式武术是在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它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依托,除了具有武术技术的丰富内容外,又具有很高的养生、健身和竞技表演观赏价值。2、沙式武术经历多变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变迁,创始人沙国政先生注重技法和拳理双修,所创沙式武术体系庞大、风格独特、社会功能较强。3、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沙式武术逐渐边缘化,沙式武术传承人断层较明显。4、目前沙式武术的传承人以嫡系传承人和入室弟子传承人为主,民间传承人和学校传承人为辅。5、相关部门及传承人已重视沙式武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6、沙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路径适宜新时代武术发展的要求,是沙式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7、沙国政武术馆,沙国政拳法研究会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中做了很多工作得到到了云南省体育局,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和人们的充分肯定。8、沙式武术传承人对沙国政先生遗留的手稿进行整理,对已出版的书籍,影像资料等,建立完整的档案,对尚未形成音像和文字的武术套路,功法和各种健身方法陆续进行整理出版。
王文利[9](2018)在《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诉争合同无效,裁判者均需审查合同的效力,如若认定诉争合同有效,则需在裁判文书中表述诉争合同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无悖于法律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如若认定合同违法而无效,则需引用违反具体强制性规定法条,因此每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均无法回避合同效力之审查,存在合同效力的司法识别问题。作为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即违法合同效力的司法识别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合同违法即无效,自当无从研究此类合同效力,然则强制性规定类型化肇始,无论立法者是否予以规定此概念,违法合同不一定无效已深入法治思维之中,如何进行司法识别责无旁贷成为研究对象。当企及探究强制性规定类型精确化、标准化沦为无法实现之幻想,放弃则欲罢不能,如何判定违法合同的效力依旧是司法实务中疑难杂症。《民法总则》第153条未采纳强制性规定类型化概念,源于理论与实务界争议较大、无明确区分标准。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空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之概念,立法未予采纳极具正当性,不仅在于无明确司法识别标准,更主要困境为如何界定之,概皆源于强制性规定类型化系法学概念,并非法律或言立法术语。现因上述原因虽未纳入立法之中,但如何司法识别违法合同的效力依然系裁判难点之一,可谓沉珂痼疾未除,又添并发症,争议不仅未平复,相反更加激烈。探究违法合同之效力,如若继续固持沿循强制性规定类型标准化之路径,因其固有性质使然,无法实现初衷。如何精准识别违法合同效力,仍需自法律历史中探寻,因人类的各种社会制度均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成熟于文明社会,法律制度亦不例外。欲探寻法律体系中细枝末叶,需自无效合同规则的历史演化肇始。强制性规定和违反之无效合同先于国家、法律存在,起源于远古时代之禁忌和违反禁忌的合同。无效合同规则的成因基础为公平、良知、正义、效率,分别系其民法学、伦理学、哲学、经济学基础。有效合同自有价值判断理念,合同有效的基石为鼓励交易、契约自由、等价交换等,鲜有探讨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理念,无效合同规则亦应存有其相应价值判断理念:维护交易秩序是其首要需求,保障契约自由是其必然结果,鼓励和促进交易是其内在目的。强制性规定源于氏族禁忌,先于法律而存在,其类型化并非如我国学者误传系史公尚宽先生所创,细究其雏形可追溯至罗马法中将限制性法律或禁止性法律划分为不完善法律、不完全完善法律及完善法律,在我国系“舶来品”,其继受中存在诸多失误,其中之一,当下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认定存在极端两极化,即过于宽松和苛求。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合同效力认定,矫枉过正,如苛求认定有效,随意扩大无效的范围。其成因无外乎学术研究存在误识、理论准备不足、司法识别路径指向不明。虽强制性规定类型标准、精确化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但仍具有相当的价值功能:根本性转变了裁判者的理念、慎重对待违法合同的效力、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为防止公法过分干涉意思自治、保持适度管制,需要对强制性规定加以一定限制,两分法起到了在私法领域桥头查验欲进入国家管制、分辨强制性规定对私法行为效力影响的审核作用。两分法作为一种严格预防强制性规定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否定的守桥者(裁判者)手中检测仪器之一,规制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尊重和守护意思自治是守卫者使用两分法之本分,其价值功能亦在此。强制性规定类型化并非唯一司法识别违法合同效力利器,识别强制性规定类型需考量立法目的、衡量相冲突利益、法益之种类、交易安全,其所禁止者,究系针对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等,加以认定。不仅如此,还应当考量无效后果、法律效果、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公正原则。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合同效力之因素,慎重适用强制性规定否定合同效力,尽量减少无效合同之认定。我国无效法律行为规则的历史演化,特别是违法合同效力之司法识别,系改革开放伴生物,随前者不断深化而变化,历经任意无效、限制无效至严格限制无效之清晰可见脉络。其进步性不可小觑,但因我国改革开放仍然在路上,故现行规则及其适用依然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违法合同效力之司法识别中:适用法律依据不规范、认定合同无效扩大化、强制性规定类型化识别有误、裁判无效依据有误、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自相矛盾。特别是在法律适用上存在适用《合同法》第52条不规范:依据该条认定合同有效;不直接适用该条认定合同无效;笼统适用该条;混用该条各项。无效扩大化表现为:有瑕疵合同认定为无效;委托理财合同保底条款认定无效于法无据;将未生效合同判定无效。诸多司法识别失误主要源于司法实践忽视法律适用、强制性规定泛滥、强制性规定类型化识别认识模糊。矫治上述缺失首先须在立法上清理限缩强制性规定,慎重判定违法合同无效,在此基础上奉行“存疑推定有效”之规则,具体而言,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不因部分无效否定整体合同效力;法定撤销及解除优先于无效。在违法合同中,违反资格准入强制性规定的嗣后补正合同,作为特例,此类合同主要是指房屋买卖、房屋租赁、土地使用权出让、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已达成合意,合同已成立甚至履行,但出卖方、租赁方、出让方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或自始至终未依法取得相关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消防验收安全合格证、出让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证书及依法被法院查封财产后擅自处分的合同,合同标的物或其建筑行为因此存在瑕疵,但存在取得相应许可证或涤除瑕疵可能性的合同。该类合同异于无效合同补正及无效合同转换,虽合同内容具有一定瑕疵,但存在涤除瑕疵可能性,并不因此无效。无论自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基础、理念,抑或违法合同效力之司法识别,均旨在限制强制性规定即公权力对意思自治过度干预,尊重当事人合意,尽量认可合同有效,严格控制违法合同无效之司法判定,鼓励交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白亚辉[10](2018)在《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文中指出私立五华文理学院是创办于民国时期的一所边疆学府,其址位于云南省会昆明。抗日战争结束后,诸多在战时内迁至昆明的教育科研机构先后北返,一方面,造成昆明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急剧下降;另一方面,许多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也面临着升学的困难。为解决此种困局,一批地方文化名流积极倡议并努力创办一所大学,私立五华文理学院因此应运而生。本文以私立五华文理学院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档案史料,进行系列探讨。首先分析学院办学背景,尤以于氏兄弟及地方各界的支持态度为重点。其次对具体的办学活动进行梳理,从筹资、招考、系科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再次对办学特色进行介绍,如边疆学科的设置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最后总结整个办学活动的成败得失,既肯定其在近代云南教育史上所做的贡献,也探讨办学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以期对当今民办大学提供一些有意的启示。作为由本省人士开办的一所私立民办大学,其艰难的办学活动,凝结着一代地方名流为促进本省文教事业发展所耗费的心血。学院坚持立足边疆,以复兴本省文化为己任,在培养学生、研究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办学历程短暂,办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局限,但却在近代云南教育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其对边疆教育事业所做的各种探索和实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九五”期间昆明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硕果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五”期间昆明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硕果累累(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历史认识的需要 |
(二)现实改革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献资料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价值 |
四、核心概念 |
(一)研究生教育 |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基础 |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
一、清朝末期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
二、民国初年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西南联大建校前三校的研究生教育 |
一、国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
四、三校培养模式的特点小结 |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体系 |
第一节 三足分立的教育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严格要求的学生招考选拔 |
一、高标准的专业分组招生考试 |
二、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源 |
第三节 鼓励研学的奖励资助体系 |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科研经费支持 |
第五节 公费择优的留学交流管理 |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 |
第一节 培养模式 |
一、联大一体下的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 |
二、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教、研”一体模式 |
第二节 课程教学 |
一、各专业教师自定开设的课程科目 |
二、联系前沿并融汇西学的教学内容 |
三、由通至专且本硕衔接的课程体系 |
四、重视学术讨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 |
五、欧美教材与外语授课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科学研究 |
一、注重国学文化的文科 |
二、因时制宜的理、工科 |
三、结合社会实际的法科 |
四、联系战时经济的商科 |
第四节 师生互动 |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二、严谨求真的学术指导 |
三、热心真切的人生关照 |
四、学术救国的价值追求 |
第四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局限 |
第一节 学生毕业及三校复员 |
一、研究生的毕业或离校去向 |
二、联大解散后三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恢复 |
第二节 教育成效 |
一、推进学术理论的深化与创造 |
二、引领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三、塑造学子的治学方向与品质 |
第三节 教育局限 |
一、战争环境对科研条件的约束 |
二、西方教学模式的移植缺陷 |
三、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 |
第五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总结 |
第一节 科研为主与精化课程的教研体系 |
第二节 自由包容与多元导引的教学理念 |
第三节 融会中西与紧跟前沿的国际化教育 |
第四节 联系国情与结合地域的研究训练 |
第五节 德学并重与言传身教的教师指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 |
(二)关于西南联大工科的研究 |
(三)关于民国时期工科及工程教育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章 西南联大工科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近代学制变革与工科学科地位之确立 |
一、清末学制变革与工科学科建制 |
二、民初学科建制与工科知识形态 |
第二节 抗战前三校的工科发展概况 |
一、北大学科改制与近代工科组织形态的确立 |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工科建制 |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工科学系 |
第二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具体内涵 |
第一节 学科组织的扩充与完善 |
一、工学院“五系一科”之形成 |
二、师资队伍 |
第二节 学科知识传播与学科规训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材与教学 |
三、人才培养特点及其成就 |
第三节 学科知识创新与科研训练 |
一、学术研究与开辟新的学科方向 |
二、艰苦卓绝的科研训练 |
第三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外部因素 |
一、实业救国潮流 |
二、现实发展需求 |
三、社会风气导向 |
第二节 内部因素 |
一、学科制度演变 |
二、前沿知识把控 |
三、组织架构增强 |
四、学科规训权力 |
第四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学科承续 |
一、三校复员后新的学科布局 |
二、学科方向的承继超越与新领域的开辟 |
第二节 对现今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
一、夯实基础科学功底、注重跨学科培养 |
二、秉持通才育人理念、立足学术造福民众 |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促进产学研合作 |
四、关注国际前沿、构建工科本土话语体系 |
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研究 ——以四川省H市竹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简要评析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职能的涵义 |
2.1.2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涵义 |
2.1.3 招商引资的涵义 |
2.1.4 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
2.2 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适用性 |
2.2.1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理论基础在本研究中适用性 |
第三章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现状概述 |
3.1 H市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概述 |
3.1.1 H市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历史演变 |
3.1.2 H市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
3.2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现状 |
3.2.1 H市竹产业发展情况 |
3.2.2 H市地方政府主要措施 |
3.2.3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的优势 |
3.2.4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的困境 |
3.3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成效 |
3.3.1 竹林资源逐年扩增,栽培水平不断提升 |
3.3.2 对“三农”贡献提高,助力竹农脱贫 |
3.3.3 龙头企业助力产业壮大,提升产业实力 |
第四章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存在问题 |
4.1.1 行政服务效能低 |
4.1.2 引导竹产业布局欠缺合理性 |
4.1.3 对公共产品提供不足 |
4.1.4 未能平衡竹产业项目用地 |
4.1.5 政府部门间恶性竞争 |
4.2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竹产业投资的行政审批繁琐,拉长办理周期 |
4.2.2 缺乏监管机制,对竹产业项目跟进力度弱 |
4.2.3 政府竹产业准入机制缺失,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尚构建起步 |
4.2.4 政府投资不足,无法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 |
4.2.5 政府竹产业土地要素保障制度缺失,土地利用率低 |
4.2.6 部门间竹产业任务考核制度不科学,考核标准流于表面 |
第五章 国内外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经验借鉴 |
5.1 国内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经验 |
5.1.1 成都市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验 |
5.1.2 昆明市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验 |
5.1.3 重庆市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验 |
5.2 国外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经验 |
5.2.1 英国伦敦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验 |
5.2.2 日本大阪的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验 |
5.3 对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履职的经验启示 |
5.3.1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协调效率 |
5.3.2 加强建设营商软环境,增强对外商吸引力 |
5.3.3 建立公平开放的体制,促进形成开放投资市场 |
第六章 H市竹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对策 |
6.1 革新政府招商理念,提高调控经济运行水平 |
6.1.1 倡导“以人为本”,突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
6.1.2 深化“放管服”改革理念,向政府服务市场转变 |
6.2 完善竹产业招商政策制度,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
6.2.1 完善竹产业投资行政审批制度,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
6.2.2 健全竹产业任务考核制度,改变政绩考核标准 |
6.2.3 建立竹产业土地要素保障制度,提高竹产业土地使用效益 |
6.3 加大政府投资,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 |
6.3.1 扩大政府投资力度,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6.3.2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
6.4 加强对竹产业招商引资的指导,提升引导产业布局能力 |
6.4.1 构建竹产业准入机制,完善准入指标 |
6.4.2 构建竹产业退出机制,加快理清竹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
6.5 加强对竹产业招商引资的监督,完善市场监管 |
6.5.1 构建政府竹产业监督机制,开展竹产业项目效能监察 |
6.5.2 搭建统一的竹产业监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 |
6.5.3 依法行政,提升行政治理能力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索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4)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论文提纲范文)
一、获奖名目:似锦的繁花 |
(一) 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奖项的云南剧目① |
(二) 获得文化部各类重要活动荣誉和奖项的云南剧目 |
(三) 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的一系列奖项② |
(四) 全国戏剧理论与批评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论奖、中国文联全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 ③ |
(五) 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表演奖① (主办:中国文联、中国剧协) |
(六) 其他与戏剧有关的获奖 |
二、地域戏剧:次第的芳华 |
三、民族剧种:各异的风景 |
四、景观变化:重整的格局 |
(一) 市场的探索 |
(二) 买剧目的“试水” |
(三) 资源的聚合 |
(四) 格局的重组 |
(五) 空间的拓展 |
五、理论批评:学说的奠基 |
六、现实焦灼:发展的余论 |
(一) 国有院团要在当下的戏剧文化版图中找准位置, 积极创造, 显现力量。 |
(二) 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 用院团生存活力和艺术创造力去检验改革成效。 |
(三) 切实解决戏剧文化的“滇军”建设问题。 |
(5)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
2.3 本章小结 |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
7.6 本章小结 |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
8.4 本章小结 |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语 |
10.1 论文总结 |
10.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周边环境研究进展 |
1.2.2 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
1.5.1 案例选择 |
1.5.2 数据来源 |
2 理论基础 |
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 触媒理论 |
2.3 内生式发展理论 |
2.4 外源性发展理论 |
3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沿革及其触媒元素 |
3.1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沿革 |
3.1.1 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 |
3.1.2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 |
3.2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
3.2.1 皇城相府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
3.2.2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
3.2.3 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催化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4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 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
4.2.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
4.2.2 数据正态性检验 |
4.2.3 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4 假设验证 |
4.3 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
4.3.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
4.3.2 数据正态性检验 |
4.3.3 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
4.3.4 假设验证 |
4.4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
5 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 |
5.1 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凝练 |
5.1.1 内生式利用模式 |
5.1.2 外源性利用模式 |
5.2 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比较 |
5.2.1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的相似 |
5.2.2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的不同 |
5.3 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模式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 ——以宜良Z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社会缘由 |
二、学术缘由 |
三、个人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传统文化 |
二、优秀传统文化 |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 |
四、校园文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文化传承理论 |
二、组织文化理论 |
三、文化认同理论 |
四、学校文化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 |
第一节 学校概况 |
第二节 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调查 |
一、校园文化建设 |
二、学生实施活动的情况 |
三、教师实施活动的情况 |
四、家长实施活动的情况 |
第四章 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方面 |
二、家长方面 |
第二节 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 |
二、学生原因 |
三、家长原因 |
四、社会原因 |
第五章 促进宜良Z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
第一节 树立学校价值观,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 |
一、校长做好示范、精神引领 |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创设有利于学校文化管理的激励制度 |
三、教育主管部门资金支持,学校申报传统文化项目 |
第二节 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
第三节 在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 |
第四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 |
第五节 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沙式武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2.2 丰富中华武术体系的需要 |
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创造性发展的需要 |
1.2.4 弘扬沙国政先生崇尚武德、执着、奉献的武术精神,保护我国非遗的需要 |
1.2.5 完善云南武术“品牌”,引领云南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
1.2.6 沙式武术更好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2.7 沙式武术更好惠及人民的需要 |
1.2.8 沙国政武术馆和沙式武术研究会及相关沙式武术组织的支持 |
1.2.9 个人的实践和经历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武术概念的界定 |
2.1.2 沙式武术概念的界定 |
2.1.3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
2.2.2 有关沙式武术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 |
2.3.3 沙式武术国外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沙式武术的概述 |
4.1.1 沙式武术创始人沙国政先生简介 |
4.1.2 沙式武术的源流及发展 |
4.1.3 沙式武术地理环境变迁 |
4.1.4 沙式武术经历的社会政治环境 |
4.1.5 沙式武术与医术并进的思想体系 |
4.1.6 沙式武术的风格特点 |
4.2 沙式武术的社会功能 |
4.2.1 沙式武术与竞技表演 |
4.2.2 沙式武术与全民健身 |
4.2.3 沙式武术与文化传承 |
4.2.4 沙式武术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 |
4.3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4.3.1 沙式武术传承理念 |
4.3.2 沙式武术段位制推广 |
4.3.3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嫡系传承 |
4.3.4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师徒传承人 |
4.3.5 沙式武术的武馆传承 |
4.3.6 沙式武术的学校传承 |
4.3.7 沙式武术的民间传承 |
4.4 沙式武术的保护现状 |
4.4.1 沙式武术静态保护现状 |
4.4.2 沙式武术动态保护方式 |
4.5 沙式武术的的可持续发展 |
4.5.1 沙式武术可持续发展战略 |
4.5.2 沙式武术的创新机制 |
4.5.3 沙式武术的人才培养战略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动因 |
二、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三、研究状况 |
四、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违法合同的“法”规范:强制性规定 |
第一节 强制性规定的概念诠释 |
一、强制性规定的范围 |
二、相关概念辨异 |
三、强制性规定的祛魅 |
第二节 强制性规定类型化的演变 |
一、类型化的现实性 |
二、类型化的追根溯源 |
三、类型化继受的缺失 |
第三节 类型化既存问题成因 |
一、法源误区 |
二、储备不足 |
三、识别路径指示不明 |
第四节 二分法类型化的适用功能 |
一、二分法类型化的功效 |
二、二分法类型化的考量 |
三、类型化精准目标的践行 |
四、未入典并不是废弃 |
小结 |
第二章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判断理论 |
第一节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历史演化 |
一、无效合同的起源 |
二、民法总则第153条对无效合同规则的影响 |
三、我国无效合同规则发展趋势 |
第二节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建构基础 |
一、民法学基础:公平 |
二、伦理学基础:良知 |
三、哲学基础:正义 |
四、经济学基础:效率 |
第三节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理念 |
一、首要需求:交易秩序之维护 |
二、必然结果:契约自由之保障 |
三、内在目的:鼓励和促进交易 |
小结 |
第三章 违法合同效力的司法识别 |
第一节 司法识别误区 |
一、裁判文书适用法律条文不规范 |
二、合同无效认定扩大化 |
三、强制性规定类型识别错位 |
四、合同无效判定依据不当 |
五、适用诉讼时效认知不一 |
第二节 无效合同司法识别误区的成因 |
一、忽视法律适用 |
二、强制性规定滥觞 |
三、强制性规定类型识别不清 |
第三节 无效合同识别误区之矫治方法 |
一、清理限缩强制性规定 |
二、慎重判定违法合同无效 |
三、确定存疑推定有效规则 |
小结 |
第四章 违法合同的特例:嗣后补正合同效力 |
第一节 嗣后补正合同创设的必要性 |
一、嗣后补正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
二、嗣后补正合同现存困境 |
三、嗣后补正合同缺失性 |
第二节 域外启示 |
一、违法合同未必无效 |
二、违法合同嗣后补正效力的法益权衡 |
三、违法合同有效的法律后果不足为鉴 |
第三节 嗣后补正合同的性质 |
一、嗣后补正合同异于合同效力补正 |
二、嗣后补正合同不同于无效合同转换 |
三、嗣后补正合同的有效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近代中国民办私立大学的研究 |
(二) 关于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重难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重点及难点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 创新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办学缘起及沿革 |
第一节 学院办学缘起 |
一、近代云南的高等教育 |
二、学院兴办的背景 |
三、于氏兄弟的舍产办学 |
四、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
第二节 学院的沿革 |
一、五华学院成立 |
二、学院的发展 |
三、办学结束 |
第二章 办学活动 |
第一节 校务管理及组织机构 |
一、董事会 |
二、组织机构 |
三、五联会 |
第二节 筹资兴学与招生考试 |
一、经费来源 |
二、经费管理及使用 |
三、招生考试 |
第三节 系科设置与教学管理 |
一、系科种类齐全,文科特色明显 |
二、设立《教室日志》,严格教学考核 |
第三章 办学特色 |
第一节 聘任名师,保证教学质量 |
一、聘请大师学者,提高教学质量 |
二、文理相互兼修,培养通识能力 |
第二节 融入地域,立足云南本土 |
一、推进文理研究,成立“两所一会” |
二、结合云南特点,设立“边疆学系” |
三、创办《五华》月刊,研究文史教育 |
第三节 开展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
一、学术活动众多,文化氛围浓厚 |
二、师生活动多样,校园生活多彩 |
第四章 办学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地位及贡献 |
一、致力发展教育,弥补教育空缺 |
二、坚持学术自由,培养民主风气 |
三、立足云南本省,促进文理研究 |
第二节 局限及原因分析 |
一、办学局限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现实启示 |
一、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基础 |
二、明确的办学宗旨是条件 |
三、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 |
四、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前提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九五”期间昆明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硕果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D]. 叶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3]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研究 ——以四川省H市竹产业发展为例[D]. 刘颖. 广西大学, 2020(07)
- [4]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J].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2019(03)
- [5]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D]. 闫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 ——以宜良Z中为例[D]. 郭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沙式武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孔令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研究[D]. 王文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D]. 白亚辉.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