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与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与教育创新

一、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胜[1](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学习型社会思想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国际对于全民终身学习研究深入,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发展前期,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在实践探索中,我国取得一定的经验成果,反馈到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其他教育形式的最终形态,研究学习型社会,观察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历程,是保持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活力,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社会发展至今,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到底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特征是怎样表现的:研究成果的丰硕与否、研究队伍构成如何、研究主题如何变化等内容。换言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历程如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研究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知识可视化工具,运用文献计量学、文献分析法、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共现分析、期刊共现分析、研究前沿变化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历程及特征。最后基于以上特征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进行发展展望,提供参考意见。根据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其背后成因将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生长期、繁荣期、稳定期。学习型社会。对每个阶段的作者、期刊信息、研究群体等详细分析。在对每个阶段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总体特征。研究成果上,数量上有多到少,由分散到聚焦;研究群体从无到有,形成陈乃林、叶忠海、朱新均、陈廷柱、吴遵民、高志敏等我国学习型社会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群体;主要研究机构有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力的师范大学研究群体,和中央到各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等。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学习型社会理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全民终身学习实践研究,开放大学与学分银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类型教育变革。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展望我国学习型社会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研究共识,加强合作交流,创新研究方法,提升领域实力、创办专业刊物,关注政策、实践、理论研究的密切关系。

曾文婕,漆晴,宁欢[2](2019)在《我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基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1998-2018年)回顾》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多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1998-2018年的研究文献,大体勾勒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轨迹,呈现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图景和研究成就,从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定位、性质、策略等方面形成了共识和推进举措。赫钦斯率先提出"学习型社会"概念之后,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学者从多角度认识学习型社会的性质内涵,探析学习型社会是"教育理想"还是"客观事实"?是"新的个体学习形式"还是"新的社会形式"?是"人性自我完善"还是"人力资源开发"?是"学校教育的改造"还是"社区教育的强化"?我国正是在不断深化学习型社会的认识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从狭隘的教育观到大教育观;完善教育体系,扩大学习机会供给;重视技术支持,变革传统学习方式;多路径多层次推动学习型社会立体建设。目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和"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资源供给状况和获取路径已大幅优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正在深化。因此应丰富研究维度和方法以彰显学习型社会的多重价值和实践意义。

崔有波[3](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张春龙[4](2017)在《“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文中指出学习型社会,也称为学习社会或学习化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其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哈钦斯(R.B.Hutchins)1968年提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引起各国重视。进入21世纪,世界全面步入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为提高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生存

张健[5](2012)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习化社会建设》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并呈现出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终身教育成为趋势与潮流。文中从终身教育视野出发,通过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存背景和运行机制的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化社会的基本模式。

吴忠权,黄朝宾[6](2010)在《知识经济视阈下信息开放获取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而教育和学习则成为这一新经济形态的动力"引擎"。渴求信息开放获取、构建学习化社会、创造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的良好条件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认知与理想诉求。在信息经济力量与技术力量的"双重"作用下,信息开放获取与学习化社会的"契合"不断加强。学习化社会的构建需要信息开放获取的支持,信息开放获取又将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王晓青[7](2010)在《学习化社会发展与教师角色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通过对学习化社会内涵与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建立学习化社会与教师角色重构的互动模式,指出教师价值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通过教师角色的重构来实现的,并沿着教师专业化的主轴和方向不断展开。教师应将先赋性职业转变为成就性专业,成为学习化社会中致力于终身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专业人士。

刘咸[8](2009)在《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认识中加强创新与能力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构建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体系的学习化社会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社会的形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陈明欣[9](2009)在《中国成人教育传播研究 ——以传播生态学为基本视角》文中提出教育传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依照一定的目的,遵照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途径,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促动下,实现教育信息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传递、互动、反馈和意义建构。成人教育传播是以广大在职从业者和曾经在职从业的公民为对象的教育传播,是由受众的信息需求所启动和引导的传播活动。传播者依据受众的具体要求,优选适切的内容,采取灵活的方式,与受众一起,共同完成信息的传递过程。其效益主要体现为传播完成后,传受双方、尤其是受众掌控信息量的增加,以及由此而来的知识的扩展、技能的提高、体能的强化、大众化价值观的确立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成人教育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生态具有人工性质。发展进化受到政策环境、投入管理、社会与经济需求、文化与社会氛围等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的规范、制约;同时,其健康发展和进化还取决于自身各构成要素的相互配合,以及宏观教育传播体系各构成部分的协调与平衡。维护其生态实现动态平衡中的进化,是保证其功能得到完善发挥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传播面临一系列生态问题。本研究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为背景,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为目标,在更新一系列观念和认识的前提下,全面研究我国成人教育传播及其面临的生态问题。首先,本研究打破教育传播局限于学校这一狭窄领域的限制,认为学校传播只是教育传播的一部分,从而把一切形式的教育传播活动纳入研究的视野,促使教育传播向其本质属性的回归。其次,本研究提出教育传播泛社会化的概念,认为有益的信息传播即是广义的教育,有益的信息接受即是广义的学习;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学和传播学的有机融合,也才能更科学地考察教育传播面临的问题。再次,本研究系统分析并提出成人教育传播的个性化模式。即由受众的需求启动,最终以这种需求得以满足为结束的模式。这一模式的过程可以线性地描述为:受众需求→教育传播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受众需求满足。它与传统的学校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相比,受众取代传播者成为传播活动的真正启动者。这是成人教育传播的本质优长所在。在确立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发现问题(捕捉现象)、分析问题(探究原因)、解决问题(探寻思路)为内在逻辑顺序,系统分析成人教育传播及其生态失衡的种种现象;并立足教育传播本体,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透视失衡及恶化的内外在原因;最后,立足成人教育传播人工生态这一现实,全面探寻调适失衡,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思路。

郭彦斌,赵彦彬[10](2007)在《学习化社会理念与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基于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学习的思考》文中提出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三大理念引入中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高志敏教授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重要着述。作为成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在学习之后,思考了学习化社会的要义、学习化社会与经济相关以及成人教育自己对学习化社会建设贡献。

二、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学习型社会研究
        1.4.2 知识图谱
        1.4.3 可视化分析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学习型社会国内外研究综述
        1.6.2 文献计量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设计
    2.2 数据来源
        2.2.1 文献来源
        2.2.2 数据筛选
    2.3 研究数据处理
        2.3.1 分析工具的选取
        2.3.2 图谱绘制与解读
3 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型社会研究阶段分析
        3.1.1 1988 -1997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萌芽期
        3.1.2 1998 -2002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生长期
        3.1.3 2003 -2011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繁荣期
        3.1.4 2012 -2019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稳定期
    3.2 学习型社会研究总体分析
        3.2.1 研究热点
        3.2.2 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趋势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启示
        4.2.1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研究共识
        4.2.2 加强合作交流,创新研究方法
        4.2.3 提升领域实力,创办专业刊物
        4.2.4 关注政策、实践、理论研究三者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我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基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1998-2018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1. 分析方法
    2. 分析样本
二、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况
    1. 年度数量
    2. 主题领域
    3. 研究方法
    4. 所属学科
    5. 作者来源
三、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成就
    1. 析明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概念
        (1) 概念界定的视角多样
        (2) 概念内涵的阐释充分
        (3) 概念辨析的理路清晰
    2. 厘清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定位
        (1) 提炼学习型社会的特征
        (2) 探析学习型社会的性质
    3. 凝练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 推动教育范式变革
        (2) 完善教育体系, 扩大学习机会供给
        (3) 重视技术支持, 创建信息服务平台
        (4) 推动立体发展, 深化子系统建设
四、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未来展望
    1. 强化整体理路, 凸显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2. 重视学习维度, 探讨有效学习的活动与方法
    3. 丰富研究方法, 重视多学科研究与实证研究
    4. 深研价值诉求, 彰显学习型社会的多重价值

(3)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4)“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涵义
学习型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
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

(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习化社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学考试报考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平等人权
二、自学考试求知时空的自主性反映了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趋势
三、自学考试育人环境的开放性践行了学习化社会的多元选择方式
四、自学考试成才模式的特殊性满足了学习化社会的自我完善需求
五、自学考试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促进了学习化社

(6)知识经济视阈下信息开放获取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经济引发的学习变革
    (1) 学习成为人们的终生需要
    (2) 知识劳动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手段
    (3) 人们的学习正在发生变革
2 学习化社会的掀起与构建
    (1) 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提出
    (2) 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3) 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运动
3 信息开放获取运动的缘起及发展
    (1) 信息开放获取的内涵界定
    (2) 信息开放获取的现实意义
    (3) 信息开放获取运动的缘起及发展
4 信息开放获取对学习化社会构建的支持
    (1) 信息开放获取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强大的观念支持
    (2) 信息开放获取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 信息开放获取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广泛的资源支持
5 加速信息开放获取进程以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对策建议
    (1) 努力营造信息开放获取的良好环境, 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
    (2) 加强信息开放获取基础设施、技术及资源建设, 完善OA共建共享机制
    (3) 健全和完善的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体系

(8)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认识中加强创新与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一) 学习化社会的迅猛发展, 信息、知识的激增, 需要终身学习。
    (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习化社会的初步构想
    (一) 学习化社会的认识。
    (二) 学习化社会的特征。
    (三) 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对策。
三、终身教育与创新教育
四、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化社会构建及人的能力培养
    (一) 生存能力。
    (二) 创新能力。
    (三) 判断能力。

(9)中国成人教育传播研究 ——以传播生态学为基本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成为现实
        二、国际竞争加剧,人才竞争空前激烈
        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国际教育传播理念出现飞跃性发展
        五、国际教育传播实践的重大突破
        六、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并完成对教育传播的全方位渗透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一、我国教育传播与教育生态研究回眸
        二、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成人教育传播及其个性解读
    第一节 成人教育传播概念的确立
    第二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特征探析
        一、巨大的包容性
        二、迥异于大众传播
        三、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教育传播
    第三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殊性
        一、传播主体多元分散
        二、受众群体庞大复杂
        三、传播内容丰富多样
        四、传播媒介兼容并包
    第四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途径
        一、基本模式分析
        二、传播的基本途径
    第五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功能
    第六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沿革
    第七节 我国成人教育受众群体扫描
第二章 成人教育传播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外部支撑——制度呵护与理念的建构
        一、政策和法规建设
        二、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根本动力——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第三节 必要背景——文化建设和社会氛围的营造
    第四节 内在依托——宏观教育传播体系的均衡构建
第三章 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学透视
    第一节 教育传播的生态环境
        一、教育传播的自然环境
        二、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
        三、教育传播的规范环境
    第二节 成人教育传播生态解析
        一、成人教育传播生态描述
        二、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位
        三、成人教育传播生态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系统
        一、单一传播活动的生态——个体生态
        二、成人教育传播的群体生态
        三、理想生态——开放的、动态的、和谐的系统
第四章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传播生态失衡写真
    第一节 传播主体模糊,职责交叉
        一、传播主体模糊,边界不清楚
        二、职责与功能紊乱,同位竞争普遍存在
    第二节 受众群体缺乏量化,遗漏和排斥现象严重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不足,新媒体的负效应凸现
        一、媒介分化严重,融合不足
        二、新媒介的冲击全面而巨大,余波难息
    第四节 内容两极分化——普教化与随意化并存
        一、学校传播内容的严重普教化
        二、社会性传播内容的随意化
第五章 成人教育传播生态失衡的原因诊断
    第一节 法规生产滞后
        一、教育基本法的笼统规范与界定
        二、专项法律的缺失
        三、行政法规的局限
        四、地方和部门规章的无奈
    第二节 有效管理的失灵
    第三节 能量输入先天欠缺
    第四节 重商的时代氛围和逐利的社会风气形成的冲击
    第五节 内部透视——生存根基不稳,内部建构紊乱
        一、定位失准——与需求对接错位,功能发挥欠佳
        二、生态位趋同——恶性竞争泛滥,缺乏统一协调
        三、对新媒体的应对和运用失去主动权
        四、理性之光的泯灭——个性化理论建设滞后
        五、自身形象塑造的缺失
第六章 追求成人教育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节 传播观念的全方位更新
        一、树立传播的终身观和全员观
        二、树立传播的人权观
        三、树立传播的经济观
        四、树立传播全方位开放的观念
    第二节 法制环境的完善
    第三节 倡导强化政府意识和行为,完善管理
    第四节 营造适宜的社会氛围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倡导社会形成求知尚学的优良风气
        二、倡导构建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
        三、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五节 建立科学的传播评估体系
        一、传播主体评价
        二、传播内容的评价
        三、传播媒介的评价
        四、对受众的分析评价
        五、整体传播效果的评估
    第六节 促进传播的生活化和教育的学习化
        一、学习主导下的成人教育传播的个性优长
        二、学习主导下成人教育传播的实现
    第七节 寻求传播规模、效益和地域发展的平衡
        一、传播覆盖面的扩大
        二、传播质量和能效的提高
        三、促使传播实现地域发展的平衡
    第八节 理性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一、立足教育传播本体,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二、掌控负面效应,予以科学规避和化解
        三、实现成人教育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学习化社会理念与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基于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学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化社会的涵义
二、学习化社会与经济的相关分析
    (一) 学习化社会的基础——知识经济理念
    (二) 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的理论基础浅议
三、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提升分析
    (一) 工业经济时代, 科技进步因受资本、能源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常常难以发挥出主导作用
    (二) 成人教育主要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所迫切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工艺型人才,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不但能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两且能够从内涵上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力
    (三) 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 作为知识生产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更是在科技与知识的传播、扩散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 知识经济时代, 人和知识一道占据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
四、成人教育是创建学习化社会的主力军

四、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与趋势[D]. 王宏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我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基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1998-2018年)回顾[J]. 曾文婕,漆晴,宁欢.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3)
  • [3]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J]. 张春龙. 唯实, 2017(02)
  • [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习化社会建设[J]. 张健.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6]知识经济视阈下信息开放获取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影响[J]. 吴忠权,黄朝宾.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0)
  • [7]学习化社会发展与教师角色重构[J]. 王晓青. 中国林业教育, 2010(03)
  • [8]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认识中加强创新与能力培养[J]. 刘咸. 文教资料, 2009(32)
  • [9]中国成人教育传播研究 ——以传播生态学为基本视角[D]. 陈明欣. 浙江大学, 2009(04)
  • [10]学习化社会理念与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基于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学习的思考[J]. 郭彦斌,赵彦彬. 继续教育, 2007(06)

标签:;  ;  ;  ;  ;  

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与教育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