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及电磁法治疗乳腺增生67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其桓[1](2021)在《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子午倒臼针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组的治疗疗效,探讨子午倒臼针法在治疗乳癖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乳癖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方法: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妇科的72例乳癖(肝郁气滞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于患病对侧天宗穴施以子午捣臼针法。余穴予以常规针刺。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均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治疗均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约需连续治疗2-3个疗程。将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性能变化,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SPSS分析,(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肿块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均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差异显着(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癖的临床症状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本病都具有一定的疗效。(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罗莎沙,林秀苗,唐春凤,周哲屹[2](2021)在《扶阳罐温灸刮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文中研究说明乳腺增生由情志所伤,肝脾(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气结血瘀、痰凝郁聚所致,病因为肝郁痰凝、冲任失调。与乳腺关系最密切的是肝肾两经,其次是冲任两脉。扶阳罐集合温刮、温灸、推拿三大理疗方法,具有通阳、温阳、养阳之效,达到不耗损体内正气的同时去除体内毒邪的作用,重在调理人体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而使血液运行通畅。皮肤溃烂或者患有传染性皮肤病者禁用,过饱或饥饿时禁用。在情绪焦虑、紧张时,各脏腑功能均会受到影响,扶阳罐治疗效果降低。操作前需要排除扶阳罐相应的禁忌证,使扶阳罐温灸刮疗法达到最佳效果。
牟广华[3](2019)在《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组织增生症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组织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收治选用经中医辨证后的肝郁气滞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穴位中药非离子导入治疗,观察组50例在给予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并评估两组乳腺组织增生症疾病疗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对100例的疗效观察,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左右双侧乳腺腺体的厚度都有着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却只有左侧乳房腺体厚度才有明显减少,观察组在降低乳腺腺体厚度作用优于观察组。观察组及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疼痛的持续天数、目前疼痛分值和最痛分值均有明显降低,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后最痛分值和目前疼痛分值明显降低P>0.05,疼痛持续天数的P>0.05。穴位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在对疼痛的持续时间的降低、最痛分值及目前疼痛分值的控制上,与中药非离子导入法对比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两组在治疗过程中都出现少量过敏反应,对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穴位中药离子导入在治疗乳腺组织增生症中,其能显着改善乳房的疼痛及肿块症状,并能降低乳房腺体的厚度,减少乳房疼痛持续时间,最痛分值和目前疼痛分值,长期疗效好,安全舒适,值得推广应用。
杜晓红[4](2019)在《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治疗乳腺增生病乳房疼痛的临床疗效和透皮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治疗乳腺增生病相关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等临床疗效,并开展透皮吸收实验,研究玫瑰薄荷舒乳精油的透皮吸收性。方法:(1)临床试验:将纳入的12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玫瑰薄荷舒乳精油和安慰剂治疗,每天外用涂擦1次,连续使用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2)体外透皮实验:将玫瑰薄荷舒乳精油采用经皮局部给药的方法,以薄荷脑为促透剂,通过离体鼠皮气相色谱法测定玫瑰薄荷舒乳精油的透皮率,验证玫瑰薄荷舒乳精油的透皮吸收作用。结果:(1)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后,治疗组P=0.00<0.05,说明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治疗疼痛有效;对照组P=0.103>0.05,安慰剂治疗疼痛无效。(2)肿块大小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后,治疗组P=0.007<0.05,说明玫瑰薄荷舒乳精油缩小乳房肿块有效;对照组P=0.326>0.05,安慰剂缩小乳房肿块无效。(3)肿块质地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后,治疗组P=0.000<0.05,说明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改善肿块质地有效;对照组P=0.326>0.05,安慰剂改善肿块质地无效。(4)中医症候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后,治疗组P=0.000<0.05,说明玫瑰薄荷舒乳精油对于改善中医症候有效;对照组P=0.083>0.05,安慰剂改善中医症候无效。(5)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使用X2检验,X2=43.83,P=0.000﹤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着,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中医症候疗效使用X2检验,X2=105.043,P=0.000﹤0.05,两组有效率差异显着,且治疗组中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在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药疹,两组中过敏患者停药后药疹自行消退。除药疹外,两组患者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8)透皮吸收实验证明,该精油效用时间为5-6h,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累积释放。实验6h后,药物中薄荷脑透皮率超过39.86%,说明玫瑰薄荷舒乳精油中有效成分易于透过皮肤且能较好的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临床试验评分结果显示,玫瑰薄荷舒乳精油对于缓解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改善乳房肿块质地、改善相关中医症候有显着疗效。玫瑰薄荷舒乳精油中有效成分易于透过皮肤,使该精油能够较好的发挥治疗作用,且该精油具有较好的透皮性,能够迅速起效,使用方便,可以在临床使用,达到缓解乳腺增生病临床症状的目的。
谢宛君[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收集林毅教授诊治的乳癖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乳癖证型识别模式的建立,乳癖症状规律和林毅教授用药规律的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林毅教授2008年1月-201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治的乳癖病案原始资料,经过病案筛选及标准化处理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确定乳癖证型相关客观化指标,运用SPSS 19.0 CHAID决策树算法建立乳癖证型的决策树识别模型。最后以指定病种、指定证型专业需求为驱动,分析乳癖症状规律和林毅教授用药规律。结果:1.建立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案数据库共收集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案7632个,涉及患者5865人,按相关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乳癖病案593个建立数据库,涉及患者593人,描述症状或体征216个,处方药物155种。肝郁气滞案242个,痰瘀互结案152个,冲任失调案199个。2.基于CHAID决策树算法建立乳癖证型识别模型对筛选确定的 LH,E2,PRG,FSH,PRL,TSTO、E2/PRG、E2/TSTO、PRG/TST0 共 9个指标进行决策树分析,建立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3个乳癖证型识别模型。肝郁气滞证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90.34%、97.14%、92.28%,包括E2、FSH 2个属性,模型深度为2,共有10个节点,7个终节点,形成3条肝郁气滞证识别路线和4条非肝郁气滞证识别路线。痰瘀互结证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91.88%、76.39%、87.07%,包括E2、FSH、PRL 3个属性,模型深度为3,共有15个节点,10个终节点,形成2条痰瘀互结证识别路线和8条非痰瘀互结证识别路线。冲任失调证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87.18%、88.89%、87.80%,包括FSH、E2/TSTO、E2、PRG 4个属性,模型深度为3,共有17个节点,11个终节点,形成5条冲任失调证识别路线和6条非冲任失调证识别路线。3.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林毅教授乳癖论治经验共纳入593个病案,其中肝郁气滞案242个,痰瘀互结案152个,冲任失调199个。乳癖症状以乳房结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为主,乳房疼痛症状按性质分为胀痛、闷痛、刺痛、隐痛、串痛,考虑诱发或缓解等相关因素又可分为周期性疼痛、疼痛而气行觉舒,兼症常表现为不同证型的症候群。舌淡红或红,苔少或舌淡胖,边有齿印,脉弦,又可表现为细、数、涩、沉。遣方用药时,以疏肝理气为总则,用药功擅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利湿化痰、益气补血、滋阴补肾,其中健脾益气、消食类药物比例较大,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肝、脾、心、胃经用药最多,常拟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气滞证乳癖乳房疼痛多为胀痛或串痛,呈周期性,病情与情志有关,常伴急躁易怒、情志抑郁、喜叹气,胁胀胁痛、心烦失眠,舌质淡红,脉弦。亦可出现口苦、咽干等兼症,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化痰、化瘀散结止痛为基本法则,兼用健脾益气。处方药物的四气分类以温、寒为主,五味分类以辛、苦、甘为主,肝、脾、心、胃经用药最多。常用对药多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形式,组方规律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物群。痰瘀互结证乳癖乳房疼痛多为刺痛、闷痛、固定痛,夜间痛甚;常伴胸闷和月经量少等异常,舌淡紫或紫黯,舌有齿印,苔白,舌下脉络青紫,脉象可出现弦、涩、细等类型。可见纳呆恶食、咽部异物感等痰湿蕴结中焦症状。治疗上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基本法则,兼用理气健脾。处方药物的四气分类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分类以苦、辛、甘为主,肝、脾两经用药最多。常用药对多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组合形式,组方规律为逍遥萎贝散酌加补血活血药物群。冲任失调证乳癖乳房疼痛多为隐痛、闷痛,常伴腰痛、腰脊痛等骨关节症状,亦有颧红、盗汗等阴虚症状和四肢凉、畏冷、喜温恶凉、四肢凉等阳虚症状,舌淡或淡胖,边有齿印,脉沉,或舌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治疗上以温肾助阳、滋阴生津为基本法则,兼用消食除积。处方药物的四气分类以温性为主,平性、热性次之,且温性远较其他性味多;五味分类中甘味药物最多,咸、辛次之,且甘味远较其他性味多;归经以肾、肝两经最多,且两经药物远较其他归经多。常用药对多为六味地黄丸组成药物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6味药的相互配对,组方规律亦提示为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物群,但有温肾助阳和滋阴补肾两种分组倾向,主要通过熟地黄、白术产生联系。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的林毅教授治疗乳癖论治经验为:中体西用,病证结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五脏相关,肝为至要,脾肾并重,平衡为宗;溯源求新,知药善用,组方精妙,用药平和。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乳癖证型识别模型研究,在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案症状规律和用药规律的体现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可一定程度上给临床上诊断乳癖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苏丽卿[6](2019)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简称HMG)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处方(主穴)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四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HMG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8月。通过阅读筛选后,建立选穴处方(主穴)数据库,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HMG腧穴的选穴规律,包括取穴规律(主穴频次统计、归经分布、人体部位分布、特定穴频次统计)、配穴规律(主穴关联分析和配穴方法)和处方规律(取穴方法、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行针手法)三部分内容。结果:共检索出2077篇文献,筛选后纳入253篇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纳入文献中针刺治疗HMG的主穴共有88个。取穴规律为:主穴频次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膻中(12.27%)、乳根(9.14%)、屋翳(7.88%)、足三里(7.29%)、肩井(5.87%)、合谷(5.65%)、期门(5.43%)、太冲(5.35%)、肝俞(4.61%)和阿是穴(4.61%);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29.67%)、任脉(14.87%)和足厥阴肝经(11.45%);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42.30%)、下肢部(23.12%)和腰背部(18.44%);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18.51%)、交会穴(18.44%)和五输穴(14.65%)。配穴规律为:对高频次主穴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腧穴的两两配伍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支持度为35.97%,置信度为73.98%,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支持度为32.41%,置信度为77.36%,膻中-足三里,支持度为30.83%,置信度为79.59%等;配穴方法前三位分别为远近配穴(29.52%)、上下配穴(24.13%)和前后配穴(18.89%)。处方规律为: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39.92%)和按病取穴配合辨证取穴(31.62%)为主;56.73%的文献明确提及针刺补泻手法,其中以平补平泻法(29.80%)居多,仅有27.27%的文献提及使用行针手法。结论:本研究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规律,其中主穴使用频次前十分别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肩井、合谷、期门、太冲、肝俞和阿是穴;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下肢部和腰背部;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主穴关联分析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配穴方法前三分别为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和前后配穴;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和按病取穴结合辨证配穴为主;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中以平补平泻法为主;只有少数研究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行针手法。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具有一定规律可寻。本研究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但在临床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凌秋玲[7](2019)在《《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九针针具的相关文献,对九针针具的古今发展进行梳理,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从而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方法:本文以九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与《内经》九针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相关出土文物的考证及现代针刺针具的革新情况,梳理出《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脉络,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成果:对针灸针具以朝代梳理分析,春秋战国之前常用针具为砭石、陶针、骨针、草木针、青铜针;战国时期,出现铁制针具,并对人体的脉、经络及穴位等有较深入的认识,一直至秦汉时期古医家们在长期针刺治疗实践过程中,对金属针具的尺寸、形状及大小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功能、形制、尺寸不同的“九针”,而《黄帝内经》中九针相关的文献则是对早期金属针具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后世医家以《内经》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努力,使九针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各科疾病。元代医家通过文字记载的描述,绘制了有不同的九针图像,明末还创制眼科针具,即《审视瑶函》“金针拨障术”中使用的“金针图”,明清时期九针中毫针在针刺疗法、刺禁、临床治疗等方面得以扩充发展。针具的发展史不是单纯的“砭石→陶针→骨针→骨针→草木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激光针”的过程,而是螺旋式发展,相互交错,相互促进。针具发展是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上的革新和创造,与针具在提高治疗效率上是一致的。结论:按朝代梳理分析针刺针具材质的发展,表明每个时期的针具使用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叠的,并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针具的发展息息相关。
全玉彬[8](2017)在《壮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壮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作初步探讨,以明确壮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价值,亦为今后壮医针刺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壮医针刺组与中医针刺组,每组各30例。壮医针刺组根据壮医针刺的方法取穴治疗,中医针刺组选用常规中医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所有患者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记录所有纳入者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度、肿块大小、伴随症状及其总积分,再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结果:壮医针刺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中医针刺组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体疗效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到P>0.05,可以认为壮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与中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总体疗效相当。壮医针刺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伴随症状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到P<0.05,表明壮医针刺法在改善乳房疼痛度、乳房肿块大小、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1.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总体疗效相当。2.壮医针刺法在改善房疼痛度、乳房肿块大小、全身伴随症状方面的疗效显着,且安全有效。
黄梅[9](2014)在《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观察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藜香消核颗粒对性激素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藜香消核颗粒作用机理。(2)观察具有解郁散结,调理冲任功效的藜香消核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观察过程中根据病例排除标准治疗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7例,最终治疗组入组30例,对照组入组28例;另设12例健康组。治疗组给予藜香消核颗粒,对照组给予乳疾灵胶囊,并测定健康人的相关指标作对照。(1)临床疗效评估:1)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2)Vivi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乳腺,观察治疗前后超声分级改变;(2)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治疗前、治疗2月后各测一次;(3)流式细胞术测T细胞亚群CD3、 CD3+CD4+、 CD3+CD8+计算CD3+CD4+/CD3+CD8+的比值,治疗前、治疗2月后各测一次。3结果(1)临床疗效评估:1)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藜香消核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93.33%,乳疾灵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3)超声分级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性激素指标评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E2、PRL、E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H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E2、P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H、E2/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2/P比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功能评估:与健康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CD3+CD4+、CD3+CD4+/CD3+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CD3+CD4+、CD3+CD4+/CD3+CD8+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3+CD8+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藜香消核颗粒能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乳腺超声分级,提高乳腺增生病治疗的临床疗效。(2)CD3+CD4+、CD3+CD4+/CD3+CD8+水平降低,表明乳腺增生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失调。(3)藜香消核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及免疫学指标,具有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作用。(4)具有解郁散结,调理冲任功效的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多环节、多途径进行调节,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性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有关,临床疗效与乳疾灵胶囊相当。
张海珠[10](2008)在《消癖胶囊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症是一种以乳腺小叶,小管和末梢导管高度扩张呈囊肿样改变的乳腺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并有恶变为乳腺癌的可能,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本课题以名医经验方选题,为方便用药,提高药物稳定性,将汤剂制备成胶囊剂——消癖胶囊。消癖胶囊是由白芍、柴胡、莪术、郁金等八味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止痛、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活血破瘀、软坚散结的功效,是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的纯中药制剂。本课题研究是在临床可靠疗效的前提下,结合处方中药物成分的性质,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正交实验对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工艺、水煎煮工艺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以代表性有效成分为指标,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并对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为了确保制剂的质量和疗效,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TCL)、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制定了消癖胶囊的质量标准。建立了白芍、柴胡、浙贝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并建立了成品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最后对三批样品进行了三个月的初步稳定性实验考察,各考察项目均符合药典的规定。研究结果表明:消癖胶囊制备工艺简便可行,性质稳定,质量可控。
二、超声及电磁法治疗乳腺增生6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及电磁法治疗乳腺增生67例(论文提纲范文)
(1)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乳癖的中医治疗归纳 |
1 中药内服疗法 |
2 中药外敷疗法 |
3 针刺疗法 |
3.1 毫针针刺 |
3.2 电针针刺 |
3.3 火针治疗 |
3.4 浮针治疗 |
3.5 刺络放血 |
3.6 针刀治疗 |
3.7 蜂针治疗 |
4 灸法 |
4.1 间接灸 |
4.2 艾条灸 |
4.3 热敏灸 |
5 埋线治疗 |
6 耳穴治疗 |
7 推拿治疗 |
8 刮痧治疗 |
9 结论 |
临床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检查情况 |
1.3.1 医生触诊 |
1.3.2 影像及病理检查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1.1 取穴 |
2.1.2 针具 |
2.1.3 操作方法 |
2.1.4 疗程 |
2.2 对照组 |
2.2.1 取穴 |
2.2.2 针具 |
2.2.3 操作 |
2.2.4 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客观指标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西医疗效评价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患者年龄 |
3.1.2 患者病程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2.1 治疗前疼痛评分 |
3.2.2 治疗前肿块评分 |
3.2.3 治疗前总体评分 |
3.2.4 治疗组疗效 |
3.2.5 对照组疗效 |
3.2.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 |
4 依从性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乳癖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2.1 肝郁气滞 |
1.2.2 肾精不足,冲任失调 |
1.2.3 脾胃虚弱,痰凝血瘀 |
2 现代医学对乳癖的认识 |
2.1 西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 |
3 交叉取穴法 |
4 缪刺法的现代应用 |
5 子午捣臼针刺法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6 选穴依据 |
7 小结 |
8 不足 |
9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扶阳罐温灸刮疗法治疗乳腺增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扶阳罐温灸刮疗法 |
2 操作步骤、动作要领、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
2.1 操作步骤 |
2.2 动作要领 |
2.3 禁忌证 |
2.4 注意事项 |
3 与传统火罐、气罐的联系与区别 |
4 扶阳罐温灸刮疗法治疗乳腺增生 |
5 典型病案 |
(3)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组织增生症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中医诊断标准 |
1.2 方法 |
1.3 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间疗效对比 |
2.2 超声结果对比 |
2.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腺体厚度对比 |
2.2.2 治疗前后评分对比 |
2.3 治疗组及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的比对 |
3 讨论 |
3.1 西医对乳腺增生的探讨 |
3.1.1 乳腺的一般生理变化 |
3.1.2 乳腺与各相关激素的关系 |
3.1.3 乳腺增生的病理形态 |
3.1.4 乳腺增生的影响因素 |
3.1.5 相关检查 |
3.1.6 治疗方式 |
3.1.7 手术 |
3.2 中医对乳腺增生的探讨 |
3.2.1 非药物治疗 |
3.2.2 中医药物治疗 |
3.2.3 现代技术疗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治疗乳腺增生病乳房疼痛的临床疗效和透皮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临床病例的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调查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随机方法 |
1.5 治疗方法及药物 |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 疗效标准 |
3.1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
3.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5 数据收集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8 研究结果 |
8.1 患者一般资料 |
8.2 临床疗效分析 |
8.3 药疹 |
8.4 其他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玫瑰薄荷舒乳精油的透皮性研究 |
1 仪器及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离体皮肤制备 |
2.2 离体透皮实验 |
2.3 玫瑰薄荷舒乳精油中薄荷脑的含量测定 |
2.4 玫瑰薄荷舒乳精油透皮吸收率的测定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外用制剂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乳腺增生病中西医研究现状 |
一、MGH西医研究现状 |
二、MGH中医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乳癖证治规律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林毅教授治疗乳癖临证经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不足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 |
第一节 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
一、病案资料来源 |
二、病案资料筛选 |
三、数据库建立 |
四、质量监督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病证候识别模型的建立 |
一、资料来源 |
二、相关标准 |
三、确定客观化指标 |
四、样本含量估算 |
五、数据预处理 |
六、质量监督 |
七、统计学方法 |
八、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林毅教授乳癖论治经验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相关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决策树方法建立的乳癖证型识别模型 |
一、CHAID决策树方法定义与优势 |
二、乳癖证型识别模型的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林毅教授乳癖论治经验 |
一、总体情况分析 |
二、肝郁气滞证情况分析 |
三、痰瘀互结证情况分析 |
四、冲任失调证情况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研究 |
1.1.1 病名概述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临床表现 |
1.1.4 西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 |
1.2.1 病名概述 |
1.2.2 病因病机 |
1.2.3 针刺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
1.2.4 辨证分型 |
1.2.5 中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文献研究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
2.2 统计结果 |
2.2.1 文献类型 |
2.2.2 干预措施 |
2.2.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 |
2.2.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 |
2.2.5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 |
第三章 讨论 |
3.1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探讨 |
3.2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探讨 |
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对“九针”古代文献的研究 |
1.1 九针之源 |
1.2 九针之形 |
1.3 九针之用 |
1.4 使用要领 |
1.5 《内经》九针的临床应用研究 |
2. 现代九针针刺针具的文献研究 |
2.1 传统针具的改进 |
2.2 现代技术的引进 |
3. 常用针具的分类 |
3.1 浅刺针具 |
3.1.1 无创痛浅刺针具 |
3.1.2 浅刺营卫针具 |
3.1.3 深刺针具 |
3.2 带刃针具 |
3.3 穴位刺激针具 |
3.4 针刺治疗中的针具选择 |
3.4.1 针具选择与疾病不同病期局部病理相应 |
3.4.2 针具选择应与疾病所在层次及部位相应 |
3.4.3 针具选择应与患者体质和适应性相合 |
3.4.4 因病施治,注重手法 |
3.4.5 多种针具配合,以求实效 |
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部分 针具的发展史 |
1. 战国及以前针具的发展 |
2. 战国后至秦汉时期针具的发展 |
3. 内经时代后至建国前针具的发展 |
第二部分 针具材质的发展分析 |
第三部分 针具发展与生产水平的关系 |
第四部分 针具的发展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
1. 丰富针刺治疗方法 |
2. 促进针刺理论发展 |
3. 扩大疾病治疗的范围 |
4. 加强针针刺安全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
(8)壮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来源 |
1.3 受试对象的选择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3.3 壮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出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技术路线 |
2.2 样本含量与分组方法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2.9 临床质量控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治疗前基线资料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积分情况对比分析 |
3.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 |
3.4 壮医针刺组治疗前后各项积分情况对比分析 |
4 讨论 |
4.1 立题意义 |
4.2 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 |
4.2.1 西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4.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4.2.3 壮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4.3 治疗情况 |
4.3.1 西医学治疗近况 |
4.3.2 中医学治疗近况 |
4.3.3 壮医学治疗近况 |
4.4 壮医针刺疗法 |
4.5 选穴依据 |
4.5.1 中医针刺 |
4.5.2 壮医针刺方案讨论 |
4.6 疗效分析 |
4.7 安全性分析 |
4.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一般资料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纳入标准 |
5 排除病例标准 |
6 分组与对照 |
7 治疗方案 |
7.1 治疗药物 |
7.2 治疗方法 |
7.3 检测项目及方法 |
8 疗效性指标观测 |
9 临床理化指标 |
9.1 超声指标检查 |
9.2 黄体期血清 E2、P、PRL、LH 测定 |
9.3 T 细胞亚群检查 |
10 疗效评定 |
11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病例纳入与脱落 |
2 两组疗效评定 |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分级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 E_2、P、PRL、LH 变化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变化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内治法 |
1.2.1 辨证论治 |
1.2.2 专方、经验方 |
1.2.3 按月经周期治疗 |
1.3 中医外治法 |
1.3.1 中药局部敷贴外洗 |
1.3.2 针灸治疗 |
1.3.3 推拿疗法 |
1.3.4 其他疗法 |
1.4 综合疗法 |
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2.1 对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
2.2 药物治疗 |
2.2.1 维生素类药 |
2.2.2 碘剂 |
2.2.3 性激素类药 |
2.3 手术治疗 |
2.4 心理干预治疗 |
3 藜香消核颗粒分析 |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5 藜香消核颗粒的疗效分析 |
5.1 藜香消核颗粒对改善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的作用 |
5.2 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超声表现的作用 |
5.3 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性激素的调节作用 |
5.4 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乳腺增生病门诊病例搜集简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消癖胶囊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乳腺增生概述 |
二、消癖胶囊原料药研究概况 |
第二章:实验研究 |
一:消癖胶囊剂的工艺研究 |
(一) 消癖胶囊剂的处方组成 |
(二) 剂型的选择 |
(三) 制备工艺路线的拟定 |
(四) 制备工艺研究 |
1、实验材料来源与鉴定 |
2、挥发油提取工艺考察 |
3、挥发油包合工艺考察 |
4、水煎煮正交实验考察 |
5、浓缩、干燥 |
6、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7.小结 |
二:消癖胶囊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1、定性鉴别 |
2、含量测定 |
3、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三章:讨论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四、超声及电磁法治疗乳腺增生6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其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扶阳罐温灸刮疗法治疗乳腺增生[J]. 罗莎沙,林秀苗,唐春凤,周哲屹. 河南中医, 2021(03)
- [3]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组织增生症的疗效评价研究[D]. 牟广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4]玫瑰薄荷舒乳精油治疗乳腺增生病乳房疼痛的临床疗效和透皮性实验研究[D]. 杜晓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D]. 谢宛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D]. 苏丽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D]. 凌秋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壮医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研究[D]. 全玉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藜香消核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黄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10]消癖胶囊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张海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