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SComm控件在开发GPS接收板串口通信程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娜[1](2016)在《基于Web的接触网检修作业挂接地线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文中认为在电力系统的日常生产工作中往往需要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和维护,接触网作为特殊的输电线路担负着给动车及电力机车供电的重要任务,其供电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高铁及电气化铁路的运行安全,所以接触网的日常巡视和检修必不可少。挂接地线作为停电检修作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对其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接触网检修作业过程中多项任务流程均采用人工参与的方式,对接地线的作业状态并无实时有效的监测手段,且取用归还等操作完全交由人工记录并无科学的管理和查询机制,故管理漏洞和事故隐患长期存在。针对上述传统检修作业中接地线集中管理及实时监测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本文引入GIS平台开发了地线可视化监测管理子系统,利用对Map X的二次开发完成地线作业位置和状态在GIS地图上的连续定位和动态显示以及作业点经纬度在GPS地图上的标定;同时结合Web与数据库互联技术、Ajax技术,开发了接地线监测信息共享子系统。最终建立了融合数据通讯的管理平台,实现了接地线工具的编码与管理、作业状态监测与位置标定、可视化查询、安全送电检测、漏摘告警和信息跨平台实时共享等功能,满足了接地线动态管理与监控的现场作业要求,完成了监测信息的分散收集、集中管理以及集中发布。本系统安装于调度中心的服务器上,可应用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力系统配电网的检修作业与施工中。可视化监测管理子系统选用Visual C++6.0作为开发平台,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作为后台数据库,运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讯、ADO访问数据库、利用Map X操控Map Info完成GIS的二次开发;接地线监测信息共享子系统选择PHP作为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和My SQL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引入Ajax技术创建交互式网页。本文在完成总体设计和实现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与调试,同时基于该系统为西安铁路局西安供电段华山变电所开发的专用系统已在其检修作业中得到应用,运行和使用效果良好。
任娜[2](2016)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AIS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从事航运船舶必须配备的设备,对于确保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促进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无线电通信的覆盖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出覆盖范围便无法完成通信,从而导致船舶在有些区域,尤其是远洋航行中,AIS不能有效的完成信息的播发和接收,无法实现对船舶的监控。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可在其服务区域内实时确定用户机所在的地理位置信息,并提供精密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可以成功解决偏远地区数据通信的难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身定位和通信功能相结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船舶的远洋监控,将可弥补AIS监控所存在的盲区。因此本文在我国大力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应用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AIS信息播发平台技术方案并进行研发。本文所研发的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AIS信息播发平台,其目的是对AIS电文进行解析处理,然后以北斗短报文的方式,将本船的AIS部分信息发送出去。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对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进行研究,提出GPS/BDS组合系统算法模型,并研究滤波算法在该模型中的应用;二是对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AIS播发平台进行总体设计,制定在Visual C++开发环境下播发平台的软件开发方案;三是对基于Visual C++软件开发平台的计算机串口通信方法进行研究,实现基于MSComm控件的串口通信;四是对AIS电文及其与计算机接口协议进行分析研究,实现电文信息的解析、提取;五是对北斗短报文格式及其与计算机接口协议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发送报文格式,实现AIS信息的发送;六是搭建试验硬件平台,对AIS信息播发平台进行调试运行,并记录播发平台运行结果。最终运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发的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AIS信息播发平台达到了实时接收AIS信息的目标,实现了基于北斗的AIS信息发送。
刘小晖[3](2016)在《炼钢炉门拆装机械手辅助定位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厂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炼钢炉门进行更换。现阶段炉门更换主要方式为,先等待炉门冷却到一定温度范围内后,依靠人力对炉门进行拆卸和安装。在炼钢厂复杂的工况下,难以保证工人安全和生产效率。基于此,提出一种利用机械手工作平台配以辅助定位系统的炉门拆装方案。实际工作时,工作人员位于驾驶室内控制机械手抓取炉门。由于炼钢厂房内粉尘多能见度较低,加之机械手前端零部件的遮挡,造成工人无法确定炉门卡口的实际位置,导致无法准确地实现对炉门的拆装。针对上述问题,为拆装机械手配以辅助定位系统,类似于汽车倒车影像为驾驶人员提供准确的操作信息。辅助定位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超声波测距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提供视频的实时显示,超声波测距系统用于确定炉门平面与机械手工作平面的位置关系。本文研制的炉门拆装机械手辅助定位系统,首先利用组态王图形界面系统设计人机界面,再通过上位机组态王软件实现与视频监控系统和超声波测距系统的通信。上位机与视频监控系统通信时,利用通用视频控件实现视频的输出显示;上位机与超声波测距则采用DD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和串口通信实现测距数据的读取。硬件设计方面,使用Pro/Engineer对视频云台机架和超声波传感器机架进行设计,将其搭载于工作平台。最后,使用ANSYS Workbench热力学分析整机的温度分布情况,观察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的受热情况。
杨正[4](2014)在《渔用紧急示位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世界各国都开始抢占开发海洋资源。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如船舶碰撞、搁浅、沉没等事故频发,造成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损失。在海难事故中,渔船往往是受伤害的最大群体,因此,为渔船配置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渔用紧急示位标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现阶段市场上的紧急示位标产品价格较为昂贵,操作过程复杂,在满足渔船配置应用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研发适合渔船使用的紧急示位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非常显着的。论文对渔用紧急示位标实现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由船载终端和岸基管理终端联合使用的渔用紧急示位标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详细给出了系统结构组成及硬软件实现方案。设计系统以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将由GPS和北斗卫星获得的船舶定位信息连同船号、遇险类型等信息组成遇险信息帧,通过无线信道发送至岸基侧的管理终端,完成船舶遇险信息的传输。救援控制中心可以利用岸基管理软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在电子海图上实时定位出遇险渔船的位置,进而为救援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实验室模拟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论文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实现的样机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利用渔用紧急示位标,可准确定位遇险船只,缩短搜救时间,提高遇险渔船海难搜索和救援的效率。论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渔船海难救助水平,保障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我国渔业发展。
高孟茹[5](2014)在《GPS新船舶试航系统数据通信和处理的研究》文中认为船舶试航试验是船舶出厂前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该试验主要是针对船舶的操纵性和航速进行测试,并把测试结果作为船厂和船东评价船舶性能的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研制时间较早的系统由于与目前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不兼容以及定位精度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船厂的要求。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船舶试航系统,采用了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将船舶的真实状态参数从各种随机干扰中实时最优地估计出来,实现了定位精度的提高。文中设计了船舶试航系统的四大功能模块:串口通信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卡尔曼滤波模块、信息展示模块。串口通信模块基于MSComm控件将GPS接收到的数据传递到上位机,实现了对GPS数据的提取,使用户可以读取到GPS接收到的经度、纬度、地面速率等数据。数据存储模块通过与ODBC数据库互连对数据进行存储,供数据处理使用。卡尔曼滤波模块对GPS定位信息误差进行优化,提高了定位系统的精度,优化了船舶试航轨迹图。信息展示模块是把系统呈现给用户的部分,该模块将获取到的各种测试参数以及轨迹将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给用户,调用GDI+绘制图形,实现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要求,能够准确方便地完成航行试验。本文最后对整个开发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给出了展望。
沈永康[6](2013)在《空地超短波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载人航天工程中,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确保搜救人员和装备的安全,至关重要。在航天员搜救任务中,为了提高飞船着陆的安全性,着陆场多选择在戈壁、草原等人烟稀少、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通信覆盖率较低,若全部搜救载体采用卫星通信系统传输数据,在加装上受到搜救载体自身结构限制,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相对于使用超短波进行数据传输将要容易多,且投入也会大大降低。本论文立足航天搜救数据传输的现状,针对搜索救援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设计了空地超短波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实时传送搜救载体的位置信息的功能,为决策者提供判断依据,提高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安全性和时效性。具体工作如下:1.对空地超短波数据传输系统结构进行总体设计。2.设计了通信与显示模块接口协议及数据帧格式定义。3.采用GPS标准时钟提供时统、以信号分时传送方式设计了数据发送器和接收器。4.分析了数据传输链路设备接口类型差异,采用多线程和共享内存机制,实现了搜救载体之间搜救载体位置数据的实时接收与显示。5.系统测试。
李敏[7](2013)在《机场场面移动目标监视和避撞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民用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机场场面上的飞机和车辆不断增多,场面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大部分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采用传统的目视监视方法,机场的容量已经无法满足航班起降架次的增长,场面上经常出现移动目标之间的运行冲突,在大雾、夜视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情况更为严重。为了提高机场的运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场面监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移动目标配备监视终端,通过提供视觉和程序辅助来保证机场场面上的飞机和车辆安全、高效地活动。本文对当前的场面监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合先进场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了基于DGPS、ADS-B、视频监视和GIS技术的移动目标监视系统。通过采用相关监视和独立监视相结合的方式,移动目标实现对周围交通态势的综合感知,并以此为基础来完成冲突探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系统涉及的技术进行分析和阐述,构建移动目标监视系统框架;建立实验室实物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移动目标监视终端原理验证平台,设计了平台的软硬件结构、工作流程和所需的功能模块;采用MSComm控件、MapX控件、DirectShow和多线程技术完成了平台部分功能模块的开发;结合卫星定位和ADS-B提供的数据,对移动目标运行时的冲突探测算法进行了研究。
朱洪涛[8](2012)在《智能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精准农业的普及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研制了一批农业机械设备以满足精准农业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力。土壤信息作为精准农业研究的重要参数是分析土壤肥力、施行精确施肥的根本依据,因此对于土壤信息的快速获取技术研究是一种提高精准农业程度的有效手段。本文源自于国家863计划“车载农田土壤信息快速采集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在计划所述的土壤采样车基础上,经过分析土壤样品信息快速获取具体要求,创新性地集成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一种智能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借助系统装置可以实现对土壤采样车液压泵源的压力监控以及对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位置、温湿度信息的快速获取与短信发送;系统上位机平台可以实现对于土壤样品信息的快速解析入库、数据管理、地图化管理。解决了传统土壤信息获取技术中存在的耗时、耗力、精确性差、适应性不强以及车载土壤采样设备安全缺乏监控等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硬件部分:以MSP430F149超低功耗单片机为主控制器的智能车载土壤样品信息采集装置的核心电路设计;外围GPS模块、温湿度模块、液压变送器模块、GSM模块、TFT彩色液晶模块的驱动电路与装置印制板设计。软件部分:分为嵌入式软件和上位机管理平台软件设计两部分。嵌入式软件设计了一种超低功耗的执行流程,并通过中断控制方法嵌入了各个模块驱动程序、通信程序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后的液压AD转换程序。上位机管理平台以VB为面向对象设计语言连接Access数据库编程实现数据库管理,调用MapX控件将土壤样品信息嵌入地理信息系统。最后通过多次车载模拟采样实验,证明系统装置监控液压、采集与发送土壤样品信息功能稳定、上位机平台接收与解析短信准确、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土壤样品信息方便。因此,本文所述智能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可以为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郭春禹[9](2011)在《基于GSM/GPS的运动汽车定位跟踪监控中心软件设计》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汽车保有量已达数千万辆的国家,随着汽车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频发的各种车辆盗窃、行车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和提高对运动汽车实时的定位跟踪监控以便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和保障行车安全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中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的取消以及GPS民用不断普及;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已发展到3G时代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GPS/GSM运动汽车定位跟踪监控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不断增强。本论文以GPS/GSM移动车辆作为监控终端硬件平台并在VC++环境下结合GIS进行定位跟踪监控中心软件设计,为了减小GPS模块定位误差,系统应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GPS数据进行滤波以增加GPS定位的精度。系统在功能上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模块、卡尔曼滤波模块、Access数据库模块、电子地图模块和人机交互界面模块。针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论文首先分析了GPS全球卫星定位跟踪技术,GSM网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方法,而后重点论述了VC++环境下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的过程、ADO技术操作Access数据库的详细流程、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实现过程、MapInfo电子地图的设计和MapX控件的二次开发过程以及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最后对系统各功能模块以及整个系统进行了调试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定位跟踪监控中心各模块运行良好,可以对GPS/GSM监控终端移动车辆进行实时的定位跟踪,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监控中心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降低了GPS定位误差,提高了GPS模块的定位跟踪精度,实现了对终端GPS/GSM车辆的实时定位跟踪,运行稳定,效果良好。
韩卫济[10](2011)在《VC++环境下GPS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GPS、GIS、电子地图等技术日益成熟并且开始紧密结合起来,这就促使了GPS/GIS导航服务业的产生。在这个背景下,GPS/GIS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成为了许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许多公司和企业日益竞争的领域。GPS/GIS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日益深入,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在GPS车载定位导航和个人手机导航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简单来说,GPS提供快速的定位信息,然后结合导航电子地图给用户提供丰富全面的地理信息如:交通路线选择、路况信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在这方面,国外的应用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GPS定位导航的实际应用,从GPS导航电子地图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出发,阐述了本课题研究意义。论文介绍了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并对定位数据坐标系变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了MapInfo地理信息软件的三种开发模式,并详尽阐述了本课题用到的基于MapX组件的开发模式。接着,在详细的分析了导航电子地图的数据结构和组织结构后,针对哈尔滨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导航电子地图的设计和制作,并对制作好的电子地图的图层控制和管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文对要开发的GPS导航电子地图系统进行了总体模块的设计,并说明了该软件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在VC++6.0环境下基于MapX控件和MSComm控件实现了该软件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电子地图的GIS功能如缩放、漫游、图层控制、折线距离计算等和GPS定位功能,实现了GPS定位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的实时显示。为了提高GPS导航电子地图系统的定位精度,分析了传统的垂直投影匹配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阐述了改进后的垂直投影匹配算法的原理,在综合了以上情况后,提出了一种几何和算术相结合的地图匹配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证明了的确能够极大的提高GPS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最后,总结了本文所做的工作,分析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MSComm控件在开发GPS接收板串口通信程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Comm控件在开发GPS接收板串口通信程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的接触网检修作业挂接地线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检修作业接地线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接触网检修作业挂接地线监测管理系统的分析 |
2.1 可行性分析 |
2.1.1 开发新型接地线监测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2.1.2 开发新型接地线监测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
2.2 系统结构分析 |
2.3 关键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GIS的接地线可视化监测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选择开发环境 |
3.3 功能结构与流程 |
3.3.1 系统的功能结构 |
3.3.2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4 系统通讯的实现 |
3.5 接地线智能管理模块 |
3.6 接地线作业信息监测模块 |
3.6.1 短信功能的实现 |
3.6.2 图像功能的实现 |
3.7 接地线GIS实时可视化标定模块 |
3.7.1 线路拓扑图的区间/站点标定 |
3.7.2 二次细节图的支柱标定 |
3.8 接地线GPS位置可视化标定模块 |
3.9 监测信息的可视化查询 |
3.9.1 信息联动查询模块 |
3.9.2 线路的可视化查询模块 |
3.10 接地线漏摘告警模块 |
3.11 数据库管理模块 |
3.11.1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 |
3.11.2 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
3.11.3 ADO访问数据库 |
3.11.4 CFolderDialog类 |
3.12 本章小结 |
4 基于B/S模式的接地线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体系结构 |
4.2.1 C/S(Client/Server)体系结构 |
4.2.2 B/S(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 |
4.2.3 结构的选择 |
4.3 选择开发环境 |
4.3.1 开发语言PHP |
4.3.2 开发环境搭建 |
4.3.3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功能结构 |
4.5 软件实现与算法 |
4.5.1 接地线监测信息查询模块 |
4.5.2 安全送电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 |
5.1 实验平台及内容 |
5.2 主要功能模块的检验 |
5.2.1 基于GIS的接地线可视化监测管理子系统 |
5.2.2 基于B/S的接地线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子系统 |
5.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4 华山变电所实际应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参与项目情况 |
附录二: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等 |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AIS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GPS/BDS组合定位滤波算法研究 |
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
2.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 |
2.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 |
2.2 卫星导航定位 |
2.2.1 导航定位原理 |
2.2.2 导航定位语句 |
2.3 GPS/BDS组合定位 |
2.3.1 坐标系统统一 |
2.3.2 GPS/BDS组合定位模型 |
2.4 滤波算法研究及仿真 |
2.4.1 算法理论研究 |
2.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北斗的AIS信息播发平台总体设计 |
3.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2 平台总体设计 |
3.2.1 平台研发流程设计 |
3.2.2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3.3 硬件平台开发 |
3.3.1 AIS构成及连接 |
3.3.2 北斗通信终端 |
3.4 软件平台开发 |
3.4.1 主程序设计 |
3.4.2 Visual C++ 6.0 简述 |
3.4.3 MFC消息映射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台通信的实现及数据的处理 |
4.1 串口通信 |
4.1.1 串口通信开发流程 |
4.1.2 串口通信实现方法比较 |
4.1.3 基于MSComm控件的串口通信实现 |
4.2 AIS电文语句分析与解码 |
4.2.1 AIS输出信息 |
4.2.2 AIS接口协议 |
4.2.3 AIS电文解析实现 |
4.3 北斗短报文设计 |
4.3.1 北斗终端接口协议 |
4.3.2 北斗短报文编码 |
4.3.3 目标信息短报文编码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 |
5.1 硬件平台搭建 |
5.2 系统运行与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3)炼钢炉门拆装机械手辅助定位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机械手和辅助定位系统的研究状况 |
1.2.1 机械手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状况 |
1.2.2 辅助定位系统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拆装机械手的简介 |
2.1.1 机械手的工作平台 |
2.1.2 拆装机械手的结构 |
2.2 辅助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工作流程 |
2.2.1 辅助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 |
2.2.2 辅助定位系统的工作流程 |
2.3 辅助定位控制系统的方案 |
2.3.1 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2 工控机选型 |
2.3.3 组态王软件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辅助定位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3.1 视频摄像设备云台的设计 |
3.1.1 电动云台的设计 |
3.1.2 电机和联轴器的选型 |
3.1.3 电动云台的干涉分析 |
3.1.4 固定式云台的设计 |
3.2 超声波传感器探头的支架设计 |
3.2.1 超声波传感器的布置方案 |
3.2.2 超声波传感器的支架设计 |
3.3 结构的模态分析 |
3.3.1 模态分析原理简介 |
3.3.2 云台机架的模态分析 |
3.3.3 云台机架的结构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辅助定位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基于组态王的辅助定位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1.1 人机界面的概念 |
4.1.2 人机界面设计方案 |
4.2 上位机与视频摄像系统的通信 |
4.2.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
4.2.2 视频设备的选型 |
4.2.3 组态王视频控件的选择 |
4.3 上位机与超声波测距系统的通信 |
4.3.1 超声波测距模块介绍 |
4.3.2 超声波传感器通信参数及相关设置 |
4.3.3 超声波传感器通讯方案的确定 |
4.3.4 通信程序设计 |
4.3.5 组态王与VB应用程序间DDE通信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辅助定位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和安装调试 |
5.1 整机的热力学分析 |
5.1.1 热力学分析介绍 |
5.1.2 热分析类型和分析过程 |
5.1.3 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5.1.4 基于热力学分析确定辅助定位系统工作位置 |
5.2 辅助定位系统的调试和安装 |
5.2.1 组态王与视频监控系统的调试 |
5.2.2 组态王与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调试 |
5.2.3 辅助定位系统与整机的安装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渔用紧急示位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紧急示位标工作原理 |
1.3 紧急示位标应用现状 |
1.4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渔用紧急示位标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分析及性能指标 |
2.2 系统结构组成 |
2.2.1 船载终端 |
2.2.2 岸基管理终端 |
2.2.3 信息传输协议 |
2.2.4 系统工作流程 |
第3章 船载终端的实现 |
3.1 主控单元 |
3.1.1 控制芯片器件选取 |
3.1.2 位置信息处理 |
3.1.3 供电单元 |
3.1.4 驱动单元 |
3.1.5 显示单元与光报警单元 |
3.2 传感器单元设计与实现 |
3.2.1 基于GPS-OEM模块的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2 基于BDS模块的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3 通讯协议NMEA-0183 |
3.3 启动开关设计与实现 |
3.3.1 自启动模式 |
3.3.2 人工启动模式 |
3.4 无线发射单元 |
3.4.1 无线传输功能描述 |
3.4.2 无线传输实现方案 |
3.4.3 发送信息避碰方案 |
3.5 自检测单元 |
3.5.1 信息自检测功能描述 |
3.5.2 供电检测 |
第4章 岸基管理终端的实现 |
4.1 软件管理系统运行平台 |
4.2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2.1 数据结构设计 |
4.2.2 数据库接入技术实现 |
4.3 遇险信息处理软件 |
4.3.1 MSComm控件利用 |
4.3.2 遇险报警信息解析 |
4.3.3 信息汇总报告功能扩展 |
4.4 海图定位功能实现 |
4.4.1 电子海图概述 |
4.4.2 海图定位信息录入 |
4.5 操作界面的美化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应急示位标终端测试 |
5.2 岸基侧控制中心软件测试 |
5.3 渔用紧急示位标系统联合测试 |
5.4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技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GPS新船舶试航系统数据通信和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船舶试航系统的总体构架 |
2.1 系统的硬件组成 |
2.2 系统总体的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结构 |
2.4 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
2.4.1 串口通信与数据接收模块 |
2.4.2 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 |
2.4.3 信息展示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串口通信与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
3.1 GPS技术简介 |
3.1.1 GPS系统组成 |
3.1.2 GPS定位原理 |
3.1.3 GPS串口通信 |
3.2 串口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数据接收功能 |
3.2.2 数据截取功能 |
3.2.3 数据存储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卡尔曼滤波子模块的实现 |
4.1 GPS系统模型的建立 |
4.2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实现 |
4.2.1 标准卡尔曼滤波 |
4.2.2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误差消除方法 |
4.2.3 λ值的选取 |
4.2.4 系统功能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展示子模块的实现 |
5.1 信息展示模块的设计模型 |
5.2 系统关键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
5.2.2 数据库与程序的连接 |
5.2.3 坐标系绘制 |
5.2.4 刻度线和方向旗的绘制 |
5.2.5 船舶模型的绘制 |
5.2.6 动态曲线的绘制 |
5.2.7 信息展示界面结果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空地超短波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
1.3 位置数据传输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结构分析 |
2.2.1 系统总体结构 |
2.2.2 空地数据传输系统结构 |
2.3 信息源分析 |
2.3.1 直升机 |
2.3.2 返回舱 |
2.3.3 指挥车 |
2.4 数据链路分析 |
2.5 硬件设备分析 |
2.5.1 卫通车载站 |
2.5.2 车载短波通信机 |
2.5.3 超短波电台 |
2.6 软件功能与开发环境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接口设计 |
3.1 系统功能要求 |
3.2 硬件设备接口设计 |
3.2.1 数传控制器与电台接口设计 |
3.2.2 车载单元与显示主机接口设计 |
3.2.3 数据接口与信息约定 |
3.3 硬件工作时序设计 |
3.4 数据通信格式设计 |
3.4.1 载体数据识别码设计 |
3.4.2 显示系统和直升机之间数据格式设计 |
3.4.3 显示系统和指挥车之间数据格式设计 |
3.4.4 显示系统和指挥中心之间数据格式设计 |
3.5 通信与显示数据接口协议设计 |
3.5.1 设计思想 |
3.5.2 数据结构和消息设计 |
3.5.3 数据接口协议实现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传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
4.1 数传控制器设计 |
4.1.1 数传控制器组成结构设计 |
4.1.2 主要元件选取 |
4.1.3 车载单元硬件设计 |
4.1.4 机载单元硬件设计 |
4.1.5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2 数传控制器软件设计 |
4.2.1 数传控制器车载单元软件设计 |
4.2.2 数传控制器机载单元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模块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
5.1 串口编程概述 |
5.1.1 Windows API 编程控制串口 |
5.1.2 使用 MSComm 控件 |
5.1.3 串口编程方式选择 |
5.2 程序功能描述 |
5.3 关键技术与算法 |
5.3.1 载体信息结构设计 |
5.3.2 载体信息类与函数设计 |
5.4 程序设计与实现 |
5.4.1 直升机串行数据接收线程的设计与实现 |
5.4.2 短波通信机串行数据接收线程设计实现 |
5.4.3 指挥中心串行数据接收程序设计实现 |
5.4.4 定时器的创建与使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机及测试 |
6.1 样机 |
6.2 测试 |
6.3 应用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7)机场场面移动目标监视和避撞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技术 |
1.3 课题来源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移动目标监视系统相关技术 |
2.1 GPS 技术 |
2.1.1 GPS 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2 差分 GPS 技术 |
2.2 ADS-B 技术 |
2.2.1 ADS-B 工作原理和功能 |
2.2.2 ADS-B 数据链技术 |
2.2.3 ADS-B 数据类型和应用 |
2.3 GIS 技术 |
2.3.1 GIS 概述 |
2.3.2 GIS 开发方式 |
2.3.3 组件式 GIS 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目标监视系统架构设计 |
3.1 基于 ADS-B 的场面监视系统 |
3.1.1 基于 ADS-B 的场面监视系统功能 |
3.1.2 基于 ADS-B 的场面监视系统结构 |
3.2 移动目标监视终端原理验证平台设计 |
3.2.1 验证平台的组成结构 |
3.2.2 验证平台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视终端原理验证平台功能开发 |
4.1 串口数据通信模块 |
4.1.1 串口通信开发方法 |
4.1.2 MSComm 控件介绍 |
4.1.3 基于 MSComm 控件的串口通信 |
4.2 GPS 数据处理模块 |
4.2.1 GPS 数据格式 |
4.2.2 GPS 数据提取 |
4.3 ADS-B 报告处理模块 |
4.3.1 ADS-B 协议的基本组成 |
4.3.2 ADS-B 协议的应用解析 |
4.4 基于 MapX 控件的信息显示 |
4.4.1 MapX 控件介绍 |
4.4.2 基本 GIS 功能的实现 |
4.4.3 移动目标实时显示 |
4.5 图像显示和处理模块 |
4.5.1 DirectShow 概述 |
4.5.2 原始和经过处理的图像显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目标碰撞冲突探测算法研究 |
5.1 移动目标位置的坐标转化 |
5.2 ADS-B 位置参考点的含义 |
5.3 碰撞冲突描述和探测算法 |
5.3.1 移动目标安全区域的建立 |
5.3.2 冲突探测逻辑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智能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以及本文的突破点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 |
2.1 土壤研究对于土壤信息获取的要求分析 |
2.1.1 土壤信息内容 |
2.1.2 士壤信息采集方法 |
2.1.3 农田信息研究 |
2.2 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 |
2.2.1 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功能分析 |
2.2.2 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3.3.1 5V电源设计 |
3.3.2 3.3 V电源设计 |
3.4 微处理器的选型与设计 |
3.4.1 MSP430F149简介 |
3.4.2 MSP430的硬件参数 |
3.4.3 MSP430F149的硬件电路设计 |
3.5 GPS(全球定位系统)模块 |
3.5.1 GPS模块的选型 |
3.5.2 GPS模块的嵌入式设计 |
3.6 温湿度采集模块 |
3.6.1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型 |
3.6.2 温湿度传感器的嵌入式设计 |
3.7 液压传感器模块 |
3.7.1 液压传感器的选型 |
3.7.2 液压传感器的嵌入式设计 |
3.7.3 基于最小二乘的液压变送曲线拟合 |
3.8 GSM模块 |
3.8.1 GSM模块的选型 |
3.8.2 GSM模块的嵌入式设计 |
3.9 液晶显示与键盘输入 |
3.9.1 液晶显示模块 |
3.9.2 独立键盘输入设计 |
3.10 上位机短信接收设备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程序设计 |
4.1 基于MSP430的装置总程序设计 |
4.1.1 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要求分析 |
4.1.2 MSP430的嵌入式程序设计 |
4.1.3 低功耗的程序设计 |
4.2 GPS模块子程序设计 |
4.2.1 GPS模块的初始化 |
4.2.2 GPS数据解析 |
4.3 温湿度传感器子程序设计 |
4.4 液压传感器子程序设计 |
4.4.1 ADC12的初始化 |
4.4.2 液压值的优化算法设计 |
4.5 GSM短信发送的程序设计 |
4.5.1 TC35模块的初始化 |
4.5.2 TC35短信发送程序设计 |
4.6 液晶显示与键盘程序设计 |
4.6.1 液晶模块的程序设计 |
4.6.2 键盘程序设计 |
4.7 上位机接收端嵌入式软件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管理平台的设计 |
5.1 土壤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
5.2 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
5.3 管理平台数据库的设计 |
5.4 VB的面向对象窗体设计 |
5.4.1 窗体设计流程 |
5.4.2 数据库连接设计 |
5.4.3 上位机接收端与VB通信设计 |
5.5 基于MapX的地图化显示设计 |
5.5.1 MapX与GIS简介 |
5.5.2 MapX在VB中的地图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装置测试与系统性能分析 |
6.1 系统硬件测试 |
6.2 上位机管理平台测试 |
6.3 系统性能分析 |
6.3.1 选择MSP430F149单片机 |
6.3.2 选择片内ADC12模块内部参考电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所做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9)基于GSM/GPS的运动汽车定位跟踪监控中心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定位跟踪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工作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GSM/GPS 运动汽车定位跟踪系统综述 |
2.1 GPS 定位系统基本原理 |
2.1.1 GPS 全球定位系统组成 |
2.1.2 GPS 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
2.1.3 GPS 定位误差 |
2.1.4 GPS 坐标转换原理 |
2.1.4.1 坐标系的分类 |
2.1.4.2 大地坐标系转换直角坐标系方法 |
2.2 GSM 通信技术 |
2.2.1 GSM 通信系统简介 |
2.2.2 短消息服务SMS |
2.2.3 SMS 通信模式及通信协议 |
2.3 THEGM-1 型 GPS/GSM 移动车辆 |
2.3.1 系统硬件结构 |
2.3.2 系统运行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监控中心系统设计 |
3.3 串口通信模块 |
3.3.1 MSComm 控件实现串口通信 |
3.3.2 发送/接收GPS 数据的实现 |
3.3.3 实现坐标转化类 |
3.4 卡尔曼滤波模块 |
3.4.1 离散型卡尔曼滤波基本方程 |
3.4.2 离散型卡尔曼滤波误差分析 |
3.4.3 VC++下实现卡尔曼滤波 |
3.5 数据库模块 |
3.6 电子地图模块 |
3.6.1 地理信息系统 |
3.6.2 MapInfo 系列电子地图 |
3.6.3 MapInfo 电子地图的数据组织结构 |
3.6.4 MapInfo 电子地图的绘制 |
3.6.5 电子地图的实现 |
3.6.6 MapX 控件介绍 |
3.6.7 MapX 对象模型 |
3.6.8 VC 环境下利用MapX 进行二次开发 |
3.6.9 GPS 目标定位跟踪监控功能 |
3.7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
3.7.1 VC++环境下菜单与对话框编程 |
3.7.2 VC++环境下菜单调用对话框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系统实验目的环境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环境 |
4.1.3 实验步骤 |
4.2 系统各项功能实验 |
4.2.1 串口通信模块 |
4.2.2 电子地图模块 |
4.2.3 GPS 定位跟踪监控功能 |
4.2.4 数据库模块 |
4.2.5 卡尔曼滤波误差分析 |
4.3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部分程序代码 |
(10)VC++环境下GPS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GPS组成原理及导航电子地图的制作 |
2.1 GPS工作原理 |
2.1.1 测边交会法 |
2.1.2 双曲线定位 |
2.1.3 多普勒定位 |
2.2 GPS系统组成和定位流程 |
2.2.1 GPS系统组成 |
2.2.2 GPS接收器定位流程 |
2.3 坐标系介绍及坐标转换问题 |
2.3.1 坐标系介绍 |
2.3.2 关于定位数据坐标转换的问题 |
2.4 导航电子地图的制作 |
2.4.1 Mapinfo产品及其开发模式简介 |
2.4.2 导航电子地图的数据组成及组织结构 |
2.4.3 导航电子地图的制作 |
2.4.5 导航电子地图的图层控制与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PS导航电子地图的软件系统设计 |
3.1 系统开发环境概述 |
3.1.1 硬件环境 |
3.1.2 软件环境 |
3.2 系统设计的总体规划 |
3.2.1 系统的总体框架 |
3.2.2 系统的模块结构 |
3.2.3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VC环境下基于MapX和MSComm控件的GPS导航系统的实现 |
4.1 基于MFC的软件界面设计 |
4.1.1 VC6.0的特点 |
4.1.2 VC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
4.1.3 应用程序框架生成及控件的创建 |
4.2 基于MapX控件的基本GIS功能的实现 |
4.2.1 MapX控件的介绍 |
4.2.2 电子地图基本GIS功能的实现 |
4.3 基于MSComm控件的VC串口通信模块的实现 |
4.3.1 串行通信的一般步骤 |
4.3.2 MSComm控件介绍 |
4.3.3 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 |
4.4 GPS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4.4.1 GPS导航数据的格式 |
4.4.2 GPS导航数据的提取 |
4.4.3 定位数据在电子地图上的实时显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GPS数据与电子地图数据匹配算法的研究 |
5.1 地图匹配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5.1.1 地图匹配的基本原理 |
5.1.2 传统的垂直投影匹配算法 |
5.2 改进的垂直投影匹配算法 |
5.3 一种几何与算术相结合的地图匹配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MSComm控件在开发GPS接收板串口通信程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的接触网检修作业挂接地线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实现[D]. 刘梦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16
-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AIS中的应用研究[D]. 任娜. 集美大学, 2016(04)
- [3]炼钢炉门拆装机械手辅助定位系统的研制[D]. 刘小晖.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4]渔用紧急示位标的设计与实现[D]. 杨正.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9)
- [5]GPS新船舶试航系统数据通信和处理的研究[D]. 高孟茹. 东华大学, 2014(06)
- [6]空地超短波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沈永康.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7]机场场面移动目标监视和避撞技术研究[D]. 李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 [8]智能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D]. 朱洪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9]基于GSM/GPS的运动汽车定位跟踪监控中心软件设计[D]. 郭春禹.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10]VC++环境下GPS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D]. 韩卫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