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脑广播

最新电脑广播

一、电脑最新良伴大放送(论文文献综述)

杨毅[1](2015)在《歌与生活 ——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侗族大歌,侗族民间称为“嘎老”,是流传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的一种具有强烈地域性和浓郁原生性的民族音乐。自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音乐工作者发现以来,侗族大歌就以其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音乐魅力而逐渐为世人所熟知。侗族大歌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民间进入主流文化关注视野的60年,也是侗族大歌文化场域发生剧烈变动的60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开发的带动,现代传播的带动,他者视角的介入,以及社区环境的变迁,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侗族大歌的传播使得这种独特的地域音乐获得了他者认同,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另一方面,他者视角的介入也改变了侗族大歌作为侗族社区音乐的评价标准。而地方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筹划,更使侗族大歌从自足自为的族群文化,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和符号。侗族大歌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保护,必须要面对这样的文化场域变动。从微观的层面来看,这种文化场域的变动可能只是某种传承方式的变化,而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文化场域的变动其实是侗族这个族群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转向。因此,从人类学的视野展开对侗族大歌的整体考察,为它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探求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显然有着现实意义。除去绪论和结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简要介绍了侗族大歌的分布地域,并对侗族大歌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地理学因素、依生的民间习俗及其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侗族大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历史文献的梳理;此外,还对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必要的交代。第一章论述侗族大歌的发展演变。对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历史形态、发展态势、未来趋向予以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解析。尤其注重从大歌所处的空间状态中去探寻其区域结构和人文特征。并将其还原到侗族族源与侗歌起源的历史叙事中,从而揭示了侗族大歌当下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语言环境与“文化自觉意识”的丧失、传承结构的断层、生态空间的破坏。第二章论述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本章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展演环境四个层面对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阐述。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是侗族大歌存续的核心基因之一。脱离具体生息环境的形式化、抽象化、概念化的侗族大歌,实际上已经在慢慢丧失其艺术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保护侗族大歌最首要的是保持其生态环境的整体存在。第三章论述侗族大歌的歌唱内容。自然意识的张扬、民族记忆的口述、婚姻制度的展演、人伦亲情的礼赞和日常生活的叙写,是侗族大歌歌唱的最主要内容。自然、人生、历史、社会,侗族大歌内容的繁复,体现了整个族群的集体意识,使侗族大歌成为整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反映和文化认同表征,富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特质,并以文化符号的形式深入到每个个体的内心深处,从而获得恒存的价值。第四章论述侗族大歌的歌律形态。侗族大歌以格调柔和、委婉优雅的抒情旋律与协调和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同时,侗族大歌又以其浪漫独特的气韵转换、形象生动的自然模拟、和谐优雅的风格呈现、错落有致的调式转换(游移)、话语方式的诗意表达以及悠扬自然的和声运用,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发生的自然性、话语方式的诗意性、演唱风格的整一性、和声运用的层次性、音乐调式的柔和性、押韵形式的交互性,是侗族大歌音乐属性的最鲜明特征。本章充分运用了田野调查时收集到的侗族大歌曲谱,对侗族大歌歌律形态进行了实例分析。第五章论述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成熟都离不开特定族群社会对它的需要。特定的侗族社会对侗族大歌的萌生起着规约作用。南部侗族方言地区的社会结构是其艺术社会学基础。本章从群体娱乐、社会交往、审美教育、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六个方面探讨了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第六章论述侗族大歌的传承调适。本章从侗族大歌文化场域、符号叙事、现代语境、当下视角的分析入手,呈现了侗族大歌传承过程中接受心理异动、艺术形态固化、审美体验转型、传承模式嬗变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要从生态维度对侗族大歌进行意义生产重构的观点:侗族大歌是艺术审美存在,但其艺术原动力在于它是一种基于生计操持的艺术。保护侗族大歌,不仅要保护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它与社区水乳交融的联系。结论从侗族大歌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场域进行了分析。在侗族大歌的深层结构中,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传统社会的同构无处不在。正是这样一种同构性的存在,使得侗族大歌在侗族族群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场域。这个场域既是地理空间意义的,又是精神领域意义的。时代自觉与文化自觉是侗族大歌这一类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两种意识。时代自觉要求我们视其为活态的文化存在,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化观瞻,这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外部条件。而文化自觉则要求我们视其为特定的文化独体,它的生命来自于它所依存的那个特定的族群共同体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确认。这是某种特定文化最终存亡的内在基因。

陈君[2](2014)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媒体网络时代的迅猛前行,网络工具和信息平台日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的主要发展途径,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全新机遇,考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势在必行。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今社会的新媒体是指以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传播系统。新媒体的特点是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由于技术成熟度高,成本不断下降,新媒体成为当代媒体的主流,对新媒体的掌握成为各行各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严峻的挑战,体现在对其手段、内容、环境和主题的挑战。新媒体的运用水平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了新的自由时空、新的吸引力和新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相结合而创新教育形式,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这一举措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因为理论教育作为主渠道,这也是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因而新媒体化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生力军。这是关于新媒体化的必要性,而其可行性在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符合大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积极响应。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初步的运用,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也显露出一些弊端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予以解决。这些弊端是:新媒体的内容生搬硬套,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差距大,软件落后,人才缺乏;学生沉溺于网络,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网络“虚拟化”的特点为监管带来了挑战;负面网络信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巨大;学校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狭隘,不能与时俱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媒体而推动自身的创新,本文提出结合的具体思路、途径和策略。基本思路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其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亦即教师和学生两股建设性力量的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管理资源的整合,即传统手段和技术手段的整合。整合的基本途径是: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拓展校园网BBS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新的策略是:以“红色网站”建设为中心的主题策略;以引导和防控相结合的治理策略;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发展策略;以增强可接受性为中心的内容策略。

郑玉冰[3](2011)在《日本读卖新闻集团经营策略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报业大国日本着名的读卖新闻集团经营策略的分析,探讨百年读卖新闻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变迁和经营策略的转变、升华的诸多方面问题,借助对其百年发展历史的概括、总结,探究出读卖新闻集团在从业规范、版面设计直至发行、配送等业务流程的独特之处,对《读卖新闻》的各个版面、栏目内容加以具体分析、研究。同时,以整个读卖新闻集团的内部结构组成、运营模式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读卖新闻集团经营策略中所蕴含的先驱意识、独创精神、至尊规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概括分析读卖新闻集团在当代日本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日本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发挥的影响力,客观分析读卖新闻集团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的报业集团发展可提供的借鉴之处。

王少华[4](2011)在《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持式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显示效果等方面的增强和提高,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的移动学习也备受关注。在传统的网络课程答疑系统中,学生主要是通过BBS或E-mail向教师寻求帮助,网络答疑的形式基本上是老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点对点、点对面的答疑方式,由于这种答疑方式受到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很难做到及时的辅导。《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正是在这种背景提出的,它主要是利用手机无线网络,结合现有的网络答疑系统,为师生的答疑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并据此确定了课题的研究范围,其次阐述了与课题的相关概念以及所应用的研究方法,然后对课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做了仔细的研究,最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从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入手,结合手机软件开发的特点和软件工程思想,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选择面向对象的、易扩展的j2me编程语言及MySql数据库作为系统开发环境,并实现了本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模块,而且对系统进行了试用评价。该系统实现了对传统网络课程答疑方式的扩展,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答疑,到师生面对电脑屏幕的答疑,延伸到移动终端上答疑,在移动学习领域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王新[5](2009)在《脚步从这里走过》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挥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条真理。 ——高尔基 “四年弹指一挥间,鸡西大商话巨变”,此话不为过。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大商集团鸡西新玛特这支商界锐军,掀起红盖头后,异军突起,鹤立鸡群,力压群芳,万?

冯彤[6](2008)在《“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说明造纸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传统造纸工艺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术东传至日本,其工艺在效仿中国大陆的基础上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之为“和纸”。研究“和纸”的制作工艺及其象征文化阐释,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借鉴到我国手工纸传统技艺的保护工作中,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供一种有益的方法与模式;同时推进中日文化的交流,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象征人类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作为意义系统表达、传承的象征符号系统,是符号载体(能指)、符号规则和符号意义(所指)的统一。“和纸”文化也不例外,“和纸”作为表层结构的符号载体,既包括作为物质器物的“和纸”造型,也包括与其有关的宗教仪式行为,还包括“和纸”造型艺术中所显示的纹样内容及其他各种信息。“和纸”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民俗、艺术、建筑、工艺等各个领域,兼具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多个层面,它是反映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和纸”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探寻“和纸”表层结构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更可以探索日本文化的发展脉络。在中国,对传统手工纸的研究资料很多,但对于日本“和纸”的系统研究却非常少见,着名的中国科技史学专家潘吉星院士在《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一书中曾论述过日本“和纸”与中国纸的渊源关系,寿岳文章的《日本の纸》以及久米康生的《和纸の源流》,对日本着名的手工纸及其造纸术的发展也作过详细地介绍。但是,真正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角度去研究日本“和纸”的,在国内学术界来说应该还是个空白。本人在读博期间全面开展论文文献调查的同时,申请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研究项目,在日本进修一年,利用在日本的便利条件,通过日本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网络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照片,还在日本海及关西地区包括岛根县的石州半纸产地三隅、以及以出云民艺纸、雁皮纸着称的安倍荣四郎纪念馆、金城民俗博物馆以及福井县今立郡今立町纸祖神神社、和纸之乡会馆进行了实地考查,对日本“和纸”技艺的重要传承人进行了口头采访,回国后又南下去宣纸故里安徽泾县、竹纸故里浙江富阳进行了实地调察并购得大量的纸样品,这些都为撰写论文和日后开展深入的比较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论文依据大量日本文献,辅以本人实地调查、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论述“和纸”的制作工艺,并进行象征文化阐释,主要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叙述纸的传播及“和纸”的产生与发展,探讨日本纸产生以前的文化传播媒介,并通过分类研究概括出“和纸”的种类、特点以及其使用的原料和原产地,“和纸”作为日本重要的无形文化财,本文还专门论述了日本着名的“和纸”传承人及其所持有的技术,并特别指出“传统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遗产往往以技艺为表现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人的展示而存在。“手工艺作业中”体现的“心”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第二章主要探讨“和纸”的制作工艺。分白纸与加工纸两大类加以论述,对日本白纸制作工艺的叙述采用古今对比方法;加工纸工艺则采用历时方法,从奈良时代的写经料纸,到近代的金唐革纸和现代的美术工艺纸,笔者力图摸清日本“和纸”加工工艺的发展脉络。第三章介绍“和纸”在书法、艺术领域、古典文学、建筑装饰、工艺素材、世俗生活中的用途及功能,解读“和纸”在文化传播中承载的历史使命。第四章运用历史文献、象征人类学、阐释人类学的理论,以“和纸”的物质器物造型以及宗教仪式行为为研究对象,阐释传统“和纸”表层结构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通过研究,笔者提出日本“和纸”是具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的符号:一是神人沟通的宗教符号;二是民俗节庆的象征符号;三是吉祥祈福的象征符号;四是文人墨客的情感符号;五是社交礼仪的象征符号;六是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它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特别需要我们去保护,珍惜,传承和发展。笔者在结语中利用中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传统手工纸的文化传承作了一个粗略的探索,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日本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田中寿[7](2003)在《电脑最新良伴大放送》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作上与你出生入死的笔记本电脑,如同战场上的武器,冲锋陷阵后,附加外置硬件,以提升Notebook的战斗力,如Card Reader、Flash Disk等都是最佳武器。但当一个人静下来时,将Notebook连接其他配件,它也可变身成为你的“心灵鸡汤”,因为一套外置5.1喇叭,可提高玩电脑游戏机时的乐趣;或者刻录MP3、照片集光盘送给亲朋好友。

二、电脑最新良伴大放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最新良伴大放送(论文提纲范文)

(1)歌与生活 ——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述
        一、侗族的族群分布
        二、侗族大歌的概念界定
        三、侗族大歌的文化地理学因素
        四、侗族大歌依生的民间习俗
        五、侗族大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研究现状
        一、宋代至中华民国时期:侗族大歌演唱场景的描述
        二、20世纪50至60年代:侗族大歌的挖掘整理
        三、20世纪80至90年代:侗族大歌的研究蔚为大观
        四、21世纪初至今:侗族大歌的研究成绩斐然
    第三节 研究设计、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式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侗族大歌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
        一、侗族民歌的南北分界
        二、侗族大歌的流传区域
        三、侗族大歌分布地域原因探究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历史形态
        一、侗族族源追溯
        二、侗族大歌的起源考
        三、侗族大歌的民间传说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发展态势
        一、侗族大歌的兴衰历程
        二、侗族大歌的空间变迁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未来趋向
        一、侗族大歌语言环境与“文化自觉意识”的丧失
        二、侗族大歌传承结构的断层
        三、侗族大歌生态空间的破坏
第二章 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和土壤
        二、气候条件
        三、物产资源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社会环境
        一、侗族社会的组织结构——“款”
        二、侗族社会的宗法组织——“补腊”
        三、侗族社会的宗族组织——“歌班”
        四、侗族社会的人种特征
        五、侗族社会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环境
        一、宗教祭祀活动
        二、婚配恋爱活动
        三、其他节庆习俗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展演环境
        一、鼓楼
        二、民居
        三、寨门
        四、戏台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歌唱内容
    第一节 自然意识的张扬
        一、自然之声的模拟
        二、自然之象的表达
        三、自然之境的描述
    第二节 民族记忆的口述
        一、敷陈侗人起源
        二、叙述迁徙历史
        三、讴歌民族英雄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展演
        一、真实细腻的心灵流露
        二、大胆率真的爱意呈现
        三、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
    第四节 人伦亲情的礼赞
        一、养育之情的感恩
        二、人伦秩序的教化
        三、童真童趣的升华
    第五节 日常生活的叙写
        一、生产与生活的描绘
        二、劳动与爱情的交织
        三、艺术与生命的感悟
第四章 侗族大歌的歌律形态
    第一节 音乐发生的自然性
    第二节 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第三节 演唱风格的整一性
    第四节 和声运用的层次性
        一、多声部民歌概述
        二、侗族大歌多声部和声音乐的出现
        三、侗族大歌多声部音乐的和声运用
    第五节 音乐调式的柔和性
        一、我国五声性调式概述
        二、侗族大歌的主要调式及相互转换
        三、侗族大歌的调式重叠
    第六节 押韵形式的交互性
        一、句内韵的使用
        二、句间韵的使用
        三、“同”韵的使用
        四、三种押韵形式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群体娱乐功能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社会交往功能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侗族大歌自身“美”的教化
        二、侗族大歌“情感教育”的和谐功能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宗教信仰功能
    第五节 侗族大歌的民族认同功能
        一、侗族大歌分布地域的独特性体现
        二、侗族大歌体现的民族认同
        三、侗族大歌对民族认同的意义呈现
    第六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六章 侗族大歌的传承调适
    第一节 文化场域与接受心理变化
    第二节 符号叙事与艺术形态固化
    第三节 现代语境与审美体验转型
        一、内蕴审美向外显审美转化
        二、复合审美向单向审美转化
        三、诗性审美向创意审美转化
    第四节 社区变迁与传承方式嬗变
    第五节 生态维度与意义生产重构
结论
附录1:贵州省侗族大歌传承人名录
附录2:贵州省侗族大歌歌师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媒体的涵义和特征
    一、 新媒体的涵义
        (一) 新媒体的内涵
        (二) 新媒体的外延
    二、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 新媒体在信息载体方面的进展:数字化凸显
        (二)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基本功能方面的进展:互动性增强
        (三) 新媒体在服务目标方面的进展:个性化、专业化和即时化
第三章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 从教育的手段看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二) 从内容看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 从整体环境看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二、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 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二) 新媒体创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时空
        (三) 新媒体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 新媒体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
        (二)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三) 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
        (一)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符合大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积极响应
    三、 目前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 生搬硬套,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二) 硬件设施技术水平差距大,软件落后,人才缺乏
        (三) 学生沉溺于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四) 网络“虚拟化”的特点为监管带来了挑战
        (五) 负面网络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巨大
        (六) 学校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狭隘,不能与时俱进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途径和策略
    一、 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
        (一) 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二) 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
    二、 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 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
        (二) 运用新媒体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 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 以“红色网站”建设为中心的主题策略
        (二) 以引导和防控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三) 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发展策略
        (四) 以增强可接受性为中心的内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日本读卖新闻集团经营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读卖新闻》的发展与经营
    1.1 读卖新闻简史
    1.2 《读卖新闻》独特之处
        1.2.1 数字读卖
        1.2.2 “读卖规范”
        1.2.3 新闻监查委员会
        1.2.4 提言系列
        1.2.5 发行与配送
    1.3 《读卖新闻》版面分析
        1.3.1 独家新闻
        1.3.2 社说、社论和论说委员会
        1.3.3 专栏
        1.3.4 生活版面
        1.3.5 教育版面
        1.3.6 儿童版面
        1.3.7 医疗
        1.3.8 社会保险
        1.3.9 体育版面
        1.3.10 新闻小说
第2章 读卖新闻集团的构成
    2.1 组织构架
        2.1.1 读卖新闻集团本社
        2.1.2 读卖新闻东京本社
        2.1.3 读卖新闻大阪本社
        2.1.4 中央公论社
        2.1.5 读卖新闻西部本社
        2.1.6 读卖巨人军
    2.2 媒介拓展
    2.3 社会贡献
        2.3.1 YC 防止犯罪活动
        2.3.2 绘画电车美术馆
        2.3.3 读卖光与爱的事业团
        2.3.4 医疗法人财团:绿与爱之会
        2.3.5 读卖新闻回收网络
第3章 读卖新闻集团的经营策略分析
    3.1 先驱意识
    3.2 独创精神
    3.3 最大规模
    3.4 事业活动内容丰富
        3.4.1 艺术文化事业
        3.4.2 教育事业
        3.4.3 体育活动
        3.4.4 环境事业
        3.4.5 研讨会、表彰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手机技术改新及手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1.1.2 国内课程答疑系统的现状分析
    1.2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1.2.1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1.2.2 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过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过程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2 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
    2.1 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概述
    2.2 构建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手机学习软件的开发
        2.2.2 教育传播理论在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中的应用
        2.2.3 手机学习资源开发的基础原则
        2.2.4 手机学习资源开发的一般过程
    2.3 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开发技术
        2.3.1 J2ME 技术
        2.3.2 J2EE 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 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需求分析
        3.1.1 手机客户端
        3.1.2 服务器端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客户端流程设计
    3.4 数据库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服务器端的实现
        4.2.1 建表语句
        4.2.2 使用JDBC 建立和数据库的连接
    4.3 服务端的Servlet
        4.3.1 Servlet 设计
        4.3.2 发布Servlet
    4.4 客户端的实现
        4.4.1 客户端的类图模型
        4.4.2 导航界面的实现
        4.4.3 联网提示界面
        4.4.4 与服务器通信的实现
        4.4.5 文本文件的存储与读取
    4.5 运行测试
        4.5.1 测试环境
        4.5.2 测试效果
    4.6 本章小结
5 成果与前景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建表语句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纸的传播与“和纸”的发展
    第一节 纸产生以前的书写载体
    第二节 纸在日本的传播及“和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和纸”的特点及种类
    第四节 “和纸”的产地
    第五节 着名的“和纸”传承人及其所持有的技术
第二章 “和纸”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日本白纸的制作工艺
    第二节 日本加工纸的制作工艺
        一 奈良、平安时代的写经料纸
        (一) 染色纸
        (二) 金箔银箔纸
        (三) 薄样纸
        (四) 继纸
        (五) 墨流
        (六) 唐纸
        二 近世加工纸
        (一) 缩缅纸
        (二) 千代纸
        三 近代的金唐革纸
        四 现代美术工艺纸
第三章 “和纸”的功用
    第一节 纸与书法
    第二节 纸与艺术
        一 绘卷物
        二 浮世绘
        三 歌舞伎、能(NOH)与人形浄瑠璃
        四 扇子(扇、团扇)
    第三节 纸与古典文学
    第四节 纸与建筑装饰
        一 障子
        二 屏风
    第五节 纸与其它工艺
    第六节 世俗生活中纸的应用
        一 伞等防雨用具
        二 藩札与纸币
        三 提灯
        四 玩具
        五 其他生活用品
        六 “和纸”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 传统“和纸”的象征文化阐释
    第一节 神人沟通的信仰符号
        一 佛教与“和纸”
        二 神道教与“和纸”
    第二节 民俗节庆的象征符号
    第三节 吉祥祈福的象征符号
    第四节 文人雅士的情感符号
    第五节 社交礼仪的象征符号
    第六节 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符号
结语
    一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政策
    二 “和纸”博物馆及资料馆
    三 使用“和纸”进行文化遗产修复
    四 日本的“和纸”保护给我们的启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手工纸样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电脑最新良伴大放送(论文参考文献)

  • [1]歌与生活 ——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D]. 杨毅. 武汉大学, 2015(07)
  •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陈君.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2)
  • [3]日本读卖新闻集团经营策略分析[D]. 郑玉冰. 吉林大学, 2011(08)
  • [4]基于手机的课程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少华. 宁波大学, 2011(01)
  • [5]脚步从这里走过[N]. 王新. 黑龙江经济报, 2009
  • [6]“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D]. 冯彤. 中央民族大学, 2008(07)
  • [7]电脑最新良伴大放送[J]. 田中寿. 广东电脑与电讯, 2003(01)

标签:;  ;  ;  ;  ;  

最新电脑广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