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VB的仿真实验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姜艳茹[1](2021)在《基于变论域模糊PID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无人机呈井喷式发展,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尤其以四旋翼为代表的无人机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如: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农田植保,电力巡检,影视制作等。四旋翼无人机因具有控制灵活、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得到了大力发展。飞行的稳定性是四旋翼无人机最重要的一个性能,而飞行平稳就需要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但其动力学模型复杂,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系统参数时变等特点,使得飞行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利用传统PID算法控制效果不理想。模糊控制算法对于非线性系统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本文开展了四旋翼无人机模糊控制算法的研究与改进。本文通过剖析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原理,对其进行建模并确定控制模型。根据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四旋翼的系统仿真模型,设计了串级PID、模糊PID和变论域模糊PID三种控制方案应用于四旋翼无人机的系统仿真中。模糊PID算法可以通过自学习实时调整P、I、D三个参数,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解决一些非线性问题。变论域模糊PID在模糊PID的基础上加入可变论域的优化机制,通过伸缩因子实时调整论域范围,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通过Simulink仿真结果对比,证明了变论域模糊PID性能良好,抗干扰能力强,模糊PID效果次之。为验证变论域模糊控制在四旋翼无人机控制中的有效性,进一步搭建基于Pixhawk的测试平台,对硬件各模块器件进行选型,并深入研究PX4原生固件的程序架构和姿态控制,将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移植到PX4固件的姿态控制中。在完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在搭建好的四旋翼无人机测试平台上进行了飞行试验,对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算法进行验证。
夏志颖[2](2021)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一些博弈模型及其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适应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做选择。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微观运动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表明了随机性、偶然性并非由于人们认知不足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通常不确定性可以分为认知不确定性和随机不确定性,经典博弈基于概率论来表述这种不确定性,但是不确定的内涵如此丰富,仅用概率来描述不确定性是不够的。博弈参与人往往会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参与决策,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体现在:参与人往往无法真正了解客观收益、无法了解对手的策略、在博弈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偏差、在认知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将不确定性纳入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建模应用和仿真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考虑到参与人到往往无法真正了解客观收益,从语义角度出发,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为不确定的信息进行表示和建模,研究了在语义环境下的一种不确定性矩阵博弈。并且通过定义辨识框架中各元素相对效用关系将信度结构支付矩阵转化为等效区间数支付矩阵,用区间数来描述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性。并运用区间数博弈的方法得到各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等级,用纳什均衡等级来代替经典博弈中纳什均衡的定义,为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参与人分析博弈均衡问题以及策略选择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2)对不确定性矩阵博弈进行仿真验证,采用混合策略在群体中的解释,即混合策略中的概率选择是用群体中采取不同策略的个体形成的比例来体现。在仿真实验中,设定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相同情况下收益各不相同,以此形成一个群体意义上的收益区间。以此来验证不确定性信度结构矩阵博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存在多重均衡的博弈中,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理论分析的结果非常准确。但在存在多重均衡的博弈中,仿真结果有时会与理论分析有所不同,就同纳什均衡的一致预测性在经典多重均衡博弈中,也面临着失效的可能。(3)考虑到不确定在认知过程中的广泛存在,而经典博弈缺少对博弈的内生解释,没有将认知、主观演绎纳入分析中。主观博弈理论设定博弈方能够对博弈进行学习并且归纳成各自对博弈的个人观点,从内生的角度解释博弈均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基于主观博弈论,探讨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对于博弈结果的影响。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可以是不确定有没有学习到某个策略,或者是不确定学习到的策略与实际客观收益之间的偏差。引入信息公开假设,即所有博弈方在博弈开始前就已经学习到了所有策略,以此来排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对比信息公开前后,探讨认知不确定性对博弈结果的影响。此外,主观博弈所采用的学习模型(包括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体现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学习到的内容与给定的博弈结构并无差异,也就是说,博弈方心中所认为的和客观事实完全一致。本文在此基础上,改变主观博弈结构与客观博弈结构一致的设定,各参与人只知晓自己的策略,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到的也只有自己可行策略的收益,改进了原有的主观博弈模型。为今后的主观博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4)基于Eisert-Wilkens-Lewenstein量子博弈机制,将传统银行挤兑博弈模型量子化,研究了处于随机不确定环境下博弈模型。分别考察了单参数和双参数下的EWL量子机制,并与认知不确定中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单参数下的量子化银行挤兑博弈会退化为传统银行挤兑博弈;双参数下的量子博弈在参与人之间的量子纠缠达到一定程度后,总体收益和个体收益均比较低的纳什均衡会消失。
郑东斌[3](2021)在《面向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的数据驱动质量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中压绝缘件广泛应用于电器设备和配电装置,其质量好坏直接干系设备装置的工作状态与使用寿命。时至今日,中压绝缘件已逐步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研究其质量控制问题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中压绝缘件主要采用自动压力凝胶工艺制造。该生产过程是一类高度复杂且具有明显批次重复特性的非线性间歇生产过程。工业界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诸如试凑法、实验设计法以及基于过程模型的优化方法在面对单批次实验成本高昂且具有明显间歇特性的中压绝缘件生产过程时,均存在较大局限性,难以获得理想质量控制效果。为提高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效率,本文从数据驱动优化思想出发,结合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过程迭代生成的过程质量信息,提出一种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在该策略基础上,对传统单纯形搜索方法和传统信赖域方法进行适应性改进,从而构造一系列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最终在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框架基础上形成一类系统性的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优化方法架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支撑研究工作开展,本文设计了中压绝缘件数据管理与质量监测系统和绝缘件质量模拟系统,前者为采集、获取以及管理中压绝缘件质量信息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和管理系统,后者为研究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问题提供绝缘件仿真实验平台。2.提出一种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该策略从数据驱动优化思想出发,通过挖掘和融合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的过程质量信息来指引传统质量控制优化方法调控算法优化进程和优化方向,改进算法优化效率。利用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对传统质量控制优化方法进行适应性改进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并且在对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问题深入研究和加以提炼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无模型优化思想,设计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的实施框架。3.将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用于改进传统单纯形搜索方法,提出三种改进型方案。并对改进型方法的改进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介绍,最终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的优化框架。4.将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用于改进传统信赖域方法,提出一种改进型方案。并对改进型方法的改进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介绍,最终形成一种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的优化框架。5.本文设计了基于Benchmark函数测试、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测试以及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测试等3类实验方案来评估改进型方法优化性能。(1)基于Benchmark函数的改进型方法性能测试表明,改进型方法在优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鲁棒性;(2)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的改进型方法性能测试表明,改进型方法可有效用于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3)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的改进型方法性能测试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改进型方法由于融合了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其优化性能更优,能显着减少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过程所需的迭代次数,降低优化成本。
吴文鹏[4](2021)在《微纳结构成像学习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微纳结构成像技术是研究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桥梁,它区别于传统纳米成像技术。微纳结构成像技术采用微米结构成像平台和纳米结构成像平台的双扫描器进行扫描成像,其结构复杂操作繁琐,需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才能得到较清晰的图像。为了提高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本文首先对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其次采用机理结构与实验数据两种方法建立了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学习控制策略,设计开环、闭环PD型迭代学习控制器提高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的控制跟踪精度。然后针对开环学习控制器只利用前一次迭代运行误差信息、抗扰能力差,以及闭环学习控制器仅使用当前迭代运行误差信息等缺点,设计基于开闭环学习律的迭代前馈反馈学习控制器;针对开、闭环迭代学习控制器学习过程中收敛速度较慢问题,将传统固定学习增益变为指数变增益提高控制器收敛速度。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证明了学习控制方法在微纳结构成像系统中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平均梯度算法与改进点锐度清晰度算法分析对比,验证学习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成像实验结果:100×100μm和40×40μm扫描范围内,微纳结构成像系统在前馈反馈学习控制下成像清晰度分别为4.2633、1.4652×106及10.1459、1.9534×107,表明迭代前馈反馈学习控制相较于PID控制以及闭环PD型迭代学习控制,系统成像的清晰高,边缘细节信息丰富。本文研究的微纳结构成像系统学习控制方法能有效的提高系统成像质量,极大的拓宽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的应用范围,为学习控制方法在微纳成像技术领域打开新的大门。
李月琳[5](2021)在《镗削加工刀具磨损与切削功率有限元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用于生产制造的数控加工技术也不断更新换代,逐渐向智能化、精密化、节能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化生产要求。在各种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镗削加工作为孔加工的关键环节被广泛应用。镗削时,工件被夹具固定在工作台上,通过工作台控制移动,镗刀刀片装夹在刀杆上,由机床主轴带动旋转,刀具和工件发生持续接触摩擦,导致接触区域温度升高,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的刀具和工件接触表面材料发生变形、脱落,从而造成刀具磨损。刀具磨损后,摩擦面积增大,切削刃变钝,刀具表面负荷增大,从而导致切削功率发生改变。研究刀具磨损规律和切削功率的变化情况,对于延长刀具寿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数控机床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镗削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的影响规律,本文首先进行了半精镗柴油发动机缸体的挺杆孔实验,提取了刀具后刀面磨损量和主轴功率信号。研究表明刀具磨损前期,机床主轴功率随着刀具磨损量的不断增大缓慢升高,但当刀具的VB值达到0.36mm后,随着刀具磨损继续加剧,机床主轴功率迅速上升。根据实验所得刀具磨损量以接触面积等效的方式建立磨损刀具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切削刃钝圆半径模拟实际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切削刃钝圆半径越大,切削功率越大,且仿真功率值与实验功率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因此改变切削刃钝圆半径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刀具磨损程度,为下文研究刀具磨损和切削功率奠定基础。通过切削加工有限元仿真分析利用单因素法分别探究了切削速度、背吃刀量和进给量的改变对切削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其他切削条件不变,只增大某一切削用量时,切削功率也会随之升高。然后本文进行了正交切削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进给量对切削功率的影响最大,切削速度的影响最小。最后本文考虑了不同的切削条件,针对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切削条件下,刀具磨损加剧都会导致切削功率增大;且提出了使得切削功率增长速度最慢的切削用量最佳设置方案,为优化生产工艺、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孝乾[6](2021)在《动力电池组高效均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和环境问题使得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再一次为全世界所瞩目,因为电动汽车在缓解能源危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使用的电能属于绿色能源,同时其具有无尾气、低噪声的优点,对环境十分友好。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其性能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动力性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工艺不稳定等先天因素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工作环境不同等后天因素影响,电池组内部的各个单体的性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导致电池组的整体可用容量降低、内部各单体衰老不均匀、使用寿命缩短、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电池不一致性问题,提高电池组可用容量,延长电池组使用寿命,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需要对电池组进行均衡管理。本文研究设计了两种动力电池组的主动均衡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的主动均衡电路开关器件多、控制策略复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半桥结构和陷波器的主动均衡方案。本方案通过选择不同频率的PWM信号从而使串联谐振状态的陷波器替代开关电路,对电池组进行均衡,控制方法简单,大大减少了开关数量,有效地降低了电路的成本。(2)针对现有的主动均衡电路储能器件多、均衡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可重构电池结构的主动均衡方案。本方案移除了各种储能器件,利用PWM信号控制开关电路,使得电池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每个电池单体的均衡,控制简单,提高了均衡效率。(3)利用PSIM软件对提出的两种均衡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作了相应波形分析,验证了均衡电路的可行性。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如供电电路、电压采集电路、MOS管驱动电路等。利用dSPACE控制器搭建了均衡系统的软件控制平台,实现了对整个均衡系统的设计。(4)搭建了均衡系统实验平台,并基于实验平台对基于可重构电池结构的均衡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波形与分析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可重构电池结构的均衡方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本文提出的两种均衡方案与现有的主动均衡方案相比,电路体积有一定的缩小,电路成本有一定的降低,并且均衡速度也有相应的提高。提出的方案对于改善电池单体不一致性,提升电池组整体容量、寿命、安全性,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艳[7](2021)在《不确定噪声条件下车载组合导航滤波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导航定位技术是无人车辆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组合导航作为常用的定位导航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无人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任务需求。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外部量测敏感器系统存在不可忽略的误差信息,导致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下降。为进一步提高导航系统的估计精度,本文针对噪声不确定条件下的导航系统状态估计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滤波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GPS/INS导航系统中量测噪声信息未知,一旦噪声先验与真实噪声统计特性不一致,将导致系统滤波精度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变分贝叶斯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假设量测噪声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未知参数逆Gamma的高斯分布。该算法将系统状态和噪声参数一起作为待估计的变量,通过因式分解的自由形式分布近似状态和噪声方差的联合后验分布,利用变分贝叶斯理论估计噪声参数,采用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状态,以获得系统最优解。2)INS的位置信息在测量过程中易受到外界未知环境的干扰,其量测噪声特性表现为一种区间有界的不确定性。针对GPS/INS导航系统中噪声有界条件下的滤波问题,本文采用集员滤波算法对系统进行状态估计。该算法以包含系统真实状态的外定界椭球集合为基础,采用Minkowski和进行求和运算,结合系统模型求得系统状态的可行解。3)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由于元器件的误差漂移、载体机动引起的误差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难以采用随机或有界噪声对其进行统一描述。针对GPS/INS导航系统中随机噪声和有界噪声共存情形下的滤波问题,本文提出变分贝叶斯期望最大滤波算法。该算法采用高斯混合模型对双重不确定噪声进行统一表示,并构建了系统状态和噪声模型参数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通过变分贝叶斯期望方法估计系统状态;采用变分贝叶斯最大化方法更新高斯混合参数。为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与相关滤波算法作对比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有效提高了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
冯伟刚[8](2021)在《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研究及GPU实现》文中研究说明Radon-Fourier变换(RFT,Radon-Fourier transform)算法是实现长时间相参积累目标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传统RFT算法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盲速旁瓣,而且需要遍历目标的运动参数导致算法的复杂度高,难以在实际场景中得到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RFT算法盲速旁瓣抑制及其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并行化实现研究。完成的工作概括如下:1.分析了运动目标带来的距离单元徙动对脉冲积累的影响,简述了RFT算法在长时间相参积累中的应用,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RFT算法的可行性。2.针对RFT算法存在盲速旁瓣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PRI(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设计和基于CLEAN处理的盲速旁瓣抑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峰值旁瓣比的盲速旁瓣抑制算法。与基于PRI设计的盲速旁瓣抑制算法相比,所提算法仅需要发射一组PRI脉冲,使得计算复杂度大大降低;与基于CLEAN处理的盲速旁瓣抑制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不影响检测概率的条件下,可以抑制同一距离单元内多个目标带来的盲速旁瓣,使得其应用场景更加广泛。3.针对广义RFT算法需要搜索目标运动参数而导致计算量大、不利于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PU的并行化处理算法。建立了目标的三阶运动模型,采用通用并行架构(Computer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完成了广义RFT算法的并行化搜索,使得算法加速比约提升2个数量级左右。同时,采用Matlab 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完成了广义RFT算法的可视化设计,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算法结果进行了展示。
夏彬洋[9](2021)在《采用低精度ADC的OFDM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作在毫米波频段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能够实现Gbps级的通信速率,并有效克服无线信道中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无线通信标准中,例如无线个域网标准IEEE 802.15.3c、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1ad、5G。毫米波系统需要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ADC)以极高的采样率对接收信号进行量化,故使用低精度ADC能有效降低接收机的功耗和硬件成本。然而,低精度ADC的使用会导致接收信号产生严重的非线性失真,给接收机设计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针对使用低精度ADC的OFDM系统,设计出一种过采样接收机架构。该接收机采用常用的两段式传输方案:第一阶段,全部子载波都用来传输信道估计所需的导频,接收机借助导频完成信道估计;第二阶段,子载波全部传输数据符号,接收机使用第一阶段估计的信道来完成信号检测。本文使用统计方法表征低精度ADC的非线性量化模型,然后利用变分贝叶斯推断,求解基于低精度ADC的信号模型,得到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算法。过采样接收机具有多径分集效应,本文提出的接收技术,有效处理了过采样带来的色噪声,获得分集增益,具有优秀的性能。此外,由于实际环境中,毫米波传播的散射和反射是有限的,信道中只有少量的多径,因此信道在时域是稀疏的。本文提出的信道估计技术,利用参数化高斯分布有效刻画了信道的稀疏图样,并通过变分贝叶斯推断,准确估计出该稀疏分布,显着提高了信道估计的性能。随着高铁的普及,高速移动环境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高速移动场景中的时变信道,提出了基于低精度ADC的OFDM接收机设计方案。该接收机使用基扩展模型近似时变信道,基于变分贝叶斯推断,设计了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的联合算法。该算法通过插入适量导频,在一个OFDM符号内同时完成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接收机可以通过调整基扩展模型来应对不同程度的多普勒扩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信道在时域的稀疏性让基扩展模型的系数也是稀疏的,而且是联合稀疏的,因此该算法能有效利用该特性降低导频开销。最后,本文进行了大量仿真以验证所提出的接收机的有效性。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接收机具有良好的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方案。
徐小茹[10](2020)在《乳腺癌检测中基于聚类结构先验的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算法》文中研究说明微波热致超声成像(Microwave-induced Thermal Acoustic Tomography,MITAT)是一种用于乳腺癌检测的新技术。该方法结合了微波成像(Microwave Imaging,MI)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UI)高分辨率的优势,在早期乳腺癌检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微波热致超声(Microwave-induced Termal Acoustic,MITA)信号一般情况下是块稀疏信号,除了信号的稀疏性外,还具有聚类结构特性,充分利用这种结构特性有利于建立更加精确的信号模型,进而提高算法的重构精度。乳腺肿瘤是由重构出的图像来分辨的,而图像的成像质量与成像算法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基于聚类结构先验的MITAT算法对乳腺癌的早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乳腺癌检测中基于聚类结构先验的MITAT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技术应用到MITAT中,从而减少数据获取时间。具体采用梯度映射稀疏重建(Gradient Projection for Sparse Reconstruction,GPSR),贝叶斯压缩感知(Bayesian Compressive Sensing,BCS)和全变分压缩感知(Total-variation Compressive Sensing,TVCS)方法来重建肿瘤图像。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TVCS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恢复出块状肿瘤信息。并在同等条件下对比MI和MITAT重构图像,证实了MITAT比M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2.提出基于贝叶斯推理的MITAT算法。该算法考虑MITA信号的聚类稀疏特性,即非零系数可能堆积成块状。在贝叶斯框架内分别对MITA信号的稀疏性和聚类先验进行建模,分别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采样方法和变分贝叶斯(Variational Bayesian,VB)方法实施贝叶斯推理,得到两种非参数算法来恢复肿瘤的原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MCMC采样,基于VB推理的算法可以用更短的运行时间实现更精确地图像重构。3.提出融合广义近似消息传递(Generalized Approximate Message Passing,GAMP)和VB的MITAT算法。该算法没有依赖样本空间的稀疏性假设,而是利用分层截断高斯混合(Truncated Gaussian Mixture,TGM)先验模型和聚类先验模型分别对MITA信号的非负二类性和聚类结构特性进行建模。为了提高算法的重构效率,进一步将GAMP算法嵌入到VB框架中,开发出一种称为Clu SS-GAMP-VB的方法来实现信号的快速恢复。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算法不仅进一步提高了VB算法的重构精度和鲁棒性,而且极大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算法的重构效率。
二、基于VB的仿真实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B的仿真实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变论域模糊PID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四旋翼无人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四旋翼无人机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四旋翼无人机国内研究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2 四旋翼无人机原理与系统建模 |
2.1 四旋翼无人机基本原理 |
2.1.1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原理 |
2.1.2 常用坐标体系建立 |
2.2 四旋翼无人机控制模型 |
2.2.1 刚体运动学模型 |
2.2.2 刚体动力学模型 |
2.2.3 控制效率模型 |
2.2.4 动力单元模型 |
2.2.5 四旋翼无人机简化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设计 |
3.1 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 基于PID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2.1 PID控制原理 |
3.2.2 姿态控制器与位置控制器设计 |
3.2.3 控制分配的实现 |
3.2.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3.3 基于模糊PID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3.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3.4 基于变论域模糊PID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4.1 变论域模糊控制原理 |
3.4.2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四旋翼无人机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4.1 四旋翼无人机硬件平台搭建 |
4.1.1 主控模块 |
4.1.2 传感器系统 |
4.1.3 动力系统 |
4.1.4 数据通信模块 |
4.2 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2 PX4 软件架构 |
4.2.3 控制程序开发 |
4.2.4 变论域模糊PID算法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准备 |
5.2 飞行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不确定环境下的一些博弈模型及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博弈论基础 |
2.1.1 经典博弈理论 |
2.1.2 主观博弈 |
2.1.3 量子博弈 |
2.2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
2.3 NetLogo仿真技术 |
第3章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矩阵博弈 |
3.1 引言 |
3.2 语义环境下的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
3.2.1 经典博弈模型 |
3.2.2 信度结构矩阵博弈模型 |
3.2.3 博弈的NE等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度结构矩阵博弈的案例分析及其仿真 |
4.1 案例分析 |
4.2 信度结构矩阵的仿真验证 |
4.2.1 实验设计与规则 |
4.2.2 案例分析仿真(3×2) |
4.2.3 案例分析仿真(2×2)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确定环境下主观博弈论的应用及仿真 |
5.1 引言 |
5.2 博弈模型与实验分析 |
5.2.1 博弈模型 |
5.2.2 实验设计 |
5.2.3 学习规则 |
5.2.4 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EW1量子博弈机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6.1 引言 |
6.2 Eisert-Wilkens-Lewenstein量子博弈机制 |
6.3 经典银行挤兑模型及纳什均衡解 |
6.4 量子博弈机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6.4.1 单参数EWL量子博弈机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6.4.2 双参数EWL量子博弈机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面向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的数据驱动质量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2.2 数据驱动质量控制与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整体框架 |
第二章 中压绝缘件制品生产与质量控制 |
2.1 中压绝缘件制品生产 |
2.1.1 APG设备介绍 |
2.1.2 APG生产流程说明 |
2.1.3 APG过程控制 |
2.2 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 |
2.2.1 制品重量控制 |
2.2.2 制品翘曲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支撑平台 |
3.1 中压绝缘件数据管理与质量监测系统 |
3.1.1 系统功能介绍 |
3.1.2 现场调研情况说明 |
3.1.2.1 应用场景调研 |
3.1.2.2 工艺环节调研 |
3.1.2.3 现场需求调研 |
3.1.3 系统功能设计 |
3.1.3.1 系统功能划分说明 |
3.1.3.2 系统开发文档说明 |
3.1.4 系统界面设计说明 |
3.1.4.1 APG管理员界面设计说明 |
3.1.4.2 X光检测界面设计说明 |
3.2 绝缘件质量模拟系统 |
3.2.1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3.2.2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
3.2.2.1 基于Moldflow的绝缘件质量模型及仿真平台设计 |
3.2.2.2 基于MATLAB的质量模拟应用平台设计 |
3.2.2.3 基于VB的联合仿真接口模块设计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 |
4.1 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总体框架 |
4.2 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机制 |
4.2.1 基本思想 |
4.2.2 实现机制 |
4.3 数据驱动质量控制优化方法介绍 |
4.3.1 单纯形搜索方法 |
4.3.2 信赖域方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
5.1 传统单纯形搜索方法 |
5.2 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研究 |
5.2.1 基于历史梯度近似的知识指引型单纯形搜索方法 |
5.2.2 基于相邻历史质心信息的知识指引型单纯形搜索方法 |
5.2.3 基于历史过程数据知识的混合型单纯形搜索方法 |
5.3 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性能测试 |
5.3.1 基于Benchmark函数的改进型单纯形搜索方法性能测试 |
5.3.1.1 测试函数与测试方案介绍 |
5.3.1.2 测试结果及讨论 |
5.3.2 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的改进型单纯形搜索方法性能测试 |
5.3.2.1 实验仿真对象及实验设置 |
5.3.2.2 方法测试与分析 |
5.3.3 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的改进型单纯形搜索方法性能测试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
6.1 传统信赖域方法 |
6.2 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研究 |
6.2.1 传统信赖域方法机制调整 |
6.2.2 基于相邻历史局部模型最优解信息的知识指引型信赖域方法 |
6.3 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性能测试 |
6.3.1 基于Benchmark函数的改进型信赖域方法性能测试 |
6.3.2 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的改进型信赖域方法性能测试 |
6.3.3 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的改进型信赖域方法性能测试 |
6.4 小节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微纳结构成像学习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成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成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学习控制研究现状 |
1.3.1 学习控制研究现状 |
1.3.2 迭代学习控制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组成与建模 |
2.1 微纳结构成像控制系统 |
2.1.1 微悬臂光斑偏转系统 |
2.1.2 四象限光斑检测系统 |
2.1.3 微米结构成像系统 |
2.1.4 纳米结构成像系统 |
2.1.5 计算机控制系统 |
2.2 微纳结构成像控制系统建模 |
2.2.1 微悬臂光斑偏转系统建模 |
2.2.2 四象限光斑检测系统建模 |
2.2.3 微米结构成像系统建模 |
2.2.4 纳米结构成像系统建模 |
2.2.5 微纳结构成像系统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纳结构成像学习控制方法 |
3.1 PID控制方法 |
3.2 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
3.2.1 迭代学习控制方法原理 |
3.2.2 开环迭代学习控制 |
3.2.3 闭环迭代学习控制 |
3.3 迭代学习控制仿真研究 |
3.3.1 开环迭代学习控制仿真 |
3.3.2 闭环迭代学习控制仿真 |
3.3.3 仿真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纳结构成像迭代前馈反馈学习控制方法 |
4.1 迭代前馈反馈学习控制 |
4.1.1 控制器结构 |
4.1.2 收敛性分析 |
4.2 控制方法实现 |
4.3 仿真实验 |
4.3.1 微米结构成像系统仿真实验 |
4.3.2 纳米结构成像系统仿真实验 |
4.3.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软件开发 |
5.1.1 AD采集卡程序开发 |
5.1.2 四象限光斑检测系统程序开发 |
5.1.3 纳米结构成像系统程序开发 |
5.1.4 微米结构成像系统程序开发 |
5.1.5 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程序开发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镗削加工刀具磨损与切削功率有限元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刀具磨损研究现状 |
1.2.2 切削加工有限元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刀具磨损与切削物理信号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刀具磨损与切削功率理论基础 |
2.1 刀具磨损形态与磨钝标准 |
2.1.1 刀具磨损形态 |
2.1.2 刀具磨钝标准 |
2.2 刀具磨损过程规律 |
2.3 刀具磨损类型与磨损机理 |
2.4 常用刀具磨损模型 |
2.5 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镗削加工刀具磨损实验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3.1.1 实验设备 |
3.1.2 切削参数设置 |
3.1.3 实验步骤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刀具磨损量 |
3.2.2 机床主轴功率 |
3.2.3 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量与切削功率相关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dvant Edge的切削仿真过程研究 |
4.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4.2 Advant Edge FEM切削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
4.2.1 切削仿真模型设置 |
4.2.2 网格划分技术 |
4.2.3 材料本构模型 |
4.2.4 切削条件设置 |
4.2.5 刀具磨损模型 |
4.2.6 仿真后处理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切削力仿真 |
4.3.2 切削温度仿真 |
4.3.3 刀具滑移速度计算 |
4.3.4 切削功率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镗削刀具磨损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刀具磨损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1 刀具磨损二维仿真模型建立 |
5.1.2 切削仿真参数设置 |
5.1.3 仿真结果分析 |
5.2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5.3 切削用量对切削功率的影响 |
5.3.1 切削用量对切削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 |
5.3.2 切削用量对切削功率的影响程度 |
5.4 不同切削条件下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的影响 |
5.4.1 不同切削速度条件下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的影响 |
5.4.2 不同进给量条件下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的影响 |
5.4.3 不同背吃刀量条件下刀具磨损对切削功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
(6)动力电池组高效均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动力电池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3 电池均衡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半桥结构和陷波器的均衡拓扑设计 |
2.1 均衡拓扑结构设计 |
2.2 均衡拓扑工作原理分析 |
2.2.1 工作流程分析 |
2.2.2 工作模式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可重构电池结构的均衡拓扑设计 |
3.1 均衡拓扑结构设计 |
3.2 均衡拓扑工作原理分析 |
3.2.1 工作流程分析 |
3.2.2 工作模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力电池组均衡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均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1 供电电路 |
4.1.2 MOSFET及其驱动电路 |
4.1.3 数据采集电路 |
4.1.4 陷波器电路 |
4.2 均衡系统软件控制设计 |
4.2.1 dSPACE板卡控制模块 |
4.2.2 电池静置模块 |
4.2.3 Simulink控制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均衡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5.1 基于半桥结构和陷波器的均衡拓扑仿真分析 |
5.2 基于可重构电池结构的均衡拓扑的仿真分析 |
5.3 基于可重构电池结构的均衡拓扑实验验证 |
5.3.1 实验结果验证 |
5.3.2 实验波形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不确定噪声条件下车载组合导航滤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组合导航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PS/INS组合导航系统发展现状 |
1.2.2 GPS/INS组合导航滤波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组合导航系统的非线性误差模型和相关基础知识 |
2.1 引言 |
2.2 组合导航系统的非线性误差模型 |
2.3 常用滤波算法 |
2.3.1 贝叶斯理论 |
2.3.2 贝叶斯滤波非线性滤波器 |
2.3.3 仿真结果对比 |
2.4 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 |
2.4.1 球面径向法则 |
2.4.2 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
2.5 组合导航系统滤波算法体系框架 |
2.5.1 组合导航系统的噪声分析 |
2.5.2 滤波算法体系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变分贝叶斯理论的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
3.1 引言 |
3.2 变分贝叶斯理论 |
3.3 基于变分贝叶斯理论的容积卡尔曼滤波 |
3.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有界噪声条件下的集员滤波算法 |
4.1 引言 |
4.2 椭球集相关知识 |
4.2.1 椭球集合及其运算性质 |
4.2.2 最优准则 |
4.3 集员滤波算法 |
4.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双重不确定噪声条件下的变分期望最大滤波算法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 |
5.2.1 导航模型 |
5.2.2 噪声模型 |
5.3 混合噪声条件下的变分期望最大滤波算法研究 |
5.3.1 VBE步 |
5.3.2 VBM步 |
5.3.3 算法分析与性能验证 |
5.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用数学分布及其对数函数表达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8)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研究及GPU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2.1 长时间相参积累的研究现状 |
1.2.2 并行计算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Radon-Fourier变换的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 |
2.1 引言 |
2.2 传统RFT算法 |
2.2.1 RFT算法 |
2.2.2 RFT算法的频域实现形式 |
2.3 算法仿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FT算法的盲速旁瓣抑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盲速旁瓣产生原因 |
3.3 盲速旁瓣的抑制方法 |
3.3.1 基于PRI设计的盲速旁瓣抑制 |
3.3.2 基于CLEAN处理的盲速旁瓣抑制 |
3.3.3 基于峰值旁瓣比的盲速旁瓣抑制 |
3.3.4 算法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adon-Fourier算法的并行化实现 |
4.1 引言 |
4.2 并行化计算 |
4.2.1 并行编程的通讯模式 |
4.2.2 CUDA编程模式 |
4.3 基于三阶运动模型的GRFT算法的并行化实现 |
4.3.1 GRFT算法 |
4.3.2 GRFT算法的并行化实现 |
4.3.3 并行化仿真 |
4.4 可视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采用低精度ADC的OFDM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信道与OFDM系统 |
2.1 引言 |
2.2 频率选择性衰落 |
2.3 时间选择性衰落 |
2.4 双选择性衰落 |
2.5 OFDM系统 |
2.6 基于低精度ADC的 OFDM接收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的OFDM接收机设计 |
3.1 引言 |
3.2 变分贝叶斯推断 |
3.3 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 |
3.3.1 信道估计模型 |
3.3.2 信道的稀疏表示 |
3.3.3 基于VB的信道估计 |
3.3.4 基于VB的信号检测 |
3.4 近似与化简 |
3.5 仿真与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选择性信道中的OFDM接收机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基扩展模型的接收机数学模型 |
4.3 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的联合算法 |
4.4 复指数基扩展模型 |
4.5 仿真与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乳腺癌检测中基于聚类结构先验的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算法 |
2.1 MITAT的物理机理 |
2.2 基于CS的MITAT重构理论 |
2.2.1 压缩感知理论 |
2.2.2 CS-MITAT理论 |
2.3 压缩感知重构算法 |
2.3.1 GPSR |
2.3.2 BCS |
2.3.3 TVCS |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4.1 仿真设置 |
2.4.2 单个块状肿瘤重构 |
2.4.3 多个块状肿瘤重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贝叶斯推理的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算法 |
3.1 块稀疏信号 |
3.2 块稀疏信号的贝叶斯先验模型构建 |
3.2.1 稀疏先验模型 |
3.2.2 聚类先验模型 |
3.3 基于MCMC采样的贝叶斯推理方法 |
3.3.1 后验分布的推理 |
3.3.2 吉布斯采样器和样本估计 |
3.4 变分贝叶斯推理方法 |
3.5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5.1 单个块状肿瘤的重构 |
3.5.2 多个块状肿瘤的重构 |
3.5.3 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luSS-GAMP-VB方法的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算法 |
4.1 先验模型构建 |
4.1.1 分层截断高斯混合先验模型 |
4.1.2 聚类先验模型 |
4.2 CluSS-GAMP-VB方法 |
4.2.1 似然函数近似 |
4.2.2 VB推理 |
4.3 算例仿真与分析 |
4.3.1 仿真设置 |
4.3.2 均匀乳房介质模型仿真 |
4.3.3 非均匀乳房介质模型仿真 |
4.3.4 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VB的仿真实验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变论域模糊PID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研究[D]. 姜艳茹. 中北大学, 2021(09)
- [2]不确定环境下的一些博弈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 夏志颖. 扬州大学, 2021(09)
- [3]面向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的数据驱动质量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 郑东斌.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4]微纳结构成像学习控制方法研究[D]. 吴文鹏.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5]镗削加工刀具磨损与切削功率有限元仿真研究[D]. 李月琳. 烟台大学, 2021(09)
- [6]动力电池组高效均衡系统研究[D]. 王孝乾. 山东大学, 2021(12)
- [7]不确定噪声条件下车载组合导航滤波算法研究[D]. 王艳.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8]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研究及GPU实现[D]. 冯伟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采用低精度ADC的OFDM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夏彬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乳腺癌检测中基于聚类结构先验的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算法[D]. 徐小茹.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