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光光度法测定连钱草中熊果酸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宋方帅[1](2020)在《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连钱草药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以连钱草为实验材料,探究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本文选用不同浓度的日本园试营养液,对连钱草进行扦插培养,筛选最适生长的日本园试营养液浓度;采用不同浓度梯度Na2CO3进行盐胁迫处理,观察连钱草生长状况及生物量测定,检测连钱草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生理伤害指标以及连钱草多糖含量的变化,检测连钱草植株次生代谢产物熊果酸、齐墩果酸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探究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园试营养液1在未稀释条件下最适连钱草的生长;连钱草在0.2%盐浓度下胁迫96 h后生物量会有一定的累积且仍能保持较高的含水量(85.17%),而0.6%及0.8%的高盐胁迫则不利于连钱草生物量的累积。在不同浓度Na2CO3的胁迫下,连钱草体内H2O2含量出现先降低再升高继而降低的趋势,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正好相反;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连钱草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eorbateperoxidase,APX)、CAT等活性上升迅速,但SOD活性波动较大,而APX活性较CK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也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基本呈上升趋势;连钱草多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各个盐浓度在胁迫48 h时达到最大值,说明Na2CO3胁迫48h时可以使连钱草多糖的累积达到最大值0.22%。检测连钱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果表明:0.4%Na2CO3胁迫12 h时,熊果酸含量达到最高值0.23%,0.4%Na2CO3胁迫8 h时,齐墩果酸含量达到最高值0.032%;而连钱草总黄酮含量在盐胁迫后呈上升趋势且显着高于CK组,并在0.2%Na2CO3胁迫72 h后达到最大值为1.56%,说明低盐胁迫下,有利于连钱草总黄酮含量的累积。因此,适度的盐胁迫可以增加连钱草的产量;在盐胁迫下,连钱草植株的抗氧化系统会协同发生作用,并且随着盐胁程度的增加,连钱草的压力耐受程度也在逐渐增大;适度的盐胁迫可以增加连钱草多糖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本研究采用盐胁迫提高连钱草的药效成分含量,对定向栽培优质连钱草药材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曾顺[2](2020)在《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石韦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历代本草亦多有记载,具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止血等功效。本论文对石韦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对阐明中药材石韦的化学成分,为石韦药材的开发和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由于有柄石韦的自然资源丰富,栽培繁殖技术成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可种植,现在有柄石韦在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其他两种石韦较为少见,故收集药典规定来源之一的有柄石韦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取得如下成果:200kg石韦药材经粉碎后用7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依次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RP-C18、pre-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从石韦正丁醇部位分离获得了3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确定每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甲酯(1)、绿原酸甲酯(2)、(+)-儿茶素(3)、5-甲氧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香草酸(5)、原儿茶酸(6)、七叶内酯(7)、表儿茶素(8)、4-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4β-carboxymethyl-(-)-epicatechin methyl ester(10)、咖啡酸(11)、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圣草酚-7-O-β-葡萄糖苷(14)、墨沙酮-6-O-葡萄糖苷(15)、3′,5′,5,7-tetrahydroxy-6-C-β-D-glucopyranosyl-flavanone(16)、异落叶松树脂酚-6-O-β-D-吡喃葡萄糖苷(17)、3-(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4-hydroxy-3-methoxyphenyl)-5-(3-hydroxypropyl)-7-methoxydihydrobenzofuran(18)、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9)、山奈酚-3-(2-乙酰吡喃葡萄糖)-7-呋喃阿拉伯糖苷(2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2)、山奈酚-7-O-α-L-阿拉伯糖苷(23、7,8-dihydro-9′-hydroxyl-3′-methoxyl-8-hydroxymeth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1′-benzofuranpropanol-9′-O-β-Dglucopyranoside(24)、山奈酚-3-O-α-L-鼠李糖-7-O-α-L-阿拉伯糖苷(25)、alphitonin-4-O-glucoside(26)、圣草酚-6-C-β-D-葡萄糖苷(27)、(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28)、儿茶素-3-O-α-L-鼠李糖苷(29)、二氢柏松苷(30)、3-O-feruloylsucrose(31)、八角枫苷A(32)、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α-L-阿拉伯糖苷(33)、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β-D-芹菜糖苷(34)、山奈酚-3-O-β-D-吡喃木糖-7-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35)、(±)橙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6)、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37)。本论文从石韦分离鉴定了37个化合物,有柄石韦种内首次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除化合物10、13、16外,其余26个化合物4、6-9、12、15、17-20、22-32、34-37为首次从石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7个黄酮类化合物,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5、17、18、24、28、37)化合物,4个酚酸类和其他类。本研究明确了石韦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药材石韦的药理活性物质研究提供了参考指标,也为石韦及其含石韦的成方制剂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阿卜杜热合曼·努如拉(Abdurahman Nurulla)[3](2020)在《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合光谱和色谱法分析方法,对榅桲子三萜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测定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以及对环氧化酶2的抑制作用,初步评价榅桲子三萜类成分体外生物活性。方法:1.用甲醇超声提取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考察并确定最佳薄层色谱(TLC)条件,鉴别榅桲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委陵菜酸。2.基于单因素试验,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3.以榅桲子总三萜含量为指标,考察固定相、上样条件和洗脱条件,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4.传统方法提取榅桲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富集榅桲子三萜类成分。5.应用HPLC法,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以甲醇-0.2%磷酸(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为10μL、检测波长为210 nm下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6.测定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环氧化酶2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榅桲子三萜类成分的体外生物活性。结果:1.用最佳TLC条件即:高效硅胶HSGF254板、点样量为4.0μL、1%碘-二氯甲烷溶液预处理、展开剂为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4:4:0.5)、显色剂为10%硫酸乙醇溶液来分鉴别榅桲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委陵菜酸。2.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按1:20(g/mL)料液比、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在41℃下提取40 min得到的榅桲子总三萜的含量为72.32 mg/g。3.最佳纯化工艺为: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按树脂径高比为1:4、以1 mL/min流速下上样50 mL pH为6、浓度为2 mg/mL的榅桲子总三萜提取液,再用pH为7的80%乙醇以1 mL/min的流速下进行洗脱,得到的总三萜含量从7.36%提高到48.00%。4.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从榅桲子提取物中分富集三萜类成分,再用Sephadex LH-20色谱进一步分离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用1H-NMR、13C-NMR和质谱确定为熊果酸。5.用HPLC法分离并蔷薇酸对照品保留时间比较确定并含量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分别为734.03μg/g和294.77μg/g。6.当榅桲子三萜类成分浓度达到3.0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达87.48%;当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和阿卡波糖浓度达到1280μg/mL,两者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值分别为58.07%和41.33%;当榅桲子三萜类成分浓度达到100μg/mL时,对COX-2的抑制率为80%。结论:通过优化TLC条件,实现榅桲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委陵菜酸TLC同时鉴别;确定了榅桲子总三萜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通过多种色谱法分离并利用光谱法鉴定熊果酸和蔷薇酸;HPLC法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初步评价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可能有一定的抗氧化、降血糖和抗炎活性。
刘丽,李姿,马雪莲,郭巧生,窦道龙[4](2016)在《外源水杨酸处理对活血丹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外源水杨酸(SA)处理对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其施用方法,以完善活血丹规范化种植技术,保障药材品质。[方法]以野生活血丹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SA处理前后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变化,从而探讨SA处理与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外源SA施用浓度(0、7、14、21和28 mg·L-1)、不同处理时间(4、7、10、13、16和19 d)及施用次数(0、1、2、3和4次)下,活血丹生长及其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变化。总黄酮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齐墩果酸与熊果酸采用超声法提取,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外源SA喷施处理后,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随SA质量浓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外源SA质量浓度为14 mg·L-1时,三者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当外源SA浓度相同时,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增加,并多在处理13 d达峰值。相同浓度下喷施14次SA溶液,均可使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增加。[结论]外源水杨酸处理可显着提高活血丹中总黄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最优的处理条件为:质量浓度为14 mg·L-1的水杨酸溶液每4 d喷施1次,共喷施4次,最后一次喷施在采收前1214 d。
杨培民,曹广尚[5](2014)在《白花蛇舌草及其制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白花蛇舌草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和各种炎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医药学者的青睐。笔者通过检索、梳理与分析文献,归纳了近年来有关白花蛇舌草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扫描法、离子色谱法等,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为白花蛇舌草药材和制剂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黄天赐[6](2013)在《不同产地连钱草药材质量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钱草药材为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微苦,性微寒,归肝、肾、膀胱经。功擅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适用于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打损伤。目前对不同产地不同部位连钱草药材中黄酮、有机酸多组分含量同时测定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三萜酸类成分的比较研究也较少,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有报道,但尚未见多个不同产地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比较研究。因此本课题对多个不同产地不同部位连钱草药材黄酮、有机酸、三萜酸类成分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多个不同产地的连钱草药材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本课题是在连钱草相关化学成份研究相对较完整后,以南昌桑海产连钱草药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主要所含的黄酮、有机酸类成分进行液质验证与峰的归属,再以黄酮、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效率为指标,先用单因素实验进行试验,以明确其中黄酮、有机酸类成分的变化规律,再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进行研究,最终确定连钱草药材中黄酮,有机酸类成分的最佳前处理方法为用80%甲醇,30倍体积,提取45分钟,提取一次。采用HPLC法测定了13个不同产地不同部位连钱草药材中黄酮、有机酸类的含量,发现同一成分在各个不同产地里面含量差异较大;在测定不同部位含量时,发现叶中黄酮、有机酸类成份的含量比茎高,同时对13个产地的色谱图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连钱草药材黄酮、有机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连钱草中主要所含的三萜酸类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进行提取条件的考察,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乙醇20ml,超声60min提取一次即可。采用HPLC法测定了齐墩果酸、熊果酸在各个不同产地的含量,结果发现,与黄酮、有机酸相类似,含量差别较大;在对各个不同产地不同部位连钱草中齐墩果酸、熊果酸测定时发现:同样也是在叶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比其在茎中的含量高。最后,我们采用了直接简便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连钱草中的挥发性成分,对13个不同产地的连钱草药材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GC-MS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各个产地的连钱草药材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似,但也有差异,在其面积百分含量上差别也较大,可能是不同采收时期,不同产地,不同的保存环境等造成,其中棕榈酸(n-Hexadecanoic acid)在各个产地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是其挥发性成分中的主要部分。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不同产地不同部位连钱草药材中黄酮、有机酸、三萜酸类成分的含量,对连钱草中挥发性成分也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为其药材产地鉴别,资源的评价与合理利用,药材的临床使用及后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天赐,聂晶,张立群[7](2012)在《连钱草的综合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为传统的药用植物,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扑损伤等症。查阅该属的相关文献,对连钱草的药材性状,混用情况,化学成分、药理学活性、含量测定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黄齐慧,张瑞辉,梁腾欢[8](2012)在《HPLC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的含量,为进一步提高连钱草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SunfireC18(4.6mm×250nm,5 um);柱温:30℃;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83:17:0.1,体积比)含有0.5%磷酸、0.45%三乙胺:流速:1.0 ml/min;气体流速:1.8 L/min;检测波长:210 nm;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8℃。结果熊果酸的进样量在1.176 ug~17.640 ug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6.63%,RSD为1.1%(n=6);其中全草、茎、叶的熊果酸含量检测结果分别为0.25%、0.19%、0.28%(RSD1.2%、1.8%、1.6%;n=3)。结论采用HPLC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的中熊果酸的含量,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连钱草及其提取物质的质量控制依据。
刘丽[9](2012)在《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文中认为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药材名为连钱草(《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主产于江苏、浙江一带,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散瘀消肿的功能,主治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等症。其种质资源系统收集评价、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和药材品质评价未见报道。本文综合运用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学、食品营养学、药用植物生态学知识,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系统收集我国20省市活血丹种质基础上,从DNA分子水平揭示了不同种质的亲缘关系;并对不同活血丹种质从植物形态、营养品质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对南京紫金山活血丹的生长发育和营养、药材品质的年积累动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全国20个省市收集到58份活血丹种质,其分布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云南麻栗坡(中越边境),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昆明。调查发现活血丹自然群落以无性繁殖为主,在条件适宜的小环境中有性繁殖可以成功。不同活血丹种质植株形态有一定差异,其叶片直径与叶柄长度、茎节直径显着相关,茎节数与叶柄长度显着相关,茎节长度与和芽数显着相关。2首次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的54个活血丹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47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共检测到18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8个,DNA片段大小范围在200~500bp之间,总多态位点比率为78.31%,表明活血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首次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对分布于我国的55个活血丹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119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84个,DNA片段大小范围在73~450bp之间,总多态位点比率为99.75%,表明活血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以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为药材活性成分,兼顾Cu、Pb、Cd、As、Cr等5种重金属,对分布于我国的41个活血丹居群从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进行了品质评价。不同活血丹种质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明显,江南江淮丘陵山地一带和云贵高原两个药材区划区域种质资源浸出物、总黄酮和熊果酸三种活性成分平均含量均显着高于全国其它药材区划区域种植资源,为优良种质资源区;不同活血丹种质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明显,Pb含量0.025~22.300mg·kg-1;Cu平均含量15.562mg·kg-1,符合国家绿色行业标准;Cd含量0.013~1.013mg·kg-1;Cr含量0~17.75mg·kg-1;As仅在北京、广东广州、辽宁丹东和南京栖霞山、珍珠泉产地的5个居群检出,余均未检出。综合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可见,西南地区、江淮地区活血丹种质安全性较高。5以3种基本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脂肪)、10种营养元素(4种常量元素P、K、Ca、Mg),6种微量元素(Zn、Cu、Fe、Al、Mn和B)为指标,对分布于我国的41个活血丹居群从营养品质角度进行了评价。基本营养成分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Ca、Mg和K3种常量元素在不同活血丹居群间的差异特征基本一致;微量元素在不同活血丹居群中的表现为:zn和Cu含量变化特征一致、Fe和Al元素含量变化特征一致、Mn和B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6对南京紫金山活血丹自然分布地野生群体进行连续三年的动态观测发现:紫金山活血丹2月上旬恢复生长,3月直立生长阶段后开花、4月盛花期后种子成熟,5月底进入匍匐生长阶段,地上部分可安全越冬;一年内可分为恢复生长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果实种子成熟期、匍匐生长期和枯黄期几个阶段。7同一年内,不同采收期的紫金山活血丹药材水分、浸出物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规定,总黄酮、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年动态整体变化趋势均呈现“升—降—升—降”的双峰型曲线,但灰分含量仅4-8月达标,因此可选择4-8月作为活血丹的最佳采收期。8同一年内,不同采收期的紫金山活血丹基本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脂肪)含量冬春季高于夏秋季;Zn、Mn、B、Fe含量冬季相对较高;Ca和Mg含量在1-2月较高、P和K含量从3月份开始到次年1月份逐渐下降。
张利霞[10](2012)在《水分与光照对活血丹生长及其药材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为唇形科植物,其干燥地上部分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痈疮肿痛、跌打损伤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连钱草具有显着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治疗腹泻、利胆利尿等多种药理活性。连钱草临床应用广泛,已开发出多种以其为主要原料药材的中成药,如“排石颗粒”、“胆乐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活血丹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活血丹主产区一直沿袭传统粗放的栽培模式,不能同时兼顾产量与品质,实际生产问题突出,制约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本课题旨在从生长、生理与次生代谢水平,开展活血丹对不同水分、光强梯度与光质环境的响应研究,为活血丹规范化栽培中环境条件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分胁迫对活血丹生长及其药材品质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利用称重法设置五种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的 95%-100%、80%-85%、65%-70%、50%-55%、35%-40%。结果表明80%-8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活血丹植株茎粗壮、叶片与栅栏组织均较厚,叶绿体数量多,长势最好,干物质积累量最高;35%-4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活血丹植株生长受阻,叶片与栅栏组织厚度变薄,叶绿体数量减少,茎皮层细胞增大,髓部薄壁细胞排列更紧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最少。总黄酮含量在95%-10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最高,而产量在80%-8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最高。熊果酸与齐墩果酸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含量与产量均在80%-8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达最大值。80%-85%田间持水量最有利于活血丹生长、干物质积累及活性成分的产生与积累。2.光强对活血丹生长及其药材品质影响。利用不同厚度及层数的遮阳网实现不同光强梯度:全光照的100% (对照)、75%、58%、33%、16%、9%。结果表明,活血丹是一种极度耐荫的植物,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形态结构来适应不同光环境,但强光抑制活血丹生长发育,降低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16%-33%全光照水平最有利于活血丹生长与叶绿体的发育,促进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遮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全对照处理,33%与16%光照水平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随着光强降低,植株对弱光利用能力逐渐升高,午间光抑制程度逐渐减弱。全光照下,活血丹叶片光合机构受到破坏,因非气孔因素导致光合速率下降。遮荫处理下,叶片过剩激发能、热耗散减少,PSⅡ电子传递活性增加,单位面积PSⅡ反应中心数目增加,使单位面积反应中心吸收、捕获与传递的光能均显着提高,植株对光能利用率提高,植株实际光合效率得到提高。光合性能指数PIABS在遮荫处理下显着大于全光照处理,而在33%与16%光照处理下具有最大值。活性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随着光照强度降低逐渐增加;在16%和33%光照水平下这两种成分产量最高。高于58%辐射强度的光强会不同程度抑制熊果酸与齐墩果酸的积累;低于16%辐射强度的光强限制活血丹叶片碳同化作用,使植株生长变弱,降低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产量。遮荫导致活血丹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降低,而单株产量在33%-58%光照强度下达最大值。综合分析,16%-33%光照强度最有利于活血丹生长、干物质积累、光合活性提高以及活性成分积累的最佳光照水平。3.光质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利用不同颜色滤光膜进行遮光,实现不同光质环境,在相同辐射强度下,研究不同光质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膜与红膜处理有利于叶片与茎的发育,结构完整;叶片较厚,叶肉组织排列致密,叶绿体数量多;茎粗壮,维管柱发达。蓝膜下干物质积累最多;叶片叶绿体结构发育状况最佳,基粒片层排列整齐,类囊体垛叠多,基粒片层厚度最大,淀粉粒体积大。红膜处理促进淀粉粒的形成,但抑制光合同化产物的输出。蓝膜处理促进气孔开放,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与暗呼吸速率均较高。不同光质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抑制现象。蓝膜下叶片的光合性能较好,PSⅡ结构与功能良好,过剩激发能热耗散最低,具有最高的Amax和较高的光合性能指数PIABS;绿膜处理其次,红膜处理较低,白膜与黄膜的光合能力最低。蓝膜处理最有利于总黄酮含量与单株产量的积累,绿膜处理其次。绿膜处理最有利于熊果酸含量的积累,蓝膜与白膜处理其次;而熊果酸产量则在蓝膜下最高,绿膜下其次,白膜、红膜与黄膜下较低。蓝膜、绿膜与红膜处理均促进齐墩果酸含量的积累,而蓝膜对齐墩果酸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显着,绿膜与红膜处理其次。综合分析,蓝膜处理最利于活血丹生长和结构的发育,长势旺盛,外观品质好;叶片对光能利用率最高,光合能力较强;最有利于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覆盖蓝色滤光膜来调节光质环境,有利于改善药材品质。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连钱草中熊果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光光度法测定连钱草中熊果酸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连钱草的研究现状 |
1.1.1 连钱草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 |
1.1.2 连钱草药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 |
1.2 连钱草栽培技术研究 |
1.2.1 连钱草组培及栽培技术研究 |
1.2.2 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
1.3 盐胁迫研究现状 |
1.3.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指标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
1.3.2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活性及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 |
1.3.3 盐胁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2 连钱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连钱草茎节扦插生长状况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连钱草顶端扦插生长状况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3 盐胁迫对连钱草生长状况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2.4 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不同浓度Na2CO3胁迫对连钱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Na2CO3胁迫对连钱草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4 盐胁迫对连钱草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处理及取样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剂 |
4.2.4 H_2O_2含量测定 |
4.2.5 CAT活性测定 |
4.2.6 SOD活性测定 |
4.2.7 POD活性测定 |
4.2.8 APX活性测定 |
4.2.9 Pro含量测定 |
4.2.10 MDA含量测定 |
4.2.11 多糖含量测定 |
4.2.12 总蛋白含量测定 |
4.2.1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盐胁迫对连钱草H2O2含量的影响 |
4.3.2 盐胁迫对连钱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盐胁迫对连钱草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4 盐胁迫对连钱草植株MDA含量的影响 |
4.3.5 盐胁迫对连钱草多糖累积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结论 |
5 盐胁迫对连钱草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试剂 |
5.2.4 方法 |
5.3 结果 |
5.3.1 熊果酸、齐墩果酸标准曲线 |
5.3.2 盐胁迫对连钱草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
5.3.3 盐胁迫对连钱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结论 |
全文总结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缩写词表 |
第1章 石韦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1.1 前言 |
1.2 化学成分 |
1.2.1 多糖 |
1.2.2 黄酮及其苷类 |
1.2.3 三萜及其苷类 |
1.2.4 挥发油类 |
1.2.5 多酚类 |
1.2.6 甾体类 |
1.3 药理作用 |
1.3.1 利尿通淋 |
1.3.2 降低血糖 |
1.3.3 抗氧化 |
1.3.4 护肾 |
1.3.5 促进伤口愈合 |
1.3.6 治疗下路感染 |
1.3.7 抗菌抗病毒 |
1.4 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
第2章 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材料简介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来源 |
2.2.2 仪器和试剂 |
2.2.3 提取分离 |
2.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TLC鉴别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榅桲子总三萜提取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榅桲子总三萜的纯化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 榅桲子三萜类成分的制备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5 HPLC法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6 榅桲子三萜类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2 研究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外源水杨酸处理对活血丹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施用外源SA对活血丹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1.2.2 SA施用浓度对活血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1.2.3 SA处理时间对活血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1.2.4 SA施用次数对活血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形态指标的测定 |
1.3.2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1.3.3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源SA对活血丹中有效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SA对活血丹内有效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3 外源SA处理时间对活血丹中有效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4 外源SA施用次数对活血丹中有效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5 外源SA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2.5.1外源SA的浓度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2.5.2外源SA施用次数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6)不同产地连钱草药材质量分析和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连钱草药材黄酮、有机酸类成份的研究 |
第一节 液质联用技术定性分析连钱草中的化学成份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连钱草中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连钱草药材黄酮、有机酸类成分前处理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连钱草药材前处理方法的考察 |
2.2.1 单因素试验初步考察药材的前处理方法 |
2.2.2 正交实验优化药材前处理方法的考察 |
2.2.3 前处理考察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HPLC法测定连钱草中黄酮、有机酸类成份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芹菜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迷迭香酸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关系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现性试验 |
2.3.5 加样回收试验 |
2.4 样品测定 |
2.4.1 药材全草测定 |
2.4.2 叶的测定 |
2.4.3 茎的测定 |
3 讨论 |
第四节 连钱草药材黄酮、有机酸类成份HPLC指纹图谱的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药材样品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稳定性试验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重复性试验 |
2.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5.1 指纹图谱的采集 |
2.5.2 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
2.5.3 共有峰的归属 |
2.5.4 相似度评价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连钱草中三萜酸类成份HPLC含量测定的研究 |
第一节 三萜酸类成分前处理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前处理方法的考察 |
2.2.1 提取方法与提取溶剂的确定 |
2.2.2 浸泡时间的考察 |
2.2.3 超声时间的考察 |
2.2.4 提取溶剂用量的确定 |
3 讨论 |
第二节 HPLC法测定连钱草中三萜酸类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齐墩果酸、熊果酸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关系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回收率试验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2.4.1 药材全草测定 |
2.4.2 茎的测定 |
2.4.3 叶的测定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连钱草药材中挥发性成份GC-MS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结果 |
3 讨论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关于黄酮、有机酸类成分的讨论 |
3. 关于三萜酸类成分研究的讨论 |
4. 关于挥发油类成分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连钱草的综合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材性状 |
2 混用情况 |
3 化学成分 |
3.1 黄酮及其苷类 |
3.2 有机酸类 |
3.3 挥发油类 |
3.4 萜类 |
3.5 生物碱 |
3.6 醇类 |
3.7 其他类 |
4 药理学活性 |
4.1 溶结石以及利尿利胆作用 |
4.2 抑菌活性研究 |
4.3 降血糖作用 |
4.4 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5 含量测定 |
6 临床应用 |
(9)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活血丹研究进展 |
1 植物学研究 |
2 化学成分研究 |
2.1 萜类化合物 |
2.2 黄酮类化合物 |
2.3 有机酸类化合物 |
2.4 其他化合物 |
3 活血丹药理研究 |
4 栽培学研究 |
第二节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 |
1 形态学特征评价 |
2 生态适应性评价 |
3 生物学特性评价 |
4 遗传特性评价 |
4.1 生化标记 |
4.2 DNA分子标记 |
5 品质性状评价 |
5.1 感观评价法 |
5.2 显微评价法 |
5.3 理化分析评价法 |
5.4 指纹图谱评价法 |
5.5 生物效价评价法 |
6 抗逆性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活血丹种质资源收集与特征特性观测分析 |
第一节 活血丹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线路调查与样地调查 |
1.2 种质收集与保存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在我国的分布 |
2.2 活血丹分布地的地理气象因子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植物学形态比较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叶片变化 |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茎节及芽数变化 |
2.3 活血丹植株形态性状相关性 |
2.4 活血丹植株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活血丹生长发育进程观测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自然分布地概况 |
2.2 活血丹的年生长发育进程 |
3 讨论 |
第四节 活血丹种子萌发特性初探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活血丹种子发芽试验 |
1.2.2 活血丹种子贮藏条件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照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 温度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3 不同发芽床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4 贮藏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ISSR和AFLP分子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一节 基于ISSR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SSR体系确立 |
2.2 引物的扩增多态性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ISSR标记的优点 |
3.2 活血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二节 基于AFLP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FLP图谱与遗传多样性 |
2.2 多态位点比率 |
2.3 居群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DNA质量和浓度与AFLP指纹图谱的关系 |
3.2 AFLP标记的可靠性 |
3.3 AFLP标记用于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
3.4 AFLP标记与ISSR标记聚类结果的差异 |
第四章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品质评价 |
第一节 活血丹浸出物和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总黄酮超声提取法工艺优化 |
2.2 活血丹醇溶性浸出物的提取 |
3 讨论 |
3.1 活血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
3.2 活血丹醇溶性浸出物提取的溶剂浓度 |
第二节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活性成分积累动态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药材水分含量年动态分析 |
2.2 活血丹药材灰分含量年动态分析 |
2.3 活血丹药材浸出物含量年动态分析 |
2.4 活血丹药材总黄酮含量年动态分析 |
2.5 活血丹药材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积累动态 |
3 讨论 |
3.1 活血丹药材活性成分的选择依据 |
3.2 活血丹药材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积累特征 |
3.3 活血丹药材总黄酮和三萜酸类积累特征 |
第三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品质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水分含量差异 |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灰分含量差异 |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浸出物含量差异 |
2.4 不同活血丹种质总黄酮含量差异 |
2.5 不同活血丹种质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分析 |
2.6 活血丹化学成分含量地理变异规律 |
2.7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四节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重金属含量积累动态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药材Pb、Hg、Cd的含量年动态变化 |
2.2 活血丹药材Cu、As、Cr的含量年动态变化 |
2.3 活血丹药材重金属总量年动态变化 |
3 讨论 |
第五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Pb含量分析 |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u含量分析 |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d含量分析 |
2.4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r含量分析 |
2.5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As含量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活血丹营养品质评价 |
第一节 活血丹基本营养成分的积累动态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年动态分析 |
2.2 活血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年动态分析 |
2.3 活血丹中脂肪含量的年动态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基本营养成分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脂肪的含量差异 |
3 讨论 |
第三节 活血丹营养元素的积累动态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期活血丹常量元素积累特征 |
2.2 不同生长期活血丹微量元素积累特征 |
3 讨论 |
第四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营养元素成分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常量元素含量分析 |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3 讨论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水分与光照对活血丹生长及其药材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活血丹本草考证 |
1 基原植物本草考证 |
2 名称及别名考证 |
3 产地及野外生境考证 |
4 药用功效考证 |
5 采收期及加工方法考证 |
第二节 活血丹研究概况 |
1 资源分布 |
1.1 全球范围内资源分布概况 |
1.2 中国国内资源分布状况 |
2 生药学鉴别 |
2.1 基原植物 |
2.2 性状特征 |
2.3 显微特征 |
2.4 理化性状 |
2.5 差热分析法鉴别 |
2.6 光谱法鉴别 |
2.7 HPLC指纹图谱鉴别 |
3 生态学特性研究 |
3.1 生态适应性 |
3.2 性别表达 |
3.3 传粉生态学 |
4 栽培技术研究 |
4.1 种质资源评比 |
4.2 采收期及加工工艺 |
4.3 组织培养 |
5 化学成分 |
5.1 萜类成分 |
5.2 黄酮和黄酮苷类成分 |
5.3 有机酸类成分 |
5.4 挥发油类成分 |
5.5 其它成分 |
5.6 药材活性成分提取工艺 |
5.7 药材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
6 药理作用 |
6.1 抗菌活性 |
6.2 抗氧化活性 |
6.3 抗肿瘤活性 |
6.4 治疗腹泻作用 |
6.5 利胆、利尿作用 |
6.6 降血糖作用 |
6.7 临床应用 |
第三节 水分、光强与光质对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
1 水分 |
1.1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 水分胁迫对药用植物药材品质的影响 |
2 光强 |
2.1 光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2 光强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2.3 光强对药用植物药用品质的影响 |
3 光质 |
3.1 光质对植物光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光质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 光质对药用植物药材品质的影响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 研究目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活血丹生长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
第一节 水分胁迫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血丹的生长变化 |
2.2 不同水分处理对活血丹解剖结构的影响 |
2.3 不同水分处理对活血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活血丹对不同水分处理的生长响应 |
3.2 活血丹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形态结构响应 |
3.3 活血丹对不同水分处理的生理响应 |
第二节 水分胁迫对活血丹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分处理对活血丹药材中总黄酮含量与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水分处理对活血丹药材中熊果酸与齐墩果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活血丹在不同水分处理下活性成分的变化 |
3.2 水分胁迫对活血丹生长与药材品质影响综合分析 |
第三章 光强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
第一节 光强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强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2.2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与茎结构的影响 |
2.3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2.4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下表皮气孔特征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强对活血丹生长的影响 |
3.2 光强对活血丹结构的影响 |
3.3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气孔参数的影响 |
第二节 光强对活血丹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
2.3 光强对活血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4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3 光强对活血丹叶片中部分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三节 光强对活血丹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强对活血丹药材中总黄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光强对活血丹药材中熊果酸与齐墩果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
2.3 光强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次生代谢物质积累影响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光强对活血丹药材中总黄酮积累的影响 |
3.2 不同光强对活血丹药材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3 光强对活血丹生长、光合指标、荧光特性及次生代谢物质积累影响作用的综合分析 |
第四章 光质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
第一节 光质对活血丹生长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滤光膜光谱特征分析 |
2.2 光质对活血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与茎结构的影响 |
2.4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2.5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下表皮气孔参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质对活血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光质对活血丹解剖结构的影响 |
3.3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 |
3.4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下表皮气孔特性的影响 |
第二节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滤光膜光谱特征分析 |
2.2 不同光质下活血丹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
2.3 不同光质下活血丹叶片光合特征日变化 |
2.4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能量分配的影响 |
2.5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6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3 光质对活血丹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三节 光质对活血丹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活血丹药材中总黄酮含量与产量的影响 |
2.2 光质对活血丹药材中熊果酸与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
2.3 光质对活血丹生长及次生代谢物质积累影响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光质对活血丹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光质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其药材品质影响综合分析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连钱草中熊果酸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影响的研究[D]. 宋方帅.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2]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D]. 曾顺. 南昌大学, 2020(08)
- [3]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D]. 阿卜杜热合曼·努如拉(Abdurahman Nurulla).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外源水杨酸处理对活血丹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J]. 刘丽,李姿,马雪莲,郭巧生,窦道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 [5]白花蛇舌草及其制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A]. 杨培民,曹广尚.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医院药学分会学术年会世界中联中药专业委员会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暨北京药师协会慢病防治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 2014
- [6]不同产地连钱草药材质量分析和比较的研究[D]. 黄天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连钱草的综合研究进展[J]. 黄天赐,聂晶,张立群.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05)
- [8]HPLC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的含量[J]. 黄齐慧,张瑞辉,梁腾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19)
- [9]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D]. 刘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3)
- [10]水分与光照对活血丹生长及其药材品质影响研究[D]. 张利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