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视听室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刘偲偲,孙鹏,王宇,张瑶[1](2020)在《开启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的新形态——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影音欣赏空间为例》文中指出[目的/意义]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研究高校图书馆多媒体空间的再造实践与配套服务,以此与图书馆同行们交流探索,进而推进多媒体空间服务走向完善与创新。[方法/过程]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影音欣赏空间的再造实践、空间效果与服务创新进行分析,提出再造空间创新服务的启示。[结果/结论]空间改造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馆藏资源流动、提高群体阅读交互、深挖视听资源内涵、培养读者综合素质的可行性转型发展之路。
刘骁[2](2018)在《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服务模式研究——以1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空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知识交流的SECI模型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服务模式,对于提高学术型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以及学科服务效率,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空间需求,支持创新型研究项目和研讨会,有效拓展图书馆员工的复合型职责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空间服务的调研,梳理图书馆学术空间框架体系,结合知识活动的SECI学术空间服务模式,并强调图书馆应加强学术空间中对话场、系统场与实践场的建设,按照学科需求配置相应数量的学科馆员嵌入学术空间服务。
聂润娟[3](2018)在《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然而解决现今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根本,关键在于加强全民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进而提高全民生态伦理水平。在此过程中,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作为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普宣教系统的建设水平及其取得的宣教效果是保障全民生态伦理水平的核心。2014年,广东省林业厅颁布了《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导则(试行)》(粤林函[2013]348号),极大地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缺乏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对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在此背景下,为探索科普宣教系统评估方法,认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现有的科普宣教系统建设水平,了解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环境宣教事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制定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估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科普宣教系统在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论文以环境心理学、环境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按客观性、定量性和实用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经过3轮指标的修改筛选,从规划设计、宣教中心、室外宣教设施、宣教活动、运营和效果六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估体系”,共100项评估指标。论文依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保护对象的原则选择了5个自然保护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采用构建的“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估体系”对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教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水平不高;主要存在宣教中心访客数量少;宣教活动次数不足;宣教活动形式单一;宣教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低;室外宣教设施种类不齐全;宣教效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等问题。论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在科普宣教系统建设方面的差异,发现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成立时间早、投资力度大,科普宣教系统建设基础已经基本完备,但由于未能进一步对科普宣教系统进行升级优化,所以宣教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已初具规模,有条件建立起完整的科普宣教系统,目前较为紧缺的是编制人员的聘任和建设费用的保障。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经费来源单一;最紧迫的任务则是完成科普宣教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研究认为应从加强科研监测,提高宣教活动水平、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宣教影响力、丰富宣教活动形式,提高宣教吸引力、加强受众研究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水平与加强科普宣教系统的宣教效果。
韩颖[4](2016)在《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中国老龄人口规模日趋庞大,加之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的残疾人数量剧增,使得存在活动障碍的群体如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当前时期"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中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的重大命题。博物馆建筑作为承载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公共建筑,具有规模大、功能复杂、使用面广等典型特征,其无障碍环境的构建是其他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缩影。与西方相比,中国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在博物馆等展示文化类公建方面缺乏独立性与针对性的指导细则,其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国内外博物馆室内环境的基础上,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观众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展开抽样调查,建立了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框架,设计针对性的实验方案获取相关的数据资料,构建无障碍流线设计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践验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中国公民需求的《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申报稿。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博物馆设计的研究丰度,充实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内容,更是对形成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和使用习惯的无障碍设计理论与规范起到推动作用。此外,还对地区公共服务环境和公众服务能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为其他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中国的无障碍设计相关法规和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的品质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着差距。具体表现在,中国现行的无障碍设计法规在无障碍环境考虑对象、无障碍设计内容、无障碍信息化以及定量性指标四个方面需要改进,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框架需要涵盖参观路线安全便捷、展示观演体验丰富、公共服务易达可用、标识系统易于识别等内容,可以考虑用环境障碍补偿的设计方法,依据优化通行能力的可接近策略、刺激感觉器官的展示性策略和提高使用效益的操作性策略来提升博物馆无障碍设计水平。中国现行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人体尺寸及活动范围数据需要调整修正与补充完善。论文以现行标准《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10000-88)为研究基础,利用实验测得数据对其进行修正得到室内设计所需的人体尺寸修正值、轮椅使用者触及范围、舒适观展的视距和视角范围等数据。然后结合图示分析法,对无障碍通行、无障碍观展、无障碍操作三个方面现有规范或资料中的设计数据进行验证,确定无障碍通行最小净宽、净高值,无障碍扶手高度值,提出满足观众包括轮椅使用者观看舒适时视距和展品尺寸及其悬挂高度之间关系的计算方法,便于轮椅使用者观看的展柜尺寸,以及轮椅使用者膝部和足尖部移动空间尺寸、无障碍设施的操作高度尺寸等设计要求,从而为拟定《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中需要的设计尺寸数据提供实验依据。建立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体系,并草拟《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申报稿。基于参观路线、展示观演、公共服务和标识系统四个子系统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选取南京博物院室内环境为例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博物院在出入口、服务台、饮水器、厕所等处的无障碍设计有待改进,并且在展示设计中不能兼顾听觉障碍者的需求,南京博物院的室内无障碍设计评价得分为0.701、等级为B级;进而提议南京博物院应针对服务中心、艺术馆、历史馆、数字馆、民国馆和小剧场等处进行无障碍改造,从而形成完整的无障碍流线。汲取本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无障碍设计相关尺寸和活动范围数据的持续更新方面,以及展示类公共建筑区域内的无障碍设计细则和配套图集的拓展研究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林平[5](2016)在《数字图书馆如何建设专业视听空间为读者提供音像资源服务》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不局限于纸质文本和数据库,还涵盖有图片、视频、音频等数字音像资源。以建设中的安徽大学图书馆文典阁视听室为例,阐述专业视听室建设中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利用专业视听室,把馆藏多媒体音像资源独具特色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让读者不仅在图书馆的书刊资源里获取到文字知识,还能在音像资源中获取到图像和声音的魅力。
严文利[6](2015)在《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英语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培养具有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获取这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这就对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置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英语文化知识、习俗的介绍,受制于考试成绩和过关率,背离了职业院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依据语言习得论,学生不仅要通过正式课堂来学习英语知识,更需要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英语隐性课程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方式把显性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规范内化于英语教育中的一个过程,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英语隐性课程因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英语显性课程的发展,忽视了英语隐性课程的建设。虽然一些院校已经认识到英语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并且着手英语隐性课程的建设,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采用科学的手段加强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本文论述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英语隐性课程的概念和其特征,概括了英语隐性课程的范畴,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以自己就职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英语隐性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别从精神层面、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剖析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英语隐性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充分掌握相关研究理论和方式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性建议和改革措施。包括:明确英语隐性课程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发微课程等。本文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英语隐性课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齐慧彬[7](2015)在《基于IC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多媒体服务模式单一、服务环境简陋,当前迫切需要对多媒体服务进行重新思考和创新。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新馆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构建为例,阐述了基于IC理念的多媒体服务空间的布局;指出了新环境下多媒体服务具有学科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新特点以及未来多媒体服务面临的挑战。
李伶,刘春鸿,关辉,梁渌[8](2013)在《高校图书馆多媒体视听区建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视听区是高校图书馆提供音视频资源使用和用户自主学习的场所,是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视听区的设计理念和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服务特点,阐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视听区在满足用户学习、文化休闲需要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视听区今后的发展设想。
任云[9](2013)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舍建设的思考——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当前馆舍建设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为以后馆舍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金建军[10](2011)在《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对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分析了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三大因素: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并提出了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选用绿色环保装修材料和家具、降低电磁辐射污染、降低噪声污染、吸附污染的气体、保持良好的通风、合理自然采光、抓好室内卫生清洁、馆内定期进行消毒、搞好室内植物绿化、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分析、加强公共空间意识和环保意识宣传等优化室内空气质量的策略。
二、多媒体视听室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视听室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开启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的新形态——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影音欣赏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初期的媒体服务 |
2 多媒体影音欣赏空间的构建 |
2.1 影音欣赏空间再造目标 |
2.2 影音欣赏空间资源管理 |
2.3 影音欣赏空间功能创新 |
2.3.1 文科专业教学体验 |
2.3.2 音乐戏剧教学服务 |
2.3.3 自然科学前沿观摩 |
2.3.4 道德素养教育平台 |
2.3.5 自主视听点播服务 |
3 多媒体影音欣赏空间服务实践 |
3.1 影音阅读资源播放 |
3.2 影音教学公开课 |
3.3 影视文化沙龙 |
3.4 影音创客实践 |
3.5 音视频编辑技术 |
3.6 微课慕课制作 |
3.7 空间服务效果 |
4 多媒体影音欣赏空间服务的启示 |
4.1 空间模式转型延伸,构建群体阅读 |
4.2 促进馆藏资源流动,营造“第二课堂” |
4.3 提高群体阅读交互,深挖视听资源内涵 |
4.4 增进多重空间联动,培养创造能力 |
5 结语 |
(2)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服务模式研究——以1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调查方法及相关说明 |
3 相关概念辨析 |
3.1 SECI模型简介 |
3.2 知识活动的SECI模型特征分析 |
3.3 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 |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空间服务模式 |
4.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空间分区及功能 |
4.2 图书馆学术空间框架体系 |
4.3 基于SECI模型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服务模式 |
5 基于SECI模型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服务策略 |
5.1 构建学科联络场所, 促进知识由社会化向外化转换 |
5.2 跨学科知识再加工, 促进知识由外化转向融合 |
5.3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场所, 促进知识由融合转向内化 |
5.4 保证知识活动连续性, 促进知识在内化与社会化之间转化 |
6 结语 |
(3)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进展 |
1.4.1 评估方法和效果 |
1.4.2 游客满意度评估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比较分析法 |
2.2.3 案例研究法 |
2.2.4 专家咨询法 |
2.3 技术路线 |
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2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
3.2.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 |
3.2.2 指标的修改和筛选 |
3.3 指标测度及方法选择 |
3.3.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
3.3.2 研究测度方法的选取 |
3.4 科普宣教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4 案例研究 |
4.1 案例概况 |
4.1.1 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4.1.2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4.1.3 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
4.1.4 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
4.1.5 肇庆鸡笼顶市级自然保护区 |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宣教系统总体评价与分析 |
4.2.2 规划设计评估 |
4.2.3 宣教中心建设效果评估 |
4.2.4 室外宣教设施评估 |
4.2.5 宣教活动效果评估 |
4.2.6 运营评估 |
4.2.7 宣教效果评估 |
4.3 完善对策 |
4.3.1 加强科研监测,提高宣教活动水平 |
4.3.2 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宣教影响力 |
4.3.3 丰富宣教活动形式,提高宣教吸引力 |
4.3.4 加强受众研究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构建了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价体系 |
5.1.2 科普宣教系统运营与维护工作不到位 |
5.1.3 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差异显着 |
5.1.4 科普宣教系统宣传力度不足 |
5.2 讨论 |
5.2.1 评估指标的进一步筛选 |
5.2.2 评估体系的推广应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4)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理论基础 |
1.1.4 研究范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概况 |
1.3.1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1.3.2 对已有研究的综合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流线研究理论基础与法规实践 |
2.1 无障碍设计理论 |
2.1.1 概念辨析 |
2.1.2 观众需求及其参观路线 |
2.1.3 室内无障碍环境的设计流程 |
2.2 人体工学理论 |
2.2.1 概念辨析 |
2.2.2 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学理论 |
2.2.3 现有人体尺寸标准和成果适用性 |
2.2.4 无障碍设计中人体尺寸应用原则 |
2.3 国内外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 |
2.3.1 国外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 |
2.3.2 国内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 |
2.3.3 国内外无障碍设计法规的比较与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及观众需求问卷调查 |
3.1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的实地调研和分析 |
3.1.1 总体状况 |
3.1.2 功能空间 |
3.1.3 交通流线 |
3.1.4 展示设计 |
3.1.5 公共服务 |
3.1.6 标识系统 |
3.1.7 调研结论 |
3.2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的观众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确定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设计要素 |
3.2.2 调查内容:调研不同观众无障碍环境需求的差异性 |
3.2.3 调查方法:抽样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处理:分析调查对象特征 |
3.2.5 数据统计:各类设施满意度与环境障碍统计 |
3.2.6 调研结论:基于观众需求的人性化设计是无障碍设计的本质 |
3.3 调研成果对无障碍流线设计的指导 |
3.3.1 环境障碍类型 |
3.3.2 环境障碍补偿法的无障碍设计策略 |
3.3.3 保障观众参观活动无障碍的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流线设计实验 |
4.1 实验一:人体尺寸数据修正值的测量实验 |
4.1.1 实验目的:获得无障碍设计所需人体尺寸数据 |
4.1.2 实验方法:抽样测量人体尺寸 |
4.1.3 实验内容:记录实验对象测量项目信息 |
4.1.4 实验结果:统计测量数据并与既有标准对比分析 |
4.1.5 实验结论:人体尺寸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和家具设施尺寸的依据 |
4.2 实验二:轮椅使用者触及范围的模拟实验 |
4.2.1 实验目的:获得满足轮椅使用者需求的无障碍设计数据 |
4.2.2 实验方法:抽样测量坐轮椅时人体尺寸和触及范围 |
4.2.3 实验内容:记录实验对象乘轮椅时触及范围数据 |
4.2.4 实验结果:乘轮椅时人体尺寸和触及范围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5 实验结论:人体尺寸和触及范围是无障碍设施设计及安装的依据 |
4.3 实验三:观展舒适视距及视角范围的测量实验 |
4.3.1 实验目的:确定舒适观展的最佳视距和视角范围 |
4.3.2 实验方法:抽样测量站姿和坐轮椅时的视高、视距 |
4.3.3 实验内容:记录实验对象相关基础数据和测量数据 |
4.3.4 实验结果:舒适观展时视距与展品尺寸的关系 |
4.3.5 实验结论:根据展示对象尺度确定适宜观展距离 |
4.4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流线设计数据的验证 |
4.4.1 无障碍通行设计数据 |
4.4.2 无障碍观展设计数据 |
4.4.3 无障碍操作设计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 |
5.1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体系拟定 |
5.1.1 评价体系介绍 |
5.1.2 评价体系拟定——《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 |
5.2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指标选择 |
5.2.1 参观路线评价 |
5.2.2 展示观演评价 |
5.2.3 公共服务评价 |
5.2.4 标识系统评价 |
5.3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模型构建 |
5.3.1 评价对象分析及层次结构模型确定 |
5.3.2 原始评价数据采集及初期评价 |
5.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3.4 综合分值计算 |
5.4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实证分析——以南京博物院室内环境为例 |
5.4.1 南京博物院室内环境现状 |
5.4.2 南京博物院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 |
5.4.3 南京博物院室内无障碍改造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结语与展望 |
附录A 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研究调查问卷A |
附录B 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研究调查问卷B |
附录C 大学生抽样人体测量表(男) |
附录D 大学生抽样人体测量表(女) |
附录E 草拟《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申报稿 |
1 总则 |
2 术语 |
3 主要出入口 |
4 无障碍交通设施 |
5 室内公共交通 |
6 展厅、陈列室 |
7 报告厅、视听室 |
8 服务设施 |
9 卫生设施 |
10 标识系统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条文说明 |
附录F 无障碍设计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数字图书馆如何建设专业视听空间为读者提供音像资源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如何建设专业视听空间 |
1.1 功能需求 |
1.2 视听室的尺寸和比例 |
1.3 视听室的声学要求 |
1.4 视听室的声学处理 |
1.4.1 门的处理 |
1.4.2 天花的处理 |
1.4.3 侧墙的处理 |
1.4.4 地面的处理 |
1.5 视听室的内部规划 |
1.5.1 座椅的规划 |
1.5.2 音箱设备的点位规划 |
1.5.3 幕布的选择 |
1.5.4 影音室内部的线路规划 |
2 视听室的设备组建 |
2.1 投影系统 |
2.2 投影幕布 |
2.3 音箱设备 |
2.4 影音功放 |
2.5 智能控制系统 |
2.6 播放设备 |
3 结语 |
(6)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依据 |
1.3.1 附带学习论 |
1.3.2 附学习论 |
1.3.3 行为主义学习论 |
1.3.4 第二语言习得论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英语隐性课程理论分析 |
2.1 英语隐性课程的由来及其发展 |
2.2 英语隐性课程的定义 |
2.3 英语隐性课程的特点 |
2.3.1 内容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
2.3.2 形式的多样性 |
2.3.3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
2.3.4 对学生影响的间接性 |
2.3.5 考核的困难性 |
2.4 英语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分析 |
2.4.1 硬件要素 |
2.4.2 软件要素 |
2.4.3 精神要素 |
第三章 咸阳职院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现状及成因 |
3.1 调查简介 |
3.2 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精神层面 |
3.2.2 硬件层面 |
3.2.3 软件层面 |
3.3 问题的成因 |
3.3.1 对英语隐性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3.3.2 英语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理念的渗透 |
3.3.3 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缺乏财力支持 |
第四章 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措施 |
4.1 精神层面英语隐性课程建设 |
4.1.1 强化英语隐性课程理念 |
4.1.2 加强学风建设 |
4.1.3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4.1.4 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
4.2 英语隐性课程硬件建设 |
4.2.1 创建突出英语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 |
4.2.2 加强英语视听室和多媒体教室建设 |
4.3 英语隐性课程软件建设 |
4.3.1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
4.3.2 加强英语角建设 |
4.3.3 加强英语学习网站建设 |
4.3.4 开发微课程 |
4.4 高职英语隐性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
4.4.1 重视英语教师的引导作用 |
4.4.2 注意英语隐性课程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
4.4.3 注意克服英语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基于IC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IC的概述 |
2多媒体服务空间的布局 |
2.1多媒体服务空间布局 |
1视听控制室 |
2数字资源阅览区 |
3信息共享空间 |
4多功能厅 |
5精品视听室 |
6小视听室 |
7多媒体制作室 |
2.2多媒体服务空间的特点 |
1信息资源空间 |
2信息技术空间 |
3学习研究空间 |
4艺术文化空间 |
3信息环境下多媒体服务的新特点 |
3.1学科化 |
3.2特色化 |
3.3专业化 |
4结语 |
(8)高校图书馆多媒体视听区建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视听区设计特点 |
1.1 先进的设计理念 |
1.2 开放性、文化性 |
1.3 现代化、智能化管理 |
1.4 一流、专业的服务设施 |
2 视听区服务特点 |
2.1 传输网络化 |
2.2 资源数字化 |
2.3 服务多元化 |
2.4 管理现代化 |
3 几点思考 |
3.1 改善服务环境 |
3.2 完善服务设施 |
3.3 增加服务空间 |
3.3.1 开辟多媒体集成研讨空间 |
3.3.2 增设语音听读空间 |
3.4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
4 结束语 |
(9)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舍建设的思考——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 读者借阅的不便 |
1.2 图书馆管理的不便 |
1.3 馆舍缺乏温情 |
2 对馆舍规划、设计的建议 |
2.1 取消馆舍细分 |
2.2 合并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视听室 |
2.3 合并期刊阅览室和美术资料室 |
2.4 优化馆舍内部环境 |
(10)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空气质量以及“绿色低碳”图书馆的提出 |
2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检测与数据分析 |
3 影响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 |
3.1 物理污染 |
3.2 化学污染 |
3.3 生物污染 |
4 优化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的策略 |
4.1 倡导绿色低碳建筑 |
4.2 选用绿色环保装修材料和家具 |
4.3 降低电磁辐射污染 |
4.4 降低噪声污染 |
4.5 吸附污染的气体 |
4.6 保持良好的通风 |
4.7 合理自然采光 |
4.8 抓好室内卫生清洁 |
4.9 馆内定期进行消毒 |
4.10 搞好室内植物绿化 |
4.11 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分析 |
4.12 加强公共空间意识和环保意识宣传 |
5 结语 |
四、多媒体视听室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启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的新形态——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影音欣赏空间为例[J]. 王磊,刘偲偲,孙鹏,王宇,张瑶. 图书情报工作, 2020(21)
- [2]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服务模式研究——以1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空间为例[J]. 刘骁. 图书馆学刊, 2018(12)
- [3]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评估[D]. 聂润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D]. 韩颖. 东南大学, 2016(11)
- [5]数字图书馆如何建设专业视听空间为读者提供音像资源服务[J]. 林平.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6(10)
- [6]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严文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7]基于IC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J]. 齐慧彬. 图书馆学刊, 2015(08)
- [8]高校图书馆多媒体视听区建设与思考[J]. 李伶,刘春鸿,关辉,梁渌.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15)
- [9]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舍建设的思考——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 任云.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13)
- [10]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 金建军.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