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校园跨国企业新的竞争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艺星[1](2021)在《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并购来拓展自己的业务,达到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战略意图。但是受限于互联网企业并购的自身缺陷,加之并购双方企业组织架构、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的不同,容易导致其陷入传统企业不具有的财务风险,成为阻碍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研究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过程,并以此构建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对确保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猫眼公司和微影时代的合并案例,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该案例活动中并购主体的基础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并购动因,同时就此次并购活动过程作出具体描述,针对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识别与分类,并将并购过程前中后期出现的风险分别归纳为定价风险、融资支付风险、财务整合风险,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得到了并购案例详细的财务风险等级。基于猫眼企业并购微影时代的案例分析,就并购过程产生的各类财务风险进行总结,并以此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为今后互联网企业避免并购财务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康曦[2](2021)在《文化差异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实证研究 ——基于制度质量的视角》文中提出
魏倩[3](2020)在《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来华发展,它们凭借领先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创新竞争力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小型跨国公司要想在与本国制度和文化差异极大的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突破制度约束,获取相应的组织合法性,反之,企业若没有及时制定提调整好策略,就无法适应中国的制度环境,导致在华发展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对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在中小型跨国公司面对制度约束时组织合法性获取问题。本文尝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组织合法性理论,对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中小型跨国公司面对制度约束时,采取何种策略获取组织合法性。本文将V公司进入中国至今的发展过程分为市场建立阶段、企业市场拓展阶段和市场转型阶段。然后,以组织合法性维度理论以及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理论为基础,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影响作为外部条件,对案例对象的合法化行为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各个阶段采取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以及组织合法性维度与获取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对企业获取组织合法性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中小型跨国公司的特殊性,组织合法性获取也与大型跨国公司存在差异。企业不同阶段侧重的组织合法性维度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前一阶段所获取的组织合法性,有可能会促进下一阶段组织合法性的获取。而组织合法性获取时所采取的策略也不是单一的。政策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对于中小型跨国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均有影响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小型跨国公司在制度理论下获取合法性的研究空缺,为中小型跨国公司有效运行和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于中国企业面临东道国制度障碍获取合法性时,提供一些启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吕俊玲[4](2020)在《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9年我国GDP总量突破99.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升至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增至30%,全年GDP增速为6.9%,中国现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国际经济发展载体,可以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际要素的灵活流动提供新载体,被誉为“经济腾飞的新航擎”。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经济领域的探讨的热点论题。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立足以上现实背景,以对外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顺梯度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构建中国向发展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的整体框架。其次,从宏观投资效应视角和中观投资动机视角阐述了OFDI的内在机理,探讨OFDI对母国产业的影响机制。本文总结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顺梯度OFDI主要通过边际产业转移和分摊企业研发成本两个链条促进母国产业升级:(1)中国顺梯度OFDI→本国生产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2)中国顺梯度OFDI→获取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发展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再次,利用2004至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关性;将产业升级具体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TL)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TS),采用空间杜宾回归模型,从全国、地区及不同时间段三个层面实证研究顺梯度OFDI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理论机制分析表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OFDI是通过边际产业转移和分摊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两个渠道促进产业升级。通过转移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关产业,释放生产要素和资源,促进劳动力流向其他产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第二,实证回归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效率提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三二一”高级化方向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攀升;第三,中国顺梯度OFDI的潜力有待深入开发。投资领域集中在能源行业,投资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化。另外,我国顺梯度OFDI的投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投资主体性质单一,投资领域则主要集中能源行业,投资领域狭窄;第四,我国顺梯度OFDI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正在凸显。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扩大中国顺梯度OFDI中的效率寻求型模式,因地制宜,即制定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投资政策。政府应该鼓励引导企业继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到中国顺梯度OFDI经济建设中。
李贺怡[5](2020)在《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在高速发展,同时互联网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各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领域中也逐步衍生了新的管理模式,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仍然保留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又以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让财务流程的处理得到了简化,使财务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创新之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经在很多知名企业中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在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得到了各行各业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不断的推广,受到很多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领域专家的青睐。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很多领域与世界迅速接轨,经济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逐渐走出国门,开展全球的经营模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财务共享模式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所熟知。目前,我国各企业的财务共享模式还未成熟,正处于成长时期,还需不断的完善,但也有部分企业在使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将其发展到较高的世界水平。因此,在我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还未达到均衡发展的标准,在很多实际应用方面还有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进行解决。本文以TP集团为例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实际案例进行研究的形式,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搭建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了国内外现在对财务服务共享的研究现状,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背景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二部分,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简述。第三部分:结合TP集团的实际问题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列明了目前TP集团需建立共享服务模式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介绍了TP集团的现状情况,对TP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结合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现状,对未来发展的过程提供保障措施。第六部分:通过对TP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对财务共享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骁[6](2020)在《跨界经营中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合法性构建 ——基于乐视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跨界经营是互联网背景下虚拟经济产业链与实体经济产业链的“跨链”重组现象。在高度动态化和不确定商业环境中,跨界已成为企业创新成长的一种新逻辑,互联网技术产业化和产业互联网化成为未来商业浪潮的两大主旋律。跨界经营作为一种“破坏式创造”,从跨界创新活动伊始就可能会面临合法性缺失的风险,不但无法保证获得“熊彼特租金”,反而还会拖累原有主业发展,极易陷入“一跨就垮”的经营困局。从根本上说,离开了市场对其组织身份的认可,跨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极易受到外界质疑。然而,学术界对跨界经营中组织身份与组织合法性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成立于2004年的乐视网,从创业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全产业链业务以及跨产业生态系统,但是,乐视后期的努力没有完全达到颠覆既有产业系统的成效。本文以乐视为研究对象,探讨跨界经营企业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身份合法性的相互关系,利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提炼和归纳出关键范畴以及范畴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构建出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身份同一性、组织身份合法性的交互模型。研究表明:(1)跨界经营企业的组织身份变革受身份缺口和身份歧视引发的组织身份威胁所驱动;(2)跨界经营企业的组织身份变革包括限制性变革范式和引导性变革范式,其中,限制性组织身份变革具有弱沟通、高计划、封闭性、单向性的特征,引导性组织身份变革具有强沟通、高应变、开放性、双向性的特征;(3)组织身份变革过程的操纵性和活跃度是决定组织身份同一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组织身份变革范式表现出不同的操纵性和活跃度,相对而言,限制性组织身份变革具有较高操纵性和较低活跃度,引导性组织身份变革具有较低操纵性和较高活跃度;(4)组织身份同一性在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合法性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跨界经营中组织身份变革对组织合法性构建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挖掘出组织身份合法性构建过程中的“双重力量”,从而以组织身份为出发点,为跨界企业实施身份变革和塑造组织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韩菁旭[7](2020)在《中国PM煤炭集团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条件,在较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煤炭工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关键性行业。平顶山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依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高速增长了五十多年,综合实力一度排在河南省各地市的前列。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对重工业的节能减排要求,很多重污染企业纷纷关停,这就对以煤炭所在的第二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平顶山市出现了GDP连年下滑的困境。如何在困境中实现能源资源型企业的成功转型,不仅是PM煤炭集团在考虑的问题,也是全国能源资源型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PM煤炭集团是平顶山重点国有大型企业,建成于平顶山煤炭业开发初期,随着其战略结构调整、重组合并、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逐渐发展成为平顶山经济支柱。但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随着煤炭“黄金十年”一去不复返,随着新能源开发、进口煤挤压、全球气候变暖、PM2.5污染程度加剧、节能减排制约和能源新技术革命等形势的进一步冲击,PM煤炭集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集团生存的必然选择。但是集团目前转型效果并不明显,作为PM煤炭集团主要盈利项目的煤矿,仍然是企业转型的关键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不断优化PM煤炭集团的战略转型方法和思路。本文首先阐述了PM煤炭集团发展历程、转型进展,分析目前PM煤炭集团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多元化经营管理理论,在对其转型现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其外部环境、分析其内部环境的资源和经营现状、标杆法分析了转型成功的企业案例经验。通过对PM煤炭集团转型进行研究,发现集团目前在产业、技术、人力、管理、环保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该企业进一步转型方向,提出通过优化资产组合、加强科技支撑、健全人才体系、深化管理改革、构建绿色产业五个相对应的优化方案,在企业技术、制度、资金内部保障和国家、地方政策外部保障的前提下,寻求强大合作伙伴,改善该集团目前转型的困境,同时为其他类似煤炭企业的合理转型提供借鉴。
肖林[8](2020)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对接国际惯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优化对外投资结构,稳步推进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积极在全球各国并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因而获得了迅速增长。早在2003年的时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仅为332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高达19822.7亿美元。而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上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从宏观上看对外直接投资能化解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释放闲置资金用于其他优势产业的投资,从微观上看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可以获得国外稀缺的自然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获取优秀的管理经验以及拓宽营销渠道,对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这些功能从理论上说能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整体上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那么其中到底多大是由对外直接投资所引起的呢?本文利用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以及多样化指数分析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时发现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不同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对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呢?本文将通过以下五个部分内容进行叙述: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本部分内容首先分析了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认为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问题都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因而研究这两个热门话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文献,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总结。接着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四种研究方法,认为本文的不足在于应在模型中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微观企业对外投资案例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接着扩展到理论层面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现状分析章节。从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国别分布以及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从三次产业占比情况以及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并对比了各区域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现状。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本部分内容通过Stata16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利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而分地区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显着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并且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略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虽对产业结构具有促进作用,但在统计上不显着。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部分。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分别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分别提供政策建议。
缪奇[9](2020)在《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研究 ——以深圳、青岛、苏州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异地办学机构如何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兴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历史分析—案例研究—揭示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把我国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梳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经历了国家宏观控制下,少数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高校配合的小规模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8);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9),大批中心城市引进重点高校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大学城(园)模式;进入质量攻坚阶段(2011-至今),新兴中心城市主导,引进大量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合作,注重提升高校地方贡献度,形成引进、监管、创新发展一套完整的体系;并根据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的目标与受益者、结构与治理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分为互利垂直型、互利水平型、公益垂直型、公益水平型四种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类型。第二章是从国家宏观战略规划导向、城市现实发展需要、高校变革与创新、高等教育市场的繁荣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动机与原因,解释高校异地办学的行动。首先是国家层面,面临进入高质量创新发展阶段的挑战,出台一系列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导新兴中心城市承担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使命;其次是城市层面,新兴中心城市面临优质高教资源供需结构失衡、要素禀赋与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发展模式与理念转变的挑战与需要;再次是高校层面,收到创新创业精神影响,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场景;深度参与融入创新链与产业链;在全球灵活配置重要发展资源;建立资源依赖网络,增加被依赖性;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最后是市场层面,中心城市与重点高校面临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升级与人才竞争加剧。第三章是对深圳、青岛、苏州三个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案例研究。首先根据Rothwell政策工具分类,分析每个城市近6年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政策工具,整理引进设立的高校异地办学机构,深圳构建了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具备高起点、规划、投入、水平、标准,范围广的特点,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促进“科教产城”融合发展;青岛实施“六大行动”,其政策体系具有示范性、精细化、跨区域、特色化的特点,注重系统引进,强调科技创新与转化;苏州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推动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体系;其次总结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路径包括:科学规划构建政策环境,优化完善城市高等学校体系,面向未来,共同建设优质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区,最后论述优质高等教育创新区特点,包括:高校异地办学机构创新;产学研融合创新;品牌与示范效应;治理模式创新;整体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主要存在新兴中心城市引进高等教育资源的盲目扩张;高等院校异地办学机构的生存危机;相关研究匮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法律,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引导支持高校异地办学机构高质量错位发展;在城市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跨区域联动;系统规划设计政策环境,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层面要注重战略布局,提升治理水平,推动高校异地办学机构差异化、特色发展。总之,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战略行为是在政府、高校、市场的多重作用下产生的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变迁与聚集。在宏观层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微观层面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群向着高质量创新方向发展。
贺博雅[10](2018)在《集成场视角下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内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为内陆地区扩大对外交往、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入国际物流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各主要内陆城市先后建立国际陆港。目前,国际陆港已成为内陆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所在地区的国际物流发展前景及战略规划布局。我国学者有关国际陆港的研究在过去十七年间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其中涉及国际陆港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因此,本文通过采用理论分析与建立模型的方法评价国际陆港竞争力,结合案例分析及自贸区发展环境提出竞争力提升对策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首先,研究结合连接各种物流元素的物流集成场理论,以国际物流集成场为背景,分析国际陆港作为平台集成体,其自身运作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联接键、集成引力、场线、物流集成体,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平台集成体服务对象货主及企业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涵盖国际陆港内部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物流业发展水平、交通环境发展水平及政策环境发展水平的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灰色关联度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模型;接着,以“国际货源”为竞争点,综合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发展目标等因素,选取了与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关联度较大的陆港群,即成都、重庆、郑州国际陆港作为竞争力评价的对比对象;然后,利用模型对选取的陆港群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西安国际陆港发展中的优劣势;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及先进陆港、优秀自贸区发展经验,为西安国际陆港提供竞争力提升对策。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结合集成场理论,丰富了国际陆港在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方面的理论体系;从国际陆港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完整的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明确了西安国际陆港发展中的优劣势;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为西安国际陆港提供了竞争力提升对策。
二、大学校园跨国企业新的竞争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校园跨国企业新的竞争点(论文提纲范文)
(1)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企业 |
2.1.2 企业并购 |
2.1.3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势力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案例介绍 |
3.1 互联网企业并购 |
3.1.1 互联网企业并购现状 |
3.1.2 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 |
3.1.3 互联网企业并购特征 |
3.2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案例介绍 |
3.2.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
3.2.2 并购动因分析 |
3.2.3 并购过程介绍 |
第四章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 |
4.1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识别 |
4.1.1 并购前定价风险 |
4.1.2 并购中融资支付风险 |
4.1.3 并购后整合风险 |
4.2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2.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与建立 |
4.2.3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评价 |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4.3.2 模糊综合评价并购财务风险 |
4.3.3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五章 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控制 |
5.1 并购前定价风险控制 |
5.1.1 全面调查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
5.1.2 明确战略并购意图 |
5.1.3 选取科学定价方法 |
5.2 并购中融资支付风险控制 |
5.2.1 科学分析融资宏观经济环境 |
5.2.2 确定适度的资本结构比率 |
5.2.3 优化支付方式 |
5.3 并购后整合风险控制 |
5.3.1 完善企业之间业务整合 |
5.3.2 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
5.3.3 注重企业之间文化整合 |
5.3.4 重视人力资源整合 |
5.4 案例启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组织合法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1 组织合法性的研究视角 |
2.1.2 制度环境与组织合法性 |
2.1.3 组织合法性的概念与维度 |
2.1.4 组织合法性的获取策略 |
2.2 组织合法性获取逻辑的概念框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选择 |
3.2 案例选择 |
3.3 数据收集 |
3.4 编码分析 |
第4章 案例描述 |
4.1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描述 |
4.2 V公司发展历程描述 |
4.3 V公司的三个发展阶段 |
4.3.1 市场建立阶段(2004—2010) |
4.3.2 市场拓展阶段(2010—2016) |
4.3.3 市场转型阶段(2016—至今)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市场建立阶段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 |
5.1.1 V公司的合法化行为 |
5.1.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
5.1.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
5.1.4 母公司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1.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2 市场拓展阶段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 |
5.2.1 V公司的合法化行为 |
5.2.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
5.2.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
5.2.4 母公司对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2.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2.6 上阶段组织合法性对本阶段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3 市场转型阶段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分析 |
5.3.1 V公司采取的合法化行为 |
5.3.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
5.3.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
5.3.4 母公司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3.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5.3.6 上阶段组织合法性对本阶段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效应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
1.2.3 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4 简要评论 |
1.3 研究框架、方法和相关定义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相关定义 |
1.4 论文研究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
1.4.1 论文难点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3 论文不足之处 |
2 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 |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1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 基于产业投资效应的机理分析 |
2.2.1 边际产业转移效应 |
2.2.2 产业关联效应 |
2.2.3 产业内部竞争效应 |
2.3 基于中观投资动机的机理分析 |
2.3.1 市场寻求型OFDI |
2.3.2 资源寻求型OFDI |
2.3.3 技术寻求型OFDI |
2.3.4 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顺梯度OFDI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相关性描述 |
3.1 中国顺梯度OFDI的现状和特点 |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
3.1.2 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现状 |
3.1.3 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特点 |
3.2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2.1 我国三大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
3.2.2 我国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 |
3.2.3 我国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顺梯度OFDI与母国产业升级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的实证检验 |
4.1 产业升级测度与指标分解 |
4.1.1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分解 |
4.1.2 相关指标测算 |
4.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区域省际层面实证回归分析 |
4.3.1 方差膨胀因子VIF检测 |
4.3.2 省际层面回归分析 |
4.3.3 分区域回归分析 |
4.3.4 分时间回归分析 |
4.3.5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 |
2.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 |
2.3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
2.3.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3.2 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
2.3.3 规模经济理论 |
2.3.4 资源配置理论 |
2.3.5 效率管理理论 |
2.4 财务共享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
2.4.1 财务共享服务促进了财务职能转型 |
2.4.2 财务共享服务加速了会计信息化发展 |
2.4.3 财务共享服务降低了运营成本 |
第3章 TP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
3.1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与应用 |
3.1.1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 |
3.1.2 央企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发展情况 |
3.2 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 |
3.2.1 促进信息高度集中 |
3.2.2 规范了作业流程标准 |
3.2.3 加强了企业风险控制 |
3.2.4 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
第4章 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案例分析 |
4.1 TP集团的概况与行业发展趋势 |
4.1.1 集团的简介 |
4.1.2 TP集团的战略与行业发展趋势 |
4.2 TP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1 财务管理成本较高 |
4.2.2 管控力较低 |
4.2.3 工作效率与灵活性较差 |
4.3 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 |
4.3.1 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科学选址 |
4.3.2 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组织设计 |
4.3.3 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信息化建设 |
4.3.4 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业务流程优化 |
第5章 TP集团构建过程中财务共享中心运行的保障措施 |
5.1 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
5.1.1 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 |
5.1.2 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
5.2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
5.2.1 建立完善的内部流程管理制度 |
5.2.2 提升内部制度的执行力 |
5.3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
5.3.1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3.2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
5.4 加强统流程标准的统一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对未来财务共享服务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跨界经营中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合法性构建 ——基于乐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跨界经营 |
二、组织身份 |
三、组织合法性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互联网情境下的跨界经营 |
一、跨界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比较 |
二、互联网情境下跨界经营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跨界经营与组织身份变革 |
一、组织身份的内涵及特征 |
二、组织身份变革关联跨界经营研究 |
三、组织身份变革的方式 |
第三节 跨界经营与组织合法性 |
一、组织合法性的内涵及维度 |
二、组织合法性的重要性及建立途径 |
三、组织合法性作为跨界经营研究的重要议题 |
第四节 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合法性 |
一、组织合法性影响组织身份变革 |
二、组织身份变革影响组织合法性 |
第五节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案例选择 |
一、案例企业选择 |
二、案例企业简要描述 |
第三节 数据收集 |
一、档案资料收集 |
二、访谈数据获取 |
第四节 数据编码与分析 |
一、开放式编码 |
二、主轴式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四章 跨界经营企业组织身份变革动态机制分析 |
第一节 跨界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动因 |
第二节 跨界企业组织身份变革双重范式 |
一、限制性组织身份变革范式 |
二、引导性组织身份变革范式 |
第三节 跨界企业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合法性的关系 |
一、身份视角下组织合法性的双重维度 |
二、组织身份同一性作为连接身份变革与合法性的桥梁 |
第五章 组织身份变革对组织合法性构建影响机理模型及讨论 |
第一节 组织身份变革对组织合法性构建的影响机理模型 |
第二节 组织身份变革过程中的双重范式比较 |
一、不同组织身份变革范式的权力配置和构建者比较 |
二、不同组织身份变革范式的适用情境比较 |
第三节 组织合法性构建过程中的双重力量 |
一、组织身份同一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与组织合法性关系 |
二、影响组织身份同一性和组织合法性的双重力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身份缺口和身份歧义导致跨界企业面临身份威胁 |
二、组织身份变革双重范式具有不同特征和适用情境 |
三、组织身份变革透过身份同一性对合法性产生影响 |
第二节 管理启示 |
一、互联网时代需要提高企业的身份应变能力 |
二、跨界身份变革需要考虑不同的情景因素 |
三、跨界企业需要关注感知身份与期望身份的同一性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开放式编码中贴标签、概念化及范畴化举例 |
附录B 编码过程中所涉及的典型引用语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PM煤炭集团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三节 本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PM煤炭集团发展过程及出现的问题 |
第一节 PM煤炭集团发展过程简介 |
第二节 PM煤炭集团发展现状 |
一 经营现状 |
二 投资规划 |
第三节 PM煤炭集团转型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 产业发展不均衡 |
二 产品现代化程度较低 |
三 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低 |
四 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
五 安全环保基础不牢靠 |
第三章 PM煤炭集团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
第一节 PM煤炭集团转型外部环境分析 |
一 政治和法律环境(P) |
二 经济环境(E) |
三 社会文化环境(S) |
四 技术环境(T) |
第二节 PM煤炭集团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一 企业资源分析 |
二 经营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标杆企业分析 |
一 国际经验借鉴 |
二 国内经验借鉴 |
第四章 探索PM煤炭集团转型优化方向 |
第一节 优化调整资产组合 |
一 改善企业资产组合 |
二 平衡产业发展结构 |
第二节 科技推动产业升级 |
一 煤炭领域升级 |
二 尼龙领域升级 |
三 化工领域升级 |
四 新材料领域升级 |
第三节 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
一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
二 建立合理人才任用和选拔机制 |
三 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奖励措施 |
第四节 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
一 消化低效能和亏损企业 |
二 优化公司管理体系 |
第五节 构建环保绿色产业 |
一 企业内部节能减排 |
二 企业未来绿色产业 |
第五章 PM煤炭集团企业转型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企业转型内部保障 |
一 技术保障 |
二 制度保障 |
三 资金保障 |
第二节 企业转型外部保障 |
一 跟随国家政策方向 |
二 本地区政府支持 |
三 寻求强大合作伙伴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
1.2.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 |
2.1 自然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
2.2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
2.3 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
2.4 战略性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
第三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分析 |
3.1.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地区)分布分析 |
3.1.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分析 |
3.1.4 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差异比较分析 |
3.2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2.1 我国三次产业占比情况变化分析 |
3.2.2 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 |
第四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建立及指标选取说明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分析 |
4.3.1 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
4.3.2 东中西部地区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研究 ——以深圳、青岛、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兴中心城市 |
(二)高校异地办学机构 |
(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高校异地办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
(二)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的类型与性质研究 |
(三)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的动机与原因 |
(四)高校异地办学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五)高校异地办学机构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
(六)关于大学城的研究 |
(七)研究成果评价 |
四、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阶段与类型 |
第一节 我国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阶段划分 |
(一)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8) |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9-2010) |
(三)质量攻坚阶段(2011-至今)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的类型 |
(一)互利垂直型 |
(二)互利水平型 |
(三)公益垂直型 |
(四)公益水平型 |
第二章 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动因 |
第一节 国家战略与规划的意志 |
(一)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需要 |
(二)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引导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新兴中心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一)优质高教资源供需结构失衡 |
(二)优化新兴中心城市要素禀赋与创新资源配置 |
(三)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与理念的转变 |
第三节 高校的变革与创新 |
第四节 繁荣的高等教育市场 |
第三章 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深圳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案例分析 |
(一)深圳战略目标与定位 |
(二)政策工具组合 |
(三)实施结果 |
第二节 青岛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案例分析 |
(一)青岛市战略目标与定位 |
(二)政策工具组合 |
(三)实施结果 |
第三节 苏州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案例分析 |
(一)苏州市战略目标与定位 |
(二)苏州市政策工具组合 |
(三)实施结果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路径 |
(二)新兴中心城市优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区特点 |
第四章 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 |
(一)头雁效应背后可能存在盲目扩张 |
(二)高等院校异地办学机构的生存危机 |
(三)对高等院校异地办学机构的科学研究匮乏 |
(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 |
第二节 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对策 |
(一)国家层面 |
(二)城市层面 |
(三)高校层面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集成场视角下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贡献及意义 |
1.3.1 研究贡献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集成场综述及理论 |
2.1.1 基于集成场视角的说明 |
2.1.2 集成场研究综述 |
2.1.3 集成场视角下的国际陆港 |
2.2 国际陆港竞争力综述及理论 |
2.2.1 国际陆港竞争力研究综述 |
2.2.2 国际陆港发展模式 |
2.3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 |
2.3.1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研究综述 |
2.3.2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建立指标体系的思路 |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
3.1.1 评价方法比较 |
3.1.2 评价方法原理 |
3.3 模型建立及求解 |
3.3.1 灰色关联度法筛选指标及确定权重 |
3.3.2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
4.1 对比国际陆港选取原则及结果 |
4.2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模型应用 |
4.2.2 评价结果 |
4.3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贸区背景下提升国际陆港竞争力对策研究 |
5.1 案例分析 |
5.1.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
5.1.2 美国堪萨斯内陆港 |
5.1.3 成都青白江物流中心 |
5.2 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提升对策 |
5.2.1 转变思维模式,发挥政策优势 |
5.2.2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建设 |
5.2.3 加快通道建设,扩大辐射范围 |
5.2.4 支持物流业发展,推动多式联运工程 |
5.2.5 推动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物流龙头企业 |
5.2.6 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外贸规模 |
5.2.7 开展“制度创新”,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
5.2.8 大力推进人才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之处 |
3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大学校园跨国企业新的竞争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猫眼公司并购微影时代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孙艺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文化差异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实证研究 ——基于制度质量的视角[D]. 康曦.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D]. 魏倩. 山东大学, 2020(05)
- [4]中国顺梯度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吕俊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TP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构建的研究[D]. 李贺怡.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跨界经营中组织身份变革与组织合法性构建 ——基于乐视的案例研究[D]. 陈骁.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7]中国PM煤炭集团战略转型研究[D]. 韩菁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8]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 肖林. 兰州大学, 2020(01)
- [9]新兴中心城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研究 ——以深圳、青岛、苏州为例[D]. 缪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10]集成场视角下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贺博雅. 长安大学, 2018(01)