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及其栽培技术

苜蓿及其栽培技术

一、紫花苜蓿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鹤,李全平,朱生翠[1](2021)在《青海湖北岸优质人工牧草分期混播试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在青海湖北岸研究了6个播期5个间作处理下,燕麦、箭筈豌豆、紫花苜蓿的高度、产量的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月27日播种的牧草所得生长高度最高,燕麦、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高度分别为121.0 cm、96.3 cm和80.1 cm,其中8月高度生长最快,燕麦、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高度分别生长了55.8 cm、48.0 cm和35.5 cm;燕麦在8月上旬高度生长最快,高度生长了24.2 cm,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在8月中旬高度生长最快;5月27日播种牧草收获产量最高,燕麦、紫花苜蓿、箭筈豌豆、燕麦与紫花苜蓿间作、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分别获得单播与混播产量为4.9 kg/m2、3.5 kg/m2、3.3 kg/m2、9.9 kg/m2和8.8kg/m2。

曹晓宇[2](2020)在《紫花苜蓿MsbZIP1转录因子基因的发掘和功能解析》文中指出bZIP(basic leucine zipper)是植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从生长发育到抗性调控的多个生物学过程。为了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bZIP转录因子的特性,解析紫花苜蓿bZIP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从而阐述MsbZIP1基因对紫花苜蓿抗逆性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紫花苜蓿中获得1个MsbZIP1基因的全长cDNA,该序列全长1 176 bp,编码36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2.3 kD,等电点为6.5。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bZIP家族典型的BRLZ碱性结构域和亮氨酸拉链,属于bZIP家族蛋白。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bZIP转录因子C亚族,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bZIP63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可能具有与该类蛋白相似的功能。qRT-PCR分析表明,MsbZIP1基因对干旱、高盐、高温、低温,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生长素(Auxin)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响应,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紫花苜蓿多种非生物胁迫。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MsbZIP1,以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经后代筛选、扩繁和分子检测,得到7株超表达的转基因拟南芥。本研究第一次分离了紫花苜蓿C亚族bZIP转录因子,初步确定紫花苜蓿MsbZIP1基因响应多种逆境胁迫的反应,并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材料。研究发现,无论在处理还是正常条件下,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时间都要早于转MsbZIP1基因的拟南芥种子,由此可以推断出紫花苜蓿MsbZIP1基因会使种子萌发的时间延迟,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负调控的作用。经过一周的盐胁迫处理后,测定相关的生理指标,发现转基因株系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过表达植株耐盐性更强。测定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MsbZIP1基因通过调控ABA生物合成基因ABA3、ABA1、AAO3、NCED3,ABA下游响应基因P5CS以及ABA信号途径基因ABI5、RAB18、HST、RD26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的抗盐胁迫能力。

曹晓宇,王学敏,郭继承,崔苗苗,张锦锦,刘佼佼,贺俊英[3](2020)在《紫花苜蓿bZIP转录因子MsbZIP1的克隆、表达特性和遗传转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bZIP(Basic leucine zipper)是植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从生长发育到抗性调控的多个生物学过程。为了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bZIP转录因子的特性,解析紫花苜蓿MsbZIP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从而阐述MsbZIP1基因响应紫花苜蓿抗逆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紫花苜蓿中获得1个MsbZIP1基因的全长cDNA,该序列全长1 176 bp,编码36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2.3 kD,等电点为6.5。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bZIP家族典型的BRLZ碱性结构域和亮氨酸拉链,属于bZIP家族蛋白。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bZIP转录因子C亚族,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bZIP63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可能具有与该类蛋白相似的功能。qRT-PCR分析表明,MsbZIP1基因对干旱、高盐、高温、低温,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生长素(Auxin,IAA)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响应,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紫花苜蓿多种非生物胁迫。本试验通过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3301-MsbZIP1,以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经后代筛选、扩繁和分子检测,得到7株超表达的转基因拟南芥。本研究第一次分离了紫花苜蓿C亚族bZIP转录因子,初步确定紫花苜蓿MsbZIP1基因响应多种逆境胁迫的反应,并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材料,并为进一步探索该类转录因子在紫花苜蓿抗逆性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沙栢平[4](2020)在《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宁夏黄灌区紫花苜蓿建植过程中水肥配比不均,资源浪费及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水分梯度为主因素,5个施肥梯度为副因素,研究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长性能、营养品质、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灌水施肥对紫花苜蓿株高、密度、干草产量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但对平均生长速度、CP、ADF、NDF和RFV等营养成分无显着影响;当灌水为6000 m3·hm-2,施肥量为 135kg·hm-2(N:30 kg·hm-2,P2O5:45 kg·hm-2,K2O:60 kg·hm-2)时,紫花苜蓿全年累计株高、干草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能达到最大,且在该处理下两年平均干草产量达到19.49 t·hm-2,累计株高为331.81cm。在灌水量为6750m3·hm-2的梯度下每平米枝条数和植株数最大,每平米可达52株和503.33枝;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施肥量为 435kg·hm-2(N:120 kg·hm-2,P2O5:135 kg·hm-2,K2O:180 kg·hm-2)时能够获得较多的植株数;不施肥则能显着提高苜蓿的分枝能力。2.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适宜的灌水、施肥能显着提高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土壤细菌数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试验地土壤以粉粒为主,且不受土层深度的影响,但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灌水、施肥对土壤粒径组成和土壤养分有显着的的影响(P<0.01),在灌水量为 6000 m3·hm-2、施肥量为 435kg·hm-2(N:120 kg · hm-2,P2O5:135 kg·hm-2,K2O:180kg·hm-2)的条件下,土壤N、P、K含量较为丰富,土壤质量指数最大,较为肥沃。3.土壤因子和植株生产性能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对紫花苜蓿生长贡献较大的因子包括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粉粒百分含量、脲酶活性、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干草产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全磷、全钾含量。在诸多相关性因子中土壤速效钾含量、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具有显着性正效应,是驱动植物生长发生变异的主要土壤因子。4.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最适宜该区域滴灌条件下建植苜蓿的灌水和施肥范围为:灌水量 6000~6500m3·hm-2,施肥量为 250~320kg·hm-2。

王凤芝[5](2019)在《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紫花苜蓿的特点是寿命长,有些品种的寿命可长达20~30年,生产利用年限一般为4~7年,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大,并且因其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用来饲喂家禽、生猪、奶牛、肉牛和鱼类均可以达到良好的饲喂效果。在养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作为优良的饲草推动渔牧业的发展。现根据紫花苜蓿的特点,对其栽培技术以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李涛[6](2019)在《滴灌条件下苜蓿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滴灌条件下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Medicag sativa)不同播种量(A1:13.5kg·hm-2,A2:18kg·hm-2,A3:22.5kg·hm-2)与不同行距(B1:等行 15cm,B2:等行 20cm,B3:15cm+15cm+20cm,B4:15cm+25cm)配置对其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出适宜的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旨在为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种量与行距配置模式下,苜蓿四茬平均株高最高的为A2B3(播量:18kg·hm-2行距:15 cm+15 cm+20 cm);四茬平均生长速度最快的模式为A1B3(播种量:13.5 kg·hm-2行距:15cm+15cm+20cm);播量与行距配置互作对苜蓿分枝数影响差异较显着,分枝数最多的互作处理为A2B3(播种量:18kg·hm-2行距:15cm+15cm+20cm);播种量+行距互作对苜蓿茎叶比、鲜干比及干草总产量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12个互作处理中苜蓿干草年总产量最高的模式为 A2B3(播种量:18kg·hm-2 行距:15 cm+15 cm+20cm)达到 18.37t·hm-2。2、播量+行距配置模式下,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处理为A1B3(播量:13.5 kg·hm-2行距:15cm+15cm+20cm);播量、行距以及播量+行距对苜蓿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干物质影响差异不显着;行距和播量+行距互作模式对粗脂肪的影响差异较显着(P<0.05);随着播种量的上升苜蓿相对饲喂价值(RFV)也呈升高的趋势,当播种量为22.5 kg·hm-2时相对饲喂价值最高,行距对RFV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在A3B2互作模式下RFV含量最高可达到177.10,A1B2互作模式下紫花苜蓿RFV含量最低。通过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以及营养品质两部分进行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得到播种量为18 kg·hm-2和行距15cm+15cm+20cm组合模式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因此,建议在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种植时采用该模式。

刘宝成[7](2019)在《紫花苜蓿和聚合草栽培技术及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紫花苜蓿和聚合草均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在养猪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就介绍其栽培技术及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1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营养丰富,有"牧草之王"之美称,青草蛋白质含量可达到5%,干草蛋白质含量高达20%。紫花苜蓿草具有丰富的根系,最深的可以延伸到地下几米处,可以充分吸收地下水分和营养,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特性,但不耐贫瘠,目前,全国各地

赵涛[8](2018)在《根瘤菌的动态分布、鉴定和施氮对草木樨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阿克苏地区草木樨根瘤菌的分布、种类以及施氮对草木樨生产性能和根瘤菌固氮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草木樨的栽培和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平板稀释法研究该地区根瘤菌在不同时间及空间的分布概况;使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该地区草木樨根瘤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0400 mg·kg-1施氮量对草木樨生物学性状、营养品质的影响,同时结合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其对根瘤菌固氮能力的影响;使用化学成分分析法及体外发酵法对草木樨营养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从冬小麦返青也是草木樨播种时期(4月)到刈割期(9月底),总体上根瘤菌在1020 cm土层最多,其次为010 cm、204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根瘤菌在7月达到最高,数量为6.89·lg cfu·g-1,2040 cm土层根瘤菌在8月达到最高,为6.46·lg cfu·g-1;非共生期(7-9月)根瘤菌比共生期(4-6月),其数量增加7.33%10.63%。根瘤菌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040 cm土层全盐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最高(平均值,R=-0.81,P<0.05)。此外,020 cm土层水分还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高(-0.80≤R≤-0.73,P<0.05),2040 cm土层全氮的相关性高(R=-0.88,P<0.05)。通径分析中,土壤全氮、全盐、有机质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最高,其中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全氮、全盐呈负相关,有机质是促进根瘤菌的主要因子,全氮、全盐是制约主要因子。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察尔其镇白花草木樨(BX1C3)、阿拉尔市区白花草木樨(TB2844)中分离得到快生型根瘤菌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阿拉尔市区黄花草木樨(TH2833)中分离出慢生型根瘤菌为胡特兰根瘤菌(Rhizobium huautlense)。草木樨在0400 mg·kg-1施氮量下,草木樨生物学性状中,株高、茎粗、侧枝数、茎叶比指标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200 mg·kg-1时其株高、茎粗、茎叶比均已达最高水平,分别为67.30 cm、3.51mm、1.14,300 mg·kg-1施氮量下草木樨侧枝数最多(P<0.05),为21.83个;分蘖数、根冠比均在400 mg·kg-1施氮量时最高,为1.93个、2.75。施氮能显着增加草木樨产量,其中施氮量为200 mg·kg-1时,其干草产量最高(P<0.05),为1573.94 kg·hm-2,较CK增加了14.05%;草木樨营养品质中Ca含量在施氮量为100-300 mg·kg-1时较CK组显着增加(P<0.05),其中300 mg·kg-1时增加最多,为30.77%。草木樨中15N原子百分超含量在0400 mg·kg-1施氮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200 mg·kg-1时达最高为0.44%;根瘤菌固氮百分率及固氮量在0 mg·kg-1、100 mg·kg-1、200 mg·kg-1施氮量时差异不显着,其中100 mg·kg-1最高,为17.98%、386.58 kg·hm-2,较CK组分别提高1.1%、2.05%。在草木樨营养品质评定中其粗蛋白含量为12.35%,RFV值为112.3,属于二级粗饲料。在体外发酵试验中,草木樨体外产气量在36 h达最高,为107.37 mL·g-1,产气速率较紫花苜蓿高71.43%,但产气量显着低于紫花苜蓿。初步评价,草木樨可替代82.8%87.65%的紫花苜蓿。综上,草木樨在栽培过程中,提高根瘤菌数量及其固氮量能有效降低其生产成本。为提高草木樨农艺性状,施氮量建议在163.88327.76 kg·hm-2,若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效果最佳。

王静[9](2018)在《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文中提出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饲草饲料,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氨基酸组成均衡,畜禽均喜食等特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草畜产业发展,迫切需求节水抗旱和耐盐苜蓿新品种。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是加快培育苜蓿耐盐新品种的有效途径。SOS(Salt Overly Sensitive,SOS)家族基因具有调控离子平衡作用,已在拟南芥、水稻、烟草和草坪草等植物中验证具有提高耐盐性功能,但目前应用该家族基因进行苜蓿耐盐性改良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SOS家族多基因(SOS2和SOS3)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耐盐转基因株系,并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愈伤组织和子叶节离体培养,构建了高频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和子叶节再生体系。以“杰克林”、“阿尔冈金”、“金皇后1”、“金皇后2”、“皇后2000”、“柏拉图”、“三得利”、“甘农3号”、“敖汉”和“陇东”10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杰克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分化率高达69.75%;“金皇后2”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率达76%,分化率达71%;生根率高达96%。2.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因素,优化了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在农杆菌介导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中,100 μmol·L-1的乙酰丁香酮可使转化率提高2-3倍;最佳菌液侵染OD600值在0.6;最适侵染时间为20 min;头孢霉素作为最佳除菌剂其最适浓度为500 mg.L-1;筛选剂Glu最适选择压为5.0 mg.L-1;后期培养可适当降低除菌剂和筛选剂的浓度。3.对获得的12株除草剂抗性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子检测,阳性植株5株,证明外源多基因已经整合到苜蓿的基因组之中,且SOS3基因和Bar基因已经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采用嫩枝扦插技术进行盆栽无性扩繁,获得了 60株转基因T2-1株系群体材料。4.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进行了室内盆栽耐盐性鉴定,证明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具有明显的耐盐性。采用0、100、200和300 mMNaCl胁迫处理8d后,转基因株系T2-1的表型、株高、叶绿素、叶面积、鲜草产量、茎粗和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野生型对照;叶片K+、Ca2+和Pro含量及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并高于野生型对照,Na+积累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低于野生型对照。结果表明,转基因T2-1株系的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增加,清除了活性氧伤害;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渗透调节能力;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维持了膜结构稳定,这可能是由于SOS途径基因的表达调控将Na+排出胞外,选择性吸收更多的K+,维持细胞内Na+和K+的动态平衡,减轻Na+毒害,从而提高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5.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进行了田间耐盐性鉴定,证明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转基因株系T2-1和野生型苜蓿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T2-1株系的株高、叶面积、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均优于野生型,蒸腾速率低于野生型;T2-1株系的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K+、Ca2+含量及K+/Na+比均高于野生型对照,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低于野生型对照。结果表明SOS途径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光合性能,增加了产量,同时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维持膜结构稳定性,提高Na+/K+泵的活性,减缓或避免盐害,从而提高了 T2-1株系的耐盐性。

杨红善[10](2018)在《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诱变育种是一项创新型育种方法,在我国农作物育种上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牧草的航天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落后。紫花苜蓿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其多叶性状具有非常重要的育种研究价值。本研究以“神舟3号飞船”搭载的4种紫花苜蓿种子为基础材料,开展有益变异单株的筛选,并以多叶型变异单株为基础材料进行紫花苜蓿新种质的选育,在不同生态区域下评价新种质的农艺性状及品质,进一步利用RNA转录组测序分析了新种质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取得如下结果:1、飞船搭载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共得到341株诱变单株,通过连续3年的农艺性状观测,筛选出多叶、高产等8种正向变异类型的44个单株,总变异率为12.9%。其中获得有重要价值的多叶型苜蓿6株,其变异率为1.76%。2、以多叶性状变异株为基础材料,采用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了多叶紫花苜蓿新种质,命名为航苜2号(HM-2)。新种质的品种多叶率平均高达69.75%,比国产多叶品种航苜1号(38.91%)平均提高79.26%,比国外引进多叶品种(WL343HQ、先行者、拉迪诺、惊喜、WL363HQ的平均6.31%)提高1005.39%,与所有对照品种差异极显着(P<0.01)。新种质的多叶性状在不同气候区域表现出很好的遗传稳定性。3、新种质HM-2的干草产量平均达19784.2 kg/hm2,较对照品种显着(P<0.05)提高,比国产对照航苜1号增产7.99%、比亲本对照三得利增产17.44%和比国外对照多叶品种平均增产33.81%。4、新种质HM-2的营养成分较对照明显提高,粗蛋白质含量达到21.8%,比国产航苜1号(21.20%)提高2.83%,比亲本三得利(19.6%)提高11.22%,比国外引进品种(20.38%)提高6.97%。5、新种质HM-2的RNA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8.89 Gb 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共获得95,259条Unigene,共筛选获得239个差异基因,146个上调基因和93个下调基因,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基因表达量为0,而试验组有表达量的基因共有28个,对识别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注释到170个差异表达基因。6、新种质航苜2号(HM-2)已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评审,正在参加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

二、紫花苜蓿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苜蓿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湖北岸优质人工牧草分期混播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及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品种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小区设计
        2.3.2 播种量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整地施肥
        2.4.2 分期播种
        2.4.3 田间管理
    2.5 调查统计
        2.5.1 田间调查项目
        2.5.2 高度观测
        2.5.3 产量及指标测定
        2.5.4 试验田间记录
3 项目研究内容
    3.1 出苗分析
    3.2 高度分析
    3.3 产量分析
    3.4 经济效益分析
    3.5 气象数据分析
4 主要研究结论

(2)紫花苜蓿MsbZIP1转录因子基因的发掘和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1.1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1.1.2 转录过程及其调控因子
    1.2 植物bZIP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2.1 bZIP基因家族的分布与分类
        1.2.2 bZIP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制
        1.2.3 bZIP对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
        1.2.4 bZIP对生物胁迫的响应
        1.2.5 bZIP参与植物生长发育
    1.3 紫花苜蓿抗逆性研究进展
        1.3.1 紫花苜蓿抗盐基因研究
        1.3.2 紫花苜蓿抗旱基因研究
        1.3.3 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紫花苜蓿MsbZIP1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相关试剂和仪器
    2.2 方法
        2.2.1 植物材料的处理
        2.2.2 紫花苜蓿RNA提取
        2.2.3 RACE法 RNA模版准备
        2.2.4 RACE技术路线与引物设计
        2.2.5 制备RACE Ready cDNA
        2.2.6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5'-cDNA的克隆
        2.2.7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3'-cDNA的克隆
        2.2.8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2.2.9 目的基因编码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紫花苜蓿bZIP基因5'末端和3'末端序列的克隆
        2.3.2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全长的克隆
        2.3.3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讨论
3 紫花苜蓿MsbZIP1 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相关试剂和仪器
        3.1.3 试验菌株和载体
    3.2 方法
        3.2.1 紫花苜蓿Msb ZIP1 表达模式分析
        3.2.2 MsbZIP1-pCAMBIA3301 表达载体构建
        3.2.3 农杆菌介导的MsbZIP1 遗传转化
        3.2.4 转基因拟南芥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3301-Msb ZIP1 构建
        3.3.2 转MsbZIP1 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3.3.3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3.3.4 紫花苜蓿Msb ZIP1 基因在逆境胁迫中的表达
    3.4 讨论
4 紫花苜蓿MsbZIP1 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植物材料
        4.1.2 相关试剂和仪器
    4.2 方法
        4.2.1 转紫花苜蓿MsbZIP1 基因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分析
        4.2.2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sbZIP1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分析
        4.3.2 MsbZIP1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在盐胁迫下过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3.3 MsbZIP1 转录因子调控与胁迫响应有关基因的表达
    4.4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紫花苜蓿bZIP转录因子MsbZIP1的克隆、表达特性和遗传转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基因克隆
        1.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3 植物培养
        1.2.4 各逆境胁迫处理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1.2.6 MsbZIP1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1.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后代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花苜蓿MsbZIP1基因的克隆
    2.2 MsbZIP1在紫花苜蓿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2.3 MsbZIP1转录因子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响应
    2.4 MsbZIP1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3 讨论
4结论

(4)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苜蓿概况
        1.1.1 苜蓿起源、分布及形态特征
        1.1.2 苜蓿利用价值
    1.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技术的应用
        1.2.1 地下滴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1.2.2 地下滴灌系统灌溉的优点
        1.2.3 水肥耦合研究概况
        1.2.4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1.2.5 水肥耦合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探讨水肥耦合对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1.4.2 探讨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质量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2.1 供试品种和肥料
        2.2.2 管道设备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测定
        2.4.2 紫花苜蓿土壤质量测定
    2.5 数据分析
        2.5.1 灰色关联度分析
        2.5.2 主成分分析
        2.5.3 冗余分析
        2.5.4 模糊优先比评价法
        2.5.5 土壤粒径分形维数
        2.5.6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2.5.7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3.1.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3.1.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3.1.3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密度的影响
        3.1.4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3.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3.2.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粗蛋白的影响
        3.2.2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NDF、ADF含量及RFV的影响
        3.2.3 紫花苜蓿各生长指标与营养成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2.4 灌水、施肥对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3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4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5.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5.3 不同灌水、施肥量对土壤粒径的回归分析
        3.5.4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
    3.6 土壤质量评价
    3.7 紫花苜蓿地上产量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
        3.7.1 相关性分析
        3.7.2 主成分分析
        3.7.3 RDA分析
    3.8 模糊相似优先比评价
    3.9 回归寻优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 水肥耦合对灌溉水分利用率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4.4 水肥耦合紫花苜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4.5 水肥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6 水肥耦合地下土壤质量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花苜蓿的特点
    1.1 抗逆性强
    1.2 适应性强
    1.3 再生能力强
    1.4 营养丰富
2 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
    2.1 播种前的准备
    2.2 播种
    2.3 田间管理
    2.4 收获
3 紫花苜蓿的利用
    3.1 青饲
    3.2 调制青干草
    3.3 调制青贮料
4 紫花苜蓿对畜禽产品质量的影响

(6)滴灌条件下苜蓿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苜蓿的起源与分布
    1.2 苜蓿的利用方式
    1.3 苜蓿的植物学特征与生态适应性
    1.4 苜蓿栽培模式及营养价值的研究
        1.4.1 苜蓿栽培模式
        1.4.2 苜蓿营养价值
    1.5 播种量与行距模式对苜蓿的影响
    1.6 灰色关联评价方法
    1.7 试验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播种量和行距模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1.8.2 播种量和行距模式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灌溉与施肥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1 生产性能
        2.5.2 营养价值
    2.6 数据分析
    2.7 主成分分析法
    2.8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及方法
        2.8.1 构建参考序列及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2.8.2 求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3.1.2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3.1.3 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茎粗的影响
        3.1.4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分枝数的影响
        3.1.5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茎叶比的影响
        3.1.6 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鲜干比的影响
        3.1.7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3.1.8 生产性能主成分分析
    3.2 不同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3.2.1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粗蛋白的影响
        3.2.2 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ADF、NDF的影响
        3.2.3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粗灰分、粗脂肪的影响
        3.2.4 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干物质、RFV的影响
        3.2.5 苜蓿营养价值的主成分分析
    3.3 苜蓿主要农艺性状与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3.4 苜蓿各综合性状关联度排序
第四章 讨论
    4.1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播种量与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紫花苜蓿和聚合草栽培技术及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
2 紫花苜蓿的合理利用
3 聚合草的栽培技术
4聚合草的合理利用

(8)根瘤菌的动态分布、鉴定和施氮对草木樨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草木樨分布及栽培利用
        1.2.2 草木樨根瘤菌的研究
        1.2.3 施氮肥对草木樨及其根瘤菌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草木樨土壤根瘤菌数量动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根瘤菌数量动态变化概况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2.2.3 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瘤菌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动态分布
        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2.3.3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根瘤菌数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草木樨根瘤中根瘤菌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草木樨根瘤细菌分离结果
        3.2.2 草木樨根瘤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施氮对草木樨农艺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草木樨农艺性状指标分析
        4.2.2 草木樨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4.2.3 草木樨地上干物质15N含量和固氮量测定结果
    4.3 讨论
        4.3.1 草木樨农艺性状指标分析
        4.3.3 施氮对草木樨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4 施氮对草木樨根瘤菌固氮能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草木樨营养价值的初步评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营养品质评定
        5.2.2 体外产气评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注释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盐碱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2 盐碱地现状与改良措施
        1.2.1 盐碱地现状
        1.2.2 盐碱地改良措施
    1.3 基因工程改良苜蓿耐盐性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苜蓿遗传转化受体和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3.2 苜蓿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3.3 耐盐性机制及转基因改良苜蓿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1.4 SOS基因研究进展
        1.4.1 SOS基因家族
        1.4.2 SOS基因互作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
        1.4.3 SOS基因在培育耐盐植物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接种方式及不同苜蓿品种的种子萌发率
        2.2.2 盐分胁迫对苜蓿种子的影响
        2.2.3 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发芽率
        2.2.4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芽率
        2.2.5 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2.2.6 离体器官再生体系
        2.2.7 苜蓿再生苗的驯化移栽
    2.3 讨论
        2.3.1 不同基因型对苜蓿再生能力的影响
        2.3.2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诱导影响
        2.3.3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诱导影响
        2.3.4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2.3.5 6-BA对苜蓿不定丛生芽诱导及伸长的影响
        2.3.6 IBA及蔗糖对苜蓿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第三章 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2.2 遗传转化最佳菌液浓度
        3.2.3 遗传转化最适侵染时间
        3.2.4 最佳共培养方式及时间
        3.2.5 最佳除菌剂选择压的确定
        3.2.6 最佳除草剂选择压的确定
    3.3 讨论
        3.3.1 农杆菌菌株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2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苜蓿转化的影响
        3.3.3 除菌剂选择压对苜蓿转化的影响
        3.3.4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5 多基因转化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第四章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4.2.2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鉴定
    4.3 讨论
        4.3.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4.3.2 分子鉴定验证阳性转基因植株
        4.3.3 SOS多基因对苜蓿耐盐性状的影响
第五章 转基因苜蓿的盆栽耐盐性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表型
        5.2.2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农艺性状
        5.2.3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Na~+、K~+及Ca~(2+)含量
        5.2.4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生理生化特性
    5.3 讨论
        5.3.1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Na~+、K~+及Ca~(2+)含量的影响
        5.3.3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4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耐盐性的影响
第六章 转基因苜蓿的田间耐盐性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
        6.2.2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光合指标
        6.2.3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生理指标
        6.2.4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Na~+、K~+及Ca~(2+)含量
    6.3 讨论
        6.3.1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6.3.2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3.4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Na~+、K~+及Ca~(2+)含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紫花苜蓿及其品种选育
        2.1.1 紫花苜蓿概述
        2.1.2 紫花苜蓿的品种选育
        2.1.3 多叶性状紫花苜蓿的研究
    2.2 航天诱变育种
        2.2.1 概念
        2.2.2 机理
        2.2.3 特点
        2.2.4 发展现状
    2.3 牧草的航天诱变育种
        2.3.1 草品种的航天搭载信息
        2.3.2 草品种航天搭载后的研究现状
        2.3.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紫花苜蓿航天诱变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紫花苜蓿航天诱变材料的筛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的航天搭载
        3.2.2 航天搭载材料的种植
        3.2.3 诱变单株筛选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成活率
        3.3.2 变异类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多叶紫花苜蓿新种质的选育及多点评价试验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新种质选育
        4.2.2 试验材料
        4.2.3 试验区概况
        4.2.4 试验区设计及种植
        4.2.5 测试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物候期
        4.3.2 株高
        4.3.3 多叶率
        4.3.4 产草量
        4.3.5 叶茎比
        4.3.6 各品种综合差异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种质HM-2与同类型多叶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比较试验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区概况
        5.2.3 试验区设计与种植
        5.2.4 测试项目及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株高
        5.3.2 多叶率
        5.3.3 叶茎比
        5.3.4 干草产量
        5.3.5 营养成分
        5.3.6 单位面积蛋白质总量
        5.3.7 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5.3.8 各指间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HM-2新种质RNA转录组测序分析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目的
        6.2.3 试验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6.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6.3.3 Unigene功能注释
        6.3.4 基因结构分析
        6.3.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3.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紫花苜蓿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湖北岸优质人工牧草分期混播试验技术研究[J]. 王鹤,李全平,朱生翠. 青海草业, 2021(04)
  • [2]紫花苜蓿MsbZIP1转录因子基因的发掘和功能解析[D]. 曹晓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紫花苜蓿bZIP转录因子MsbZIP1的克隆、表达特性和遗传转化分析[J]. 曹晓宇,王学敏,郭继承,崔苗苗,张锦锦,刘佼佼,贺俊英. 草地学报, 2020(03)
  • [4]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质量的影响[D]. 沙栢平. 宁夏大学, 2020
  • [5]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J]. 王凤芝. 现代畜牧科技, 2019(05)
  • [6]滴灌条件下苜蓿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模式研究[D]. 李涛. 宁夏大学, 2019(02)
  • [7]紫花苜蓿和聚合草栽培技术及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 刘宝成. 饲料博览, 2019(02)
  • [8]根瘤菌的动态分布、鉴定和施氮对草木樨生产性能的影响[D]. 赵涛. 塔里木大学, 2018(07)
  • [9]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D]. 王静. 宁夏大学, 2018(01)
  • [10]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D]. 杨红善. 兰州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苜蓿及其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