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一、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燕,张舒予,赵秉强,俞为民,袁亮[1](2021)在《硅钙钾镁肥及引入柠檬酸对红壤和潮土pH值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硅钙钾镁肥(SCPM)及引入柠檬酸的复混肥(CA-SCPM)在酸性红壤和石灰性潮土上的养分供给和酸碱度调节能力。硅钙钾镁肥添加量设置为6 g/kg,硅钙钾镁肥与柠檬酸(CA)的比例为88%∶12%。与对照处理相比,培养至150 d时,SCPM肥及CA-SCPM肥提高红壤pH值约1.16个单位,提高潮土pH值约0.19个单位。SCPM、CA-SCPM两个处理均能显着提高红壤速效钾、交换性钙镁、水溶性钙镁硅及有效硅含量;SCPM、CA-SCPM两个处理提高了潮土速效钾、有效硅及水溶性硅含量,却降低了潮土交换性钙镁、水溶性钙镁含量。CA对两种土壤养分有效性无明显影响。SCPM肥在红壤上的改良效果,体现在其提高pH值、盐基离子以及有效硅含量;在潮土上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速效钾和有效硅含量的提高,将CA引入SCPM肥后综合效果更好。

柳丹丹[2](2019)在《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2强化分离及硅基材料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粉煤灰年产量超过5亿吨,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堆存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逐渐向精细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粉煤灰中Al2O3含量超过30%,同时富含约50%SiO2,因此元素提取利用是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的重要方向之一。酸法技术可实现粉煤灰中氧化铝的高效提取,而铝硅强化分离是提高铝利用率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提铝之后剩余含硅资源的利用成为进一步提高粉煤灰高值化利用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2转化分离与含硅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问题,开展粉煤灰中SiO2强化分离与含硅资源可控制备硅基材料的研究。提出一步法利用提铝酸渣制备白炭黑、无模板溶胶-凝胶法利用预脱硅液与提铝酸渣制备介孔氧化硅两条工艺路线,将为粉煤灰酸法高效提铝及SiO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如下:(1)针对非晶相氧化硅分离过程,开展酸浸预处理结合EDTA络合方式强化粉煤灰脱硅的研究。考察NaOH浓度、浸取温度、EDTA添加量等对预脱硅率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研究脱硅过程矿相转变及强化脱硅机理。研究表明脱硅过程主要是脱除粉煤灰中无定形氧化硅与非晶相铝。酸浸预处理去除部分可溶性铝,降低了碱浸过程铝的溶出率,与此同时,添加EDTA可有效络合碱浸液中铝,降低羟基方钠石生成机率,使预脱硅率由38%提高至58%。(2)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考察并优化提铝酸渣分离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盐酸浓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提铝酸渣分离效率的影响。其中,盐酸浓度与反应温度是显着因子,优化条件下提铝酸渣中SiO2含量达到85%。此外,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铝硅强化分离研究,分析表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EG之间的偶极-离子作用显着提高硅酸胶体的沉降速率,改善其与杂质离子的分离效果,提铝酸渣过滤水洗时间最短为3 min,纯度达到92%。(3)开展了粉煤灰提铝酸渣一步法制备白炭黑研究,提出表面活性剂辅助沉淀法工艺,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白炭黑产品粒径为3.20μm,DBP吸收值为3.16 cm3/g,比表面积为404 m2/g。考虑原料不稳定性因素,研究了钙、铁杂质含量对白炭黑制备的影响机制,发现原料中Fe2O3与CaO含量增高,焙烧产物中出现Ca2Fe2O5物相,影响白炭黑纯度。当粉煤灰中CaO和Fe2O3含量分别低于6%、15%时,可采用一步法利用提铝酸渣制备白炭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硅烷偶联剂疏水部分的空间位阻作用改善白炭黑分散性能,白炭黑粒径可降至557 nm,在乙醇中Zeta电位的绝对值达到36.43 mV。(4)开展了以预脱硅液和提铝酸渣为原料,无模板条件下溶胶-凝胶法可控制备介孔氧化硅的研究。考察了硅酸钠溶液性质、合成条件对介孔氧化硅孔结构性质的影响,优化条件下得到比表面积高达690 m2/g的介孔氧化硅。研究了介孔氧化硅孔结构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控制体系中硅酸胶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与反应程度可以控制介孔氧化硅孔结构变化。基于此,以介孔氧化硅作为载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其孔结构性质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大吸附容量达到330 mg/g。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容是影响其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的关键因素。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Pb2+的吸附速率受膜扩散阻力和颗粒内扩散阻力的控制。

王耀锋[3](2019)在《生物炭对土壤—水稻体系中污染物和硅元素迁移行为的影响及污染阻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炭是农林废弃生物质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炭化产生的富含碳的固体物质。生物炭结构与性质多样,在土壤改良、土壤固碳、土壤污染修复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大量的研究关注了生物炭中有机碳组分,而对生物炭中硅质等无机组分关注不够。水稻、小麦以及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秸秆具有较高的硅含量,每年作物收获从土壤中带走了大量的硅,造成了土壤不同程度地缺硅。土壤缺硅引起水稻生长不良,稻米中重金属镉等污染物阻控效率下降。而木屑等制备的生物炭中硅含量较低。不同硅含量的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对土壤硅平衡的影响很少报道,而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硅质迁移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鲜见报道,并且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硅质与污染物耦合的阻控效应与作用机理也未得到关注。针对生物炭影响土壤硅平衡、水稻摄取污染物和硅质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制备高硅和低硅生物炭,研究了生物炭中硅的溶出和其对土壤硅平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将它们应用于高有效硅土壤(HSS)和低有效硅土壤(LSS),选择了水稻作为典型的富硅植物,研究了生物炭对水稻的产量、不同组织(籽粒、秸秆和根)中硅吸收和分布以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硅迁移的影响,采用SEM-EDX分析水稻收获前后生物炭的表面结构变化。进一步将生物炭应用于镉污染土壤阻控的实验,阐明了不同硅含量生物炭对水稻镉、硅摄取及耦合相互作用机制。最后通过不同污染类型,如单一重金属镉和有机污染2,4-二氯酚(2,4-DCP)以及二者复合污染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硅含量生物炭对复合污染的阻控及其作用机制。该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如下:(1)探明了生物炭对土壤中硅平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发现高硅生物炭可以作为土壤缓释的硅源,而低硅生物炭可以作为农业稻田土壤中额外的硅汇。与低硅生物炭相比,高硅生物炭有较高的硅溶出量,并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发现硅释放由碳-硅相互保护作用控制,硅溶出伴随着碳释放。添加高硅生物炭到土壤可提高HSS和LSS硅的溶出。揭示了土壤硅累积溶出量的实验值低于理论值,低硅生物炭添加到LSS的累积土壤硅溶出降低的原因,生物炭吸附态的铁对硅酸的保护使其成为土壤硅的储库。(2)阐明了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硅元素迁移、分布和积累行为的影响。生物炭可作为土壤硅的储库和有效硅缓释源,影响农业稻田土壤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速度。高硅生物炭可以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增加了水稻籽粒和根的硅含量。在HSS中添加低硅生物炭对水稻硅含量几乎没有影响,而低硅生物炭添加到LSS降低水稻硅含量。发现了高硅生物炭增加了水稻总的硅吸收量,低硅生物炭添加到LSS降低了总的硅吸收量。揭示了其作用机理为老化生物炭表面富集了铁和硅的矿物,生物炭将溶出的硅固定在其表面作为临时硅储库,以防止硅的损失。(3)从浓度、形态和传输通道三个层次,揭示了生物炭阻控水稻摄取镉的作用机理。发现在HSS中所有处理的水稻镉含量均低于LSS对应的处理。添加生物炭到HSS(LSS)可以降低水稻籽粒镉浓度25.23-53.30%(24.53-59.45%),高硅生物炭的处理比低硅生物炭具有更低的水稻籽粒镉含量。富硅的土壤或生物炭有相对较低的镉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移系数(TF),而缺硅的土壤或生物炭刚好相反。水稻摄取的镉和硅浓度呈负相关,高硅生物炭处理的硅转运基因(Lsil和Lsi3)相对表达较低。提出了镉与生物炭中溶出的硅形成硅、镉复合物,从而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生物炭释放的硅可以降低水稻根部硅转运通道的基因表达,镉、硅传输可能利用相同的传输通道,抑制水稻中镉的传输;被水稻摄取的硅可能与镉在植物体内形成结合物阻控镉转移到籽粒中。(4)提出了生物炭中硅和碳联合阻控水稻摄取水中镉和2,4-DCP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与单一污染相比,复合污染促进了水稻镉和2,4-DCP的摄取,添加高硅生物炭和硅降低了复合污染下水稻中镉的含量,高温生物炭处理的复合污染降低水稻中2,4-DCP的摄取。生物炭中硅的溶出固定了镉,碳质组分吸附固定2,4-DCP,降低了培养液中镉和2,4-DCP的含量。阐明了高硅生物炭中硅的溶出促进了水稻硅的摄取,增厚了水稻根细胞壁,降低了污染物的富集系数,阻控了水稻镉和2,4-DCP的摄取。

张晨阳[4](2018)在《混合有机酸高效活化硅酸盐矿物机制及其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喜硅植物生长过程的大量吸硅现象显示,混合低分子量有机酸可在常温常压下高效打断硅酸盐晶体结构中核心Si-O-Si键,破坏矿物结构的完整性,提高矿物反应活性。在制备陶瓷等需高温煅烧的材料时采用活化的硅酸盐原料,可有效降低烧成温度,节能减排。本文通过静态实验,对液相进行27Al核磁共振、原子吸收光谱(AAS)等测试,对固相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系统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破坏架状、层状和链状硅酸盐矿物的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了有机酸作用下硅酸盐矿物硅氧骨干破坏过程中原子的溶出动力学、原子分离形式、矿物组成及晶格变化、矿物微观形貌变化等过程,揭示混合有机酸对硅酸盐矿物高效破坏协同作用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同时利用密度泛函对溶出过程进行理论计算,分析有机酸对硅酸盐晶体中Si-O和Al-O键的作用,从分子层次上研究有机酸作用下硅酸盐矿物结构破坏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机酸活化高岭石中莫来石晶须的形成,并开展混合有机酸活化的硅酸盐矿物在陶瓷生产上的应用基础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混合酸对石英晶体中Si的溶出能力大于单一酸,其溶出数据同Elovich方程(C=a+blnt)拟合较好。碱长石在混合有机酸作用下遵循表面反应机制,柠檬酸对Si-O键的破坏能力强于草酸,而草酸对Al-O键的破坏能力强于柠檬酸。在草酸和柠檬酸协同作用下,碱长石中晶体(040)面XRD衍射峰强度减少的最多。混合酸作用下,碱长石表面腐蚀坑形状随着时间的增加依次为:杏仁状、菱形、边缘呈锯齿状的腐蚀通道和腐蚀沟。(2)在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的活化过程遵循表面反应机制。不同溶液处理后的高岭石结晶度大小顺序如下:空白样>柠檬酸>草酸>混合酸。柠檬酸对Si的溶出能力强于草酸,而草酸对Al的溶出能力强于柠檬酸。高岭石在混合有机酸作用下,小分子草酸进入层间沿着c轴对(00l)面优先攻击,柠檬酸对沿着a轴或b轴片层的边缘进行攻击,混合酸中两者交替进攻,相互促进,使高岭石矿物结构被破坏,晶格线部分区域变得扭曲而产生了无序区。(3)链状硅酸盐矿物硅灰石和硅线石在有机酸作用下的溶解过程分别受扩散步骤所控制和表面反应步骤控制。对于硅灰石,草酸比柠檬酸更容易破坏Ca-O键,柠檬酸比草酸容易进攻Si-O键;草酸较柠檬酸更容易进攻硅灰石中Ca面密度较大的(002)面,柠檬酸较草酸更容易溶解Si面密度较大的(l00)面。因此混合酸作用下硅灰石的晶体结构被破坏的更严重;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有机酸同硅灰石反应的生成物大量堆积在矿物表面,阻碍物质扩散,降低反应速率。对于硅线石,柠檬酸比草酸更容易溶出Si,草酸比柠檬酸容易溶出Al;草酸较柠檬酸更容易进攻Al面密度大的(210),而柠檬酸较草酸更容易溶解Si面密度较大(120)面;混合酸作用下,草酸和柠檬酸交替进攻和协同作用,硅线石矿物溶解的更快。(4)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Si和Al反应位点进行动力学计算,在草酸和柠檬酸分子作用下,Al-O和Si-O键活化能均减小,Si和Al反应位点在酸解机制下的活化能均小于其在催化机制下的活化能。草酸作用下Al-O键活化能低于柠檬酸作用,而柠檬酸作用下Si-O键活化能低于草酸。羧基同Si和Al的双齿螯合物比单齿螯合物更稳定。(5)对混合有机酸活化高岭石进行TG-DSC分析发现,晶型转变的放热峰由996.1℃降低至923.6℃,活化高岭石在940℃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玻璃相。向活化高岭土中引入磷酸钙,在1220℃下进行煅烧所得莫来石长径比可达80左右。原料中P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液相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莫来石晶体按照其的结晶习性沿着c轴生长。然而当Ca3(PO4)2含量超过4.5 wt%,玻璃相中P的聚合度增加,莫来石晶须长径比减小。(6)向坯料中引入混合酸活化高岭石所得瓷体性能最佳,抗折强度由78.23 MPa增加至92.67 MPa,样品显微结构中出现相互交联的短针状的莫来石。在原料引入活化高岭土和磷酸钙后,样品烧成温度由1330℃降至1240℃,样品显微结构和晶相组成得到优化,主晶相中出现了钙长石。通过热力学计算,我们发现在陶瓷烧成过程可能存在钙长石向莫来石转化的反应。

蔡如梦,石林[5](2017)在《矿物-有机质复合调理剂对Pb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矿物-有机质复合调理剂对Pb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研究了矿物-有机质复合调理剂(钾钙硅肥+褐煤腐植酸)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Pb含量、小白菜生长情况及小白菜吸收Pb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加复合调理剂能显着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施加量达到2 g·kg-1时,比对照降低67.47%),提高土壤p H值(从5.34到6.25)和土壤有机质含量(10.98%13.41%);施加复合调理剂后,土壤中矿物质元素(K、Ca、Mg、Si)有效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施加量与土壤中有效Ca和Si元素含量具有显着相关性。另外,施加复合调理剂能有效降低小白菜中Pb含量以及促进小白菜的生长。与对照相比,小白菜生物量和株高分别提高22.79%49.90%和2.91%7.15%,且均与复合调理剂施加量呈显着正相关。矿物-有机质复合调理剂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减少Pb在小白菜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累积,而且能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可在实际中有效践行。

韩璐瑶,吕锡武[6](2017)在《水生蔬菜型湿地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文中提出采用改进的常规耗竭法研究了6种蔬菜型湿地植物根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特征及差异。这6种植物根系对NH4+-N、NO3--N和H2PO4-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均可采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氮、磷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最小亲和力Km有显着差异。6种植物对NH4+-N的吸收速率最大,对H2PO4-的亲和力常数较小,所以当水体中氮、磷浓度较低时,优先选择吸收磷,但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最快。通过对6种植物根系吸收氮、磷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亲和力常数Km的比较可知,空心菜根系拥有最大的Imax和最小Km,说明空心菜能够适应任意浓度的水体净化,芋头Imax较低而Km较大,说明芋头不适宜作为生态修复植物;韭菜适合高氮、磷水平的水体净化,可用作水体修复中的先锋植物,生菜适合低氮、磷水平的水体净化;雪里蕻适宜用于低P、低NH4+-N、高NO3--N水体修复,金花菜则是对高P、高NH4+-N、低NO3--N水平的污染水体处理效果相对较好;但考虑食用安全性问题,重金属含量可能超标,工程应用时需谨慎。

张咪咪[7](2016)在《甜叶菊糖苷含量和积累量与钛吸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作物根系养分离子的吸收动力学在矿质营养研究中意义重大,它能反映出不同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方式和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水平,现已广泛应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但是关于甜叶菊对钛吸收动力学研究的报道并不常见。甜叶菊糖苷具有高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低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耐热性和安全性的特性,它是一类可代替蔗糖的新型糖源,不但对人体没有任何不良影响,而且还具有降血压、强壮身体、治疗糖尿病等药用价值。钛在地球表面分布较广泛,虽然目前还未确定钛是否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但通过钛对多种作物的研究发现,施钛能够促进养分的吸收与转运;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促进酶的活性;改善产品品质等。通过前期研究发现,钛在甜叶菊中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含量是其他中药材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如此高的钛含量,甜叶菊是如何进行吸收的,是否对糖苷含量与积累量产生影响,是否会改变甜叶菊糖苷的质量(St与RA的比例)等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甜叶菊对钛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比较了呼吸抑制剂丙二酸对甜叶菊和水稻对钛吸收的影响;运用盆栽技术,通过土壤和叶面喷施两种施钛方式,探讨了钛肥对甜叶菊糖苷含量与积累量的效应,研究钛吸收与甜叶菊糖苷含量及积累量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吸收动力学表明,甜叶菊对钛的吸收量随着溶液中钛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动力学曲线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菊隆5号和惠昌4号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分别为0.11mg/(株·h)和0.05mg/(株·h),米氏常数(Km)分别为3.46mg/L和2.74mg/L。呼吸抑制剂丙二酸不仅严重抑制了甜叶菊对钛的吸收,而且改变了动力学吸收曲线的形态,而水稻对钛的吸收动力学曲线则不受呼吸抑制剂的影响,证明了甜叶菊对钛的吸收是一个需要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2、叶面和土壤施钛均能显着提高甜叶菊糖苷的含量与积累量,且都在T3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叶面喷钛使菊隆5号和惠昌4号糖苷总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3倍和1.39倍,而土施为1.22倍、1.50倍;叶面喷施使菊隆5号和惠昌4号的糖苷总积累量与对照相比增幅最高达72.96%、78.70%,而土施仅为42.05%和50.84%,说明叶面施钛效果优于土施。3、相关分析表明,叶面喷施浓度和土施量与糖苷总积累量之间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且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回归方程分别为菊隆5号:y=-0.14234x2+6.9098x+158.31(R2=0.81623*)、y=-0.0306x2+1.5481x+60.007(R2=0.88738*)惠昌4号:y=-0.13396x2+6.5122x+148.19(R2=0.80711*)、y=-0.03246x2+1.5987x+59.992(R2=0.78705*),计算可知,叶面喷施和土施的最佳浓度(或量)区间为2025mg/L(或mg/kg)左右。4、随着叶面喷施浓度或土施量的增加,甜叶菊品种叶片中钛含量与糖苷含量、钛的积累量与糖苷积累量之间均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且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王伟,孙帼妹,李荣,廖文强,郭九信,冯绪猛,郭世伟[8](2014)在《枸溶性钾肥在盆栽稻麦轮作条件下的肥效研究》文中指出明确枸溶性钾肥对稻麦轮作体系的应用效果,开发利用枸溶性钾肥,对于解决我国钾资源缺乏有重要意义。试验分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枸溶性钾肥与水溶性钾肥不同配比2个部分,探究其对小麦当季的应用效果及水稻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各处理的稻麦产量、生物量、钾素累积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用高水平的枸溶性钾肥会造成稻麦的奢侈吸收。比较分析等量水溶性钾肥和枸溶性钾肥施用处理,水溶性钾肥对小麦当季肥效更好,而枸溶性钾肥则对后季水稻效果更好。以枸溶性钾肥代替水溶性钾肥,枸溶性钾肥适宜施用量为0.1500.225g·kg-1。与对照相比,等量施钾下,枸溶性钾肥与水溶性钾肥不同配比均能提高稻麦生物量、产量、不同部位钾含量、钾素累积量、钾肥利用率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其中以枸溶性钾肥与水溶性钾肥配比为1∶1的效果最佳。结论:从枸溶性钾肥对稻麦钾养分供应角度考虑,枸溶性钾肥可替代或部分替代水溶性钾肥。

孔凡建[9](2013)在《不同酸度和施肥对盐基离子吸收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模拟酸化施肥实验对70d内不同酸度不同施肥土壤中的NH4+、K+、 Ca2+、Mg2+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膜进行连续提取,研究了酸化和施肥对土壤中的NH4+、K+、Ca2+、Mg2+释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肥料品种对四种离子的释放影响各异,对NH4+、K+、Ca2+影响较大,对Mg2+影响较小。对NH4+,尿素相对于硫酸铵和氯化铵铵态氮释放较慢,累积释放量也最少并随土壤pH值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在前35d都增加缓慢,在第35d~49d增速都为最快,在49d~70d除了尿素铵态氮释放滞后外,都已达到最大速率。对K+,相同酸度下施肥对树脂膜吸收钾的量是有影响的,施肥能促进树脂膜对K+的吸收,其中在pH5.5、6.0、7.0三种酸度下,施硫酸铵对于树脂膜钾的吸附促进作用最大,在pH5.0、6.5的酸度下,使用氯化铵肥料相对于其他两种氮肥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对Ca2+,对照不施肥处理树脂膜累积吸收Ca2+的量,施硫酸铵对树脂膜对Ca2+的吸收具有抑制作用,而氯化铵却能促进树脂膜对Ca2+的吸收;相对于施肥,土壤酸度也对树脂膜对Ca2+的吸收也有影响,在pH为5、5.5的时候,不施肥的空白处理的树脂膜累积吸钙量要比施尿素的大,而pH为6.0、6.5、7.0的时候,不施肥的空白处理的树脂膜累积吸钙量要比施尿素的小。对Mg2+,在相同模拟酸度下,在pH为6.0、6.5、7.0的时候,施氯化铵的树脂膜累积吸Mg2+量最大,而pH为5.0、5.5、6.5的时候,施尿素的处理的树脂膜累积吸Mg2+量为最小,可见,施氯化铵更能促进树脂膜对Mg2+的吸收。(2)酸度对四种离子的释放影响,对NH4+,尿素累计释放量随土壤pH值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对K+,不施肥空白样和施尿素肥料处理各pH处理之间树脂膜累积吸钾量相差比较大,而施硫酸铵和氯化铵肥料处理各pH处理之间树脂膜累积吸钾量相差比较小。对Ca2+,pH为7.0的时候,树脂膜累计吸附钙量最大,pH为6.0时最小。在施尿素(a)的情况下,树脂膜累计吸附钙量随着pH增大而增大。在施硫酸铵(b)的情况下,pH为5.5的时候,树脂膜累计吸附钙量最大,pH为5.0时最小。在施氯化铵(c)的情况下,pH为7.0的时候,树脂膜累计吸附钙量最大,pH为5.0时最小。对Mg2+,不同肥的处理树脂膜累积吸附镁量随时间变化基本呈线性并且累积吸镁速率基本不变,各不同处理之间累积吸镁量差别也较小。

唐艺璇,郑洁敏,楼莉萍,张奇春[10](2011)在《3种挺水植物吸收水体NH4+、NO3-、H2PO4-的动力学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用动力学试验研究了具有景观价值的3种挺水植物——水生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细叶莎草(Cyperus papyrus)、紫芋(Colocasia tonoimo)对H2PO4-、NH4+、NO3-的吸收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挺水植物吸收H2PO4-时,美人蕉的吸收速率最快,且在较低离子浓度条件下也可以吸收该离子,说明其具有嗜磷特性,能够适应广范围浓度H2PO4-环境;吸收NO3-时,细叶莎草的速率最快,但对低浓度NO3-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美人蕉吸收NO3-的特性与细叶莎草刚好相反;吸收NH4+时,细叶莎草的吸收速率最快,且在低浓度NH4+环境下仍能吸收该离子,而美人蕉的吸收速率最慢,但能在低浓度NH4+环境下吸收该离子。说明不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污染水体修复适用范围也不同。美人蕉可用于各种浓度H2PO4-污染的水体修复;而NO3-污染严重的水体最适宜用细叶莎草作先锋植物,修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种植美人蕉来维持水质;细叶莎草在各种浓度NH4+污染的水体中均适用,NH4+污染较轻的水体也可用美人蕉修复。

二、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硅钙钾镁肥及引入柠檬酸对红壤和潮土pH值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土壤培养试验
        1.2.1 供试肥料
        1.2.2 试验设计
        1.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不同土壤酸碱度的调控效果
    2.2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3 对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的影响
    2.4 对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2.5 对土壤水溶性钙镁含量的影响
    2.6 对土壤水溶性硅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对不同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3.2 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3.3 硅钙钾镁肥及引入柠檬酸后对土壤水溶性养分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2)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2强化分离及硅基材料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粉煤灰概述
        1.1.1 粉煤灰的产生与危害
        1.1.2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1.1.3 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1.2 粉煤灰铝硅元素协同提取利用研究进展
        1.2.1 铝硅元素协同提取工艺
        1.2.2 含硅资源的利用
    1.3 白炭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白炭黑概述
        1.3.2 白炭黑的制备
        1.3.3 白炭黑的应用
    1.4 介孔氧化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 介孔氧化硅概述
        1.4.2 介孔氧化硅的合成
        1.4.3 介孔氧化硅的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内容
        1.5.1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预脱硅过程强化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DTA强化脱硅工艺条件对预脱硅率的影响
        2.3.2 两种方式组合对粉煤灰预脱硅率的影响
        2.3.3 强化脱硅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铝过程酸浸渣强化分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工艺条件对提铝酸渣分离效率的影响
        3.3.2 添加剂对提铝酸渣分离效率的影响
        3.3.3 强化分离作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步法利用提铝酸渣制备白炭黑及其分散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活性剂对白炭黑性质的影响
        4.3.2 钙铁杂质对白炭黑制备的影响
        4.3.3 白炭黑分散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模板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氧化硅及其吸附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硅酸钠溶液制备
        5.3.2 介孔氧化硅合成
        5.3.3 氧化硅孔结构控制机制
        5.3.4 介孔氧化硅吸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生物炭对土壤—水稻体系中污染物和硅元素迁移行为的影响及污染阻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系统中污染物和硅元素迁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硅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
        1.2.1 水体中的硅
        1.2.2 土壤中的硅
        1.2.3 植物体内的硅
        1.2.4 土壤-植物系统硅的循环
    1.3 生物炭的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1 碳元素
        1.3.2 硅元素
        1.3.3 其他元素
    1.4 生物炭中硅的释放及影响因素
    1.5 生物炭中硅的结构特征及表征
        1.5.1 结构特征
        1.5.2 表征方法
    1.6 生物炭中硅质对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行为的影响及修复作用
        1.6.1 土壤硅的影响
        1.6.2 植物硅摄取的影响
        1.6.3 缓解铝毒和砷毒
        1.6.4 缓解重金属毒性
    1.7 生物炭中碳质组分对污染物的吸附去除及阻控机理
        1.7.1 有机污染物
        1.7.2 无机污染物
    1.8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出动力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土壤样品的收集
        2.1.3 生物炭的制备
        2.1.4 生物炭中硅的溶出特性
        2.1.5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出的影响
        2.1.6 FeCl_3对生物炭吸附硅酸的影响
        2.1.7 生物炭和土壤结构特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高硅和低硅生物炭的结构特征
        2.2.2 高硅和低硅生物炭中硅溶出特性
        2.2.3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出的影响
        2.2.4 土壤-生物炭体系中的硅平衡
        2.2.5 作用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硅质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土壤和生物炭的准备
        3.1.3 盆栽实验
        3.1.4 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和讨论
        3.2.1 生物炭的结构特征
        3.2.2 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组织中硅浓度的影响
        3.2.3 生物炭对水稻硅摄取的影响
        3.2.4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系统硅循环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中硅质对水稻摄取镉的影响及耦合作用机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土壤和生物炭的制备
        4.1.3 盆栽实验
        4.1.4 样品采集
        4.1.5 样品分析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炭对水稻组织中镉含量的影响
        4.2.2 生物炭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4.2.3 生物炭对水稻镉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影响
        4.2.4 生物炭降低水稻镉摄取的作用机制
        4.2.5 阻控机理
    4.3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对水稻摄取镉和2,4-DCP复合污染的阻控作用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高硅和低硅生物炭的制备
        5.1.3 水稻培养试验
        5.1.4 样品收集分析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2.2 生物炭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5.2.3 生物炭对水稻摄取2,4-DCP的影响
        5.2.4 生物炭中碳、硅联合阻控水稻对污染物的摄取作用
        5.2.5 机理探讨
    5.3 小结
第六章 生物炭双重组分对污染物与营养组分的协同调控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生物炭双重组分模型
        6.2.2 生物炭双重组分的有效调控位点
        6.2.3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的调控作用
        6.2.4 生物炭调控污染物与营养组分的协同机制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解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7.1.2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硅质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7.1.3 生物炭中硅质对水稻镉吸收影响及耦合作用机制
        7.1.4 生物炭对水稻摄取镉和2,4-DCP复合污染的阻控作用机理
        7.1.5 生物炭双重组分对污染与营养组分的协同调控作用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论文和获奖情况

(4)混合有机酸高效活化硅酸盐矿物机制及其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活化硅酸盐矿物现状
    1.3 植物高效吸硅现象
    1.4 低分子量有机酸溶解硅酸盐矿物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选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课题选题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测试方法
    2.1 固相分析方法
        2.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1.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
        2.1.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1.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1.6 (31)~P-核磁共振分析(NMR)
        2.1.7 吸水率和体密度分析
        2.1.8 抗折强度分析
        2.1.9 综合热分析(TG-DSC)
    2.2 液相分析方法
        2.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2.2.2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2.2.3 (27)~Al-NMR核磁共振
第三章 混合有机酸活化架状硅酸盐矿物的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有机酸溶解石英动力学
    3.4 有机酸处理后的石英晶体和显微结构
    3.5 有机酸作用下碱长石中Si和Al的溶出动力学
        3.5.1 不同有机酸作用下碱长石中Si和Al的溶出曲线
        3.5.2 不同有机酸作用下碱长石中Si和Al的溶出动力学分析
        3.5.3 不同浓度草酸对碱长石中Al溶出的影响机制
    3.6 混合有机酸活化碱长石的机理
    3.7 小结
第四章 混合有机酸活化高岭石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有机酸活化高岭石的溶出动力学研究
        4.3.1 有机酸作用下高岭石中Si和Al的溶出浓度
        4.3.2 有机酸作用下高岭石中Si和Al的溶出动力学分析
    4.4 有机酸活化高岭石机理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混合有机酸活化链状硅酸矿物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有机酸活化硅灰石
        5.3.1 有机酸作用下硅灰石中Si的溶出动力学
        5.3.2 有机酸作用下硅灰石结构变化
        5.3.3 混合有机酸活化硅灰石机理
    5.4 有机酸活化硅线石
        5.4.1 有机酸作用下硅线石中Si和Al的溶出动力学
        5.4.2 有机酸作用下硅线石晶体结构变化
        5.4.3 混合有机酸活化硅线石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量子化学模拟有机酸活化硅酸盐矿物
    6.1 前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化学反应模型
        6.2.2 反应速率
        6.2.3 计算方法
    6.3 质子对Si-O和Al-O键活化能的影响
        6.3.1 过渡态反应构型
        6.3.2 Si_(ter)-O-Si位点的水解反应
        6.3.3 Al_(ter)-O-Si位点的溶解反应
    6.4 草酸和柠檬酸对Si-O和Al-O键活化能的影响
        6.4.1 草酸对Si-O和Al-O键活化能的影响
        6.4.2 柠檬酸酸对Si-O和Al-O键活化能的影响
    6.5 产物中Si和Al同有机酸的螯合形式
        6.5.1 有机酸同Al的螯合
        6.5.2 有机酸和Si的螯合
    6.6 小结
第七章 活化高岭石中莫来石晶须的生成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测试方法
    7.3 混合有机酸活化高岭石中莫来石的形成
        7.3.1 混合有机酸活化高岭石的TG-DSC
        7.3.2 混合有机酸活化高岭石在不同温度下的XRD图谱
    7.4 有机酸活化高岭石中莫来石晶须的形成
    7.5 不同磷酸盐作用下的莫来石晶须形成
        7.5.1 引入不同磷酸盐的活化高岭石配方
        7.5.2 磷酸盐对莫来石晶须的影响
    7.6 P含量对莫来石晶须的影响
    7.7 P作用下莫来石晶须形成机理
    7.8 小结
第八章 活化硅酸盐矿物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和方法
        8.2.1 实验原料
        8.2.2 实验仪器
        8.2.3 实验步骤
    8.3 活化高岭石和碱长石对陶瓷性能的影响
        8.3.1 样品的吸水率、体积密度
        8.3.2 样品的抗折强度分析
        8.3.3 样品的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
    8.4 钙长石/莫来石陶瓷的制备
        8.4.1 样品的吸水率、体积密度和抗折强度
        8.4.2 样品的晶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8.5 钙长石和莫来石相互转化的热力学分析
        8.5.1 不同温度下钙长石和莫来石晶相
        8.5.2 形成钙长石和莫来石的吉布斯自由能
        8.5.3 钙长石转化反应为莫来石的分解反应
        8.5.4 转化反应的反应物两种化合物
    8.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矿物-有机质复合调理剂对Pb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 H值和有效态Pb含量的影响
    2.2 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矿物质元素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3 复合调理剂对小白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4 复合调理剂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水生蔬菜型湿地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培养
    1.2 实验方法
    1.3 动力学参数的求算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蔬菜型湿地植物吸收H2PO-4的动力学特性
    2.2蔬菜型湿地植物吸收NO-3-N的动力学特性
    2.3蔬菜型湿地植物吸收NH+4-N的动力学特性
3 蔬菜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7)甜叶菊糖苷含量和积累量与钛吸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系吸收动力学概述
    1.2 甜叶菊糖苷的概述
    1.3 甜叶菊糖苷的理化性质
        1.3.1 低热量
        1.3.2 稳定性
        1.3.3 抑菌性
        1.3.4 溶解性
        1.3.5 甜味特性
    1.4 甜叶菊糖苷的应用
        1.4.1 在食品上的应用
        1.4.2 在医疗上的应用
        1.4.3 在农业上的应用
    1.5 钛在植物和土壤中的含量
    1.6 钛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1.6.1 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1.6.2 促进养分吸收和运转
        1.6.3 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
        1.6.4 促进酶的活性
        1.6.5 改善产品品质
    1.7 微量元素对中药材的生理效应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特点与创新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试剂
        3.1.3 供试土壤
    3.2 试验方法
        3.2.1 吸收动力学试验
        3.2.2 盆栽试验
    3.3 测定方法
        3.3.1 溶液中钛含量的测定
        3.3.2 甜叶菊叶片中钛含量的测定
        3.3.3 甜叶菊叶片中糖苷含量的测定
        3.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甜叶菊对钛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4.1.1 甜叶菊对钛的吸收动力学
        4.1.2 呼吸抑制剂丙二酸对甜叶菊以及水稻钛吸收的影响
    4.2 土壤施钛对甜叶菊糖苷的影响
        4.2.1 土壤施钛对甜叶菊糖苷含量的影响
        4.2.2 土壤施钛对甜叶菊糖苷积累量的影响
        4.2.3 土壤施钛对St、RA积累比例的影响
        4.2.4 甜叶菊对钛的吸收与糖苷含量的相关性
        4.2.5 甜叶菊叶片钛的积累量与糖苷积累量的相关性
    4.3 叶面喷钛对甜叶菊糖苷的影响
        4.3.1 叶面喷钛对甜叶菊糖苷含量的影响
        4.3.2 叶面喷钛对甜叶菊糖苷积累量的影响
        4.3.3 叶面喷钛对St、RA积累比例的影响
        4.3.4 甜叶菊对钛的吸收与糖苷含量的相关性
        4.3.5 甜叶菊叶片钛的积累量与糖苷积累量的相关性
    4.4 土壤施钛与叶面喷钛对甜叶菊糖苷影响的比较
5 讨论
    5.1 甜叶菊吸收钛的动力学研究
    5.2 施钛方式对甜叶菊糖苷的效应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枸溶性钾肥在盆栽稻麦轮作条件下的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肥料
    1.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植株与土壤养分含量
        1.4.3 肥料利用率肥料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与不同形态钾肥配比对小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2.2 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与不同形态钾肥配比对小麦和水稻产量及其组成的影响
    2.3 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与不同形态钾肥配比对成熟期小麦和水稻各部位钾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
    2.4 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与不同形态钾肥配比对小麦和水稻周年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2.5 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与不同形态钾肥配比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9)不同酸度和施肥对盐基离子吸收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酸化对铵态氮释放的影响
    3.2 酸化对K+释放的影响
    3.3 酸化对Ca2+释放的影响
    3.4 酸化对Mg2+释放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3种挺水植物吸收水体NH4+、NO3-、H2PO4-的动力学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其培养
    1.2 养分吸收试验
    1.3 动力学参数的求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挺水植物吸收H2PO4-的动力学特性
    2.2 3种挺水植物吸收NO3-的动力学特性
    2.3 3种挺水植物吸收NH4+的动力学特性
3 讨论与结论

四、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硅钙钾镁肥及引入柠檬酸对红壤和潮土pH值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李小燕,张舒予,赵秉强,俞为民,袁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01)
  • [2]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2强化分离及硅基材料制备研究[D]. 柳丹丹. 山西大学, 2019
  • [3]生物炭对土壤—水稻体系中污染物和硅元素迁移行为的影响及污染阻控机制[D]. 王耀锋. 浙江大学, 2019(07)
  • [4]混合有机酸高效活化硅酸盐矿物机制及其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张晨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矿物-有机质复合调理剂对Pb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J]. 蔡如梦,石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12)
  • [6]水生蔬菜型湿地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J]. 韩璐瑶,吕锡武.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5)
  • [7]甜叶菊糖苷含量和积累量与钛吸收的相关性研究[D]. 张咪咪.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8]枸溶性钾肥在盆栽稻麦轮作条件下的肥效研究[J]. 王伟,孙帼妹,李荣,廖文强,郭九信,冯绪猛,郭世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06)
  • [9]不同酸度和施肥对盐基离子吸收影响的模拟研究[D]. 孔凡建.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10]3种挺水植物吸收水体NH4+、NO3-、H2PO4-的动力学特征比较[J]. 唐艺璇,郑洁敏,楼莉萍,张奇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3)

标签:;  ;  ;  ;  ;  

水稻对硅、钾、钙、镁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