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

建设“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

一、构建“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论文文献综述)

吕志强[1](2021)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法制促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支持政策法制化对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其自身作为一项经济资源要素也不可或缺。对于当前存在的区域金融立法缺失、协调监管机制不健全、金融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构建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金融政策法制,包括建立区域金融政策规划、金融协调管理、金融司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自贸区体制创新等一整套法律体系,以确保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

张婧[2](201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形态呈现出了由“工业型经济”加速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其中,尤其是服务业中的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着,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与此相关联,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金融化和金融运行区域化成为显着特征。大量的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服务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增强经济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协调与否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变动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区域金融服务业空间合理布局和优化是实现和保证区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则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之一。但是,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的金融合作则起步较晚。目前,相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进程来看,区域金融合作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区域金融基础条件不一、行政区划分割和金融监管各自为政等深刻制约着区域金融合作的高效开展,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且程度低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抑制问题比较突出。据此,深入研究和探讨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探讨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现状趋势、空间特征、总体走向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相关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章)为绪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通过分析归纳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从区域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并在分析评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论证和揭示了目前学界关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二部分(第三章)为理论研究基础。主要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归纳分析了区域金融服务业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与区位模式等。第三部分(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采用数理模型等分析方法,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和区域金融演进的空间特征,然后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基本状况、具体走向与总体趋势,最后论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第五、第六章)为对策建议和结论。主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构想及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①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分析了区域金融空间协调发展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与区位模式等,丰富了学科基本理论。②采用中观层面的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围视角,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问题。这不同于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范围视角。

洪丹丹[3](2010)在《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经济和金融发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金融合作的顺利进行,是防止“中部塌陷”,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国内外金融合作的经验显示:应寻求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对中部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将中部和全国及东、西、东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中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问题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中东部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其次,通过聚类分析,将中东部16省根据金融发展水平的相似程度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天津,第二类包括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第三类包括河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海南、江西、安徽。再次,中东部金融合作的模式应遵循:政府推动——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场推动的循序渐进模式。通过重复博弈,减少坐享其成的收益等方式有效地缓解了非合作博弈造成的“囚徒困境”和“搭便车”,并通过构建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促进中东部金融合作的进程。最后,结合聚类分析和博弈分析,本文提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加强政府金融资源的合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和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等相应对策。

张婧,沈玉芳,刘曙华,王能洲,马仁锋[4](2010)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证》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则是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的必要保障,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演进的空间结构特点。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业呈现出"一心两极两轴多点"的空间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多层次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及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对策建议。

李爱喜,李甜甜,陈彦青,杜鸯鸯[5](2010)在《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合作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使得针对区域金融合作途径的深入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功能性和制度性区域金融合作途径有助于指导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具体实践,推动长三角农村金融合作的协调发展,实现长三角区域内金融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王兰萍[6](2009)在《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部塌陷”的现实引发了中部六省人民的深刻反思,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首次在2004年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出。而要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就是提高中部六省的经济协作程度,以求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在中部地区经济协作中必然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金融协作是基础也是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六省金融行业的发展却存在着内部发展不协调和外部金融分割的现状,并不能有效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比如储蓄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投资、资金大量外流造成供求失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都制约着中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也使得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加强中部六省金融的联动协调发展一方面将推动六省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提高区域内资本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本外流,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利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即通过信息生产、风险管理、动员储蓄和公司控制等功能的综合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六省金融的联动协调发展,将会大大提高中部六省金融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最终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与长三角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的状况相比,中部六省有差距,也有优势,差距在于中部六省金融发展水平及经济基础远远比不上长三角,但中部地区有着金融合作的更强大的动力——改变“中部塌陷”状况,另外中部六省地势相连,法制环境也比较相似,以及中部六省金融发展各具特色等都是中部六省能够达成合作意向的原因所在。中部六省要很好地实现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短期内需要加强各省市政府合作的意向,这就要看各省市在协调与否之间所作的博弈,只有突破了各地的行政壁垒,金融资源才能很好地自由流动,降低区域之间的信息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尽快构建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

徐健生[7](2010)在《南京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分析与潜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诸多城市纷纷将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予以定位。进入21世纪后,诸多城市纷纷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南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南京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南京的金融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金融是经济活动的核心,也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的最重要部分。金融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又能很好的促进金融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无论从全国范围还是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南京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金融中心的角度入手,探讨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情况。期望为南京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并有利于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首先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金融中心及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各方面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设计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以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南京,着重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利用一系列的金融指标,探讨南京的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出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很强的必要性。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南京在泛长三角地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潜力,得出南京在诸多城市中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排名,明确南京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出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很大的可能性。针对南京如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本文采用了静态竞争模型和动态合作模型对其进行功能定位:首先在区域内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要加强与区域外的其他核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对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江苏为依托,立足长三角,是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必要选择。

孙会[8](2009)在《基于区域金融发展视角的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但FDI研究理论指出,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的发挥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分析几乎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缺乏针对区域性的研究,因此本文认为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外资集中流入和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来研究FDI促进经济增长中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其结果将更具有说服力和研究意义。为了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本文将金融因素对FDI的影响分解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其中直接影响衡量的是金融市场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FDI的数量影响,而间接影响考察的是金融市场发展对于一国吸收FDI并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分别总结出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影响FDI引进和吸收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论述一地区金融水平与FDI最佳吸收规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展开三个层次的实证检验。第一个层次是检验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发展与FDI引入数量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使用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发展与FDI吸收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个层次的研究是考虑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对上海、江苏以及浙江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采用1990-2008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有利于FDI的流入;(2)在长三角范围内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金融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提高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能提高长三角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3)但在针对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FDI的资本形成作用除了在江苏省仍然显着为正之外,在上海市和浙江地区效果不明显甚至为负。信贷规模的扩大反而抑制了各个区域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而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则在上海和浙江地区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实证所得出的结论,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张艺钟[9](2009)在《上海对内合作交流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新背景的合作交流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合作与交流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跨越到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阶梯。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空扁平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物质交换、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的流动,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在这样一个“地球村”中,城市作为人类集聚的中心和合作交流的节点,其核心竞争力及其对外部区域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它与外部世界交换、交流、交往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从而,合作交流工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兴衰成败。上海地处长江口门,我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交汇之处,构成了我国“弓箭型”江海格局的关节点。1843年正式开埠以来,上海凭借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长三角及长江流域深广腹地的强力依托,以港兴城、以贸兴市,在与全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国的广泛交换、交流、交往中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进入新时期,上海的合作交流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分三步走”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地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之一,具有事关国家及区域整体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影响和战略意义。本文从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地理条件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了上海对内合作交流工作在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阐述了其重要地位,论述了新时期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合作交流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期待,希望合作交流工作实现的新突破,并从指导思想和决策实施两个层面上,就进一步发挥合作交流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促进作用,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积蓄力量,带动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飞速前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慕丽杰[10](2009)在《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不仅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得到了理论支持,而且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验证。区域金融是金融发展的中观层次,区域金融是指一国内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一样,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近年来,作为一个区域化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中西部经济金融发展速度和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和非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正处在重要转折和发展时期的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会更大,加之现有政策存在忽视区域金融差异的倾向,金融发展重外延和总量扩张、轻内涵和质量优化的倾向严重影响着金融整体效率的发挥。如果这种非均衡现象不加以协调,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更不利于国家金融的整体发展。如何在区域金融领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使其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国区域战略实施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通过综合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协调理论、区域金融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开辟一块新的研究领域,即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从金融深化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中金融作用的差异、规律与机制,并结合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重点阐述了实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制度安排及实际操作。在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如下的论证主线:拟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比较角度来探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找寻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旨在为缩小区域间金融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主张。从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的角度,结合中国东、中西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指标和数据,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通过研究和比较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有关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具体指标,具体描述了中国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滞后的实际状况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角度对中西部区域因金融发展滞后所带来的与东部区域之间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做了尝试性分析和探讨。最后,从中西部区域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现状角度出发,针对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几部分:在具体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时,文章注重特色和实际分析,本文研究的内容安排是这样的:第一、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探讨研究的实践意义、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第二、介绍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现状,对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金融,以及有关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第三、从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差异。第四、实证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多角度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差异,并最终概括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性的未来变化趋势。第五、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探讨。第六、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结合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效应,最终得出结论,负效应大于正效应,总体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进而论证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现状必须调整的必要性。第七、推进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对策构想。在结合理论和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内容包括:区域金融中心的培育、区域金融机构和区域资本市场的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区际金融合作及区域金融政策的加强。

二、构建“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法制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法制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理念
    (一)金融法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二)金融法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念
二、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金融法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区域金融立法不全,金融规划和政策没有一体化
    (二)属地化金融监管未建立监管协调机制
    (三)金融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畅通
    (四)金融服务区域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
    (五)金融司法生态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总结与建议
    (一)建立区域金融政策规划法律体系
    (二)健全区域金融协调管理的法律体系
        1. 协调统一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政策
        2. 建立跨区域金融协调管理体系,创新金融监管体制
        3. 创新区域金融信息合作共享发展机制
        4. 完善区域金融稳定风险防控机制
    (三)优化区域金融司法环境,创新审判机制
    (四)完善区域一体化科创金融服务法律体系
    (五)推动区域一体化绿色金融改革,完善绿色金融法制
    (六)创新自贸区体制机制,服务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

(2)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2 研究的实践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界定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金融服务业
    2.1.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第三章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视角
3.1 金融服务业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
    3.1.1 中心地理论
    3.1.2 竞租理论
    3.1.3 外部经济理论
    3.1.4 集聚经济理论
    3.1.5 经济一体化理论
3.2 金融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3.3 金融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区位模式
    3.3.1 集聚与扩散模式
    3.3.2 核心-边缘区模式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
4.1 区域金融发展评估的主要方法与测算指标
    4.1.1 金融相关比率(FIR)
    4.1.2 标准差(SD)
    4.1.3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4.1.4 区位商(LQ)
    4.1.5 联系强度-引力模型(L)
4.2 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4.3 长三角地区金融演进的空间特征
    4.3.1 区域金融的集聚状况
    4.3.2 区域金融演进的层级结构
    4.3.3 区域金融演进的空间结构
4.4 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4.4.1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测评方法与依据
    4.4.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数理测评与判断
    4.4.3 结论
4.5 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走向与总体趋势
    4.5.1 市场层面
    4.5.2 政府层面
4.6 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6.1 基础问题分析
    4.6.2 深层问题探析 第五章 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构想及对策建议
5.1 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构想
    5.1.1 总体构想
    5.1.2 具体构想
5.2 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 后记

(3)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1.2.2 国内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1 区域经济与金融理论综述
    2.2 国外区域金融合作现状
    2.3 国内金融合作现状
    2.4 国内外区域金融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第3章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现状分析
    3.1 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和合作现状
        3.1.1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2 我国四大区域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3.1.3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现状
    3.2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3 基于计量分析的中东部金融差异分析
        3.3.1 聚类过程
        3.3.2 中东部地区金融的分类分析
    3.4 中东部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4章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模式与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1 金融合作模式选择
    4.2 非合作博弈下的利益不协调情况
        4.2.1 同类地区间的金融合作
        4.2.2 不同类地区间的金融合作
    4.3 中东部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3.1 重复博弈
        4.3.2 转移支付
        4.3.3 达成合作协议
    4.4 政府推动—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场推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5章 中东部金融合作的对策研究
    5.1 发挥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5.2 加强区域内政府金融资源的合作
    5.3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5.4 构建区域金融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协调发展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合作
    2.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3 区域金融业发展演进的空间结构特点
    3.1 金融实力不断增强, 且两省一市差距不断减小
    3.2 城市金融规模扩大, 但城市间差踞拉大
    3.3 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提高, 但城市间差距拉大
    3.4 呈现“一心两极两轴多点”的空间结构特点
4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4.1 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4.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

(5)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合作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二)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客观要求
    (三) 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弱弱联合”实现做大做强的要求
三、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合作的途径
    (一) 功能性区域金融合作途径
        1. 信息资源合作
        2. 中间业务合作
        3. 产权合作
        4. 产品创新合作
        5. 城乡金融合作
    (二) 制度性区域金融合作途径
        1. 加强管理层面的协作, 完善高层沟通机制
        2. 制定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和法规
        3. 各区域联手重塑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强化当代社会农村诚信建设
        4. 破除地方保护, 建立区域合作保障机制
        5. 建立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6. 健全金融人才交流和流动机制
四、推进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三)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四)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金融监管机制。

(6)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的现状考察
    2.1 总量分析
        2.1.1 中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低
        2.1.2 中部地区金融业的经济贡献率低
        2.1.3 中部地区贷款规模小,质量低
        2.1.4 中部地区存款增长较快,普遍有存差
    2.2 结构分析
        2.2.1 中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
        2.2.2 中部六省金融行业发展不均衡
        2.2.3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突出,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2.3 中部地区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比较
    2.4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2.4.1 中部六省金融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2.4.2 中部地区外部金融分割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的必要性
    3.1 基于金融功能视角下的各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的分析
        3.1.1 通过信息生产功能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3.1.2 通过风险管理功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3.1.3 通过储蓄动员功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3.2 微观主体有限理性与各省利益非均衡
        3.2.1 不协作时的状况
        3.2.2 协作时的状况
第四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的可能性
    4.1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发展的共生界面
        4.1.1 金融共生概念
        4.1.2 中部六省金融资源存在共生界面
    4.2 中部六省金融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第五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5.1 长三角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2 中部地区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整合金融机构体系
    6.2 构建金融中心
    6.3 区域金融合作机制
        6.3.1 信息流动机制
        6.3.2 资金流动机制
    6.4 塑造地方服务型政府
    6.5 实行差异化货币政策
    6.6 促进中部地区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7)南京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分析与潜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写作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本文的写作背景
        1.1.2 本文的写作目的
        1.1.3 本文的写作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和方法
        1.3.1 本文的写作思路
        1.3.2 本文的写作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一些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2 本文研究的一些创新点
第二章 南京市金融业发展与运行分析
    2.1 改革开放30 年南京金融业发展历程
    2.2 南京金融发展总体水平现状
        2.2.1 南京市金融相关比率
        2.2.2 金融业产值在第三产业和GDP 中的比重
    2.3 南京市银行、保险业总体运行状况分析
        2.3.1 南京市银行业运行状况
        2.3.2 南京市保险业运行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实证研究
    3.1 设计区域性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综合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3.3 本章采用的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
        3.3.1 因子分析法
        3.3.2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3.4 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3.4.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方法
        3.4.2 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4.1 南京 VS 苏州静态博弈分析
    4.2 南京、杭州与上海的动态合作博弈模型
    4.3 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具体策略
        4.3.1 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
        4.3.2 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具体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基于区域金融发展视角的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实证研究
    1.4 逻辑思路与基本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内涵
        2.1.1 FDI
        2.1.2 区域经济增长
        2.1.3 区域金融发展
    2.2 FDI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2.2.1 资本积累效应
        2.2.2 技术外溢效应
        2.2.3 制约因素
    2.3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3.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理论
        2.3.2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
第3章 金融发展影响FDI与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3.1 区域金融市场发展与FDI引进
    3.2 金融发展、FDI吸收与经济增长
        3.2.1 FDI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3.2.2 金融发展影响FDI吸收的传导机制
        3.2.3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与FDI最佳吸收规模
第4章 重要变量的发展现状描述
    4.1 经济增长
        4.1.1 长三角范围的界定
        4.1.2 长三角地区经济概况
    4.2 长三角FDI概况
        4.2.1 FDI总量描述
        4.2.2 FDI投资方式
        4.2.3 FDI区域分布
        4.2.4 FDI投资行业
    4.3 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
        4.3.1 长三角金融发展现状
        4.3.2 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4.3.3 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5.1 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FDI引进的实证分析
        5.1.1 模型、数据与方法
        5.1.2 实证过程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金融发展、FDI吸收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整体的时间序列分析
        5.2.1 模型、数据与方法
        5.2.2 实证过程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进一步研究分析
    5.4 实证结果总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6.2.2 协调区域金融发展,深化区域金融合作
        6.2.3 调整区域引资结构
    6.3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结果

(9)上海对内合作交流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新背景的合作交流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合作交流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经验
    2.1 合作交流工作在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2 上海合作交流工作促进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经验
第三章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合作交流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3.1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自身发展对合作交流工作的新要求
    3.2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环境营造对合作交流工作的新期待
    3.3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深度进展对合作交流工作的新突破
第四章 进一步推进合作交流工作,促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对策
    4.1 坚定一个"指导思想"
    4.2 建立健全两个"体系"
    4.3 实现三个"转变"
    4.4 突出服务"四个中心"主要抓手
    4.5 完善五套"机制"
第五章 结论和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附录1:上海合作交流工作绩效定量分析
附录2: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0.2 相关概念界定
0.3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0.4 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
0.5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理论评介
1.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1.1.1 区位理论
    1.1.2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1.1.3 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1.4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1.2 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金融的研究
    1.2.2 中国经济学界有关区域金融的研究综述
1.3 区域金融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的拓展 2 区域金融成长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差异剖析
2.1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作用机制
2.2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差异的实证分析
    2.2.1 区域金融对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投入量的贡献度差异
    2.2.2 区域金融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度差异
    2.2.3 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增量中的直接贡献度差异
    2.2.4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度差异 3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与特征评介
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评介
    3.1.1 各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平衡
    3.1.2 各区域居民人均收入和劳动力价格的非均衡
    3.1.3 各区域地方财政增收形势良好但不平衡
    3.1.4 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状况非平衡
3.2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评介
    3.2.1 区域金融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3.2.2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总体现状描述
    3.2.3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分行业具体分析
3.3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特征和变动趋势分析
    3.3.1 区域金融差异变动趋势和规律
    3.3.2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差异程度的变动特征和趋势分析 4 影响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探讨
4.1 客观环境因素
    4.1.1 区位条件
    4.1.2 资源禀赋
    4.1.3 历史文化
4.2 区域经济条件因素
    4.2.1 资金因素
    4.2.2 市场体制差异
    4.2.3 技术开发能力
4.3 制度因素
    4.3.1 体制改革及政策影响
    4.3.2 试验点政策和对外开放程度
    4.3.3 财税政策的影响
    4.3.4 金融制度和政策的影响
    4.3.5 政府行为
4.4 区域经济主体主观因素
    4.4.1 区域金融努力程度
    4.4.2 社会资本
4.5 影响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因素的变化趋势 5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
5.1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积极效应
    5.1.1 集聚效应
    5.1.2 扩散效应
5.2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消极效应
    5.2.1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短边效应”
    5.2.2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货币政策传导不对称效应
    5.2.3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政治和社会消极效应
    5.2.4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弱化效应
    5.2.5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效应
5.3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综合效应——马太效应 6 推进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对策构想
6.1 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战略理论基础
6.2 区域金融发展机制的模式选择
6.3 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对策选择
    6.3.1 培育多层次区域金融中心
    6.3.2 优化区域金融机构布局
    6.3.3 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6.3.4 建立区域金融创新系统
    6.3.5 加强区域金融的区际合作
    6.3.6 完善区域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构建“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法制促进研究[J]. 吕志强. 国际金融, 2021(03)
  • [2]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 张婧.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3]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D]. 洪丹丹. 南昌大学, 2010(02)
  • [4]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证[J]. 张婧,沈玉芳,刘曙华,王能洲,马仁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5)
  • [5]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合作途径研究[J]. 李爱喜,李甜甜,陈彦青,杜鸯鸯.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 [6]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研究[D]. 王兰萍. 郑州大学, 2009(S1)
  • [7]南京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分析与潜力实证研究[D]. 徐健生. 南京财经大学, 2010(02)
  • [8]基于区域金融发展视角的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D]. 孙会. 中南大学, 2009(S2)
  • [9]上海对内合作交流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新背景的合作交流工作研究[D]. 张艺钟.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10]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 慕丽杰. 辽宁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建设“长三角”金融信息中心,有效突破“银政壁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