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运算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菊红[1](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王雨清[2](2021)在《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火如荼,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单元教学给出了答案。单元教学设计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要求站在整体的高度,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阶段,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或者技能进行整体设计,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这不仅顺应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而且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的重要手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以下简称Ub D)在教学层面上以“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为核心问题进行展开,倡导在教学上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为单元教学提出了设计框架。研究围绕“怎样运用Ub D理论开展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这一问题展开,按照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立足单元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Ub D理论等,结合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提出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基于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优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或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设计进行归纳总结,初步构建起基于Ub D理论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确定流程具有一定操作性,最终形成基于Ub D理论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单元主题规划—单元目标叙写—单元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反思改进。依据构建起的流程,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以辅助说明基于Ub 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单元教学实施的建议: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探究动力;抓住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效率;技术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开展动态评价,及时反思改进。
姜绍蕊[3](2021)在《基于APOS理论的指数函数概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概念往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认识数学世界、现实世界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数函数概念抽象于大量现实背景,符合数学学习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指数函数不再是第一个学习的初等函数,幂函数的学习为指数函数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指数函数内容的学习又为后续数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这一性质可为高一学生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创造攻克难关的有力武器。因此,指数函数概念教学具有承接性,是整个函数部分学习的重点。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理解不尽相同,并且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也是有局限性的,有层次的,处于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这样背景之下,划分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理解水平,并且分析出每一阶段学生的难点,进而因材施教是极有必要的。最终确立研究问题为:(1)基于APOS理论研究高一学生对指数函数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如何?(2)高一学生指数函数理解常见的错误都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教师在进行指数函数概念教学时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编制指数函数测试卷,在两所高中选择部分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按照APOS理论下指数函数阶段划分标准进行打分,整理分析数据结果,对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对应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APOS理论下高一学生指数函数的各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均衡性、连续性;(2)APOS理论下高一学生在指数函数的各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1)操作阶段:表征能力不强容易出现信息的遗漏,解决实际问题不关心定义域,作图习惯不佳;(2)过程阶段:对指数函数定义缺乏本质的认识,缺乏底数待定分类讨论的意识;(3)对象阶段:不会求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审题识图能力尚待提高;(4)图式阶段:应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困难;解题思路不够明确、规范,反思总结能力尚待提高。造成以上各阶段指数函数学习困难的原因有:(1)操作阶段:指数幂及其运算理解有问题,缺乏大量实际问题操练,书写画图不规范;(2)指数函数定义识记过于形式化,指数函数图象性质理解不到位;(3)复合、分段函数接触较少,数学思想方法尚待提高;(4)不理解指数函数模型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不能有效构建指数函数知识网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加强与现实模型联系,了解指数函数背景;(2)重视指数函数定义形式,进行指数函数变式训练;(3)适当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感知指数函数图象变化;(4)多次反复渗透思想方法,重点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5)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构建指数函数知识网络;(6)“具体化”指数函数研究思路,规范解题程序;(7)实现指数函数各阶段的分层教学。
王彦蓉[4](2021)在《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函数内容为例》文中认为大数据时代,对未来公民用大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对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是促进高中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是衡量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基于文献研究,确定主要研究问题:(1)如何编制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调查问卷与测试卷?(2)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发展有何特点?(3)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中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发展?基于国内外数学推理理论,参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三个水平表现的描述以及已有的研究,遵循相关测评框架的构建思路,构建高中生代数推理能力测评框架。基于构建的测评框架,编制调查问卷与测试题。对天津市不同区四所较高水平学校的226名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测试卷200份,利用SPSS18.0软件分析调查数据,得到结论:(1)高一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普遍达到水平一,但是达到水平二的人数不到一半,高一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有待提升;(2)高一学生的分析性推理能力总体发展较好,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3)高一学生的实践性推理能力发展一般,学生的问题表征和数学建模能力不足;(4)高一学生的创造性推理能力发展较差,学生的求解反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5)男女生以及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代数推理能力表现上无显着差异;(6)学生学业成绩、数学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策略对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促进高中生代数推理能力发展的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符号意识,提升数学表达能力;(2)多元表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3)立足课堂开展研究,挖掘定理生成过程;(4)丰富教材呈现方式,积极创设推理情境;(5)重视渗透学习策略,促进推理能力发展;(6)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实现推理能力外显。
李明雪[5](2021)在《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重点内容的设计,更加清晰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合理设计适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概念教学的基础,才能为更好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关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概念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数学的本质。目前还没有聚焦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水平和指导概念课教学具有研究意义。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合理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是什么?为编制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基础;其次在考虑教学重点设计样本文字性的特点下,结合专家建议,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75份优质教学设计样本进行编码分析,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通过两次征求专家意见,利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效度;然后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形成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评价实施检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形成合理、科学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课标因素、数学因素、教学因素)、9个二级指标(内容要求、思想方法、数学素养、概念内容、概念理解、概念应用、主次分明、合理板书、教学方法),其中9个二级指标对应9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信度良好,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价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S代表总得分,T1至T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S(28)0.1 95T1+0.152T2+0.085T3+0.162T4+0.141T5+0.086T6+0.091T7+0.056T8+0.060T9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建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握好章节重点的知识要求;注意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初中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关注数学概念本质内容,通过提及相关概念等方式理清概念体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核心所在,深化概念理解;注意数学概念应用的具体领域;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合理衔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
刘嫣[6](2021)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数学课程新要求引导着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练习课作为数学课程中的一种,《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之中。但是在传统的练习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过于关注学生在练习课上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情感体验。在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教学中,第二学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更加重视练习课的教学,如何在新课改进程中加快传统练习课的转变,怎样使学生在“数与代数”练习课上既能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练习课教学进行进一步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处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对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练习课的教学方式缺乏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低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应试氛围下对数学教学功利化的追求、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的实施效果以及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自己的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教学目标要强化学生数感并体会理性美;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这些改进策略希望能给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自己和广大的一线教师一些启示。
官丽宁[7](2021)在《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向量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是近代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平面向量数量积是平面向量重要内容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亦是近年高考的热点。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在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上变动较大,如何开展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相关内容的教与学,如何使用新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人大复印全文数据库等方式收集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影响因素、解决策略、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评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基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维度编制了《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从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力、性格)维度编制了《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选取四川省内江市4所中学共338名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用Excel2010对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作了处理,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论:其一,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高阶认知水平较低,在“创造”水平最薄弱,总体得分率仅为16.22%;其二,学生对向量投影知识的记忆存在“死记硬背”情况;其三,学生性别在布鲁姆认知水平各维度及学业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论:一是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水平较低,均值为3.2989(满分5分),得分率为65.98%;二是学生性别在非认知因素上差异明显,男生非认知因素水平高于女生,男生“学习动机”和“性格”优于女生;三是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在非认知因素及其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四是不同学校学生非认知因素存在差异;五是开放题解答情况表明,部分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知识理解、应用存在困难,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六是非认知因素总体对学业成绩影响较大(解释66.7%的变异量),非认知因素5个维度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情绪情感(Beta=0.384),其次是态度、意志力、性格,学习动机(Beta=0.087)几乎不影响学业成绩。(2)对4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结论:(1)新课导入方式单一,均以物理功引入新课;(2)专家型教师(职称为正高级、高级)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具体,一般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难点的确定更笼统,在难点突破上,均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专家型教师更关注典型例题的应用和学生具体的学情;(3)均认为几何画板等现代数学软件有助于数学教学,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悉,而使用频率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2)重视概念课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3)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4)适当重视学生高阶认知水平的发展,可采取创设高阶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等方法提高学生高阶认知水平;(5)注重高中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从提高学习兴趣、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能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表扬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方面入手;(6)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7)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APOS理论对新教材中平面向量数量积做了1个教学设计。
郑梦华[8](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下,努力追求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应然要求,也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层面上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现实课题。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严谨性原则等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数学教育界得到普遍的认同,特别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实施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参阅大量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理论、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则及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理论等文献基础之上,在新的背景下,对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内涵、特点、教育方式及相应要求作了研究并赋予了新的涵义。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将几何代数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及几何的直观性等特点。为了解当前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以及其实施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情况,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南昌市某高中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在三角函数学习中不明确“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目标,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中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中以三角函数为样例,运用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进行了案例教学,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创造,并为学生学习提供自由发现的环境,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发现和演示完成实现再创造。研究中还对教学片段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通过再创造在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能够掌握数学的研究工具、思路与方法,由此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学会数学化,真正达到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刘海悦[9](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劳动力难以应对智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智能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形态也应运而生。智慧课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为基础,为重构课程结构、再造教学流程、创新教育生态、培养新时代人才指明了新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并不少,但与具体学科相融合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因此,为了促进数学学科与智慧课堂的融合,本研究选取了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数学概念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首先,本文基于APOS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理论及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四种研究方法,汇总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及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六大优势。其次,为了解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情况,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三种方法来调查分析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当前概念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再次,针对调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数学概念课的特点、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为依据,以主体性、探究性、反馈性、深度学习和因材施教为原则,通过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环节来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完善与设计,进而优化课前自学、课中强化、课后拓展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出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框架。最后,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以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课程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资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来构建完整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李朵[10](2021)在《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一直更新变换,因此《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孕育而生,课标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单元)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主题单元的学习模式随之也火热起来,课标倡导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进而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单元是以学生自己探索、合作学习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了课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单元教学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此,设置三个研究问题:(1)“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案设计是什么?(2)“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如何?(3)通过教学反思,修改后的单元教案设计是什么?该研究以普通高中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进行教案的开发,包括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数乘向量和向量的线性运算,采用观察法、录像带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开发单元的教案设计,然后依据教案设计实施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测试卷调查、学生访谈深入分析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最后基于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对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对开发的教案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研究得到三条结论:第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第二,“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充分结合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第三,“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制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的教学目标;第二,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把课程内容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融合;第三,为落实课标要求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二、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运算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运算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单元教学是顺应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需要 |
1.1.2 单元教学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1.1.3 单元教学能够满足数学教学的实际要求 |
1.1.4 单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教学设计 |
1.2.2 单元教学设计 |
1.2.3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重、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单元教学的历史沿革 |
2.1.2 单元教学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
2.1.3 单元教学的类型与价值研究 |
2.1.4 单元教学的操作流程研究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UbD理论的逆向设计模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分析法 |
3.3.2 案例分析法 |
3.3.3 专家咨询法 |
3.4 研究思路 |
第四章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构建 |
4.1 自UbD而下对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架构 |
4.1.1 单元主题规划 |
4.1.2 单元目标叙写 |
4.1.3 单元评价设计 |
4.1.4 教学过程设计 |
4.1.5 反思改进 |
4.2 自案例而上对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归纳 |
4.2.1 案例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
4.2.2 案例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
4.3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
第五章 基于UbD的“一次函数”单元教学设计 |
5.1 “一次函数”单元主题规划 |
5.1.1 确定单元主题 |
5.1.2 明确大概念 |
5.1.3 划分基本问题 |
5.2 “一次函数”单元目标叙写 |
5.3 “一次函数”单元评价设计 |
5.4 “一次函数”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
5.5 “变量与函数”课时教学设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讨论 |
6.3 研究建议 |
6.3.1 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探究动力 |
6.3.2 抓住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
6.3.3 技术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
6.3.4 开展动态评价,及时反思改进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专家意见征询 |
附录2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
附录3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于APOS理论的指数函数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APOS理论 |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的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总体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4.2 各阶段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4.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5 指数函数学习现状与成因分析 |
5.1 高一学生指数函数学习现状 |
5.2 原因分析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指数函数测试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4)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函数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数学推理 |
1.2.2 代数推理 |
1.2.3 数学能力 |
1.2.4 代数推理能力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重点难点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历程分析 |
2.1.2 数学推理能力的测验研究 |
2.1.3 数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研究 |
2.1.4 代数思维与代数推理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范例教学 |
2.2.2 再创造理论 |
2.2.3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
2.2.4 数学推理理论 |
第三章 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测评框架与研究工具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思路 |
3.5 研究方法 |
3.6 研究工具 |
3.6.1 代数推理能力测评框架 |
3.6.2 代数推理能力测试卷 |
3.6.3 代数推理能力调查问卷 |
3.6.4 访谈提纲 |
第四章 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现状分析 |
4.1 代数推理能力水平描述性分析 |
4.1.1 测试卷结果分析 |
4.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1.3 学生等级水平的总体分析 |
4.1.4 分析性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总体较好 |
4.1.5 实践性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总体一般 |
4.1.6 创造性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总体较差 |
4.2 代数推理能力水平相关分析 |
4.2.1 代数推理能力与学生学业成绩显着相关 |
4.2.2 代数推理能力与数学学习习惯显着相关 |
4.2.3 代数推理能力问题解决策略显着相关 |
4.2.4 代数推理能力与元认知水平显着相关 |
4.3 代数推理能力水平差异性分析 |
4.3.1 代数推理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
4.3.2 代数推理能力学校差异分析 |
4.4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高中生代数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
5.1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
5.2 多元表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
5.3 立足课堂开展探究,挖掘定理生成过程 |
5.4 丰富教材呈现方式,积极创设推理情境 |
5.5 重视渗透学习策略,促进推理能力发展 |
5.6 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实现推理能力外显 |
第六章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创新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测试卷(预测试) |
附录2 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测试卷(正式测试) |
附录3 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6 对推理论证能力的具体要求 |
致谢 |
(5)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教学重点 |
1.2.2 数学教学重点 |
1.2.3 数学概念课教学 |
1.2.4 评价指标体系 |
1.2.5 评价模型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专家咨询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教学重点设计 |
2.1.2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
2.1.3 数学教学重点设计评价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APOS理论 |
2.2.2 教学最优化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1 质性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2 实施检验研究样本的选取 |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阶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阶段 |
3.3.3 评价指标权重划分阶段 |
3.3.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3.3.5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
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3.4.1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修改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
3.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专家意见咨询数据处理 |
3.4.3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1 “课程标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
4.2.2 “数学知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
4.2.3 “教学设计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
4.3 基于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展示教学设计的NVivo质性分析 |
4.3.1 教学设计样本的确定 |
4.3.2 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 |
4.3.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
4.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第五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
5.1.1 研究方法 |
5.1.2 专家的选取 |
5.1.3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讨论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 |
第六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检验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
6.1.1 信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
6.1.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的确定 |
6.1.3 信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
6.1.4 信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
6.1.5 信度检验评价的具体实施 |
6.1.6 评价结果分析 |
6.1.7 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
6.2.1 效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
6.2.2 效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
6.2.3 效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
6.2.4 内容效度检验的具体实施 |
6.2.5 内容效度系数检验 |
6.3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验证 |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1.3 指标体系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7.2 结论 |
7.3 建议 |
7.3.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
7.3.2 针对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 |
附录2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 |
附录3 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样本 |
附录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表 |
附录5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
附录6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
致谢 |
(6)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数学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新要求 |
(二) 练习课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
(三) 第二学段数学练习课教学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四)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五)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概念界定 |
(一)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
(二) “数与代数” |
(三) 小学数学练习课 |
二、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类型 |
(一) 促进新知巩固的练习课 |
(二) 促进知识融合的练习课 |
(三) 促进弱点强化的练习课 |
三、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授课上学习的新知 |
(二) 有助于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
(三) 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和逻辑思维 |
(四) 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
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波利亚解题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作用的理解情况 |
(二)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情况 |
(三)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情况 |
(四)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情况 |
(五)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情况 |
(六)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情况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 |
(三) 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 |
(四) 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知识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 |
(五) 练习课的教学方式偏重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 |
(六) 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应试氛围下对数学功利化的追求 |
(二) 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教学的实施效果 |
(三) 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 |
(一) 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形成正确的练习课教学理念 |
(二) 把加强学生算理理解和态度养成作为练习课的价值追求 |
(三) 教师要提升“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的教学艺术 |
二、“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 |
(一)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厘清与新授课间的逻辑关系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
三、“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要强化学生数感和体会理性美 |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化学生的数感和计算基本功 |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理性美 |
四、“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 |
(一) 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认知的层次性 |
(二)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并利用资源创新开发练习题 |
五、“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
(一) 对练习题的讲练结合要注重精讲多练 |
(二) 适当进行小组探究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
(三) 采用变式、题组、错例教学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
(四) 利用多媒体资源灵活开展趣味练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
六、“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 |
(一) 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学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
(二) 在对解题效果的及时反馈中加强反思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现实诉求 |
1.平面向量数量积在高考中的体现 |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变化 |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非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综述 |
(一)克服负迁移 |
(二)降低认知加工的难度 |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
(四)激活非认知因素 |
三、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知课教学设计研究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 |
四、国外研究现状 |
五、相关理论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非认知因素 |
(三)APOS理论 |
(四)数学核心素养理论 |
六、综述小结 |
(一)综述结论 |
(二)综述引发的思考 |
第3章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一)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
2.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二)教师访谈提纲编制与实施 |
四、数据的编码 |
第4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测试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数量积测试结果分析 |
3.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结果差异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非认知因素现状分析 |
3.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
4.问卷中开放题学生回答结果分析 |
5.非认知因素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课导入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难点分析 |
(三)几何画板使用情况分析 |
第5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
一、研究结论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调查结论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论 |
(三)教师访谈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一)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 |
(二)重视概念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 |
(三)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 |
(四)适当重视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发展 |
(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
(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 |
(七)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
三、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预测) |
附件2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正式) |
附件3 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件4 非认知因素各维度介绍 |
附件5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教学理论 |
3.1 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 |
3.2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3.3 张景中的“教育数学”思想 |
4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内涵、特点、方式及要求 |
4.1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内涵 |
4.2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特点 |
4.3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教育方式 |
4.3.1 数学概念教学 |
4.3.2 数学命题教学 |
4.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
4.4 运用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要求 |
5 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建议 |
5.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5.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5.3 “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
5.4 三角函数教学建议 |
6 再创造原则下的三角函数教学案例分析 |
6.1 HPM视角下的三角函数 |
6.2 现行教材中的三角函数 |
6.3 三角函数教学案例 |
6.3.1 “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案例 |
6.3.2 “诱导公式”教学案例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核心素养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核心素养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核心素养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教师访谈记录(节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二)国家政策引领的新方向 |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模式 |
(四)培养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智慧课堂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国内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概述 |
(一)国外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慧课堂 |
(二)数学概念课 |
(三)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APOS理论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ADDIE教学设计模型理论 |
(四)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三、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及要素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现状调查 |
一、观察法 |
(一)观察目的 |
(二)观察对象 |
(三)观察工具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内容及信效度 |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效果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存在的问题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建议 |
第五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 |
一、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 |
(二)依据数学概念课的特点 |
(三)依据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探究性原则 |
(三)反馈性原则 |
(四)深度学习原则 |
(五)因材施教原则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
(一)分析阶段 |
1.学习者特征分析 |
2.教学内容分析 |
(二)设计阶段 |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
2.媒体选择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
3.教学策略的设计 |
4.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
5.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三)开发阶段 |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2.微视频的开发 |
3.教学PPT的开发 |
4.练习题的开发 |
5.概念图的开发 |
6.辅助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
(四)实施阶段 |
(五)评价阶段 |
第六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一、《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
二、《对数的概念》教学资源 |
三、资源使用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主要术语界定 |
(五)创新点 |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概念 |
2.理论基础 |
(二)文献综述 |
1.单元教学设计 |
2.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 |
3.研究方法 |
(三)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1.研究问题二 |
2.研究问题三 |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
1.研究问题一 |
2.研究问题二 |
3.研究问题三 |
(四)研究框架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案设计 |
1.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
2.单元教学目标 |
3.教学重难点 |
4.教学方法及手段 |
5.单元课时安排 |
6.单元目标检测 |
7.教学过程设计 |
(二)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实施效果 |
1.教学实施效果观测表结果分析 |
2.后测试卷结果分析 |
3.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小结 |
(三)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反思 |
1.教案设计反思表结果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完善教案设计 |
4.小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后测试卷 |
附录B 课时目标检测试题 |
附录C 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单元教学反思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向量的加法”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F “向量的减法”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G “数乘向量”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H “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I “向量的加法”教案设计(第二版) |
附录J “向量的减法”教案设计(第二版) |
附录K “数乘向量”教案设计(第二版) |
致谢 |
四、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运算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D]. 王雨清.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基于APOS理论的指数函数概念教学研究[D]. 姜绍蕊.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一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函数内容为例[D]. 王彦蓉.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明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刘嫣. 扬州大学, 2021(09)
- [7]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官丽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为例[D]. 郑梦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D]. 刘海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10]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