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农产品卖方市场

如何打造农产品卖方市场

一、如何营造农产品的卖方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胡馨蕊[1](2021)在《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演化,为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两个突出问题,客观要求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在产业组织制度创新、农业产业链整合、经营主体关系协调等方面不断完善与突破。稻米作为重要的口粮,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均衡,且稻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背景下,稻米产业面临如何改变稻米生产者长期以来比较利益低下与如何有效解决消费者对高品质稻米现实需求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倒逼现实的稻米产业必须在“以量取胜”与“以质取胜”的总体战略上做出选择。围绕“以质取胜”的战略调整,把价值网络理论引入品牌稻米产业发展,在理清品牌稻米价值网络构建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内部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共生效应,以及价值增值与利益共享实现形式,有效解决当前稻米产业链主体竞争无序,彼此分割的困局,进而完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总体框架与运行机制,对于推动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博弈论理论、竞合理论、协同学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在阐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价值网络演化脉络等方面对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论证。运用案例印证的方法,分析了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三种不同主体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运营的实践及存在问题。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竞合关系的动态博弈过程及策略选择,并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构建扩展Logistic模型,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稳定共生影响因素,并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模拟,提出了构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具体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价值网络是以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将处于产业链不同节点各主体置于同一框架内,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协同共生、有机衔接,形成的优势互补、系统集成、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相对稳固的主体集群结构;价值网络作为具有中观属性的产业组织形式,其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两个均衡:即价值网络内部主体间分工细密程度与运行效率关系的均衡;价值网络内部主体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均衡;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增值,是价值网络存在的前提条件。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从过程看,体现为价值网络参与主体创造的价值之和,减去价值网络参与主体之间发生经济联系时产生的交易费用之和,再加上系统集成创造的价值;从结果看,体现为价值网络品牌稻米价格与普通稻米价格的差值乘以总销售量;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发展,对于提升稻米产业竞争力,建立稻米高品质的组织保证、技术保证、标准保证、过程保证以及制度保证,进而满足消费者高层次需求,实现参与主体价值共创共享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时,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运行也存在着主导主体能力缺失、价值增值空间不充分、主体间竞合关系扭曲、参与主体未能充分实现利益协同与共享等问题;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竞合博弈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参与主体合作策略的选择与参与价值网络收益增量呈正相关,与违约成本呈正相关,与价值网络运作成本呈负相关;通过构建扩展Logistic模型,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稳定性成立条件,并运用MATLAB对数理分析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各因素对于共生效应演化稳定的影响趋势。研究表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存在着显着的共生效应,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外部性系数越大,参与主体受环境约束的阻滞越小,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越多,网络节点数越多,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系数越大,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能否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利益共享,直接关系着相关主体是否参与价值网络,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自身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的市场竞争力。品牌的稻米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至少应遵循共享与多赢的原则、贡献与收益对等的原则、激励与约束兼顾的原则、个性理性与集体理性协同的原则;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应在遵循价值共创、核心企业主导、主体关系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结构、运行机制、价值增值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并从提升主导主体的调控能力、建立参与主体间正向的竞合关系、完善价值网络内部的信誉机制、建立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对价值网络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自我完善。

王越[2](2021)在《汉代城乡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关系即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往的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主要侧重于唐宋明清时期的探讨,具体到两汉时期则更加侧重于城市和乡村的分别研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不仅可以补充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还有助于打通汉代城市研究与乡村研究的关联。同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也有深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解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城乡关系作为研究主体,探究汉代城乡关系的历史实际,梳理两汉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和乡村从宗法血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城乡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动向。受到多国林立、社会动荡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城乡关系还展现出区域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历史特点。短暂的秦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下一统局面下城乡关系的发展。进入汉代以后,城乡关系得以继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汉代城乡关系中存在较多的同一性要素。这是城乡共同体时代的基因遗存和“大一统”王朝政治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同一性要素主要体现在政治治理和居民生活两方面。城市与乡村统一于地缘行政管理体系,拥有着相同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人员设置。各种身份人群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广大城乡平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经济权益和文教机遇。此外,城乡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同一性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城乡居民在主流思想文化上也有着相当多的一致想法与诉求。其二,汉代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有差异化发展的趋势。这是城乡共同体色彩淡化,城乡分野明晰化的结果。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差异和经济结构差异两方面。城市与乡村在空间规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发展趋势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与乡村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市场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也存在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就汉代城乡关系的结构与发展趋势而言,城乡同一性要素的存在与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始终是并存的。其三,汉代城乡差异推动着城乡相互交流。城市和乡村通过政治互动,实现了治理功能的互补,乡村自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乡经济也因为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区域差异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城乡思想文化呈现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形态。汉代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中自由选择居住,造就了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流民在城市和乡村中祈求生存,造就了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其四,汉代城乡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汉代城乡转化规模十分可观,乡村向城市不断地演进,城市也在向乡村不停地回归。影响城乡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单位城乡形态的变化。城乡转化的实现得益于汉代城乡的特定背景,是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城乡共同发展的“马太效应”推动了大都市和小型乡村的涌现,也为城乡转化提供了发展动力。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两汉城乡关系出现了较多变动,其结果是乡村的成长与城市的停滞,但是没有突破城乡关系的原有结构。这是汉代城乡关系有别于其他时期的显着特征。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在于农本,而欧洲古代城乡没有共同的基点,由此造就了中西古代城乡关系的结构差异。同时,官方政府统一主导着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这与西方古代的城乡分治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苏梦颖[3](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梁伟[4](2020)在《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以来,中国原材料价格进入持续上涨快车道,但与以往不同,这次价格上涨并未引起出厂价格大幅上涨,最直观的感受是并未出现通货膨胀。为什么2016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并没有明显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否因为中国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素市场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命脉,剖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能更好理解新时代下产业链价格传导的内在机制,并为改革要素市场政策提供借鉴。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出现的从原材料价格到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弱化,不是由外部客观因素造成的偶然现象,而是由产业内在发展造成的必然现象。随着中国进入高加工度工业化阶段,分工更细,生产更迂回,中间环节更多,产业链不断延长将为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价格传导提供一个减震机制,使得原材料到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力度被弱化。基于此本文对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影响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一是动态博弈均衡角度,在产业链中,每个企业环环相扣,上游企业收入是下游企业的成本之一,并通过价格的传导相互影响获利程度。在产业链企业间的价值分配中,价格是核心,通过“价格—需求量—价格”的传导路径来影响每个企业的半成品定价。传导过程中,每个企业都会进行动态子博弈,以达到自身收益最大化目的。本文通过描述每个企业在动态博弈中达成的均衡状态,提出合理假设进行公式演算,推导出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影响的理论公式。二是价格弹性角度分析,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成本加成定价原理推导出产业链产成品价格变动率对原材料价格变动率的反应程度。通过这两个角度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本文命题,即随着工业化推进到高加工度化阶段,产业链越来越长,生产被分割成更多的专业化环节,原材料对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力度会弱化。为验证该命题,本文根据上市公司生产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产成品价格等其他相关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分别使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和系统GMM估计方法,从上述横向、纵向、产成品价格需求弹性、产成品对原材料价格需求弹性这四个维度逐一进行定量分析。从横向维度来看,以工业机械、建筑机械和重型卡车、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重型电气设备为五大产业链长的行业,以酒类、食品加工与肉类、纸制品、纺织品、家具制造为五大产业链短的行业,设置长短产业链哑变量,比较长、短不同的产业链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或是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弹性大小,经实证检验得出产业链长短不同,价格传导的力度也不同,且长产业链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要弱于短产业链。从纵向维度来看,设置时间哑变量,验证随着工业进入高加工度化阶段,从某一时间节点开始,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中国工业化进程显着达到一个阶段性转折点,总体上进入趋向成熟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受益于更先进的技术,工业结构在向制造业的更复杂部门及产业链更高环节转型升级,产业链分工更细,生产被分割成更多环节,生产加工企业种类、数量增加,导致产业链不断延长,从而造成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逐渐减弱。以上两个维度分析,可以看出相较于短产业链,长产业链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较弱。由此可知,目前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原材料价格对产成品价格的价格弹性减弱,产业链下游中的成本来自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减小。从产成品价格需求弹性来看,经验证得知产成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越大,会弱化产业链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的结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产成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时,价格稍微发生变动,市场对其的需求量就会发生较大变动,生产产成品的企业为了保证销售量及企业利润,会控制产成品价格的制定即变动幅度,这样由企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控制产成品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原材料价格对产成品价格的影响力度,削弱了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从需求端的研究补充了上述从横向和纵向维度对产业链价格传导的分析,使本文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全面。从产成品对原材料价格的需求弹性分析来看,使用原材料价格变动率与产成品价格变动率来进行检验,发现随着产业链生产加工环节增多,产成品价格的变动率对原材料价格变动率的反应程度越来越不敏感,这意味着产成品价格对原材料价格的弹性随着产业链延长而逐渐弱化。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维度分析,用差分GMM估计方法还是系统GMM估计方法,都能得出以下结论:1、长产业链原材料价格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是要明显弱于短产业链;上期的产成品价格会较大程度地传递到本期,产成品价格具有粘性。2、随着工业化推进到高加工度化阶段,产业链延长,生产被分割成更多的专业化环节,原材料对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力度会弱化。这些结论均验证了本文命题,随着产业链延长,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弱化。为使检验更加合理且严谨,本文对长、短产业链划分行业的合理性做了进一步的判定。依据本文命题,同样采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选取短产业链的行业中原材料对产成品的影响力度更大,说明本文选取的长、短产业链的行业分类是合理的。即工业机械、建筑机械和重型卡车、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和电气设备五大行业的产业链长,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弱;食品、造纸、纺织服装、家具、酒类五大行业的产业链短,原材料对产成品的价格传导力度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结合实际国情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即坚定发展工业,重视科技和创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力度,但不能过于跃进,直接进入市场化,对不同原材料要素实施不同价格改革,在政府的引导下循循善诱,推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要素市场领域发挥有效作用,建立安全防护网,合理分配财政支出。其次,要扭转要素市场的扭曲现象,就要使深化我国高加工度工业化要与要素市场化并驾齐驱,并同时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等。

解亚惠[5](2020)在《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对具备“绿色”、“健康”标签的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特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原有的销售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为了突破原有营销模式带来的瓶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企业就必须及时优化营销策略,以保障企业的良好运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苹果等农副产品收购、销售及进出口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公司具备原产地和成本领先的优势,并且不断整合资源,联合乡镇和农户成立专业果品种植基地,既能保障产品来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但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却不太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德盛果蔬公司没有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使得公司产品的可替代性高,消费者缺乏忠诚度。本文分析了德盛果蔬公司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分析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运用STP分析法进行市场细分,确定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以及企业的市场定位,最后综合运用4P、4C、4R理论提出了“产品-顾客-关联”、“价格-成本-反应”、“渠道-便利-关系”、“促销-沟通-回报”的组合营销策略,并制定了实施保障措施。综上所述,本文将营销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因素联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出了更加完善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组合营销策略,有效解决了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营销体系协同发展,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拓展潜在市场,保持较强竞争力。同时,也可为其他特色农产品购销储企业在营销策略制定方面提供思路,为营销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穆婷婷(NORLAKHAM THONGSAVANH)[6](2019)在《老挝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老挝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再加上老挝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因此,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与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所遇问题之间的矛盾,探寻合理的老挝农产品出口对策,基于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的研究变得十分迫切。本文首先通过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相关理论基础,在分析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的特点,找到了本文进一步研究空间所在。就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内部环境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优劣势。综合得出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影响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因素,总结归纳后,得出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的对策。

李思思[7](2019)在《SL集团东北大米在深圳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圳是人口多元化的“移民城市”,大米、面粉是深圳市民两大主食消费品种,其中大米约占60%以上。受深圳人口特征影响,大米消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油粘米、泰国香米、东北大米等都是深圳市民普遍选择的主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主食摄入量在逐步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营养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优质大米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其市场前景广阔。大米市场的宏观环境也已经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入买方市场,业界正毫无准备的进入一个洗牌阶段,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此时,谁能做好定位,谁就能抓住商机,因此大米的营销策划已经成为抢占市场的热点。泰国、日本是全球主要的高端大米出口国,近年来泰国、日本两国注重加强大米的品牌宣传,逐步在中国市场打开了高端大米的市场。在深圳市场,泰国大米和日本大米均有良好的市场反响,市场价格是国内普通大米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东北地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逐步提高大米的产量和质量,优质东北大米品质、口感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不亚于甚至优于泰国、日本的优质大米,但受制于营销策略的滞后,尚未能在国内高端大米市场中树立发展优势。本文将对高端大米的市场现状进行研究,根据SL集团东北大米的特殊属性,研究该商品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和预期营销结果,并借鉴国外同类商品成熟的营销理念和经验,为优质、有机东北大米开拓市场提出营销优化方案,探索东北大米的营销策略,以帮助相关企业突破营销瓶颈,做强品牌,占领高端大米市场。

代福平[8](2019)在《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以人的体验为本”,而现象学对于人的纯粹体验的哲学探究,为体验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启发。本文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到设计学研究中,探究目前体验设计的各种工具和方法所赖以立足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尝试建构了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这一理论首先从分析体验的历史和逻辑入手,接着论述了体验的形成机制和人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空间、人的活动这一逻辑顺序,提出并论述了内时间体验设计、现象空间体验设计、精神交互体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分别对应于本文的一至五章。1)体验设计的历史和逻辑体验设计的诞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人机工学兴起之前的萌芽阶段,到人机工学开启的启蒙阶段,再经过用户体验的深入阶段,最终发展到体验设计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一历史进程背后,是人与人工物关系从合一到异化、再到重新合一的逻辑进程。2)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分析体验的形成机制在于人的统觉。人通过统觉所具有的想象力自由变更活动,获得了超越具体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人们(包括一切用户)在体验中所追求的各种具体满足,都可以归结为对人性的追求,其指向是人的自由、尊严、幸福。3)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人们的体验是在现象时间和现象空间中进行的。和自然科学的客观时间不同,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是一种“现象时间”,或者叫内时间。基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理论,笔者提出和论述了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包括“原印象体验”、“回忆体验”、“期望体验”三方面的体验设计原理。4)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和时间维度相似,现象学意义上的空间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空间(物理空间),它是一种“现象空间”,或者叫“直观空间”、“心理空间”。受胡塞尔空间直观思想启发,提出了统觉界面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包括广义界面设计思维、全触点设计思维)。受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和“上手之物”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上手”界面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受梅洛-庞蒂现象学“身体-主体”思想的启发,提出了“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受伊德的技术现象学“人-技”关系模式的启发,探讨了非具身界面体验设计方法。5)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在现有的人机交互、人际交互基础上,提出了“精神交互”概念,阐述了交互体验的三层次。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哲学思想,论述了精神交互体验设计的原理是与用户建立“我-你”关系。这一原理为同理心思维、全触点设计思维、“痛点”设计思维、“容错”设计思维、“允许例外”设计思维奠基。为了创造美好的精神交互体验,必然要求深化用户研究,本文提出了用户动态画像的创建方法。精神交互体验要求员工和顾客的体验获得一致性,因此组织模式也必然要进入设计视野,本文初步探讨了组织设计的模式变革,即从“洋葱型”组织转向“莫比乌斯带型”组织。此外,在体验设计范式下,设计师角色更加多样化,但角色本质日益彰显。本文探讨了设计师的新定位,提出设计师是“人为事物的立法者”、设计师的核心能力则是“设计判断力”等观点。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的提出,为人们深入理解用户、组织、设计师在内的一切相关者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并为优化人们的体验提供了设计思维方法。此外,本文从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中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公益设计,一个是商业设计。这些案例反映了笔者在设计实践中运用现象学体验设计方法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这部分内容就是本文的第六章。综上所述,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本文尝试将体验设计的研究层次从自然科学思维层次、社会科学思维层次提升到精神科学层次或者说哲学层次,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的参考。现象学的思想深邃宽广,体验设计的理论异彩纷呈,本文只是管窥蠡测,以一朵理论的小花来礼赞体验设计的春天。

张珍瑜[9](2019)在《农村电子商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农村电子商务是这种新模式在农村板块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抓手,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平台,而且还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提供了更为成熟的方案,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主要以宜宾市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电子商务行政管理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的背景、意义进行总结,第二章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问题相关的概念及基本理论阐释,第三章介绍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现状,第四章指出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分析了产生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问题的原因,第六章提出了完善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问题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1)农村电子商务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公共管理低质低效、政府监管不到位、政府推动乏力、专业人才匮乏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政府支持不充分、监管困难、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等,制约了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的管理。(2)提出翠屏区农村电商管理的完善对策。强化政府职能、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加强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好服务平台等方面。

陈丽君[10](2017)在《农产品现场试吃营销有效性评估及试吃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已逐渐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阶段过渡到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阶段。而近年来电商的崛起、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使得实体零售终端的竞争压力逐渐变大,市场沟通手段的科学应用则尤为重要。考虑到农产品是“非标准化、易腐易变、季节性的经验性产品”,现场试吃这一市场沟通手段在我国农产品零售环节中得到了一定的探索和应用。然而总体而言,相当一部分零售商对农产品试吃多持有观望态度,一方面因为对试吃在促进销售方面的有效性尚存有疑惑,另一方面如何吸引消费者接受试吃样品还亟待回答。本文研究通过在两种类型的超市中开展现场生鲜农产品(水果)和加工农产品(酸奶)的试吃实验,在试吃情境中直接招募消费者进行调研,借助消费者数据的分析来回答:农产品现场试吃是否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立即购买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哪些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联合决定了消费者的试吃行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试吃对促进消费者立即购买行为的有效性评估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在试吃情境中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事先购买计划、价格敏感程度和产品喜爱程度。然后,根据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等级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利用方差不等的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试吃者和非试吃者在购买行为上的差异。对于没有事先购买计划的消费者群体、价格敏感程度较高(感知价格不合理)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产品偏好较低的消费者群体,试吃者购买行为的发生概率大于非试吃者。而对于有事先购买计划的消费者群体、价格敏感程度较低(感知价格比较合理)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产品偏好较高的消费者群体,试吃者和非试吃者之间购买行为并无显着差异。这说明,如果消费者对某目标农产品形象尚未形成积极认知,试吃行为的发生对于提高其立即购买概率具有重要意义。接着,本文基于期望确认理论进一步探索发现试吃体验缩短了消费者行为决策周期,促进了农产品在零售终端的流通效率。研究构建了混合递归模型:第一阶段解释试吃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解释试吃体验满意度对消费者感知改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口口相传意愿能够显着降低价格敏感程度、从而促进立即购买的概率;而试吃体验总体满意度和产品口口相传意愿虽然能够改善产品偏好,但改善后的产品偏好在系统方程中对立即购买行为并无贡献。可见当将价格线索和享乐期望的验证同时纳入决策系统进行考虑时,价格线索的显着性更加突出。这里主要有两个解释:一是我国超市食品采购消费者主要为女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二是价格敏感程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感官期望的积极确认,进而给消费者购买行为带来正向影响。虽然改善后的产品偏好并未能促进购买,但是长期来看,农产品偏好的改善、享乐期望的积极确认,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维护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和成熟产品遗忘效应方面。研究内容二: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解析消费者试吃/不试吃的直接动机本部分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别将消费者接受/拒绝试吃样品的直接原因降维分解到动机层面,并且比较了潜在的动机组成(因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试吃者和非试吃者的行为动机有着相同的直接动机组成:体验动机、社交动机、享乐动机和实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社交和享乐动机是外在动机,体验动机和实用动机是内在动机,消费者通过整合调节机制的作用,将外在动机进行内部转化并与内在动机协同作用,以此来满足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体验动机和享乐动机)、归属需要(社交动机)和能力需要(实用动机)。数据表明自主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维度,但对于试吃者而言能力需要的满足比归属需要更为重要,对于非试吃者而言归属需要的驱动更为显着。研究内容三: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分析消费者试吃行为的影响因素本部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试吃行为的三类影响因素:1)现场试吃的直接动机;2)知觉行为控制因素——事先购买计划和价格敏感程度;和3)主观规范因素——社会资本和消费者信任。本文构建了两阶段Probit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联立分析试吃行为和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讨论了二者之间互为内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试吃动机强烈的消费者表现出较强的试吃倾向,这也说明了我们对直接试吃动机测量的有效性。有事先购买计划和价格敏感程度较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接受试吃样品。因为前者对农产品信息和品质的探索有着较低的机会成本,而后者感知较高金钱效用可以补偿部分机会成本。消费者对零售商农产品供应体系的信任程度是试吃行为的积极推动因素,反过来,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试吃行为可视作消费者信任的一种“强化”。在购物现场提供免费试吃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的渠道,而当消费者感知风险水平降低,其接受脆弱性的意愿便随之增强,即信任程度随之增强。基于本文研究内容,我们基于现场试吃的应用,为建立农产品终端零售环节与消费者之间更好的市场沟通和互动、增强农产品零售商的市场竞争力而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如何营造农产品的卖方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营造农产品的卖方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相关概念
        2.1.1 价值网络
        2.1.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2 博弈论理论
        2.2.3 竞合理论
        2.2.4 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理论逻辑
    3.1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
        3.1.1 “以量取胜”增收逻辑的冲突
        3.1.2 “以质取胜”战略选择与商业模式创新
        3.1.3 商业模式创新与分工效率
    3.2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
        3.2.1 传统产业链整合的局限
        3.2.2 价值网络的组织属性与制度优势
    3.3 基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组织演化的理论逻辑
        3.3.1 稻米产业的组织演化
        3.3.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3.4 本章小结
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案例印证
    4.1 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4.1.1 中国水稻播种面积
        4.1.2 中国水稻总产量
        4.1.3 中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4.1.4 中国稻米消费现状
        4.1.5 中国稻米进出口现状
    4.2 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4.2.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4.2.2 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现状
        4.2.3 黑龙江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现状
        4.2.4 黑龙江水稻成本收益
        4.2.5 黑龙江水稻加工企业
        4.2.6 黑龙江省稻米代表性品牌
    4.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发展的案例印证
        4.3.1 合作社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4.3.2 加工企业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4.3.3 销售企业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4.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存在问题
        4.4.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导主体能力缺失
        4.4.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空间不充分
        4.4.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间竞合关系扭曲
        4.4.4 品牌稻米价值主体间未能充分实现利益协同与共享
        4.4.5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外部环境有待完善
    4.5 本章小结
5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5.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纵向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5.1.1 方法的建立
        5.1.2 参与主体竞合关系演化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5.1.3 仿真模拟
        5.1.4 结果分析
    5.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横向主体关系分析
        5.2.1 方法的建立
        5.2.2 数理推导
        5.2.3 仿真模拟
        5.2.4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扩展Logistic模型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共生关系分析
    6.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6.1.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的经济属性
        6.1.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的模式比较
        6.1.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模式的选择
    6.2 方法的选择与建立
        6.2.1 方法的选择
        6.2.2 方法的建立
    6.3 数理推导
    6.4 仿真模拟
        6.4.1 共生模式选择仿真模拟
        6.4.2 共生影响因素仿真模拟
    6.5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优化的总体框架
    7.1 总体目标与遵循的原则
        7.1.1 总体目标
        7.1.2 遵循的原则
    7.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总体框架
        7.2.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参与主体
        7.2.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
        7.2.3 品牌稻米网络价值增值机制
        7.2.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
    7.3 本章小结
8 完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对策建议
    8.1 提升主导主体的调控能力
    8.2 建立参与主体间正向的竞合关系
    8.3 完善价值网络内部的信誉机制
    8.4 建立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
    8.5 强化对价值网络的政策支持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汉代城乡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政治关系
        一、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特征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经济关系
        一、城乡赋役关系的变化
        二、城乡多向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文化关系
        一、乡村文化的形成
        二、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居民关系
        一、城乡居民的流动
        二、城乡居民关系的开放
第二章 汉代城乡的同一性要素
    第一节 城乡政治治理的同一性要素
        一、地缘行政体系下的城市与乡村
        二、城乡基层组织设置的同一性表现
    第二节 城乡产业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一、农业的城乡分布
        二、工商业的城乡分布
    第三节 城乡居民生活的同一性要素
        一、城乡居民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二、城乡居民政治地位的同一性表现
        三、城乡居民生活状态的同一性表现
    第四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一、城乡思想的同一性表现
        二、城乡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第三章 汉代城乡的差异化发展
    第一节 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差异
        一、城乡空间规模的差异
        二、城乡空间形态的差异
        三、城乡空间的不同发展趋势
    第二节 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
        一、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
        二、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三、城乡市场结构的差异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差异
        一、城市文化的繁华与乡村文化的质朴
        二、城市文化的官方性与乡村文化的民间化色彩
        三、城市文化的兼容性与乡村文化的封闭性
第四章 汉代城乡的交流与交融
    第一节 城乡治理功能的互补
        一、乡里体系对郡县功能的补位
        二、乡村民间自组织的功能补位
        三、城市治理功能对乡村治理体系的补位
    第二节 城乡经济的交融
        一、社会再生产中的城乡经济交融
        二、区域交流中的城乡物产交换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
        一、城乡文化的交相互动
        二、思想文化互动的影响
    第四节 城乡人口的流动
        一、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
        二、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
第五章 汉代城乡的转化
    第一节 汉代乡村向城市的演进
        一、军事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二、政治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三、文化祭祀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四、经济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第二节 汉代城市向乡村的回归
        一、“城—乡”回归的复杂性
        二、上古邑国的衰落
        三、“城—乡”回归的因素导向
    第三节 城乡转化的历史逻辑
        一、城乡关系的特定背景
        二、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马太效应”下的城乡转化趋势
第六章 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变动趋势
        一、城乡关系的变动
        二、变动后的城乡关系
        三、乡村地位的上升
    第二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
        一、农本与汉代城乡关系
        二、城乡关系发展基点的特色
    第三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官方对民间力量的引导
        二、城乡关系的主导力量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考古与简牍资料
    三、今人着作
    四、学术论文
    五、海外研究资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4)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创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产业链定价与价格传导
        1.3.2 高加工度化
        1.3.3 产业链延长及其度量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个别厂商定价行为
        2.1.2 产业链价格传导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个别厂商定价行为
        2.2.2 产业链价格传导
        2.2.3 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的影响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产业链企业生产行为的基本假设
    3.2 产业链企业间价格传导的理论基础
        3.2.1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3.2.2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3.2.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2.4 成本加成定价
    3.3 产业链企业价格传导的理论模型
        3.3.1 博弈动态均衡下的价格传导机制
        3.3.2 产业链价格传导的举例说明
    3.4 产业链价格弹性的理论模型
    3.5 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理论命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 产业链价格传导的实证检验方法
        4.1.1 产业链价格传导的计量模型
        4.1.2 产业链价格传导的计量方法
    4.2 产业链价格传导实证模型的数据说明
        4.2.1 产业链行业选择
        4.2.2 产业链价格传导理论模型指标数据来源
    4.3 产业链价格传导的不同维度比较研究
        4.3.1 从横向维度比较不同产业的产业链价格传导
        4.3.2 从纵向维度比较产业链随时间推移的价格传导力度
        4.3.3 从价格需求弹性维度比较需求弹性不同对产业链价格传导力度的作用
    4.4 产业链产成品价格变动率对原材料价格变动率反应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1 产业链对价格传导模型中各变量的检验
    5.2 产业链长短对价格传导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2.1 产业链长短对价格传导影响的差分GMM估计结果
        5.2.2 产业链长短对价格传导影响的系统GMM估计结果
    5.3 高加工度化对价格传导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3.1 高加工度化对价格传导影响的差分GMM估计结果
        5.3.2 高加工度化对价格传导影响的系统GMM估计结果
    5.4 产成品价格需求弹性对价格传导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5 产业链产成品对原材料价格弹性的实证分析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链长短的进一步验证
    6.1 长、短产业链各变量统计分析
    6.2 长、短产业链价格弹性的差分GMM检验结果
    6.3 长、短产业链价格弹性的系统GMM检验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外价格传导经验与要素市场改革政策建议
    7.1 中国要素市场价格管控的历史沿革和现存问题
        7.1.1 中国要素市场价格管控的扭曲与矫正
        7.1.2 中国价格传导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发达国家要素市场改革的政策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7.2.1 农产品与工业品要素价格管制及相关政策
        7.2.2 工业要素产品价格管制及相关政策
    7.3 中国要素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7.3.1 明确要素市场改革理念
        7.3.2 对不同原材料要素实施不同价格改革
    7.4 深化我国高加工度工业化要与要素市场化并驾齐驱
第8章 结论
    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与深化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营销策略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成因分析
    3.1 德盛果蔬公司简介
    3.2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发展现状
    3.3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4 德盛果蔬苹果业务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4.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4.2 波特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4.3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SWOT分析
第五章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STP分析及营销策略制定
    5.1 天水德盛果蔬公司STP分析
    5.2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组合营销策略优化
第六章 德盛果蔬苹果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农产品营销配套服务设施
    6.2 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6.3 保障人员稳定,提高员工素质
    6.4 行业自律保障
    6.5 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地方特色农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B 地方特色农产品消费市场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6)老挝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有关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以人为本的企业出口
    2.2 农产品出口相关理论
        2.2.1 目标市场营销
        2.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2.3 国际贸易新理论
        2.2.4 出口国服务营销
3 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的SWOT分析
    3.1 老挝农产品出口现状
        3.1.1 出口农产品技术含量低
        3.1.2 出口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3.1.3 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
    3.2 老挝农产品出口至中国的SWOT分析
        3.2.1 内部环境优势分析
        3.2.2 内部环境劣势分析
        3.2.3 外部环境机遇分析
        3.2.4 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4 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贸易结构不平衡
    4.2 基础设施薄弱
    4.3 运输成本较高
    4.4 农产品企业较为落后
    4.5 农民负担重和教育不足
5 提升老挝农产品出口中国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执法监管力度
        5.1.1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5.1.2 加大监管力度
    5.2 科技创新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
        5.2.1 加快育种研制
        5.2.2 推广饲料和兽药
        5.2.3 实施农产品科技项目
    5.3 加强农产品经营者建设
        5.3.1 着力改善经营模式
        5.3.2 多维转型激发活力
        5.3.3 搭建老挝农产品出口毛利报表体系
    5.4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养殖的普及与示范
        5.4.1 人工生态环境养殖技术
        5.4.2 自然生态系统养殖技术
    5.5 创新农产品市场销售水平和技术水平
        5.5.1 建立全新出口逻辑
        5.5.2 做好以人为本宣传
        5.5.3 强化工作技能培训
    5.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SL集团东北大米在深圳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SL集团东北大米营销现状
    2.1 公司概况
    2.2 营销现状
        2.2.1 营销战略及定位
        2.2.2 产品及价格分析
        2.2.3 营销渠道分析
        2.2.4 促销策略分析
        2.2.5 营销团队分析
    2.3 SL集团东北大米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2.3.1 营销的市场策略问题
        2.3.2 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L集团东北大米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消费者行为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资源条件分析
        3.2.2 营销能力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L集团东北大米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4.1 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营销组合策略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促销策略
        4.2.4 渠道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强化战略管理
    5.2 树立质量和服务取胜理念
    5.3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5.4 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
    5.5 建立营销创新的长效机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附件

(8)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体验经济时代的核心诉求:人的体验
        二、现象学的基本目标:描述纯粹体验
        三、从现象学视角研究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体验设计的历史、逻辑及其与诸设计范畴的关系
    第一节 体验设计的历史
        一、人机工学之前的阶段
        二、人机工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阶段
        三、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阶段
        四、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阶段
    第二节 体验设计的逻辑
        一、体验设计的自在阶段:人与人为事物的原初合一关系之形成
        二、体验设计的自觉阶段:人为事物与人的对立关系之发现
        三、体验设计的自为阶段:人工物与人的新型合一关系之重建
    第三节 体验设计与诸设计概念的关系
        一、体验设计与传统三大设计领域的关系
        二、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
    第一节 体验是一种统觉
        一、统觉与体验
        二、体验者的“想像力自由变更”与“本质直观”
    第二节 体验的人性指向
        一、体验自由
        二、体验尊严
        三、体验幸福
    第三节 “反客户体验”:一种有待克服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反客户体验”的表现
        二、“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传统商业伦理根源
        三、“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一种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内时间体验的现象学描述
        一、内时间体验是客观时间在意识进程中的显现方式
        二、内时间意识“体验流”的组成
    第二节 为“原印象体验”而设计
        一、“第一印象”属于体验设计的对象
        二、“第一印象”设计的现象学方法
    第三节 为“回忆体验”而设计
        一、创造意义与表达情感
        二、服务交互中“回忆体验”的对称性
    第四节 为“期望体验”而设计
        一、品牌力量根源于“期望体验”
        二、企业价值观影响“期望体验”
        三、企业行为细节创造“超预期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统觉界面体验设计
        一、胡塞尔的空间直观思想的启示
        二、广义界面设计思维
        三、全触点设计思维
    第二节 “上手”界面体验设计
        一、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启示
        二、基于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空间界面自由体验设计
        三、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思想的启示
    第三节 具身化的体验设计
        一、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让人和世界建立有机联系
        二、事物的“肉身化”设计
        三、语言符号的“易消失”设计
    第四节 非具身性的体验设计
        一、“用户—界面”的具身关系
        二、“用户—界面”的诠释关系
        三、“用户—界面”的他异关系
        四、“用户—界面”的背景关系
    第五节 人居体验设计:海德格尔建筑现象学思想启示
        一、海德格尔对“筑造(Bauen)”本来含义的阐释
        二、以居住体验来领会筑造的本来含义
        三、从筑造的本来含义思考今日建筑
        四、海德格尔对居住的“四重体”阐释
        五、以中国传统居住体验领会“四重体”
        六、从“四重体”思考今日的居住
        七、如何在今天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交互体验的三层次
        一、人机交互体验
        二、人际交互体验
        三、精神交互体验
    第二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原理
        一、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体验的哲学思想启示
        二、悬置“主-客关系”,摈弃“我-他”关系,建立“我-你”关系
        三、悬置产品、服务,洞察出事物意义
    第三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方法
        一、培养基于“我-你”关系的同理心
        二、“永恒之你”为全触点设计方法奠基
        三、“谦卑”精神为“痛点”设计方法奠基
        四、“负轭”精神为“容错”设计方法奠基
        五、“宽恕”精神为“允许例外”设计方法奠基
    第四节 用户研究方法的深化
        一、用户概念的现象学观察
        二、设计师“站在”用户立场
        三、从观察用户到洞察用户
        四、创建用户动态画像的方法
    第五节 体验设计要求企业文化变革
        一、企业组织是体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的变革是设计创新的逻辑必然
        三、“莫比乌斯带”型组织:内外触点的同一
    第六节 设计师的新定位
        一、设计师“造物观”的跨文化比较
        二、设计师的角色和能力之本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象学体验设计理论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的案例
    第一节 马兰湖公益治沙项目设计实践案例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对现象学体验设计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设计扶贫”项目设计实践
        一、案例背景及设计愿景
        二、案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三、项目的设计体会
    第三节 设计教学案例
        一、基于生活体验的现象学设计思维教育
        二、现象学方法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三、体验设计现象学的专题研讨教学实践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9)农村电子商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电子商务
        2.1.2 农村电子商务
        2.1.3 公共管理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现状分析
    3.1 翠屏区概况
        3.1.1 翠屏区基本区情
        3.1.2 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础
    3.2 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3.2.1 出台扶持政策,强化保障机制
        3.2.2 培植示范镇村,发挥带动效应
        3.2.3 多方搭建平台,分级培育企业
        3.2.4 针对开展培训,强化人才培育
    3.3 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成效
    3.4 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实例
第4章 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公共管理低质低效
        4.1.1 部门间职能不清
        4.1.2 政府便民服务机制不健全
        4.1.3 政府投入效果不理想
    4.2 政府监管不到位
        4.2.1 农产品品质无法保障
        4.2.2 出现虚假宣传等恶性竞争
        4.2.3 监管难度比较大
    4.3 政府推动乏力
        4.3.1 产业推广缺乏本地特色
        4.3.2 产品营销缺乏品牌效应
        4.3.3 标准化生产普及度不高
    4.4 专业人才匮乏
        4.4.1 政府管理人才短缺
        4.4.2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第5章 翠屏区农村电商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支持不充分
        5.1.1 规划定位有局限
        5.1.2 财政支持不足
    5.2 监管困难
        5.2.1 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5.2.2 资格审核不严
        5.2.3 监管难度大
        5.2.4 处罚力度轻
    5.3 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认识不到位
        5.3.1 政府产业指导脱离实际
        5.3.2 品牌意识不强
        5.3.3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
    5.4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5.4.1 政府管理人才资源不足
        5.4.2 招引政策吸引力不足
        5.4.3 培养体系不健全
第6章 完善翠屏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的对策
    6.1 强化政府职能
        6.1.1 健全管理体制及机构建设
        6.1.2 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规划
        6.1.3 完善扶持政策
        6.1.4 理清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6.1.5 探索农村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
        6.1.6 营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2 加强基础建设
        6.2.1 构建快捷、高效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
        6.2.2 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体系
    6.3 完善监管体系
        6.3.1 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与法规
        6.3.2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审查
        6.3.3 提高技术水平
        6.3.4 严格执法
    6.4 加强政府引导
        6.4.1 提高政府农村电子商务管理的认识
        6.4.2 鼓励创建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6.4.3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与推广
        6.4.4 精准市场定位,解决销售渠道问题
    6.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6.5.1 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激励政策
        6.5.2 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机制
    6.6 搭建好服务平台
        6.6.1 提升园区服务
        6.6.2 支持平台建设
        6.6.3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产品现场试吃营销有效性评估及试吃行为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试吃
        2.1.2 农产品现场试吃
        2.1.3 试吃体验和立即购买行为
        2.1.4 试吃比率和试吃有效性
        2.1.5 消费者信任
    2.2 理论研究基础
        2.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2 自我决定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期望确认理论
        2.2.5 农产品营销和体验经济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市场沟通手段的研究综述
        2.3.2 试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3 试吃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理论研究综述
        2.3.4 试吃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实证研究综述
        2.3.5 消费者信任研究综述
        2.3.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发展现状、分析框架与数据说明
    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3.1.1 国外食品试吃发展现状
        3.1.2 我国超市农产品现场试吃发展现状
    3.2 研究和分析框架
    3.3 调研数据来源
        3.3.1 拟选取调查地点
        3.3.2 落实调研地点和对象
    3.4 实验方法——干预性试吃活动
        3.4.1 实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3.4.2 实验控制——试吃品种选择
        3.4.3 实验控制——促销员招募和培训
        3.4.4 实验控制——现场布局的统一
    3.5 问卷调研和抽样过程
        3.5.1 问卷设计
        3.5.2 调研组织
        3.5.3 抽样过程
    3.6 测量方法
        3.6.1 视觉模拟量表
        3.6.2 Likert 7点式量表
第四章 试吃对促进消费者立即购买行为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
    4.1 消费者实际立即购买情况描述
    4.2 试吃情境下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消费者决策过程
    4.3 试吃情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消费者事先购买计划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4.3.2 消费者价格敏感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4.3.3 消费者产品喜爱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4.4 变量解释及描述统计
    4.5 试吃者/非试吃者实际立即购买行为差异的探索
        4.5.1 事先购买计划细分下试吃者/非试吃者立即购买行为的差异
        4.5.2 价格敏感程度细分下试吃者/非试吃者立即购买行为的差异
        4.5.3 产品喜爱程度细分下试吃者/非试吃者立即购买行为的差异
    4.6 试吃体验对试吃者购买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
        4.6.1 研究假设——关于事先购买计划
        4.6.2 研究假设——关于价格敏感程度
        4.6.3 研究假设——关于产品喜爱程度
        4.6.4 试吃者感知变化的描述统计分析
        4.6.5 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模型设定
        4.6.6 模型估计结果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消费者试吃/不试吃动机解析
    5.1 样本描述及受试者个人特征
    5.2 消费者接受/拒绝试吃样品的直接原因测量和分析
        5.2.1 消费者接受试吃样品的直接原因测量
        5.2.2 消费者拒绝试吃样品的直接原因测量
        5.2.3 试吃/不试吃的动机解析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
        5.2.4 试吃/不试吃直接原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消费者试吃动机解析
        5.3.1 消费者试吃/不试吃的动机结构
        5.3.2 心理需求视角下的试吃/不试吃动机分析
        5.3.3 消费者试吃/不试吃动机的整合调节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消费者试吃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 消费者试吃行为的理论研究框架分析
    6.2 影响消费者试吃行为的间接因素分析
        6.2.1 人口统计学因素
        6.2.2 产品种类因素
        6.2.3 知觉行为控制因素
        6.2.4 主观规范因素——社会资本
        6.2.5 主观规范因素——消费者信任
    6.3 影响消费者总体信任的因素分析
        6.3.1 消费者试吃行为对总体信任的影响
        6.3.2 影响消费者总体信任的其他因素分析
    6.4 变量说明和模型设定
        6.4.1 变量的测量
        6.4.2 变量解释和描述统计
        6.4.3 2SPLS模型设定
    6.5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6.5.1 消费者试吃行为影响因素讨论
        6.5.2 消费者总体信任影响因素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启示
    7.1 全文研究结论
    7.2 主要策略建议
    7.3 未来研究启示
附录1: 先验性访谈提纲
    管理者
    消费者
附录2: A超市安慕希酸奶试吃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社会资本和性格
    第二部分 试吃的原因
    第三部分 信任程度
    第四部分 基本信息
附录3: 实验程序介绍
论文发表及学术交流情况
    1. 学术会议参与和交流
    2. 期刊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如何营造农产品的卖方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胡馨蕊.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汉代城乡关系研究[D]. 王越.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产业链延长对价格传导的影响分析[D]. 梁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解亚惠. 兰州大学, 2020(12)
  • [6]老挝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穆婷婷(NORLAKHAM THONGSAVANH). 海南大学, 2019(05)
  • [7]SL集团东北大米在深圳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李思思.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D]. 代福平. 江南大学, 2019(03)
  • [9]农村电子商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D]. 张珍瑜.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8)
  • [10]农产品现场试吃营销有效性评估及试吃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 陈丽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如何打造农产品卖方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