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驮式肝移植联合肾移植一例的护理体会

背驮式肝移植联合肾移植一例的护理体会

一、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金自慧[1](2012)在《7例肝肾联合移植临床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症、手术技巧、治疗经验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我中心开展的7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有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包括胸腔积液2例,腹腔内出血1例,胆道并发症1例。所有并发症均给予保守治疗。7例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物均立刻发挥功能,血.肌酐在1周内恢复正常。除1例多囊肝、多囊肾患者于肝肾联合移植术后11个月出现肺部细菌感染,之后并发真菌感染,于术后13个月死亡外,其余6例均存活。术后随访肝肾功能正常,均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截至末次随访,最长存活已达7年。结论:肝肾联合移植被证明是治疗合并有肝和肾终末期疾病的一个良好的手段。然而,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病人病史长,一般情况差,常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此外,由于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创伤大,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风险大,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也相当重要。由于肝肾联合移植手术能够同时治疗肝肾两个脏器的疾病,而且具有其独特的免疫学特点,移植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值得推广

华学锋,张彤,洪良庆,张琪,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2](2010)在《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体会(附10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时间、供肝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功能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5例,其中合并药物性肾衰竭1例、移植肾失功1例、肝肾综合征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肾衰竭2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例;先天性多囊肝和多囊肾(polycystic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PCLKD)1例;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狭窄并肾衰竭1例。肝移植采用改良背驮术式,肾移植采用常规移植方法,将移植肾置于左髂窝或右髂窝。手术均获成功,肝移植手术时间(444±175)min,肾移植手术时间(184±36)min;移植肝和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为8min以内;术中出血量(3367±1726)ml。术前严重感染的5例,术后1周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5例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术后反复肺部感染,给予呼吸机辅助支持治疗、积极抗感染后治愈,其余4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5例患者均存活,生存1232个月,受者和移植物功能良好。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功能同时受损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病例,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术中控制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杨德君[3](2009)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题背景随着器官保存、麻醉、免疫抑制剂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完善,肝移植在近十年得以飞速发展,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明显提高,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然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biliary complications,BC)的发生率仍高达8%–25%,死亡率1%–5%,成为肝移植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位置尤为突出。近年来,在BC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明确BC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力争做到对BC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肝移植远期疗效的关键。目的回顾分析本科室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发生的高危因素,寻找诊断、治疗和预防胆道并发症的线索,为临床上处理BC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98例。完整收集到185例病例,对其中181例病例术前、术中及术后可能影响BC发生的相关变量作统计学分析。术前资料包括受体年龄、性别、原发病、Child评分、ABO血型、供肝冷热缺血时间等;术中资料包括不同移植术式、胆道重建方式及二次热缺血时间等;术后资料包括肝动脉血流峰值流速(HApeak)、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门静脉血流平均流速(PVmean)、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等,同时通过临床表现及各种造影检查密切监测术后胆道系统情况。使用SAS 9.1.3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BC及缺血性BC发生时肝功能指标(TBIL、ALT、ALP、GGT)变化;比较04-05年组和06-08年组两组BC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按照各种不同类型的BC发生与否分为发生组(n)和未发生组(对照组,181-n),对发生与对照组间各因素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计算相对危险度即优势比(odds ratio,OR),最后得出各种BC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即高危因素。结果26例受体术后发生BC (14.4%,BC组),其中胆道狭窄21例、胆漏6例、结石1例、单纯胆道感染1例;另155例未发现BC(非BC组)。04年1月至05年12月发生BC20例(20/95),06年1月-08年12月发生BC6例(6/86),两组BC的发病率差异显着(P<0.05)。1.BC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情况BC组肝功能指标与正常值比较:TBIL、AL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且增加幅度基本一致,GGT、ALP的增幅一致且更为显着。2.04-05年组和06-08年组的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发病率差异显着(P=0.007);两组间术前各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显示:术中胆道重建技术的改良,即改胆总管端端连续缝合为后壁连续前壁间断缝合对减少BC的发生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2);反之,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PVmean)异常(P =0.0167)、术中大量失血(P=0.0205)及无肝期的延长(P=0.0308)则显着增加BC的发生率。单因素分析尚认为缩短冷保存(P=0.008)及二次热缺血时间(P=0.0076)有减少BC发生率的趋势。3.各类BC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术后1天和1周时HARI的异常、“T”管留置均是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天及1周时HARI的异常亦会增加ClavienⅢb以上BC的发生。无肝期的延长会否增加BC的发生尚无定论。对非吻合口BC而言,术后1周HARI异常显着增加其发生率,多因素分析尚认为术后1天和1周时HARI的异常有增加缺血性BC发生率的趋势;对单纯吻合口BC而言,原发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血管并发症及术后1天的HARI异常是影响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C依然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难题。包括改进缝合技术在内的胆道重建技术的改良对于降低BC发生率有积极意义;T管的放置有可能增加肝移植术后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不会增加缺血性、非吻合口狭窄及危及生命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动脉血流异常的存在是BC尤其是缺血性、非吻合口BC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冷保存时间及二次热缺血时间可能会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尽量杜绝,进一步改进术中分离和动脉吻合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方面;Clavien分级系统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分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尽量避免ClavienⅢb级以上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可能同样与保证胆道血供的通畅和充足有关;积极并切实有效的处理早期胆道并发症意义重大。肝功能有关指标增加幅度的差异和RI值的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BC并预测预后。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可减轻BC的危害。多途径、全方位,系统化的预防将大大降低BC的发病率。

樊华,金中奎,贺强,郎韧,韩东冬,寇建涛,李立新,秦建民,陈大志[4](2007)在《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方法14例再次肝移植患者,其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缺血性胆道并发症(9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及重度药物性肝损害(1例)。再次肝移植均采用改良背驮式,供、受者的门静脉均采用端端吻合;8例供、受者的肝动脉仍行端端吻合,6例供肝动脉经搭桥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吻合;2例的供肝胆管与受者的空肠行Roux-en-Y吻合,12例的胆管行端端吻合。结果14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别为16.4±7.2和22.5±7.9(P<0.05),手术耗时分别为(553.3±85.4)min和(796.4±125.2)min(P<0.05),无肝期时间分别为(63.4±29.6)min和(102±32.8) 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7.3±348.3)ml和(2589.3±429.7)ml(P<0.05)。14例中,死亡4例,均为MELD评分≥25分者。结论术前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及防治术后感染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冯小芳,潘夏蓁,伊丽莎,林碎钗[5](2006)在《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的术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的术后护理。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2例行胰肾联合移植术患者,1例术后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恢复良好,1例术后第3天死于心脏猝死;3例行肝肾联合移植术患者,1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肾衰,经血透治疗3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2例恢复良好。认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细致的移植器官功能观察、排斥反应监测以及感染预防是术后恢复的关键。

刘慧玲,李玲,周佩如[6](2005)在《1例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术后护理》文中认为

徐健[7](2005)在《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及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监测 目的:1、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SLKT)模型;2、研究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与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80只,Wistar大鼠40只,随机、配对分为三组,每组为20对。供肝肝上下腔静脉用显微外科技术缝合,双袖套法吻合肾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右肾动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受体肾动脉吻合,用支架管重建胆道和输尿管。Ⅰ组为SD→SD同品系间肝肾联合移植组作为对照组;Ⅱ组为Wistar→SD原位肝肾联合移植CsA处理组,术后予以CsA2mg·Kg-1·d-1皮下注射;Ⅲ组为Wistar→SD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排斥组;移植后不予免疫抑制剂治疗。2、检测各组术前、术后1、3、5、7d血谷丙转氨酶(ALT)及血肌酐(Cr)的变化的,并于术后第1、3、5、7d采血以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2、IFN-γ、IL-10、IL-6含量,同时获取移植肝、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1、手术时间:供体手术38±5min;受体无肝期为20±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81±13min。以手术后存活大于2天作为手术成功标准,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Ⅰ组80.0%(16/20),Ⅱ组70.0%(14/20),Ⅲ组80%(16/20)。血生化结果:术后Cr第1d、3d、5d、7dⅠ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较术

杨定华,彭民浩,卢榜裕,陈希刚,刘敬臣,陈滨,肖开银,黎乐群,覃晓,彭涛,覃忠[8](2004)在《背驮式肝移植成功19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总结背驮式肝移植成功的经验。方法 从 1996年 6月 2 6日开始施行首例肝移植至 2 0 0 4年 6月为 19例患终末期肝病的受者施行了背驮式肝移植 2 0次。 19例受者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例 ,硬化性胆管炎 1例 ,肝炎后肝硬化 6例 ,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 9例 (<5cm 4例 ,晚期肝癌 2例 ) ,多发性肝囊肿并肾囊肿 2例 (其中 1例施行了肝肾联合移植 ,另 1例先施行了背驮式肝移植 ,因慢性排斥反应 ,3个月后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 16例 17次供肝流出道采用受体的肝右肝中肝左静脉成形为一个口与供体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 ,3例供肝流出道采用受体的肝中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前壁成形为一个口与供体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在胆道重建时 ,11例 12次为胆总管端 -端间断吻合T管引流 ,8例胆总管端 -端间断吻合无T管引流。结果 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存活 14例 ,4年 6个月 1例 ,1~ 3年以上 7例 ,6个月以上 3例 ,3例不足两个月 ,出院的患者都恢复工作。死亡 5例中第 1例术后 4 9天死于霉菌性败血症 ,2例多发性肝囊肿并肾囊肿施行肝肾联合移植分别于术后 31天和 3个月死于移植肾无功能。 2例晚期肝癌于术后 3个月和 5个月死于肝癌复发。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术可以作为一个常规术式应用。

钟丽[9](2002)在《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提出

赵芳,杨显红,莫新少[10](2001)在《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二、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7例肝肾联合移植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体会(附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研究方法
结 果
讨 论
    一、肝肾联合移植适应证
        1. 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同时累及肝、肾两个脏器:
        2.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伴严重肾功能损害:
        3. 终末期肝病合并肾损害或终末期肾病合并肝损害:
        4. 肝肾综合征 (hepatorenal syndrome, HRS) :
    二、手术方式选择
        1. 供体选择及手术:
        2. 受体手术选择:
    三、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
    四、肝肾联合移植中移植肝对移植肾的免疫保护作用
    五、肝肾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

(3)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前言
    一、分类标准和方法
    二、发病机制
    三、诊断方法及标准
    四、治疗方法
    五、预防策略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一般结果
    二、血管并发症及排斥反应
    三、胆道并发症
    四、胆道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分析
    五、几种特殊类型BC 的独立高危因素分析
    六、肝移植术后三大并发症构成比
讨论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二、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
    三、BC 的早期诊断与预后预测
    四、关于BC 治疗的三点体会
    五、BC 的预防要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研究中的共识与争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1例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术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2.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 饮食护理
    2.4 人文关怀

(7)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二、ABSTRACT
三、目录
四、正文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及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监测
    第二部分 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的临床研究
    第三部分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
    附图及照片
五、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六、综述
七、缩略词表
八、致谢
九、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8)背驮式肝移植成功1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式[1]
    1.3 抗排斥治疗
    1.4 预防感染
2 结 果
2 讨 论
    3.1 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技术要点
    3.2 血管和胆管并发症的防治
    3.3 肝移植的适应证
    3.4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排斥反应
    3.5 术后乙型肝炎复发预防

(9)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术前准备
    2.1 组织大会诊。
    2.2 心理护理。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监测。
    3.2 呼吸道管理。
    3.3 肝肾功能监护。
    3.4 排斥反应的监测。
    3.5 免疫抑制和控制感染。
    3.6 一般护理。

(10)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手术方式
3 心理护理
4 术后护理
    4.1 呼吸循环功能的监护:
    4.2 移植肾功能的护理:
    4.3 移植肝功能的护理:
    4.4 排斥反应的观察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4.4.1 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器官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
        4.4.2 免疫抑制剂采用
    4.5 感染的预防:
        4.5.1 加强消毒隔离制度。
        4.5.2 加强基础护理。
        4.5.3 加强各种导管的护理。
        4.5.4 正确采集各种培养标本, 为确定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四、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7例肝肾联合移植临床报告[D]. 金自慧. 山东大学, 2012(02)
  • [2]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体会(附10例分析)[J]. 华学锋,张彤,洪良庆,张琪,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器官移植, 2010(05)
  • [3]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D]. 杨德君.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4]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体会[J]. 樊华,金中奎,贺强,郎韧,韩东冬,寇建涛,李立新,秦建民,陈大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7(05)
  • [5]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的术后护理[J]. 冯小芳,潘夏蓁,伊丽莎,林碎钗. 护理与康复, 2006(05)
  • [6]1例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术后护理[J]. 刘慧玲,李玲,周佩如. 广东医学, 2005(07)
  • [7]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徐健.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8]背驮式肝移植成功19例报告[J]. 杨定华,彭民浩,卢榜裕,陈希刚,刘敬臣,陈滨,肖开银,黎乐群,覃晓,彭涛,覃忠. 广西医学, 2004(09)
  • [9]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J]. 钟丽.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S2)
  • [10]1例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的护理体会[J]. 赵芳,杨显红,莫新少.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S1)

标签:;  ;  ;  

背驮式肝移植联合肾移植一例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