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周,阳丹才让,张灵强,王晶晶,韩军伟,王凯强,邓旭,黄汉生,谢国伟,杜飞[1](2021)在《肝脏囊性病变硬化治疗研究现状》文中指出肝囊肿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脏囊性疾病,肝囊肿包括两类,即寄生虫性肝囊肿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在寄生虫性肝囊肿中最为多见的病因是肝包虫感染所致的肝包虫病,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又包括先天性肝囊肿和后天形成的肝囊肿。一般情况下,较小囊肿可无临床表现而不需治疗,较大囊肿因占位效应产生压迫症状而需治疗,目前介入超声在诊断该疾病极为敏感,硬化治疗也在治疗该疾病发展越快,逐步进入前列,现将硬化治疗总结如下。
马志刚,李玉鹏,孟塬,陈雄[2](2021)在《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及腹腔镜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0±21.6)岁,均有畜牧区接触史。术前完善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对术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情况、手术方式、包虫病复发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前肝包虫病血清免疫学检查11例为囊性包虫病阳性,6例阴性。腹部CT诊断结果示17例均为肝囊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14例患者为肝囊肿,3例示肝囊性占位,囊型包虫病不除外;更换高频探头后9例患者观察到肝囊性病灶顶部节段双轨征或局部增厚囊壁,诊断为CE1型肝囊型包虫病,8例仍诊断为肝囊肿。1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均明确诊断为肝囊型包虫病,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0±54.5)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84.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5±2.5)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2例术后出现微胆漏,术后5~10 d自行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失访,未见肝脏及腹腔包虫复发。结论在肝脏单囊型病灶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与单纯性肝囊肿的鉴别诊断,腹部螺旋CT、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有效鉴别率低,易误诊、漏诊,腹部超声高频探头可一定程度提高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诊断率。腹腔镜技术既是有效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手段,需根据患者包虫病灶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安全、可行。
曲吉汇,李宁,隋晓军,李明,陈震[3](2020)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PHC)的术前评估、术中处理及预防复发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腹腔镜开窗术的82例NPH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5±13)岁。单纯囊肿60例,合并胆囊结石7例、胆囊息肉7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8例。单发囊肿63例,多发囊肿19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根据CT检查对囊肿复发风险进行评估。术中根据囊肿位置及显露情况,先行囊肿穿刺抽吸囊液,然后用高频电钩、超声刀或切割吻合器切除囊壁裸面完成囊肿开窗,应用带蒂大网膜固定填塞囊肿残腔。结果 78例行一期腹腔镜开窗术,4例行二期腹腔镜开窗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53±15)min,术中出血量(60±17)ml,术后住院时间(6.5±1.4)d。未发生与开窗术相关的出血、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随访时间6.0~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4个月,随访率88%(72/82)。术后CT检查发现囊肿复发6例,其中4例术前评估存在复发风险,术前评估准确率97%(70/72)。影像学检查囊肿复发率8%(6/72),其中肝Ⅶ、Ⅷ段复发各2例,肝Ⅳa+Ⅳb、Ⅱ段各1例。结论术前对囊肿复发风险的充分评估是腹腔镜开窗术成功治疗NPHC的前提,广泛囊壁切除、良好残腔暴露及妥善术后引流是防止囊肿复发的保障。肝Ⅳa、Ⅶ和Ⅷ段囊肿存在解剖性高复发倾向,应注意预防。
李旺勇,孙杰,冯其柱,谢应海,王琦[4](2020)在《日间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日间模式下肝囊肿手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四附属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84例肝囊肿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研究组采用日间手术治疗模式。评估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就医满意度、术后7 d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临时取消手术率、非计划再入院率、术后总并发症等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研究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76±0.82) d、(0.55±0.10)万元,对照组分别为(5.33±1.69) d、(0.90±0.22)万元,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的患者就医满意度评分为(4.20±0.64)分,对照组为(3.20±0.92)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术后ADL评分、临时取消手术率、非计划再入院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45±9.75)分、4.76%、7.14%、9.52%,对照组分别为(45.57±7.02)分、2.38%、4.76%和7.1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间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治疗肝囊肿患者安全有效,与传统住院手术相比,可减少住院天数及住院花费,增加患者就医满意度。
汪雷[5](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刘鹏飞,徐雯,刘凯,叶春[6](2019)在《连通胆管肝囊肿的外科治疗经验》文中认为肝囊肿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为囊肿与胆管相通的治疗。本文总结9例连通胆管肝囊肿的外科治疗如肝囊肿空肠R-Y吻合、胆总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术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徐康赫[7](2019)在《肝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肝囊肿的临床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炎症指标PLR、NLR与肝囊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肝囊肿患者178例(男性37例、女性141例),其中单发肝囊肿34例(19.2%)、肝囊肿多发64例(35.9%)及多囊肝病80例(45.0%);位于肝左外叶44例、肝右叶111例、靠近肝左右叶交界处23例、脏面84例、膈面36例、后面37例及较深部21例;合并多囊肾45例(25.3%)和无多囊肾者133(74.7%);全部患者利用腹腔镜开窗术(或+)酒精和经皮肝囊肿穿刺术(或+)酒精进行治疗;另收集健康体检人群17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计算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和住院天数、囊中大小、类型、分布、有无多囊肾及两种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囊肿类型与囊肿分布的关系;探讨PLR和NLR与肝囊肿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的性别、年龄、囊肿大小、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及住院天数、囊肿类型及酒精使用方式均与疗效无相关性;2.囊肿类型与囊肿在肝脏中分布无相关性。3.肝左外叶囊肿疗效优于靠近肝左右叶交界处囊肿(p=0.019)。4.与经皮肝囊肿穿刺术(或+)酒精比较,腹腔镜开窗术(或+)酒精的显效率更高,具有统计血差异(p=0.000),两种治疗方法与复发率均无统计学采用(p=0.050)。5.与伴有多囊肾患者比较,无多囊肾患者疗效更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3)。6.与对照组比较,PLR与肝囊肿无相关性;与对照组和肝囊肿多发组比较,多囊肝病组NLR升高,均有统计差异学意义(p<0.0001、p<0.005),多囊肝病组NLR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P<0.001),最佳阈值为2.065,灵敏度为0.613和特异度为1.0。结论:1.囊肿类型与囊肿在肝脏中分布无相关性。2.肝左外叶的囊肿治疗效果较好,腹腔镜开窗术(或+)酒精的复发率低;无多囊肾患者的疗效优于伴有多囊肾患者。3.NLR>2.065时预测多囊肝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庸,郑希彦,黄耀,梁力建,张宗明,魏杨辉[8](2019)在《纤维蛋白粘合剂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应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试验组完成同样术式后,在囊肿残腔和囊壁切缘残端处喷涂纤维蛋白粘合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时间、禁食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2 d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禁食时间显着减少,住院天数更短,总费用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43、11.932、25.676、18.821、15.823、3.458,均P<0.001)。(2)试验组患者术后1、2 d时CRP、WBC以及ALT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F=52.278、46.386、77.924,均P<0.001)。(3)试验组患者无胆漏、腹水发生,复发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胆漏2例,腹水2例,复发3例。试验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vs 23.33%,χ2=5.192,P=0.023)。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应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对于封闭创面、促进组织愈合、预防胆漏及腹水等方面起到显着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长蒙[9](2019)在《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治疗较大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和聚桂醇硬化治疗较大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6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直径≥8cm单纯性肝囊肿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无水乙醇治疗组(A组,69例)和聚桂醇治疗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组根据囊肿直径分为H组(8-12cm)、J组(13-16cm)、K组(17-20cm),B组根据囊肿直径分为D组(8-12cm)、E组(13-16cm)、F组(17-20cm);分别比较3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7%、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治愈率(67.4%)要优于A组(47.8%);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1%)明显高于B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痛、腹胀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A组要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经无水乙醇治疗的H、J、K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4%、43.8%、81.8%,均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或P<0.001);其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3组分别为11.5%、37.5%、81.8%,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K组较H、J组均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或P<0.001)。经聚桂醇治疗D、E、F组,不良反应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较大肝囊肿的总有效率相当,但聚桂醇治疗的治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无水乙醇治疗组,肝囊肿的直径越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对肝功能的影响越大。
许晓磊[10](2019)在《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193例肝外器官受累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外转移器官与病灶位置等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行外科干预的98例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治疗策略,为流行地区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临床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临床材料。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年龄、性别、组别、区域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肝脏原发灶是否于肝外器官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对其中98例行外科干预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n=61)、姑息性切除组(n=29)、肝移植组(n=8),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193例患者中,男89例,女104例,年龄范围572岁,中位年龄41岁,男女性别比1∶1.17;藏族以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文盲占72.53%、小学占11.92%)是该病的重点人群;所有患者均来自青海境内,其中分布以青海果洛、玉树居多。2.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肝S8段(Hazard ratio[HR],1.877;95%confdence interval[CI]:1.026 to 3.437;P=0.041)与肝外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Hazard ratio[HR],5.689;95%confdence interval[CI]:1.913 to 16.915;P=0.002)与肝外器官脑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3.98例行外科干预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其中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7%(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2例梗阻性黄疸、1例切口感染、1例胆管-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1例为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为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1例为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1.肝内原发灶位置多位于右肝S7、S8段,肝脏邻近器官或组织多累及胆囊、肾脏、膈肌、胰腺等;肝外远隔转移器官多为肺、脑等,并且通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S8段原发灶与远隔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病灶与脑转移显着相关,在肝外远隔特定器官转移诊断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2.肝泡型包虫病行准根治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然后术后复发率却较低。对于肝外器官累及的这些复杂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化收益。
二、肝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囊性病变硬化治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肝囊肿的分类 |
1.2 肝囊肿的发生机制 |
2 肝囊肿的临床表现 |
3 肝囊肿的诊断 |
4 肝囊肿的治疗 |
4.1 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 |
4.1.1 无数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机制 |
4.1.2 方法 |
4.1.3 并发症 |
4.2 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 |
4.2.1 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机制 |
4.2.2 适应证 |
4.2.3 方法 |
4.3 手术治疗 |
4.3.1 手术适应证 |
4.3.2 方法 |
4.3.3 术后并发症 |
5 讨论 |
(3)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三、方法 |
1.术前评估: |
2.腹腔镜治疗: |
结 果 |
一、手术情况 |
二、围手术期情况 |
三、术前复发风险评估价值 |
四、复发原因分析 |
讨 论 |
一、术前评估 |
二、术中处置 |
三、预防复发策略 |
(5)“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致谢 |
(6)连通胆管肝囊肿的外科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7)肝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特点 |
2.1.2 诊断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2.1 经皮肝囊肿穿刺术(或+)酒精 |
2.2.2 腹腔镜开窗术(或+)酒精 |
2.3 判定疗效的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和治疗效果 |
3.1.1 性别与治疗效果 |
3.1.2 年龄、囊肿大小、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与治疗效果 |
3.2 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 |
3.2.1 囊肿类型与治疗效果 |
3.2.2 囊肿类型与囊肿在肝脏中的分布 |
3.2.3 囊肿在肝脏中的分布与治疗效果 |
3.2.4 合并多囊肾和未合并多囊肾与治疗效果 |
3.3 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 |
3.3.1 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 |
3.3.2 治疗方法与复发的关系 |
3.3.3 酒精注入方法与疗效的关系 |
3.4 PLR、NLR与肝囊肿的相关性 |
3.4.1 囊肿类型与PLR的关系 |
3.4.2 囊肿类型与NLR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8)纤维蛋白粘合剂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手术期处理措施 |
四、分析指标 |
五、术后随访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
二、患者术后血清学指标的比较 |
三、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 |
讨论 |
(9)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治疗较大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治疗方法 |
1.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
1.1.4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1.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情况比较 |
1.2.3 不同直径肝囊肿经无水乙醇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 |
1.2.4 不同直径肝囊肿经聚桂醇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193 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患者的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 |
3.1.2 临床特征 |
3.1.3 临床变量与是否远隔器官转移的关系 |
3.1.4 对常见远处转移器官部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193 例患者中行外科干预的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
3.2.1 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
3.2.2 手术方式 |
3.2.3 术中术后情况 |
3.2.4 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随访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性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4.2 不同族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4.3 不同年龄患者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4.4 不同文化受教育程度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4.5 不同区域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4.6 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 |
4.7 肝泡型包虫肝外转移途径 |
4.8 实验室诊断 |
4.9 治疗方法 |
4.9.1 准根治性切除 |
4.9.2 姑息性切除 |
4.9.3 肝移植 |
4.9.4 其他 |
4.10 小结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肝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囊性病变硬化治疗研究现状[J]. 杨小周,阳丹才让,张灵强,王晶晶,韩军伟,王凯强,邓旭,黄汉生,谢国伟,杜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1(33)
- [2]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及腹腔镜治疗体会[J]. 马志刚,李玉鹏,孟塬,陈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03)
- [3]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J]. 曲吉汇,李宁,隋晓军,李明,陈震.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0(06)
- [4]日间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 李旺勇,孙杰,冯其柱,谢应海,王琦.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10)
- [5]“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6]连通胆管肝囊肿的外科治疗经验[J]. 刘鹏飞,徐雯,刘凯,叶春.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9(02)
- [7]肝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D]. 徐康赫. 延边大学, 2019(01)
- [8]纤维蛋白粘合剂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的应用[J]. 陈庸,郑希彦,黄耀,梁力建,张宗明,魏杨辉.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9(03)
- [9]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治疗较大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D]. 长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D]. 许晓磊. 青海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