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1](2018)在《甜菜丛根病抗性差异性状及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菜丛根病是影响甜菜生产的严重病害,能够导致甜菜产量剧减和含糖量降低。本研究首次以国内自育抗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丛根病抗性相关机理研究,之前未有相关报道。本文对76份不同类型的甜菜育种材料进行了丛根病抗性鉴定比较试验;比较了3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优化了甜菜双向电泳体系条件;比较了病毒胁迫处理和未处理材料不同时期抗性酶的酶活变化;双向电泳后,抠除抗病和感病材料明显差异的蛋白质胶点,送华大基因公司进行胶内蛋白质鉴定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的育种材料丛根病抗性田间鉴定比较试验,在抗性材料中筛选出了5个抗性表现良好的材料。其中HBI-1和N98122为高抗材料。筛选出HBX-5和IX-1作为高感材料。在后续试验中分别作为抗病和感病材料使用。在引进材料、高糖型材料、标准型材料中分别筛选出3、2、2个表现较好的材料。(2)甜菜双向电泳体系条件优化研究中: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中TCA/丙酮法提取效果较好,IPG胶条pH范围47较适合甜菜叶片双向电泳,7 cm IPG胶条150μg上样量效果较好。17 cm IPG胶条300μg上样量效果较好。(3)病毒胁迫处理后抗病材料较感病材料各项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但应激反应后酶活的峰值日期并不相同,峰值日期大多出现在苗龄45 d(侵染初期),而过氧化物酶峰值日期为苗龄50 d,说明不同酶在应激反应中基因表达的速度并不相同。未经胁迫处理的试验材料酶活变化幅度较小。(4)抗感病材料田间产质量鉴定结果表明,丛根病抗性材料抗1(HBI-1)、抗2(N98122)含糖率均高于对照,块根亩产量抗1(HBI-1)略低于对照,抗2(N98122)高于对照。产糖量均高于对照。综合表现抗1(HBI-1)较抗2(N98122)表现更好。感病材料病3(HBX-5)、病4(IX-1)块根产量和含糖率均低于对照。(5)蛋白质双向电泳后,扣除明显差异的蛋白点78个,共检测到169个蛋白。其中有25个蛋白质仅在感病材料检测到,111个蛋白质仅在抗性材料中检测到。同时在抗1和抗2样品中检测到13个蛋白质,仅在抗1样品中检测到的蛋白质28个、仅在抗2样品检测到蛋白质70个。通过基因注释和通路分析,注释到72个KO,114个通路。对145个蛋白进行GO注释,共注释到208个GO注释。其中134个蛋白可以注释上NR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比对分析。抗病材料主要表达的功能蛋白,以光合作用、糖代谢、呼吸抗氧化作用、信号转导、脂代谢及一些未知蛋白为主;而感病材料主要表达光合作用蛋白和呼吸抗氧化蛋白,即自身应激反应所表达的蛋白质。其中抗2材料中发现一个蛋白质序列(Bv7171670jfwy.t1),推断可能是蛋白质At1g52660,与植物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菊花[2](2015)在《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 BNYVV)引起的一种全球性范围土传病害,对甜菜制糖业和生产造成了巨大危害。本试验在盆栽(病土和非病土处理)和水培(BNYVV病毒胁迫处理)下,采用RT-PCR方法和比较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甜菜抗、感病品种HB-1.N122、 I-1、HX-5叶片及块根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脂氧合酶(LOX)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变化与抗丛根病性之间的关系。从甜菜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和防御反应酶类活性方面对甜菜抗丛根病性生化生理机制进行揭示,为甜菜抗丛根病生理及分子育种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中采用RT-PCR方法对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进行检测,获得了较好的RT-PCR扩增条带,目标片段大小为324bp。2.优化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检测的RT-PCR技术体系:PCR体系中引物浓度为0.4uMol/L, dNTPs浓度为0.1mMol/L、Taq酶量为0.2U/uL、Mg2+的浓度为1.5mMol/L。PCR扩增采用三步法,退火温度为55℃,时间为30秒;变性温度达到95℃,时间为20秒;延伸温度为72℃,时间为30秒,45个循环。3.盆栽条件下,取供试品种不同时期的叶片和块根进行检测,在病土处理下,检测的各个酶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测定结果均不同程度高于非病土处理,且这些酶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与甜菜各品种抗丛根病性呈正相关关系,达到显着差异(P<0.05):结果显示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含有较高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脂氧合酶(LOX)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各防御酶系基因表达量与其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一致。表明病原物侵染甜菜后诱导体内产生抗丛根病基因的表达和相关防御酶系活力的升高。4.水培条件下,供试品种受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诱导后与盆栽(病土处理)相比,甜菜块根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基因上调表达,酶活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未受BNYVV病毒诱导之前,不同供试品种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微弱,在受病毒诱导35d开始有不同的诱导表达水平,基因受诱导表达强度为抗病品种明显高且早于感病品种。推测这些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与甜菜抗丛根病的抗性有密切关系。
余晓丛[3](2012)在《甜菜抗丛根病胞内钙信号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甜菜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是除热带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食糖来源。在甜菜生产过程中受到诸多病害的危害,其中甜菜丛根病是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甜菜丛根病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的一种甜菜病毒病害,该病对甜菜生产危害极大,发生后块根减产40%-60%,含糖下降4-9度,严重地块甚至绝产,已成为制约甜菜生产及制糖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甜菜抗丛根病性已成为甜菜生产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甜菜抗丛根病生理机制,对加速甜菜抗病育种、扩大甜菜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采用钙离子荧光探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及同位素标记技术,以侵染丛根病病源甜菜叶片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病源侵染后信号转导途径中第二信使—胞内钙离子浓度与分布及依赖于钙离子的蛋白激酶活性变化,揭示胞内钙离子及蛋白激酶在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为丰富和完善甜菜抗丛根病细胞信号转导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建立了检测甜菜细胞内钙离子的技术体系。应用钙离子荧光探针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甜菜叶片为材料,低温4"C下装载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20μmol·L-1)120min,将材料置于室温25℃放置120min,将钙离子探针Fluo-3/AM置入甜菜叶片细胞内,且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有荧光猝灭现象。为研究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入甜菜叶片细胞后胞内Ca2+变化提供技术支撑。2.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浸染甜菜叶片后,抗丛根病品种胞质Ca2+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得到胞质Ca2+快速增高的特征曲线,而感病品种胞质Ca2+浓度基本未发生变化。病毒侵染甜菜叶片引起的胞内Ca2+水平增高主要来源于细胞间隙的钙离子。表明Ca2+作为甜菜-丛根病病原物互作过程中的第二信使是激活甜菜抗丛根病所必经途径。3.茉莉酸、水杨酸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外源JA、SA处理可以诱导甜菜叶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染甜菜叶片细胞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相一致,初步表明JA、SA是病毒侵染甜菜后胞内钙信号的上游信号分子。4.从外源底物、ATP浓度、反应时间、金属离子浓度等方面筛选测定甜菜叶片细胞内蛋白激酶活性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体外检测甜菜叶片胞内蛋白激酶活性的体系:外源底物为Histon-Ⅲ,其浓度为0.5mg/mL, ATP浓度为50μmol/L,Mg2+浓度为5mmol/L,启动反应10min。通过在体系中不加Ca2+、加Ca2+、加Ca2+和CaM、加Ca2+和TFP进行蛋白激酶活性对比试验,初步鉴定出受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染甜菜叶片后钙信号响应的蛋白激酶为CDPKs。
陈玉珍[4](2012)在《甜菜抗丛根病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 ——着重于活性氧代谢及细胞壁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甜菜各种病害的袭击,不仅给甜菜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制约制糖业的发展。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以多粘菌(Polymyxa betae)为传播介体,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 BN YVV)引起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国内外主要从病原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及寄主生理生化角度来探讨病毒致病机理和甜菜抗丛根病机理。本研究以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与BNYVV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互作体系中的形态学特征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明确不同互作体系间活性氧(H2O2和02-·)及保护酶系(POD和SOD)产生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标记技术在亚细胞水平上对活性氧(H2O2和O2-·)及保护酶系(POD和SOD)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位,并检测了不同互作体系间木质素组织定位的差异及细胞壁糖蛋白在寄主细胞内积累的规律,以明确活性氧代谢及细胞壁成分在甜菜抗丛根病性中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揭示甜菜抗丛根病信号传导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与BNYVV互作过程中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与病毒互作体系的甜菜块根形态学和超微结构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甜菜叶脉受该病毒侵染后其形态学解剖结构无差异,但超微结构受到影响。形态学水平上,抗、感病品种表现为表皮破坏,皮层薄壁细胞组织产生裂隙,大多细胞都脱落,木质部附近的木薄壁细胞破损,完全丧失了对根部的保护作用。其中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表现被伤害程度更为严重,其皮层薄壁细胞几乎全部脱落,生长速度缓慢,根部发育受阻。而叶脉的形态解剖结构与对照比较,未发现异常变化。另外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有更发达的维管束结构。在亚细胞水平上,BNYVV对感病品种的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整个细胞变形,空虚化,细胞核结构发生紊乱,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明显增多,细胞质中小液泡增多,在液泡膜边缘可见到一些纤细丝状物质的圆形或卵圆形小泡突入液泡中。叶脉细胞叶绿体完全瓦解,出现许多嗜锇颗粒。而抗病品种细胞超微结构破坏较轻,寄主细胞产生一系列显着的结构防卫反应:形成细胞壁沉积物及液泡膜上显示出黑色颗粒状沉积物等。说明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和细胞器病理变化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关。2.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和电镜细胞化学标记技术研究了甜菜-BNYVV互作过程中H2O2和O2-·产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感丛根病体系均在侵染早期出现大量H2O2和O2-·,其中抗病体系的H2O2和O2-·产生量明显高于感病体系。H2O2在抗病和感病体系中的分布位置基本相似,多分布在块根、叶脉细胞的液泡膜和质膜上,叶脉细胞间隙也有H2O2的分布,而O2-·在抗病品种块根与叶脉细胞的质膜上定位,感病品种的则在液泡膜上被发现。而且感病体系H202和O2-·沉积量明显弱于抗病体系。H2O2和O2-·产生量和分布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密切联系,不同部位定位的H2O2和O2-·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甜菜对病毒侵染的防御反应。3.采用生化检测及酶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甜菜与BNYVV互作过程中POD和SOD的活性及其在细胞内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前POD主要定位在甜菜块根细胞细胞壁及叶脉细胞线粒体和细胞间隙,当病毒感染后,抗、感病甜菜品种块根皮层细胞的细胞壁、质膜和液泡膜上的POD及叶脉薄壁细胞的细胞壁、质膜、液泡膜、线粒体、细胞间隙上的POD活性均比其对照显着升高,抗、感病甜菜品种在POD分布部位上没有区别,但两者沉积量有所差异,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SOD在未感染病毒的抗、感病甜菜块根皮层薄壁细胞质膜与液泡膜,叶脉厚角组织薄壁细胞质膜及叶脉细胞线粒体、细胞间隙上被发现,病毒侵染后甜菜抗、感病品种块根SOD在细胞内分布位置相同都分布在质膜和液泡膜,但抗病品种以质膜上分布为主,感病品种以液泡膜上分布为主。抗病品种SOD活性不仅明显高于其对照,也明显高于病毒侵染后的感病品种。甜菜抗、感病品种POD及SOD细胞内分布的沉积量与生理生化检测的酶活性结果一致,从亚细胞学水平说明高活性的POD及SOD是甜菜抗丛根病性生化标记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4.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及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BNYVV对甜菜细胞壁中木质素和HRGP的影响。结果显示,BNYVV侵染前后在甜菜抗、感病品种的块根与叶脉横切面的所有导管上均有木质素和HRGP的沉积,块根薄壁组织的细胞壁由外向内也逐渐显示出由深至浅的木质素沉积;抗病品种木质素和HRGP的积累量较感病品种和其对照增加更为显着;说明在甜菜与BNYVV互作体系中,HRGP参与木质素的合成,木质素和HRGP在甜菜组织内快速积累是甜菜抗丛根病性的表现之一。
王茂芊[5](2010)在《利用SRAP标记对我国三大产区部分甜菜骨干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SRAP标记方法对华北(内蒙古),西北(新疆、甘肃),东北(黑龙江)甜菜三大产区的甜菜研究所选出的250份甜菜育种核心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探讨我国甜菜各产区育种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华北产区供试材料66份,西北产区供试材料90份,东北产区供试材料94份。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4个表型差异比较明显的甜菜品系对88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筛选,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33对。2.对66份华北产区材料进行SRAP标记分析,33对引物组合共产生604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19条,多态性条带的比率平均为53.0%,平均遗传距离为0.3457,遗传相似系数为0.7077。各类型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大小为单胚品系0.8009>多胚二倍体品系0.7068>多胚四倍体品系0.6592。根据田间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将供试材料分为五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类群。结果显示,华北产区甜菜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华北产区供试材料主要表现为根产量较高,抗丛根病性强的特性。3.对90份西北产区材料进行SRAP标记分析,33对引物组合共产生592条扩增带,其中有324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的比率平均为54.7%,平均遗传距离为0.3723,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891。各类型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大小为单胚品系0.8364>外国引进品种0.7528>多胚四倍体品系0.7059>多胚二倍体品系0.6970。根据田间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将供试材料分为五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包括三个亚类,第三类群包括两个亚类。结果显示,西北产区甜菜供试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差异: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西北产区供试材料主要表现为根产量高,抗丛根病性较强的特性。4.对94份东北产区材料进行SRAP标记分析,33对引物组合共产生694条扩增带,其中有424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的比率平均为61.0%,平均遗传距离为0.3536,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022。各类型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大小为单胚品系0.7910>多胚四倍体品系0.7497>多胚二倍体品系0.7101。根据田间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将供试材料分为六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二大类群,其中第一大类分为四个亚类,第二大类分为三个亚类。结果显示,东北产区甜菜供试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差异: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产区供试材料主要表现为含糖率较高,抗褐斑病性强的特性。5.对250份我国三大产区材料进行SRAP标记分析,33对引物组合共产生719条扩增条带,其中459条呈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率平均为63.8%,平均遗传距离为0.4165,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93。各类型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大小为外国品种0.7528>单胚品系0.6945>多胚四倍体品系0.6816>多胚二倍体品系0.6612。根据田间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九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第四类群包括两个亚类。结果显示,我国甜菜三大产区供试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华北产区与西北产区的供试材料在遗传基础或基因来源上较近,而东北产区与西北产区、华北产区的供试材料遗传基础较远。聚类结果显示,供试的外国品种与我国多数供试材料遗传基础仍有明显差异。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区的供试材料各有特色,华北供试材料主要表现为根产量较高、抗丛根病性强的特性;西北供试材料主要表现为根产量高、抗丛根病性较强的特性;东北供试材料主要表现为含糖率较高、抗褐斑病性强的特性。
周艳丽,卢秉福[6](2009)在《甜菜丛根病的起源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甜菜丛根病的起源,综述了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陈贵华[7](2009)在《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着重于SA、Ca2+信号分子的研究》文中提出甜菜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在生产中甜菜病害较多,其中甜菜丛根病是甜菜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广泛而迅速地蔓延。该病是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BNYVV)引起的,以多粘菌(Polymyxa betae)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土壤传播病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基因组、多粘菌及其作用模式上,而关于甜菜抗丛根病的作用机制及其抗病信号转导途径目前尚未见报道,为解决和防治甜菜丛根病,本文分别以甜菜抗病、感病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途径,重点分析了SA、H2O2、Ca2+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过程,目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细胞壁中H2O2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BNYVV作用下,甜菜抗病品种细胞壁H2O2含量较大幅度升高,大量的H2O2激活了甜菜细胞抗氧化系统,提高甜菜抗丛根病的能力;H2O2诱导了HRGP基因的表达,甜菜细胞壁中羟脯氨酸(hyp)含量升高,提高了甜菜对丛根病的抗性;细胞壁中木质素大量积累,提高了甜菜自身的抗病性。综合分析可见,细胞壁中H2O2作为抗病信号物质在甜菜抗丛根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甜菜抗丛根病的一个信号分子。2、通过研究BNYVV对甜菜内源SA含量及其它相关指标的影响,明确了信号分子SA在甜菜抗丛根病中的作用及其作用路径。结果显示,BNYVV侵染后甜菜抗病品种块根SA含量明显升高,显着高于感病品种;叶片SA含量升高幅度也较明显,但其峰值明显低于块根中SA的含量,推断甜菜块根可能是产生SA的初始部位,通过长距离运输到达叶片。大量积累的内源SA,使甜菜块根中H2O2含量明显升高,高浓度的SA与H2O2,激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生大量的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甜菜块根中PAL活性升高,使木质素大量合成,提高甜菜对丛根病的抗性。综合分析可见,在BNYVV作用下,甜菜内源信号分子SA含量升高,SA促进H2O2在植物中大量积累, H2O2可作为另一个信号分子,激活甜菜的抗病防御系统,激活与抗病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提高甜菜抗丛根病性。说明,SA是甜菜抗丛根病重要信号分子之一。3、通过用Ca2+、CaM抑制剂分别处理田间及实验室种植的甜菜抗病、感病材料,进行CaM含量及其它相关抗病指标的测定,研究信号分子Ca2+在甜菜抗丛根病中的作用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在BNYVV作用下,甜菜细胞中CaM含量与Ca2+浓度变化相趋势一致,甜菜细胞中的Ca2+浓度升高,激活CaM活性,Ca2+与其受体CaM结合,形成Ca2+-CaM系统。Ca2+-CaM系统可通过调控甜菜下游防御系统,提高甜菜抗丛根病性;通过对抗氧化酶系统的调控,清除活性氧,从而减轻了BNYVV对甜菜的伤害,提高了甜菜抗丛根病的能力;Ca2+-CaM系统可通过调控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增强代谢,提高甜菜对丛根病的抗性,Ca2+-CaM系统在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其它信号分子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黎丽[8](2009)在《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诱导表达与抗丛根病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应用比较生理学的方法,以抗丛根病性不同的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和室内接种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 BNYVV)后,研究了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几丁质酶(Chitinase)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与抗丛根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丛根病病地上和还是无丛根病病地上各个生育时期供试的4个甜菜品种的这几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丛根病地上大于无病地、抗病品种防御反应酶类活性高于感病品种;丛根病地上4个甜菜品种的防御反应基因达到最大表达量的时间早于无病地且抗病品种的基因表达量大于感病品种。甜菜接种BNYVV后这几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抗病品种酶活性的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酶活性高峰出现时间均早于感病品种;接种前4个甜菜品种的防御反应基因都有微弱表达,接种后12h-120h各个基因都有诱导表达,抗病品种的基因诱导表达早于感病品种并且强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另外,病地上的各指标测定结果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无病地上,表明病原物侵染诱导甜菜体内与抗丛根病有关的酶系活力及物质含量升高;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抗病性不同的甜菜防御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这些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与甜菜抗病性有关。本研究从防御反应酶类的活性以及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方面阐明了甜菜抗丛根病生理生化机制,为甜菜抗病生理及抗病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赵尚敏[9](2009)在《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了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聚类分析对59份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划分。主要结果如下:1、对15项形态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四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34%,基本上可以代表原始变量的全部信息。经主成分分析后,以筛选出的4个指标进行类群划分,将59份甜菜种质资源材料分为六大类。59份种质的欧氏距离在0.26-6.70之间,可见参试种质在形态学性状上具有较广泛的变异,形态多样性较丰富。在种质间的欧式距离中,以种质7和1间的最大,为6.70,欧式距离最小的是种质58和39,为0.26。从聚类划分的六大类来看,供试材料表型遗传上存在较大差异。2、选取田间实验性状差异较大的22份甜菜材料的DNA作模板,从91对引物中筛选出7对带纹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甜菜遗传多样性研究。3、利用筛选出的7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对59份甜菜种质资源进行SSR分析, 7对引物在59份资源材料中共检测到3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5.28个,种质间遗传相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18-0.94,平均为0.45,表明参试种质遗传基础比较复杂。4、根据SSR的扩增结果,对59份抗丛根病甜菜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0.71时,将59份种质划分为五大类。5.比较形态学性状和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发现两者结果不太一致。前者是反映表型差异,由于受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遗传表达可能不太稳定,植物形态和生理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后者是反映整个遗传基因组的多态性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付增娟[10](2008)在《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文中提出甜菜丛根病是甜菜生产区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选育甜菜抗丛根病品种是目前解决该病最有效的方法,而新品种选育又是以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为基础,因此对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十分重要。本论文以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的综合鉴定与评价,目的在于对已收集的抗丛根病育种材料进行系统鉴定,挖掘有利基因种质材料,从而达到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甜菜种质资源鉴定的有效方法和技术。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31份供试材料在14个形态指标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相关分析中找出了各项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代表了全部信息的34%,而其中株高、块根产量、产糖量和病情指数所占的分量较大。将谱带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供试材料被划分为五大类群。2.采用EST同工酶和POD同工酶对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鉴定,两种同工酶在电泳酶带数量上较少,标记位点较少。3.利用优化后的凝胶电泳条件对甜菜种子盐溶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该蛋白具有丰富的谱带,种质间在谱带数目、相对迁移率和带的强弱等方面均可见较明显的差异。将谱带进行0-1聚类分析,供试材料被划分为五大类群。4.优化甜菜I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反应体积中包括10×PCR Buffer 2μL、2.5mmol/L MgCI2、dNTPs0.25mmol/L、1.5 U Taq DNA聚合酶、引物0.5μmo1/L、100ngDNA模板。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min,然后94℃变性30s,45℃(不同引物退火温度不同)退火30s,72℃延伸1 min,扩增35个循环后,最后72℃延伸5min。5.利用优化后的ISSR-PCR扩增体系、扩增程序及筛选出的2个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DNA扩增,扩增结果中共检测出13条谱带,材料间扩增的总带数和差异带带数变化较大。经0-1聚类分析,供试材料被划分为六大类群。6.利用4种鉴定技术对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表明:Y07、Y08、Y11、Y13、Y18这五份材料在聚类分析中被单独划分为一类,可能种质本身存在与其它材料不同的基因,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
二、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甜菜丛根病抗性差异性状及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
1.1 甜菜丛根病的发现及发病机理 |
1.1.1 甜菜丛根病的发现及类型 |
1.1.2 甜菜丛根病的发病机理 |
1.2 植物抗病生理生化机制 |
1.2.1 植物抗性物质 |
1.2.2 寄主防御酶系 |
1.3 甜菜丛根病的检测方法 |
1.4 甜菜丛根病的防治 |
1.4.1 栽培防治措施 |
1.4.2 选用具有丛根病抗性的品种 |
1.4.3 分子辅助抗病性育种 |
1.4.4 组学在甜菜丛根病上的应用 |
1.4.5 小RNA在甜菜丛根病上的应用 |
1.5 展望 |
第二章 甜菜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
2.1 蛋白组学研究相关技术 |
2.1.1 样品制备 |
2.1.2 蛋白分离技术 |
2.1.3 胶上蛋白质检测方法 |
2.1.4 质谱技术 |
2.1.5 鉴定技术 |
2.2 甜菜蛋白组学研究 |
2.2.1 甜菜育性相关蛋白组学研究 |
2.2.2 甜菜抗旱性相关蛋白组研究 |
2.2.3 甜菜抗盐性相关蛋白组研究 |
2.2.4 甜菜抗病性相关蛋白组学研究 |
2.2.5 甜菜种子活力相关蛋白组学研究 |
2.3 展望 |
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章 甜菜丛根病高抗材料筛选比较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与处理 |
3.1.2 田间苗期生长势、百株重、子叶面积、调查 |
3.1.3 繁茂期生长势、株高调查 |
3.1.4 收获后产量和含糖率测定 |
3.1.5 丛根病病情指数调查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丛根病抗性材料田间性状及产质量比较 |
3.2.2 引进甜菜资源材料丛根病抗性鉴定 |
3.2.3 高糖型甜菜材料丛根病抗性鉴定 |
3.2.4 标准型甜菜材料丛根病抗性鉴定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甜菜丛根病抗性相关生理反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及处理 |
4.1.2 取样 |
4.1.3 丛根病病毒浸染检测 |
4.1.4 粗酶液提取及提取方法 |
4.1.5 酶活测定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丛根病病毒检测 |
4.2.2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4.2.3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2.5 脂氧合酶活性的变化 |
4.2.6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甜菜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条件优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与处理 |
5.1.2 总蛋白提取方法 |
5.1.3 蛋白质浓度测定体系 |
5.1.4 双向电泳条件的设定 |
5.1.5 双向凝胶电泳及凝胶染色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
5.2.1.1 蛋白质检测 |
5.2.1.2 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比较 |
5.2.2 双向电泳体系条件优化 |
5.2.2.1 7cm固相IPG胶条条件优化 |
5.2.2.2 17cm固相IPG胶条条件优化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甜菜丛根病抗性差异性状及蛋白组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及处理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6.1.3 丛根病病毒浸染检测 |
6.1.4 总蛋白提取方法 |
6.1.5 蛋白质浓度检测 |
6.1.6 双向电泳及凝胶染色 |
6.1.7 质谱分析:LC-MS/MS(液质联用)分析 |
6.1.7.12 -DE胶蛋白质点的检测 |
6.1.7.2 凝胶扫描 |
6.1.7.3 图像分析和蛋白点切取 |
6.1.7.4 蛋白质点MALDI-TOF-TOF质谱分析 |
6.1.7.5 MALDI-TOF/TOF上机 |
6.1.7.6 信息分析流程 |
6.1.7.7 Mascot软件数据库搜索 |
6.2 结果分析 |
6.2.1 田间性状调查比较 |
6.2.2 丛根病毒检测 |
6.2.3 蛋白质提取及浓度检测 |
6.2.4 双向电泳检测 |
6.2.5 LC-MS/MS(液质联用)分析 |
6.2.6 抗性差异蛋白的KEGG、GO、NR注释 |
6.2.7 抗性材料与感性材料差异蛋白比较 |
6.2.7.1 感病材料中检测到的特异性蛋白 |
6.2.7.2 抗性材料中检测到的特异性蛋白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菜丛根病概况 |
1.1.1 甜菜丛根病的危害 |
1.1.2 甜菜丛根病的病原 |
1.1.3 甜菜丛根病发病途径及发病条件 |
1.1.4 甜菜丛根病症状 |
1.1.5 甜菜丛根病防治 |
1.2 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
1.2.1 甜菜丛根病生物技术研究 |
1.2.2 植物抗病生理生化机制 |
1.2.3 植物抗性物质 |
1.2.4 寄主防御酶系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盆截设计 |
2.2.2 水培设计 |
2.2.3 取样及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RT-PCR试验方法 |
2.3.2 多酚氧化酶测定 |
2.3.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5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测定 |
2.3.6 脂氧合酶的活性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菜总RNA的提取和病毒检测 |
3.1.1 甜菜总RNA的提取 |
3.1.2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检测 |
3.2 甜菜RT-PCR反应体系建立 |
3.2.1 不同镁离子浓度对RT-PCR反应的影响 |
3.2.2 不同底物浓度对RT-PCR反应的影响 |
3.2.3 不同引物浓度对RT-PCR反应的影响 |
3.2.4 不同酶量对RT-PCR反应的影响 |
3.2.5 BNYVV的RT-PCR优化体系 |
3.3 盆栽甜菜抗、感病品种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差异与酶活性分析 |
3.3.1 甜菜不同品种多酚氧化酶基因差异表达和酶活性关系 |
3.3.2 甜菜不同品种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的变化 |
3.3.3 甜菜不同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的变化 |
3.3.4 甜菜不同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的变化 |
3.3.5 甜菜不同品种脂氧合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的变化 |
3.4 水培甜菜不同品种防御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1 甜菜不同品种多酚氧化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
3.4.2 甜菜不同品种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分析 |
3.4.3 甜菜不同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分析 |
3.4.4 甜菜不同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分析 |
3.4.5 甜菜不同品种脂氧合酶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分析 |
4 讨论 |
4.1 RNA提取及R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4.1.1 RNA提取及病毒检测 |
4.1.2 R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4.2 盆栽条件下甜菜防御反应基因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之间关系 |
4.3 水培条件下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之间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甜菜抗丛根病胞内钙信号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甜菜丛根病研究综述 |
1.2.1 致病病源 |
1.2.2 传播媒介及侵染过程 |
1.2.3 丛根病的防治措施 |
1.3 钙离子信号研究综述 |
1.3.1 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 |
1.3.2 钙离子信号的产生 |
1.3.3 钙信号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
1.3.4 钙信号靶蛋白与特异性钙信号的解码 |
1.3.5 钙调节的蛋白激酶 |
1.3.6 CDPKs在钙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1.4 茉莉酸与植物抗病性 |
1.4.1 茉莉酸与防御酶系 |
1.4.2 茉莉酸与活性氧代谢 |
1.5 水杨酸与植物抗病性 |
1.5.1 水杨酸与过氧化氢酶 |
1.5.2 水杨酸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甜菜叶片细胞内[Ca~(2+)]_1检测技术的确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甜菜品种及供试病原 |
2.1.2 Fluo-3/AM探针的导入 |
2.1.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孵育温度和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2.2 荧光指示剂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2.2.3 甜菜叶片细胞装载Fluo-3/AM前后细胞荧光观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BNYVV侵染甜菜对叶片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甜菜品种及供试病毒 |
3.1.2 Fluo-3/AM探针的导入 |
3.1.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BNYVV侵染甜菜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
3.2.2 BNYVV侵染甜菜胞内钙离子转移特点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水杨酸、茉莉酸对甜菜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Fluo-3/AM探针的导入 |
4.1.3 SA处理 |
4.1.4 JA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A处理后甜菜叶片胞内Ca~(2+)的变化 |
4.2.2 JA处理后甜菜叶片胞内Ca~(2+)的变化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BNYVV侵染对甜菜叶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甜菜品种及供试病毒原 |
5.1.2 甜菜品种的BNYVV处理 |
5.1.3 蛋白提取液的制备 |
5.1.4 提取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5.1.5 蛋白激酶活性测定方法和条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蛋白激酶检测反应体系的确立 |
5.2.2 BNYVV侵染对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
5.2.3 BNYVV侵染甜菜蛋白激酶类型的鉴定 |
5.3 讨论 |
5.3.1 蛋白激酶检测体系的建立 |
5.3.2 钙激活蛋白激酶的特性 |
5.4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甜菜抗丛根病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 ——着重于活性氧代谢及细胞壁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菜丛根病的研究概况 |
1.1.1 甜菜丛根病典型症状及发生规律 |
1.1.2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概述 |
1.1.3 甜菜抗丛根病研究 |
1.1.4 甜菜丛根病的防治 |
1.2 植物抗病机制概述 |
1.2.1 生理生化抗病性 |
1.2.2 形态结构抗病性 |
1.3 植物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概述 |
1.3.1 组织化学的定义及方法 |
1.3.2 组织化学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3.3 细胞化学定义及方法 |
1.3.4 细胞化学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3.5 显微镜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BNYVV侵染甜菜后最适取样时期的确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3 甜菜—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互作中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甜菜块根及叶片BNYVV含量分析 |
3.2.2 甜菜抗、感病品种块根与叶脉形态解剖学观察 |
3.2.3 甜菜抗、感品种块根与叶脉超微结构比较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甜菜—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互作过程中活性氧(H_2O_2和O_2~-·)的积累与分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甜菜块根、叶片BNYVV含量检测 |
4.2.2 甜菜H_2O_2含量变化 |
4.2.3 甜菜O_2~-·含量变化 |
4.2.4 甜菜中H_2O2细胞化学定位 |
4.2.5 甜菜中O_2~-·细胞化学定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甜菜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互作中保护酶系(POD和SOD) |
活性及其细胞化学定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甜菜块根、叶片BNYVV含量检测 |
5.2.2 甜菜的POD活性变化 |
5.2.3 甜菜的SOD活性变化 |
5.2.4 甜菜的POD细胞化学定位 |
5.2.5 甜菜的SOD细胞化学定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胁迫下甜菜细胞壁木质素和糖蛋白的组织细胞化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甜菜块根、叶片BNYVV含量检测 |
6.2.2 甜菜块根与叶片中木质素的组织化学定位 |
6.2.3 甜菜块根与叶片中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细胞化学定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利用SRAP标记对我国三大产区部分甜菜骨干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甜菜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1.1 甜菜种质资源的研究 |
1.1.2 甜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2.1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
1.2.2 分子标记在甜菜研究方面的应用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SRAP标记分析华北产区甜菜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分类 |
2.2.2 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2.2.3 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分析 |
2.2.4 聚类分析 |
2.3 小结 |
3 SRAP标记分析西北产区甜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分类 |
3.2.2 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3.2.3 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3 小结 |
4 SRAP标记分析东北产区甜菜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分类 |
4.2.2 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4.2.3 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分析 |
4.2.4 聚类分析 |
4.3 小结 |
5 我国甜菜三大产区部分育种材料的SRAP总体分析 |
5.1 我国250份甜菜材料的生物学与分子标记分析 |
5.1.1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分类 |
5.1.2 SRAP标记分析 |
5.1.3 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分析 |
5.1.4 聚类分析 |
5.2 小结 |
6 讨论 |
7 结论 |
7.1 华北产区甜菜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
7.2 西北产区甜菜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
7.3 东北产区甜菜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
7.4 我国甜菜三大产区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总体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甜菜丛根病的起源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甜菜丛根病的起源 |
2 甜菜抗丛根病遗传育种 |
2.1 甜菜抗丛根病育种 |
2.2 抗性基因的来源 |
3 国内甜菜丛根病研究现状 |
4 甜菜抗丛根病研究的发展趋势 |
(7)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着重于SA、Ca2+信号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植物对病原菌的适应性响应机制 |
2.1 次生代谢变化 |
2.2 细胞壁组分及生理生化变化 |
2.2.1 细胞壁木质化作用 |
2.2.2 细胞壁角质化、栓化及胼胝质的积累 |
2.2.3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与积累 |
2.2.4 细胞壁中蛋白质类物质的变化 |
2.3 寡聚糖与植物抗病性 |
2.4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氧化突发的启动与发生 |
3 水杨酸与植物抗病性 |
3.1 水杨酸 的作用 |
3.1.1 水杨酸是植物抗病反应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
3.1.2 水杨酸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3.2 水杨酸的作用机理 |
3.2.1 水杨酸的作用模式 |
3.2.2 水杨酸是一种可以长距离传导的积累信号分子 |
3.3 水杨酸与茉莉酸在抗病信号转导中的相互关系 |
4 Ca~(2+)-CaM 系统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信号功能 |
4.1 植物细胞中 Ca~(2+)的分布及其含量调控 |
4.2 Ca~(2+)是植物抗病反应中重要的信号分子 |
4.3 Ca~(2+)调节的蛋白激酶 |
4.4 植物钙调节蛋白的作用 |
4.5 在抗病信号转导中 Ca~(2+)与其它抗病信号物质的相互关系 |
5 甜菜丛根病概述 |
5.1 甜菜丛根病的发生、危害及病症 |
5.2 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
5.3 基因工程在甜菜抗丛根病中的应用 |
6 本课题研究简介 |
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6.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6.2.1 课题研究内容 |
6.2.2 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抗病性鉴定 |
1 田间实验材料抗病性鉴定 |
1.1 实验材料 |
1.2 测定项目及实验方法 |
1.2.1 病情指数调查 |
1.2.2 病毒含量测定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不同甜菜品种病情指数分析 |
1.3.2 甜菜块根病毒含量分析 |
2 室内实验材料抗病性鉴定 |
2.1 室内接种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细胞壁中过氧化氢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设置 |
1.3 田间取样 |
1.4 测定方法 |
1.4.1 甜菜块根细胞壁的制备 |
1.4.2 细胞壁中H_2O_2含量的测定 |
1.4.3 细胞壁中抗氧化酶SOD、POD 活性的测定 |
1.4.4 细胞壁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1.4.5 细胞壁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NYVV 对甜菜块根细胞壁 H_2O_2含量的影响 |
2.1.1 H_2O_2标准曲线 |
2.1.2 BNYVV 对甜菜块根细胞壁 H_2O_2含量的影响 |
2.2 BNYVV 对甜菜块根细胞壁抗氧化酶 SOD、POD 活性的影响 |
2.3 BNYVV 对甜菜块根细胞壁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 BNYVV 对甜菜块根细胞壁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水杨酸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 |
1 BNYVV 对甜菜内源水杨酸及防御酶系统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2.1 SA 含量的测定 |
1.2.2 其它相关指标的测定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BNYVV 对甜菜内源SA 含量的影响 |
1.3.2 BNYVV 对甜菜块根H_2O_2含量的影响 |
1.3.3 BNYVV 对甜菜块根CAT 活性的影响 |
1.3.4 BNYVV 对甜菜块根PAL 活性的影响 |
1.3.5 BNYVV 对甜菜块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BNYVV 对甜菜病程相关蛋白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
2.2.2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2.2.3 RNA 提取及检测 |
2.2.4 cDNA 合成 |
2.2.5 RT-PCR 引物设计 |
2.2.6 目的基因的 RT-PCR 扩增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BNYVV 对甜菜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2.3.2 BNYVV 对甜菜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2.3.3 BNYVV 对甜菜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4 BNYVV 对甜菜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3 小结 |
第五章 Ca~(2+)—CaM 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 |
1 钙、钙调素抑制剂对田间甜菜抗丛根病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2.1 Ca~(2+)、CaM 抑制剂对甜菜 H_2O_2含量的影响 |
1.2.2 Ca~(2+)、CaM 抑制剂对甜菜 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1.2.3 Ca~(2+)、CaM 抑制剂对甜菜抗氧化酶统的影响 |
1.2.4 Ca~(2+)、CaM 抑制剂对甜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 钙、钙调素抑制剂对室内 BNYVV 摩擦接种的甜菜抗丛根病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钙、钙调素抑制剂对甜菜抗 BNYVV 过程中 H_2O_2含量及 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2.2 钙、钙调素抑制剂对甜菜抗 BNYVV 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3 钙、钙调素抑制剂对甜菜抗 BNYVV 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4 BNYVV 对甜菜不同品种 CaM 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图说明 |
作者简介 |
(8)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诱导表达与抗丛根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菜丛根病概况 |
1.1.1 甜菜丛根病的危害 |
1.1.2 甜菜丛根病的病原、发病条件及表现症状 |
1.1.3 甜菜丛根病的防治 |
1.1.4 甜菜抗丛根病研究进展 |
1.2 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
1.2.1 寄主防御酶系 |
1.2.2 病程相关蛋白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2.2.2 室内接种试验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2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2.3.3 脂氧合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
2.3.5 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
2.3.6 RT-PCR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田间栽培条件下甜菜防御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 |
3.1.1 甜菜抗、感病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1.2 甜菜抗、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1.3 甜菜抗、感病品种脂氧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1.4 甜菜抗、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1.5 甜菜抗、感病品种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1.6 甜菜抗、感病品种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 |
3.2 室内接种BNYVV 甜菜防御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 |
3.2.1 接种BNYVV 后抗、感病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2.2 接种BNYVV 后抗、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2.3 接种BNYVV 后抗、感病品种脂氧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2.4 接种BNYVV 后抗、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3.2.5 接种BNYVV 后抗、感病品种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菜丛根病基本概况 |
1.1.1 甜菜丛根病的危害及其传播 |
1.1.2 甜菜丛根病的防治 |
1.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2.1 种质资源的研究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3 分子标记在甜菜上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形态学鉴定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2.2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方差分析 |
2.2.3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3 SSR 引物的筛选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SSR 引物 |
3.1.5 实验方法 |
3.2 PCR 扩增 |
3.2.1 PCR 反应体系(见表11) |
3.2.2 PCR 反应条件 |
3.2.3 分离 PCR 产物-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4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SSR 遗传多样性与聚类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SSR 分析及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SSR 标记多态性分析 |
4.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
4.3.3 SSR 标记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
4.3.4 SSR 引物及甜菜种质的遗传差异 |
4.4 讨论 |
4.5 形态学标记与SSR 标记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 |
5.1 甜菜形态学标记分析 |
5.2 SSR 引物的筛选 |
5.3 甜菜SSR分子标记分析 |
5.4 SSR 引物及甜菜种质的遗传差异 |
5.5 甜菜形态学标记与SSR 分子标记的比较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菜基本概况 |
1.2 甜菜丛根病基本概况 |
1.2.1 甜菜丛根病的危害 |
1.2.2 甜菜丛根病的病原、发病条件及表现症状 |
1.2.3 甜菜丛根病的防治 |
1.3 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
1.3.1 种质资源研究的概念及意义 |
1.3.2 甜菜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3.3 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形态学鉴定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2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2.3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形态鉴定的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3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同工酶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田间取样及处理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试剂及贮液配置 |
3.1.4 酶液的提取 |
3.1.5 同工酶电泳条件的优化及其建立 |
3.1.6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法具体步骤 |
3.1.7 染色 |
3.1.8 酶谱的记录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EST 同工酶酶谱 |
3.2.2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 |
3.2.3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同工酶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4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种子盐溶蛋白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化学试剂 |
4.1.3 仪器 |
4.1.4 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甜菜种质资源种子盐溶蛋白 SDS-PAGE 结果 |
4.2.2 甜菜种质资源种子盐溶蛋白 SDS-PAGE 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5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 ISSR 分子标记鉴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甜菜基因组 DNA 的提取结果 |
5.2.2 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5.2.3 ISSR-PCR 反应体系、扩增程序的的建立 |
5.2.4 ISSR 分子标记进行甜菜种质资源鉴定 |
5.3 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甜菜丛根病抗性差异性状及蛋白组学研究[D]. 张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2]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关系[D]. 菊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3]甜菜抗丛根病胞内钙信号特征的研究[D]. 余晓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4]甜菜抗丛根病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 ——着重于活性氧代谢及细胞壁成分的研究[D]. 陈玉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5]利用SRAP标记对我国三大产区部分甜菜骨干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茂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6]甜菜丛根病的起源与研究进展[J]. 周艳丽,卢秉福. 中国糖料, 2009(04)
- [7]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着重于SA、Ca2+信号分子的研究[D]. 陈贵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 [8]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诱导表达与抗丛根病的关系[D]. 黎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9]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D]. 赵尚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10]甜菜抗丛根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D]. 付增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