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onWorks技术在中央空调能耗计量与计费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泽[1](2019)在《深圳地区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社会与政府当前积极倡导的方向,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高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粗放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其次,深圳市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对标城市。再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生活、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健康、舒适、安全、环保、智能等与人息息相关的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领域中,存在着设计未能真正体现被动式优先、设计与运营脱节、运营管理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作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设计、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等经验,试图通过梳理深圳市当前绿色建筑特别是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点就前期设计和后端运营管理两大模块做出解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对当前深圳市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运营管理对策加以分析探讨:第一部分绪论,讲述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项目的调研,对深圳地区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现状进行梳理,由此引出对问题的思考;第三部分在前述分析基础上,重点从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运营管理两个层面入手,梳理深圳地区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四部分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天安云谷项目为例,对该项目绿色建筑设计实践和绿色运营管理中的具体应对策略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相关策略的成效进行客观的解读。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结论,分析了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也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陈瑾[2](2017)在《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楼宇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楼宇智能化技术。楼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重要的应用方向。该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跨平台集成。本文在详细阐述异构网络环境下楼宇智能化集成技术的基础上,对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楼宇系统集成所要用的现场总线技术、组态界面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使用标准信息接口技术-OPC技术来解决异构环境的通讯等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由于行业历史的原因,多种现场总线技术并存,给以信息共享与互操作为目标的系统集成造成一定的障碍;况且,现在还没有一种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涵盖所有的建筑设备系统,所以基于异构网络环境的集成是必然的模式。本文通过对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楼宇系统集成常用的协议转换技术、标准信息接口技术、Web服务技术等三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智能照明系统为例,设计了一种在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平台下结合组态监控界面使用OPC技术实现通讯的系统集成方案。(1)本文详细阐述智能照明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介绍各种网络变量的含义、核心模块的使用方法,并以智能照明中应用光照度检测自动调光、人体活动检测控制照明、照明时间表设置等为典型场景,阐述了对开关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的设置以及复杂控制逻辑的小状态机组态编程,实现了某大厦智能照明应用。(2)由于楼宇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已从局域网向Internet以及Intranet集成发展,无论是基于C/S或B/S模式,它们都要求将建筑设备运行的过程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本文使用组态软件开发了可视化监控界面,具体阐述了其开发过程,同时建立数据库储存来自设备的运行数据。(3)为了解决异构网络的影响,工业自动化领域开发了基于OPC技术的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模式来向应用程序传递数据。为此,本文研究开发了一个OPC客户端应用程序,实现了从拥有OPC服务器接口的建筑设备子系统获取硬件设备数据,并具有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功能。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开发过程,并进行了软件测试,实现了开发目标。这为实现异构网络环境下楼宇系统的集成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张艳阳[3](2014)在《基于ZigBee的中央空调末端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降耗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筑中央空调能耗占社会能耗较大比重,其节能技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央空调末端设备能耗是中央空调总能耗主要构成,实现其网络化、集群化、智能化控制是实现中央空调节能降耗的重要发展方向。论文针对中央空调末端风机盘管设备的节能控制,在系统评估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的基础上,规划了基于ZigBee的中央空调末端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研究了相关的网络结构、节点硬件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控制软件平台开发等关键技术。在对中央空调末端监控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中央空调末端无线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该系统包括末端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和中央监控层,末端控制层由温控器、风机盘管、电动阀组成,网络传输层由路由节点和网关组成,中央监控层包括中央控制站和远程客户端。分析了中央空调末端监控系统的数据业务流,在综合考虑网络规模、数据负载长度、背景流量的基础上,对ZigBee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包括单点传输距离、网络延时、路径容量、丢包率、网络自愈能力,为构建高效可靠的规模化ZigBee无线网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指标。设计开发了末端控制器及网关、路由节点硬件电路:末端控制器以STM32F103RET6为主控核心,以CC2530F256作为无线射频模块,路由节点采用CC2591前端功率放大模块。末端控制器采用uc/OS II实时操作系统并基于ucGUI实现嵌入式图形界面。探讨了控制软件平台的架构及实现技术,开发了具有温度控制、运行计量、集中监控、智能化节点管理、计费管理、报表等功能的中央空调末端监控系统软件。提出了时间槽数据发送机制和事件触发策略,可有效减小网络流量,降低数据碰撞率。采用自适应的入网登录机制,实现了节点的智能管理,并实现了基于状态表方法的网络故障监测,可有效较少ZigBee网络传输带宽。
胡东然[4](2013)在《基于LonWorks和焓值控制的变风量空调分户计费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变风量(Variable Air Volume,VAV)中央空调是一种通过改变送风量来调节室内空气状态的空调系统。VAV技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国迅速发展,90年代末进入我国并逐步流行,其重要原因是该系统所具有的巨大节能优势。目前对VAV空调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却忽略了空调费用的计量问题。如果继续使用基于空调使用面积的“分摊法”来计费,将会使VAV空调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节能环保”优势下降,对于用户而言也不够公平合理。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在深入研究风机盘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并借鉴了热量表法和双温流量计法的思想,提出了针对VAV系统的一种新的分户计费方案。借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的LonWorks实验平台,经过软硬件的二次改造、LonMaker的组网调试和LonOPC的手段初步实现了该计费装置。为了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实际运行环境,文中对VAV空调系统加载了混风焓值控制实验,并在此控制过程中运行了本计费系统。并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采集了风侧和水侧的计量数据,通过比较说明了风侧计费方案与传统的双温流量计法的区别和优势,为之后的工程实用提供了合理的参考方案。
董智[5](2013)在《政泉花园酒店楼控系统设计与节能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是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制冷站(含冷冻和冷却水系统)、热力站、空调与通风、供配电、照明、给排水及电梯等机电设备及系统,以集中管理、监测,分散控制为目的构成的综合监控与管理系统。本文通过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与建筑设备监控专业工程公司合作对政泉花园酒店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就建筑设备的主要节能要点逐一阐述与初步的探讨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阐述:1.简单阐述政泉花园酒店拟采用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网络结构形式的选择。2.政泉花园酒店空调制冷系统、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进线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3.对政泉花园酒店制冷站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节能研究。4.对政泉花园酒店内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节能研究。5.简单阐述了政泉花园酒店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完成施工图设计。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节能方面,为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总结一些经验。
鲁曼[6](2012)在《高校节能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国家近几年对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越来越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加大环境压力,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抓好节约型校园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各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主体,根据对该校具体情况的分析研究,对校区内节能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的设计和布局,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该系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用后的实际效果。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购买、借阅、网络检索手段收集、整理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节能政策、书籍、文件和其他信息,进行定性分析。考察和分析一些学院和大学的各种水电和其他节能措施,根据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通过分析利用太阳能、水资源和节能的几种方法,将节能理念融入到校园的建设中,从而实现学校的节能管理系统。论文首先通过对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信息化环境下的能源管理进行比较,进而从实际操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阐述了信息化节能管理系统在高校节能管理中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体现决定了信息化节能管理系统在管理中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先进性;第二,扩充性;第三,实时性;第四,经济性;第五,安全性。从我国节能管理目前的状况看,行业之间、相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个别企业、院校的信息化节能管理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较先进的阶段,而大多数企业、院校刚刚起步。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均衡,就使得现阶段国内节能管理进程中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节能管理基础薄弱;第二,整体水平、节能意识不高;第三,急功近利、追求一步到位带来诸多问题;第四,节能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第五,新型节能技术运用不够。针对目前各院校节能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长期规划与持续发展;第二,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第三,用户定制是满足不同管理水平进行节能的保证,信息化节能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四,加大能源再生技术的投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五,建立良好的对外协作关系。通过论文的全面论述和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节能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布局,可以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加大节能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节能技术的改造,每所高校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节能管理方案,从而实现节约型校园的建设。综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只要每所高校认真研究,并找到合适的节能管理方案,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意义重大,也能促进学院的长远发展。
胡曙敏[7](2012)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楼宇自动化(BA)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集中空调控制系统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央空调所消耗的能源几乎占整个楼宇能量消耗的50%。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设备众多、功能各异、分布极广,极其复杂的系统。对它的控制与集成,以及它与上位信息网络的数据交换与融合的研究,自然而然就成为人们研究楼宇自控系统时的首选。因此在大中型中央空调系统中引入总线控制技术,并实现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体系(CIMS),从节能和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角度来看,研究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对智能建筑的能量管理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央空调实训室为研究平台,设计了一套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系统突破传统控制模式,采用直接数字控制总线监控系统,提出了节能设计思路与创新方法。具体包括:①对目前数种采用较为广泛的总线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作者所选用的R-NET总线技术的性能、技术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②在工程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NET总线技术的建筑中央空调监控系统,包括系统空调请求系统、水力平衡系统、机房群控系统、计量计费系统、末端控制系统五个子系统设计调试与过程分析。③采用AVIEW组态软件,通过监控界面及其控件功能设置,对人机界面进行组态分析与控制,完成了中央空调系统上位机群控功能。
廖仲文[8](2011)在《办公楼宇中央空调节能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空调节能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可是目前的空调节能系统存在较多问题,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办公建筑在空调节能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未考虑到人体的热舒适性,空调温度的设置不能随室外温度、室内温湿度变化而变化;办公建筑的自动化程度偏低;未集中对末端设备进行控制。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综合考虑了热舒适理论中的PMV模型与适应性模型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舒适性理论,提出了新的LPMV模型,并探讨性的建立了具有实用性的LPMV方程,分析了影响该方程的七大因素,确定了在考虑室外温度变化下的人体热舒适范围。本文根据改进后的LPMV模型,开发了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首先设计了基于LonWorks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末端智能节点控制装置,并使用i.LON服务器接入Internet,组建了空调末端设备监控网络实现了对风机盘管的远程集中监控,并为实现控制房间舒适温度提供了硬件条件。然后利用VB.NET程序语言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技术,根据中央空调远程监控、房间舒适温度的控制要求对系统软件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三个功能模块。(1)基于舒适温度的控制模块。设计了上位机软件界面,在此界面可根据办公建筑各个房间的功能不同设置不同的活动类型、舒适等级和房间基本参数等信息,是房间舒适温度控制的主要依据;然后使用编程的方法根据房间参数和环境参数定量计算LPMV值,以此评判房间的舒适性,作出控制策略,通过控制房间风机盘管的状态改变,实现房间冷量供应达到合适水平,使房间温度处于舒适水平。。(2)基于舒适温度的数据库设计。根据房间舒适温度控制的要求,设计出了本系统软件需要的数据库表和关系数据库结构。(3)其它辅助功能模块。设计了数据处理模块,使i.LON服务器的数据能够供房间舒适温度控制模块和实时监控界面使用。设计了实时监控界面,可对房间参数远程设置和风机盘管的状态进行远程控制。
李明海[9](2011)在《中央空调水系统的优化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在为人们营造舒适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能耗问题。如何既满足空调舒适度、又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诸多措施中,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是很重要的方面。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运用了过程优化控制的理论,以能耗函数作为目标函数,通过对中央空调系统监督控制层的优化操作及智能控制算法,实现了中央空调水系统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优化控制。阐明只有从过程优化控制角度出发,确定目标函数,通过对中央空调系统监督控制层的优化操作及智能控制算法,才能真正实现中央空调水系统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优化控制,达到稳定运行和节省能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空调水系统设备的性能特性,采用理论分析和辨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空调水系统中每个设备的数学模型,根据实际系统的运行特性,对各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并对系统设备模型进行转化和简化处理,为系统优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阐述了过程优化控制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技术。指出过程优化的实质是:在不修改工艺、不增加生产设备的情况下调整操作参数。过程优化的目的是:寻求连续生产过程中各个装置控制系统的最优设定值,以使整个装置运行于最优工况。实现过程优化包括建立模型、优化算法选择及系统的实现等方面。分析了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空调水系统优化的可能性,根据过程优化控制论中的过程优化模型将过程操作变量与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把过程稳态模型寓于装置的经济模型之中,指出过程优化模型是实现优化操作的核心。提出了一种优化控制策略,建立了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的框架。在系统辨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空调水系统设备的自适应预测优化控制模型。并以某项目的空调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该项目的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了该空调水系统设备自适应预测优化控制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测试值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基于全局优化策略的两种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详细介绍了所研究空调设备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子系统构成;分析了用户需求、总体目标和实现途径。重点介绍空调水系统各现场控制器(DDC)的配置情况及监控内容,分析了各控制器的应完成的任务及应接收和处理的信息。也介绍了实验所采用的系统集成软、硬件配置情况。以空调水系统总能耗为目标函数,确定了空调水系统在线过程优化控制模型。指出了水系统在线过程优化控制的实现过程和步骤。分析了各变量的优化设定值及设备启停状态及其相对应的各现场控制器的设置情况,指出过程优化控制在现场控制器中的实现过程。通过自校正的在线仿真对系统的各控制变量以及各设备的启停运行模式进行实时预测。同时,采用基因遗传优化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快速准确地获得各控制变量在预测时间内的最优设定值。针对中央空调系统水系统能耗优化,设计了具体的算法应用程序。针对实际工程,对采用两种优化算法前后的水系统能耗进行了分析对比。经计算分析,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系统电功率比优化前减少约10.88%;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后的系统电功率比优化前减少约8.8%。结果表明,两种优化算法均节能效果明显,遗传算法节能效果更好。该优化控制策略不仅节能效果明显,而且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应用前景良好。
侯键[10](2011)在《基于ARM的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中央空调发展迅速,广泛使用在大型楼宇建筑、工厂生产、学校等场所。作为中央空调的主机之一,螺杆式冷水机组有着其他冷水机组无法比拟的优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机组。现有螺杆式冷水机组的控制多采用PLC+触摸屏的控制系统,开发方便,但成本较高。由于ARM微处理器有性价比高、低功耗等优点,在各种场合使用广泛。本文旨在研制一套基于ARM微处理器的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器,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处理,能与上位机进行实时数据通讯,具有多种总线接口,易于实现远程控制和网络化。本文简要回顾了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发展,在分析其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了螺杆式冷水机组的控制需求,细化了控制对象(输入和输出),提出了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控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机组控制器和HMI模块MD304L,通过RS485总线使用eView协议通信。局部网络(如:同一小区)采用CAN总线通信,速率为250Kb/s,最大传输距离不能超过250m;较大型网络采用LonWorks总线或者传统的RS485总线组网。硬件电路设计:以STM32F103ZET6微处理器为核心,开发出了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器的硬件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源模块、15路模拟量输入模块、标准电流信号输入和输出模块、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模块、通讯模块、机型选择模块等。然后阐述了螺杆式冷水机组的软件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机组上电初始化子程序、自检子程序、开机运行子程序、能级调节子程序、正常关机子程序、基于SPI的模拟量采集子程序、通讯子程序(CAN和I2C)、控制器与MD304L基于eView协议通信子程序、MD304L界面开发等。完成了控制器各模块的软硬件调试,包括电路板硬件检测,软件调试环节设置;完成了控制器关键部分测试,包括开关量输入输出检测、温度测量精度校验、通讯测试、CAN通信测试;整机性能测试等。测试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正常稳定工作,测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可以应用于中央空调螺杆式冷水机组中。
二、LonWorks技术在中央空调能耗计量与计费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onWorks技术在中央空调能耗计量与计费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地区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
1.2.1 绿色建筑的概念 |
1.2.2 超高层综合体的界定 |
1.2.3 绿色建筑概念的界定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
1.3.1 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 |
1.3.2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深圳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理论分析与实态调研 |
2.1 深圳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实态调研 |
2.1.1 绿色建筑项目调研 |
2.1.2 绿色建筑项目调研总结 |
2.2 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2.1 被动式设计很被动 |
2.2.2 实用性技术千篇一律 |
2.2.3 辅助优化设计举步维艰 |
2.3 项目绿色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节水利用经济性效果很难堪 |
2.3.2 太阳能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差强人意 |
2.3.3 楼宇能源管理效率低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圳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
3.1 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 |
3.1.1 绿色设计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基础 |
3.1.2 绿色运营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 |
3.2 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问题分析 |
3.2.1 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阶段问题分析 |
3.2.2 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问题分析 |
3.3 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 |
3.3.1 被动式设计在超高层综合体上的应用 |
3.3.2 适应性绿色技术在超高层综合体上的应用 |
3.3.3 辅助优化设计在超高层综合体上的应用 |
3.4 项目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对策研究 |
3.4.1 节水利用的经济性差的解决方案 |
3.4.2 太阳能可再生资源利用解决方案 |
3.4.3 楼宇能源管理效率低下解决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圳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策略应用与项目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介绍 |
4.1.2 深圳气候特点 |
4.1.3 项目绿色建筑定位 |
4.2 项目绿色建筑设计阶段采用的绿色实践 |
4.2.1 被动式技术的应用: |
4.2.2 实用性绿色技术的应用 |
4.2.3 辅助设计在项目上的应用 |
4.3 项目绿色运营阶段采用的绿色管理策略 |
4.3.1 节水管理制度管理 |
4.3.2 太阳能可再生资源管理 |
4.3.3 楼宇能源管理 |
4.4 项目最终综合效益分析 |
4.4.1 电耗分析 |
4.4.2 水耗分析 |
4.4.3 最终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楼宇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楼宇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背景 |
1.2 楼宇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楼宇系统集成技术 |
2.1 采用协议转换的系统集成方法 |
2.2 采用标准信息接口的系统集成方法 |
2.3 采用Web服务技术的系统集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及原理 |
3.1 基于OBIX标准的楼宇集成技术体系原理 |
3.2 异构网络环境下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onWorks技术平台的楼宇系统集成的设计 |
4.1 基于LonWorks技术的智能照明系统集成的硬件设计 |
4.1.1 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原理 |
4.1.2 智能照明系统的控制原理 |
4.1.3 智能照明系统的控制硬件选择 |
4.2 基于LonWorks技术的智能照明方案设计 |
4.2.1 典型场所照明的控制方案应用 |
4.2.2 智能照明的典型控制功能模块 |
4.3 基于Lonworks技术的集成软件平台设计 |
4.3.1 LonWorks的DDC节点的建立 |
4.3.2 通用输入量选择 |
4.3.3 小状态机功能开发 |
4.3.4 模拟量功能模块 |
4.4 基于LonWorks组态软件的智能照明网络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OPC技术的楼宇系统集成的上位机通讯设计 |
5.1 使用组态软件实现上位机监控 |
5.1.1 组态软件开发 |
5.1.2 组态界面的设计 |
5.2 使用OPC标准的接口技术实现通讯 |
5.2.1 OPC技术结构原理 |
5.2.2 OPC对象模型分析 |
5.2.3 使用VB实现OPC客户端应用程序开发 |
5.2.4 OPC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数据访问方式 |
5.3 系统方案编程测试与分析 |
5.3.1 使用VB编写的同步通信的OPC客户端实现 |
5.3.2 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ZigBee的中央空调末端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
1.2.1 ZigBee 网络技术现状 |
1.2.2 中央空调监控技术现状 |
1.3 ZigBee 技术介绍 |
1.3.1 ZigBee 技术特点 |
1.3.2 ZigBee 协议栈 |
1.3.3 ZigBee 组网技术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5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中央空调基本原理 |
2.2 系统主要功能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igBee 网络性能评估 |
3.1 ZigBee 网络特点及测量指标 |
3.1.1 ZigBee 网络测量难点 |
3.1.2 ZigBee 网络测量指标 |
3.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3.2.1 硬件节点设计 |
3.2.2 软件测试界面设计 |
3.2.3 实验网络节点部署 |
3.3 测量方法和实验结果 |
3.3.1 单点传输距离 |
3.3.2 网络延时实验 |
3.3.3 路径容量实验 |
3.3.4 网络丢包率实验 |
3.3.5 网络自愈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智能温控器设计 |
4.1.0 温控器硬件框图 |
4.1.1 主处理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1.2 RF 射频电路设计 |
4.1.3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4.1.4 液晶触摸屏电路设计 |
4.1.5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4.1.6 温控器外壳设计 |
4.1.7 温控器 PCB 图及实物图 |
4.2 路由节点设计 |
4.3 网关设计 |
4.4 网络拓扑结构及节点布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及实现 |
5.1 温控器程序设计 |
5.1.1 温控器软件框图 |
5.1.2 uc/OS 系统实时任务开发 |
5.1.3 ucGUI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1.4 ZigBee 协议栈软件开发 |
5.1.5 智能温控算法设计 |
5.1.6 数据通信机制及融合策略 |
5.2 数据通信包格式 |
5.3 中央监控软件开发 |
5.3.1 软件架构及功能模块划分 |
5.3.2 数据库表的设计和组织关系 |
5.3.3 自动入网登记 |
5.3.4 网络状态监测 |
5.3.5 计费方式选择 |
5.3.6 动态报表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功能测试平台 |
5.4.2 入网登记功能 |
5.4.3 远程监控功能 |
5.4.4 网络状态监测 |
5.4.5 数据查询功能 |
5.4.6 费用统计功能 |
5.4.7 报表输出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工作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网络自愈能力 |
附录2 网关电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LonWorks和焓值控制的变风量空调分户计费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onWorks 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变风量空调分户计费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结构 |
1.5 小结 |
2. LonWorks 总线实验平台 |
2.1 LonWorks 总线概述 |
2.1.1 第四代 DCS 系统的特点 |
2.1.2 LonWorks 总线技术特点 |
2.2 LonWorks 总线技术的硬件基础 |
2.2.1 西安建大变风量空调 DCS 系统介绍 |
2.2.2 拟进行改造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
2.2.3 HW-BA5201 DDC 控制模块 |
2.2.3.1 HW-BA5201 DDC 控制模块的特点 |
2.2.3.2 HW-BA5201 DDC 控制模块工作原理 |
2.2.3.3 HW-BA5201 DDC 控制模块安装与接线方法 |
2.3 LonWorks 总线技术的软件基础 |
2.3.1 LonTalk 协议 |
2.3.2 Neuron C 编程语言 |
2.3.3 LonWorks 开发工具 |
2.4 小结 |
3 基于 LonWorks 技术的变风量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计费方案概述 |
3.2 某房间费用的计算步骤 |
3.3 分户计费方案的原理 |
3.3.1 采集末端的风量 |
3.3.2 计算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
3.3.3 采集 AHU 输出的总冷量 |
3.4 送、混风参数测量位置的确定 |
3.5 计费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5.1 计费系统的总体接线结构 |
3.5.2 冷量积算仪的硬件构建 |
3.6 LonMaker 对系统进行组网 |
3.6.1 LonMaker for Windows 集成工具 |
3.6.2 安装 LonMaker 软件 |
3.6.3 导入资源文件 |
3.6.4 导入外部接口文件 |
3.6.5 注册 Plug-In 插件程序 |
3.6.6 组建 LON 网 |
3.6.7 配置功能模块属性 |
3.7 VAV 分户计费管理器人机交互界面 |
3.8 LabVIEW 与 LonWorks 数据交换的方法 |
3.8.1 LabVIEW 与 LonWorks 数据交换的不同方法 |
3.8.2 LabVIEW 与 OPC Server 的通讯方法 |
3.9 小结 |
4 在混风焓值控制工况下运行 VAV 计费系统 |
4.1 引言 |
4.1.1 VAV 混风焓值控制的意义 |
4.1.2 焓值控制的原理 |
4.1.3 本实验系统混风焓值控制方案 |
4.2 VAV 混风焓值控制系统辨识与仿真 |
4.2.1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 |
4.2.2 混风焓值控制系统建模辨识结果及分析 |
4.2.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 PID 整定原理 |
4.2.4 控制回路的仿真分析 |
4.3 控制回路的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
4.4 在焓值控制的工况下检验分户计费系统 |
4.4.1 计费系统在焓值控制工况下的运行结果及分析 |
4.4.2 冷量积算仪与传统计量方法之间的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5 总结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图表索引 |
2 软件文档(另册装订) |
3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5)政泉花园酒店楼控系统设计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选题背景 |
1.2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
第2章 政权花园酒店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方案选择 |
2.1 工程概况 |
2.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
2.2.1 舒适 |
2.2.2 节能 |
2.2.3 高效 |
2.2.4 开放 |
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2.3.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管理层 |
2.3.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层 |
2.3.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现场层 |
2.4 管理网络与控制网络的组态分析 |
2.4.1 以太网+Lonworks网络组态 |
2.4.2 以太网+MS/TP网络组态 |
2.4.3 以太网+MS/TP+RS485网络 |
2.4.4 以太网+C-BUS+RS485组态 |
2.4.5 以太网+CAN总线组态 |
2.4.6 政泉花园酒店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选择 |
2.5 政泉花园酒店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2.5.1 管理层网络 |
2.5.2 自控层网络设计 |
2.6 设计概述 |
2.6.1 设计依据 |
2.6.2 设计流程 |
第3章 政泉花园酒店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设计 |
3.1 空调冷源系统监控设计 |
3.2 热交换系统监控设计 |
3.3 空调机组监控设计 |
3.4 新风机组监控设计 |
3.5 送/排风系统监控设计 |
3.6 给/排水系统监控设计 |
3.7 供配电系统监测设计 |
3.8 电梯系统监视设计 |
3.9 照明系统监控设计 |
3.10 第三方系统集成 |
第4章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的节能分析 |
4.1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在制冷站系统的应用 |
4.1.1 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制冷系统的应用 |
4.1.2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与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的比较分析 |
4.2 政泉花园酒店制冷站系统节能分析 |
4.2.1 政泉花园酒店冷冻泵系统节能分析 |
4.2.2 政泉花园酒店冷冻泵系统节能计算 |
4.2.3 政泉花园酒店冷却泵系统节能分析 |
4.3 空调机组的节能 |
4.3.1 新、排风及能量回收控制 |
4.3.2 CO_2浓度监测控制 |
4.3.3 新风温度自动补偿控制 |
4.3.4 精确计算空调机组容量冗余实现节能 |
4.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其它节能措施 |
4.4.1 制冷系统的节能运行控制 |
4.4.2 冷冻水循环泵的节能控制 |
4.4.3 冷却塔风机节能控制 |
第5章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
5.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5.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选择与安装 |
5.2.1 火灾报警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 |
5.2.2 手动火灾报警器 |
5.2.3 楼层显示器与报警发声器 |
5.3 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的设计 |
5.3.1 接通火灾应急照明与切除非消防电源 |
5.3.2 电梯联动控制 |
5.3.3 防排烟系统 |
5.3.4 电动防火卷帘、电动防火门 |
5.3.5 消火栓灭火系统 |
5.3.6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
5.3.7 水喷雾自动灭火系统 |
5.3.8 气体灭火系统 |
5.4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
5.5 火灾事故广播系统 |
5.6 消防专用通讯 |
5.7 导线选择及线路敷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6)高校节能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节约型校园建设现状 |
2.1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
2.2 高校能耗的特点 |
2.3 国内外节约型校园建设 |
2.4 节约型校园的组织制度建设 |
第3章 高校节能工作的开展现状 |
3.1 高校节电工作的开展现状 |
3.2 高校节水工作的开展现状 |
3.3 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第4章 节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与预期效果 |
4.1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节能管理技术应用 |
4.2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节能管理系统的实现 |
4.3 节能系统的预期效果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现状 |
1.3 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价值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中央空调系统分析 |
2.1 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分析 |
2.1.1 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工作原理 |
2.1.2 中央空调系统构成 |
2.2 中央空调循环水系统分析 |
2.2.1 循环水系统概述 |
2.2.2 循环水系统特性 |
2.3 中央空调循环水变水量调节分析 |
2.3.1 变水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
2.3.2 变水量控制对象分析 |
2.3.3 变水流量控制特点 |
2.3.4 变水量模糊控制分析 |
2.4 中央空调循环变水量控制方案设计 |
2.4.1 冷冻水变水量控制方案设计 |
2.4.2 冷却水变水量控制方案设计 |
2.4.3 冷却塔风机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央空调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概述 |
3.2 用户需求与计算规划 |
3.2.1 用户需求及有关设计依据 |
3.3 冷水机组系统 |
3.3.1 主机 |
3.3.2 冷冻水系统 |
3.3.3 冷却水系统 |
3.3.4 末端空气调节系统 |
3.4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
3.5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空调请求部分 |
3.6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水力平衡部分 |
3.6.1 水力平衡组成 |
3.6.2 水力平衡分析 |
3.7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计量计费部分 |
3.7.1 中央空调计量系统功能与结构 |
3.7.2 时间当量型计费 |
3.7.3 能量积算型计费 |
3.7.4 VfmKE 计量计费系统 |
3.8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末端控制部分 |
3.8.1 定静压系统 |
3.8.2 变静压系统 |
3.8.3 系统教学功能的扩展 |
3.9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机房群控部分 |
3.9.1 机房群控系统组成 |
3.9.2 机房群控制内容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
4.1 DDC 控制器及网络 |
4.2 REALCON 控制器(DDC) |
4.2.1 主模块 |
4.2.2 扩展模块 |
4.3 REALCON 数据转换器 |
4.3.1 数据转换器的功能与作用 |
4.3.2 REALCON 数据转换器的种类 |
4.4 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架构 |
4.4.1 中央空调控制策略 |
4.4.2 中央空调控制总体架构 |
4.4.3 系统工作站(图形控制中心)和教学计算机工作站 |
4.4.4 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
4.5 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
4.5.1 风机盘管控制 |
4.5.2 VAV 盘管控制 |
4.5.3 能量积算控制 |
4.5.4 AHU 控制 |
4.5.5 变频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央空调组态监控的实现 |
5.1 AVIEWISPAT 空调自控系统和工作站软件 |
5.1.1 aview 控制软件的特点 |
5.1.2 Aview 的软件控制特点 |
5.1.3 AVIEWISPAT 控制系统结构特点及安全可靠性 |
5.2 工程项目建立与组态 |
5.2.1 创建项目树 |
5.2.2 配置节点 |
5.2.3 组态 |
5.2.4 锁定节点 |
5.2.5 删除节点 |
5.2.6 生成文件 |
5.3 冷源机房控制 |
5.4 AVIEWISPAT 系统的控制范围及控制精度 |
5.5 冰蓄冷的节能控制 |
5.6 AVIEWISPAT 控制系统对硬件设施及环境的综合利用能力 |
5.6.1 AVIEWISPAT 控制系统对设备参数的读取和使用 |
5.6.2 自控系统对设备特性的优化利用 |
5.6.3 自控系统对室外气候参数的利用 |
5.7 节能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8)办公楼宇中央空调节能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中央空调系统的构成 |
1.3 国内外中央空调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中央空调远程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人体热舒适理论 |
2.1 人体热舒适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
2.1.1 热舒适定义 |
2.1.2 常用的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 |
2.1.3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平衡方程 |
2.1.4 PMV 指标及对PMV 的研究 |
2.1.5 适应性理论和适应性模型 |
2.2 人体热舒适理论的新观点 |
2.2.1 LPMV 模型的提出 |
2.2.2 LPMV 模型的建立 |
2.2.3 LPMV 模型影响因素及分析 |
2.3 LPMV 模型的节能潜力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LonWorks 电力载波技术介绍 |
3.2 末端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
3.3 智能节点控制装置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简述 |
4.1.1 数据库开发技术 |
4.1.2 软件开发技术 |
4.2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
4.3 基于舒适温度的控制模块设计 |
4.3.1 舒适温度控制策略 |
4.3.2 LPMV 影响参数值的确定 |
4.3.3 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基于舒适温度的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的设计要求 |
4.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5 其它辅助功能模块 |
4.5.1 数据处理模块 |
4.5.2 实时监控界面 |
4.6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中央空调水系统的优化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案和技术措施 |
1.4.3 本论文的结构 |
2 中央空调系统设备的性能特性分析及建模 |
2.1 空调系统设备的建模方法 |
2.2 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
2.2.1 冷水机组模型 |
2.2.2 水泵模型 |
2.2.3 风机模型 |
2.2.4 冷却塔、冷却泵模型 |
2.2.5 系统模型辨识阶段需要确定的参数 |
2.2.6 空调系统各设备模型的参数估计 |
2.3 约束条件 |
2.3.1 部件的物理约束 |
2.3.2 部件间的相互约束 |
2.3.3 问题的转化和简化 |
2.4 空调系统模型的确立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过程优化控制模型的构成 |
3.1 过程优化控制问题的关键技术 |
3.2 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 |
3.3 基于节能目标的空调水系统优化的可能性分析 |
3.4 中央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的框架 |
3.4.1 空调水系统过程优化控制模型的构成 |
3.4.2 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的目标函数 |
3.4.3 空调水系统设备的自适应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
3.5 空调水系统设备自适应预测模型的建立 |
3.5.1 采用自校正广义最小方差预测器进行模型参数辨识 |
3.5.2 自适应预测模型的离线校正 |
3.6 过程优化控制中的优化算法及选择 |
3.6.1 遗传算法的发展 |
3.6.2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
3.6.3 遗传算法参数设计 |
3.6.4 编码设计 |
3.6.5 适应度函数设计 |
3.6.6 遗传算子设计 |
3.6.7 遗传算法运行参数设计 |
3.6.8 模拟退火算法及其应用 |
3.6.9 模拟退火算法的步骤 |
3.6.10 模拟退火算法的关键参数和环节 |
3.7 本章小结 |
4 空调设备监控系统的构成及其现场控制器配置 |
4.1 实验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目标 |
4.1.1 项目简介 |
4.1.2 用户需求分析 |
4.1.3 总体目标 |
4.1.4 实现功能 |
4.2 设备监控系统的主要子系统 |
4.2.1 冷热源系统的控制 |
4.2.2 空调系统的控制(定风量) |
4.2.3 空调系统的控制(变风量) |
4.2.4 新风系统的控制 |
4.2.5 送排风系统的控制 |
4.3 空调水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的配置 |
4.4 各控制系统的集成及实现 |
4.4.1 系统结构 |
4.4.2 实验所采用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 |
4.4.3 硬件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空调水系统过程优化控制的实现 |
5.1 空调水系统在线过程优化模型的确立 |
5.1.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5.1.2 系统优化控制模型的确定 |
5.2 水系统在线过程优化控制的实现 |
5.3 优化控制在现场控制器中的实现 |
5.3 遗传算法初始参数的确定 |
5.4 运行参数的在线全局优化计算 |
5.5 遗传算法在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中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
5.6 模拟退火算法在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中的应用 |
5.7 两种优化算法的应用效果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10)基于ARM的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
第2章 机组控制功能分析 |
2.1 螺杆冷水机组的运行原理 |
2.2 四螺杆冷水机组的控制需求分析 |
2.2.1 机组控制点分析 |
2.2.2 机组控制系统运行参数 |
2.3 螺杆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STM32 芯片简介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 模拟量采集电路设计 |
3.3.1 AD58320 芯片简介 |
3.3.2 AD623 仪表放大器 |
3.3.3 温度采集电路 |
3.3.4 标准电信号输入电路设计 |
3.4 开关量接口电路设计 |
3.5 标准电流信号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6 通讯电路设计 |
3.6.1 R5485 通讯 |
3.6.2 CAN 总线通讯 |
3.6.3 I~2C 通讯 |
3.6.4 LonWorks 通讯 |
3.7 芯片的外围电路 |
3.8 机型选择电路 |
3.9 PCB 布局与走线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程序总体设计 |
4.1.1 上电初始化流程 |
4.1.2 自检过程流程 |
4.1.3 开机程序 |
4.1.4 能量调节程序 |
4.1.5 关机程序 |
4.2 模拟量采集程序设计 |
4.3 通讯程序设计 |
4.3.1 I~2C 通讯程序设计 |
4.3.2 CAN 总线通讯程序设计 |
4.4 控制器与HMI 通信程序设计 |
4.4.1 MD304L 简介 |
4.4.2 eView 自由协议 |
4.4.3 流程图 |
4.5 显示程序设计 |
4.5.1 组态软件TP300 简介 |
4.5.2 MD304L 开发 |
4.6 软件抗干扰 |
4.6.1 开关量输入/输出的软件抗干扰设计 |
4.6.2 指令冗余 |
4.6.3 软件陷阱 |
4.6.4 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
4.6.5 非正常复位后系统自恢复运行的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调试前期准备工作 |
5.1.1 PCB 硬件测试 |
5.1.2 调试软件环境设置 |
5.2 关键部分测试 |
5.2.1 开关量输入输出测试 |
5.2.2 温度测量 |
5.2.3 通讯测试 |
5.2.4 CAN 测试 |
5.3 整机性能测试 |
5.4 调试中出现的错误和解决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详细摘要 |
四、LonWorks技术在中央空调能耗计量与计费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地区超高层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运营管理对策研究[D]. 胡泽. 深圳大学, 2019(10)
- [2]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楼宇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 陈瑾.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基于ZigBee的中央空调末端监控系统的研究[D]. 张艳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4]基于LonWorks和焓值控制的变风量空调分户计费系统的研究[D]. 胡东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政泉花园酒店楼控系统设计与节能研究[D]. 董智. 北京建筑大学, 2013(09)
- [6]高校节能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D]. 鲁曼. 吉林大学, 2012(10)
- [7]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研究[D]. 胡曙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8]办公楼宇中央空调节能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廖仲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中央空调水系统的优化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D]. 李明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10]基于ARM的螺杆式冷水机组控制器的研制[D]. 侯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9)
标签:中央空调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zigbee模块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