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IME WSE-315逆变焊接电源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徐梓龙[1](2021)在《16MnDR核容器焊接制造工艺及接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核电产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核燃料作为核能发电的能量来源,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一旦运输罐体发生泄漏,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同时在核能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核废料,需要进行低温封存,在此过程中会用到大量高强度的厚壁储罐,由于材料的连接主要依靠焊接来实现,焊接接头的质量成为限制储运罐大规模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开发高效且高质量的焊接方法来实现低温储运罐的焊接。目前,厚壁储运罐的焊接工艺大多数为坡口打底焊配合填充盖面焊,该工艺也决定了中厚板焊接制造中存在效率低、质量稳定性差和可靠性较低等潜在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中高端装备的服役安全性及国家某些行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新型先进焊接工艺与装备替代传统焊接工艺方法,实现中厚板高质量高效可靠连接,是提升上述中高端行业制造水平的前提,本文针对实际工况条件下的16MnDR中厚板开展TIG深熔打底焊方法、填充盖面焊工艺及焊接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旨在提高焊接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解决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不达标的问题。为了分析打底焊过程中焊缝成形机理和熔深增加的原因,借助于高速摄像机对电弧—熔池的动态行为进行采集,借助于红外热成像仪对熔池温度场进行监测,从电弧形貌、熔池流动和熔池传热的角度分析单面焊双面成形原因和熔深增加机理;在打底焊的基础上对填充盖面焊的工艺进行设计,通过大量的埋弧焊工艺实验,最终得到最佳的焊接参数,在焊接过程中通过对焊材的选择、热输入的控制和层间温度的选择得到在不同参数下焊缝成形的一般规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对焊缝微观组织及元素分布的分析,结合焊缝的微观组织以及断口的形貌对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焊缝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做出解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双频调制脉冲TIG电弧具有更高的能量和更好的挺度,保证打底焊过程中熔孔的稳定性,液态金属向熔池后方和底部的流动成为双频调制脉冲TIG焊方法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原因,高频脉冲的调制作用使得更多的热量向熔池底部传递用于增加熔深。通过对埋弧焊工艺的设计最终实现中厚板的焊接,对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在两种焊丝体系下都有细小的针状铁素体组织(AF)的生成,对于接头力学性能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作用,然而打底层的珠光体(P)和盖面层的侧板条铁素体(FSP)会对力学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蒋莹龙[2](2020)在《铝合金TIG-MIG复合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铝合金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轻量化结构材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运输等领域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TIG-MIG复合焊结合了TIG焊和MIG焊两者的优势,将TIG-MIG复合焊应用于铝合金的焊接,实现铝合金的高效焊接,获得高质量的铝合金接头,能进一步推动铝合金在工业生产、国民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以6 mm厚6061铝合金板材为研究对象进行TIG-MIG复合焊堆焊试验,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对比分析MIG焊接头和TIG-MIG复合焊接头在组织及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对比分析ER5356和ER4043两种焊丝在5083/6061异种铝合金TIG-MIG复合焊接头中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差异;建立TIG-MIG复合焊和带追加TIG电弧的TIG-MIG复合焊热源模型进行温度场模拟试验。将MIG焊接头和TIG-MIG复合焊接头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接头焊缝组织均为树枝晶;TIG-MIG复合焊接头的硬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均比MIG焊接头优异,焊接速度为850 mm/min时,TIG-MIG复合焊接头抗拉强度为246.5 MPa,延伸率为5.9%,断裂方式为以韧性断裂为主的韧-脆混合型断裂;根据金相图和硬度曲线,MIG焊接头的熔合区宽度和热影响区宽度均比TIG-MIG复合焊接头宽。对比采用ER5356和ER4043两种焊丝得到的异种铝合金接头。结果表明:ER5356接头焊缝成形比ER4043接头好,但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硬度均不及ER4043接头。ER4043接头抗拉强度为213 MPa,延伸率为8.88%。TIG-MIG复合焊温度场模拟试验表明模拟焊缝与实际焊缝的尺寸误差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探究了带TIG追加电弧的TIG-MIG复合焊中MIG-TIG间距及追加TIG电流对熔池形貌的影响。
杨瑞瑞[3](2019)在《焊接工业过程多信息传感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如今,汽车数量逐年上升,铝合金焊接成为生产汽车运用的主要技术,而焊接过程比较复杂,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和耦合性,如若片面的对焊接中出现的某个物理现象加以分析,很难对整个焊接过程进行全面描述;铝合金具有热敏感性强、易变形的特点,焊接时容易出现被焊穿的问题,因此对铝合金的焊接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焊接质量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对焊接过程多信息传感后分析、控制,达到焊接稳定和提高焊接质量的目的。本文搭建了基于VC++的双弧脉冲MIG焊多信息传感及控制系统,分析了焊接中的多种信号与焊接动态过程的相关性;对整个焊接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利用采集卡的PCI接口对运动控制模块、多信息传感模块和信号输出模块等进行了软件设计,运动控制模块实现对步进电机的速度控制;多信息传感模块实现焊接过程中声、光、电、视觉信号的同步采集与存储;信号输出模块通过工控机发送命令给PCI-1721模拟量输出卡输出高低电平实现对送丝速度、送气开关、引弧开关等信号的控制。在双弧脉冲MIG焊多信息传感及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焊接工艺实验,得到了焊接实验的结果,对焊接工业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信号、视觉信号、电弧声信号、弧光信号进行了实时检测与传感,效果良好,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在焊接工艺实验基础上,对电弧声信号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包分解,得到了电弧声与焊接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并对通过视觉传感得到的原始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后提取弧长进行电弧长度的稳定性控制,得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和焊缝成形。
王鹏博[4](2019)在《7075铝合金超声辅助TIG焊接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硬铝合金能达到中强钢的强度,在航空航天、轨道车辆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在熔化焊接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纹、气孔、变形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本课题以7075铝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超声振动辅助焊接夹具的工作台,使其既能防止焊接变形,又能成为超声振动发射源,通过母材将超声振动的能量传入焊接熔池,利用超声振动对金属熔体的作用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成分和力学性能。在不填丝定点重熔中,在高热输入条件下和低热输入条件下,超声振动使纵向深度分别提高了4.8%和27.1%。超声振动能够从冶金条件和应力条件抑制了热裂纹的产生;超声振动增加熔深主要在熔化阶段,超声振动能改变电弧形态,增加电弧压力,增大熔池下凹程度。超声振动能细化组织,其空化效应、机械效应能够提高熔池的流动性,提高焊接熔池的冷却速率,抑制了晶粒长大,打碎的枝晶能够提高形核率。超声振动使熔池温度均匀,降低熔池高温停留时间,减少Zn、Mg等低熔点强化元素的烧损。在堆焊实验中,熔深和焊趾角度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增加,余高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而降低,在超声振动400W时,焊趾角度和熔深分别增加了32.4%和15.3%,焊缝余高降低了31.7%。施加超声振动能够使焊缝中心和热影响区等轴晶细化,抑制柱状晶的生长,扩大等轴晶区,但对母材组织影响不大。超声振动能加速熔池流动,促进熔池中母材与焊丝元素的熔合,提高焊缝的熔合比。在平板对接焊接实验中,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先增大后降低,当焊接电流170A时最优,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维氏硬度分别为281.76MPa、4.28%和105.2HV;施加超声振动后,抗拉强度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超声功率为400W时最优,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维氏硬度分别为306.41MPa、4.81%和108.8HV,比不施加超声振动分别提高了8.75%、12.1%和3.4%。
李龙[5](2017)在《镁合金TIG-MIG复合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TIG-MIG复合焊对AZ31镁合金型材进行了焊接研究,主要研究了焊缝成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首先,进行了 TIG-MIG复合焊系统搭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两焊枪的夹持装置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其次是两焊枪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确定。适合本次试验的两焊枪的位置关系是:两焊枪在同一直线上,TIG焊枪在前,MIG焊枪在后,TIG焊枪垂直与工件,MIG焊枪与TIG焊枪成45°夹角。然后研究了工艺参数(TIG焊电流、MIG焊电流、MIG焊电压、焊接速度、TIG焊电弧与MIG焊电弧的中心距离)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成形良好的接头。对成形良好的焊接接头进行了拉伸试验,得出抗拉强度达到215MPa,约为母材的79.63%,接头的断裂形貌主要呈现为韧窝断裂与解理断裂的混合型断裂。对焊接接头进行了硬度试验,得出焊缝硬度的平均值为57.78HV、热影响区硬度的平均值为52.81HV、母材硬度的平均值为56.14HV。对焊接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由母材区、热影响区、焊缝区组成。母材的微观组织为较均匀,晶粒细小,主要由α-Mg相组成。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呈现晶粒粗大而又不规则,有少量的β-Mg17Al12金属间化合物。焊缝为细小均匀的等轴晶,主要由α-Mg相和β-Mg17Al12金属间化合物两个部分组成。β-Mg17Al12金属间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晶粒和晶界上,呈现条状和粒状。最后对比分析了 TIG-MIG复合焊高速焊与低速焊的接头宏观、微观、硬度。从宏观上比较,高速焊接的焊缝表面鱼鳞纹更细和熔宽更宽。从微观上比较,高速焊接的热影响区与焊缝晶粒比低速焊接的相应区域更细小。从接头硬度比较,高速焊接的热影响区硬度和焊缝硬度比低速焊接的相应区域大。
韩东月[6](2014)在《Si、Mg、Sr与Ce对4043铝合金焊丝修复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调整主元素Si含量、添加微量的Mg及变质剂Sr, Ce对4043铝合金焊丝修复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焊接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焊后堆焊层耐磨性的研究确定最佳焊丝成分,并通过对最佳焊丝进行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对比不同时效温度下堆焊层的耐磨性能,确定最优的时效工艺制度。本课题在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焊丝生产。采用手工交流氩弧焊进行对焊与堆焊实验,对比不同焊丝成分的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硬度及拉伸性能,以及不同成分堆焊金属的显微组织,硬度以及耐磨性能。将最佳成分堆焊金属在540℃下固溶4h,水淬,分别在140℃,170℃和210℃下时效12h,对比热处理前后以及不同时效温度下的堆焊金属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变质剂Sr后焊缝处的柱状晶变窄且取向更加明显,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了12.3%和15.7%。添加微量的Mg元素后,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当Mg含量为0.3%时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高。添加变质剂Ce后焊缝处的柱状晶变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也均有小幅度提升。进行硬度对比之后发现不同成分的焊丝焊后在热影响区,熔合区和焊缝处的硬度分布大体相同,均呈现为“w”型。焊接接头的硬度值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变质剂Sr后硬度值也有所增加。添加Mg后,焊接接头的硬度值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且当Mg含量为0.3%时其硬度值最高。添加变质剂Ce后发现其硬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增大。综上可知,成分为5.9%Si+0.3%Mg+0.06%Sr的焊丝焊接后焊接接头的强度和硬度最高。堆焊层的硬度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添加变质剂Sr后,堆焊层的共晶硅形貌由粗大的针状变为了细小的纤维状,硬度值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减小。添加Mg后,堆焊层的硬度值得到了明显提高,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明显减小,且含有0.3%Mg的堆焊层硬度最高,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最小。在Si, Mg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添加0.8%Ce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要大于添加0.06%Sr的堆焊层。综上,成分为5.9%Si+0.3%Mg+0.06%Sr的堆焊金属的耐磨性能最好。将最优成分的堆焊金属进行热处理后,堆焊金属中的共晶硅颗粒发生球化。时效温度为140℃时堆焊层的硬度与未热处理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明显减小。时效温度为170℃时堆焊层的硬度值最大,达到了111.1HV,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最小,分别为0.346和0.0045g。时效温度为210℃时发生了过时效,其硬度值甚至小于未经热处理的堆焊层,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增大。综上,具有最好耐磨性能的热处理工艺为540℃/4h+水淬+170℃/12h。
张闯[7](2013)在《Mg、Zr、Er和Ag对5xxx铝合金焊丝焊接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Al-Mg系铝合金焊丝在焊接后存在焊接接头软化的问题,通过调整焊丝中主元素Mg的含量和向焊丝中添加微量的稀有金属元素Zr、Er和Ag两种方法,对比调整主元素Mg的焊丝和微合金化后的焊丝与传统焊丝施焊后的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发现,调整焊丝中Mg含量和添加稀有金属元素可以有效提高铝合金焊接接头强度。本实验使用的焊丝通过两种方法制备,一是调整传统5183和5356铝合金焊丝中主元素Mg的含量,二是在传统的5183和5356铝合金焊丝中添加微量的Zr、Er和Ag,依据铜模铸造-挤压-拉拔-表面处理的实验流程制备铝合金焊丝,采用手工交流钨极氩弧焊的焊接方法焊接7A52铝合金板材。对比传统焊丝与调整主元素Mg后和微合金化后的焊丝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发现,调整主元素Mg的铝合金焊丝的组织形态与传统焊丝的组织形态相差不大,而向5183和5356铝合金中添加微量的Zr、Er和Ag,合金挤压态组织得到显着细化,微合金化后的焊丝施焊后焊缝区的晶粒组织细小且分布均匀,熔合区的柱状晶生长区域变窄,接头组织过渡平缓,方向性减弱。对比几种焊丝焊后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发现焊接接头的强度随Mg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而添加合金元素Zr、Er和Ag微合金化的焊接接头的硬度、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均高于传统5183和5356焊丝。在7A52板材力学性能检验中,添加0.1%Ag的焊丝的抗拉强度最高,抗拉强度达到母材的73.8%;添加0.1%Ag的焊丝的焊接接接头具有最大的抗正弯能力。
宋志强[8](2011)在《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全铝制散热器作为汽车散热器,不仅可提高散热器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工作效率而且可降低汽车整体重量。这已被证明是汽车适应轻量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在铝制散热器的制造工序中,散热器封头与芯体的焊接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实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汽车散热器生产厂家均采用手工氩弧焊的方法来完成封头的焊接,故其存在焊接效率低、焊缝质量不易保证等诸多缺点。本文在此背景下,依据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特点,制定了A-TIG焊接工艺,设计并研制了一台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该设备主要由机械和电气两部分组成,机械部分由主框架结构、工件定位夹紧机构、焊接小车等部分组成;电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设计了以C8051F020单片机为内核的系统主控板,并以该主控板为核心组建了整台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液晶显示子系统、自动焊接子系统、手动操作子系统、焊接参数设置子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控制,可实现对电机、焊机等外部执行部件的控制,从而带动分别固定在焊车上的两把焊枪做平面直线运动,实现了散热器封头两条长直焊缝的自动焊接。其中,对焊接速度的控制采用了变频调速的方式,可满足设备对不同焊速的调整和精确控制要求。此外,为设备设计了操作键盘与液晶显示器相结合的人机交互工作模式。通过该工作模式,操作者可实现焊接参数的设置、界面的选择等功能,从而使设备操作更加便捷。最后,在完成控制系统和整机的组装、调试后,开展了焊接工艺实验,获取了优化的焊接参数,并对优化参数的焊缝进行了SEM实验研究和使用性能检验。通过对整机试运行,其结果表明:该设备机械和控制部分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工作稳定、可靠,焊接质量良好,焊接效率较高,能够满足汽车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工艺和使用性能要求。
田文华[9](2007)在《传统行业盛会 荟萃焊接精品》文中指出第21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于2007年9月5~8日在青岛举行,这是本年度焊接界的又一次盛会,国内外焊割设备生产厂商必将倾力参与,携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充分利用这一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彰显风采。值此展会到来之际,我们特采撷部分展商的主打产品,以展品推介的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共同感受焊接行业的繁荣与进步。
李国庆[10](2007)在《基于双MCU结构的网络化CO2焊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焊接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管理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且在工程应用中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电弧焊接的具体操作是独立的人工操作,设备与设备之间没有联系,从而造成人为误差因素很大,过程监控能力很差,质量良莠不齐,因此有必要进行规范化生产,采用网络化集中监控系统,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目的。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在分析现有设备的具体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双MCU结构的CO2焊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双MCU结构,以太网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控制技术,针对CO2焊接的工艺特点,研制了具有网络化通信功能的CO2弧焊控制系统。通过本控制系统,在主机界面上可以显示出焊机的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送丝速度等焊接实时波形信息。同时,本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对人机界面的设定,控制多台焊机的运行情况,包括控制焊机的焊接电流波形和频率,通过波形控制来减少飞溅。并且通过对原有焊机的电压负反馈控制,满足了CO2电弧焊的外特性要求。同时,本文运用了LabVIEW软件开发了上位机管理程序,能够实现对多台弧焊设备的远距离网络化集中管理与监控。通过系统调试,结果显示控制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扩展了原焊机的使用功能,对提高生产过程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TIME WSE-315逆变焊接电源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IME WSE-315逆变焊接电源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16MnDR核容器焊接制造工艺及接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中厚板焊接方法综述 |
1.3 低合金钢焊缝组织与接头性能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系统设计 |
2.1 材料 |
2.1.1 焊接试板 |
2.1.2 焊接材料 |
2.2 焊接方法与设备 |
2.2.1 打底焊实验方法与设备 |
2.2.2 埋弧焊实验方法与设备 |
2.3 分析与测试系统简介 |
2.3.1 焊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 |
2.3.2 焊缝微观组织分析 |
2.3.3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6MnDR钢 TIG打底焊电弧—熔池行为分析及焊接工艺研究 |
3.1 打底焊电弧—熔池行为分析 |
3.1.1 打底焊电弧行为分析 |
3.1.2 打底焊熔池行为分析 |
3.1.3 打底焊熔池温度场分析 |
3.2 打底焊工艺研究 |
3.2.1 打底焊焊缝成形分析 |
3.2.2 打底焊工艺参数的选定 |
3.3 埋弧焊工艺研究 |
3.3.1 埋弧焊工艺参数的选定 |
3.3.2 埋弧焊焊缝成形分析 |
3.4 无损探伤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
4.1 打底焊微观组织分析 |
4.1.1 打底焊组织分析 |
4.1.2 不同热输入下打底层组织的演变 |
4.2 填充盖面焊组织分析 |
4.2.1 填充焊组织分析 |
4.2.2 盖面焊组织分析 |
4.3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
4.3.1 焊缝拉伸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 拉伸断口分析 |
4.3.3 焊接接头低温冲击韧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铝合金TIG-MIG复合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铝合金的焊接性 |
1.3 铝合金复合热源焊接方法简介 |
1.3.1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 |
1.3.2 等离子-电弧复合焊接 |
1.4 TIG-MIG复合焊接原理及其发展现状 |
1.4.1 TIG-MIG复合焊原理及特点 |
1.4.2 TIG-MIG复合焊的影响因素 |
1.4.3 TIG-MIG复合焊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母材 |
2.1.2 焊丝 |
2.2 试验设备及焊接试验 |
2.2.1 TIG-MIG复合焊系统 |
2.2.2 焊接试验方法 |
2.3 测试方法 |
2.3.1 显微组织分析试验和接头截面观测试验 |
2.3.2 硬度试验 |
2.3.3 弯曲试验 |
2.3.4 拉伸试验 |
2.3.5 微剪切试验 |
2.3.6 断口形貌分析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合金TIG-MIG复合焊工艺研究 |
3.1 焊接参数对TIG-MIG复合焊堆焊成形的影响 |
3.1.1 MIG 电流对铝合金 MIG/TIG-MIG 复合焊焊缝成形的影响 |
3.1.2 TIG电流对铝合金TIG-MIG复合焊焊缝成形的影响 |
3.1.3 丝极间距对铝合金TIG-MIG复合焊焊缝成形的影响 |
3.1.4 焊接速度对铝合金TIG-MIG复合焊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 铝合金 MIG 焊/TIG-MIG 焊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
3.2.1 铝合金MIG焊/TIG-MIG复合焊接头组织对比分析 |
3.2.2 焊缝中心组织对比分析 |
3.2.3 熔合区附近组织对比分析 |
3.2.4 铝合金MIG焊/TIG-MIG复合焊接头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3.2.5 铝合金MIG焊/TIG-MIG复合焊接头拉伸断口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焊丝对异种铝合金TIG-MIG复合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不同焊丝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3 接头组织对比分析 |
4.4 接头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4.4.1 硬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2 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接头拉伸断口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合金TIG-MIG复合焊数值模拟 |
5.1 网格划分及材料属性 |
5.2 热源模型的选择 |
5.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铝合金TIG-MIG复合焊温度场分析 |
5.3.2 MIG-TIG电弧间距对铝合金TIG-MIG复合焊熔池形貌的影响 |
5.3.3 追加TIG电流对铝合金TIG-MIG复合焊熔池形貌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 |
(3)焊接工业过程多信息传感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双弧脉冲MIG焊的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
1.2.1 双弧脉冲MIG焊工作原理 |
1.2.2 双弧脉冲MIG焊研究现状 |
1.3 智能焊接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多信息与焊接过程相关性分析 |
2.1 电信号 |
2.2 电弧声信号 |
2.3 弧光信号 |
2.4 视觉信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弧脉冲MIG焊系统硬件设计 |
3.1 焊接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焊接工作台设计 |
3.1.2 焊接电源 |
3.1.3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 |
3.2 多信息传感硬件设计 |
3.2.1 霍尔传感器 |
3.2.2 声音传感器 |
3.2.3 光敏三极管 |
3.2.4 工业相机 |
3.3 信号采集硬件设计 |
3.3.1 PCI-1710 采集卡 |
3.3.2 PCI-1721 输出卡 |
3.4 信号输出硬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弧脉冲MIG焊系统软件设计 |
4.1 编程系统 |
4.2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 多信息传感软件设计 |
4.3.1 电信号传感 |
4.3.2 视觉传感 |
4.3.3 电弧声传感 |
4.3.4 电弧光传感 |
4.4 信号输出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焊接实验结果分析及稳定性控制 |
5.1焊接工艺实验 |
5.1.1 实验条件 |
5.1.2 实验结果 |
5.2 电弧声实验分析 |
5.2.1噪声分析实验 |
5.2.2电弧声实验 |
5.2.3 电弧声信号分析 |
5.3 视觉实验分析 |
5.3.1视觉实验 |
5.3.2 视觉信号分析 |
5.3.3 主路弧长提取 |
5.3.4 弧长稳定性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7075铝合金超声辅助TIG焊接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铝合金的分类 |
1.3 接触式超声辅助电弧熔化焊接 |
1.3.1 母材传入式 |
1.3.2 焊丝传入式 |
1.3.3 焊缝传入式 |
1.3.4 熔池传入式 |
1.4 非接触式超声辅助电弧熔化焊接 |
1.4.1 电弧超声 |
1.4.2 超声同轴复合焊接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平台搭建与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2.1 焊接电源设备和焊接小车 |
2.2.2 超声波电源 |
2.2.3 超声波换能器 |
2.2.4 时间继电器 |
2.2.5 高速摄影装置 |
2.3 实验平台搭建与设备 |
2.4 宏观性能测试 |
2.4.1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2.4.2 焊接接头硬度实验 |
2.5 微观组织分析 |
2.5.1 金相组织(OM)观察 |
2.5.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5.3 扫描电子显微(SEM)组织观察 |
第3章 定点重熔实验验证及机理研究 |
3.1 不填丝定点重熔实验设计 |
3.2 超声振动对定点重熔焊点形态的影响 |
3.2.1 超声振动对高热输入定点重熔焊缝形态的影响 |
3.2.2 超声振动对低热输入定点重熔焊缝形态的影响 |
3.2.3 超声振动作用定点重熔不同阶段焊缝形态的影响 |
3.3 超声振动增加熔深机理研究 |
3.3.1 超声振动对电弧形态的影响 |
3.3.2 超声振动对熔体的热效应 |
3.3.3 超声振动对熔体的空化效应 |
3.4 超声振动对定点重熔焊点金相组织的影响 |
3.4.1 超声振动对高热输入定点重熔焊缝金相组织的影响 |
3.4.2 超声振动对低热输入定点重熔焊缝金相组织的影响 |
3.5 超声振动对定点重熔焊点中心成分的影响 |
第4章 超声辅助7075 铝合金堆焊形态和组织研究 |
4.1 超声振动辅助7075 铝合金堆焊实验设计 |
4.2 超声振动对堆焊焊缝形态及熔深的研究 |
4.3 超声振动对堆焊焊缝金相组织的研究 |
4.4 超声振动对堆焊焊缝成分研究 |
第5章 超声辅助7075 铝合金对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
5.1 焊接电流对7075 铝合金对接接头焊缝组织的影响 |
5.1.1 焊缝宏观形貌 |
5.1.2 焊缝金相组织 |
5.1.3 拉伸性能 |
5.1.4 焊缝硬度 |
5.1.5 焊缝相组成 |
5.2 超声振动对7075 铝合金对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焊缝宏观形貌 |
5.2.2 焊缝金相组织 |
5.2.3 拉伸性能 |
5.2.4 焊缝硬度 |
5.2.5 焊缝相组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镁合金TIG-MIG复合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镁及镁合金的特点 |
1.3 镁合金的应用 |
1.4 镁合金的焊接特性 |
1.5 镁合金焊接研究现状 |
1.5.1 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
1.5.2 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
1.5.3 激光焊 |
1.5.4 激光电弧复合焊 |
1.5.5 搅拌摩擦焊 |
1.6 TIG- MIG复合焊 |
1.7 选题意义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TIG-MIG复合焊系统搭建 |
2.1 两焊枪的机械夹持装置设计 |
2.1.1 两焊枪的相对位置调节机构设计 |
2.1.2 两焊枪的机械夹持装置总体设计 |
2.2 TIG-MIG复合焊的控制系统设计 |
2.2.1 TIG-MIG复合焊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2.2 TIG-MG复合焊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镁合金型材TIG-MIG复合焊的试验原理及方法 |
3.3.2 焊接完成后的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Z31镁合金TIG-MIG复合焊焊缝成形研究 |
4.1 两焊枪的相对位置关系研究 |
4.2 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2.1 TIG焊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2.2 MIG焊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2.3 MIG焊电压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2.4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2.5 两电弧的中心间距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
5.1 接头分析 |
5.1.1 接头热影响区分析 |
5.1.2 接头焊缝分析 |
5.1.3 接头元素分析 |
5.2 接头硬度分析 |
5.3 接头拉伸试验 |
5.4 高速焊接与低速焊接焊缝成形、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对比 |
5.4.1 高速焊接与低速焊接焊缝成形的对比 |
5.4.2 高速焊接与低速焊接接头组织的对比 |
5.4.3 高速焊接与低速焊接接头硬度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Si、Mg、Sr与Ce对4043铝合金焊丝修复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铝合金的发展与应用 |
1.1.1 铝合金的发展 |
1.1.2 铝合金的应用 |
1.2 铝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
1.2.1 铝合金的种类、性能和用途 |
1.2.2 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问题 |
1.3 铝合金焊丝 |
1.3.1 铝合金焊丝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2 铝合金焊丝的化学成分 |
1.3.3 铝合金焊丝中合金元素及作用 |
1.3.4 铝合金焊丝生产工艺 |
1.4 铝硅合金变质的研究现状 |
1.4.1 稀土元素(Ce)变质共晶硅 |
1.4.2 碱土金属(Sr)变质共晶硅 |
1.5 堆焊金属耐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1.5.1 硬度对耐磨性能的影响 |
1.5.2 显微组织对耐磨性的影响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
2.1 实验工艺流程 |
2.2 实验材料 |
2.2.1 焊丝成分 |
2.2.2 焊接铝合金板材 |
2.3 实验设备 |
2.3.1 熔炼浇注设备 |
2.3.2 挤压设备 |
2.3.3 拉拔设备 |
2.3.4 焊接设备 |
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
2.4.1 显微组织分析 |
2.4.2 力学性能检测 |
第3章 焊丝制备及焊接试验 |
3.1 铸态组织分析 |
3.2 挤压 |
3.2.1 热挤压参数的选定 |
3.2.2 挤压试验过程 |
3.2.3 挤压态组织分析 |
3.2.4 挤压态拉仲试验 |
3.3 铝合金焊丝的拉拔 |
3.3.1 铝合金焊丝的拉拔工艺 |
3.3.2 中间退火 |
3.4 铝合金焊丝的表面处理 |
3.5 铝合金焊丝的焊接实验 |
3.5.1 焊接工艺 |
3.5.2 焊接试验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焊后性能检验 |
4.1 焊接接头的宏观组织 |
4.2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4.2.1 4043焊丝焊后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2 Al-Si-Mg系焊丝焊后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3 添加变质剂Sr,Ce的Al-Si-Mg系焊丝焊后的显微组织分析 |
4.3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测 |
4.3.1 常温拉仲性能 |
4.3.2 硬度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堆焊层耐磨性能检验 |
5.1 堆焊金属耐磨性能分析 |
5.1.1 显微组织分析 |
5.1.2 合金元素对堆焊层硬度的影响 |
5.1.3 合金元素对堆焊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5.2 热处理工艺研究 |
5.2.1 显微组织分析 |
5.2.2 热处理对堆焊层硬度的影响 |
5.2.3 热处理对堆焊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Mg、Zr、Er和Ag对5xxx铝合金焊丝焊接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铝合金的应用与发展 |
1.2 铝合金焊接技术 |
1.2.1 铝合金焊接技术的应用 |
1.2.1.1 铝合金焊接技术在舰船建造中的应用 |
1.2.1.2 铝合金焊接技术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
1.2.1.3 铝合金焊接技术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
1.2.2 铝合金焊接方法 |
1.3 合金在焊接中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
1.3.1 铝合金在焊接中存在的问题 |
1.3.2 焊接接头的软化 |
1.3.3 改善焊接接头软化的措施 |
1.4 铝合金焊丝发展与生产工艺 |
1.4.1 铝合金焊丝的发展 |
1.4.2 铝合金焊丝的生产工艺 |
1.5 铝合金焊丝中元素的作用 |
1.5.1 铝合金焊丝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5.2 铝合金焊丝中稀土元素的作用 |
1.5.3 Zr、Er和Ag在5xxx铝合金中的作用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
2.1 实验工艺流程 |
2.2 实验设备 |
2.2.1 熔炼浇注设备 |
2.2.2 挤压设备 |
2.2.3 拉拔设备 |
2.2.4 焊接设备 |
2.3 实验材料 |
2.3.1 焊丝成分 |
2.3.2 焊接铝合金板材的成分 |
2.3.2.1 合金板材轧制 |
2.3.2.2 板材的固溶时效 |
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
2.4.1 力学性能检测 |
2.4.1.1 常温拉伸实验 |
2.4.1.2 常温弯曲实验 |
2.4.2 硬度检测 |
2.4.3 电导率检测 |
2.4.4 显微组织分析 |
2.4.4.1 金相组织(OM)分析 |
2.4.4.2 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
2.4.4.3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
第3章 5xxx铝合金焊丝制备及焊接实验 |
3.1 实验材料 |
3.2 挤压工艺 |
3.2.1 热挤压参数的选定 |
3.2.1.1 均匀化温度的选定 |
3.2.1.2 热挤压温度的选定 |
3.2.1.3 挤压比的选定 |
3.2.1.4 挤压速度的选定 |
3.2.1.5 挤压时的润滑 |
3.2.2 挤压试验过程 |
3.3 铸态和挤压态微观组织观察 |
3.3.1 铸态和挤压态金相组织观察 |
3.3.2 挤压态扫描组织观察 |
3.4 铝合金焊丝的拉拔 |
3.4.1 铝合金焊丝拉拔工艺 |
3.4.1.1 拉拔工艺参数的确定 |
3.4.1.2 中间退火温度 |
3.4.1.3 拔丝速度 |
3.4.1.4 拉拔过程中的润滑 |
3.4.1.5 拔丝模具的清理 |
3.4.2 拉拔试验过程 |
3.4.3 焊丝表面处理 |
3.5 铝合金焊丝的焊接试验 |
3.5.1 焊接工艺 |
3.5.1.1 焊前清理 |
3.5.1.2 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 |
3.5.2 焊接试验过程 |
3.6 铝合金焊丝的堆焊实验 |
3.6.1 焊丝堆焊实验 |
3.6.2 堆焊层硬度实验 |
3.6.2.1 5183调整主元素Mg及其微合金化后的焊丝堆焊层硬度 |
3.6.2.2 5356调整主元素Mg及其微合金化后的焊丝堆焊层硬度 |
3.6.3 堆焊层电导率实验 |
3.6.3.1 5183调整主元素Mg及其微合金化后的焊丝堆焊层电导率 |
3.6.3.2 5356调整主元素Mg及其微合金化后的焊丝堆焊层电导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Mg元素对焊丝焊接7A52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
4.1 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组成 |
4.2 不同Mg含量的5183焊丝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4.3 传统5356和新型5356焊丝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4.4 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分析 |
4.5 焊后力学性能检验 |
4.5.1 常温拉伸性能 |
4.5.2 常温弯曲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Zr、Er和Ag对焊丝焊接7A52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
5.1 5183与微合金化后的焊丝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5.1.1 传统5183焊丝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5.1.2 5183焊丝微合金化后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
5.2 5356 与微合金化后的焊丝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5.2.1 传统5356焊丝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5.2.2 5356焊丝微合金化后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
5.3 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分析 |
5.3.1 焊缝区的微观组织分析 |
5.3.2 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
5.4 焊后力学性能检验 |
5.4.1 硬度实验 |
5.4.1.1 5183及其微合金化后的焊接接头焊缝处硬度 |
5.4.1.2 5356及其微合金化后的焊接接头焊缝处硬度 |
5.4.2 常温拉伸性能 |
5.4.3 常温弯曲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特点、方法及工艺 |
1.4.1 铝合金及铝散热器封头的焊接特点 |
1.4.2 铝合金的焊接方法 |
1.4.3 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方法与工艺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设备控制系统总方案设计 |
2.1 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组成 |
2.2 设备控制系统总方案及系统构成 |
2.3 硬件总方案设计 |
2.3.1 主控芯片选取 |
2.3.2 焊车传动与调速方案 |
2.3.3 焊车电机选取 |
2.3.4 变频器选取 |
2.4 软件总方案设计 |
2.4.1 软件总方案概述 |
2.4.2 软件主程序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3.1 系统主控板结构设计 |
3.2 主控板主要电路设计 |
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2.2 液晶显示模块接口电路 |
3.2.3 数字量的输入输出电路 |
3.2.4 键盘接口电路 |
3.2.5 D/A转换接口电路 |
3.2.6 电源输入电路 |
3.2.7 JTAG接口电路 |
3.2.8 通信接口电路 |
3.3 主控PCB板设计 |
3.4 电机控制电路 |
3.5 焊机及电磁气阀控制电路 |
3.6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开发工具及软件简介 |
4.2 控制系统主要程序设计 |
4.2.1 主控板硬件驱动程序 |
4.2.2 设备控制系统主程序 |
4.2.3 液晶显示程序 |
4.2.4 键盘输入程序 |
4.2.5 自动焊接程序 |
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和整机的组装、调试 |
5.1 控制系统的组装与调试 |
5.1.1 系统框架程序的调试 |
5.1.2 控制系统走线与组装 |
5.1.3 控制系统调试 |
5.2 设备整机组装与调试 |
5.2.1 设备整机组装 |
5.2.2 设备总调试与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焊接工艺实验与焊缝检验 |
6.1 焊接工艺参数实验 |
6.2 焊缝接头SEM实验 |
6.3 焊缝致密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主控板电路原理图 |
附录B 动焊接子程序源代码 |
附录C 备控制系统接线原理图 |
附录D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耍 |
(10)基于双MCU结构的网络化CO2焊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CO_2焊接电源的发展及现状 |
1.3 数字化焊机 |
1.3.1 数字化焊机的特点 |
1.3.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工业控制网络及网络化焊接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O_2焊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硬件设计方案的选择 |
2.1.1 系统的设计要求 |
2.1.2 方案的选择 |
2.2 通信板的硬件电路设计 |
2.2.1 通信板功能 |
2.2.2 通信板组成 |
2.3 控制板的硬件电路设计 |
2.3.1 参数采集 |
2.3.2 过程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O_2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网络通信 |
3.1.1 简化的TCP/IP协议 |
3.1.2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3.2 恒压控制 |
3.2.1 控制算法 |
3.2.2 恒压控制程序设计 |
3.3 参数采集及数据处理 |
3.3.1 焊接参数设定 |
3.3.2 参数采集 |
3.3.3 数据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机界面及系统调试 |
4.1 虚拟仪器与LabVIEW软件 |
4.2 人机界面 |
4.3 系统调试试验及结果 |
4.3.1 程序调试 |
4.3.2 输入及输出调试 |
4.3.3 焊机特性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TIME WSE-315逆变焊接电源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16MnDR核容器焊接制造工艺及接头性能研究[D]. 徐梓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铝合金TIG-MIG复合焊工艺研究[D]. 蒋莹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焊接工业过程多信息传感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瑞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4]7075铝合金超声辅助TIG焊接工艺及机理研究[D]. 王鹏博.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5]镁合金TIG-MIG复合焊研究[D]. 李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6]Si、Mg、Sr与Ce对4043铝合金焊丝修复性能的影响[D]. 韩东月. 东北大学, 2014(05)
- [7]Mg、Zr、Er和Ag对5xxx铝合金焊丝焊接性能的影响[D]. 张闯. 东北大学, 2013(03)
- [8]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控制技术研究[D]. 宋志强.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2)
- [9]传统行业盛会 荟萃焊接精品[J]. 田文华. 机械工人(热加工), 2007(09)
- [10]基于双MCU结构的网络化CO2焊控制系统[D]. 李国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