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FLAIR序列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高长泰,张仁德,陈建梅,王闻奇[1](2020)在《CT及磁共振多种序列综合诊断颅内巨大胆脂瘤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男性,74岁,头晕、头痛间作20余年,加重2 d入院。患者自述20年前因患脑肿瘤(具体性质不明)出现头晕、头痛,步态不稳,经住院药物治疗缓解,后未作进一步处理;后头晕、头痛时轻时重,加重时卧床休息后缓解。CT平扫示(图1):左侧桥小脑角区见大小约38 mm×41
李柏延[2](2019)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颅内表皮样囊肿是颅内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囊壁内含有大量胆固醇及去角质蛋白,囊壁较薄且形态如同珍珠样也被称为珍珠瘤、胆脂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1.8%,并且其中40%-50%的病变生长在桥小脑角。鉴于胆脂瘤的见缝就钻的特点使其易在蛛网膜下腔阻力较小的区域生长,且由于颅内表皮样囊肿多生长缓慢,发现时肿瘤多较大且形态不规则,难以完全切除肿瘤。目前为止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如今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应用到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切除中,给手术的全切带来了可能。研究目的:为了探索尽可能微创并完全切除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显微镜下手术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和术后疗效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优缺点从而对临床工作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中心院区)进行桥小脑角区域表皮样囊肿手术的患者,其中显微镜组51例,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镜组21例。对所收集的72组病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主要包括现病史、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及侧别、术前术后磁共振图像(MRI)、肿瘤的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患者的总住院天数、术后临床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索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数据分析处理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上完成)结果:1、单纯显微镜组中肿瘤完全切除共36例,次全切或残存肿瘤包膜15例;神经内镜辅助组中肿瘤完全切除共20例,次全切1例,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Fisher精确检验可知P=0.028<0.05,提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组在病变全切率方面较单纯显微镜组较高。神经内镜辅助组中置入神经内镜探查下可见14例在死角处发现存在肿瘤残留,其中11例为大型肿瘤(肿瘤最大径>3cm)。2.单纯显微镜组中5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17.84±51.58min),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组中2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56.43±81.61min)。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组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t=-2.414,P=0.018<0.05),提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显微镜显微手术组;单纯显微镜组中5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0±7.87天),神经内窥镜辅助组中2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3±4.21天),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0.128,P=0.899>0.05)。3.在单纯显微镜组51例患者中,14例(27.4%)患者在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1例(2%)患者出现脑脊液漏,4例(7.8%)术后出现面瘫,1例(2%)术后出现颅内血肿并二次手术行颅内减压加血肿清除术;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组21例患者中,4例(19.1%)患者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1例(4.8%)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4.8%)出现面瘫,对不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可知两组手术方式在脑脊液漏(P=0.501>0.05)、面瘫(P=0.640>0.05)、颅内血肿(P=0.519>0.0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无菌性脑膜炎方面,按照肿瘤大小重新分组,大型肿瘤组(肿瘤最大径>3cm)中,单纯显微镜下共19例患者,其中10例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内镜辅助手术组12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对两组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可知:小型肿瘤组中,在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方面(P=0.597>0.05)无差异;大型肿瘤组中,在术后无菌性脑膜炎方面(P=0.045<0.05)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降低了大型肿瘤组的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4.在术后近期疗效方面,在单纯显微镜治疗组中,44例/51例(86.3%)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组中18例/21例(85.7%)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对两组不同数据的卡方检验表明,(x2=0.004,P=0.950>0.05),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两组手术方式在近期临床症状改善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技术提高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全切率,显微镜切除肿瘤后二次置入内镜探查可作为术后即刻评估手术切除情况的有效指标;对于大型的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内镜辅助手术可降低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术中需二次置入神经内镜探查并内镜下手术进一步切除病变,虽增加了手术时间,但为手术全切及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陈勇[3](2019)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影响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此类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防治复发提供参考。病例资料和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收治的14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回访资料,对复发患者及未复发患者按性别、年龄、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大小、生物学特点、手术切除程度等指标分组统计,结合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复发率、复发风险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获得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1为剔除标准,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41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95例,男女比例1:2.06。复发33例,复发率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均不影响术后复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变的复发率高于典型病变(38.1%:17.2%)且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典型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体积大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患者病变的平均体积为38.7±25.3 cm3,未复发病变的平均体积为25.3±23.2 cm3,体积较大的病变主要增加术后远期复发风险,其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8%、16.5%。小脑幕上病变的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幕下病变(P<0.05),病变所在颅内间隙不同其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不同(P<0.05)。侵袭性生长的病变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匍匐性生长的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手术不同程度残留导致术后复发风险增高、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5),影响手术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大小及是否与周围神经血管粘连。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典型、所在颅内间隙及手术的切除程度。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变的复发风险是典型病变的5.966倍;脑实质内病变的复发风险最高,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内、脑室内及硬膜外/下病变;手术残留少量瘤体的术后复发风险是全切后的3.681倍,而残留部分包膜术后复发风险较全切无显着增高(HR=1.078,P>0.05)。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术后复发多见于非典型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内病变、手术残留瘤体的患者。提高手术切除程度为预防复发最重要的手段,但手术残留部分包膜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吴诗熳,姚振威[4](2018)在《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文中认为增强T2 FLAIR序列目前主要应用于脑膜炎和多发脑转移的诊断,其他方面的应用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常规增强检查后增加T2FLAIR序列应用于脑原发肿瘤的诊断可以增加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对多发性硬化活性病灶的显示,脑炎与胶质瘤的鉴别病变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应用体会对常规增强后加扫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原发肿瘤和变性、脑炎的应用进行概述。
王朝文,吴华超,符有文[5](2017)在《颅内巨大的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在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表现及术前做T1W、T2WI的MR常规平扫、T2-FLAIR、DWI和增强MRI影像表现。结果:14例T1WI呈低信号,只有1例T1WI呈高信号,T1-STIR未能抑制。所有病例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所有病例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多无强化或囊壁轻度强化,其中3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结节状明显强化。结论: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MR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T2-FLAIR信号对于诊断最具有特征性,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增强扫描有利于病变良恶性鉴别。
王清涛,史立信,臧颖卓,马志军,包刚,耿彦飞,霍彩云,杨华[6](2016)在《颅内表皮样囊肿20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EC)的临床与头颅MRI影像表现,以便提高诊断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EC的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平扫序列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CE-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脑桥小脑角池12例(左侧7例,右侧5例),桥前池3例,脑实质内2例(右侧枕叶1例,左侧额叶1例,病灶均发生于皮质区或皮质下区),左侧外侧裂池1例,枕大池1例,四脑室1例。其中4例病灶同时受累桥前池、鞍上池、侧裂池及环池等多个脑池间隙;全部病灶均呈囊性改变;13例长T1WI、长T2WI信号,4例T1WI、T2WI为混杂信号,3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11例T2FLAIR序列检查结果均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散在的絮状稍高信号影,6例为低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DWI序列检查结果为19例高信号,1例低信号。结论 EC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是FLAIR及DWI序列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明确诊断。
谢丽卿,姜允山[7](2016)在《颅内表皮样囊肿11例MRI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5例MRI平扫T2WI、DWI呈明显高信号,T1WI低信号,FLAIR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无强化。6例信号不均匀,T1WI、T2WI及FLAIR呈高信号、混杂信号,DWI呈等、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脂肪抑制示多发低信号;增强边缘或局部轻、中度强化。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多样,信号复杂,综合应用多种MRI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其正确诊断率。
郭水莲,赵继泉,杨侃荣,欧卫谦[8](2016)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 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2WI均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9例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联合应用DWI和T2 FLAIR有利于桥小脑角皮样囊肿的诊断。
陈俏倩,吴华超,吴耀初,林昌能,全国彪[9](2015)在《小脑区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小脑区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小脑区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区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2WI均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9例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小脑区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联合应用DWI和T2FLAIR有利于小脑区皮样囊肿的诊断。
葛旭,陆建平,王仿[10](2015)在《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性治疗》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病例证实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资料,对其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12例均行常规MR、液态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扫描。结果 12例表皮样囊肿病例中,9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例T1WI及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为薄壁轻微强化,10例壁无强化。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中均为高信号。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有较典型的MRI表现,可实现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二、磁共振FLAIR序列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FLAIR序列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软脑膜病灶检出 |
垂体微腺瘤 |
多发性硬化 |
脑膜脑炎 |
(5)颅内巨大的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讨论 |
(6)颅内表皮样囊肿20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检查方法 |
3.影像学表现 |
4.手术及术后随访 |
例举 |
讨论 |
(7)颅内表皮样囊肿11例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MRI检查设备及方法: |
2 结果 |
2.1 MRI基本表现: |
2.2 MRI平扫及增强特征: |
3 讨论 |
3.1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
3.1.1 基本表现: |
3.1.2 信号及增强表现: |
3.2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大多数颅内表皮样囊肿依据其典型MRI表现,尤其是FLAIR序列和DWI上的信号特征,易于做出正确诊断;但有时病变不典型时,则需与颅内其他肿瘤进行相应鉴别。1)听神经瘤:当肿瘤囊变、出血明显时,听神经瘤可与桥小脑角区的不典型颅内表皮样囊肿混淆,但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发病率明显更高(约8 0%),病灶以内耳道为主,大多伴有患侧内耳道的扩大,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为其鉴别要点。2)囊性颅咽管瘤:当不典型颅内表皮样囊肿位于鞍旁时,需与囊性颅咽管瘤鉴别。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增强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出血和钙化相对更为多见。3)低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钙化多见,MRI上以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为主,且边界欠清。Bernabeu等[7]研究报道,磁共振波谱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位于脑实质的不典型颅内表皮样囊肿无门冬氨酸、胆碱等代谢峰的增高甚或缺乏。4)颅内皮样囊肿:少数颅内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中线部位,组织学上含有较多的脂质,MRI上难以区分。但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较表皮样囊肿更低,且囊壁钙化较为多见,据此可提示诊断。 |
(8)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病例资料 |
1.2 MR检查技术 |
2结果 |
3讨论 |
(9)小脑区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病例资料 |
1.2 MR检查技术 |
2结果 |
3讨论 |
(10)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性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肿瘤部位 |
2.2 形态 |
2.3 边缘 |
2.4 核磁共振表现 |
3 讨论 |
四、磁共振FLAIR序列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CT及磁共振多种序列综合诊断颅内巨大胆脂瘤一例[J]. 高长泰,张仁德,陈建梅,王闻奇.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03)
- [2]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柏延. 山东大学, 2019(09)
- [3]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J]. 吴诗熳,姚振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8(06)
- [5]颅内巨大的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J]. 王朝文,吴华超,符有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01)
- [6]颅内表皮样囊肿20例[J]. 王清涛,史立信,臧颖卓,马志军,包刚,耿彦飞,霍彩云,杨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8)
- [7]颅内表皮样囊肿11例MRI表现[J]. 谢丽卿,姜允山. 福建医药杂志, 2016(01)
- [8]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J]. 郭水莲,赵继泉,杨侃荣,欧卫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01)
- [9]小脑区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J]. 陈俏倩,吴华超,吴耀初,林昌能,全国彪.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03)
- [10]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性治疗[J]. 葛旭,陆建平,王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